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0300000031

第31章 建筑(11)

云冈石窟,这个宏伟的“石雕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兴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我们应该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龙门石窟

在我国绚丽多姿的文化宝库中,石窟雕像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之中龙门石窟以它年代之久远、蕴含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堪为众窟之冠。在这里有距今1600余年北魏时期的摩崖雕像,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章、墨宝,有风格各异的洞窟寺庙,有散布于沟崖山壁的佛龛、题刻。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我们探寻佛教在我国发展的足迹,研究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形象生动的资料。龙门石窟这个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写照,是寻古探幽的良师,是一部厚重无价的史卷。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透过岁月的隔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记载龙门石窟所走过的沧桑岁月的画卷。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距市区12公里。乘车出洛阳老城向正南行驶,一条笔直的大道一直通到龙门。这里两山夹一水,东边的山叫香山,西边的山就叫龙门山,中间的水叫伊水。由于这里东西两山陡然对峙,确实叫人感到是一道“门”。不过,龙门这个名称是隋唐以后才广泛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被称做“阙塞”。“阙”的意思是障壁中间开口处,即宫门。“塞”有防塞和堡垒两种意思。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洛阳城南面的要塞。由于河的名称叫伊水,所以这里又有“伊阙”之称,意思说伊水为两侧的高山所夹,像是一道狭门。

隋唐以后,这里则通称龙门了。据说,此处通称龙门,与隋炀帝对此处地形的感叹有关。史载,“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在隋朝以前,洛阳曾经做过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王朝的都城。隋炀帝在此所说的“自古何不建都于此?”是指为何不对着龙门口而建都城。后来,隋炀帝果然把东都建在了这里。从隋炀帝的感叹中,我们能够看出龙门这一带地理龙门石窟外景位置的重要。也正是因为隋炀帝有如此感叹,“龙门”这一称呼才取代“阙塞”、“伊阙”,成了此地的通称。石窟便是在伊水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开凿的。

龙门石窟如同无数个蜂窝,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伊水两岸绵延1公里长的山岩上。据统计,龙门石窟共有2100个,佛像10万余尊,碑文题记2870块,石雕佛塔40余座。龙门石窟前后共营造了1000余年。其中集中营造时间为150余年,亦即北魏进行的第一次营建高潮,历时40余年,和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时期进行的第二次营建高潮,历时110余年。1000余年的营造史俨然就是一段雕塑艺术的发展史。

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龙门山,古阳洞、宾阳洞、石窟寺、莲花洞是魏窟的代表作。古阳洞是支持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为孝文帝雕造的,洞高11米,宽6.85米,深14.5米。早期的造像都在上部,较晚的在下部。后壁是高大的一佛二菩萨像,左右壁为趺坐释迦世尊像和弥勒佛像。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建的,共三洞,其中中洞最为富丽堂皇。宾阳洞洞口的两旁有两个金刚力士,后壁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在前壁入口的两侧原来有浮雕三层,上层为文殊问疾,中层为摩诃萨埵太子及须大拏太子本生故事,下层是有名的“帝后礼佛图”,分别以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组成南北相对的礼佛行进队列。这两幅雕刻生动的作品,1934年均被外国不法商人勾结北京古玩奸商岳彬盗走,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艺术博物馆。石窟寺位于西山南部,为北魏孝明帝时营造。窟内雕刻丰富,正龛两侧有菩提树,转角处雕供养人,在南北两壁的下部各雕有礼佛图一幅。莲花洞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因窟顶雕有一朵大莲花而得名。窟内龛额构图精美,有尖拱、眉拱和屋檐拱等式样,装饰花纹精雕细刻,富于变化。

唐代是龙门开窟造像的第二个高潮,也是龙门石窟在规模上和艺术成就上的鼎盛期。唐高祖武德年间,造像甚少。而太宗贞观年间和高宗永徽年间的造像数量却相当多。如贞观十五年(641)前后,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泰才继续营造了北魏始凿的宾阳南洞,永徽年间及稍后一些时候,又续凿了北洞和始凿潜溪寺。高宗永隆元年(680)还完成了万佛洞的开凿。武则天立为皇后至武周时期,龙门开窟造像的热潮达到顶峰,营建的大、中型窟龛较多,其中以奉先寺最具代表性。唐中叶以后。开窟造像的规模和数量却日渐式微。

