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4300000056

第56章 文化渊薮(4)

抗战胜利那年,红崖底的草台班,年前排练节目,演出的戏文也不过是《春秋配》《汾河湾》若干普通剧目。结果爷爷辈的一个张庆寿,喝醉了,他就随心所欲起来,唱一句梆子、夹一句秧歌。文武场上的哥们也凑趣,竟然把家什伴奏都跟上了。我爷爷是打板的鼓师,八生老汉是班主,两人都够开明,觉得这是个新鲜玩意儿。大正月里,红火班按定例要出村演唱,红崖底拿什么玩意儿争雄叫座?于是,干脆就来这怪异新颖的风搅雪。一句梆子、一句秧歌,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当年正月,想不到我村的戏班就火了起来。全县境挨村子流转演出,一直唱到二月二开春。我县南乡的窑沟等地,还派出人手,专程来红崖底学这风搅雪。可惜,第二年就是“土改”。可惜,红崖底的戏班子就此完蛋。

“文革”当中,我三大爷来太原,他是那个懒汉,戏班里吹枚的把式。我纠缠了,硬让他把那风搅雪给我来了一遍。于是,这个怪异的曾经火爆一地的风搅雪,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非常遗憾的是,整个天底下,恐怕只有我的脑子里还留存了一点记忆。那妙手偶得之的独特的风搅雪,终将埋葬在时空的黑洞。

话说回来,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也总是会面临各种历史现实而有所损益。包括文武之道,包括我们这次“礼失求诸野”的种种古礼,无不在历史进程中有所损益,而在宏观上赢得的是一种动态生存。

众声合唱的民间

鲁:民歌的演唱毕竟多半还是个体情感的抒发,而由此基础上演变成长起来的戏曲就不一样了。你看,说着说着咱们就说回来了。戏曲的诞生,大抵与民间结社集会、社火庙会分不开。以二人台为例,我们县过去并没有二人台一说,是1940年代晋绥边区七月剧社要有舞台表演,渐渐才将这种演出形式定名“二人台”。以前当地人叫那是二人班,村里出资,置行头,分行当,在社火庙会表演,农闲时节自娱自乐。你所说的“风搅雪”,这恰恰是二人台最初出现在舞台上的表演形式。县里文物普查,在一个村子戏台墙上发现同治年间的一个戏单,道是“阳歌盛事风搅雪,日场《小寡妇上坟》,夜场《打经堂》”。日场二人台,夜场偏演道情。这种混杂的表演方式有很大自由度,观众非常喜爱,甚至可以参与其间,自娱自乐,同娱同乐。

张:流行华北的二人台、流行东北的二人转,表演形式几乎完全一样。说到其诞生定名的渊源,需要专文来论述。晋西北与陕北的民歌,隔河呼应,风格非常接近。老百姓原本都叫那是爬山调、放羊调、赶牲口调,随便吼唱自娱自乐的。也是在红军到了陕北之后,红军里的文化人把这种老百姓的自由吟唱命名为“信天游”。结果,从此这一名堂便流行开来。

二人台多数剧目,总共两个演员,多是扮演一男一女,一个叫走边的、一个叫抹粉的。但那扮演女角的所谓坤角,最早都是男子。这一点与戏曲演出班子当年的规矩是一样的。而无论梆子大戏,还是眉户、碗碗腔、二人台等小戏,最早都是娱神的,或者说主要任务是娱神。庙会演出,娱神兼而娱人,指的是它的宗教祭祀功能。变成纯粹民间的自娱自乐,全然发挥其娱人功能,是在后来。

早先的庙会唱戏,不仅演出地点是在庙上的戏台,所有演出在名义上皆是给神祇献唱,而且在献演所有节目之前,一定要有一个祭祀庙里主神的仪式。比方,在关帝庙唱戏,哪家戏班都得先祭拜关老爷,甚至要拜刀、拜印,拜那位扮演了关羽的角色。直到如今,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扮演关羽的演员陆树铭,到泰国出访都要受到国王的礼敬与接见。

这儿我得多少说明几句。你上面所介绍的同治年间的戏单,庙里唱戏而有《小寡妇上坟》这样的节目出现,这是极其特别的。恐怕也属于边关地带的风气疏阔,对礼教大防有所突破了。在内地庙会上,娱神的节目中是绝不允许出现此类“粉戏”的。那几乎就是一种古老的禁忌。没有大戏只有二人台小戏的地方,庙会演出对戏码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戏,可以是小戏,但戏文必须正大,关乎忠孝节义。禁忌的打破,比方在我们盂县,是在建国之后。

