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92300000023

第23章 卷五(2)

汪辉祖年仅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汪楷死后留下一妻一妾,妻王氏,妾徐氏,汪辉祖是徐氏所生。丈夫死后,家里一下陷入更窘迫的境地,尽管这样,汪辉祖的母亲始终都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有时教儿子读书,汪辉祖没有达到要求,生母徐氏手持棍棒,令汪辉祖跪下,接受处罚,王氏则在一边流着眼泪加以教诲。到最后,往往是母子三人丢掉棍棒,流泪不止。家中没有食物时,王氏和徐氏都声称身体有病,吃不下饭,省下饭食来给孩子吃。

汪辉祖就是在王氏和徐氏这样的教育和爱护下成长的。长大以后,汪辉祖出去当县里的幕僚,主刑名之事。这时候,王氏谆谆告诫儿子道:“你父亲当年曾说过,人生最悲惨最可怜的,莫过于被关进牢狱中。所以他当年每惩处一个人,就会好几天心中不快,说:‘他难道不怨恨被刑罚处置吗?’你出去当刑名师爷,应当懂得你父亲的宽厚之心。”每当汪辉祖办完公事回家,王氏和徐氏必然要问儿子有没有定人死罪,有没有破人之家。如果汪辉祖回答没有,就十分喜悦,如果汪辉祖婉转告诉母亲确有人被处死,因而导致家破人亡,虽然是根据法律不能免的,王氏和徐氏仍然从心里觉得难过,总是相对泪流不止。王氏尤其不喜欢说别人的过错,有时汪辉祖说起别人的过错,王氏便说:“只要你能不犯这样的过错,就行了,这个人的过错跟你有什么相干?”不让儿子再提别人的过失。

徐氏平时身穿布衣,亲自劳作。遇饥荒之年,每天亲自织一匹布,换三斗米回家过活,即使身患疟疾,也不肯停止。一床棉被盖了二十多年,却不肯换一换。

汪辉祖就时时处在这样的教育、感化环境中,父亲和母亲的教育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汪辉祖考中进士,任湖南宁远县知县。他为官廉洁平和,又十分熟悉史籍,断绝案件,常被夸赞。另外他又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凡事都为老百姓着想,最终成为一个有名的良吏。当年他的父亲汪楷教育他求做官要先求做人,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并将它贯彻在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当年王氏和徐氏努力督促儿子读书,使得汪辉祖后来成为一个学者,史籍中称他“博文通识”。他长于姓名之学,注《史姓韵编》六十四卷,将二十四史中的列传、附传中的人物名按韵目编排,便于后人检索。又有《辽金元三史同名录》、《元史本证》等著作。他还参与过《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工作,曾采访遗书,得四千五百多种,撰写其提要,送呈纂修《四库全书》的大学士,得到很高的赞誉。另外他也是清代的一个有名的诗人。

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与他谨遵父亲母亲的教导分不开的。在为官的生涯中,汪辉祖始终坚持做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努力将其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比如谨遵母亲的教诲,不提别人的过失等。

可以说,颜氏是个家庭教育的楷模。他的很多教育主张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有的即使不适用于今天的情况了,也还有可以借鉴的内容。在文中,他还提出了学贵专精,技忌多杂的观点。这跟我们今天讨论的全才与专才的问题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在今天的学习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颜氏说君子应该坚持真理,尊崇道德,蓄积声价,等待时机,要是一辈子都得不到一官半职,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不要去钻营,否则,即使是靠这种方式得到了一官半职,那也跟偷盗没什么两样。可见颜氏是在劝导子孙要对富贵显达、高官厚禄看得轻些。虽然他苦口婆心地事事告诫子孙要远耻避祸,但并不是要他们见义不为,当仁远让。问题是必须坚持“为善则预,为恶则去”,即别人做好事可以参与,别人做坏事则必须远离。他要求子孙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以仁义为尺度,分清善恶、是非、掌握分寸,做到“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在南北纷争、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复杂之际,能够做到这些,足可见颜氏处世哲学的闪光之处了,至今对世人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止足第十三

【原文】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译文】

《礼记》上说:“不可以放纵欲望,不可以志得意满。”宇宙那么大还有边缘呢,但是人的情性则没有个尽头,只有自己减少欲望,知道满足,并加以限制。先祖靖侯告诫子侄说:“你家是书生门户,世世代代都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的人;今后做官不可超过太守的职位,子女婚配不能贪图权势显赫之家。”我衷心信服并将其牢记在心,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原文】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译文】

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骄傲自满。谦虚淡泊,可以免害。人生穿衣服的目的只是为了御寒,吃东西的目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以免饥饿乏力而已。身体本身尚且不求奢侈浪费,自身之外,难道还要无穷尽地追求高贵的地位和奢侈的生活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但是他们不懂得适可而止,所以最终给自己带来败累的生活,更何况普通百姓呢?我常常认为二十口之家,则其奴婢最多不可超出二十人,良田不要超过十顷,堂室只求遮挡风雨,车马足够驾驶以代替步行。再积蓄上几万钱财来应对不时之需,就可以了。超过这个标准的,就拿出来行善救济别人;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也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办法去寻求。

