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2700000020

第20章 汪精卫义愤北上

坚持反清武装斗争,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新式民主革命的突出特点。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后即着手策划广州起义,后又发动了著名的惠州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派遣会员分赴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准备武装起义。除了黄兴、刘道一等人领导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及安庆马炮营起义外,从1907年开始,孙中山在西南地区策划了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等六次武装起义。

持续不断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一幕幕悲壮的革命史剧,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威望,扩大了武装革命的影响。

六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大批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就在革命连遭重创、士气极为低落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反对暴力革命的改良派公开冷嘲热讽,使同盟会领袖们陷在极其不利的舆论处境中。

梁启超看到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乘机攻击孙中山及革命党的暴力革命,批评革命党领袖是唆使别人送死而自己谋取名利的“远距离革命家”。他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说:“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一句“远距离革命家”,顿时成为同盟会领袖们的“符号”:以革命大话为号召,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你们这些头头还是好端端地在国外活着,那么多次起义,你们自己怎么不上战场?死了那么多人,你们怎么一点事没有?这个指责,真是要命。随着梁启超的发难,一时在海外华人中掀起了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远距离革命家”本意,显然是讽刺孙中山的。

因为孙中山的确没有亲自参加过任何一场武装起义,他在当时的主要功能,似乎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名气在世界各地筹款供反清革命之用。相对而言,黄兴更加实干,他多次亲临一线指挥起义,后来在黄花岗起义中还被炸断了两个手指。

作为同盟会著名的理论家,汪精卫当时主要跟随孙中山在后方做组织宣传工作,听到梁启超的讥讽后,真是如芒在背,大为羞愧。

由于一系列武装起义的相继失败,革命党内的矛盾也凸现出来,在同盟会内部出现了一股“倒孙”狂潮,一些人主张“革命之前必须先革革命党之命”。他们攻击孙中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批评孙中山近似于独裁的领导作风,说孙中山“办事近于专横,常令人难堪”;二是批评孙中山不公开革命经费的使用情况,不少人怀疑孙中山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

1907年,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强烈要求,驱逐在日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在孙中山离开时,日本友人公开给他赠款2万多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下2000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民报》经费历来困难,饱尝没钱之苦的章太炎对此不满。

章太炎批评说:日本人向孙中山赠送的赠款,本来是赠送给革命党的革命经费,孙中山却把这些钱当做赠送给他个人的私人赠款使用。他批评孙中山这种做法,“实在有损我同盟会之威信,而使日人启其轻侮之心”,故章太炎将民报社的孙中山照片撕下来,批了这样几个字:“卖民报之孙文应即撤去。”愤而辞去《民报》主编。

章太炎、陶成章等同盟会中的浙江派公开反对孙中山,宣布脱离同盟会,重建光复会。

由于孙中山确实没有公开过同盟会经费收支情况,关于钱的事是最敏感的,这下陷入了被动,谣传蜂起。有人撰写《孙文十四大罪状》一文,揭露孙中山贪污革命经费2万元自用。虽然孙中山到底有没有贪污的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但这场批评对孙中山在同盟会内的威信影响极大。

同盟会内部因而掀起了一股“倒孙”狂潮,以至出现了“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党人之命”的强烈呼声。

在“远距离革命家”的批评和“倒孙”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同盟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灰心、怀疑情绪在革命阵营内部滋生蔓延,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一时陷入了低谷。

怎样渡过这场严重的党内危机?

孙中山以革命家的坦诚,立即写下一份长长的文字材料,将同盟会经费收入和支出详细一笔笔列出,并椎心泣血地说,除了奔走中的食宿,他私人没有花过革命党一分钱。

那么,怎样以实际行动回击“远距离革命家”的挖苦、挽回舆论形势呢?