前面我们说过,纯属民间自娱自乐的节日,比如正月十五闹红火,无论街头演出还是搭台表演,那就全然放开了。禁忌与娱乐,民间社会自然找到了那个适恰的分寸与节点。

鲁:民间娱乐、民歌对演这些日常乡村文化活动,除了娱人的效果,还给人一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换算为今天的词汇,叫做“精神归宿”,这种归属感与认同感是其他东西所不可替代的。每逢集会庙会,演戏社火,家家户户大人小孩丢下门就出来了,哪管你电视台黄金时段,国家大事,八卦奇闻,收视率顿时降到冰点。

我们家乡的二人台民歌剧,顾名思义,两个人就可以构成一台戏。简陋而不失灵动,没有谁刻意去跟师学艺学成专业唱家。不能说县境之内人人都会唱,但没有谁不会吟他两句。风气所及,随着走口外的脚步,那旋律在晋蒙两省来回穿梭,隔河的内蒙古人也几乎是这个样子。前些年,省里一位内蒙古籍官员到我们县视察,晚上看的就是二人台。首长抱起胳膊看得津津有味,嘴里随台上的演员静静默吟,部下撺掇他是不是也上台“抖打”两句?首长自信满满:“我再年轻十岁,上台抖打起来不输他们!”

这种娱乐传统来自于民间,自发而自觉,渐成气候,为外人所知。1951年,中国音乐学院来河曲采风,为期三个月,竟然搜集到三千多首民歌和四十多个二人台剧目。而《走西口》小戏,无论曲调旋律还是内容结构,都成为中国乡土音乐的经典。近年,从县府领导到普通文化人,都呼吁要振兴二人台,振兴河曲民歌,仿佛二人台民歌已经濒临灭绝一样。我对此颇不以为然。漫长的十年“文革”,八个样板戏之外没有异响,以低级趣味、宣扬封建、黄色下流等等罪名都没有将二人台消灭。旦开一条缝隙,它就像伴奏的“枚”那样乍然吹响,不顾一切扑将出来。兴旺本来就兴旺,谈何振兴?

暴秦无道,焚书坑儒,典籍遂藏于版壁。

对付专制文化,众声合唱的民间便是最好的版壁。

张:走马黄河的时候,我就牢牢记住了《汉书艺文志》里的一句话:遭秦而全者,以其不独在竹帛故也。

你们河曲,这个民歌之乡的存在。民歌二人台没有被毁灭这一事实的存在,格外给人以信心。

乡野大地、民间社会,生发创造,保全存留,正是我们本回的标题四个字:文化渊薮。

2000年走马黄河,整个考察行程完毕之后,我个人做过一个小结。沿着黄河行走,我的考察重点其实是万里黄河的三个大折弯。

第一个大折弯,是青甘宁三省区交界处。黄河从青藏高原东部的积石山大峡谷奔注而出,于甘肃折头向北,经宁夏川奔向内蒙古高原。这里,是我国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地区。这里,繁盛着被誉为“西北魂”的花儿。

黄河的第二个大折弯,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兜头南下,将劈开黄土高原,进入千里晋陕大峡谷。这里,是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是历史上我国北方各游牧部族与汉族争战交融的地区,也是一处游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地带。这里,繁盛着山西爬山调、陕北信天游与蒙古长调,多民族民歌的交融特别托举起一朵民歌奇葩“蒙汉调”。当然,还有那久负盛名的二人台歌剧《走西口》。

万里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折弯,是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这里是黄河中游到下游的转折处,是整个黄河文明发育最早也最为成熟的地区。我参观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文物古建,体味了黄河曾经孕育的极熟文明。这里,是黄河将折头向东,奔赴太平洋。

我在晋南注意到,发达文明烘托出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戏剧。古老剧种秦腔、蒲剧和豫剧,成为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北方乱弹梆子腔。我在晋南转了好几个县,除去了解晋南那华夏文明的植根发育之地种种古迹,我的考察重点还在民歌民俗。曾经响彻《关关雎鸠》古民歌的晋南,民歌却几乎尽数消失了。

在这儿,民歌的消失或曰消亡,却获得了某种代偿。随着政治经济生活的极大繁荣,我们晋南的戏剧从诞生到发展,同样创造了它的极度辉煌。

戏剧史上常说的“南昆北乱”,南方苏州昆山的昆曲丝竹奏雅的时候,北方山陕的梆子乱弹高亢激越响遏行云。

山西后来的晋剧即中路梆子,忻州地区的北路梆子,包括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都是由乱弹即所谓蒲剧发展而来。当初,上述各地梆子所请教师爷,都是蒲剧的名伶宿老。

