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0100000020

第20章 《中国丛报》:西方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1)

裨治文到达中国后,发现中国没有“报纸”。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它们自己的“邸报”,但邸报只刊登与它们自己相关的内容,包括官员往来、出行,逮捕、审判强盗等内容。编撰报纸的人甚至对许多事情不求真相。所以裨治文希望能在澳门或广州建立一个传道会印刷所。裨治文希望建立印刷所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把中国的文化告知西方人,以引起他们对其亿万民众精神和社会福利的兴趣并支持他们;二是希望把基督教基本教义广泛地传播到中国大地上。裨治文相信利用西方印刷技术有利于在中国传教。

第一节 《中国丛报》的创办

1830年5月,裨治文邮寄给美部会最初几期《东方基督教观察家》(Oriental Christian Spectaror)。《东方基督教观察家》,是美部会设在孟买的传教印刷所印刷的,主要刊登有关印度历史风俗和信仰等文章。裨治文认为这份杂志对准备去印度的传教士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在中国也能创办类似的印刷所。但是美部会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建立印刷所风险过大。裨治文通过解释,终于获得在广州建立印刷所的许可并得到美商奥立芬的支持。

在奥立芬的资助下,一套印刷设备终于在1831年12月运到广州,不过,令裨治文遗憾的是,必须配备的字模没有一起带过来,这套字模直到次年4月份才由奥立芬的商船“罗马号”运到。裨治文每月拿出15美金雇用一名印刷工人,建立一间办公室。这就是今人所称的“广东美国海外传教委员会出版社”。

在这个印刷所的基础上,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于1832年5月1日创刊。

《中国丛报》的创刊与马礼逊有着密切联系。马礼逊与米怜两人曾于1815年在马六甲发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除中文报纸外,马礼逊等人还于1816-1821年间在马六甲发行《印支搜闻》(Indo-Chinese Gleaner),又于1826年发刊英文杂志The Malacca Observer and Chinese Chronicle,半月刊。1827年11月29日,The Malacca Observer and Chinese Chronicle登出拟将发行英文季刊的启事一则,大意是:因鉴于西方人对中国缺乏知识,有求进一步了解的必要,拟发行季刊一种,藉以增进西人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政治、风俗等各方面了解,并附登时事新闻,评价有关中国之西文书籍,拟定名为Indo-Chinese Repository,由英华书院发行。由此定名与目的看来,马礼逊等人早就具有发行类似《中国丛报》的心愿,只因中国政府限制太严,条件不够成熟,所以迟迟没有实现,直至裨治文来到后才切实行动起来。

《中国丛报》旧称《中国文库》、《澳门月报》等。《中国丛报》最初由“在华基督徒协会”(Christian Union in China)赞助,使用上文提到的美部会印刷设备。奥立芬在经济上支持《中国丛报》的印刷和发行,这是丛报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裨治文在这份刊物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他在1832年7月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我每天忙于学习,教学,写文章,印刷,已经整整一个星期没有上街了。”由于裨治文雇用的印刷工是葡萄牙人,用英语交流比较困难,于是裨治文要求美部会尽快派一名高素质的印刷工来华。

1833年10月,或许是应裨治文和马礼逊之请求,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和崔理时(Ira Tracy)受美部会派遣抵华。之后,卫三畏在编务和印刷等方面长期协助裨治文,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崔理时则以传教为主,但是不久就离开广州去新加坡,留居在那里。关于《中国丛报》的主要任务,从裨治文执笔的创刊词中可知:

要对外国人出版的有关中国书籍进行评论,旨在注意已经发生的变化……关于博物方面,最适宜和有利的是调查下列情报:气象,包括气温、风、雨及气象对健康的影响;土地,包括矿藏、植物、畜产、土地肥沃程度及耕作状况,还包括江、河、海中的出产;……关于商业方面,必须特别引起关注的是,要调查其过去到现在的发展情况,特别要考察当前商业状况的利弊;……关于社会关系方面,必须对社会结构详细调查,在考察中国人的道德品质时,要求对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统治者与百姓、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仔细和长时间不间断的观察;……我们对中国人的宗教特征也有兴趣,将给予非常强烈的关注。