奉先者,“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即奉祀祖先之意。这里因宋时加盖了9间木构保护性屋檐建筑,因此,又俗称“九间房”。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其瑰丽磅礴之势,令人惊奇赞叹。关于奉先寺的营造时间,唐玄宗开元十年(722)补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这样写道:“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参照宾阳洞营建的速度推测,奉先寺大概开凿于永徽年间,前后用了近20年时间。奉先寺造像布局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的梵名是“卢舍那”。卢舍那即所谓报复佛,译名“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备故云满”。卢舍那坐佛总高度达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该像螺形发髻,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庞清秀丰满,寓微笑于唇间,蓄爱抚于目光,温雅敦厚,贤惠聪颖,表情庄严、温和、睿智、慈慧。卢舍那佛两侧侍立的二弟子,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形象。迦叶,虽已风化崩圮,但从仅剩下的头像局部来看,俨然是一位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老僧。而阿难则文静温顺,衣着朴实,宛如一位虔诚的小和尚。两侧侍立的菩萨,皆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薄衣贴体,衣裙飘洒,有出水之势,实乃雍容华贵的贵族妇女形象。南北两壁还各雕一天王、一力士。北壁天王盔甲严整,足蹬战靴,下踏夜叉,左手撑腰,右手托塔,面相威武,气势逼人。同侧力士则赤膊袒胸,蹙眉怒目,筋肌突起,咄咄逼人,如闻其声。南壁天王虽遭严重自然风化圮毁。但其足下的夜叉很有特点。侍立在两侧梳双髻,着长裙,穿云头履的供养人。虽也略有残损,但两个妙龄侍女的身分依稀可辨。

龙门石窟1000余年的营造史俨然就是一段雕塑艺术的发展史。首先,在刀法上,龙门石窟石像的雕塑经历了一个从平直刀法向圆刀雕刻的演变过程。云冈石窟的石像,多是雕工们采用平直刀法雕刻而成的。这种方法,概括洗练,但形体衣褶棱角生硬,似乎与人世还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龙门石窟营造的前期,仍然保持着这种手法。但后期则不同了,在后期,雕刻的手法已由平直刀法演化为圆刀刀法。圆刀雕刻使形象本身和衣褶的生硬棱角转折消失。这就给人以亲切的世俗化之感,似乎与人间的鸿沟已经缩小。其次,在造像风格上,龙门石窟完成了从粗放洗练向入微写实艺术境界的过渡。云冈石窟,以至龙门石窟早期石像的雕刻,多带有奔放粗犷、大体大面、概括洗练的风格。有人分析这或许是鲜卑少数民族本身固有特点的反映。但后期,造像风格有了变化。粗放洗练的风格逐渐为精细入微、一丝不苟、趋向写实的风格所代替。例如,宾阳中洞的佛、菩萨造像就体现了这个风格特点。用这个风格雕塑的中央坐佛,神态自然生动,流露着神秘的浅笑,于严肃中表现出和蔼慈祥的神态。特别是两只手的雕刻,令人感到与真手一样,使坚硬的顽石变成了活的肌肉。这一变化可以看做是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并有意接受汉民族艺术传统的结果。再次,在总体构思上,龙门石窟存在着一个由想象走向表现生活的发展轨迹。石窟是佛教地庙的一种形式,所以石窟石像的组合自然要反映天国境界,具有一种想象的神秘色彩,早期的石窟构思即反映了这一特点。后期,特别是唐朝的石窟构思就变得与现实生活接近了。比如奉先寺卢舍那佛实际是武则天的化身,弟子阿难、菩萨、天王、力士等等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就是说,表面上它也仍然是天国世界,但实际上却是现实的反映。龙门石窟的这些艺术成就,使其成为典型的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并影响到了周围的石窟营造,甚至波及到边远地区,成为中国石窟寺网的中心点。诸如巩县石窟寺、浚县千佛洞和摩崖大弥勒佛、新安鸿庆寺、陕县温塘石窟、伊川石佛寺以及偃师水泉石窟等,都是受龙门石窟雕塑艺术直接影响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龙门母窟的子窟。

