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51300000004

第4章 内科(2)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各种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炎症性改变,从而导致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甚至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病变虽以心肌为主,但心包、心内膜亦可累及。目前已知许多种病毒能引起本病,以呼吸道和肠道病毒如柯萨奇、艾柯、流感、腮腺炎、风疹和腺病毒等为主要病原。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相差悬殊。许多心肌炎患者由于炎症为局灶性而呈亚临床型,症状轻微,仅由心电图改变。婴儿易患恶性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心肌炎,多数发病急骤,病情险恶而表现为高热、紫绀、呼吸窘迫、心脏增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率较高。成人多患间质性心肌炎。急重病例可出现左心或全心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甚至发生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或猝死。慢性期患者多有心功能不全和心脏缺血改变,病情反复,大多丧失劳动能力。根据本病病因及临床表现特点,属于中医学“温毒”、“胸痹”、“心悸”范畴。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病前1~2周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常以呼吸道和肠道症状为主,伴有肌痛,发热或关节酸痛。

(2)有头晕、乏力、胸闷、胸痛、心悸等临床症状,或突然厥脱、喘息不能平卧者。

2.体征

叩诊可示心脏扩大,听诊可示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可伴心律失常、心包摩擦音等。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①ST-T改变,包括ST段升高或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②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或过缓,期前收缩最为常见,其中以室性早搏占70%左右。③传导阻滞,以Ⅰ°~Ⅱ°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重症者可致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病原学的直接或间接诊断指标:①病毒分离:从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穿刺液中分离出病毒。②心内膜、心肌活体标本的荧光抗体检查:证实有病毒抗原。③电镜:证实心内膜、心肌标本有病毒颗粒。④血清抗体测定: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前后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的病毒中和抗体滴定度呈4倍以上的增加,或者血凝抑制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1克M抗体增高大于1:32支持本病的诊断。

其它检查如血清酶学检查、免疫学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等有利于诊断。

“方一”益气健心汤

“来源”苏亚秦,陕两中医,1990,(10):444.

“组成”黄氏、丹参各30克,太子参、山楂、麦冬各20克,炙甘草10克

“功用”益气滋阴,养心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每天1剂,水煎液成400毫升,分早晚温服。

“方二”银耳汤

“来源”民间

“组成”银耳15克,太子参25克,冰糖适量

“功用”益气养血宁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水煎后饮用。

“方三”导赤散

“来源”《新编心血管病验方荟萃》

“组成”生地15克,木通、甘草梢各6克,竹叶10克

“功用”清心泻火。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方中生地凉血养阴清热;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导热下行;甘草梢既清解热毒,又补益心脾,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奏效甚捷。

“方四”党参黄芪汤

“来源”民间

“组成”党参、黄芪各30克,肘子1个

“功用”益气宁心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上笼蒸烂后,早晚食用。

“按”黄芪具有明显抗病毒、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合成,提高白细胞诱生干扰素能力。

“方五”竹笋

“来源”民间

“组成”竹笋120克,瘦猪肉100克

“功用”益气宁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切丝,瘦猪肉100克切成片,用花生油爆炒,食用。

“方六”黄芪汤

“来源”民间

“组成”黄芪30克

“功用”益气养血宁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水煎服,1日3次,连服60日。

“按”黄芪具有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方七”虾壳远志汤

“来源”民间

“组成”虾壳25克,远志15克,酸枣仁15克

“功用”养血宁心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煎汤服,每日1剂,

“方八”玄参生地汤

“来源”民间

“组成”玄参、生地各15~30克,沙参、麦冬、黄芩各9~15克,大青叶6~9克,蒲公英9~12克

“功用”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水煎内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够前负荷,但心排出量仍不能维持人体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出量不足,组织血流量减少,肺循环及(或)体循环静脉瘀血为特征。发生过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症状和体征又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三种。左心衰竭主要由肺部瘀血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如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咯粉红色泡沫痰,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左心扩大,心尖区奔马律,病史有引起左心功能不全的原因,X线及心电图检查示左心扩大。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体循环的静脉瘀血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蛋白尿,双下肢浮肿等,以及心脏扩大,静脉压升高,病史有引起右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如同时具有左右心心力衰竭的表现,就可以诊断为全心衰竭。

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心力衰竭的病名,但其主要临床表现在《内经》中已有详细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腹大,胫大,喘咳身重。”《素问·水热穴论篇》:“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本病属于中医学“水肿”、“心悸”、“痰饮”、“咳喘”范畴。

“方一”青皮汤

“来源”民间

“组成”青皮、陈皮、杏仁、麻黄、石膏、益智仁各10克,茶叶3捏、白糖3捏、大萝卜3片

“功用”宣肺化痰利水。

“主治”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水煎服。忌食豆类做的食物。

“方二”贝母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知母、贝母(去心)各10克

“功用”化饮祛痰。

“主治”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水2盅,姜3片,煎8分,不拘时间服之。

“方三”甜梨

“来源”民间

“组成”甜梨1个,胡椒50粒

“功用”养阴生津。

“主治”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在梨上刺50孔,每孔纳胡椒1粒,面裹煨熟,待冷去椒食梨。

“方四”强心汤

“来源”张立营等,辽宁中医杂志,1992,(7):26.

“组成”人参(另煎)、附子(先煎)各6克,黄芪30克,当归、丹参、茯苓、白术、葶苈子各15克,桂枝、枳壳、川芎、泽泻、麦冬各12克

“功用”益气养阴,利水消肿。

“主治”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方五”太子参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太子参30克,炙黄芪15克,南、北沙参各10克,生地、白术、白芍、麦冬、五味子、桃仁、当归各10克,茯苓20克

“功用”益气养阴,活血祛瘀。

“主治”气阴两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按”方中太子参、炙黄芪、炙甘草补益心气;南、北沙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补阴养血;白术、茯苓既可健脾,又可防沙参等滋腻之弊;桃仁活血化瘀;五味子既助沙参、生地、麦冬等养阴,又可敛心肺之气,诸药合用,有补气养阴之功效。

“方六”葶苈子汤

“来源”民间

“组成”葶苈子6~1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水煎服,每天2~3次。

“方七”北五加皮汤

“来源”民间

“组成”北五加皮6~1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水煎服,每天2~3次。

“方八”万年青汤

“来源”民间

“组成”万年青20~30克

“功用”强心利尿。

“主治”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水煎服或灌肠给药。

高血脂症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失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高脂血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①原发性,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②继发性,常见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饮酒、甲减、肾病、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本症属于中医学“浊阻”、“痰湿”、“湿热”、“瘀血”等范畴。

“诊断要点”

1.长期高脂饮食,体态肥胖,或有家族史,或继发于糖尿病、肾病、甲减、胆道阻塞等疾病,以及长期饮酒。

2.血清总胆固醇(TC)﹥5.7mmol/L,甘油三酯(T克)﹥1.7mmol/L。

“方一”荷叶山楂散

“来源”民间

“组成”干荷叶60克,生山楂、生薏米各10克,花生叶15克,橘皮5克,茶叶60克

“功用”降脂减肥。

“主治”适用于高脂血症。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方二”荷叶莲子汤

“来源”民间

“组成”鲜荷叶或干荷叶200克,水发莲子50克,鲜藕100克(切丝),绿豆芽150克,盐、味精各适量

“功用”降血脂。

“主治”适于低热、小便不利、肥胖。

“用法”将水发莲子与荷叶加水煎汤备用。素油烧热后放入藕丝炒至七成熟,再加入莲子、绿豆芽,放入荷叶、莲子汤适量,调加盐、味精,至熟出锅。佐餐用。

“方三”豌豆苗豆腐汤

“来源”民间

“组成”豆腐、豌豆苗尖各500克

“主治”气虚便秘的肥胖者。

“用法”将水煮沸后,把豆腐切块下锅,亦可先用菜油煎豆腐一面至黄,再加水煮沸。煮沸后,下豌豆苗尖,烫熟即起锅,切勿久煮。每天以此作佐餐菜肴,必能减肥。

“方四”枸杞茶

“来源”民间

“组成”枸杞子30克

“功用”降脂减肥。

“主治”适用于高脂血症。

“用法”开水沏泡,代茶饮,早晚各1次。

“按”枸杞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抗衰老,保肝、抗脂肪肝的作用。

“方五”山楂菊花茶

“来源”民间

“组成”山楂、银花、菊花各10克

“功用”降脂减肥。

“主治”极适用于血脂高的肥胖者。

“用法”三味共放锅中煎水代茶饮,频饮之,每天服1剂,连服半月至一月。

“方六”绿豆荷叶汤

“来源”民间

“组成”绿豆50克,荷叶1张、白糖少许

“功用”夏天饮用,既能解暑,又能减肥降脂。

“主治”可用于肥胖病患者。

“用法”共煮成汤代茶饮服。

“方七”山楂麦芽散

“来源”民间

“组成”山楂、麦芽、赤小豆、乌龙茶、莱菔子、草决明、泽泻各30克,陈皮、茯苓、藿香、夏枯草、六神曲各15克,炒二丑6克

“功用”降脂减肥。

“主治”本方尤适用于肥胖而血压高者。

“用法”将药烘干,共研成粗末,用瓷罐或塑料袋密封即成。每次用6~12克,泡开水,当茶饮。

“方八”黄豆

“来源”民间

“组成”黄豆500克

“功用”降脂。

“主治”适用于高脂血症。

“用法”用清水把黄豆洗净,放入锅里炒20~30分钟,炒至金黄,找一个大口瓶,把凉的黄豆放入,装至半瓶左右,然后加满食用好醋,浸泡7天即可食用。每天早晚分别吃10~20粒醋泡黄豆。贵在坚持,定收良效。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与饮食有关的一系列不适症状。消化不良几乎人人都会罹患。有些人吃了诸如包心菜、豆类、洋葱或黄瓜等,或饮酒和含碳酸成分的饮料后,都会发生一种或多种消化不良症状。有些人饮食速度太快,吃得太油腻或吃得太多,以及因焦虑、紧张或抑郁等也可能发生。怀孕妇女、大量吸烟者、便秘者及肥胖者特别容易患消化不良。本病属中医学“胃痞”范畴。

“诊断要点”

1.上腹痛、腹胀、易饱、嗳气、反酸、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超过4周。

2.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史。

3.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

4.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

“方一”鸡内金散

“来源”民间

“组成”鸡内金适量

“功用”消积化滞。

“主治”此方适用于食积。

“用法”将鸡内金晒干捣碎,研末过筛。早晚饭前1小时服,每次3克。

“按”现代研究口服鸡内金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均见增高,这种作用出现较迟,但维持时间较长。服药后胃肠运动功能也明显增强,表现在胃运动期的延长及蠕动波的增强,胃排空速率也大大加快。

“方二”焦锅粑散

“来源”民间

“组成”焦锅粑适量

“功用”消食。

“主治”消化不良。

“用法”将焦锅粑炒成炭,研为细末,每天服5~10克。

“方三”糯稻芽汤

“来源”民间

“组成”糯稻芽30克,大麦30克

“功用”消食化滞。

“主治”此方适于食积不化、食欲不振者。

“用法”水煎服。

“按”稻芽能使淀粉糖化,故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方四”大麦芽汤

“来源”民间

“组成”大麦芽15克,神曲15克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治”此方适于饱闷腹胀,食欲不振者。

“用法”水煎服。

“按”麦芽所含消化酶及维生素B有助于消化。

“方五”陈皮牛肉汁

“来源”民间

“组成”牛肉1千克,砂仁5克,陈皮5克,生姜15克,桂皮3克,盐少许

“功用”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

“用法”先炖牛肉至半熟,再加入其它药物,炖烂,服前加盐调味,取汁饮用。

“按”方中砂仁、陈皮理气健脾,生姜、桂皮温脾阳。

“方六”萝卜酸梅羹

“来源”民间

“组成”鲜萝卜250克,酸梅2枚,盐少许

“功用”清热行气。

“主治”此方适于烧心、腹胀、胁痛、气逆等症。

“用法”将萝卜洗净,切片,加清水3碗,同酸梅共煮,煎为一半,加食盐调味。

“方七”枳实白术汤

“来源”民间

“组成”枳实6克,白术10克

“功用”健脾消食,行气理滞。

“主治”此方适于体弱伤食而致消化不良者。

“用法”水煎服。

“按”方中枳实下气消滞,白术健脾。

“方八”神曲汤

“来源”民间

“组成”神曲30克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调中。

“主治”此方适于体强伤食而致消化不良者。

“用法”开水泡,去渣后服用。

“按”神曲由于含有多种消化酶,有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能力,增进食欲、维持正常消化机能的作用。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病变严重者可累及胃粘膜下层与肌层,甚至可深达浆膜层。临床上,根据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化脓性胃炎已罕见。急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因酗酒、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引起者,起病较急,有明显相关的饮食病因,临床表现多有上腹部不适,胃脘部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但一般不很严重;由细菌或细菌毒素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胃炎,其症状轻重不一,一般在食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大多有中上腹不适,剧烈疼痛,甚至腹部绞痛,食欲明显减少,恶心呕吐等,可伴有急性水样腹泻,但无脓血便,也无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休克等中毒症状。有胃糜烂病变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出血。急性单纯性胃炎检查可发现中上腹及脐周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2.辅助检查: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片状渗出物和粘液,粘膜皱壁上有散在细小的出血点、糜烂或小脓肿。因吞服强酸、或强碱及其它腐蚀剂所导致的急性腐蚀性胃炎原则上禁做胃镜捡查,以免引起胃穿孔等并发症。

“方一”香薷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500克,白扁豆250克,厚朴250克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腹痛吐泻。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

“按”方中香薷、白扁豆、厚朴芳香化湿,和中解表。

“方二”感应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百草霜60克,杏仁(汤浸一宿,去皮,研烂如膏)140个,木香75克,丁香45克,炮姜30克,肉豆蔻仁20个,巴豆(去皮心膜,研细,出油尽如粉)17个

