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4300000054

第54章 文化渊薮(2)

况且,许多落难者,包括若干当年的知青,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本。这就够了。这就是文明的伟大收获。

鲁:去年,我和天津作协创联部主任王爱英一干老朋友回他们插队的内蒙古,六个将近六十岁的老汉欢天喜地一派天真,进了村子,简直是阖村动员接待。当年他们六个人分在村里头,最短的待了两年有余,最长的待了八年之久。六个人来农村当年,栽下六棵“扎根树”,现在死得就剩下一棵,舒枝展叶,长得还好。剩下的这棵树是老孙栽下的,老孙抱着树就号啕大哭,哭了一下午,一直哭到炖熟一颗猪头。其中一个老六,村里人格外记得他。老六在村里的时候,偷鸡逮鸭子,“害”得厉害,当年如许顽皮,现在已成笑谈。老六诚挚地说,要不是在村里待这两年,要是在天津,坐监狱也坐几回了。

他们插队的村子叫张三贵圪蛋。是当年一位叫张三贵的河曲人走西口开大渠,栽根立后创建的一个村子。张家于是也就成了村里唯一的地主人家。当年知青进村,先行宣讲阶级斗争,扑到张三贵家里就搜金银元宝。但见家徒四壁,只比一般贫下中农更加清贫。观念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无疑对他们的人生观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冲击。王爱英说:咱那会儿不知道轻重,把人家可给斗坏了。对着张三贵的孙子连连道歉。张三贵的孙子跟他们年纪相仿,笑着说:说来还得感谢你们哩,幸好你们知青在,要不然让革命群众拉到县里头,还不让斗死?你们可是救了我家啦!

张:这叫时过境迁。张三贵的孙子不愧是老地主的孙子,有农民的城府与智慧,表达出来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谅解。这是什么?这也是我们的乡野文化。要按鲁迅声称和践行的,“一个都不宽恕”,张家莫不就该把老六等人吊起来,以牙还牙一回?不言鲁迅他是不是“小作家、大极左”,至少在农民的评价天平上,其人是为不通人情。

鲁:事实上,知青们离开插队村落三十多年,他们没有忘记村里的人,村里也惦记着他们。上头搞农田基本建设那时,开修支渠要经过当年的知青房,还要砍掉“扎根树”,村里面坚持把知青房留下,把“扎根树”专门留下一棵来。老乡们说:万一娃娃们回来,咱给人家咋交代?

后来村里遇到什么难事,大到置办一台拖拉机,小到某人生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年的知青娃娃们。这些昔年的娃娃确实也“仁义”,村人有什么困难总是尽力帮衬。

最让我感慨的是我们县一位县长助理,叫徐升宽。该徐生得大耳垂肩,一副佛相。当年做援藏干部,在阿里地区做了五六年县长,前十多年,内调回县。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档案在从西藏往回寄的时候竟然给弄丢了。这叫有佛相而无佛命了。没有档案,县上无法安置,一家四口只能回到村里。该老兄也挺淡定,一头托昔年同事寻找档案,托老领导做证明,一头安安心心回村里当农民。村里呢,并没有把他丢档案当回事,一家四口按人头分下地,甚至村里有什么事情都乐意请他来出主意。而他呢,做农民似乎得心应手,农民一口气当了四年。四年之后才补齐档案,上头安排做了县长助理。临上任,放下锄头还不停感叹:我今年这糜子种得可好呢。

在乡村社会那里,无论是国难当头,还是承平岁月,莫不以这样一种平常态度对待落难之人。接纳他们,包容他们,宽慰他们,其胸怀不能不说博大。如此博大的胸怀,其实折射的是乡村社会对历史规律的一种解读与理解。

张:说到历史,发生在咱们山西历史上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孤儿赵武落难,就藏在我们盂县。后来祭祀赵武的藏山庙,所处地形山势,状如盎盂,是为盂山。因之尔后才有盂县、盂州等名堂。程婴舍子、杵臼舍身,忠烈千古。说来忠义文化最早诞生之时,孔夫子尚未诞生呐!

这样一座庙宇的存在,这样一种文化的熏染,对于一地文化文明的培育作用可想而知。所以,盂县人自称“人忠地义”,乐于自我渲染。

那么,别处的民众就不忠不义了?话当然不能这么说。哪一地哪一处的文明,不是我们整体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呢?

我认为:勇于隐藏逃匿,与帝王独裁的杀戮追捕相对抗,这又是我们乡野文明的一大闪光处。古来所谓“十室之邑可藏逃匿”,仔细想想,这个文化就太伟大了。

我跑高小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孩子钟变凤,历年我考第一,她是第二。她是神泉完小本村的,跟着姥姥长大。她父亲名叫钟重晖,却是一名老红军。这位老红军,福建人,说来有点故事。他十三岁参加了红军,后来经过长征。福建老家母亲是寡妇,等不回儿子来,竟然卖掉部分田产,给儿子娶回个媳妇来。婆媳二人还是等不回红军战士,老少两代寡妇,又给老钟过继到家一个孩子。福建老家,是那么一摊子。革命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人间惨事?