汪精卫在愤激之余,认为非再有激烈之举,不足以毁败清廷的伪立宪,也不能昭雪立宪党人对革命党人的诬诟,并振起日渐消沉的革命士气。于是,为了恢复党员的革命斗志,挽回广大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决定效仿当年吴樾血溅五大臣、徐锡麟安庆刺杀安徽巡抚之举,北上刺杀清室政要,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外的怀疑人士重树对革命的信心。

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明确写道:

“无如革命党之行事,不能以运动为已足。纵有千百之革命党运动于海外,而于内地全无声响,不见有直接激烈之行动,则人(民)几忘中国之有革命党矣。故运动与直接激烈之行动,相循而行,废一不可……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他要用实际行动,让梁启超这些嘲笑革命的人看看,革命领袖不是贪生怕死之徒!

汪精卫(1883-1944),名兆铭,字季新,别名李恂。精卫是后来留学日本在同盟会从事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文章时使用的笔名。他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83年5月生于广东三水一个师爷家庭,其父汪玉叔多年在广东三水、英德等县游幕为生。汪精卫自幼聪明好学,且受到严格的家教训练,17岁时应番禺县试,考中秀才,被广州水师提督李准用重金聘请为家庭教师。1902年,汪精卫参加广州知府应试考中举人,与朱执信、古应芬等多有往来,并组织益群学社,讲究实学匡世。

1904年,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等人被两广总督岑春煊选中,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入东京法政学校学习。留学东京期间,汪精卫进一步接触到西方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从而其“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1905年7月,他与朱执信一起谒见孙中山,其后积极参与组织同盟会的工作。同盟会成立时,汪精卫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从此,他积极进取,既是革命的理论家,又是革命的实行家;文才武略兼备,深得孙总理器重。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汪精卫与胡汉民、章太炎、朱执信等先后任主笔。

在《民报》创刊号上,他使用“精卫”笔名,发表了《民族的国民》一文,宣传自由、民权、平等学说,揭露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流弊,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主张。此后又连写数篇,如《革命的决心》、《革命决不致招瓜分说》等文,对保皇党宣传刊物《新民丛报》之言论,展开猛烈辩难与驳斥,使立宪派声势大受遏抑,纵有梁启超之长才,也自认招架乏力。

汪精卫文思敏捷、文笔犀利与卓见洞识,深得孙中山及革命同志赞佩,从此声誉鹊起。

精卫,原为古代神话中一种鸟。传说炎帝之女女娲,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后,经常衔西山木石填补东海,后人即以“精卫填海”比喻为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汪为《民报》撰稿,特以“精卫”为笔名,象征献身革命的“痴绝”,隐含热血青年追求理想的浪漫。这种浪漫情怀,随着革命形势演进,逐渐升华,终达鼎沸之境,化为铁血行动。终其一生,人们习称“精卫”之号,反而鲜呼本名,盖由此而起。

汪精卫在日本宣传反清革命之举,引起了选派他出国留学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强烈不满。岑春煊胁迫其长兄汪兆镛出面遏止弟弟的攻击清政府之言行。汪精卫为免家人受累,竟以“家庭之罪人”,致书长兄,声明断绝与其的家庭关系,并解除与刘氏女的婚约。信中隐然立下“俾为国流血,以竟其志,死且不朽”的决心。

1906年,汪精卫以优异成绩结业,按理应该回国,但立志革命反满的他拒绝了两广总督岑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放弃了可能得到的官禄,继续留在日本,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事业。

这种坚持立场、不惜割舍的表现,实乃革命者的本色!

1907年后,汪精卫追随孙中山离开日本,赴南洋各地筹设同盟会分会,多次往返河内、海防、西贡、新加坡、仰光等地,发表演说,创办报纸,设立同盟会分会,宣传革命,筹募革命经费,并曾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与保皇党的《南洋总汇报》进行论战,成为孙中山最为信赖的亲信之一。

正是在南洋宣传革命过程中,汪精卫相识了比自己小九岁的陈璧君,遂结为革命同志。

陈璧君是马来西亚华侨商人陈耕基之女。陈耕基支持革命,多次为孙中山捐款捐物。孙中山则定期向陈耕基赠送《民报》等革命刊物。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非常爱读《民报》,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在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影响下,陈璧君决心以实际行动投身革命。1908年3月,汪精卫在马来西亚的槟城演讲时,结识了陈璧君。

当时,在台下听讲的陈璧君对汪精卫优雅的风度和雄辩的才识十分钦服。有人记载汪精卫演讲时受热捧的情况说:

