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4300000055

第55章 文化渊薮(3)

张金花已经是中年近于老年,嗓子当然谈不上好,奇异的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六十五大爷居然能跟张金花搭班来唱。不知道人们哪里找来的枚和四胡,就是本村几个老汉,竟然就能吹能拉。没有打节拍的板,有人拍着炕沿,板眼急处,径直将大腿拍得噼里啪啦。

那时候,我来不及感慨。人间还有这样好的音乐,人间还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只有震惊。音乐破空而来,顿觉石破天惊,惊讶而至于恐惧。与其说是对已经训练成习惯的听觉的一种冲击,莫如说是对正在形成的世界观的一种颠覆。

很长一段时间,《走西口》的旋律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后来,听各地演员们唱各种版本的《走西口》,再也没有过那种感觉。旋律不能说不对,表演不能说不好,唱念做的功夫不能说不到位,但感染力差了许多。

为什么?除了当年突如其来的陌生感产生的震撼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民歌样式的民歌剧,本来就是大众在传唱过程中逐渐成熟,而且一直在变动之中,包括旋律,包括唱词。它几乎囊括了每一个参与者的人生体验与具体经历。

民间文化撑起的精神空间

张:“三反运动”之前,我父亲在南肖墙62号开着新华国旗店,属于前店后居那样的格局。国旗店隔壁就是和平剧院。家里客人多,而凡来客人我爹都要请看戏。我在太原的记忆,就和戏园子紧密相关。

回到老家,大正月里闹红火,庙会大集,也看戏,也看二人台。不年不节,或许是春社秋社?记得村里的红火班也要搭台唱戏。合作化之前的生活,无论城乡,看戏看演剧仿佛就是一种常态。民间的自娱自乐,洋溢着一种笙歌悠扬的幸福感。不像如今,农民只剩下个看电视,城里人想看现场版的二人台还得到你们河曲,民间曾经非常普遍的文化生活如今成了奢侈品,成了什么非物质遗产而需要保护。

由于二人台,由于《走西口》,由于娘娘滩那万里黄河上唯一住人的岛屿,由于西口古渡,当然也由于你,我去你们河曲的次数足够多。包括参与走马黄河,我的考察选项就是黄河沿线的民歌民俗,于是渐渐对各地民歌有了一点了解,也结识了好几个歌王级的著名民歌手。

在你们河曲认识个辛礼生。老辛原本赶大车、当厨师、杀猪、当木匠,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上乡土地域的熏陶,竟然成了县二人台剧团的台柱子。剧团里一直按临时工对待老辛,多少年在台上扮演男主角,在台下还得兼任厨师。还是咱们给县上讲过多次,辛礼生到晚年,终于享受到了一点迟来的待遇。

过了黄河那面,认识个准格尔旗的奇富林。一个种地的汉化了的蒙古族农民,如今是蒙汉调著名的歌王。

青海撒拉族自治县,认识个韩占祥。那更是一位能够演唱撒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花儿,包括当地汉族藏族民歌的多面手。

上述几位国宝级的民歌手,最早在中央台等处露面,我都做过力所能及的介绍推荐。

包括咱们共同认识的陕北的刘向荣、贺玉堂,还有咱们山西左权的放羊汉石占明。以上所列民歌手,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绝不仅仅会唱山歌野调,他们大多都能登台演出,能唱二人台等地方小戏。这一点,是我们寻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歌唱家所无法比拟的。民间歌手,则无师自通,打破了山歌野调自我表达与戏剧面向广大观众演出之间的界限。民歌手,我固执地认为,他们的文化养成或曰艺术素养,事实上要高得多。

再者,民间歌手数之不尽。上列他们几位,只是民间歌手中的尖子。无须谁的倡导,无须什么保护,他们原本就在那儿。有如大地上生生不已的荒草,与乡野大地同在。

鲁:张老师,你这儿讲到民歌手的素质素养问题,我非常赞同。流行歌手、当红歌手小瞧民歌手的现象,一直非常严重。在乡野舞台非常活跃的民歌手,往往被极度边缘化,难以登上所谓的高规格舞台。不知是谁设置了这样的歧视门槛,好像唱给农民听、广大农民喜欢听,算不得什么标准。这是极其普遍的一种怪异反常的现象。

张:关于民歌手的素质之高,我们并不是因为偏爱民歌方才有这种判断的。即或有偏爱,那也是全面衡量之后的偏爱,而后达于理解,尔后达于一种客观的理性判断。

体制内的、占据舞台的,小瞧排斥体制外的、边缘化的歌手艺人,说到底还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大弊病作怪。农民,那是所有国人的衣食父母;乡野文化,是我们庙堂文化、城市文化的母体。几十年间没有得到重视、受到尊重,而是始终遭受歧视与无视、贬斥与压制,历史被颠倒了,欣赏尺度和价值观也被颠倒了。

