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0300000028

第28章 建筑(8)

进二门,见长廊壁上有37块石碑,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碑文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笔力道劲,刻工精良,相传此墨迹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手书。据说,他在抗金途中,宿于南阳武侯祠,应道士之请,书写了前后《出师表》,当时满怀激情,一气呵成。

穿越金碧辉煌的二门,即看到高大宽敞的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应战,但刘禅不听。他悲愤至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刘备像右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仅不能保住父业,而且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东侧的文臣廊房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由赵云领衔。再绕到两侧偏殿,东配殿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塑像,西配殿有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穿过刘备殿,过桥廊,就到了武侯祠。此祠近于民居风格,祠周围点缀有翠竹和峰石。祠内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塑像两侧还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陪祀。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的,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报警,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都是歌颂诸葛亮业绩和人品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殿内正中的一联,为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即“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在殿内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四进五殿,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此庙原在成都市中心的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迁建于此。正殿原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的泥像,后毁损,迁建后重塑于庙堂之上,另廊房两壁新增10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均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出三义庙西行,沿武侯祠西侧廊房前行,至红墙夹道就是史书上称为“惠陵”的刘备墓地。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墓前有清乾隆年间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一通和寝殿。武侯祠不仅让人联想起远去的历史硝烟,还体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怆。

山西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晋祠历史非常悠久,据《史纪·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次子叔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后人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堂,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虽然源于周,但关于它的最早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当时晋祠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筑了祠、堂、飞梁等。

北魏以后的各个朝代晋祠又经历了重建与扩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北齐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天统五年(569),文宣帝高洋下诏改晋祠为大崇皇寺。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为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对晋祠进行了扩建。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刻碑记事。天圣年间,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明代在圣母殿南侧添建水母楼,复为晋祠,逐渐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祠庙建筑群。现在晋祠的建筑,除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外,其余都建于金、明和清代期间。

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充分利用悬山麓的自然地形布局,三部分景致组成一个综合建筑群:一是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群,入晋祠大门,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这组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轴线北面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这组建筑物大都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重楼高阁取胜;中轴线南面,从瀛胜楼起,经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亭、水母楼,至公输子祠,这一组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楼台耸峙,泉流潺绕。晋祠的建设以宋代为标志,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晋祠只供奉和祭祀叔虞;在此之后,晋祠主要供奉和祭祀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对叔虞的祭祀却降到次要地位。

从晋祠的山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水镜台。此台建于明代,是当年酬神演戏的舞台。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多。四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迄今溜光钲亮。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葺,原来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置栅栏,整体结构轻巧稳固,外观酷似凉亭,显得格外空敞。1955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

从献殿往西,就到了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34根八角形石柱,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桥的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现存为宋代遗物。此桥形制特别,平面为十字形,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东西桥面长119.6米,宽5米,两端分别连接着圣母殿和献殿;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13米,两翼下斜伸到沿岸。整个造型状如大鹏振翅欲飞,故称飞梁。桥东月台上有一对铁狮,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

过鱼沼飞梁就到了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供奉西周武王王后、太公姜尚的女儿、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圣母殿是晋祠中的主体建筑,位于晋祠中轴线上,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四周建有回廊,廊内有盘龙柱八根,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艺术品。该殿高约19米,平面布置近似方形,面宽七间(26.83米),进深六间(21.2米),晋水由殿基涌出。殿四周建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显得十分宽敞。殿内现存宋代彩塑41尊,后补塑像两尊,共43尊,是晋祠三绝之一。唐叔虞之母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排列在她两旁的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各像比例适度,衣饰艳雅,体形丰润,神情各异。虽经明代重装,但仍不失为宋塑中杰作。

在圣母殿南面,有难老泉亭,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难老泉号称“天下第一泉”,泉水清莹明洁,常年不息,故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为名。泉水常年保持在179℃,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历朝历代的文人多吟诗赞美,“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咏晋祠的名句。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楼为二层五开间,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位于圣母殿左侧的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已有3000年树龄,至今仍然生机勃勃。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让人留连忘返。

陕西黄帝陵

黄帝,在古代传说中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黄帝部落发祥地原在陕西北部,后来不断向东迂徙,到达今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传说中黄帝的住所坐落在西方昆仑山上,那里有极其庄严、华美的宫殿。有极其神奇的悬挂在半空云中的美丽的花园——“悬圃”。黄帝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和训练部落里的人们习武为战,保卫自己的住所。黄帝的这些做法使其周围的部落也极为钦佩,有的部落开始归顺他,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的势力越来越大,渐渐与附近的蚩尤、炎帝等的部落发生冲突,结果黄帝战败了他们,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随后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人管理臣民。另外,黄帝还制订礼仪,创立典章制度等为治世准则,派官员到各处治理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来黄帝的后代不断南迁,到了江、汉流域,与其他部落融合。这样一来,许多不同祖先的居民也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黄帝子孙”,把黄帝奉为始祖。随着历史的发展,黄帝便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

