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71100000036

第36章 续篇:有一种命运叫血脉(4)

无论现实怎样不尽人意,亲情却总是温暖着一家人。

父亲远在异乡,姐姐就是弟弟妹妹的榜样。

在我二姐慧媛读到高中三年级时,突然又传来一个消息,说我父亲曾经供职过的那家电影制片厂要招工,并且优先照顾招收老职工的子女。确认此事后,我母亲再次做出决定:让二姐去考工。我的两个姐姐在学校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中阶段都属于班级学习成绩佼佼者,能考取大学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母亲对我二姐说:“媛儿,你年龄已够了,条件也合适,去厂里当个工人吧。”

二姐慧媛一直梦想当个大学生,当然不大同意母亲的安排,也曾尽力辩解:“妈,我马上快毕业了,我考师范大学将来当老师还不行么?”

没想到,我母亲坚定地说:“招工的机会不能丢。退学吧!”

听到退学二字,二姐顿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母亲耐心地说:“人有没有本事,不在乎学历。一辈子长着呢,能不能成才,全靠自己的努力。你要进了厂,可比你姐当临时工强,挣钱也踏实,妈心里多踏实啊!”

高中退学手续是我母亲领着二姐亲自到学校办理的,办手续时连学校领导都再三挽留,说是二姐不读大学实在是可惜呀。我的两个姐姐为了我们的家,为了弟弟妹妹,均无奈失学,早早就业,造成了她们人生路上的重大遗憾。

在关键抉择时刻,她们都曾垂泪多日,暗自失落,然而又都按照母亲的意志坚定不移地走了自己的路。她们在家庭困难时期做出的牺牲,是弟弟妹妹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同样,1961年秋,我撕毁了一所首都名校的高中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完全陌生的艰苦专业的专科学校,因为该校每月有十三块五毛钱的生活补助……

春风秋雨,洒过岁月,多少痛楚变成了我们姐弟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色啊!

父亲远走东北之后,每年享有十二天的“探亲假”,全家每年得以团聚的这十二天,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日子。尽管在买什么都要凭票凭证的年代,尽管每个月只有几两油、几两肉的日子,但是父亲探亲归来时,母亲一定让他享受那种岁月里的最高待遇。我们家子女多,能领得的肉票、油票、糕点票、副食品票、粮票中的细粮票等等,按比例说就比人口少的人家要多一点。

由于粮食凭票按定量供应,定量极有限,而平日又没有什么油水,所以孩子们基本每日都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经济上就要紧算紧花,每一分钱的支出都得有计划了。

父亲下放东北后似乎行政级别没有改变,每月的工资是九十多块钱,他每月按时寄六十块钱回北京,供养着为我们全家。倘若那钱因为什么原因迟到了几天,我们家肯定就陷入困境,几乎揭不开锅了。到了那种将要断顿的时候,母亲总是硬撑着,在家里寻找一点还算值钱的东西,卖给沿胡同收购的“打鼓的”人,尽量给儿女们一点糊口之食。也有撑不下去的时候,母亲羞于亲自出面借贷,偶尔借钱度过饥荒的事就让我这个大儿子出面。母亲让我去借钱的人家至今我还记得,男主人姓程、女主人姓杨,二位都是延安过来的干部,程叔叔是非常着名的大摄影师,他们级别高,日子比我家富裕。

我去他们家借钱,也是又羞愧又腼腆,只敢低头红脸地说句:“程叔叔、杨阿姨,我妈说我爸爸的工资没寄到,让我跟您先借五块钱。”

叔叔和阿姨马上递过钱来,还亲切地抚一下我的头,总会说:“五块钱够吗?要不多拿一点去吧。”我说声“谢谢”便逃脱似的离开了他们家。

隔几天,只要父亲的汇款到了,取回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母亲让我到程叔叔、杨阿姨家还钱,并且再三嘱咐我说:“一定要谢谢人家啊!别忘了啊!”