可见,裨治文等人创办《中国丛报》的目的是收集中国各方面的情况。报学史专家白瑞华(Roswell S.Britton)在谈到《中国丛报》时,也认为其目的就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可靠的和最有价值的资料”。而这份刊物创办的终极目标应该就是利于传播福音。这从裨治文公开发表的日记中可见一二,他曾写道:“愿它无论在其端,还是在这之后,都全然成为主的事业;愿它所有的篇章都充满着能增加神的荣耀和真理。”从《中国丛报》的内容来看,裨治文所阐述的宗旨基本实行。丛报共刊登约1242篇文章(根据卫三畏的目录统计),对鸦片战争前后20年间处在激烈动荡和急剧变化之中的中国社会作了全方面的报道,包括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教育和风俗等。《中国丛报》特别重视报道关于中国的时事和对外关系,记载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的全过程,译载许多如清帝上谕、大臣奏折等重要文件,这些内容为后人研究鸦片战争前后20年的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开端和早期中外关系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国丛报》也详细报道新教士在华的各种活动。《中国丛报》所有文章中与中国有关的约占百分之九十,重点在中国《中国丛报》的作者主要以传教士为主,包括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各教派的来华新教传教士,包括在南洋华人聚居地区活动的新教传教士,其中撰稿较多的是裨治文、卫三畏、郭实猎、伯驾等。但不容忽视的是,传教士以外的英美商人,如美国人查理·金(C.W.King)、鸦片贩子因义士(Robert Inglis),以及外交官如包令(John Bowring)、威妥玛(Thomas F.Wade)等人,都在丛报上发表过文章。梁进德也在《中国丛报》上发表过文章。正如白瑞华说的:“投稿人的名单实际上就是那时在华的所有英美人士的名单。”在所有的作者中,裨治文发表的文章最多,可以明确是他写的研究性论文和评论就达341篇(见表5-1),文章数量仅次于他的卫三畏只有120篇左右,相差悬殊。裨治文虽然没有研究中国的大部头著作,但是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数百篇文章,加上他撰写而且署名的消息评论,约有2000页以上的篇幅,基本涉及中国问题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深度,收集、保存了丰富的实料,是他那个时代西方当之无愧的中国问题专家。

《中国丛报》1832年5月创刊,1851年12年停刊,每月一期,从未间断。其中1851年8月至12月则合出一期,合计共为232期,外加索引一卷,共20卷,每卷650页左右。前8卷都是从5月到次年4月,20期为一卷。第9卷从1840年5月到1840年12月只有8期,页数达687页,可见裨治文等人对时局之关注。前两卷每期发行400份,到1834年第三卷时已增加到800份,第四卷已达1000份,第五卷则有1000多份。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算是比较可观的数字。

丛报最初两卷,每本6元,后面几期每本3元。鸦片战争后,在华各开放口岸涌现出大量外文期刊,《中国丛报》的发行量随之逐渐减少,到最后一年只有300个订户。另一方面,美部会领导人安德森并不支持发行《中国丛报》,他“似乎有轻视并终止所有的印刷所、学校和医院的倾向”。裨治文等人经过商议,最终决定在1851年年底停刊。

据卫三畏统计,《中国丛报》一共印出21000册,即平均每年的合订本是1000册,全部用中国当地的纸张印刷。在停刊后,还剩下不少,陆续卖出一些后,到1856年,还有6500册存于广州美国商馆,装箱未及运走,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英军炮击而引起的广东十三行大火。

《中国丛报》记载了鸦片战争前后二十年有关中国社会的各种调查报告,为西方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提供了大宗的资料,不仅来华的西方人订阅,而且发行到欧洲和美国。以1836年发行的515本统计,其中销售中国200本,马尼拉15本,夏威夷13本,新加坡18本,马六甲6本,槟榔屿6本,巴达维亚21本,暹罗4本,悉尼及南威尔斯6本,缅甸3本,孟加拉、尼泊尔7本,锡兰2本,孟买11本,南非开普敦4本,汉堡5本,英国40本,美国154本。

《中国丛报》刊登的部分文章还被美国一些有影响的教会刊物和普通报刊转载。正如伦敦的《便士杂志》(The Penny Magazine)在1837年8月5日评论的,“这份期刊即便在英国也算是好的”。可见,外销占多的《中国丛报》对中西文化交流有极大的价值。