“在彼演说之夕,演讲者尚未登坛,全场即无虚席;当彼踏上讲台,满堂即鸦雀无声。每逢至精彩热烈处,掌声如雷而起。其能吸引听众之注意与唤起热情,概可想见。”

对于这样一位口才极好而风度优雅的革命领袖,陈璧君充满了爱慕之意。此后,汪精卫因为革命活动不时走访陈耕基家,所以也经常见到陈璧君。

但每次陈璧君与汪精卫见面都是在其母卫月朗的陪伴下,没有单独谈过话。

此时,汪精卫26岁,陈璧君17岁,正是男女热恋的年龄。当时虽然两人之间都很有好感,但还只是革命同志的关系,没有发展到恋人的地步。另外,汪精卫和陈璧君都已经和别人订婚。根据中国的传统习惯,陈耕基为陈璧君选了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订了婚,而且准备在近期内就让陈璧君结婚。陈璧君读了《民报》等宣扬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书报后,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憧憬西方式自己选择结婚对象的自由结婚。陈璧君与她的未婚夫谈到革命,谈到自己将来准备投身革命事业。

其未婚夫却思想十分保守,对革命也没有任何兴趣,并对陈璧君说:“革命是男人的事,你一个姑娘家革命像什么样子?”

陈璧君听后深感失望。

由于两人思想差距太大,陈璧君最后终于选择了退婚。陈耕基开始不同意退婚,但无奈陈璧君态度坚决,只好同意让陈璧君“退婚”。

汪精卫少年父母双亡,所以长兄汪兆镛在他15岁时为他选择了同事的女儿刘氏订了婚。汪精卫在日本参加革命活动后,汪兆镛经常来信训斥汪精卫忘恩负义,拿了朝廷的公费出国,到国外却干着背叛朝廷的反叛之事。汪兆镛要汪精卫立即悬崖勒马,放弃革命回国为朝廷尽忠。其实汪兆镛也并非坚决反对汪精卫搞革命,只是怕汪精卫成为朝廷的罪犯后连累他们整个家族。

汪精卫明白长兄的用心。在清政府发出对他的通缉令后,汪精卫写信给汪兆镛,表示断绝与家庭的关系,解除原定婚约。汪精卫在信中说:

“罪人兆铭在日本从事革命之事,已被朝廷发觉,谨自绝于家庭,以免相累……吾为革命流血,矢志不渝,谨请谅鉴。罪人与刘氏由家庭做主,曾有婚约,但罪人既与家庭断绝,则此关系亦当随之断绝。请自今日始,解除婚约。”

汪兆镛接到汪精卫的断绝信后,便宣布“驱逐逆弟,永离家门”,退还了刘家的订婚聘礼,为汪精卫解除了原定婚约。

陈璧君退婚后,倔犟地要求到日本参加革命活动,陈耕基拗不过自己的宝贝女儿,只好同意。1908年7月,陈璧君搭乘荷兰客船来到日本东京,在孙中山的特批下,宣誓加入同盟会,分派到《民报》编辑部,在汪精卫的领导下工作。

陈璧君到《民报》后,编辑部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本来民报的编辑们多是些穷书生,生活十分拮据,很少去饭店吃饭。陈璧君却是个出手大方的阔小姐,口袋里好像总有花不完的钱似的,经常请大家去高级饭店聚餐畅饮,使这些编辑们大为开怀。在这些未婚的年轻编辑中,陈璧君成了他们追求的对象。

然而,陈璧君却没有看上这些小编辑,而是倾心于风度翩翩的汪精卫。

陈璧君倾心于汪精卫,不仅仅因为汪精卫的相貌才能,还因为他生活作风的严肃。汪精卫是公认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是年轻女性追求的白马王子。他的美貌不仅倾倒了很多年轻女性,甚至令那些见过其美貌的男儿们也羡慕。浪漫诗人徐志摩见过汪精卫后,在日记中称赞汪氏道:“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胡适)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地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