就是这样窘迫、困顿的日子,父亲回北京探亲那十二天里,我母亲保证父亲天天吃上点儿肉菜,顿顿喝上口小酒,并且每年一定用节省下来的布票给我父亲买件新衣裳。家里困难的事,母亲从来一字不提。我父亲每年的探亲假基本上都安排在农历春节期间,总是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到家,正月初五之后离开北京。这不只是为了佳节的团聚,最重要的事情是父母要按照满族人家的传统完成“烧包袱皮儿”的祭祖大礼。

由于父亲远赴东北,往年间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的“烧包袱皮儿”礼仪就被迫取消了,只由母亲悄悄烧点纸钱“送寒衣”孝敬一下。而农历腊月三十的祭祖,则是父亲统领全家参加的唯一大礼了。自1958年“大跃进”起,替我家看祖坟的庄户再没有进城送过玉米、红薯等秋鲜,由于政治形势变化以及事业上的诸多不如意我父亲也没有再去东直门外上过坟。

1960年我父亲被“下放”东北临离开北京之前,曾带着我和弟弟三人乘公交车去过一趟东直门外安家楼,那时才发现所有的祖坟完全不见了踪影,旧时的坟地已变为一片工厂和楼房,仿佛从来不存在觉尔察氏列祖列宗灵魂的安息地。

父亲很茫然,我和弟弟只会好奇,只听父亲叹着气说了一句:“怎么没人通知过我呀?”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命遭华盖,无可奈何而已。正缘于这一切变故,我们家腊月三十日“烧包袱皮儿”,似乎已经是每年唯一还带旗人风俗意味的礼节了。

再没有卖旗人纸活儿的纸铺,更没有木板印刷的正规包袱皮儿,甚至连金银纸锭儿也难寻觅,祭祖的仪式只能因陋就简了。大信封是我母亲用从文具店买来的黄纸手糊的,信封内装的是我们兄弟姐妹用白纸剪出来的纸钱,信封上的祭奠人姓氏则是我父亲用毛笔亲自书写的。

我父亲的毛笔字写的很棒,特别是草书,大有苏体之风。但是写包袱皮儿,则必须是严肃正规的楷体,间或有两行我们完全看不懂的满文。最为隆重的是只有到了那一天,我母亲才从终年紧锁着的旧木箱里取出一捆画轴,将十三张祖宗画像一一铺展在大床上,然后把小香炉里插着的香点燃,由父母亲率领子女们跪拜。那时的画像已经泛黄,并且有明显水渍,但是一位位祖先风采依存,依旧目光有神,凝视我们这一家生活困顿而未忘祖宗的后代。每年那一刻,心中总会充满不可理解的神圣。

我家的最后一次祭祖是1965年春节,因为1966年我父亲未能按时回京探亲。记得那一天父亲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重积德则无不克,有孝心则人长安。我早晚要回北京的,你们多孝敬母亲比祭祖还重要啊!”

五、

或者是苍天有眼,或者是天命注定,我父亲被“下放”工作的地方是萨尔图,而萨尔图与八旗子弟的成长的确有点儿历史渊源。萨尔图这个地名本身就是满语,译为汉意大概应当是“多风的地方”或“风大的地方”吧。

此地原归女真杜尔伯特部,清初八旗创立后杜尔伯特部内附,萨尔图即是游牧之地也是八旗子弟骑射习武之场。民国二年归安达县所属,而安达这个地名却又是蒙古语的汉译,其蒙语意思是“朋友”。

我父亲离开北京来到“朋友”之处,但这是个“风很大的地方”,此后经历的一切似乎都在天意之中……

离开是非纷争的首都电影界,来到黑龙江省这陌生的地界,我父亲被分配到一家从事某类地产商品贸易的小公司,在小地方萨尔图当了一名销售会计。我不想准确提及这家公司的名字,是因为他们之中的所谓“造反派”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极不公正地对待了所谓“有历史问题”的我的父亲。