黄帝陵又名黄陵、桥陵,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衣冠冢。今河南、河北、甘肃、陕西等地均有纪念性的附会墓家,而尤以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最为有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它坐落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传说当年沮水从山腹流出,山形似桥,故名桥山。桥山山顶上有巨石“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数十米高的大土丘,碑称为“汉武仙台”,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

黄帝陵坐落的桥山,山下沮水环绕于左,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远眺景色开阔,气势肃穆。陵墓高36米,周长约48米,周围有1米多高的砖砌花墙。进陵入口处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有“黄帝陵”三字,系郭沫若同志1958年所书。碑高41米,宽11米,厚0.35米,碑帽呈半椭圆形,阳刻二龙戏珠。底座为大石龟座。祭亭后有碑亭,内有明代所立“桥陵龙驭”石碑一块。再后有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一块。黄陵南侧有传说汉武帝征朔方归来后筑台祈仙祭祀黄帝的“汉武仙台”。

在桥山之麓,还有一座黄帝庙,是与黄陵相联系的建筑,也是作为祭祀用的,占地10余亩。庙内有古柏近万株,古柏参天。枝干粗大。其中一株高近20米,树干下围达10余米,7人合抱有余,中围达6米,上围也有2米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棵古柏,号称“轩辕柏”。相传这棵古柏是轩辕黄帝亲手所栽种的。在殿的西阶下,还有一棵小一点的古柏,相传是汉武帝征朔方归来后祭祀黄陵时挂过铠甲的树,故又名“将军柏”。现在树身上还留有仿佛钉过钉子的痕迹。

庙前为山门5间,单檐歇山顶,正中悬挂有“轩辕庙”匾额一块。进庙门之后,在大殿前院有过亭3间,第一道为过厅,再向里为碑亭。碑亭内珍藏着明清以来刻有历代帝王祭祀黄帝的碑文70多块,上面刻有汉文、满文、蒙古文等文字的祭文。从碑文上可以看出他们祭祀黄帝陵庙的情况。特别是从明清两代的碑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祭祀黄帝陵并无定期。

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后,祭祀黄帝陵一般定在清明节。在碑亭后边是轩辕庙的正殿,它建在1米多高的台座上,是一座面宽7间、单檐歇山顶,周有回廊的大殿,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殿前月台宽广,周围古柏辉映。大殿正中悬挂有“人文初祖”的匾额,意为黄帝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初祖先的意思。大殿正中供有“轩辕黄帝之位”的牌位,牌位两侧陈列着有关黄帝生平事迹的传说和有关资料等。

黄帝陵从1992年开始维修,1995年完工。整修后的黄帝陵面貌焕然一新,5000面象征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黄色龙旗装点在陵区前后。我们说中华民族有着近5000年之久的文明历史,实质上就是以轩辕黄帝初建国家最初形制为始的。也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每逢清明节,我国各族人民都纷纷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来拜谒这位民族始祖。

兵马俑

1974年3月29日,随着农民铁镐叩地之声,向世界传送了一个惊人的信息:在中国西部黄土地的陕西省骊山脚下、秦始皇陵之东,发现了占地广、个体大、群体多的秦代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消息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叩开了人类世界的大门而问世的。那是1974年3月,正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全景当春寒料峭的时候,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去3里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偏僻小村——西杨村,几位农民在村南打井时,突然在约5米深处,发现了陶制人头,接着又发现了许多陶制的身体和手,大小与真人差不多。农民们纷纷议论开了,这里离秦始皇陵很近,说不定跟陵墓有什么关系哩,于是他们迅速地报告了有关部门。中央和陕西省都非常重视这一发现,立即派来了考古工作者,开始钻探和发掘。当掘开表土层时,神话般的奇迹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5米多深的探坑内,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体型高大的武士俑和拖拉木制马车的陶马俑。这就是轰动世界的一号兵马俑坑(即坑Ⅰ)。两年之后,即1976年6月,在一号俑坑的北侧约20米处,又相继发现了东西相对的第二号和第三号兵马俑坑(即坑Ⅱ和坑Ⅲ)。这是继一号俑坑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辖历史记载,秦始皇一即位(前247)就开始征调劳动力为自己建造皇陵。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陵终于完工。墓内极为奢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墓内设有机弩矢,以防盗掘”。而关于兵马俑的制作原因未见历史记载,有人认为这是以秦始皇陵为京师,它是京师外围用来保卫京师的宿卫军;有人认为它是秦始皇用来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和宣扬统一大业的纪念碑;更有人认为兵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同类推荐
  • 中国民间文学史

    中国民间文学史

    本书内容涉及神话,民间故事,史诗,民间谚语、谜语和歇后语,民间小戏,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等。
  •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中国鄱阳湖