看看晋南晋中乃至遍及我们全省的古戏台,看看随着晋商脚步耸立于各大商埠口岸的晋商会馆的古戏台,从山西乡野成型而后走向外地占领城市瓦舍勾栏的戏剧,曾经达于何等繁荣。

这是乡野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又一重大贡献。其意义指归又与民歌盖有不同。

大戏——民间解读历史的方式

鲁:元代异族压迫,士人没落,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士人沦落到社会边缘,在勾栏瓦舍讨生计。广大士人投入戏曲创作,遂有元代戏曲的极大兴盛发达。元杂剧四大家,山西就占了三位。中国最古老的几座戏台全部保存在山西,具体地说,就保存在山西的乡野村落。由远及近,名称不一,金称舞亭,元称乐楼,明清两代就是成规模的戏台。

戏台与庙会不可分割,春祈秋报,祭祖庙会,都是给神祇和祖宗演戏。给神唱戏,就是你所说的梆子戏,我们那里称为“大戏”。而像二人台这样的小戏,至少在古代不能登大雅。说书唱戏,给人比喻,分明将劝喻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娱乐功能则在第二位。演什么,唱什么,都有讲究,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张戏单。你那天一口气从一数到十,《一捧雪》《二度梅》……一气数出十个剧目。我看得少,连三个也数不上来。

张:说到戏剧,说到看戏,说到相对知晓了解古装戏,莫说比你,就是比起非专业的同龄人,我的优势也是显然的。

从小,我是穿越在城乡两界的少年。这一点优势,为许多人所不具备。

比起城里孩子,我熟知农村,自小有逛庙会、看大戏的经历,亲身体验过那种野台子戏的现场氛围。民兵们身背快抢,在戏场周边维持秩序;枪管子口上,塞着红布防止灰尘,个个责任在身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正戏开台之前,各村来的后生们争强斗胜,要“抢头楼”,排着队形往戏台跟前冲;有的村子,甚至预先抬来大门板,门板抵住人群、扛着门板喊着号子往前扛,这样的场面多少人见过?正戏即将开台,维持秩序的几条汉子,站在戏台的台口,用长杆子马鞭横着挥舞,鞭梢过处,人群低伏、犹如被长柄镰刀砍伐的草木一样。看戏的人堆挤成一块顽铁疙瘩,奶孩子哺乳期的女人“奶惊了”,奶水饱胀,只好当众解开衣襟挤奶;还有女人们尿急,挤不出人堆,也只能就地撒尿,屁股蛋子明晃晃。如此场面,城里孩子哪里见过?

而比起乡下孩子,我又有进过省城戏园子的经历见闻。戏园子,这是源于元明朝代瓦舍勾栏的城市演出娱乐场所。现场演出,完全脱出了乡间庙会娱神的概念,而纯粹就是娱人的市民文化。灯光、布景、音响、字幕,封闭的环境、井然的现场秩序,与乡间大戏演出,分明判然云泥。

与你相比,咱们隔了二十年,更加不好同日而语。在我的同龄人中,我都是看戏最多的人。有那么几十部旧戏,我是能够说出整个故事、背出许多台词唱段的。你生于只许演唱八个样板戏的时代,“文革”结束又是影视冲击,戏剧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你压根就不可能接触更多的古典戏剧。

时代发展到当今,连电影都几乎要靠边,我们处在一个电视剧大行其道的时代。当然,作为满足广大老百姓永远不可或缺的欣赏娱乐需求的样式,电视剧功莫大焉。所以,我后来若干年的创作,偏重于电视剧,这当中有我的一点考虑在。老百姓喜欢电视剧,不得不主要依靠电视剧来满足娱乐欣赏需求,诅咒电视剧低俗有什么用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参与介入,去提高电视剧作品的品质呢?包括有人挖苦嘲笑张石山,说起我写作电视剧,好像就是文学的堕落一样,我是颇不以为然的。你一定记得我在纪念赵树理先生的大会上的发言,我断言:假如我们山药蛋派的祖师爷赵树理活到今天,他一定不会鄙视轻看电视剧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同类推荐
  • 不为回首,只为阑珊