从电影拍摄场记转换到边远小公司小会计岗位,为了谋生养家我父亲一定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没有被降级、工资能按月按时寄回北京让妻室儿女们有口饭吃,应当证明我父亲最终还是胜任了新职务。在适应了新环境之后,开头几年的东北生活还是有点乐趣有点滋味的。首先是因为同一批“下放”到此地的大多是北京文化界人士,同病相怜自然有着某种共同语言。电影界的、写作圈的也有些熟人,“忆往昔峥嵘岁月”或者能营造出自我安慰的氛围,弥补些许思乡之愁。

特别是一位姓沙的着名诗人,在萨尔图与我父亲成为挚友,谈诗论文更能让人忘却落魄的境地,在精神上避免空虚。有一年父亲回京探亲,曾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说了件奇事,他说在那个东北小县城里竟然吃到了“驴打滚儿”,那味道也不亚于京城小吃。

他还跟我提到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说林海音把北京的旧事儿都写活了,不单是写活了古城墙、骆驼队、拉洋车的、卖取灯儿的,连“驴打滚儿”的制作方法她都写的准确无误。我父亲知道我也喜欢文学,还特意对我说:“人家林海音是台湾苗栗人,能把咱们北京写得这么美,让人敬佩,也让咱们北京搞写作的汗颜哪!”在他对林海音的赞美语言中,我听到的是我父亲对故乡北京的依恋,心里很不是滋味。

无论处境怎样艰难,我父亲对文学的追求和爱好是始终如一的。他绝对不是所谓的文学家,然而却是文学艺术不渝的守望者。大抵是源于血脉的遗传,我自入读艰苦专业专科学校后,也尝试开始写东西,无非是幼稚的诗歌、散文类的涂鸦。但是,父亲却倍加赞赏,多次予以鼓励。虽然父亲远赴东北黑龙江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极少,可在父亲回家探亲那难得的团聚之时,我们父子仍然会交流文学领域的事。当然,时间极短暂,而且是父亲教诲引导我的交流为主。最难忘的一次约在1964年父亲回京探亲时,父亲的谈话影响了我的文学爱好乃至人生的态度。记得那晚父亲去看了一场新编的京剧现代戏(后来被称为“样板戏”那一类),观剧归来兴致未减,坐在堂屋里与我聊了一阵,话题由他历来喜欢的京剧引申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父亲说:“京剧要走现代戏的路子肯定对,否则怎么发展呢?咱们中国呀,历来是个海纳百川的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形式,京剧就是从南方传到北京才形成的嘛。

我小时候读了许多老书,四书五经也是有用的东西,就看你怎么用了。比如你爱写作吧,老子说大象无形、大智大愚、大音希声这三句话,只要能真的弄懂了,就能写出好作品。”

我那时没读过老子,听的似懂非懂,也觉得父亲所言内涵深刻,便问道:“爸,写出大作品那些人,是不是天生的聪明?”

父亲笑了笑,耐心地告诉我:“你说的天生的,也是老书里的词儿。从《周易》开始就是讲天意、天理、天道什么的,让人信天,直到《水浒传》也是讲什么替天行道。

但是我告诉你,古来中国就有另派学说,孔夫子其实就讲人道、讲后天,所以他才是教育界的宗师大圣人嘛。”

大概谈话太广泛而且宽松,以至我提了个绝对不应该提的问题:“爸,后天努力就能出成果么?我从小就听奶奶说过,您解放前就写小说,还在京报登过,可是怎么后来没当作家呢?”

父亲默然片刻,叹了口气才说:“我跟你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写东西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想着当什么作家。像俗话说的,走哪儿算哪,见好就收吧。现在不同,毛主席都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批搞写作的人还拿着国家工资,多幸福哇!”

我已感觉有些失言,便忙转移一下话题:“爸,你以前发表过的东西,我怎么一篇没看到,您收在哪儿了?”

父亲马上回答:“早就都烧了。”

我愣神时,父亲语气和缓地又说:“我那些玩意儿,没有保存价值。我知道你读了不少书,可有两个人的东西你以后应当好好的看看。现代的是张恨水,古代的是陶渊明。”

我赶快回答:“我一定看!好好学!”