龙门石窟不仅有大量雕塑精美的石像,还有大量的记述修建石窟和雕琢佛像时间及缘由的碑碣石铭。据统计,龙门造像题记和其他碑碣约3600多块。这当中有相当部分都是书法珍品,特别是北魏时期的碑碣石铭。它们不仅本身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魏碑体。所谓魏碑体就是一种以楷书为主,而用笔又稍带隶书意味的书体,它是在融汇了汉楷和晋隶两种书体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龙门石窟所形成的魏碑体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即古阳洞和老龙窝崖壁上的20块造像题记(其中19块在古阳洞)。“龙门二十品”的字均为方笔书写,字的转折、撇、捺都见棱见角,字形朴拙,结构紧密,极其硬挺有力。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虽说不像南朝楷书那样代表了书体发展的方向,但它也毕竟顺应了北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较缓慢地在隶书特别是晋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并且相当成熟的魏碑体。

龙门石窟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营造艺术,虽然是源自印度,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印度石窟寺艺术的模仿或翻版,而是融汇中外雕塑艺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再创造。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善于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从而不断地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新艺术的优良传统。

麦积山石窟

佛教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我国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播,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对佛教更加推崇和宣扬,在其统治的地区内对佛教的迷信,达到了空前的高潮。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石窟寺,也随之兴起并风靡一时。建寺立塔,开窟造像,蔚然成风。朝廷上下,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我国的名胜之地,悬崖峭壁之上,开窟造像。历经千年沧桑风雨,叠凿修善,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名扬四海的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光彩夺目、垂照青史,在我国的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其中,麦积山石窟,是我国继敦煌的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之后,又一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古代“塑像宝库”,是世界上现存的不可多得的一座立体雕塑馆,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和佛教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麦积山》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清渭指清河和渭河),南渐两当(两当:地名,即今两当县)。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这一带的山峰远远望去,非常像农家丰收以后,在场院上堆起的麦垛子的形状,当地劳动人民,为了企盼丰收。能够年年岁岁都有像这些山峰般的农作物,久而久之“麦积山”就变成了这些山峰的固定名称了。

麦积山深居大陆腹地,距海洋较远,但正处在东亚大陆季风区内,受暖湿的夏季风影响,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无酷热,降水多而集中;秋季降温快,阴雨天气多;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短。这样的气候条件,加之大地的风雨沧桑变化,从而形成了山峦叠嶂,林壑幽深,松桧阴森,烟雾团绕,瀑布悬流,溪水潺潺,百花斗艳,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现已被列为甘肃省境内的重要风景区。

麦积山石窟在天水县麦积山乡南侧,由天水市东门过罗玉河、五里铺、三十里铺、花牛寨、马跑泉,然后由马跑泉入山,沿永川河南行,经崖湾、白石峪等村落到甘泉。甘泉为天水到麦积山的第一大镇,镇上店铺林立,人集如云,永川河即在镇东缓缓流过。由甘泉启程,经元店,入大峡门,过贾家河,入山路。山路尽头即是瑞应寺。这就是麦积山石窟所在地。

麦积山高约140余米,石窟即凿于崖壁之上。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凭崖而凿的一组雕刻造像,中间一坐佛,高达15米,左右两尊菩萨侍立,迎送来往游客。行至山前,抬头仰望,只见窟龛密如蜂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栈道云梯修建于悬崖之间,浅龛深窟开凿于峭壁之上,建筑高超雄伟,工程奇险浩大。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年间(734),由于秦州(今天水地区)大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窟群崩塌,整个窟群遂分为东、西两崖。东崖以涅窟、干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中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规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一二七号窟最小,皆开凿于6世纪。

据有关学者研究,麦积山开窟造像始于后秦皇帝姚兴在位期间(约384),大兴于北魏明元帝与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后又有发展。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再修崖阁,重兴寺院。北周武帝保定、天和年间(561~572),秦州大督都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为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隋文帝时期于七佛阁下泥塑高达15米的摩崖大佛三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仁寿元年,文帝亲诏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开凿修建,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现存实物中以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代的窟龛数目和造像最多,其中北魏应为麦积山石窟开窟造像的最高峰,现存窟龛80余个,几乎占全部窟龛总数的1/2。

同类推荐
  • 中华择吉

    中华择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人,遇事讲究讨吉利,比如过年时,摔碎了酒杯要说“岁岁平安”;家家户户也要张贴门神、财神、春联及年画,以保佑全家吉祥平安或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就是求吉的一种表现。求吉心理的存在,使人们在婚丧嫁娶、修房动土、出行赴任等重要活动中,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进行。这种择吉风俗前后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过去尤其盛行。
  • 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全书共收录来自多家高全国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2009年“中国(宝鸡)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高层学术论坛所提交的论文和有关文章。
  • 世界汉学(第12卷)