老钟这头,1936年红军东渡,在战斗中被打散,孤身奔逃,竟然流落到我们盂县一带。钟重晖当初不到二十岁,盂县家就收留了这个落难之人,给人扛长工打短工那么活命度日。村里民众,谁不知道这个南蛮子是红军呢?但没有一个人举报告密。老钟后来招门纳婿,在神泉村成了家。建国后,找到政府,恢复老红军身份,在太原市荣军疗养院当院长,这是后话。

盂县人保护收留下这个当兵的南方人,是出于什么觉悟吗?是预测到他日后必能发达吗?当然不是。那还是我们乡野的传统文化,还是我们的核心文明中的大仁大义、大善大爱。

《走西口》外的走西口

鲁:这样的乡野,这样的文明,这样的农民,几十年来却没有得到善待。这就太让人沮丧、太让人心气不平了。

张:我家老太爷在世之日,说起老农民,常讲两句话。

他敲敲自己的鞋底,一句话:三双鞋底磨倒一朝天子。老农民什么世道没见过?

他拍拍自己的肩背,一句话:老百姓,皮背厚着哩!什么日月,都能扛过来!

话题敞开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史,不就是这样的一部历史吗?受尽歧视、受尽盘剥,一旦改革开放,体制出现稍许松动的缝隙,我们的乡野我们的老百姓,立即爆发出那样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中国现代化举世瞩目的成果,怎么来的?那是整个乡野整个农民阶级的惨重牺牲和伟烈创造托举起来的。

鲁:正是因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的存在,中国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经济奇迹。而以户口制度为标志的种种藩篱和壁垒存在,创造奇迹的农民工,至今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间。可怕的是,长达六十多年的二元隔绝,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去年北京、上海有些人,大张旗鼓地抵制农民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在那里理直气壮地雄辩滔滔。左一个外地人,右一个外地人,让人听来极不舒服。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又要剥夺别人子女的读书应试权利,心理之阴暗,让人瞪目结舌。

前头我就强调过,上苍生人以腿脚,就是让人走路的,就是让人迁移的。因为有不停的游走与流浪,才有历史的跃动与辉煌。

张:自由迁徙,本来也是天赋人权啊。

像我父亲,就是来太原打工扛麻袋,自然变成了省城的居民嘛。

有人,包括我,曾经将特区政策和大清政府的开放长城关口作过比照。就表层现象,确有若干相似之处。朝廷一旦允准开边,内地人看到商机也罢,多一处谋生地界也罢,即刻掀起了走西口的大潮。这便仿佛如今的民工潮吧。

所不同者,走西口属于自由迁徙。随着走西口创建的繁荣,自然形成许多口岸、集镇乃至移民新城,这也罢了。关键那是一种文化的迁徙互动,走西口本身,生发创建出来多少文化成果啊!当今的民工潮则不然。体制或曰政策的限定,农民工仅仅只是一些廉价劳动力而已。我们看见过什么生发创建出来的文化吗?

鲁:走西口成了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小时候我们那地方并无“走西口”这么一说,只分口里口外。直到今天,包头人说回山西还说是回口里。“走西口”一说,莫非是因为二人台《走西口》才有的吗?不知道。但是,二人台的那个“走西口”又是从哪里来的?考证清楚想来不难。但我们那地方不说走西口,出口称为“走口外”。老婆老汉闹饥荒,马上收拾铺盖走口外,几百年来是一种常态生活。

张:你们县和内蒙古隔河相望,你们村依托长城面临黄河,自然只有口里口外的概念。那就仿佛站在自家村口、自家门口,说的是“门里门外”。我在新疆当兵,不少老乡说起甘肃老家,也是口里。“走西口”,是从整个中国版图至少是整个北方的视野生发出的地理方位概念。古来长城各关口,习惯上的称谓,地处河北者称作“北口”、地处山西者称作“西口”,如此而已。我参与走马黄河考察活动,出发仪式在北京延庆度假村。众人骑着马,像模像样的。当地牵马的老乡,听见我给女作家们吼唱河曲民歌,都说:“啊呀,这是西口调啊!”