《中国丛报》的记载,在许多地方,弥补了档案的不足。许多学者研究这一段时间的中国历史时多引证该刊,对其评价颇高。

中国学者罗家伦说:“研究鸦片战争的人,不能不参考当时广州英国人出版的定期刊物……名叫Chinese Re pository,这是一种重要的史料。”李定一说:“这个著名的刊物,受到全世界所有有关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当时中国历史的珍贵史料之一。”谭维理说:“这二十卷的Chinese Repository不仅有当时极有价值的史料,且具有关中国之研究论文,今日仍有参考的价值。”“这是当时唯一的汉学杂志。”而美国学者对其价值也颇为认同。丹涅特说:“(《中国丛报》)成为流传给我们的一部关于那段时期最确实可靠的编年史。”赖德烈说:“这是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又说:“这是当时中国对外关系最好的史料”,是研究当时中国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综合以上诸多史家的评论,可见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发轫和早期中外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裨治文创办的《中国丛报》受到很大的重视。

《中国丛报》还曾于1941年在日本被重新翻印,出版至第15卷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化而未印完。

第二节 《中国丛报》中关于鸦片贸易和禁烟的讨论

在1733年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长与船员就经常夹带鸦片到中国出售。作为传教士,绝大部分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基本上对罪恶的鸦片贸易持否定态度。他们从人类道德和基督教伦理的立场出发加以抨击和反对,裨治文则是其中的中坚分子。

裨治文充分利用其主编的《中国丛报》这一舆论工具,对鸦片问题进行讨论。据有的学者统计,从1836年到1840年,即中国的禁烟问题最突出的几年里,《中国丛报》发表了48篇有关鸦片问题的专题文章,此外还有大量的消息报道。裨治文作为《中国丛报》的主要作者,参考多种资料,包括西文书籍、私人手稿、奏折等,写了十几篇文章,并翻译了大量相关官方文件。这些文字几乎囊括了有关鸦片的一切文章,包括鸦片的种植和分布、对鸦片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政府的鸦片政策和禁烟动态的评论和报道,以及对中国重要的禁烟文件的翻译、对鸦片贸易的道德性的评价,等等。

早在1836年,裨治文就在《中国丛报》上把鸦片贸易称为一场“充满罪恶的过程”。他说:

我们非常痛心地听到,有些人极力图谋恢复鸦片贸易,……鸦片走私长此下去,必然成为戕生、荡产、败德的罪恶根源。……(吸食鸦片)不但造成生活中的不幸,而且带给受害者无尽无穷的灾祸。

裨治文认为这个道德上的重大问题,“应受到最密切的关注”。他说:“酗酒之害,现在引起西方严重注意。吸食鸦片,其害尤大,在中国看来还要大多几倍。”裨治文还深入分析鸦片贸易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有三个原因。他认为“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在政治和商业关系中的不道德”,是鸦片贸易的起源及迅速发展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是外国人不相信清帝国政府禁止此项贸易的愿望的真诚。他说:

三十九年前第一次禁烟,帝国政府就诚意表明要防止当时已经发现正在流行的恶习……但随后事实逐渐加以证明,恶习依然存在,仍在流布,于是颁发新告示,制定新法律……我们也不否认,帝国政府对这些官吏的行为是应负有一部分责任的……如果说,这些低级官吏受贿是不忠于职守,那么,对那些行贿者的行为,又当如何解释呢?如果一些律例禁令,分明是不公正的,那么,外人可以坚持基督教的道德原则,提出抗议。如果他怀疑帝国立法官的意图,那他也可以自行其是,而视帝国的布告等于空文。

同类推荐
  • 老北京那些事儿(3)

    老北京那些事儿(3)

    老北京那些事儿(3)秉承“老北京”系列的京味儿,诗文画三位一体。诙谐、逗乐、风趣、自然,旨在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留下鲜活记忆:踩高跷、贴门神,寄托着老北京最生动的生活乐趣;锔匠、染坊、日杂挑子,串起老百姓朴素的岁岁年年;牛头肉、二锅头,蕴含着老北京的老礼儿老习俗;编席子、采野菜、拉冰床,是再也见不到的困苦;穿“的确良”、戴“羊剪绒”,野营拉练、看露天电影,是新时代的新时髦。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

    本书共分为基础知识、现代茶文化、技能训练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知识、茶艺编创、茶席设计、茶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茶叶的识别与储藏等。
  • 国学泛舟(下)

    国学泛舟(下)

    近代以来,世界文化的挤压、碰撞、交流和融合越演越烈,极大地改变着全球文化地图。在这一前所未有的进程中,包括“民主、科学”在内的西方观念,推动了中国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同时,西方观念的普遍影响,在客观上也导致中华民族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也面临失落。文化在逐渐转型,传统须重新定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 中国艺术经典3