    世界汉学(第12卷)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 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翠微寺位于安徽省黄山翠微峰下。唐中和三年(883年)始建。当时有一天竺(古印度)麻衣和尚由四川东下至黄山,在此定居结茅,自组织麻为衣,挖蕨根、采野果为食,趺坐诵经。当地山民为其盖寺一座,名“麻衣道场”。
  • 中华对联大典

    中华对联大典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对联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热门推荐
  • 侠义红尘记

    侠义红尘记

    本书讲述了一代大侠西门秋带其门下四大杀手纵横江湖和爱恨情仇的故事。书中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情感,语言精练,情节精彩,值得一看。
  • 泛

    花开缘起,花落缘灭。相信吗?两个缘尽的人是再也不会相遇的。现实,距离,时间,甚或是内心的不确定,分开的原因早在时光的流转中变得模糊。如今,无关悲欢,不提离合。我多么想和你相遇在街角的咖啡店,坐着聊聊天,说一句,好久不见。
  • 傲娇男神不好惹

    傲娇男神不好惹

    很久以前我们一直认为爱就是要在一起,直到真正接触到爱,才发现爱原来也是一种成全。我们以为永远不会离开的人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以为所爱之人离开后我们一定活不了,结果我们还是依旧存在这个世界。你觉得你不会再爱了,累了,可是某一天你再遇到另外一个人,扑通扑通的心告诉你其实生活没有那么绝望。
  • 世外桃仙

    世外桃仙

    琅琊山下,九段药王之子为三名投胎转世孩童之首,本应在世间取三样法宝即回魔界征战琅琊涧,打通修仙之道,谁知三界难料。。。德术双全之药王机缘巧合识得玄机,改写前缘。。。不过,还是那句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天书七界传

    天书七界传

    徐刑:谁敢对我身边的人不利,我就和谁拼命!!!齐七:谁敢对你不利,我就不要命!!!……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的修仙故事。
  • 天使九红颜

    天使九红颜

    小说采用伪环形结构,故事情节首尾相接。明暗双线叙事。明线写主人公依次认识了九个可爱的女孩,写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离合悲欢,重点表现女人的美丽与善良。暗线写主人公自大学毕业后,在升职赚钱的道路上稳步向上,有起伏、有惊险!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描写了主人公从初入社会到历练成长!小说取材现实,故事轻松有趣,情节柳暗花明。
  • 迷途

    迷途

    《迷途》中的四阿哥如冰般冷淡而迷离,十四阿哥如火般炽热而痴情,她沉迷于冰的优柔,却逃不脱火的纠缠。在老四和老十四之间徘徊的女人,你的梦到底何时醒来?醒来是十四,梦中却是四爷。你本做一个四爷的梦,为何又为十四而辗转?27岁的核能物理研究生,公交车上一个小盹儿就回到了300年前,成了一名普通的汉军在旗的女子。
  • 未闻神泣

    未闻神泣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剑离手是引颈受戮,退一步是深渊万劫,若想活着,若想自由,唯有去战那天地浩荡,去战斩那牢笼枷锁
  • 灾厄王

    灾厄王

    “我不就是制造了点小麻烦吗?用得着全国通缉么?”“人生的公平,永远掌握在自己的心中!”“死亡,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切的结束!可是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一切的开始!”“在这个世界中,只有强者才有权利去征服一切,弱者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只是一具具被吞噬掉灵魂的傀儡。”——蒂斯马斯克·L·哈迪斯(注:本书毁三观,无节操,卫道士慎入。)
  • 冷血无情之逆天狂妃

    冷血无情之逆天狂妃

    一场背叛,令她对爱情绝望,她是$市的杀手,重生在废材身上,世人笑她没灵力,笑话!亮出等级,闪瞎你的钛合金狗眼,身边的桃花朵朵开,她却视而不见,拥有双重人格的她该如何是好……他——是高高在上的王爷,无人不惧,无人不怕,当他选王妃那日,遇见她时,非她不娶!可惜她经历了背叛、欺骗太多了,心灰意冷的她还能再爱吗?他的一次玩闹,竟然唤醒了她的另一面人格,她还能再变回来吗……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