包括我们的戏剧,那是乡野文化托举起的高度文明之花。说起戏剧的衰落,人们又往往总是外在地推诿给客观缘由,说那是受到了影视的巨大冲击。在“文革”开始之前,戏剧改革、培植所谓革命样板戏的运动早已开始了。那时,有什么影视冲击的问题?与大政府、小社会的权力下行一致,样板戏要占领舞台,这种“占领”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古典戏剧,它所歌赞的推崇的是什么?就是忠孝节义,就是礼之四维,就是华夏文明的传统。样板戏要取代什么?想要彻底打倒什么?也是这个。

鲁:张老师说得到位,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们优秀的传统文明,怎么让某些人那样仇视啊?怎么就非要消灭之而后快呢?

张:咱们接着前面的话题,回头还说咱的民歌。

后来几年举办的“青歌赛”之类赛事活动,终于有了原生态民歌的一席之地。原生态,特别标明是“原声态”。这样也好。

人们一定能够注意到:原声态民歌,除了它的音乐调式,旋律节奏,除了民歌手的演唱发声,令人耳目一新之外,民歌手们演唱的歌曲其歌词也多半是原生态的。这个就更好。

自古诗歌不分家。诗书礼乐,书,关乎礼,诗,关乎乐。民歌山曲儿,以及蒙汉调,从歌词创作的角度评价,不知名的民间艺人创作出多少伟大的诗章?对于那样原生态的创作伟力,怎样估量都不会过分。

非常多的当代诗人,平生只读外国的翻译体诗歌,他却又不能读外文原版。说到中国的传统,他们对唐诗宋词知之甚少、对乡野民歌充耳不闻。对于这样的诗人,我真不知道该如何予以置评。

好多流行歌曲,刚刚上市果然万人传唱;不到半个月,则往往被抛弃忘却。而好的民歌宛如天上的星河,只要你抬头仰望,它们总在那儿。民间乡野这方面的生命力、创造性,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谁能斩断传统、斩断历史呢?除非他能斩断浩瀚的银河。

鲁:那一天,我一位在林业厅做处长的朋友,叫王裔飞,历史系出身。吃饭中间唱起走西口,一段哭板之后,唱道:

叫声妹妹来你不要哭,

哥哥我心上心痒难挠泼麻烂糟麻烦圪倒不好活,

在家里少穿没戴少吃没喝少铺没盖不呀不能活,

到口外打短受苦揽长工刨闹回钱来过咱的穷生活。

这是丈夫劝慰妻子的一段话,心理描述如此细腻密集,吟唱如话,在正规的舞台表演里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说,这个民歌剧框架本身给大家留下了相当大的创作自由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自由度?

很惊奇跟我年纪相仿的裔飞何以对《走西口》熟稔到如此程度。他当年的高中同学介绍说,岂止熟稔,此公当年在村里还“哨”的一口好枚,没上大学之前,寒暑两假是村里自乐班文场里的“胆”,偶尔串演个把角色站到地场中间“抖打”两句,那是人人叫好。

原来如此。其实裔飞真正接触二人台的时间也跟我差不多,平常走亲串戚,到别的村子里,左一耳朵右一耳朵,这家里女人们坐在炕上唱,那村里汉子晚上聚在一起丝弦一响就是一台戏。就这么,无师自通,成了个中高手。

张:在咱们作协大院,乃至在省城文人圈子里,咱两个唱民歌是上了榜的。这个王裔飞,改日有机会拜识一下。

做一个小小假定。如果你我不曾离开老家乡野,我们在自己的村子里大概也会成为串演红火的角色。民歌需要特别专门学吗?听着动心,就那么学会了。我们两个唱的怎么样?这又不是简单的嗓口和技法问题。首先是自己想唱,忍不住要抒发表现;从听者的角度,我们能准确传达出民歌应有的原生态意味来。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其实就是与乡土的血脉相连。这是许多歌唱家永远无法企及的起点或曰高度。

顺民,你也一定注意到了:民间艺人对流行的接纳也是极其敏感快捷的。比如乡间的吹鼓手,无论丧礼婚礼,总能吹奏若干最时新的流行歌曲。同一首曲子,婚礼,能吹出喜庆的味道;丧礼,则一定能吹出哀伤的意境。而且,对流行乐的元素做了只有他掌控的即兴改动。他所改动的部分,一定是当地民众最为能够接受的。这个说来就太深了。这么说吧,他们都是瞎子阿炳那样的艺术大师,随便“瞎拉拉”,拉出来的就是天籁一般的旋律。