【原文】

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当时羁旅,惧罹谤,思为此计,仅未暇尔。自丧乱已来,见因托风云,徼幸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卓、郑,晦泣颜、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

【译文】

做官做得不能太高,最妥当的是处在中品,前面可见五十个人,后面可以望见五十个人,这样足以避免耻辱,同时也不会有什么风险。高于中品这个等级的,应该谢绝,回家里享清闲。我最近任黄门郎,本来应该引退的,但是无奈客居他乡,害怕遭到诽谤和非议;心里想着告退,但是却没有机会付诸行动。自天下大乱至今,我看见乘机得势,侥幸获取显贵的人,早上还大权在握,晚上却陈尸山谷了。月初像卓氏、郑氏那样快活的富豪,到了月底却像颜回、原思那样寒苦的贫士了,这样的人不止五个、十个啊!要谨慎啊,千万要谨慎啊!

【评析】

《礼记》说:“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之大,尚有边际,但是人本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因此,只有在使自己减少欲望、知道满足的基础上加以限制。颜氏一开篇就阐述了自己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认识和对祖先的“知足”观念的推崇。知止知足,是中国传统思想修养和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颜家的一种传统家风。颜氏“止足”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对宇宙间自然法则的遵循,也有历经祸患后的人生体验;既有对儒家中庸之道的坚信不疑,也有道家学说的影响,比如“止足”二字,就是取自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之说,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对颜家传统家风的继承。颜氏在这里说的“知足”二字指的是“知足免害”。他告诫子孙,无论是从自然法则,还是从人的实际生存的需要,还是从历史人物的教训来说,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都是非常有害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俭以养德”。曾国藩就曾对“俭”做了这样的解释:“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君子都能做到恬淡寡欲,安于贫贱。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一旦染指,便不能自拔。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要任由自己的欲望发展下去。

古人意识到欲望给人带来的危害,所以有见识的人都很注重规范自己的德行,并教育子孙后代节制欲望,知足止足。陆游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陆游常常以诗歌来教育子女,这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在当时,人们都怀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陆游却毫无这种陈腐的观点。他曾劝儿子们不要讨厌锄犁,不要看不起种菜种地;他不要求儿子一定要走科举考试这一条终南捷径,以便挤进官场,捞个一官半职。在《放翁家训》中,陆游告诫子女:“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不要求儿子才锐(即具有突出的才能),只告诫儿子熟读经典,宽厚恭谨,是有深刻道理的。所谓“佼佼者易污”,过于突出,反而会遭灾惹祸。

陆游自己品行高洁,他也教育儿子不要贪求。当他七十三岁时,生活仍然十分贫寒,甚至不得不卖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但是,当儿子子龙去吉州任司理时,他仍做诗谆谆告诫儿子谨记廉洁为官。诗中写道:“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坐:因为)。……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他要求儿子除了饮吉州之水以外,即使一文钱也要清清楚楚,不能贪得,这是何等高贵的清廉品德啊!在他的家训中,他还告诫儿子:“世之贪大,溪壑无餍……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羡,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说到底,陆游就是为了告诫儿子们要做到清廉自守,毫不贪求。

陆游对子女的教育始终都离不开节俭,因为讲究节俭,就会少有过失,而如果讲究奢侈,则必然会有无休止的欲望。欲望又会让人不走正路,从而导致灾祸甚至家破人亡。所谓“成由俭,败由奢”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也就是用无所作为的心理去有所作为,用不滋事的心态去做事,用无味淡然的心态去品尝天下滋味。不然的话,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开始,就有了愿望,就不会有终止。比如有的人自认为是非常淡泊名利的,这就说明他还没淡泊;因为到了真正淡泊的时候,是连这“淡泊”二字也感觉不到的。所以这些人的淡泊是相对于别人说的。因此不以清静为清静,不以无为为无为,不以无事为无事,不以无味为无味。老子还说:圣明的人始终不会妄自尊大,因此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因为过度贪婪吝惜必然会招致大的损耗,过多地收藏必然会招致大的损失。他还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贪心更可怕的祸患了,所以懂得满足的人,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强烈的物质欲望所左右。在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中身败名裂的例子不是没有。层出不穷的贪官,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乃至于世界各地频繁的战争,说到底,都是由于欲望的驱使。由此可见,贪心和不知足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灾难,而带来一丝一毫的好处。相反,如果知道满足,最终会得到永远的满足和幸福!我们常说“知足常乐”,现在看来,知足能够避祸,当然就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快乐了。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重要,尤其是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的人,若不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则他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这样不仅会毁掉他的财富,也会使他自己的精神处于崩溃状态,而自毁其生。世界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欲。因此,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他们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追求。不仅自己不要有贪欲之心,还要教育子女不要有贪欲之心。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注重培养他们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的作风,因为这是培养孩子美德的一个关键因素。