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张先生一部《啼笑因缘》写透了人间悲欢离合,那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啊,真像人所说是两晋文章,唯此一篇哟!”

风云变幻,人事无常。多少年过去,那仍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夜晚……

解放以后,中国的文人或知识分子对文艺领域的论争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敏感度,因为历次论争最后都能发现具有浓浓的政治色彩。

1965年11月内,先是上海《文汇报》首发,隔不久是全国各大报转载了由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当然也引起了我父亲的高度重视。他觉得文章竟然点名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其政治背景一定不简单。

我父亲当然不认识大人物吴晗,但是吴先生的明史研究成果以及剧作在首都文化界是有很大影响的,不少人都敬佩他的学识文章。

在萨尔图那个小地方,我父亲在极小的朋友范围内议论过姚文元的文章,大家都认为北京要有一场风波,不知什么人要倒霉了。

中国人对海瑞、包公等这一类清官历来是十分崇拜的,谓之为代表天意、代表民心,以为清官就是社会的正义。

记得我父亲曾让我背诵过《朱子语类》中的一段格言式的话,朱子语曰:“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

在父亲远去黑龙江后的一封家庭通信中,他也曾引用孔夫子的话用极乐观的态度鼓励在北京的儿女们要上进。

父亲信中这样说过:“我在边地,恰如孔圣自述所言,‘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你们自当更应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这些记忆的碎片只能证明我的父亲被“下放”东北后的心境依然是宽厚的,并没有真正的防备浅薄的嫉恨、无知的轻蔑和残酷的阶级斗争。正因为心境如此,所以我父亲在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中,很正常地表达过自己对批判《海瑞罢官》的观点:“我认为关于剧本的评价属于戏剧理论的不同认识,可以各抒己见。但是海瑞这个清官形象不能否认,因为清官就是老百姓追求正义的希望。”

我父亲当然不可能知道,此时在北京,在中央领导层内,政治斗争已经进入火并阶段。

那时候中共北京市委已被定性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而毛泽东主席已经直接介入关于《海瑞罢官》的讨论,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大风暴已不可避免。

因为毛泽东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

而“罢官”一词又直指几年前中共中央召开的“卢山会议”,直指彭德怀等一大批中共高层领导人,所谓“学术问题”立即直接转化为政治斗争。

所以我父亲断然想不到,最初阶段的政治学习中的极正常的发言,将会引来自己人生命运的大灾难,甚至波及家庭,波及子女,遗患深远。

同类推荐
  • 风吹树响

    风吹树响

    面对世界与人,作者放弃一味抒情,而是固执地追寻事物的真相。让其中的人自己说话,或是让其中的一棵树,他的帽子自己说话,一点也没有夸张的风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却小处着眼,大出落笔,折射出一个作家,对于人类的悲悯与关怀,从而把作品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 弯弯的沙河

    弯弯的沙河

    你来自那名不见经传的七十二条沟八十一个山头,你斗折蛇行,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寨,也串起了沙河场,然后你不顾儿“拖”女“拉”,你不惧屎污尿染,纵身跳进“坑”中,来不及整理行囊,又匆匆地裂开河谷平坝钻出重围汇入渠江涌进长江投身大海……
  •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炼出的三种人生境界犹如人生的三味茶,我们用清茶、花茶、普洱茶隐喻人生的三重境界,作为上、中、下三篇的标题,意在对人生过程有所概括,而每篇的第一节均采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在描述人生从青春到壮年到晚年的自然过程。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每篇的最后一节则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概括,分别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 春晖秋月:项宗西散文随笔自选集

    春晖秋月:项宗西散文随笔自选集

    我赞成简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我们的人生已被“千头万绪的繁复而耗尽”。华丽的包装,冗繁的铺陈,统统应该摒除,就像一条小溪,不深,清澈得让人一眼能看到底。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新文化运动还没有火热展开的时候,林纾、苏曼殊已经为中国现代文学播撒下浪漫的种子。做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还是做维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这样的情感始终纠结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无论是郁达夫、徐志摩,还是郭沫若、蒋光慈、萧军都没有摆脱这种心结。李欧梵先生出文入史,在本书中既勾勒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地图,同时轻松地出入翔实的文献之中,也呈现了几位作家个人生活的零珠碎玉。
热门推荐
  • 中国新疆