鲁:王裔飞练就一口好“枚”,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枚”。枚,是笛子之一种。古代兵士“衔枚前行”,嘴里含一根竹竿,怕发出动静暴露目标。我们那地方堡寨相连,烽邃相望,土著无多,大部分居民是明代的军事移民,想来这“枚”的名讳是这样来的。枚是笛子之一种,但不同于惯常见的竹笛。前几年见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来县里考察,他们稀罕两样二人台伴奏乐器。一是四胡,比二胡多两根弦;一是这杆枚。一般竹笛按音阶开孔,枚却是平均孔,按照普通竹笛演奏技巧根本无法操作,它的谱子是过去的工尺谱,靠气流来控制音高音低。枚比一般竹笛要长大粗,北地干燥,音孔之间都缠有密实的细铜线,防止开裂。

“两下锅”与“风搅雪”

张: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风是民歌,雅颂是庙堂礼宾祭祀诗歌。庙堂音乐、祭祀音乐,根子还是在草野。

你分析“枚”的名称来由,我且算你一家之言。据我一知半解,平均孔的竹笛,南北方的戏剧文场伴奏都用。老百姓称作“咪咪”的乐器,读音与枚相仿佛。昆曲,则一向将竹笛称作“梅”或“枚”。

咱们都知道古乐器埙。《三字经》上说的“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埙是八音中以土为材料的著名乐器。其音色音质,那种苍凉古奥,那是大地的声音。那年我到青海撒拉族自治县,偶尔谈及童年游戏,几位朋友谈及他们小时候自己会烧制一种“泥喔喔”来玩耍。那正是埙的原始形制。

这方面,我们没有专业优势,但我们的民间化的素养,一下子就能发现个中关窍。

鲁:关于“枚”,关于埙,我从张老师你这儿又学到一点。

音乐知识先不说,再返过头来说二人台。事实上,二人台也好,民歌也好,在过去河曲一带的乡村生活里,已经不单纯是一个音乐问题,而是一种生活常态。像裔飞他们葛针龙村,在山乡里算是大村,除了节日社火庙会,自乐班演出几乎是农闲时节村民调剂生活的主要日常娱乐活动。

我们那地方的平房是真正的平房,不覆瓦,不栈砖,平面屋顶稍稍向前倾斜,以利出水。一来,十年九旱,不用担心有涝灾;二来,平面屋顶利于晾晒粮食。而夏天河风吹来,又是绝佳的纳晾场所。曾听县文化馆一位老人讲,即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夏天忙完农活,吃罢晚饭,家家户户都到房顶上纳凉,三言两语,有人倡导,有人呼应,这就开始隔院唱戏,你一句我一腔,一个村子里就唱成个气候。

张:与河曲相比,我们盂县算不得民歌之乡。处在内地,在这方面往往不如边关草地。这样的不均衡,原也正常吧。只是,一旦遭遇破坏,民歌根基不那么牢靠的地域,就有被连根拔掉的危险。

盂县,原来属于大晋中,在晋中盆地的东北边缘。发源于忻州地区的滹沱河从我们县境流过,由盂县离开山西境,进入河北。于是盂县和忻州盆地又是相邻。我记忆中的盂县民歌二人台,就兼有两个盆地的风格。中路的低回婉转有之,北路的高亢激越也有之。

小时候,村里的娱乐班,也唱戏,也唱二人台。二人台剧目,不外《五哥放羊》《打樱桃》《珍珠倒卷帘》等等。村中男女,自然也都能哼唱几句几段。至于民歌小调,放羊汉在山里也吼喊,抱团聚拢做针黹的女人们也低吟浅唱。虽不及我后来所见你们河曲那样的普及状况,到底也是遍地歌吟,一派升平景象。从合作化开始,扫荡冲击不断,民歌二人台如今在村里差不多就彻底断根了。

怀古也罢,遗老毛病也罢,这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我们的乡野文化饱受摧残,一年不如一年来呢。

父亲给我念叨,我们红崖底的草台班,曾经有过相当的辉煌。草台班自创的“风搅雪”,曾经轰动县境。

乡间的班子,一般都有兼能演唱大戏和二人台的能力。一个班子,有这本领,这叫“两下锅”。

如果在某一场演出中,有二人台垫场,接着能唱大戏,这场演出的风格就叫“风搅雪”。

一个演员,能同时扮演几个角色,这叫“一赶二”“一赶三”。比如在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中国民乐团的唢呐手吹的是山西梆子《二进宫》,他一人用几套唢呐,既是青衣李皇娘、又是老生杨博,还是黑头花脸徐彦昭。这便是一赶三。

同类推荐
  • 甜甜的苦井水

    甜甜的苦井水

    本书选取的故事人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人物,所写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 灯下漫笔-鲁迅诗文选

    灯下漫笔-鲁迅诗文选

    本书所选的鲁迅散文稍稍远离了他耿直、犀利、斥责黑暗现实的主色调。它记录的是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 现代小说还乡母题研究

