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例(1)中的“学校领导”包括了“校长”、“教务处主任”,是种属关系的概念。种属概念在外延上有包含的关系,适用范围有大小的不同,使用时不能并列在一起。这句话可改为:“出席大会的有学校领导,其中有校长、教务处主任,还有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例(2)中的“共青团员”和“男同学”这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共青团员中有男同学,男同学中有共青团员,所以,不能并列使用。应将“和男同学”删去。例(3)中的“及格”和“不及格”的这两个概念是矛盾关系。“一百分”属“及格的”范畴,不能在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之外,又有一个并列的概念,因此,应将“与众不同”改为“成绩最好”一类的话,句子的语意才清楚。例(4)中的“先进青年”与“落后分子”是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中间成分存在,即:既不是“先进”的,也不是“落后”的,而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所以,应在“便是”的后边加上“甘居中游或”等字样。
六概念之间自相矛盾
用概念描述事物、表达思想的时候,要注意在同一句话里,概念之间不要自相矛盾,否则,就会产生前后矛盾的语病。例如:
(1)这次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徐行同学基本上把题都做对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从鲁迅写的反映农村的小说中,我们可以亲眼看到旧社会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
(4)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无比信心。
上面例(1)中的“基本上”和“都”矛盾。“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都”是“全部”的意思,表示总括。既然是“基本上”,就应该还有存余部分;如果是“都”,就应该是全部的而不是大体上。由于在一句话中两个概念自相矛盾,这就使语意不明确了。要么,删去“基本上”;要么,删去“都”。删去一个就不至于前后矛盾了。例(2)中的“五颜六色”是指各种各样的颜色,而“红旗”是红颜色的,因此,“五颜六色”和“红旗”前后矛盾。可修改“红旗”为“旗帜”。例(3)中的“亲眼看到”跟“旧社会”矛盾。既然是“旧社会会”所受的苦难,现在就无法“亲眼看到”,更何况小说中的人物?应将“亲眼看到”改为“体会到”。例(4)中的“增强”和“无比”是互相矛盾的。既然已经“无比”,为何还要“增强”?可将“无比”删去,句子就通了。
七对概念概括不妥或限制不当
对概念概括不妥,或是限制不当,就会产生适用范围过大或过小的语病。例如:
(1)我们坚决反对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2)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负担,是目前教育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3)马克思是全世界各民族的革命导师。
(4)把废物都积攒起来,可以增加财富,节约开支。
上面例(1)中在“铺张浪费”这一概念前边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制语,这是错误的。凡是铺张浪费都是不应该的,应将“不必要的”删去,或改为“一切”。例(2)中既然说是“不合理的负担”,就应“减去”,而不是“减轻”,“减轻”的应当是“负担”,修改时可以将“不合理”这一限制词去掉。例(3)在“革命导师”这一概念的前边加上了“全世界各民族的”作修饰语,不妥当,也不准确,反映不了问题的实质。因为“各民族”中存在各种阶级,究竟是哪一个阶级的革命导师?这里未能揭示出来。因此,应将“各民族的”改为“无产阶级的”。例(4)中的“废物”这个概念,前边应该加限制语;没有加,这是说不通的。难道把所有的废物都积攒起来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应在“废物”的前边加上“可利用的”,缩小概念的外延,这样,意思就明确了。
八对概念分类的方法不对头
对概念的分类,必须坚持同一标准。倘若甲项用一个标准,乙项用另一标准,甲项和乙项并列在一起,就会造成混乱。例如:
(1)马俊男同学的兴趣很广泛,不仅喜欢打乒乓球、下棋、弹吉他,而且喜爱文体活动。
(2)薪华书店最近在我校展销新书,有小说、诗歌、外国文学作品,还有古典文学作品。
(3)我跟随随爸爸去过南京、云南和大西北,增长了不少见识。
(4)他家的楼顶上种了许多蔬菜,如茄子、黄瓜、西红柿、葡萄、玫瑰等。
上面例(1)分类不恰当。“文体活动”包括打乒乓球、下棋、弹吉他和唱歌、跳舞以及其它体育活动。把“打乒乓球”、“下棋”、“弹吉他”跟“文体活动”并列在一起,犯了越级分类的错误,可把“不仅……而且……”句改为:“喜欢打乒乓球、下棋、弹吉他等文体活动。”例(2)按不同标准的几次划分并列在一起,显得很混乱。“小说、诗歌”是按文学作品分类的,属社会科学;“外国文学作品”是按作家的国籍不同来划分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来划分的。因此,全句可改为:“新华书店最近在我校展销新书,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例(3)分类的标准不一,“大西北”属大行政区,“云南”是个省,“南京”是个市,三者并非同一级别、同一标准。应具体写出云南省的某市和大西北某省区的某市,或将“云南”改为“西南”,“南京”改为“华东”,删去“大西北”的“大”字。例(4)分类不相称。“葡萄”是水果,“玫瑰”是花卉,两者都不属于“蔬菜”范畴,应删去。
九给概念下的定义不准确
在概念的运用中,有时要对概念的含义进行诠释或下定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真正了解并且掌握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如果给概念下的定义不准确、不严密,或是不能清楚地周密地说明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就会使人误解。例如:
(1)对比不是对偶,是一种运用对比手法的修辞方式。
(2)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培育着祖国的后代。
(3)烹调就是将切配好的净料,通过加热和调味,制成一个成熟的完整的菜肴。
(4)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我们说话、写文章,都离不开它,所以,必须重视它,学好它。