这样一位美男子,自然成为陈璧君追求的对象。

陈璧君很快还发现了汪精卫身上的美德,更加倾心于他。在这些年轻的革命家中,不少人嫖妓赌博酗酒,而汪精卫却像清教徒一样生活,不赌博,不嫖妓,不酗酒,洁身自好,被人称为“道学先生”。最让陈璧君感动的,是汪精卫怀抱的“革命家不结婚”信念。当陈璧君向汪精卫表示爱慕之情时,汪精卫对陈璧君说: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

看着陈璧君失望的眼神,汪精卫还发誓说:“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

汪精卫越说不结婚,陈璧君反而越爱汪精卫。

她对这个英俊坚毅的男子更加倾心,设法接近。

当汪精卫决心冒死北上刺杀摄政王时,陈璧君立即成为最坚决的支持者。明知此行汪精卫有去无回,相伴者也凶险无比,但挚爱着汪精卫的陈璧君毅然相随。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你把英国护照一抛,英国领事馆自然会来救你。”

陈璧君听后,一言不发。她立即拿出英国护照,当场撕成碎片,满座皆惊!说风凉话者顿时羞得无地自容。

陈璧君的豪侠气概,令人感佩。

客观地讲,汪精卫起初是不赞成搞政治暗杀的。

当时,西方无政府主义传入,同盟会员中有崇尚俄国虚无党人的暗杀行为,而设立暗杀部,聘请流亡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教授暗杀技术。汪精卫与黄兴、秋瑾等人都参加学习过。采用此种激烈行为的人,相信英雄的作用,以为锁定目标,奋力一击,杀死几个人便能解决问题,不需依靠群众;而且易于保密,损失少,费用不多,成功机会较大。

虽然政治暗杀具有吓阻的宣传效果,也有助长群众起义之声势,但汪精卫最初并不迷信这种霹雳手段,认为暗杀是“小儿之见”,只能作为最后武器。

他冷静地说:“革命是何等事业,乃欲刺杀一二宵小而唾手得之?直小儿之见而已。”

然而,在1907年到1908年间,革命党人的多次武装起义纷纷失败。《民报》被查封,许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同盟会内部严重分裂,不少人情绪沮丧,革命形势低落。这一切,刺激了汪精卫,使他萌生了“谋一击清廷重臣,以事实表现党人之决心”的想法,开始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心“藉炸弹之力,以为激动之方”,希图以此挽救革命。

正如孙中山所说,“经过六次失败,精卫颇为失望,遂约合同志数人入北京,与虏酋拼命。”

实际上,汪精卫与虏酋拼命的铁血行动,也并非完全是感情冲动,而是有迹可循的。

早在《民报》第9号上,他就著文驳斥康、梁派“革命可以生内乱说”,慨然宣示过:“使吾侪以报国之故,杀身流血,而后人继起,得藉乎以光复宗国,则含笑以入九泉,当亦无怍。”

汪精卫对这种近乎自戕的刺杀行为,有一套成形的理论。

这就是所谓“炊饭”理论。

汪精卫署名“守约”,在《民报》第26号上发表《革命之决心》一文,激励革命党人要培养“义理之勇”,具备“不畏死”、“不惮其烦”两种道德。为了进一步阐释其中精义,他特别用“炊饭”来譬喻。他指出,革命好比做饭,做饭要有锅和干柴,锅的特点是不惧水火,长期经受磨炼,能持之以恒,干柴的特点是轰轰烈烈,肯于牺牲自己。

汪精卫说,革命党人杀掉一个清朝高官,一来可以令清朝政府官员闻风丧胆,二来可以鼓舞革命党人的意志。他说:“不畏死之勇,德之烈也;不惮其烦之勇,穗之贞者也。二者之用,各有所宜,譬之炊米为饭。盛之以釜,熟之以薪。薪之始燃,其光热能,转瞬之间,即成煨烬。然体质虽灭,而热力涨发,成饭之要素也。釜之为用,水不能蚀,火不能熔,水火使煎遭,曾不少变其质,以至于成饭。其煎熬之苦至矣,斯亦成饭之要素。”