“功用”温中消积。

“主治”用于中气虚弱,伤冷停积,心下坚满,腹痛吐泻,或痢下赤白,舌淡苔白。

“用法”上药为细末,制成丸剂。每服1~2丸,日服2次,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按”方中炮姜、肉豆蔻温中化湿,木香、丁香行气,巴豆消积导滞。

“方三”桂圆散

“来源”民间

“组成”桂圆核适量

“功用”理气止痛。

“主治”此方适于急性胃炎。

“用法”焙干研粉,每次25克,白开水送服

“方四”麦芽连翘汤

“来源”民间

“组成”山楂炭9克,白芍12克,大腹皮9克,麦芽24克,连翘12克,忍冬藤12克,枳壳6克,绵茵陈12克

“功用”理气缓急止痛。

“主治”此方适于急性胃炎。

“用法”煎成汤汁饮用。

“按”方中白芍缓急止痛,枳壳理气,山楂、麦芽消食导滞,佐以连翘、忍冬藤、茵陈清热化湿。

“方五”生姜灶心土汁

“来源”民间

“组成”生姜10克,灶心土10克

“功用”和胃降逆,温阳止呕。

“主治”此方适于呕吐较甚之急性胃炎。

“用法”先煎灶心土,取澄清液,再与生姜共煎,取汁。

“按”方中生姜温中和胃降逆,灶心土温脾止呕吐。

“方六”藿香汤

“来源”民间

“组成”藿香叶20克,马齿苋30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此方适于急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

“按”方中藿香芳香化湿,配马齿苋清热利湿。

“方七”白头翁汤

“来源”民间

“组成”白头翁30克,石榴皮20克,翻白草30克,大蒜1头

“功用”清热理气。

“主治”此方适用于急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

“按”白头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方八”椿根皮汤

“来源”民间

“组成”臭椿根皮30克,车前草30克,苍术15克,百草霜15克,侧柏炭15克

“功用”清热燥湿,涩肠止泻。

“主治”此方适用于急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

“按”方中苍术、车前草燥湿,臭椿根皮、侧柏炭涩肠止泻。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胆汁反流、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吸烟、酗酒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所致的慢性胃粘膜炎症。此胃粘膜炎症,是从浅表逐渐深入扩展致腺区,继之胃腺体减少、萎缩,胃粘膜变薄等。本病发生缓慢,病程迁延,患者或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胃脘痞满胀闷、隐痛、食欲不振、纳呆、嗳气以及厌食、面色不华、乏力、消瘦等。本病属中医学“胃痞”证的范畴。由于本病有时可出现比较明显的胃脘痛,故以胃痞为主结合胃痛进行描述。其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损伤、情志失和、痰湿中阻、脾胃虚弱五个方面。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如中焦气机阻滞及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可出现明显的胃痛。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临床表现以时轻时重,反复出现的胃脘痞塞胀满,或兼隐痛为主,伴有食欲不振、纳呆、嗳气、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随病情的发展,可有厌食、消瘦、贫血。

2.理化检查:胃镜结合胃粘膜活检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再结合胃液(主要是胃酸)分析及血清学检查(主要检查抗壁细胞抗体),可明确慢性胃炎的类型。

B型胃炎(慢性胃窦炎):本型临床多见,病变主要在胃窦部。胃镜、胃粘膜活检大多可做出诊断。

A型胃炎(慢性胃体炎):本型较少。病变部位在胃体、胃底部。胃镜、胃粘膜活检大多可做出诊断。血清检查抗壁细胞抗体阳性。

同时,进行心电图和B型超声检查除外心脏、肝、胆、胰疾病。

“方一”保胃散

“来源”贺升放等,四川中医,1995,(1):23.

“组成”苍术40克,厚扑、陈皮、枳实、木香、槟榔、藿香、焦楂、鸡内金、白芍、肉桂、元胡、炒莱菔子、建曲、红参、代赭石、香附各30克,酒炒川军、柴胡、砂仁、甘草各20克

“功用”健脾和胃,益气和血,清热散寒,调节肠胃。

“主治”主治慢性胃炎。

“方解”本方采用补泻结合,内外兼治,寒热并用,脾胃为本的方法,调节肠胃运动,吸附胃蛋白酶,保护胃粘膜,抑菌消炎,升清降浊,理气止痛,达到恢复功能的作用。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日早晚空腹,用温开水冲服10克,小儿酌减。10天为1疗程。

“方二”芪连合剂

“来源”杨云青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9):557.

“组成”黄芪、蒲公英各15克,桂枝9克,白芍24克,白术、意苡仁、连翘、乌贼骨各12克,白茯苓、厚朴、白芨、炙甘草各10克,丁香3克

“功用”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主治”主治慢性胃炎。

“方解”方中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薏苡仁、茯苓、白芨、乌贼骨消浊除湿,祛腐生肌;桂枝、厚朴、丁香行气宽中,散瘀消滞;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用法”水煎至200ml,每次100ml,每日2次,饭前温服。

“方三”胃仙煎剂

“来源”倪冰,湖南中医杂志,1995,(6):35.

“组成”白芍9~18克,黄芪、蒲公英各15~30克,茯苓9克,甘草6~15克,党参9~15克,白术9~12克

“功用”补益中气,缓急止痛。

“主治”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解”本方中参、芪、术益气补中;甘草、白芍和中缓急止痛,甘草剂量偏重,取其甘缓之意;茯苓健脾行水,以防脾阳不运,湿停中焦而影响疗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2个月为1疗程。

“方四”芪术蔻仁汤

“来源”乔玉槐等,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2):115.

“组成”黄芪30克,白术、党参、白芍、乌贼骨各15克,白蔻、砂仁、厚朴、白芨、木香、石斛各10克,枳实20克,炙甘草、三七粉各5克

“功用”健脾益气,消浊除湿,行气散瘀。

“主治”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解”方中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白芨、乌贼骨消浊除湿,砂仁、白蔻、木香行气宽中;三七粉散淤消滞。诸药合用,共达治疗之目的。

“用法”1日1剂,水煎300ml,1日3次,3个月为1疗程。

“方五”益中活血汤

“来源”孙咸茂,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3):152.

“组成”黄芪20克,肉桂、乳香、没药、川芎、三棱、莪术、甘草各6克,吴茱萸(炒)、乌药各10克,丹参、生蒲黄、百合各15克

“功用”益中活血,祛瘀生新。

“主治”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方解”方中黄芪补中益气;肉桂、吴茱萸温中散寒;丹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乌药顺气宽中,散寒止痛;乳没、生蒲黄、丹参凉血散瘀,消肿生肌;百合养阴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30分钟,早晚各温服1次。

“方六”养阴祛瘀汤

“来源”刘虞,黑龙江中医药,1996,(3):157.

“组成”沙参、黄芪各15克,麦冬、白芍、丹参、玄胡、莪术、郁金各10克,乌梅、炙甘草各5克

“功用”益气养阴,祛瘀生新。

“主治”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方解”本方从益气养阴,祛瘀生新立法,用沙参、麦冬养胃阴;黄芪、炙甘草益脾气;白芍、乌梅酸甘化阴;郁金、佛手理气调肝;莪术、丹参、玄胡行气活血、化瘀生新。可改善症状,促进胃粘膜病变修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3个月为1疗程。

“方七”四君活血汤

“来源”闫勤,四川中医,1997,(5):22.

“组成”党参、茯苓、赤芍各15克,生黄芪、丹参各18克,炒白术、当归、制没药、枳壳、玄胡各10克,五灵脂12克

“功用”补益脾胃,活血止痛。

“主治”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方解”方中以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补益脾胃之气;当归、赤芍、制没药、丹参和营、祛瘀生新;玄胡、五灵脂、枳壳理气活血止痛。诸药配伍,标本兼顾,旨在补其不足,攻其有余,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

“方八”复方香苏散

“来源”解维贤,四川中医,1993,(4):25.

“组成”香附、苏梗、枳壳、鸡内金、失笑散(包煎)各10克,大腹皮15克,蒲公英、乌贼骨(打碎)各30克,黄连5克,陈皮8克,炙甘草6克

“功用”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主治”主治慢性糜烂性胃炎。

“方解”方中失笑散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黄生血亦可止血,五灵脂有松弛平滑肌作用;配香附、枳壳、苏梗、陈皮、大腹皮可以舒肝和胃活血化瘀,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蒲公英微苦而甘寒、清热不伤胃,现代研究证明,蒲公英还有良好的消炎杀菌作用,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良效;配伍黄连可达泄热、通滞、止痛之功,乌贼骨止血制酸。

“用法”1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

胃癌

胃癌是发生于胃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的病因至今尚未阐明。其早期临床表现往往不明显,进展期(中、晚期)始有上腹饱胀、疼痛不适,少数呈节律性溃疡样胃痛,逐渐疼痛加剧,并可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厌食消瘦、呕血、黑便、贫血、上腹部肿块等。理化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常持续阳性。血液检查呈低色素型贫血。癌胚抗原(CEA)检测超过100u克,可有诊断意义,但与良性胃溃疡有重叠现象,故仅供参考。属于中医学“积聚”、“噎膈”、“胃痛”、“反胃”等病证的范畴。

由于胃癌多见40~60岁(占2/3),且男多于女,其早期又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为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故凡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近期内出现胃脘不适或疼痛,或突然出现呕血、黑便,或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者,应作X线及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对于胃溃疡经两个月治疗无效,X线检查溃疡反而增大者,X线检查胃息肉大于2cm者,应作胃镜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者,胃切除术后15年以上者,要定期检查。

“方一”核桃树枝鸡蛋方

“来源”民间

“组成”核桃树枝1尺长(约食指粗),鸡蛋2个

“功用”解毒散结。

“主治”用治胃癌。

“用法”将核桃树枝截为八九段,水煎好,去渣,用此水再煎煮鸡蛋2个。分2次将鸡蛋吃下,连续服用,直至病愈。吃鸡蛋后如不吐,当是胃癌,继续服用就会有效;如吐则无效,应停服。

“方二”向日葵梗心

“来源”民间

“组成”向日葵梗心(向日葵秆剥去外皮之白心5~6克)

“功用”散结消积。

“主治”用治胃癌。

“用法”加水煎汤,日饮1次。

“方三”抗胃癌糖浆

“来源”民间

“组成”金刚刺2.5公斤,芹菜2.5公斤,蛇莓1.25公斤,枳壳0.5公斤,广木香0.25公斤

“功用”理气通结。

“主治”对胃癌有效。

“用法”诸药洗净加水煎两小时,纱布过滤,药渣再加水煮沸两小时,合两次滤液,浓缩至4000毫升,加蔗糖及防腐剂,溶后过滤,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

“方四”复方棉花根汤

“来源”民间

“组成”棉花根、半枝莲、鲜藤梨根各60克,白茅根、金钱草各15克,大枣3个

“功用”解毒散结。

“主治”用治胃癌。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装入暖水瓶中。每次取适量,分多次服用,1日服完1剂。

“方五”三根汤

“来源”民间

“组成”藤梨根、水杨梅根各90克,虎杖根60克,焦山楂、鸡内金各6克

“功用”解毒消积。

“主治”对胃癌有效。

“用法”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用。

“方六”三子片

“来源”民间

“组成”黄药子、天葵子、算盘子各500克

“功用”解毒消积。

“主治”对胃癌有效。

“用法”将黄药子适当粉碎,与天葵子、算盘子煎汤浓缩,加辅料制片,口服每次5~10片,每日3次。

“方七”复方蟾皮

“来源”民间

“组成”干蟾皮0.5克,儿茶0.5克,元胡0.3克,云南白药0.4克

“功用”清热解毒散结。

“主治”用治胃癌。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1克,每日服用一次,一周后每次剂量加至1.2克,两周加至1.4~1.5克。

“备注”有一定毒性,3周为1疗程,呕吐者减量,严重者停药。

“方八”乌蛇散

“来源”民间

“组成”乌蛇、螃蟹、鹿角霜各60克

“功用”扶正解毒散结。

“主治”用治胃癌。

“用法”晒干研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肝脏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一肝内胆管癌,其中以肝细胞癌最常见。世界各地发病率差异性很大,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东南非。在我国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为:肝区疼痛、上腹肿块、发热、乏力等。

本病属中医学“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

“方一”藕汁炖鸡蛋

“来源”《常见病中医辨证食疗》

“组成”藕汁30毫升,鸡蛋1只,冰糖少许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主治”原发性肝癌肝郁血瘀证,症见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硬满拒按,入夜更甚,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弦涩。

“用法”将鸡蛋打开搅匀后加入藕汁,拌匀后加少许冰糖,隔水蒸熟即可。佐餐食用,随量服食。

“方二”肝癌止痛方

“来源”《抗癌植物药及其验方》

“组成”七叶一枝花30克,田螺肉10枚,冰片1克

“主治”冶肝癌疼痛。

“用法”将七叶一枝花、田螺肉共捣如泥,加冰片1克,敷贴脐部。

“方三”红花归芦汤

“来源”《防癌抗癌中药》

“组成”红花、当归、漏芦各9克,石见穿、半枝莲18克

“主治”肝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方四”三花散

“来源”《防癌治癌小绝招——民间土单秘验妙方》

“组成”七叶一枝花120克,半枝莲90克,金银花60克,野菊花60克,紫草根60克,郁金60克,丹皮30克,紫金锭15克,昆布50克,赤芍60克,生山楂6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肝癌。

“用法”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日服3次,每次5克。

“方五”茵藻汤

“来源”《抗癌良方》

“组成”茵陈、地丁、蒲公英各30克,海藻、旋覆花、昆布、制鳖甲各15克,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各120克,炒槐角(研)、煨莪术、煨三棱、败酱草各10克,蜂蜜60克

“功用”开郁行气,活血祛瘀,软坚散结。

“主治”肝癌。

“用法”水煎去渣后,加蜜熬令和,分2日6次服。

“方六”马钱子散

“来源”《抗癌良方》

“组成”马钱子25克,五灵脂、明矾、莪术、广郁金各30克,干漆12克,火硝36克,枳壳60克,仙鹤草90克,丁香、地鳖虫各50克,蜘蛛80克

“功用”消瘀散结,消肿止痛,祛毒强心。

“主治”肝癌。

“用法”共为细末,贮瓶中密封。每服3克,日2次,温开水送下。

“方七”儿茶蟾蜍片

“来源”《抗癌治验本草》

“组成”儿茶、蟾蜍、天龙各50克,龙葵、藤梨根各100克,山豆根、夏枯草各75

“功用”败毒抗癌。

“主治”肝癌。

“用法”加调料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每服2片,日3次,温升水送服。

“按”儿茶体外实验有抗癌活性。

“方八”白花蛇舌草汤

“来源”《癌症的中药治疗》

“组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60克,蒲公英、丹参、苡仁、山豆根、醋鳖甲各30克,地丁、鸡内金各12克,夏枯草15克,枳实、郁金各9克

“功用”清热解毒,败毒抗癌。

“主治”肝癌。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白花蛇舌草在体外有抑杀肝癌细胞作用。在体内对S-180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使癌细胞癌细胞的有丝分裂被抑制,肿瘤发生变性坏死。

食管癌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男多于女,大多数年龄为40岁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国食管癌多见于食管中段,下段次之,上段最少。绝大多数为鳞状上皮癌。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饮食、习惯、营养、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等有关。食管癌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吞咽困难。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只感到食管蠕动异常或痉挛,吞食不适等,随着病情发展而出现吞咽困难。中、晚期常伴有胸骨后有烧灼感和疼痛,甚者食道梗阻,反流厌食,吐血、呕血和体重减轻。并发症有肺炎、纵隔炎、脱水、气管食管瘘等。

本病属中医学“噎嗝”等范畴。

“方一”噎膈汤

“来源”方振千,实用医学杂志,1990,(4):39.

