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化论者将此称为“后现代游戏生活的特征”。但此类征象也许在现代社会中就已非常普遍了。而且,不论它是现代抑或后现代,论者认为它都表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推崇的协调祥和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平静、安宁、稳当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无聊、呆板、僵化,故普遍追求刺激、新鲜、冒险、游戏。
第二,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新“游牧式”生活。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说过:“我是一位到处流浪的哲学家。”(Je suis un philos‐ophe errant 。)这话体现了现代人反而要回归古希腊早期以“无为”为乐的乐观主义哲学家们的理想。认为到处流浪的人之所以到处流浪,不是因为没有希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抱有希望,才不断地向前走。流浪的人是“旅人”(Homo viator),是开天辟地时期人类的最早原型,是最原始的人面对周遭世界寻找出路、并抱有成为“人”的希望的人。只要是在旅游中游荡,就意味着存有生活的希望。“目标”的具体性并不重要,因为目标越是具体,继续走下去的希望就越小、越有限。因此,该人宁愿在旅游中无始无终的游荡,寻求非具体的目标,以便达到永远寻求目标、永远抱有希望的目的。
第三,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这就是说,不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附属品、生活的手段和工具;而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本体、当作生命本身。依后现代的人来看,艺术的本质就是游戏。因此,艺术乃生活的原本、生活的典范,也是生活的真正理想场域。这样一来,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玩生活。或者,就是在玩中生活、在玩中寻求新的自由、在玩中不断创新。
第四,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女性化的生活方式。依后现代主义看来,女性化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对于生活的“引而不发”和“后发制人”的态度。后现代主义者所追求的“女性化”的生活方式,是在彻底打破传统二元对立思考模式和男人中心主义文化生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他们所说的女性化生活方式,并不是过着传统文化所形塑的那种女性生活类型。它表示着一种无中心、无规则、无父权中心主义道德原则、无逻辑中心主义。这,当然不是要所有的人都变成女性。后现代主义的女性化,只是一个象征。它所要表达的,是实现一种从容不迫、静中有动和随机应变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地采取中介化的过程,使生活方式本身变成为内容不断丰富的多元结构,且又不断地创新的过程。把女性化理解为中介化,可以使生活避免僵化和过分直接,同时也给予生活本身越来越多的回旋的余地,并在迂迴中不断地扩大自由的可能性。这也就是鲍德里亚的“拟像”论中所说的“掩饰”策略,用不断的化妆层层地将自己潜入底层;或者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那一种“延缓”和“迂回”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这些特点,无论论者是由什么角度看,我们发现它都代表着“生活形式的转变”。
大家也许会小看这个语词,但它所说的,其实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因为,在历史上,划分一个时代,往往是根据政治发展(例如朝代、主义等)、科技工具(例如石器、铜器、铁器等)、经济生产方式(如渔猎、农业、工业;实物、货币、信用),很少从生活形式上做区分的。谈转变,主要也是由观念上说。可是后现代社会文化论者所注意的,却是生活形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