所以,身为革命党人,要勇于担当,要做革命之“薪”,或做革命之“釜”,要视个人的性向与智能而定。但是革命之效果,像是成熟的“饭”。革命党人不管决心做“薪”,或做“釜”,必须合力炊“饭”,等饭熟了,就可请“啼饥而待哺”的四万万民众来共同享用。

这一篇文字,固然旨在勉励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实际上正是汪精卫内心的真实写照。

正因他已暗自以“薪”为志,所以在临行前,他特向盟友胡汉民解释暗杀理由。他说:

“欲牺牲其身者,其所由之道有二焉:一曰恒,一曰烈。恒乎烈乎?斯二者欲较其难易,权其轻重,非可一言尽也。譬之治饭,盛米以釜,束薪烧之。釜之为用,能任重,能持久,水不能蚀,火不能熔,饱受煎熬,久而不渝。此恒之穗也,犹革命党人之担负重任,集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者也。”

他还强调说:“薪之为用,炬火熊熊,顷刻而烬,故体质虽毁,而热力涨发,饭以是熟。此烈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溉同种者也。”他自知此行无论事之成否,皆必无生还之望”,遂给胡汉民写下血书八字“我今为薪,兄当为釜”相勉,颇有古时荆轲“风萧易水今犹昨”之悲壮。

这样看来,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着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着眼于用自己的鲜血回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写给孙中山的信中说:“盖此时团体溃裂已甚,非口实所可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要在吾辈努力为事实之进行,则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此非臆测之言,前事可征也。”

同盟会评议部长汪精卫决定亲身去搞刺杀,显然是得不偿失之举,同盟会内部反对之声甚大。当时,汪精卫与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黄兴商量,想去北京暗杀摄政王,“一令敌人胆丧,二鼓同志意气”。但黄兴认为汪精卫是同盟会重要干部,如此孤注一掷,殊不值得,便竭力劝阻,希望汪精卫不要亲自出马。

然而,汪精卫去志已决。他说:“我要为已死的同志报仇,如果大家不放我去,我就投水自尽。”

黄兴无奈,只有任他而去。

在同盟会诸领袖中,汪精卫最要好的朋友是胡汉民。

胡汉民(1879—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民是其笔名。胡氏祖籍是江西庐陵,他祖父来粤做官遂落广东籍番,父亲靠当师爷为生。8岁时全家迁回广州,在仓边街附近租屋住下。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13岁时写下种竹诗:“种竹北窗前,潇潇清香发。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后肄业于广州学海堂、菊坡、越华、应元等书院,认识了史坚如、左斗山等青年朋友,对康有为、孙中山有自己的见解,留下“早知康乐非山贼,漫信孙登是水仙”二诗句。他21岁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民报》编辑。

稍后,他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评价说:“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也。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

胡汉民比汪精卫大四岁,不仅是与汪精卫一起来日本留学的小同乡,也是长年在《民报》一起工作的好同事,汪精卫始终把胡汉民当做大哥看待。胡汉民得知汪精卫要北上行刺时,劝道:“你是同盟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你的文才口才和号召力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时之激情与虏酋拼命,对革命的损失太大。”

汪精卫则说:梁启超骂我们这些革命党人是“远距离革命家”,章太炎等人又背叛孙先生和同盟会,已经到了“非口实所可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的地步。现在我们必须拿出具体的行动来证明我们的革命之决心,才能使梁启超愧对民众,使章炳麟愧对党人,才能促使同盟会内部团结和挽回民众对革命的信心。我以前在《革命之决心》一文中曾经说过,革命党人要为革命做釜做薪,现在正是需要我当革命之薪的时候,若吝薪则何由有饭?