“组成”党参、北黄芪(先煎)、丹参各15克,川贝、法半夏、郁金、桃仁、三棱、莪术各10克,代赭石(先煎)60克,砂仁(后下)3克

“功用”健脾益气,化痰散结,祛瘀解毒。

“主治”食管癌。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健脾益气以抗癌,穿山甲、川贝、法夏化痰散结,代赭石、郁金解噎降逆而止呕,苦参、桃仁、三棱、莪术祛瘀解毒,少量砂仁芳香利气,醒脾开胃,共凑抗癌、抑癌、消癌,改善症状之功。

“用法”清水3碗文火煎八分,上午10时左右服药。渣加水2碗文火煎七分,下午3时左右温服,日服1剂。

“方二”食管癌验方

“来源”《中医肿瘤防治大全》

“组成”山慈姑120克,蜂蜜120克

“主治”食管癌。

“用法”将山慈姑洗净剖开,入水浓煎后加蜂蜜120克成膏状液,每日服3次,每次15毫升。

“方三”红花消噎汤

“来源”《防癌抗癌中药》

“组成”红花10克,赤芍15克,山慈姑30克,夏枯草15克

“主治”用于食管癌。

“用法”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方四”食管癌方

“来源”《肿瘤效验良方》

“组成”七叶一枝花、夏枯草、山豆根各30克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治”食管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0次服。

“方五”熟地萸肉方

“来源”《肿瘤效验良方》

“组成”熟地8克,萸肉、山药各40克,泽泻、丹皮、茯苓各30克

“主治”食管癌癌前病变。

“用法”共研细末,炼为蜜丸。每丸重10克。口服,每次2丸,每日3次,3个月后改为减半服用,连服6个月为一疗程。

“方六”南朝鲜长寿粥

“来源”《抗癌良方》

“组成”鲜马齿苋60~10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食管癌。

“用法”洗净切碎如饺子馅样,煮烂,然后放入事先用凉水调成的稀米面或稀山药面或稀黄豆面,边搅拌边加热成粥。吃时可加适量蜂蜜或红糖。日2-3次。

“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马齿苋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木质素和纤维素,这些物质能增强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力,使之提高4~5倍,促使异常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

“方七”吉益南涯方

“来源”《抗癌良方》

“组成”黄连1.5克,瓜蒌仁3克,半夏6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主治”食管癌。

“用法”以水500ml先煎瓜蒌仁,再入另二昧,煎取250ml,分3次温服。

“按”黄连所含的小蘖碱,体外实验表明极微量便有抗癌效果,它主要抑制细胞中的黄酶,而癌组织黄酶含量低。故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对小蘖碱敏感;此外瓜蒌仁、半夏亦有抗癌活性。

“方八”七叶丸

“来源”《抗癌治验本草》

“组成”七叶一枝花、山豆根、夏枯草各等量

“功用”败毒抗癌。

“主治”食管癌。

“用法”共研末,炼蜜和丸服,每次2克,日3次。

“按”七叶一枝花体外实验有抗癌活性,对小鼠肉瘤S-180、肉瘤——37均有抑制作用。“方九”三七散

“来源”《抗癌治验本草》

“组成”三七、白矾、小棕包各12克,重楼24克,黄花、远志36克,一支蒿,冰片各3克

“功用”败毒抗癌。

“主治”食管癌。

“用法”共研末,饭前每服1~2克,日3次。

“按”三七体外实验有抗癌活性,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方十”水蛭海藻丸

“来源”《癌症的中药治疗》

“组成”水蛭6克,海藻30克

“功用”活血化瘀。

“主治”食管癌。

“用法”为末,每服6克,黄酒冲服。

“按”水蛭注射液能控制精原细胞分裂,体外试验用伊红法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大肠癌

大肠癌是由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也是一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恶性肿瘤。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的癌肿中仅次于胃和食管癌,也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大肠癌的发病率男性为第六位,女性为第九位;死亡率男性为第六位,女性为第八位。病人中男性略多于女性。4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地随年龄的增长而骤增。大肠癌常见侵犯部位为直肠。

大肠癌属中医学“脏毒”、“肠罩”、“锁肛痔”、“痢疾”等病范畴。

“方一”八月札汤

“来源”《抗癌治验本草》

“组成”八月札、红藤、白毛藤、半枝莲各30克,木香、土鳖虫各6克,血余炭、贯众炭各9克,瓜蒌仁、赤芍、夏枯草、海藻、金刚刺各15克

“功用”败毒抗癌。

“主治”大肠癌。

“用法”水煎服。

“按”八月札体外实验有抗癌活性。

“方二”二半汤

“来源”《抗癌治验本草》

“组成”土贝母、半枝莲、半边莲、七叶一枝花、风尾草、水杨梅根、野葡萄根各15克,黄药子、白茅根各30克,藤梨根60克,

“功用”败毒抗癌。

“主治”大肠癌。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日1剂。

“按”土贝母体外实验有抗癌活性,对小鼠肉瘤S-180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其存活率。

“方三”黄芩汤

“来源”《癌症的诊断与防治》

“组成”黄芩30克

“功用”清热除湿、排毒。

“主治”大肠癌。

“用法”研末成粉,取9克加水100毫升煮沸后约15分钟,待温,与渣一起服下。

“方四”僵蚕丸

“来源”《癌症的诊断与防治》

“组成”炒僵蚕、焙乌梅肉各60克

“功用”收敛止血。

“主治”大肠癌。

“用法”研成碎末,制成米糊丸状,每服6克,饭前白汤下,一日3次。

“方五”山甲苦参汤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型,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16.

“组成”炮山甲、苦参、无花果、紫地丁、皂角刺、红藤各15克,白头翁、黄连、白蔹、木贼草、刺猬皮各9克,蒲公英30克,血见愁12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积散结。

“主治”大肠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六”大黄粉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0,(3):108.

“组成”生大黄粉9克。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大肠癌术后便血。

“用法”生大黄粉9克加入生理盐水140毫升稀释,保留灌肠。

“方七”双藤双参汤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15.

“组成”党参9克,丹参30克,红藤30克,白茅藤30克,炮山甲15克,生枳实12克,地榆炭12克,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木馒头、生牡蛎、乌蔹梅、瓜篓仁、金钢刺各30克,八月札15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消积、益气止血。

“主治”大肠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八”复方半枝蓬汤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17.

“组成”半枝莲60克,生地榆、忍冬藤、生苡仁、石见穿、昆布各30克,槐角、山豆根、胡麻仁各15克,白蚤休12克,枳壳、厚朴各9克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治”大肠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九”黄芪枸杞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5):289.

“组成”黄芪30克,枸杞子、黄精、槐花、败酱草、马齿苋、鸡血藤、仙鹤草、白石英各15克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主治”晚期大肠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抗癌8号方

“来源”马吉福,辽宁中医杂志,1986,(1):14.

“组成”八角金盘12克,山慈菇、蛇莓、八月札、石见穿、败酱草、薏苡仁各30克,黄芪、鸡血藤、丹参各15克,大黄6克,枳壳10克

“加减”便血者加槐花炭、侧柏炭;里急后重者加川连、木香、赤芍;腹痛腹胀者加杭白芍、乌药、炒莱菔子、川厚朴;大便不通者加瓜蒌仁、皂角子等。

“功用”攻积破结,解毒化瘀。

“主治”直肠癌。

“方解”本方使用大剂量的八角金盘、山慈菇、八月札、石见穿、蛇莓等药以活血化瘀、解毒消肿;配败酱草、薏苡仁以解毒散瘀,消肿排脓;黄芪、鸡血藤以补益气血,托毒通络;伍丹参、大黄、枳壳等行气活血,导滞逐瘀以利疏泄。全方共奏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之效,不仅能抗癌祛邪,而且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剂,煎2次,分2次服。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主要是指在胃、十二指肠形成的慢性溃疡。溃疡指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而言。临床上以慢性、周期性、规律性胃脘部疼痛为特点。严重者,可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对于其并发症中的出血见本章的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宜及早手术治疗,故均不在本篇进行讨论。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胃脘部疼痛这一特点,可概括在中医学“胃痛”的范畴。

“诊断要点”

1.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规律性的胃脘部钝痛、灼痛、胀痛、刺痛、剧痛或隐痛。也可表现为饥饿样不适感。常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胃溃疡(GU)的疼痛多在胃脘部正中或稍偏左,每于饭后半小时到1h左右发生;十二指肠溃疡(DU)的疼痛多稍偏右,多出现于饭后2~4h。二者均可出现午夜痛,但后者较前者多见。其疼痛大多在进食或服制酸剂缓解。

2.缓解时无明显体征,发作时胃溃疡在胃脘正中或稍偏左,十二指肠溃疡稍偏右有压痛。

3.理化检查可做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粪便隐血实验等,有助于诊断。

同时,应结合心电图检查除外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B型超声检查、胆道线造影检查和肝功能检查除外肝、胆、胰疾病。进行粪检查找钩虫卵,除外钩虫病等引起的剑突下或上腹部疼痛。

“方一”灵脂当归散

“来源”民间

“组成”五灵脂、当归、高良姜、煅瓦楞各15克,白芨9克

“功用”活血止痛生肌。

“主治”此方适于胃溃疡。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每日3次。

“按”五灵脂、当归活血止痛,高良姜温中散寒,白芨、煅瓦楞制酸生肌。

“方二”猪肚汤

“来源”民间

“组成”猪肚1个,鲜姜250克

“功用”温中止痛。

“主治”此方适于胃溃疡。

“用法”将猪肚洗净,鲜姜切片装入,扎好,用砂锅温火炖烂,除去姜,把猪肚切成细丝,伴酱油吃,汤也饮下。1个猪肚吃3天,连续吃10个。

“按”猪肚补虚损、健脾胃,鲜姜温中健脾。

“方三”诃子蜂蜜羹

“来源”民间

“组成”诃子肉90克,土豆汁100克,白芨60克,枳实60克,蜂蜜500克

“功用”和胃导滞,化腐生肌。

“主治”此方适于胃溃疡。

“用法”先将3味中药共研细粉,再加入土豆汁、蜂蜜搅拌均匀,装在容器内备用。每日3次,每次1匙。2周为1疗程。病重者可服1个月。忌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

“按”土豆汁、诃子肉、蜂蜜和脾胃,白芨化腐生肌,枳实下气导滞。

“方四”白芨蜂蜜羹

“来源”民间

“组成”牛奶250克,蜂蜜50克,白芨粉10克

“功用”缓急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此方适于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将牛奶煮沸,调入蜂蜜、白芨粉,即可用。每日1剂。

“按”白芨有止血、保护胃粘膜作用。

“方五”海螵蛸散

“来源”民间

“组成”海螵蛸10克,川贝母30克,川楝子10克,鸡内金15克

“功用”制酸止痛,消积导滞。

“主治”此方适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克,早晚各服1次。

“按”海螵蛸有抗溃疡作用,能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加速溃疡面愈合。

“方六”乌贼元胡散

“来源”民间

“组成”乌贼骨(去壳)360克,枯矾500克,元胡120克

“功用”活血制酸止痛。

“主治”此方适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日服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按”乌贼骨制酸止痛,元胡活血止痛。

“方七”甘草乌贼羹

“来源”民间

“组成”甘草粉20克,乌贼骨粉10克

“功用”收敛止血,制酸止痛。

“主治”此方适于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两味和匀,每晨用2匙,以开水调成糊状,空腹时服用。吃完再制,继续服用。

“按”乌贼骨制酸止痛,甘草粉和中。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由各种病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引起。病理特点为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成肝硬化。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与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是我国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男女老幼均可患病,男多于女,发病高峰年龄38~45岁。根据肝硬化具有肝脾肿大和腹水的临床表现特点,属于中医学“积聚”与“臌胀”的范畴。

“诊断要点”

1.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酗酒等相关病史。

2.肝功能减退:全身营养状况较差,食欲不振,或厌食,食后上腹饱胀等,有鼻衄、齿衄、皮肤紫癜和胃肠出血倾向及贫血;常有性欲减退,男子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女子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可见蜘蛛痣和肝掌;少尿与浮肿。

3.门脉高压:表现为脾大、腹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

4.主要体征:肝脏质地坚硬有结节感,脾肿大,有腹水时,则出现腹水征。

5.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失代尝期可见血清胆红即素升高,转氨酶轻度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二者比值小于1.