上面例(1)在对“对比”这一概念进行阐释下定义时,错误地用了否定的形式和同语反复的形式,因而不能做出清楚确切的说明。应将原句改为:“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例(2)中的“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不能以此对“教师”这一概念下定义。唐朝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这一概念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按今天的观点来说,“教师”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解释疑惑的人。例(3)对“烹调”这个概念没有说清楚它的真正含义,因为这里说的是如何将净料制成菜肴的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烹调”本身的含义。应当改为“烹调是制作菜肴所使用的加热和调味方法的总称。”例(4)中的“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定义概念的外延过宽了。研究语言的科学除语法外,还有语汇学、声韵学、修辞学,等等,应将“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改为“语法是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律的科学”。
十概念含混,有歧义
在概念的运用中,应该让读者明确地了解概念的含义。如果概念含混,模棱两可,就会令人费解,甚至产生误解。例如:
(1)我的家在村子的南面,面对着一条小河。
(2)我们要加强基础课的学习,否则,你们的选修课也学不好。
(3)哥哥让我再仔细地看一遍自己写的作文。
(4)他在报刊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上面例(1)中的“面对着一条小河”,是指“我的家”还是指“村子的南面”?模棱两可,似乎两种理解都可以。根据句意,应该是指“我的家”来说的。因此,应在“面对着”的前边加上“家门”两个字,这样,就把“我的家”的地理位置和座向交代清楚了。例(2)中的“我们”和“你们”这两个概念纠缠不清。前一句用“我们”,把作者也包括在内,好像作者在跟同学说话;后一句又突然改用“你们”,把作者剥离出来,好像作者是老师,以老师的身份跟同学们说话,令人费解。这一句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我们”改为“你们”;或者把“你们”改为“我们”,使前后人称一致起来。例(3)中的“自己”这个概念很含混,究竟指谁?不明确。既可以理解为“哥哥”,也可以理解为“我”。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自己”的前边加上“哥哥”或“我”,构成同位结构,这样,意思就明白了。例(4)中的“批评”是别人“批评”他发表的文章,还是他的文章“批评”别人?似乎两种理解都可以。概念的含义不明确。可以将“批评的人很多”改为“批评了很多人”。
思考与练习(十)
一、语言和思维有什么关系?语言运用中常犯哪些逻辑错误?
二、概念不明确,就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下面的句子中有什么错误?请修改并说出理由。
1.每年一月是最冷的时候,而七月是酷热的岁月。
2.他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3.“我爱我的母亲,更爱我的祖国——母亲。我决心离开那远离祖国的地方,回到母亲的怀抱。”这是一位老归侨发自肺腑的声音。
4.“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八月十五日月儿圆了的时候,人们在院中赏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方的亲人。
5.我们要大胆地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大家要爱护公物,也要爱护教室里的课桌课凳。
7.这件衣服,我基本上把它洗干净了。
8.现代汉语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感叹词、结构助词。
9.我市中小学生的身心都是健康的。
10.包袱越背越沉重,你应该赶紧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讲。
判断不恰当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表示否定的思维形式。例如,“他是三好学生”,这是个肯定判断;“撒谎不是好孩子”,这是个否定判断。
判断,一般用句子来表达。它是由主词、宾词和系词构成的。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叫主词;说明判断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也就是表示判断对象的属性的概念,叫宾词;联系主词和宾词,表示肯定或否定意思的词,叫系词。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有真有假。凡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否则,就是假判断。判断除了有真有假之分外,还有个恰当与不恰当的问题。恰如其分的判断,是恰当的;否则,便是不恰当的。
作出判断,必须遵守逻辑规则,要避免判断不恰当、不合理的各种逻辑错误。
反映在说话或写文章中,同学们不自觉地会作出种种不恰当的判断,这样,便会出现病句。
一缺少主词或宾词
判断一般是由主词、宾词和系词构成的。如果判断结构不完整,缺少主词和宾词,就会无法构成判断。例如:
(1)我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一支钢笔,又送给了弟弟。
(2)当临近考试时,总是失眠。
(3)校庆那天,几位头发斑白、满脸笑容到会议室跟校长谈了好久。
(4)这次一“市三好学生”评选活动采取的是群众评议和领导批准相结合。
(5)我们是参加区足球赛。
上面例(1)判断含混。是谁把钢笔“又送给了弟弟”?是“爸爸”还是“我”?说不清。根据句意,应取第二种含义,因为爸爸不可能把一支钢笔送给我又送给弟弟,所以,在“又”的前边应补上主词“我”。例(2)缺少主词,判断结构不完整。是谁“临近考试时”?是谁“总是失眠”?这些问题都没有作出回答,应在“当”的后边加上“××同学”,在“几次”的前边加上“他”或“她”。例(3)缺少主词。“几位头发斑白、满脸笑容”的是什么人?不明确什么人就无法构成是谁跟校长谈话的判断,应在“满脸笑容”的后边加上“的领导”或“的老师”。例(4)判断结构残缺,没有宾词。这次“市三好学生”评选活动采取的是什么方式?这个问题没有作出回答,应在“结合”的后边加上“的方式”。例(5)“我们”是“足球赛”,“人”怎么成了“球赛”呢?主词和宾词不一致。原因就是缺少了宾词,应在“足球赛”的后边加上“的球员”或“的代表队”。
二主词与宾词不相一致
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前后的话题本应保持一致。如果无缘无故地将前边已经提出的话题,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弃置一房,去提出另一个话题,而这两者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会造成主词与宾词不相一致的语病。例如:
(1)这座塔的建造年代原来是明朝一个官员辞官还乡后修建的。
(2)同学们尝到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甜头,进一步调动了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
(3)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取决于全面准确解读新的课程标准。
(4)最近,尚丹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和扩大。
(5)是否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是衡量一个青年学生愿意为祖国贡献力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