但不管汪精卫说什么,胡汉民坚决反对他北上行刺。

汪精卫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别。他怕胡汉民会硬把他留下,于是慷慨作书,解释自己以逞一烈的原因。他说:

“生平察事,自信不如兄;唯如事则如旋螺,弟已计到最末之点,更无疑义。兄主张军事行动,无大款何能以举?海外奔走,为效甚微,不有剧烈举动,何以振起人心?弟又不长军事,既决志牺牲,只有唯所自责。”

汪精卫在信中,仍以“炊饭”为喻,力图说服胡汉民。他写道:“欲牺牲其身者,其所由之道有二焉:一曰‘恒’,一曰‘烈’。恒乎烈乎?斯二者欲较其难易,权其轻重,非可一言尽也。譬之治饭,盛米以釜,束薪烧之。釜之为用,能任重,能持久,水不能蚀,火不能熔,饭受煎熬,久而不渝。此恒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担负重任,集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者也。”他解释道:“薪之为用,炬火熊熊,顷刻而烬,故体质虽毁,而热力涨发,饭以是熟。此烈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溉同种者也。”

他表示,自己日后“虽流血于革命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

如此豪迈悲壮之举,古今罕见,恰似当年荆轲刺暴秦。他还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

胡汉民见到汪精卫的血书,当场哭得昏了过去。

胡汉民后来回忆说:“精卫自河口失败后,遂有行个人暗杀之决心,余屡规止之。及往日本东京,力言暗杀之无济,与吾辈所宜致力于革命事业者。精卫答书,唯言所志已决,他不置辩。”

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领导人并不反对用行刺清廷高官的方式,来挽回和唤醒民众对革命的信心。但考虑到汪精卫是同盟会中非常难得的人才,所以,孙中山并没有支持汪精卫的北上行刺计划。他一贯认为,革命是光明正大的,而暗杀实属下策。他曾经就清末风行的暗杀行为批评说:“敌之势力未破,其造恶者不过个人甲乙之更替,而我以党人之良搏之,其代价实不相当。”

故当孙中山知道汪精卫北上暗杀的意图后,立即电令香港同盟会负责人冯自由,在香港把汪精卫截留下来。

然而,汪精卫决心已下,箭在弦上,不为所动。冯自由把汪精卫堵截在了香港一段时间后,汪精卫等人便悄悄溜走,去日本联合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组织暗杀团了。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乃辛亥时期慷慨悲歌的革命先行者之风骨所在。

同类推荐
  • 高太尉新传

    高太尉新传

    这里有当时最富庶的城市,这里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里有当时最灿烂的文化,但是,中原万里锦绣山河,却即将在巨大的耻辱中臣服于异族的铁蹄。倘若未雨绸缪,那么,北定燕云西进沙州,南出大理东下琉球,这一切是否不再会是梦想?本书已完结,请书友们支持新书《武唐攻略》链接见简介下的直通车,谢谢!
  • 光复大明

    光复大明

    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皇帝对臣民的承若,皇帝做到了。八十日带发效忠,十万人同心死义。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治隆唐宋,故国有明。华夏之土,泱泱中国。存天地兮千载,尽人世乎倥偬,及吾大明,日居月储。正礼仪于炎黄,存衣冠于汉唐,化天工于造物。开海波于万疆,山河难移,志存高洁,故国虽破,赤心汤汤。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日月昭昭,唯吾大明。一次意外旅途被雷击附身到明末太子朱慈烺身上,面对国破家亡,朱慈烺只身逃出京城,父皇母后临终遗言言犹在耳,朱慈烺想力王狂澜光复大明,然而纷乱不一的残明帝国各派却互相勾心斗角,事与愿违,骄兵悍将雄踞一方,众多的竞争对手,他不想重蹈父皇崇祯帝的覆辙,光复大明任道重远。
  • 红流纪事:话说平型关大捷

    红流纪事:话说平型关大捷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興国传

    興国传

    “皇上,该用膳了。”旁边的公公恭敬的对着站在荷花池边的人说道。柳叶随风摆动,轻轻的掠过他的脸颊。他向身边的公公问道,“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公公弯下腰,“老奴迂腐。”他嘴角微微一笑,道“用膳。”转身向殿内走去.....
  •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

    历史记载着文化信息,文化引领着历史前进。甘肃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众多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眸昨天,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这片热土的根脉;放眼今天,甘肃人民奋发图强的火热生活,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展望明天,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甘肃人民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一部《甘肃通史》,浸润着这块土地上特有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走向美好明天的精神动力。
热门推荐
  • 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滴水观音