另外,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可降低,提示脾功能亢进。免疫球蛋白可增高;淋巴细胞降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病毒标志物阳性。

6.肝活体组织检查见假小叶形成。B型超声检查示肝脏的大小、形态改变及脾肿大等。食管吞钡X线可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内镜检查优于吞钡X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腹腔镜检查,对于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

上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及检查阳性发现,在肝功能代偿期,无或轻微,失代偿期明显。

要除外其他有肝脾肿大的疾病如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血液病等;引起腹水的疾病如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炎等。

“方一”甘遂大戟散

“来源”民间

“组成”甘遂12克,大戟12克,肉豆蔻12克,广木香12克,酒500克,猪膀胱1具

“功用”泻水逐饮,理气健脾。

“主治”此方适于腹水症状较甚之肝硬化患者。

“用法”将4味药捣烂,与酒拌匀,共入猪膀胱内,再将猪膀胱固定于患者脐部2~3日。

“按”甘遂、大戟泻水逐饮,肉豆蔻、广木香理气健脾。

“方二”厚朴木通汤

“来源”民间

“组成”厚朴10克,木通12克,川芎8克,胡椒6克,泡桐树皮10克

“功用”行气利水消肿。

“主治”此方适于腹水之肝硬化患者。

“用法”水煎服。

“方三”猪肾甘遂散

“来源”民间

“组成”猪肾1个,甘遂9克,黄酒适量

“功用”泻水逐饮。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将甘遂填入猪肾中,置瓦上焙干,研为细末。每次4克,每日1~2次,黄酒送下。

“方四”麦芽槟榔散

“来源”民间

“组成”炒麦芽19克,槟榔8克,甘遂6克

“功用”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体壮者每服8克,体弱者每服5克,隔日服1次。

“方五”赤豆玉米须汤

“来源”民间

“组成”玉米须50克,冬瓜籽15克,赤豆5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日为1疗程。

“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米须制成的煎剂口服有轻度利尿作用。

“方六”葫芦散

“来源”民间

“组成”干葫芦瓜(连瓜籽)1个

“功用”清利湿热。

“主治”此方适于兼有黄肿臌胀之肝硬化患者。

“用法”煅烧存性,研末,每日饭前白汤送服。

“方七”当归丹参汤

“来源”民间

“组成”当归6~12克,白芍9~15克,丹参、黄芪各15~30克,党参、苍术、茯苓各9~15克,山药15~30克,黄精9~15克,肉豆蔻6~9克,炙鳖甲9~15克,木香、茵陈各6~12克

“功用”活血化瘀,健脾燥湿。

“主治”适用于脾虚、气虚之肝硬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方八”牛肉萝卜汤

“来源”民间

“组成”牛肉2000克,白萝卜1000克,黄酒4匙,葱段若干

“功用”舒肝补脾。

“主治”适用于肝硬化症见肝郁脾虚者,面色晦黄、胸闷腹胀,神疲无力,呐呆便溏,苔白腻,脉沉细。

“用法”将牛肉、萝卜切块,先用植物油煸炒牛肉5分钟,再加黄酒焖烧10分钟后倒入砂锅,加水以旺火煮开,再加葱段、黄酒,改小火炖3小时左右,倒入萝卜块,加细盐1匙再炖1小时,至牛肉、萝卜均已煮烂,饭前空腹服食,或佐餐食。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急性肾炎)是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的一组疾病。急性肾炎起病急,多发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属中医学“水肿”的范畴。

“诊断要点”

1.起病急,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2.发病前2~3周常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随后出现少尿、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及水肿或短暂的氮质血症。血清补体C3下降(发病8周内恢复正常)。

3.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一般在数月至1年内痊愈。

“方一”茅根菠萝汤

“来源”民间

“组成”鲜茅根50克,菠萝肉10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

“用法”水煎服,1日2~3次。

“按”白茅根有利尿作用,服药5~10日利尿作用最明显,20日左右即不明显。

“方二”槟榔汤

“来源”民间

“组成”槟榔皮15克,鲜荸荠苗5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

“用法”水煎服。

“方三”车前蛇舌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车前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功用”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按”车前草有利尿作用,可使水分排出增多,增加尿素、尿酸及氯化钠的排出。

“方四”蛇舌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白花蛇舌草60克,叶下珠60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

“用法”煎服,1日1剂。

“方五”益母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益母草3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

“用法”常法煎汁,分4次服,每4小时服1次。

“按”益母草治疗缺血型初发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显著效果。

“方六”白茅根汤

“来源”民间

“组成”鲜白茅根250~50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

“用法”常法煎汁,分2次服,1日1剂。

“方七”商陆汤

“来源”民间

“组成”商陆10克,瘦猪肉6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用法”炖汤服,也可吃肉,1日1剂。

“按”商陆能明显增加尿流量。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慢性肾炎)是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炎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病人起病缓慢、隐袭,常呈慢性进行过程,反复发作。其临床表现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以及逐渐出现贫血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慢性肾炎属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

“方一”黄芪玉米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生黄芪、玉米须、糯稻根各30克

“功用”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慢性肾炎。

“用法”上3味和糯米1小捏,用清水1000毫升,熬粥,去渣,当茶饮。

“按”玉米须利水消肿,黄芪、糯稻根益气养阴。

“方二”赤小豆汤

“来源”民间

“组成”苡仁20克,赤小豆15克,荷叶6克,黑大豆3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慢性肾炎。

“用法”加清水1000毫升,煮至豆极烂,食饮。

“按”苡仁、赤小豆、黑大豆利水消肿,荷叶醒脾祛湿。

“方三”黑芝麻核桃汤

“来源”民间

“组成”黑芝麻、核桃仁各500克

“功用”温肾利水消肿。

“主治”慢性肾炎。

“用法”将上2味各捣极碎,每服20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同时嚼咽大枣7枚。

“方四”冬瓜鲤鱼汤

“来源”民间

“组成”冬瓜1000克,鲤鱼1条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慢性肾炎。

“用法”冬瓜、鲤鱼,白水煮汤食,1日2~3次。

“方五”蚕豆衣羹

“来源”民间

“组成”蚕豆衣1000克,红糖250克

“功用”利水消肿。

“主治”慢性肾炎。

“用法”蚕豆衣,红糖煮成浸膏50毫升,装瓶存放,每服20毫升。

“方六”马齿苋酒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

“组成”鲜马齿苋1500克,四方拳草60克,酒1000克

“功用”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慢性肾炎。

“用法”将药浸入酒中,3天后启用,每次服酒5毫升,日服3次。

“方七”白术茅根汤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

“组成”白术60克,鲜白茅根120克

“功用”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主治慢性肾炎。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证候群。本征最基本的根据是大量蛋白尿(≥3.5/日)、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L)、水肿、高脂血症,故又将此四项简称为“三高一低”,并作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

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感染、药物及新生物引起的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常见的有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及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5种类型。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水肿”范畴。

“方一”三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益母草、鹿衔草、金钱草各30克,黄芪、党参、茯苓、沙苑子各15克,熟附子、大黄各10克

“功用”利水渗湿,补益脾肾。

“主治”用于肾病综合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用2~3个月。

“按”黄芪、党参健脾益气,沙苑子、熟附子温补肾阳,茯苓、金钱草、鹿衔草利水消肿,益母草活血化瘀,大黄泻热排毒。

“方二”黄芪二金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生黄芪、苡仁、金钱草、金银花各30克,白茯苓15~30克,麻黄3~8克,防风5~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肾阳虚加仙灵脾、川续断、桑寄生;肾阴虚者去麻黄,加鳖甲、黄柏;水肿明显者,加茯苓皮、车前子。

“功用”健脾补肾宣肺,活血解毒利湿。

“主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按”方中黄芪、苡仁、茯苓健脾利湿;金钱草、金银花清热解毒利湿;防风、麻黄宣肺利水。诸药相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对肾病综合征有明显的效果。

“方三”益肾汤

“来源”蒙木荣等,广西中医药,1997,(2):14.

“组成”冬虫夏草0.5克(研末冲服),黄芪、泽泻、益母草各15克,山茱萸、川芎各10克,蜈蚣1条

“功用”益肾化瘀利水。

“主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方解”冬虫夏草重在补益精气;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药理试验表明:黄芪有利尿降压,消除肾炎性蛋白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固滑脱,减少尿蛋白流失。蜈蚣善通络,攻毒去恶血,配合益母草行血消水。川芎活血行气,有利于改善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四”安肾汤

“来源”孙继铭,新中医,1994,(12):19.

“组成”生黄芪、苡仁、金钱草、金银花各30克,菟丝子、蝉蜕、鸡血藤各10~15克,枸杞子15~20克,茯苓15克,麻黄3~8克,防风5~10克,生甘草5克

“功用”健脾补肾宣肺,活血解毒利湿。

“主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方解”方中生黄芪、白术、苡仁、茯苓、菟丝子、枸杞子健脾补肾利湿;金钱草、金银花清热解毒利湿;防风、麻黄、蝉蜕祛风宣肺利水;鸡血藤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五”健肾汤

“来源”民间

“组成”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茯苓、丹参、益母草、车前子、熟地、枸杞子各15克,仙茅、仙灵脾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气补肾,健脾利水。

“主治”肾病综合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按”本方健脾益气补肾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利尿来消肿。从而达到对抗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水钠潴留等副作用。

“方六”肾综汤

“来源”薛立森,山东中医杂志,1996,(5):209.

“组成”黄芪、车前子各24克,当归、白芍、淫羊藿、枸杞子、桃仁、红花、怀牛膝各12克,益母草15克,西洋参、甘草各8克

“功用”益气健脾,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主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方解”本方健脾益肾、活血化瘀,配小剂量地塞米松,一方面可使病情迅速缓解,一方面可减少后者的用量,有利于激素的顺利撤减,防止反跳现象。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有大量细菌繁殖(真性细菌尿)而引起尿路某一部分的炎症。临床上,细菌尿可以用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法测知,病人尿内含菌量常>105毫升。尿感可有或无临床症状。病人有细菌尿而无尿感的临床症状,是一种隐匿性的尿感;如果病人不但有细菌尿,而且还有尿感的临床症状,就称为有症状的尿感。尿感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主要为肾盂肾炎,后者为膀胱炎。肾孟肾炎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膀胱炎即下尿路感染,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尿可呈混浊,有腐败气味,膀胱区常有不适。急性肾孟肾炎常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激惹症状,但是腹痛以及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则远较膀胱炎为多见,且常伴有血白细胞数升高和血沉加快。一般没有高血压或氮质血症。慢性肾盂肾炎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仅有慢性细菌尿及在尿中有少量白细胞和蛋白。但患者多有长期或反复发作的尿感病史,而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可反复出现急性尿感的症状。在晚期可有贫血、血尿素氮升高,并逐渐出现肾功能衰竭症状如疲倦无力、消瘦、食欲不振、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有些患者则可有高血压。

尿路感染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

……“方一”鱼腥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鱼腥草30克

“功用”清热利尿。

“主治”此方适于慢性膀胱炎、尿道炎。

“用法”水煎,每日3次分服。

“方二”灯心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灯心草6克,干柿饼2个,白糖适量

“功用”清热利尿凉血。

“主治”此方适于尿道炎、膀胱炎、排尿不畅、血尿等症。

“用法”水煎,加糖服。

“方三”玉米根汤

“来源”民间

“组成”玉米根适量

“功用”清热利尿。

“主治”此方适于膀胱炎、尿道炎。

“用法”水煎服。

“方四”柴胡五味汤

“来源”民间

“组成”柴胡10克,五味子10克,车前草30克,黄柏12克

“功用”清热利尿消炎。

“主治”急性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或见血尿。

“疗效”临床用治泌尿系感染有良效。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服7~10天。

“按”柴胡清热,车前草、黄柏清热利尿。

“方五”向日葵根汤

“来源”民间

“组成”向日葵根10克

“功用”通淋,消炎,止痛。

“主治”急性尿路感染。

“用法”水煎服。

“方六”白菜根汁

“来源”民间

“组成”大白菜根适量

“功用”清热,利尿。

“主治”此方适于尿道炎及小便不通等症。

“用法”将大白菜根切片捣烂取汁,每服1茶匙。单纯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以缺碘为主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分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以女性青年多见,一般不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形态上可分为弥漫性肿大和结节性肿大两种,前者多见于青春期或早期肿大。其中以地方性甲状腺肿常见,多流行于山区和内陆,是一种世界性的多发病。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体内碘缺乏所造成,其次为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身体代谢旺盛,甲状腺素需要量增加,促甲状腺素过多分泌,使甲状腺代偿性增大。尚有部份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某一环节障碍所造成。单纯性甲状腺肿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

“诊断要点”

一、症状:甲状腺肿大引起的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

二、体征: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

三、辅助检查:

(一)影象诊断:

1.甲状腺显像

单纯性甲状腺肿同位素扫描示弥漫性肿大,或放射性分布不均匀。

2.B型超声波检查

单纯性甲状腺肿B超示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伴甲亢时可见血液供应丰富,流速增加。

(二)实验室诊断:

