贬谪江州次年
深秋的一个晚上,
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
听见有人在舟中夜弹琵琶。
……
本夜话题
琵琶一曲诉衷肠
——表达方式及其运用
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大诗人。以四十四岁为界,这位诗人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后近乎判若两人。这一年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晨,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刺死,革去首级。白居易以为此乃自有书籍以来所未有之“国辱”,无可容忍,便于当天中午上书论奏,请捕刺贼,以雪国耻,以肃法纪。不料,以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为首的统治当局,认为他身为太子的赞善大夫,越职言事,由此得罪。正当此时,平素忌恨白居易的人,说他母亲因赏花堕井而死,他竟还写“赏花”“新井”之类的诗,有伤名教,不宜做太子的赞善大夫,应予以外放。几件事凑在一起,形成了极为不利的舆论。宰相奏议,贬为江表刺史。诏既下,有中书舍人王涯又上疏陈述白居易种种不是,言称不宜治一郡。由是,朝廷追诏,贬为江州司马。其实,白居易得罪朝廷的真正原因,还在于他的那些讽喻诗。后来他自己也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贬谪江州次年深秋的一个晚上,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见有人在舟中夜弹琵琶,问询,知是长安故倡女,因年长色衰,漂泊憔悴,流落江湖。听了这个女子弹奏的琵琶曲,听了她的曲折身世,白居易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此时此刻,强烈的表达愿望难于抑制,白居易不能不以某种方式来倾诉自己的衷肠,于是,他选择了自己擅长的诗。《琵琶行》这首不朽的诗歌名篇,在作者谪居九江最悲伤的日子里,由此而诞生了。作者运用诗的语言,传达自己的心路历程,就必须再现听长安倡女演奏琵琶时的情景,就必须交代长安倡女的身世,也就不能不在诗歌中,借助其他的方式抒发满腔的忧愤,也就不能不对某些方面加以评判,而且还有必要向人们介绍写这首诗的缘起。要完成这些多重的、复杂的表达任务,就要选择不同的运用语言的手段。
我们把这种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手段,称之为写作的“表达方式”。那么,表达方式有哪些呢?我们且来看,《琵琶行》的作者是运用了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一诉衷肠的。
《琵琶行》,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交代了长安倡女的生活经历:“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以上这种运用语言交代人物经历、事物变化的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叙述”。
《琵琶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长安倡女演奏的琵琶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以上这种运用语言描绘摹写人或事物形貌、状态的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描写”。
《琵琶行》,诗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两句,通过秋江月夜萧瑟空寂的景色,寄寓了自己谪居荒远落寞凄凉的感叹。这是“借景抒情”。作者把长安倡女曲折不幸的身世遭遇,与自己遭受排挤、贬谪的坎坷经历比照来写,间接地抒发了自己因政治迫害而积郁在心中的悲愤情感。这是“借事抒情”。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同命相怜、哀人哀己的悲悯情怀。这句诗,极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名句。这就是直抒胸臆了。
——以上这种借助于某种形象或用饱蘸情感的语言,抒写主观感受、倾吐胸中情愫的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抒情”。
《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几句,是对长安倡女演奏技艺的初步判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句,是对音乐“有意的暂时间歇”这种演奏技艺给人的感受的一种评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是作者对这种特殊人生境遇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对人生沉浮的独特体悟和见解的诗意表达。
——以上这种运用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评判,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议论”。
《琵琶行》,作者在诗前有个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作者对创作此诗的由来及诗的基本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
——以上这种用言简意明的语言,对客观事物和事理进行阐释和介绍的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说明”。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作者化“思维”为“文章”、变“无形”为“有形”的基本手段,是写作中运用语言传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最基本的表情达意的五种方式。
所有的文章,不论是何种文体,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必须依靠这些方式,也不外乎这五种方式。因此,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是写作的基本技能之一。
下面,就表达方式的运用,加以简要说明。先说叙述。叙述,是记述性文章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文学类文章中的小说、记叙性散文、叙事诗等,都主要运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对孔乙己因穷而盗、因盗而残、因残而丐的人生悲剧的交代;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对父亲执意送“我”的经过的述说;比如汉末乐府叙事民歌《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先被婆母逼归、后被家兄逼嫁的遭遇的记叙。在实用类文章中的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也都主要运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比如《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对航天飞机失事的事件报道;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对松骨峰战斗的述说;比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对包身工们被包给“带工”老板的前因后果的陈述;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描述;比如唐的《琐忆》,对作者和鲁迅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的忆述。
有时,议论文中也用到“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主要是对事实论据的陈述。如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举自己幼年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就用了叙述的方式。另外,其他的一些特殊文体,如随笔、杂谈、讲话等,也都要用到叙述。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的交代。
由于表达的目的不同,可以对“叙述”这一表达方式的不同类别,进行灵活运用。一般的文章,是按照事件发展和时间延续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叫“顺叙”。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围绕“狗咬人”事件的态度前后五次变化过程的叙述。
有时,为了创设悬念、制造气氛等,把事件的结局或高潮提前到文章的开头来写,然后再以自然顺序展开事件,这叫“倒叙”,俗称“倒插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再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展开叙述。有时,为了拾遗补阙,使读者明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叙述当前事件时,对已经发生的事进行插说交代,这叫“插叙”。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林冲发配到沧州牢营,看管天王堂,写路遇酒生儿李小二,便插入了当年林冲在东京时救李小二免吃官司的旧事,读者也就明白了为何林冲在沧州还有熟人的缘故。
有时,要叙述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就要分开来说,在旧小说里,常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套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叫做“分叙”。如《孔雀东南飞》,对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前两人各自的悲苦心境,就采用了分叙的形式。
有时,作者直接叙述不方便,不如从另外的角度说出更自然,更有真实感,更有意味,就借文章中人物之口说出,这叫做“借叙”。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是由卫老婆子叙述的;《琵琶行》中,长安倡女的身世遭遇则是自叙交代的。
叙述,即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人物的人生经历或事物的变化,不管是在记叙文中,还是在其他文章中,也不管是顺叙,还是倒叙、插叙、分叙、借叙,总要做到:一是头绪清楚,二是交代明确,三是详略得体。这样,读者才能知其来龙去脉,得其发展全貌。
次说描写。描写多用于记叙性的文章中。有时也用于说明性的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