诫兵第十四

【原文】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秦、汉、魏、晋,下逮齐、梁,未有用兵以取达者。春秋世,颜高、颜鸣、颜息、颜羽之徒,皆一斗夫耳。齐有颜涿聚,赵有颜冣,汉末有颜良,宋有颜延之,并处将军之任,竟以颠覆。汉郎颜驷,自称好武,更无事迹。颜忠以党楚王受诛,颜俊以据武威见杀,得姓已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

同类推荐
  • 定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

    定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

    定边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属黄河流域“河套文化”及“仰韶文化”范畴。夏禹时,属雍州,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殷商时期,定边为鬼方之地,是商朝在北方的劲敌,《易经·既济》中有“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定边境内先后成为汉族和鲜卑、羯、氐、羌、柔然、吐蕃、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他们或游牧狩猎、交易互市,或金戈铁马、兵戎相见,各民族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史诗般的话剧。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 解密2012

    解密2012

    《解密2012》讲述了月亮上有什么?20世纪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耗费数百亿巨资登月,就是要寻找这个答案,但登月所取得的资料却被政府列为超级机密讳莫如深。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一个巨大的危机正在慢慢地向人类逼近。40年后,流浪少年沙飞在追寻父亲遗物玄珠的过程中,发现玄珠上竟然隐藏着史前文明的秘密。为了查明真相,沙飞在结义兄妹的帮助下毅然亡命天涯。沿着父辈走过的足迹,沙飞找到了隐藏在玛雅古迹下的神秘地宫,潜入了古老教派机密重地。甚至穿越时空回到一万年前的巴比伦。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热门推荐
  • 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将这些人物和事件丰润、真切地介绍给青少年读者,无疑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采用编年体例,按历史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社会生活需要进步,历史就是动力。关注历史,读点历史吧,它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越发显示出其光芒和价值。
  • 轮回之清然仙途

    轮回之清然仙途

    他,清冷淡然,拥有良好的家世,虽一心向道,却也悠然自得,有兴趣的时候就看看戏,静下心来专心修炼,探秘境、闯险地…看他如何看破重重迷雾,成就清然仙途。
  • 侠岚之幻血梦魇

    侠岚之幻血梦魇

    在辗迟的爱情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磨难,也因为自己的一时只差改变了自己喜欢人的命运和性格,在这里我会写出辰月的另一面。辗迟会让辰月再次回头吗?还有辗迟会让自己的父亲和侠岚和平共处吗?辗迟的结局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里快来看吧!
  • 玄天邪皇

    玄天邪皇

    浩瀚世间,无尽传奇。修炼一途,逆天而行,与天夺命,超脱生死,呼风唤雨,执掌天时。人魔少年,偶获奇缘,逆境突破,强势崛起,独战天下……
  • 初二十一班的穿越世界

    初二十一班的穿越世界

    初二十一班的所有同学因为一次地震来到了。。。。。
  • 真龙之魄

    真龙之魄

    讲述了潜龙大陆上五大宗派的恩怨。原始五大宗派之一炎宗的少宗主炎燚,由于血宗的暗袭,导致炎燚的父亲死亡,使得血,炎两宗毁灭,也使炎燚潜战力尽失。他带着仇恨刻苦修炼,经过了种种磨难最终将潜龙大陆上的三宗派毁灭。最后重建炎宗,自己隐居深山。
  • 夏歌行

    夏歌行

    【慢热·有一种感情贯彻整个生命】礼夏曾从未想过被救赎,因为她知道自己终究会连同无边无际的绝望一起慢慢腐烂。没有梦幻,没有浪漫,但她也未曾意料到会有那样一个少年闯进自己的生活里……她也不知道是哭着,还是笑着,就这样和他说着话。他笑起来,那双墨一样的眸子闪着浅浅的光。“……你要不试试,考城美?”“我都休学了。”她笑起来。“你面前不是有个学霸吗,他帮你啊。”花落事非,光阴梭去,少年即将走离,“谢谢你,顾卓晨……”她哭起来,“真的,谢谢你……”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 蒙达纪元

    蒙达纪元

    蒙达从它有记录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从来没有。人类,精灵,兽人,矮人,各自有着各自统治大陆的纪元,每当他们的纪元到来时,种族都会前所未有的兴旺,所有种族都有过,人类的纪元来了,可是人类真的开始兴旺了吗?
  • 仙途遥无期

    仙途遥无期

    一个得到机缘后的普通少年,看他如何握住机缘,成就仙途的饭后茶余故事。
  • 重生之异界称豪

    重生之异界称豪

    李峰一名普通大学生准毕业生,因太过散漫不服管教,被学校劝退,之后在事故中身亡,机缘之下重生异界,人生从此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