1.碘131吸收率

单纯性甲状腺肿缺碘患者甲状腺摄碘131率常高于正常,但高峰时间很少提前出现;散发性患者摄碘131率属正常或增高。

2.T3抑制试验

单纯性甲状腺肿者T3抑制试验呈可抑制反应。

3.血清T3、T4和TSH测定

单纯性甲状腺肿时血清T3可略增高、正常或降低,T4基本正常或稍低,TSH增高或正常。

“方一”紫菜萝卜汤

“来源”民间

“组成”紫菜15克,萝卜250克,陈皮5克

“功用”软坚舒郁。

“主治”用治甲状腺肿大。

“用法”将诸料切碎,加水煮半小时,临起锅前加盐少许调味,可食可饮,日服2次。

“方二”二菜汤

“来源”民间

“组成”紫菜15克,淡菜15克,瘦猪肉适量

“功用”散结消瘿。

“主治”用治甲状腺肿大。

“用法”紫菜清水洗净,淡菜清水浸透,与瘦肉一起入砂锅加水煨熟,吃肉饮汤,亦可佐餐食用。

“方三”山药蓖麻仁方

“来源”民间

“组成”鲜山药1根,蓖麻仁3粒

“功用”消瘿化瘰。

“主治”用治甲状腺肿大。

“用法”山药洗涤去皮,与蓖麻仁捣烂和匀,敷于患处,每日更换2次。

“方四”海味菜

“来源”民间

“组成”海藻、海带、紫菜、昆布、龙须菜各20克

“功用”软坚散结。

“主治”用治甲状腺肿,及颈项部淋巴结肿大。

“用法”煎汤代茶饮用。

“方五”紫菜酒

“来源”民间

“组成”紫菜100克,白酒(60度以上者佳)适量

“功用”消坚散结。

“主治”用治甲状腺肿大。

“用法”紫菜用酒浸泡10天,每日适量饮用。

“方六”牡蛎海带汤

“来源”民间

“组成”牡蛎肉100克,海带50克

“功用”软坚散结。

“主治”用治甲状腺肿大。

“用法”二者加水煮熟,分2次服食。

“方七”青柿蜜膏

“来源”民间

“组成”青柿子1000克,好蜜适量

“功用”清热消肿。

“主治”治地方性甲状腺肿。

“用法”将柿子洗净,去蒂切碎捣烂,以纱布挤压取汁,将柿子汁放于锅内煮沸,改用文火炼为稠膏,加蜂蜜一倍搅匀,煎成稠膏。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服,每日2次。

“方八”海昆黄芩方

“来源”民间

“组成”海带、昆布、黄芩各30克,猪靥肉21个

“功用”软坚散结,清热化痰。

“主治”治甲状腺肿。

“用法”猪靥肉瓦上培干,与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五更时用酒送服4.5克,忌茶、绿豆及生冷食物。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系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4~6,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20~40岁为多。本篇重点讨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TH)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有TH分泌过多所致高代谢症群甲状腺肿及眼征。本病多属于中医学“瘿病”、“瘿气”、“心悸”范畴。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T3、T4分泌过多症群:①高代谢症群:疲乏无力,怕热多汗,多食易饥,低热消瘦。②精神、神经系统:神经过敏,急躁易怒,紧张多虑,不安失眠,皮肤潮红湿热,平伸手细颤。③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气短。甲亢性心脏病:心动过速;第一心音亢进;心律失常,以房早、房颤多见;心脏增大乃至心衰;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④消化系统:大便频或腹泻,肝功能异常。其他症状:近端肌无力,眼肌麻痹,骨痛,骨质疏松,阳痿,月经不调,少数胫前粘液性水肿。

(2)甲状腺肿:甲状腺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可触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

(3)突眼:良性者,可无自觉症状,仅有眼裂增宽,瞬目减少,睑挛缩,闭眼不全;浸润性者,有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胀痛、刺痛、复视,角膜溃疡,视神经受累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FT3、FT4,总T3、T4增高;TSH降低或测不到。

(2)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阴性;T3甲状腺摄131碘(Ⅰ)率抑制试验不能被抑制至50%以下。

(3)甲状腺摄131碘(Ⅰ)率增高,峰值前移。

(4)甲状腺刺激性抗体(SAb)阳性。

(5)基础代谢率增高。

“方一”知柏地枣方

“来源”民间

“组成”知母20克,黄柏15克,生地黄30克,酸枣仁15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治疗甲亢伴有甲状腺肿大者。

“用法”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个月。

“方二”首乌粥

“来源”民间

“组成”何首乌60克,粳米60克,龙眼肉30克

“功用”养血安神。

“主治”治疗甲亢、瘿瘤、失眠心悸等症。

“用法”首乌煎汤去滓取汁,入粳米龙眼肉煮粥。早晚分服,坚持食用。

“方三”甲鱼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甲鱼1只,调料适量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治疗甲亢阴虚火旺者。

“用法”甲鱼去内脏,加酒、酱油、姜片等佐料,上笼蒸熟,食肉喝汤。

“方四”生石膏知母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生石膏100克,大黄18克(后下),玄明粉12克(研,分冲服),知母15克,枳实、厚朴各10克

“功用”清热滋阴。

“主治”治疗甲亢。

“用法”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每日1剂,2次分服。

“方五”白芍乌梅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白芍、乌梅、木瓜、沙参、麦门冬、石斛、扁豆、莲肉各10克,柴胡、桑叶、栀子各5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治疗甲亢。

“用法”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方六”甲鱼壳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甲鱼壳5克,莲子肉20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治疗甲亢。

“用法”煎一碗汤1次服下,一日3次,连用10天。

“方七”芪芍汤

“来源”余永谱等,浙江中医杂志,1980,(8):360生。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

“方解”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用法”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方八”炙鳖甲片

“来源”陈梅湘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3):147.

“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方解”一方面减弱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另一方面加速对已进入血液循环的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此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

“用法”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内分泌疾病。根据起病年龄可分为三型:①呆小病(又称克汀病);②幼年型甲减;③成年型甲减。本篇主要讨论成年型甲减。甲减属中医学“虚劳”、“心脾肾阳虚证”的范畴。

“诊断要点”

1.多有甲状腺手术切除史、131碘治疗史,抗甲亢药物过量,甲状腺肿瘤及炎症,下丘脑疾患等。

2.临床表现:畏寒少汗,乏力嗜睡,少气懒言,动作缓慢,体温偏低,食欲减退而体重无明显减轻,性欲减退,阳痿,月经过多,表情淡漠呆滞,面色苍白,眼睑浮肿,唇厚舌大,皮肤干燥粗厚,毛发脱落,踝部非凹陷性浮肿,心动过缓,心音减弱。

3.实验室检查:(1)贫血,基础代谢率降低,血胆固醇增高,低血钠,血沉增快。(2)血清总T3、T4、FT3、FT4降低,TSH升高,甲状腺摄131碘率低平。(3)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QRS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劳损。脑电图有弥漫性异常。

“方一”制附子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制附子6克,党参、熟地各15克,黄芪、茯苓各20克,白术12克,甘草5克,淫羊藿、丹参各10克

“加减”阳虚甚加肉桂、鹿角胶、细辛;阳虚水泛加泽泻、薏苡仁等;水气凌心加葶苈子、泽泻等;气虚甚加太子参、五味子;瘀血甚加莪术、桃仁、红花等。

“功用”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

“按”方中制附子、熟地、淫羊藿温补肾阳;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益气健脾。

“方二”甘草人参汤

“来源”黄志馨等,河南中医,1991,(5):20.

“组成”甘草20克,人参10克

“功用”补元气。

“主治”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方解”人参有大补元气的功效,是增强人体抵抗力的有效药物,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和甲状腺等不但有兴奋作用,且可调节和恢复其功能。

“用法”水煎服。

“方三”温肾助阳汤

“来源”胡熙明等,文汇出版社,1989:732.

“组成”党参10~30克,黄芪15~30克,仙茅9克,仙灵脾9~15克,菟丝子、熟地各9~12克

“功用”温肾助阳,益气健脾。

“主治”主治心脾肾阳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

“方解”本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熟地温肾助阳。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四”附子汤

“来源”胡熙明等,文汇出版社,1989:730.

“组成”附子6克,干姜3克,肉桂2克,党参15克,茯苓、白术各9克,炙甘草4.5克,

“功用”温中健脾,扶阳补肾。

“主治”主治脾肾阳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方解”方中附子、干姜、肉桂温阳补肾;党参、茯苓、白术温中健脾。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五”柴胡白芍合剂

“来源”胡熙明等,文汇出版社,1989:730.

“组成”柴胡6~10克,白芍、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10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湿平肝。

“主治”主治肝旺脾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方解”方中柴胡、白芍疏肝平肝;党参、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六”羊藿酒

“来源”《常见病中医辩证食疗》

“组成”淫羊藿100克,白酒500克

“功用”温补心肾。

“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用法”将淫羊藿浸泡于白酒中,密封7天后服用。每日空腹饮10~20毫升,连服15天。

“方七”金樱子粥

“来源”《常见病中医辩证食疗》

“组成”10~15克,枳壳、棉花根各30克,粳米或糯米50~100克

“功用”温补心肾。

“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用法”将金樱子、枳壳、棉花根洗净,一起主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煎取浓汁,去楂,同粳米或糯米煮粥。每日2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方八”人参附子汤

“来源”《实用单方验方大全》

“组成”人参15克,制附子15克,茯苓20克,白术5克,白芍20克,生姜15克,甘草15克,小麦50克,红枣5枚,陈皮15克,枳壳15克

“功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水。

“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用法”水煎服。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本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属中医学“消渴”、“消瘅”的范畴。

“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1型糖尿病多见,2型可不典型或缺如。

2.常伴发急慢性并发症:常见的有难治性感染(疖痈、结核、牙周炎、外阴尿道感染、肾盂肾炎等)、酮症酸中毒型(好发于1型)、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型(好发于2型)、血管病变(冠心病、心梗、中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症等)、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炎、腹泻或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3.血糖增高:空腹静脉血糖不止一次≥7.8mmol/L,或随机血糖不止一次≥11.1mmol/L。未达上述标准者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若2h血糖≥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如<7.8mmol/L可排除糖尿病,在≥7.8mmol/L<11.1mmol/L之间,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4.可测血浆胰岛素释放或C-肽释放试验,以确诊1型或2型糖尿病。

“方一”肾气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桂枝9克,附子9克

“加减”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主治糖尿病之肾阳不足证,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15丸(6克),每日2次。

“方二”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茯苓(去皮)9克,牡丹皮9克

“加减”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主治糖尿病之肾阴虚证,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温水送服3丸。

“方三”二冬汤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天冬6克,麦冬6克,知母3克,花粉3克,黄芩3克,荷叶3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

“功用”益气养阴。

“主治”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按”天冬、麦冬、人参益气养阴;知母、花粉、黄芩清热养阴,佐以荷叶醒脾。

“方四”生脉散

“来源”《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加减”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气阴不足,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主治糖尿病之气阴两虚证,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用法”水煎,不拘时服。

“方五”黄连丸

“来源”《肘后救卒方》

“组成”黄连4克,生地黄40克

“加减”可加天花粉以酸甘化阴,加强生津止渴之功。

“功用”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糖尿病之燥热津伤证,症见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若口渴引饮无度者加五味子、乌梅、石斛、麦冬。

“方解”本方针对糖尿病燥热伤津的病机而设。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为君药;黄连善清上、中二焦燥热,泻火护津,使热退津复,为臣药。二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护津止渴之功效。方虽简要,颇中病机。

“用法”上为末,绞生地黄取汁,渍黄连,晒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次;亦可为散,每服2~3克,以酒送下,每日3次。

“方六”茯神汤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茯神10克,竹叶(切)40克,地骨皮20克,生地黄(切)20克,石膏20克,葳蕤10克,知母10克,生姜10克,生麦门冬15克,瓜蒌根20克

“加减”若用于各种热病后期,阴津受伤,虚热口渴之证,则加人参、黄连以益气敛汗,生津止渴;心悸、心烦、失眠,加酸枣仁、莲子心、柏子仁以养阴安神;大便秘结,可酌情选用大黄、知母、玄参之属。

“功用”清热养阴止渴。

“主治”糖尿病。

“方解”方中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配地骨皮清退虚热,滋阴润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止渴;生地黄、麦门冬、葳蕤、瓜蒌根养阴生津,清热止渴;茯神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生姜、大枣和药调中,以资化源,使中焦健运,则津液生化有源。

“用法”上为散,以水1200毫升,下大枣30个,并药煮取400毫升,分4次服。

“方七”黄芪汤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黄芪30克,五味子20克,人参20克,麦门冬(去心,焙)20克,熟地黄(焙)10克,桑根白皮20克,枸杞10克

“功用”补益肺气,滋阴清热。

“主治”主治糖尿病之饮少溲多,气短乏力者。

“方解”方中黄芪补益肺气,以助阴津和肺之功能的恢复;辅以人参、五味子益气补肺,敛阴生津;麦门冬清热养阴,生津润燥;桑白皮清泻肺热;枸杞、熟地黄滋补肝肾之阴,强壮肾之功能,以助阴津之根源。本方选药精当,配伍合理,方中绝大多数药物经现代研究证实皆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用法”以水500毫升,煎取250毫升,去渣温服,每日3次。

“方八”玉泉丸

“来源”《仁斋直指方》

“组成”麦门冬(去心,晒)50克,人参50克,茯苓50克,黄芪(半生,半蜜炙)50克,乌梅肉(焙)50克,甘草50克,瓜蒌根15克,干葛根15克

“功用”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糖尿病症见烦渴口干,尿频量多,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麦门冬清心润肺,养阴润燥,除烦止渴为主药;辅以乌梅肉、瓜蒌根、干葛根清热润燥,化生津液,止渴除烦,其中葛根又善健脾升阳,助脾升清;以人参、茯苓、黄芪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以资化源;甘草味甘,益气健脾,和中调药,配味酸之乌梅又有酸甘化阴之力。诸药相合,益气生津,降低血糖。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温汤嚼下。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体重增加。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或体重指数(BMI)>24可定为肥胖症。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为单纯性肥胖症;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中医学把肥胖分为膏、脂、肉三型。

“诊断要点”(单纯性肥胖)

1.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体重指数超过0.26,不伴有遗传和内分泌代谢疾病者。