    现代小说还乡母题研究

    本书运用叙述学和主题学相关理论,选择现代小说还乡母题作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对母题研究的边界作出清晰的厘定,提供了比较纯正的母题研究范式。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莫泊桑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莫泊桑

    本套丛书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仙配》《窦娥冤》到我们儿时熟悉的《田螺姑娘》《崂山道士》,其实都源自志怪小说。在古代,写小说一般会被看成不入流的行为。然而上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魏文帝曹丕,下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名臣纪晓岚,都曾忍不住寄情于志怪,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志怪小说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先人托物言志的工具,体现了世间百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透过魏晋时代的故事,我们体会到的是令人倾慕的魏晋风流;在唐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而到了清朝,故事则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世俗。
热门推荐
  • 你好EXO

    你好EXO

    大约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狼族公主转为女皇,狼族(除女皇外)唯有十二只纯种狼子-光火风意念移动时间冻结火龙水治愈独角兽瞬间移动力量冻结雷女皇因大臣逼迫,不得不娶十二狼子,十二狼子不甘被娶逃婚闯入凡间女皇随即也闯入凡间,想把他们寻回这一世21世纪
  • 妖娆邪妃:废材七小姐

    妖娆邪妃:废材七小姐

    她,医术与暗杀无人能敌,死后被梦中神秘男子带入时空隧道,来到了古代,成为了宰相府的七小姐。任人摆弄?一生废柴?不!因为她来到了这个世界。她虽美如天仙,笑如烟花,但她比任何人都狠毒绝情。虽是绝代佳人,倾国倾城,但却只顾自己珍惜的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用自己的手段一手遮天。他,叱咤于妖魔界,拥有绝世美貌的美男,偏偏对她宠爱有加,疼之入骨,愿为她一生绝情。两人联手,犹如天地。神挡,杀神;魔挡,斩魔。两强联手,天下无敌!
  • 落地有声——大学生就业之旅

    落地有声——大学生就业之旅

    本书以几位大学毕业生在软件企业实习的经历为背景,以大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面对学习与工作、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详细讲述了他们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学习先进管理软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如何做到理性认识自我,让梦想点亮现实,让现实承载梦想的过程。本书内容贴近真实生活,人物个性明朗鲜活,故事生动有趣,知识丰富易懂,清晰展示了大学生的实习经历和求职思路,希望对读者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有所帮助。
  • 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

    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

    这是作家们在以真诚、朴实而又温馨的文字,讲述关于阅读的故事;这是作家们伸出有力的大手,牵着小手快乐地走在成长之路的证明。这些文章,有的是作家们在讲述自己阅读的经验,告诉读者,要想在成长之路上走得从容些,阅读是很重要的;有的是作家们在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他们或直接告诉小读者怎样选择图书,或间接地表达阅读的一些诀窍;有的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幽默有趣,或富有启发,让你感受到最初的生命脚步的韵律……凡此种种,这些作品很亲切很友好,它们会给你展示一个美好的文字世界,让你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与快乐。书的最后收录了一些作家给小读者推荐的书单,让小读者学会选书,学会阅读。
  • 鱼儿不哭哦

    鱼儿不哭哦

    平淡的校园生活,因为一个少女的闯入,而起了一丝变化,有些搞笑,有些励志,还有一些遗憾……
  • 下堂妻的悠哉日子

    下堂妻的悠哉日子

    看遍了家中姨太太们斗艳争宠的丑态,她只是想搬出这高宅大院。然而老狐狸的一张圣旨却将她送入了似海侯门,将别人眼中丑若无盐凶悍泼辣的她和那气质高洁宛若天人的宁王牵在了一起。虽然心不甘,情不愿,却圣意难违…她从未想过要和王爷真正扯上关系,然而却似乎天不遂人愿…
  • 重生之死亡契约

    重生之死亡契约

    毕业十年后,碌碌无为的罗阳重生回大学,却被系统告知只有三天可活,必须通过不断地赚钱来延续生命,他是如何在时刻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且活且辉煌的?请关注姬发大哥新书《重生之死亡契约》。
  • 神创师

    神创师

    都说炼丹师是百炼方可成才,可方木却不这么认为。回气丹?您要多少有多少。凝脉丹?请君稍候。破虚丹,培婴丹?立等可取!当方木融合了那滴金色血液,全能炼丹师之路,就此开启!一个不需要材料就能炼出丹药的炼丹师,将会给修士界带来怎样的颠覆?敬请期待!
  • 平淡的重生生活

    平淡的重生生活

    如果,可以重活一次,你会选择怎样的道路?如果,一切可以重来,现在的你会是什么样子?
  • 神之不灭体

    神之不灭体

    叶无间作为一个家族的幸存者却无法修炼,在修炼之地中被人嘲笑,身上又背负着大仇,在得到一块无字的墓碑之后他的命运才开始发生改变,百战不死,以不灭身弑神诛仙,君临天下,看他如何谱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