    中国鄱阳湖

    详细讲解了鄱阳湖古今历史之演变,描述鄱阳湖周边各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理资源概况,熔历史、思想、知识及趣味性于一炉,资料丰富详实。
  • 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文化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发展中的陕西文化产业、广告业、会展业、广播影视及音像业、纸质传媒业、动漫业、民间美术品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演出业、娱乐休闲业等。
  •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这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望一个五彩斑斓的日本民间世界及其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育中,民间故事就像花粉或者种子,可以随着风的吹拂或鸟的飞翔而传播。相对于典雅规范、风格迥异的日本作家文学,有着国际化面孔的民间文学的模块,一当嵌人了日本民间日常生活风情礼俗的点点滴滴,就浸润出了一幅幅日本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的图卷。沿着从民间的角度探访日本民间的文化之旅,与一个个生趣盎然的民间故事中的儿童、老人、男人与女人相逢,玩味那古老传说中的河童、孤狸、天狗和山姥……一个折射着特定民情风俗与庶民生活断片的现世日本,就会呈现在你的,我的,我们大家的视野内。
热门推荐
  • 田园蜜宠:捡个忠犬夫君

    田园蜜宠:捡个忠犬夫君

    一觉醒来,眼前温柔的妇人是自己的娘亲?旁边站着一个眼含关切目光的中年男人是自己的爹爹?还有弟弟妹妹在一旁观望。好不容易接受现实在古代过的风生水起,这个自己捡来的小正太貌似身份不简单?然后自己的爹爹居然也不是奶奶亲生的。纳尼?爹爹是皇亲国戚?我滴个亲娘乖乖,这是要麻雀变凤凰的节奏?
  • 重生花好月圆

    重生花好月圆

    没有背叛,没有车祸,也没有奇遇金手指,季安逸只是个苦苦挣扎在庸碌生活中的平凡大龄剩女一枚。直到有一天,她捡到了一张破旧的五块钱…一眨眼的功夫她居然就回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还附带一个什么鬼的没卵用变身技能?
  • 上门郎的极品人生

    上门郎的极品人生

    他不帅气不机灵也不威猛,为何却被来人一眼相中,领为赘婿?既然老天给机会,羽辰便要打破尴尬境遇,破开身体桎梏,找寻失落的世界,媳妇小三众美人,一个都别想跑!
  • 战于异界

    战于异界

    一个学生在一次偶然乱入了异行世界,开始了他在异界的征战之旅
  • 快穿之女王驾到

    快穿之女王驾到

    “我想要30级的医术精湛。”林瑜月指着技能。“好的!”某研发人员公私不分。“我想要90级的饕餮。”林瑜月指着神兽。“好的!”转眼间,空间里多了一只小正太。“我想要你。”林瑜月指着某研发人员。“好的!!!”
  • 呆萌宠宝:校草竹马你别逃

    呆萌宠宝:校草竹马你别逃

    “‘牧笛’哥哥,到底什么是喜欢呢?”三岁的她眨着萌萌的水润润的大眼睛问道。他敷衍道:“你还太小。”“‘牧笛’哥哥,我很厉害了,对吧?”三岁的她举着刚刚做的“鬼画符”问道。他撒谎道:“你很厉害。”“‘牧笛’哥哥,你难道不喜欢我吗?”三岁的她嘟着小嘴,瞪着眼睛,逼问着他。他真诚道:“我喜欢你。”他12岁却被一个只有3岁的小丫头克制,谁让他爱上了这个小家伙呢?“‘牧笛’哥哥,你还喜欢我吗?”她13岁时把他按到墙上一顿强吻。“你猜猜呢?”他翻身过来,喧宾夺主,成功吃了她第101次的的豆腐。
  • 王妃不太平

    王妃不太平

    他是当朝太后当年为彰显仁慈所留下的一颗棋子,是现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又动他不得的宁安王。她是当朝太后即将安排在他身边的眼线,同时也是他的第九位王妃,只不过是一缕来自现代只想寻找前世恋人的幽魂。他对他极近的折磨与羞辱,只为发泄心中的不愤和对太后的仇恨,最后却发现,不知何时她慢慢在自己心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她对他极近的同情与怜悯,只因她觉得他可怜,可是也无不想着逃离他的身边,只因她看到了她前世的恋人,却又触之不得。当他荣登高位之后,他却发现,他只想和她分享,可是她却已经离开了他的视线。当她得知真相,才知道,那个一直折磨与羞辱她的人才是她的前世恋人,她又该如何自处?
  • 恋上冷血酷公主

    恋上冷血酷公主

    她们是黑道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IQ高达200的天才少女,美貌,金钱,权利集于一身。她,尹雪。恶魔的化身,所有恶魔因子在她身上都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冷血,无情,淡漠。她也是世界第一大黑帮,幻帮的下一任帮主,为了执行任务,她放弃心爱的人,接近他,成为他的契约未婚妻……她,慕凌月是天使的化身,善良可爱,野蛮任性。可是,谁又能想到她们将会成为黑道两道的最高统治者呢?
  • 逍遥药尊

    逍遥药尊

    无尽曙光大陆,万年之前,蛮族以人类为食,圈养人类。千年之战,人类与蛮族决战天段峰,虽然战败,终于赢得一丝发展之机。而今,平凡少年陈烨偶得神秘宝珠,遍识万物药理,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 气功大陆

    气功大陆

    一位名字叫做龙翔天的人出生在气功大陆,他的爸爸是皇族血统,但是他的爸爸不喜欢他,他的兄弟姐妹们欺负他,他最终受不了了,离家出走,自由游荡,拜师学艺,最终成为了气功大陆最强气功师,并且拥有了自己最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