2.临床常见神疲乏力,呼吸短促,畏热多汗,腹大胀满,下肢浮肿等。重度肥胖可引起骨关节炎、平足、皮肤皱折处皮炎、静脉曲张、腹部疝。极度肥胖可引起肥胖换气受限综合征,特征为肺泡换气不足、瞌睡和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

3.肥胖患者易并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胆囊炎及易患感染性疾病。猝死的发生率较正常体重者亦明显增多。

4.25岁以前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所致的肥胖称为体质性肥胖;25岁以后由于脂肪细胞肥大引起的肥胖称为获得性肥胖。

“方一”轻身汤

“来源”民间

“组成”黄芪30克,海藻、丹参、党参、山楂、荷叶、苍术各15克,白术、柴胡、陈皮、姜黄、泽泻、决明子各10克

“功用”健脾利湿降脂。

“主治”单纯性肥胖病。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早中晚饭前半小时各服1次。1个月为1疗程。以2~3个疗程为佳。

“按”黄芪、党参、白术、苍术健脾利湿,柴胡、陈皮理气,丹参、姜黄、山楂、大黄活血降脂。

“方二”大黄片

“来源”民间

“组成”大黄

“功用”降脂减肥。

“主治”单纯性肥胖病伴高血粘度。

“用法”取优质大黄,提取成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1克。治疗量:每次5~10片,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3个月为1疗程。服药后要求每日保持2~3次大便,并据此而调整用药剂量。

“按”大黄有降脂的作用。

“方三”枸杞茶

“来源”民间

“组成”枸杞子30克

“功用”滋阴补肾降脂。

“主治”适用于各型肥胖兼有腰酸腿软者。

“用法”开水泡,当茶服,早晚各服1次。

“方四”荷叶茯苓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荷叶12克,泽泻、茯苓、薏苡仁、防己各15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

“功用”健脾降脂。

“主治”单纯性肥胖病。

“用法”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每日1剂。一般连续用药15~45天。

“按”荷叶、茯苓、薏苡仁、白术、陈皮健脾化湿降脂,泽泻降脂,防己利水退肿。

“方五”芪术汤

“来源”民间

“组成”防己、黄芪各10克,白术6克,甘草3克,生姜4片、大枣2枚

“功用”益气健脾降脂。

“主治”单纯性肥胖病。

“用法”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六”泽泻山楂汤

“来源”民间

“组成”番泻叶6克,泽泻、山楂、草决明各10克

“功用”健脾利湿,通便消肿,降压降脂。

“主治”适用于肥胖症兼高血压,高血脂症。

“用法”泽泻、山楂、草决明水煎,番泻叶用开水泡,然后将2种药液混合,每日服1剂,每剂药液约200毫升,分早晚2次服。4周为1疗程。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致使尿酸在组织内蓄积引起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肾尿酸结石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本病常伴有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病发病年龄在30~40岁为多,男女比例为20:1.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先天因素如遗传和后天因素如饮食、生活方式等是导致血尿酸升高与痛风发生的关键。痛风属中医学“痹症”范畴。

“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痛风家族史。

2.中年以上的男性,有高嘌呤饮食习惯,身体肥胖不喜活动,尤其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或冠心病者。

3.发作性关节肿痛,尤其是足趾跖关节及手指关节肿痛(以足趾跖关节为最具特殊性),未经治疗可自行缓解,此后又反复发作而且部位固定。

4.有关节炎病史,关节周围、耳廓或其他部位皮下发现有结节;皮下结节穿刺后抽出白色牙膏样内容物,或结节自行破溃后流出者。

5.关节炎急性发作,对秋水仙碱治疗有显著效果,尤其对消除关节肿痛疗效迅速。

6.原因不明的泌尿系统结石,尤其是多发性肾结石或双侧肾结石者。

7.血尿酸检查结果升高者。

“方一”黄芪当归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薢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功用”祛风化湿,温经散寒。

“主治”寒湿痹阻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川乌头、麻黄、黄芪、桂枝、细辛、生姜温阳散寒,白芍、鸡血藤、当归活血通络,苡米、萆薢、土茯苓解毒祛湿。

“方二”连翘灵仙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连翘、防己、杏仁、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薢、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功用”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湿热痹阻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桃仁当归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功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主治”痰(湿)阻血瘀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桃仁、红花、当归、地龙、五灵脂、川芎、没药、全虫、乌梢蛇、白芥子、僵蚕活血化瘀,羌活、秦艽、香附化痰通络。

“方四”红藤双花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红藤、生地、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尿。

“主治”血热毒侵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柴胡红花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薢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功用”舒肝泄热、健脾祛湿。

“主治”肝郁乘脾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白术猪苓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萆薢、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功用”健脾祛湿,泄浊通络。

“主治”脾虚湿阻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症性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损害。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

本病属于中医学“痹症”、“厉节风”范畴。

“诊断要点”

1.症状:关节炎的特征表现有晨僵:指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的僵硬,是观察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关节痛伴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至少6周;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2.体征:有皮下结节。

3.理化检查:早期关节X线摄片无特殊改变,仅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以后可见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晚期可见两骨端关节面融合而关节腔消失,有时可见关节半脱位畸形,关节邻近骨骼骨质疏松、脱钙明显。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方一”辣椒猪肉羹

“来源”民间

“组成”瘦猪肉100克,辣椒根90克

“功用”强筋壮骨,散寒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共煮汤,调味后服食。每日1次,连服7~10天,

“按”猪肉强筋壮骨,辣椒根温里散寒止痛。

“方二”老葱凤爪

“来源”民间

“组成”鸡脚5对,老葱头100克,生姜100克

“功用”祛风散寒,强筋壮骨。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水10碗煮成2碗,早晚饭前分服。

“按”老葱头、生姜祛风散寒,鸡脚强筋壮骨。

“方三”蛇胆酒

“来源”民间

“组成”蛇胆1个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取胆汁冲热酒1杯饮。

“方四”丝瓜藤散

“来源”民间

“组成”丝瓜藤连根500克

“功用”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洗净烘干,研成细末,每服6克,米酒送服。

“方五”黄蚁酒

“来源”民间

“组成”黄蚂蚁60克,薏苡仁30克,白酒1500毫升

“功用”通络止痹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

“用法”选用夏季收集的黄蚂蚁,晾干与薏苡仁同放入酒坛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个月,过滤去渣即成。每日取20毫升饮用。

“方六”木瓜茶

“来源”民间

“组成”仙灵脾15克,川木瓜12克,甘草9克

“功用”舒筋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痹痛,四肢麻木。

“用法”共加水适量,煎汤即成。或将上三味制粗末,入热水瓶内,开水泡透。每日1剂,代茶常饮。

“方七”薏苡仁粥

“来源”民间

“组成”薏苡仁30克,淀粉少许,红糖、桂花各适量

“功用”健脾祛湿止痹。

“主治”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

“用法”先将薏苡仁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加入淀粉、红糖、桂花即成。每日1剂,作早餐食用。

“方八”羌活槐子茶

“来源”民间

“组成”细茶叶15克,羌活6克,槐子15克,芝麻15克,核桃肉15克

“功用”祛风通络,强壮筋骨。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

“用法”共放瓷罐内,加水两碗,熬至1碗即成。每日1剂,趁温热服食。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下部的疼痛。头痛是一种症状,并非是一种疾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头痛。有些头痛仅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有些头痛则是有生命危险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简单来说,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头痛包括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颞动脉炎性头痛、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等。大约90%的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指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包括颅内占位性病变、出血、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以及颅脑外伤后遗症、低颅压引起的头痛,还有因牙齿、眼睛、鼻窦等部位疾病引起的头痛。10%的头痛属于继发性头痛。

祖国医学依据其病因病机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包括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内伤头痛包括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瘀血头痛。

“方一”豆豉汤

“来源”民间

“组成”葱30克,淡豆豉15克,黄酒50克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适于风寒头痛。

“用法”将淡豆豉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煎煮15分钟,再把葱切段放入,继续煮5分钟,最后把酒冲入,立即起锅趁热服下,取微汗即停服。

“按”葱、淡豆豉祛风散寒止痛,佐以黄酒活血止痛。

“方二”羌活川芎汤

“来源”民间

“组成”羌活9克,川芎5克,白芷5克,防风9克,薄荷5克(后下),细辛2克

“加减”如寒邪为甚,头痛剧烈,加制川乌、制草乌各3克、炙僵蚕9克;挟有食滞,加山楂、麦芽、神曲各9克;挟湿,加苍术9克、藁本6克。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适于风寒头痛。

“用法”水煎服。

“按”羌活、白芷、防风祛风散寒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薄荷醒脑。

“方三”薄荷菊花汤

“来源”民间

“组成”菊花9克,薄荷、川芎、白芷各3克

“功用”疏风清热止痛。

“主治”适于风热头痛。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按”菊花、薄荷、白芷疏风清热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方四”石菖蒲汁

“来源”民间

“组成”石菖蒲15克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适于风寒头痛。

“用法”捣烂绞汁,用黄酒冲服。

“方五”麻杏散

“来源”民间

“组成”麻黄3克,杏仁9克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适于风寒头痛。

“用法”捣碎涂贴痛处。

“方六”菊花瓜蒌汤

“来源”民间

“组成”菊花15克,牛蒡子、瓜蒌各10克,鲜萝卜30克

“功用”疏风清热止痛。

“主治”适于风热头痛。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5次服。

“方七”川乌南星汁

“来源”民间

“组成”川乌头、天南星各等量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适于风寒头痛。

“用法”共压碾成细末,用葱汁或姜汁调和均匀,涂敷太阳穴。

“方八”绿豆黄精汤

“来源”民间

“组成”绿豆60~100克,黄精30~50克

“功用”补血填精。

“主治”适于血虚头痛。

“用法”每天1剂,加适量水共炖至豆烂熟,分2~3次吃豆饮汤。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本病属于中医学之“头痛”、“偏头风”范畴。

“诊断要点”

1.长期反复发作史,约50%的患者有家族史。

2.以头痛为主症发作性一侧搏动性头痛,偶尔全头痛,或伴有呕吐,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无异常。

3.查体无阳性体征。

4.理化检查及头颅CT、脑电图、MRI等大多正常。

“方一”芎苏散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组成”川芎6克,苏叶、枳壳、桔梗、柴胡、半夏、陈皮、茯苓各3克,葛根4.5克,炙甘草1.5克

“功用”散寒解表,祛风止痛。

“主治”偏头痛。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按”苏叶、桔梗、柴胡、葛根散寒解表,川芎、枳壳、陈皮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方二”神术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克,藁本、白芷、羌活、川芎、炙甘草各9克,细辛6克

“功用”发汗解表,化浊辟秽。

“主治”偏头痛。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加生姜6克,葱白6克,水煎服。

“按”苍术、藁本、白芷、细辛、羌活发汗解表,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合甘草调和诸药。

“方三”雄黄细辛散

“来源”民间

“组成”雄黄、细辛各等份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偏头痛。

“用法”药共为细末,取少许吹入鼻孔中。左侧痛入右鼻孔,右侧痛吹入左鼻孔。

“按”细辛挥发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

“方四”瓜蒌牛蒡散

“来源”民间

“组成”全瓜蒌1个,牛蒡50克

“功用”化痰疏风。

“主治”治疗痰热型偏头痛。

“用法”上药焙干,共为细末,每用8~9克,食后用黄酒冲服。日1次。

“按”全瓜蒌化痰,牛蒡疏风解表止痛。

“方五”核桃汤

“来源”民间

“组成”核桃仁15克

“功用”补血生精。

“主治”治疗血虚型偏头痛。

“用法”将核桃仁水煎15~20分钟,加白糖适量,调匀后即可服用。每日2次,连续服用5周。

“方六”三虫活血汤

“来源”马凤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3):28.

“组成”全蝎5克,蜈蚣1条,僵蚕20克,川芎50克

“功用”活血祛瘀,熄风止痛。

“主治”偏头痛。

“方解”方中三虫搜风剔风,上至巅顶,下至三阴,皆可驱之除之,加川芎一味,瘀血得去,疼痛自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两周为1疗程。

“方七”猪脑羹

“来源”民间

“组成”猪脑2付,生姜汁1杯,黄酒60克

“功用”益气温中活血。

“主治”可治偏头痛时痛时止者。

“用法”将三者放入碗中,隔水蒸熟,1次吃完。

“方八”羌活散

“来源”《内经抬遗方论》

“组成”羌活4.2克,苍术4.2克,白茯苓3克,防风3克,枳壳3克,桔梗3克,甘草0.9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偏头痛。

“用法”上药用水1500毫升,姜3片,葱1根,煎1200毫升,不拘时服。

“按”羌活、苍术、防风、枳壳、桔梗祛风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方九”百解散

“来源”《是斋医方》

“组成”防风(去芦)100克,麻黄(去根节)100克,白芷60克,白芍药60克,川乌(炮,去皮尖)15克,甘菊(去枝叶)90克,荆芥180克,干姜90克,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偏头痛。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不拘时候,煎服亦可。

“方十”藁本平胄散

“来源”《加减灵秘十八方》

“组成”苍术、陈皮、厚朴、炙甘草、藁本各等量

“功用”祛风化湿止痛。

“主治”偏头痛。

“用法”每服15克,姜3片,枣6枚煎,不拘时温服。

“按”苍术、陈皮、厚朴祛风湿,藁本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方十一”芍芷二虫汤

“来源”刘继生等,山西中医,1996,(3):16.