鲁:我真正认识到走西口曾是一场浩大的移民潮,是上世纪80年代。当初我二十出头,浑身是劲,爬拖拉机,住留人小店,出门三辈小,见人就“大爷大娘”地叫,没少白吃老乡的饭。数度出行口外,过村访镇,沿着祖辈走口外的记忆地图往北再往北。古城纳林,沙蒿塔子东胜,耳字壕树林召,包头西山嘴,一直走到大佘太,走了一千多公里。改不过口音也无需该口音,仿佛是从河曲的一个村子走到了另一个镇子。那些村落里,每一个居民的心里都装着至少四代人出口外的家史。他从府谷来,你从河曲来,那家又是崞县的,这家祖居偏是保德州。也根本不需要多少历史知识,眼前的景观就让你叹为观止。纵深一千多公里的河套平原,点缀着无数村落,简直是晋西北村落的一个复制件。饮食、风俗、方言、住房格局,甚至恶俗都与内地山村别无二致。土默川河套川,沃野千里,望着滚滚麦浪,仿佛攥一把空气,伸开手都会变成二两麦子。

只有这时候,才知道我们祖先的脚步,不停地走出长城口,走了多少年,走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辈。记忆的地图上被他们踩出的迁徙路线,就是一部走口外的历史。

并无意于考察历史,我只是想:我们曾经拥有过几百年自由迁徙历史的那个“自由”,是什么时候被中止的?走口外这种生活常态,在什么时候仅仅变成了一段曾经的历史?

仔细对照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国的活力恰恰来自于乡村田野,来自于潜伏于民间的创造力。农民要摆脱禁锢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社会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歌叫《希望的田野》,大家都认同。前些年张立宪写过一本书叫做《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文章写得让人心花怒放。不能说80年代的物质比今天更丰富,经济更繁荣,但80年代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活力是今天所不具有的。而此种人人自信、人人活力四射的时代景观,最大量的是来自乡村田野。迁徙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意味着创业的自由。这种自由跟历史上的走口外大移民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旦政策多少有所松动,被压抑禁锢的乡野社会,即刻就迸发出无穷的活力。民工潮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未能托举出显见的文化奇迹,这是令人遗憾的。只能说,我们对乡村社会的这种向内的开放还远远不够。当然,从局部的或曰微观的角度探寻,这方面倒也不是绝对空白。乡野文化某种程度的复苏,也是显见的。

走西口的大潮,推进了二人台这种戏剧样式的发展定型与繁荣,并且托举起《走西口》这样的不朽经典。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潮涌动,至少让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破坏的二人台得以恢复,令《走西口》不曾毁灭。上世纪80年代的暂时政令松动,让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延续,免于彻底灭绝。

当然,我们无需对谁感恩。那是亿万人的诉求争来的一丝松动,那是深厚的传统大地在一缕春风之下萌发出的勃勃生机。

鲁:作为一个《走西口》原生地的人,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听到《走西口》时那种石破天惊的感觉。

那已经是1978年,我十三岁,已经朦朦胧胧懂了一点事。那一个冬天,从内蒙古回来一个女人,名字叫做张金花,他住在村东头长城“边里”的赶车汉贺六十五家。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互相转告,悄悄说“张金花回来了”。回来的仿佛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谁都知道谜底的谜语。

她和扳船汉、赶车汉之间到底曾经有过什么交情?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她是我们那地方有名的二人台演员,至少在1949年之前,那时候她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被蒙古王爷掳为小妾,再没有回来过。

1978年冬天,环境并不宽松。那一天傍晚,六十五家里陆陆续续聚了好多人,大家心照不宣,影子一样来,又影子一样悄没声儿挤进大门,再关上。房间门窗紧闭,窗户上还蒙了一层牛皮纸,牛皮纸外头再苫一层麻袋片。

我知道这些人来是听戏的,也知道张金花要唱戏,但那个时候我对戏剧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厌烦,没有随大人前去。尽管遮蔽严密,音乐还是透过门窗缝隙传了出来,如春雨沥沥,如夏雷隐隐,1978年的冬天那个黄昏时节,迥异于《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旋律,迥异于《红灯记》《杜鹃山》样板戏的叙事,恍然之间像春天饱墒的田野生出满目翠绿的禾苗,残雪斑驳的田野一瞬间被点燃起来,而少年的心则被一点一点俘获。

同类推荐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
  • 林徽因精品选

    林徽因精品选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作家。她的文学创作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三者的交织融合,既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婉丽,又有学者式的聪慧睿智,同时还隐含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时伤世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简单与复杂、宁静与喧哗、婉约与雄浑、静态与动态多元化的审美风格。
  • 玄奘西行记

    玄奘西行记

    前一段时间,看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深受启发。那几个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大国,无一不是从走出自己的国土开始的,他们到了外面,呼吸了新鲜的空气,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借鉴和包容了别人的文化,从而使自己壮大起来。于是,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想起了玄奘。
  •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本书为绿色散文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为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散文新作合集,本册为全套书中的人物卷,书中用细腻的笔法描摹了作者在幼时及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作者被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本丛书包括:1.《一枕河山》2.《蜜色黄昏》3.《水碗倒映整个天空》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5.《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Ⅰ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Ⅰ

