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糅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就是我国古代养生大师,且为养生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另外,孔子对于饮食卫生还提出了某些宜忌问题,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从而明确指出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以及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这些饮食卫生要求,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一环。除孔子外,孟子亦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养生思想,如他非常强调精神调摄,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的要求。孟子自己提出:“我四十不动心”,意思是在我四十岁后,要自己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不因情志所动,不为名利所惑,情不动则心安。不但孟子强调寡欲,荀子亦是这样。《荀子·正名》谓:“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意思是,“欲”是人生固有的,既不可贪得无厌地纵情任性,又不可去、止,要“从所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满足欲望。
养心莫善于寡欢。
修养身心的办法,最好是减少自己的私欲和奢望。
有了私欲和奢望,人们便一定会去奋斗争夺,以便达到目的。得到了利益,满足了私欲,但却又怕失去;希望过大,生怕不能成功,所以会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苦不堪言。这就叫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总让自己的心理无法安宁和平衡,导致无限的烦恼与痛苦。心灵的不安,会导致身体的疾病,从而造成心身的不安,无法得到那真正幸福的感受。
治病先治本,度人先度心。心病若好,百病自消。心理的平衡会导致生理的安和,身心的平衡会带来人生的幸福。
人都是有欲望的,但欲望一旦过剩,就会焚烧我们的心灵。
欲望少一点,心理会平衡得多一些,人也会少受一点折磨。当然,要做到无欲是很难的,很多人会说人生就是要有欲望,要有享受,否则还有什么意思呢?这话也没有错,但有一点,欲望过剩,就会让人迷昏头脑,看不清真实情况,还会造成心理不安,疾病痛苦,甚至带来灾祸。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就说过:“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得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必须明确的是,在古代儒家的学说中,“养性”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养生,倒不如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早就提出过“修其身而天下平”的口号,而修身的方法则在于“存心养性”。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作者曾寓意深长地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即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这就是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所说的:“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类经》卷一)
孟子,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气;炁,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洗然之炁”。至于如何老能养“炁”,孟子提出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养生方法:其一是“配义之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道义出发,理直炁壮,从而使身体保持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炁”必须培养良好的状态,要光明坦荡,不要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明显的道德色彩,堪称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