“组成”白芍、川芎、白芷、代赭石各30克,赤芍15克,羌活12克,细辛、全蝎各10克,蜈蚣2条

“功用”解痉,镇静止痛。

“主治”偏头痛。

“方解”本方具有解痉、镇静止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动脉外周阻力的作用。血液流变学观察证实该方药有较好的降粘、去纤、抗凝、解聚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7天为1疗程。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本病属于中医学“面痛”、“偏头风”范畴。

“诊断要点”

1.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放射性疼痛,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

2.疼痛区域内具扳机点和诱发因素。

3.神经系统检查和特殊检查(脑电图、脑血管造影或CT描扫)等无阳性发现。

“方一”偏正头风立刻止痛方

“来源”《静耘斋集验方》

“组成”硫黄3克,川椒(炒取椒红)1克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立刻止痛,神验。

“用法”上拌匀溶成小饼。左疼塞左鼻,涕从右孔出;右疼塞右鼻;正痛左右俱塞。清涕流出尽即愈。

“按”花椒挥发油有麻醉止痛作用。

“方二”偏风散

“来源”《古方汇精》

“组成”苏叶、羌活、防风、荆芥、蝉壳、川芎、细辛各3克,柴胡2.1克,僵蚕(炒)、松萝茶各6克,甘草0.9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症见头目疼痛,赤涩怕亮。

“用法”上水煎,加葱头3个。半饥时热服,盖暖出汗。汗后避风一二日。

“方三”上清散

“来源”《经验广集》

“组成”白芷(炒)75克,川芎、生甘草、草乌(半生半熟)各30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用法”上药共为末,每服3克。细茶或薄荷汤下。

“方四”偏头风方

“来源”《梅氏验方新编》

“组成”川芎9克,白芷9克,明天麻6克,黄芩4.5克,桔梗4.5克,羌活4.5克,枳壳3克,细辛1.5克,陈皮3克,当归9克,生地9克,陈茶6克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用法”明天麻用姜汁炒,与上述同煎。内服,右边痛者,加白芍、薄荷,敷之即愈。

“按”方中白芷、桔梗、羌活祛风散寒,川芎、天麻、细辛活血通络止痛,枳壳、陈皮行气以助血行。

“方五”向日葵汤

“来源”民间

“组成”向日葵盘1个

“功用”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用法”将向日葵盘(去子)撕成几块,煎水喝。每天3次。服到20天就见效。

“方六”柴胡白芷汤

“来源”民间

“组成”柴胡4.5克,白芷6克,防风9克,白附子12克,制川乌9克,北细辛3克,全蝎9克,蜈蚣2条,白僵蚕9克,炙甘草6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方中防风、白附子、川乌、细辛、全蝎、蜈蚣、白僵蚕祛风痰、通经络而止痛;用柴胡、白芷引诸药归经并上行头面;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生地生津养血,防温燥药太过。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椎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本证属中医学之“颤证”范畴,亦称“颤振”、“振掉内风”、“痉病”。

“诊断要点”

1.多于40岁以后缓慢起病,逐渐加重。

2.以双侧肢体、颜面及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减少,始动困难和肌肉强直为主证,并伴有肢体静止性震颤。

3.脑脊液中多巴羟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与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酸含量降低,尿中高香草酸含量亦降低,头颅CT多正常,有智能障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40%的人可有异常脑电图。

“方一”白芍阿胶汤

“来源”民间

“组成”白芍15克,首乌15克,阿胶12克,桑寄生30克,龟板30克,生龙牡30克,紫丹参15克,明天麻10克,钩藤15克,黄芪20克,云苓15克,砂仁5克,甘草6克

“功用”养血补肾。

“主治”主治震颤麻痹。

“方解”方中白芍、首乌、阿胶、桑寄生等补精血、养肝肾而治其本,龟板、龙牡育阴而重镇潜降,制阳亢而熄内风;配天麻、钩藤镇肝潜阳,助其熄风之力;黄芪、云苓、甘草扶脾气、益化源,以养筋脉;佐陈皮、砂仁行气开胃;丹参活血祛瘀通络,使其补而不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有较好效果。

“用法”上药水煎,阿胶烊化,每日1剂,分2次服,15天为1疗程。

“方二”地黄芍药木瓜散

“来源”史荫绵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1):2.

“组成”熟地20克,怀牛膝、当归、枸杞子、首乌、白芍、丹参各10克,鸡血藤、木瓜各15克

“功用”补肝肾,活血通络。

“主治”震颤麻痹。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按”方中熟地、怀牛膝、枸杞子、首乌、白芍滋补肝肾;鸡血藤、木瓜疏肝和筋;当归、丹参活血通络。

“方三”白芍钩藤汤

“来源”徐尚华等,浙江中医杂志,1994,(12):58.

“组成”白芍、钩藤各16克,山萸肉10克,全蝎、鹿角胶(烊化)8克,枸杞子、生地、白附子、当归各12克,蜈蚣(焙干研末冲服)1条,甘草6克

“功用”通络活血,温补肾阳。

“主治”主治震颤麻痹。

“用法”隔日1剂,水煎服。

“方四”芪芎当归汤

“来源”熊成熙,湖北中医杂志,1982,(6):18.

“组成”黄芪30克,川芎、全蝎、当归、地龙各10克,巴戟、天麻、赤芍各12克,红花6克,蜈蚣6条,丹参21克,木瓜15克

“功用”息风止痉,活血通脉。

“主治”主治震颤麻痹。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白芍牡蛎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生牡蛎25克(先煎),炙龟板15克(先煎),炙鳖甲20克(先煎),白芍15克,半夏12克,枳实10克,制南星10克,炙僵蚕10克,制首乌15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川石斛20克

“功用”熄风潜阳,化痰祛瘀,佐以培补肝肾。

“主治”主治震颤麻痹。

“用法”水煎,日服1剂,2月为1疗程。

“按”方中牡蛎、龟板、鳖甲、白芍、首乌、生地、麦冬、石斛培补肝肾,熄风潜阳;半夏、枳实、南星、僵蚕化痰祛瘀。

“方六”通窍活血汤

“来源”徐乃刚,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2):81.

“组成”赤芍、桃仁各15克,红花、枳壳、柴胡各10克,老葱白4段,全蝎6克,蜈蚣5条

“加减”烦躁、夜卧不安者加远志、酸枣仁。

“功用”理气舒郁,活血化瘀。

“主治”主治震颤麻痹。

“方解”本方标本兼顾,治肝与治脾肾结合;祛风豁痰、潜阳化瘀与填精补髓、养血益阴相结合。

“用法”水煎服,日1剂。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由于供应脑的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偏瘫、失语,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患或糖尿病,多见于静态发病,约25%患者病前有TIA史(短暂脑缺血发作),多数病例经数小时甚至1~2天达高峰,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面积脑梗塞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经络”范畴;少数伴有神昏者属“中脏腑”范畴。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较高,多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2.发病前可有TIA。

3.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4.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5.脑脊液多正常,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h后出现低密度灶。

“方一”转舌丸

“来源”《张氏医通》

“组成”大黄60克,芒硝、石菖蒲、连翘、远志、黄芩各30克,栀子24克,薄荷21克,甘草18克

“功用”清热泻下,豁痰开窍。

“主治”用于舌强不语,神志不清,大便不通。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

“按”大黄、芒硝、连翘、黄芩、栀子清热泻下,石菖蒲豁痰开窍,佐以远志、薄荷醒神。“方二”皂角细辛散

“来源”民间

“组成”皂角6克,细辛1.5克

“功用”豁痰开窍。

“主治”用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涎壅盛。

“用法”共研细末,少许吹入鼻孔。

“方三”乌梅膏

“来源”民间

“组成”乌梅6克,冰片3克

“功用”开窍醒神。

“主治”用治中风口噤不开、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用法”加水少许,捣烂,牙龈即开。

“方四”皂角散

“来源”民间

“组成”皂角6克,细辛1.5克,白矾3克

“功用”祛风豁痰开窍。

“主治”用治中风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用法”共研细末。少许吹入鼻孔。

“方五”南星钩藤汤

“来源”民间

“组成”胆南星1.5克,夏枯草、防风、钩藤各3克,酒适量

“功用”平肝熄风,化痰开窍。

“主治”用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用法”水煎,调酒。晚卧前饮服。

“按”方中胆南星化痰开窍,夏枯草、防风、钩藤平肝熄风止痉。

“方六”梧桐汤

“来源”民间

“组成”梧桐树叶15~30克

“功用”祛风湿通络。

“主治”用治中风半身不遂。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方七”秦艽汤

“来源”民间

“组成”秦艽60克

“功用”祛风通络。

“主治”用治中风半身不遂。

“用法”水煎服。癫痫

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方解照有关神经元的部位和放电扩散的范围,功能失常可能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障碍或兼有之。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称为痫性发作。患者可有一种或数种发作为其症状。我国癫痫发病率为10%左右,而患病率为0.5%~1%。

本证属中医学之“痫证”、“癫疾”,又有“羊痫风”之称。

“诊断要点”

1.全面性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吼叫声,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醒后如常人。

2.部分性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短时间即恢复正常。

3.起病急骤,反复发作,发无定时,发作时间长短不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少数可达数小时以上,苏醒后对发作时情况全然不知,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等先兆。

4.抗癫痫药物有效。

5.常规脑电图或诱发脑电图有癫痫波型。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除原发癫痫外可找到致病原因。

“方一”山药青黛散

“来源”民间

“组成”山药2克,青黛0.3克,硼砂1克

“功用”清泻肝火,化痰祛风。

“主治”治疗癫痫症。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每服3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可连服7日。

“方二”羊脑枸杞羹

“来源”民间

“组成”羊脑1副,枸杞子30克,盐、酱油适量

“功用”补肾益精,养血祛风。

“主治”用治癫痫及血虚头痛。

“用法”将羊脑收拾清洗干净,枸杞子洗净同入砂锅内,加清水和调料适量,用微火炖煮,至熟透为止。顿服。

“方三”朱砂川贝散

“来源”民间

“组成”朱砂、川贝各15克,猪心1个

“功用”益心补血。

“主治”用治羊痫风。

“用法”将猪心用黄泥裹好,火上焙干,去泥将猪心研末,另将朱砂、川贝捣碎研末,三药拌匀,每服15克,温开水送下,连用三日。

“按”朱砂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方四”羊脑龙眼羹

“来源”民间

“组成”羊脑2副,龙眼肉25克

“功用”养血祛风。

“主治”治疗癫痫大发作,口吐白沫,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

“用法”二者加水1000毫升,炖煮至熟透。吃羊脑饮汤汁,分2~3次用完。

“方五”红茶明矾散

“来源”民间

“组成”红茶500克,明矾500克,糯米100克

“功用”清肝除烦。

“主治”治疗羊痫风,并有预防作用。

“用法”先将糯米加水煎煮,待米开花后取其浓汁过滤备用。将红茶明矾研为极细粉末,用米汁搓成小丸如赤小豆大。于发病前用浓茶水送下49粒。坚持用数次。

“方六”酒精烧鸡蛋

“来源”民间

“组成”酒精100毫升,鸡蛋2个

“功用”补虚,理气血。

“主治”治疗羊痫风。

“用法”将上二味放入大铁碗内,点燃酒精,烧烤鸡蛋,不断翻动,使蛋熟匀,待酒干后去蛋壳,每日早晨空腹食用2个,连吃50个蛋。

“方七”大枣巴豆散

“来源”民间

“组成”大枣1枚,巴豆1粒

“功用”破癥消痰益气。

“主治”治疗癫痫。

“用法”将枣去核,将巴豆纳入枣内,慢火焙干,碾成粉末,每日1剂,2次分服。

“按”大枣益气养血,巴豆破癥消痰。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颞骨的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可能为病毒感染,面神经肿胀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轴突髓鞘变性而致麻痹。急性起病,迅速发展成完全性面瘫。发病年龄20~50岁,男性较多。本病以口眼歪邪为主要表现。古代医籍有“口僻”,“吊线风”,“歪嘴风”之称,近代中医著作中多将此病列于“中风中经络症”的范畴。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发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急性或非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两颊动作不灵,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部皱纹消失,眉低下,眼裂扩大,口角下垂,患者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鼓颊、噘嘴,闭目时麻痹侧眼球上转,由于眼裂不能闭合,露出巩膜,即贝尔现象。鼓颊吹哨时一侧口角漏气。下眼睑外翻有泪外溢。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齿之间,唾液自口角外流。外耳道或鼓膜出现泡疹时为享特综合征。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

3.头颅CT及其他理化检查已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方一”鳝鱼

“来源”民间

“组成”黄鳝1条(以粗大者为好)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用治面神经麻痹。

“用法”刺破其头部,让鲜血流出,滴入碗中30滴,加入麝香0.5克,搅拌均匀。涂抹在患处,每隔15分钟涂1次。一般在面部神经麻痹初发时,立即涂抹,2小时即可好转,8小时左右可痊愈。如患病时间较长,需连续用药几天。

“方二”附子散

“来源”民间

“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份

“功用”搜风通络止痉。

“主治”治口眼歪斜。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服1.5~3克,开水冲服,避免风寒。

“按”僵蚕所含草酸铵有抗惊厥作用。僵蚕提取液有镇静、抗凝血和降血糖作用。

“方三”鲤鱼

“来源”民间

“组成”鲤鱼血、白糖各适量

“功用”搜风通络。

“主治”治口眼歪斜。

“用法”鲤鱼血与白糖调匀涂患处。即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效果很好。

“方四”三鲜汤

“来源”民间

“组成”鲜马鞭草60克,鲜扶芳藤、鲜仙鹤草各30克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治口眼歪斜。

“用法”上药水煎2次,取液合猪嘴巴一付合煮,放少量红糖,1次服用。

“方五”蓖麻仁膏

“来源”民间

“组成”蓖麻仁10克,松香30克

“功用”祛风通络。

“主治”治疗口眼歪斜。

“用法”上药分别研成细末,取净水1000毫升煮沸后放入蓖麻仁末,煮5分钟后再入后药末,小火煮3~5分钟,倒入冷水中,捻收成膏,切成小块,约3克置备用。治疗时先将药块用火烫软,平摊于小圆布上,然后贴于患处的下关穴。左歪贴右,右歪贴左,用胶布固定。7~10天换药一次,可连续3~4次。

“按”方中蓖麻仁和松香合用共祛外风以通络。

“方六”黑松叶酒

“来源”民间

“组成”黑松叶500克,白酒1000克

“功用”活血通络。

“主治”可治疗口眼歪斜。

“用法”将黑松叶捣成汁,和白酒1000克浸2天。每服1~2盅,温服,1日2次,渐增加至30毫升,至头面出汗为止。

“方七”蝉蜕散

“来源”民间

“组成”蝉蜕200克

“功用”散风止惊定抽。

“主治”治口眼歪斜。

“用法”将上药压碎,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服7克,日服3次。

“按”蝉蜕含大量甲壳质和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有抗惊厥、镇静及解热作用。

“方八”二麻散

“来源”方观杰,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98.