    他们是公认的时代精英,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以及波澜壮阔的命运起伏。这,无一不与他们的书生意气乃至人格紧密相连。他们也是常人,有着常人的情感情绪,常人的心理心态,以及常人的行为行动,只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寻常,才被历史记录在案。探寻他们的心迹,会重新审视到——如何娴熟于厚黑?如何混迹在官场?如何拥有睿智才情?如何筑造人格魅力?
热门推荐
  • 商界现形记

    商界现形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新时期青少年情绪与情感读本

    新时期青少年情绪与情感读本

    优美的笔触传递青春气息,至深的哲理述说动感人生,专注聆听青春的脚步声,悉心体味青春的心灵独白。《新时期青少年情绪与情感读本》蕴涵的动人情感、美丽智慧,以及令人震撼的生命本性的跃动,如清风拂过心田,如春雨滋润心灵,让青少年从内心滋生对爱的珍重、珍视,使漠然、敏感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
  • 十八岁的爱情

    十八岁的爱情

    三年的同班同学,除了课堂的必要交流之外,他们俩说过的话竟没有五个字,她喜欢他,他当她只是一个同班同学却比同学还陌生的人。本异一场考试就可以让两人此生无关联,可……(本文属暗恋,不虐,不喜勿喷)
  • 我家娇妻是鬼仙

    我家娇妻是鬼仙

    安爷我原本穷困潦倒,奈何偏就被一只貌美如仙的女鬼给看上了。鬼仙老婆说,如果我想帮她复活,就必须跟她阴阳调和,这靠不靠谱啊?屋里,鬼仙姐姐好像也在纠结:“这小子修为越来越强,差不多该采他的阳气了,不行不行,真是羞死鬼了!”
  • 生人勿近:宅妃不好当

    生人勿近:宅妃不好当

    呜呜,伦家本来是21世纪的大龄美少女,宅女一枚,却不想玩电脑,玩得玩得,地震也无法撼动我这二十多年的宅心,愣是在打怪,哎~一不小心便穿越了。呜呜,呜呜,天不亡我,换个地方还是继续宅。谁想那个阴晴不定的臭皇帝,老是缠着我。呜呜,呜呜,虽然他长得不错嘛,但伦家要在家里睡觉觉那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小汐汐,今天天气真好,出去玩哩。”“去去,老娘要睡觉!”“小汐汐……”“滚!”“外面有好多美男从天而降!”“好,走!”
  • 洛神计划

    洛神计划

    陈永锋探长一直被一个奇怪的梦困扰,梦中的女人在小河边洗着头发。“女子的头发与漆黑的河水融为一体,没入水中,没有一丝的发梢留在外面。陈探长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这女子的头发是长在水里的,不,不是头发长在水里,而是整个人都是顺着头发从水里长出来的。”一天,陈探长参加完同事女儿婚礼后遭受袭击,醒来后发现来到了陌生的地方,留给他的线索仅是很久以前的一张照片和这个莫名其面的梦。。。
  • 王俊凯等我好不好

    王俊凯等我好不好

    “王俊凯,等我好吗,我们现在不合适,我不希望破坏你的事业,等到你25岁生日那天,我一定会站在你面前,等你娶我”“好,不管多久,我都会等你”王菁菁流下了眼泪,转头走了王俊凯,一定要等我,我爱你
  • 爹地大人求扑倒

    爹地大人求扑倒

    十年前,雨瞳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双双被人杀死却无能为力,从那一刻开始她就决定要强大起来为父母报仇,而被追杀的自己被他救了,成为他的养女。但雨瞳和自己养父千冷尧生活了这么多年却发现自己早已爱上了他。不料,千冷尧的初恋女友回来,雨瞳独自去国外留学三年……回来却发现杀父母的凶手逐渐浮出水面,杀人凶手竟然是……
  • 纵横在无尽世界

    纵横在无尽世界

    一颗奇妙的红色珠子,让叶辰穿梭在一个个世界中!三国,神话,僵尸先生,仙剑三,漫威等等!许多的世界,无尽的纵横与逍遥!
  • 重生之完美人生

    重生之完美人生

    如果我们不选择堕落,那么地狱的存在又有何意义?IT巨子,商界奇才,娱乐新宠,黑道枭雄,当万千光环汇聚到他身上,是堕落?是涅槃?温婉美人、小家碧玉、高贵明星、冷艳娇女,当各种高不可攀的绝色绕其左右,是矜持,是放纵?且看重生的聂扬如何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