    中国新疆

    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本书从西域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传统、当代风尚、优美画境等诸多方面介绍了新疆。质朴而洗练的语言直击美丽新疆的多元内核,令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 海归创业中关村

    海归创业中关村

    本书介绍了几十位在中关村创业的人物,包括北京艾普斯科技公司董事长蔡毅、北京联飞无线通讯技术公司董事长曹立宏博士、北京中农大康科技开发公司曹永国博士等,介绍了他们的创业历程、思想,展现了他们的风采。
  • 要有多勇敢才能爱上你

    要有多勇敢才能爱上你

    我们都渴望与他美丽的邂逅,我们都默默地守护着那份心!
  • 深海迦蓝

    深海迦蓝

    迦蓝世界。这个几乎是海域组成的海水世界,生活着许多古怪未知的深海种族,这些海族在海底兴起了各种各样的强大异域文明的海底城市。这是一本风格迥异的海域探宝冒险流小说。简单而言,就是主角弥赛亚作为一名流浪奥术师,游历群岛,在各个深海城市探险,并留下无意中留下各种传说、骇人听闻的怪谈的海洋冒险之旅。
  • 乌云也能拥抱太阳

    乌云也能拥抱太阳

    人们总是以为乌云来了就是要下雨了,乌云总是那么的可怜、卑微,人们却从未注意到:其实每一朵乌云都有镶金边,每一朵乌云都拥抱过太阳;每一朵乌云都点缀上了月光,每一朵乌云都拥抱过月亮。当呆萌吃货遇到冷面歌星,怎样擦出爱的火花?在吃货的成名之路上经历了什么?一起来见证他们青春的爱情吧!
  • 废柴郡主重生记

    废柴郡主重生记

    她蓝璃雪瑶本是御风大陆的蓝璃国废柴郡主,而她蓝璃雪瑶是天才中的天才绝情,一朝穿越,在这个以武为尊修炼灵宠的御风大陆,有人喜欢上了她,江山为聘,不稀罕!有人追她死缠烂打,勉强吧!且看蓝璃雪瑶叱咤风云吧……本书虽然写的是虚拟不存在的地方但是有些中国的故事还是有的欢迎加入冰婷羽沫小说粉丝群,群号码:99531924
  • 军事纵横

    军事纵横

    纵览古今战事,领略强国王牌利器;横看中外军情。拨开世界军事史的迷雾,让我们一起去亲眼见证一个阳刚的武器世界。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现代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兵器装备、现役武器等,引领青少年近距离地走进人类真实的军事活动和兵器大世界中。
  • 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

    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

    “如果在太平盛世,李世民也和当时许多高干子弟一样,沿着主辈当官的规律一直走下去:考举人,顺利通过进士考试,如果不行,通过父亲的人脉得到一官半职,讨几房媳妇平平淡淡过完一生……”本书展现了一位90后在校大学生对历史、社会政治和人性的认识。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真正看透古代政治家的真实嘴脸。有表面温柔,实则暗藏玄机不顾人民死活进行战争的;有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实际为了自己地位稳定而打仗的,还有兄弟之间手足相残的。中国人的历史误读太深,看完本书,中国人会发现许多真相。
  • 梦回樱花

    梦回樱花

    我最后的记忆是在书房里,然后醒来却是在另一个世界。这里有如仙境的景物,有真诚相待的朋友,也有难缠的正派或反派、混世的魔族,更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梦醒,我看见了本不该存在的人,再梦回一切已是物非人非。樱花落尽,繁华一梦……【本作品要停更两年半,作者打算存好稿后再发】
  • 辛弃疾文集3

    辛弃疾文集3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