    中国艺术经典3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热门推荐
  • 都市杀阵

    都市杀阵

    一次并无恶意的恶作剧,让李牧原本平淡的生活脱离了轨道,这个世界他眼中变的与众不同。虫鸟兽禽,花草藤木,但凡有生命之物,对于李牧来说都有了新的意义,他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各行各业中最顶尖的人才,在他们最擅长的领域中一较高下,击溃那最强大的自信与骄傲,而这仅仅只是为了生存。
  • 蛮荒悠闲生活

    蛮荒悠闲生活

    眼一闭一睁,世界就变了,但是无论有多么艰难,生活还是要继续,绝不轻易放弃!女主意外穿越兽人蛮荒世界,孤立无援的时候努力活下去,找到兽人世界的家人部落,邂逅忠犬男主,探索“新”世界的故事!
  • 异化入侵:25世纪

    异化入侵:25世纪

    什么是真理?五百年前的战争,将这个世界的真理毁于一旦。人们成了无根浮萍、无影之月。新的掌权者在旧城市废墟上建立了新的城市,他们接纳人们成为市民。一旦成为市民,就要遵守这一城的规定。如此人们安逸生活了五百年,没有战争、没有犯罪。这个世界在新城市、新统治者管理下,成了乌托邦。
  • 想问就问吧大全集

    想问就问吧大全集

    本书汇集古今中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教育、语言典故、哲学、艺术、人体生物、医学卫生、地球科学、地理、天文、自然科学、人口政治、军事法律、工农环保科学、交通运输旅游、体育邮政、经济贸易、金融财政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系我们必备知识的浓缩和精华,它将是我们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摈弃枯燥乏味的传统词条说教形式,以新颖有趣的全新问答形式活泼地呈现出来,突出全面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乔布斯的人生忠告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乔布斯的人生忠告

    乔布斯,这位亲手打造苹果帝国的男人,创造了IT历史上最辉煌的商业奇迹。今天的苹果公司在全世界已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也许乔布斯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也无需去复制别人。因为在《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乔布斯的人生忠告》中,乔布斯已经告诉大家收获成功的秘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乔布斯的人生忠告》将乔布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精彩地呈现给读者,用最生动的案例和最简单的道理给予读者诸多人生启示。通过阅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乔布斯的人生忠告》,你会认识到,你和乔布斯之间唯一的差距在于专注和付出。所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业并努力付出的人都可以收获了不起的成功。
  • 天道唯武

    天道唯武

    一个千年前最强者所布下的惊天棋局,一场涉及到远古神魔巫三族和远古凶兽的劫难,一个没落的部族如何能夺回往日的荣耀!只有铁血的历练才能成就巅峰的权力,才能重新去制定世间的秩序!
  • 窃法至尊

    窃法至尊

    武林中的小毛贼意外闯入传说中的仙侠界,一没背景庇护,二没功法护身,想要发家变强,全靠探囊取物……
  • 漠问道

    漠问道

    天道亡,法则灭,何来仙说?追长生,求不灭,哪有道理?烟天雾雨,仙梦绵绵。仙大陆,天弃之地,绝仙之所。漠,命运中挣扎的少年,弑父杀母斩兄。爱情中受伤的少年,怒撕爱人亡帝国。以杀入道的少年,血染摩尔命无数。漠,中年学道,招人嘲笑。晚来之爱,结出斗祖之果。闲逸生活,厚实沉淀。大器晚成,君问道,仙来游,从此天下谁人不识君。
  • 重生影后:系统买一赠一

    重生影后:系统买一赠一

    喻曦韵以为这个世界,自己重生已经是一个最大的bug了,没想到不经意间救得一个人,竟然是个更大的bug。从此,他步步紧逼,在她心中没发现的角落,已有了一个他。她以为,他两永远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殊不知,这是命运开的大玩笑……
  • 异世之亡灵修神

    异世之亡灵修神

    修真界惊世之才吴忌在渡劫时,竟被第八十二道闪电击入时空乱流,进入异世冥界,真是造物弄神……苦等慢熬,终因机缘来到众妖大陆,几经周折,发现自己是个亡灵!异世要称王,亡灵也修神!在这个强者云集的地方,开始一段更加波诡云谲的传奇,看他如何练就绝世神通,攻城拔地,左拥右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