    滴水观音

    有关环境的科幻,主角为两个小孩。小凡是普通孩子,小水成长自一滴水中,一场灾难让两人在穹窿中相遇,小凡只想找到爷爷,但随着小水的天性,两个小孩开始了在荒芜地球上的旅行,这场旅行同时也是召唤,她们会遇到自己的天敌,与之战斗,而后发现破坏家园的元凶。人们为此深恶痛绝。
  • 错嫁,先婚后爱

    错嫁,先婚后爱

    卫子凌为了报恩与天之娇子,高官子弟叶君临订为婚契,不料却遭其羞辱,折磨,纠缠一生。她不是爱情里的佼佼者,却在婚姻上为了所爱的人全力拼战。“你处心积虑不就是为了报复我吗?”她仰起脸挑视着。“报复?呵呵!现在我只想上你!”他慢条丝理的解着衬衫扣子,步步朝她逼近。
  • 婚然天成:男神的神秘娇妻

    婚然天成:男神的神秘娇妻

    他是一枚作者,一个让书迷着迷的作者,是粉丝们心中的男神。她是家里受宠爱的小妹妹,拥有着粉色少女心的一枚小读者。他:念念,我们结婚吧。她:男神,走,我们现在去领证。当男神变身男朋友,她彻底的读懂了男神小说里的爱情,读懂了他的心~沉沦在他的世界,不愿离开。当爱情小白遇上言情男神,会碰上什么样的火花呢?
  • 古今骗术揭秘·江湖骗局

    古今骗术揭秘·江湖骗局

    骗是中国古代一些不法之徒操执的一门职业,它是旧社会的一个毒瘤。在漫长的年月里,骗术发展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那些旧社会的陋习毒瘤进行了清除。这些骗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一时销声灭迹了。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又沉渣泛起,骗子又露出头,有的善良的人不小心就被骗上当。可如果从被骗的手法上看,比起旧社会来,骗术并没有发展多少,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古今骗术揭秘(古代卷)》作者对照新旧社会的骗局,来对骗术的传承来个揭露,以使读者尽量少受骗上当。
  • 第三只眼

    第三只眼

    一次偶然的遭遇,让宇飞拥有了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视力功能,他能看到未来每个人的样子,也能洞知每个人内心的那些秘密,也平添了很多烦恼
  • 邪王盛宠:绝世四小姐

    邪王盛宠:绝世四小姐

    一朝穿越,持神器,降神兽,各大宝物为我所用;一夕重生,斗嫡姐,虐渣男,各路贱人踩在脚下;据说集齐七颗龙珠能召唤神龙,那她身负七大封印怎么办?莫名重生成丑颜废材,离奇穿越还附赠美男?神药?神器?神兽?神秘籍?不好意思,是她的!霸气楼主?废材小姐?神秘血脉?腹黑王妃?不好意思,还是她!且看她翻手为云乱异世,覆手为雨倾天下!
  • 陌上微微凉

    陌上微微凉

    一个被无数人仰望的传奇,校园里追捧的偶像名人是自己倾慕暗恋3年的浅影?新来的代课老师安锦瑟是他?佟青陌哀诉:老天,还我一个公道!锦瑟当着所有人的面对青陌说:“我们什么时候不是那种关系了?”青陌囧了,前脚才得知真相,后脚就被求婚?佟青陌一边继续囧着。一边已经被人拖着拽着去登记了。
  • 法力世界

    法力世界

    突然,中州大陆的西海,海水破涛汹涌的翻山倒海!一股漩涡越扩越大,海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强大的法力波及已经惊动了方圆千里之内的所有强者!不足一炷香的时间,西海的上空已经有数十位强者。他们脚踏虚空,凌空虚渡。他们都是中州大陆上赫赫有名的强者,随便一位都是一方居擎。海水越来越躁动,摆起浪花的高度已经达到了近百米。巨浪一股一股的拍打。到底是什么宝物出世?惊得如此动静。。。。。。
  • 极品农民工

    极品农民工

    他从偏僻的小山村来到鹏城,原本是为了投靠自己在工厂打工的相亲对象,却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千金大小姐,贵族名嫒争相示爱的对象,更是阴差阳错的,卷入到影响整座城市,甚至整个华夏的事事非非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