    不为回首,只为阑珊

    本书包括醉里挑灯看剑、路转溪桥忽见、人间秋月长圆、燕子来时新社、故人锦字天涯、不知春上花枝等7卷内容。
  •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本书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大背景下,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上,将亚非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注意到亚非文学在发展的成熟阶段,内部形成三大文化体系,并相互影响。根据亚非文学发展的这些特点,采取历史断代的编写方法,分为古代、中古、近代和现状四编。每编在简要阐述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特征之后,列专章专节评述有较突出成就的国家(民族)的文学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对作家的评述,着重于创作道路和创作倾向的分析,对有代表性的作品予以重点评介。
  • 做证的石头

    做证的石头

    新锐作家余显斌的《作证的石头》,所讲述的故事,总是波云诡异的,如云,罩着山尖;如雾,缭绕不散;如时间的叹息,在文字的夹缝中,悠悠传出。读他的故事,是一种想象,一种发现,一种热血沸腾的参入。在故事叙述中,经常,作者会骑着一匹想象的马,纵横驰骋。希望读者能在这本书的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天宇,俯视苍生,关注生活。本书收录的故事,内容广博,人物众多。其中人物有官场之人,平民百姓,富商老板;涉及内容,包括贪污受贿,尔虞我诈,还有人性的真善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详略得当,层次分明,使读者在故事欣赏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的升华。
  •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歌谣,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艺术形式。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 超越:董克仁杂文集

    超越:董克仁杂文集

    古时候,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为了趋利避祸,在取名时爱挑些吉利的字眼。汉代及以前,有“无忌、无咎、弃疾、去病”一类的命名,也有仰慕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而尽量选些相近或相同的字眼,如汉高祖的第一谋士张良,后来便有姓张的取“学良、效良、忠良、新良”之类的名字。
热门推荐
  • 空间站之窗

    空间站之窗

    空间站之窗空间站之窗空间站之窗空间站之窗空间站之窗空间站之窗
  • 白渔的诗

    白渔的诗

    白渔的诗不太讲究诗节的规律排列,不太讲究诗行的对称照应,不太讲究诗句的整齐方正,不太讲究节奏的参差有致,所有的诗情诗意,都追求自然流淌。诗人在艺术追求方面只讲究一点,就是韵律。
  • TFboys等风来,带走曾经

    TFboys等风来,带走曾经

    内容是虐小凯的,小螃蟹表拍我[捂脸][捂脸]
  • 囧婚

    囧婚

    一场突然而至的性隐私、一桩婚内强奸事件、一桩桃色命案、一个喜欢出轨的女人,使四对夫妻的婚姻陷入泥沼。每个爱人都是危险的,谁才是能相依一辈子的人?当女人在婚姻中失去了新鲜感,只剩乏味的身体,男人到底娶我们什么?当男人只把爱情当快餐,不在乎味道,只在乎填饱生理需要,忽悠一把性浪漫后走人,他是在侮辱谁的性尊严?年度最好看的婚恋小说,献给徘徊在婚姻迷雾中的你。
  • 太和录

    太和录

    存在,是为了遗忘。有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而在后来,轻而易举地被淹没在茫茫烟尘之中。那是不知名的太和年间。那是些或知名,或无名的人们。
  • 封魔至尊

    封魔至尊

    意外穿越到异界大陆。这里,强大的武者能排山倒海,毁天灭地!主角因前世修炼的太极,获得巅峰高手的看重。从此,命运开始转折。看古天龙是如何修为猛进,血战大陆!
  • 不本分的村娃

    不本分的村娃

    这个年代是人民致富的年代,更是人民命运经历改革的年代,然而这个年代更是冷酷的年代,许多人一夜之间暴富,但又有更多的人,在一夜之间身无分文,这样的情况正应了伟人的一句话‘大浪淘沙始见金’
  • 恋爱轻循环

    恋爱轻循环

    “苏子又,不要……唔唔。”某女从被某男吻的接不上气。“哦?女人都是口是心非,你说不要,那就是要咯?”某男一脸坏笑的看着怀里的小人儿。墨子潇气急败坏地捶着他的胸口。
  • 风尘录

    风尘录

    看人间冷暖,识世态炎凉,将自己的感悟一点一滴的通过文字去抒发出来。
  • 有爱才更美

    有爱才更美

    没有一种服装比爱更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更迷人,没有一种温度比爱更暖心,没有一种风景比爱更美。有人说无美就无爱,实际正相反,无爱才无美。爱的美是由心而生,是由情而来,是由岁月的沉淀,是不因你脸上的多添的皱纹而改变的,是一种永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