“组成”天麻、升麻各15克,当归28克,北细辛5克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治口眼歪斜。此方治疗面神经炎89例,1个疗程后均获痊愈。

“方解”方中天麻、升麻、当归祛风通络。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天服3次,每次3克,分7天服完,为1个疗程。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这一名词常用来概括一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功能性心理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神经官能症一词,但早在《金匮要略》中,已有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的描述,并分别称为“梅核气”、“脏躁”、“奔豚气”、“虚劳”、“惊悸”等症。此外,中医的“不寐”、“善忘”、“头痛”、“耳鸣”、“郁证”等病证,多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描述。

“诊断要点”

1.神经症是一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的疾病,各个类型有不同特点。从总的来看可归纳为:(1)情绪障碍,主要为焦虑情绪及恐怖和抑郁情绪。(2)各种躯体主诉而又无阳性体征。(3)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及睡眠障碍等。(4)强迫症状,包括强迫思维和动作。(5)人格解释症状。(6)癔病性精神发作。

2.头颅及脑电图均无阳性表现。

“方一”大枣甘草合剂

“来源”民间

“组成”大枣6克,甘草5克,小麦20克

“功用”养心安神。

“主治”此方适于神经衰弱。

“用法”水煎服。

“按”方中以大枣滋养心神,合用甘草、小麦以安神。

“方二”核麻丸

“来源”民间

“组成”核桃仁30克,黑芝麻30克,红枣30克

“功用”滋肾安神。

“主治”此方适于神经衰弱。

“用法”上药共捣烂,制丸,每次9克,每日2次。

“按”方中以核桃仁、黑芝麻滋肾安神,红枣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安神之功。

“方三”沙参麦冬汤

“来源”民间

“组成”沙参15克,麦冬30克,柏子仁6克

“功用”滋阴安神。

“主治”此方适于神经衰弱。

“用法”水煎服。

“按”方中以沙参、麦冬滋阴,柏子仁以安神。

“方四”淫羊藿蛋黄羹

“来源”民间

“组成”淫羊藿40克,蛋黄1个

“功用”滋肾安神。

“主治”此方适于神经衰弱、健忘症。

“用法”水煎淫羊藿,将水煎至一半时,将煮熟的蛋黄与药汤调合即成。每日3剂,早、午、晚服。连服多日。

“按”淫羊藿具有抗缺氧、镇静、抗惊厥。

“方五”天麻枣仁散

“来源”民间

“组成”炒枣仁50克,天麻15克,珍珠母50克,龙齿50克

“功用”镇静安神。

“主治”头痛、神经衰弱。

“用法”共研细粉,每次服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按”方中以炒枣仁、天麻、珍珠母、龙齿合用,以取益气养阴、镇静安神之功。

“方六”百合莲子羹

“来源”民间

“组成”百合250克,莲子50克,银耳25克

“功用”补脾益肾安神。

“主治”治疗神经衰弱、乏力失眠。

“用法”将上药洗净后清水泡软为度,加水500毫升,加冰糖适量,放入大碗中上锅隔水蒸约1小时即可。可经常食用。

“方七”桂圆汤

“来源”民间

“组成”桂圆肉30克,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

“功用”滋肾安神。

“主治”用于阴虚型神经衰弱症。

“用法”上药共入砂锅中,加水500毫升,煮约40分钟,滤汁再煎20分钟。两次煎汁混合,分早晚2次服下,日1剂。

“按”方中以桂圆肉、枸杞子配用桑椹子以滋肾养阴。

“方八”西洋参眼肉羹

“来源”民间

“组成”龙眼肉30克,西洋参6克,白糖少许

“功用”益气养阴安神。

“主治”治疗神经衰弱。

“用法”将参浸湿泡软后切成片,龙眼肉洗净。二者放入小碗中,加白糖及适量清水,上锅蒸40~50分钟。每日早晚各服1次,吃参、龙眼肉、饮药汁。隔日或3日1次。

“按”方中龙眼肉、西洋参益气养阴以安神。

“方九”梅花粥

“来源”《大卜第一补品:粥》

“组成”白梅花5~10克,白米适量

“功用”舒肝理气、健脾开胃。

“主治”神经官能症。

“用法”米粥熟,入花再稍煮,温热服食,日二次,5大一疗程。

“方十”莲子芡实猪心粥

“来源”《天卜第一补品:粥》

“组成”莲子留芯、芡实各60克,麦冬不去心30克,枸杞子15克,蜜枣去核5枚,猪心一个切丁,糯米少量

“功用”清心安神、固肾涩精。

“主治”神经官能症。

“用法”猪心用脂油炒,合莲子芯、麦冬合煮时去滓,取汁与其余各品合煮粥,调味食。

“方十一”百台莲子神定汤

“来源”《二十世纪中医约最佳处方》

“组成”炒枣仁18克,太子参9克,百合4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浮小麦30克,生龙牡各18克,元肉9克,石菖蒲9克,莲子心6克,炙甘草4.5克,辰砂1.8克

“功用”安神定志,化痰解郁。

“主治”神经官能症。

“用法”水煎服,日1剂。失眠症

失眠症是指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复寐,甚至彻夜不眠,在睡眠障碍中最为常见。古代文献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或“目不瞑”等。引起失眠症的病因很多,或年老体衰、久病大病、忧愁思虑导致气血亏虚,或阴虚之体虚火上炎,或气滞、瘀血、痰热等邪气扰神,或痰湿、食滞内扰导致胃气不和。

中医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化源不足,心神失养;阴虚火旺,阴不敛阳;心虚胆怯,心神不宁;痰热、实火扰动心神等。

失眠症的病位主要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1.有失眠典型症状: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入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h。

2.有反复发作史。

“方一”安神汤

“来源”佘俊霞,四川中医,2006,24(7):75.

“组成”夏枯草15克,夜交藤60克,百合20克,珍珠母30克,柏子仁15克,丹参30克,酸枣仁30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

“功用”养心安神、交通心肾。

“主治”失眠症。

“方解”夏枯草常用于肾阴虚所致的肝火、心火亢盛之症;夜交藤养心安神,可治失眠;柏子仁与酸枣仁同用有养心安神功效;丹参养血安神,与夜交藤配伍,以增强养血安神功效;珍珠母平肝潜阳作用,对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失眠有较好的疗效;半夏与和胃安神药茯苓合用可用于不寐症;诸药相和,治疗更年期不寐效果显著。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方二”安神助眠汤

“来源”郑曙峰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58.

“组成”酸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20克,莲子心3克,栀子15克,五味子15克,百合20克,龙齿20克,茯神20克,柏子仁15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甘草6克

“功用”调理气血、清心安神解郁。

“主治”失眠症。

“方解”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益肝血,合欢皮解郁宁心,莲子心、栀子清心泻火除烦,五味子补阴安神,百合清热养阴,龙齿重镇安神,当归、丹参补血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养心生血,镇惊安神之功效。

“用法”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约300ml,晚饭前及睡前1小时分服。

“方三”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来源”彭刚。

“组成”百合15克,生地黄20克,炙甘草15克,小麦12克,大枣10克,茯神12克,白芍15克,酸枣仁10克,莲子心10克

“功用”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解”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生地黄清热凉血,补益心营;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益气;白芍养血敛阴;再加茯神、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方四”百合知母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来源”洪燕,江西中医药,2000,31(1):9.

“组成”百合20克,知母10克,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6枚

“功用”柔肝缓急、宁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解”百合养阴清热、除烦润燥之效。甘草甘缓和中,养心以缓急迫为主,辅以淮小麦微寒以养心宁神,大枣补益脾气,缓肝急并治心虚,三味甘药配伍,具有甘缓滋补、柔肝缓急、宁心安神之效。

“用法”水煎服,分2次服。

“方五”二夏汤

“来源”林文谋,余家娃,海峡药学,1995,7(3):109~110.

“组成”半夏、夏枯草各15克

“功用”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解”夏枯草气浮而升,阴中阳也。半夏降气和胃,二者相伍,能够调节气机,使清升浊降而不扰神,神安则寐。除此之外,半夏、夏枯草皆能化痰,适当配伍对痰热之失眠亦是良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六”花生叶汤

“来源”王翘楚,徐建,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8.

“组成”花生叶30克

“功用”宁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按”花生叶“昼开夜合”现象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体睡眠与醒寐有同步一致的现象,用治疗失眠100例,有效率96%。

“方七”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来源”冯雅莉,光明中医,2006,21(8):45~46.

“组成”桂枝12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大枣12克,甘草9克,龙骨24克,牡蛎24克

“功用”调和营卫,潜镇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解”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配以龙骨、牡蛎潜阳敛阴,共奏调和阴阳,潜阳入阴之功。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一疗程,一般为1~2个疗程。

“方八”黄连阿胶汤

“来源”刘翔,山西中医,2006,22(4):22.

“组成”黄连9克,黄芩、白芍各6克,阿胶(烊化冲服)12克,鸡子黄2枚

“功用”养血滋阴,清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解”阿胶、鸡子黄、白芍养血救阴;黄连、黄芩旨在泻火,使阴复火降,水火既济,心肾交泰,烦除而卧安。

“用法”上方头煎加水500mL,浸30分钟,武火烧开,文火煎至200mL,二煎加水350mL,文火煎取200mL,两煎相合后,服用前,阿胶烊化,另待药液稍冷后将鸡子黄放入,搅匀。分别于11时和21时左右两次服用。7日为1疗程。连用4~8个疗程。

同类推荐
  • 赵氏经络综合锻炼方法

    赵氏经络综合锻炼方法

    天地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讲述了道的玄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法门”。释义:“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 人体记忆地图

    人体记忆地图

    本书从易观察、易辨别的角度出发,从身体上的毛发、眼睛、耳朵、鼻子、口腔、面色等方面来描述人体常见疾病症状,并分析其中的病因,并列出一些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建议。
  • 肥胖症自然疗法

    肥胖症自然疗法

    本书通过不吃药的自然养生妙方,帮助读者改善肥胖烦恼。书中所介绍的各种自然疗法,有继承前贤的经验,也有编著者长期的实践经验,内容翔实,简单易行,疗效确切,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城乡广大群众阅读和选用。
  • 改变一生的健康习惯

    改变一生的健康习惯

    健康不是到了中年之后才开始关注的事情,而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它就藏在你身边的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本书从日常生活、饮食、睡眠、运动、服饰、美容、心理健康、养生保健、性生活几个方面,分别讲述了你健康一生的120个习惯,让你摆脱一些看似正确的坏习惯,精力充沛土面对每天的太阳。
  • 强身健体的健康习惯

    强身健体的健康习惯

    本书主要介绍了上网要有度、睡前洗脚好处多、读书不忘讲卫生、瓜子好吃应适量、夏季多喝茶等在日常生活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
热门推荐
  • 茵梦湖

    茵梦湖

    本书荟萃了作者十三篇抒情小说,如名篇《茵梦湖》《白马骑者》《燕语》等,还精选了他十九篇抒情诗。其中《茵梦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可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小说谴责了包办婚姻,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施拖姆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是相信,他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农人修仙纪

    农人修仙纪

    一节布衣农小二种地修仙,灵丹是农作物,武器为锄头金手指是上古元神尿在井里的水村头小芳步红尘农小二何许人也?有诗云百无聊赖是农人,修得神仙为清闲天道酬勤天不公,人要创世为上人
  • 绝世黑客:一诺千金

    绝世黑客:一诺千金

    季少是一个狂傲不羁的黑客,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是一个下雨天,他受伤中枪遇见了在执行任务的她。从此以后便对她死缠烂打。“喂,你是不能滚远点?”顾千金厌恶地看着贴在自己身上的他。“不放不放!这辈子我也不会放的。”
  • 洪荒第三者

    洪荒第三者

    准提“我佛渡化东土,乃天定之术,何人敢拦?”李渊“紫霄宫大门焊上了,鸿钧老祖一时出不来了,天定也没用。”接引“我师弟二人乃天定胜人,你能奈我何?”李渊“我本体混沌魔神成圣,一会儿就来,你别跑。”QQ群:628310008
  • 苏鲁锭

    苏鲁锭

    建文元年,朱允炆登基,为加强统治,开始削藩,众藩王纷纷倒下。青隹派弟子柳月生奉命前去保护燕王。相传朱允炆削藩背后,还隐藏着寻找遗留在藩王府中神器苏鲁锭的秘密。苏鲁锭乃是元朝一统天下的宝物,谁要是得到此物,便可主宰中原,一统江湖。各路门派为了得到苏鲁锭,也加入了这场残忍的削藩斗争中来。
  • 绵羊小妻:BOSS大人,V5

    绵羊小妻:BOSS大人,V5

    冷面寡言的大BOSS,工作上对她百般苛刻不说,还霸占她的房子,管她的票子,这是要闹哪样?!
  • 冰山公主殿下之学院生活

    冰山公主殿下之学院生活

    公主殿下奉命来到贵族学院,却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身份,到底在学院里,一直孤独寂寞的冰山公主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真心好友呢?
  • 神王养成系统

    神王养成系统

    叶泽穿越到神荒,获得了两个身体,还能在地球与神荒之间任意穿梭“叮,恭喜宿主获得九尾灵狐妲己一只。”叶泽神秘的一笑。“叮,宿主遇到任务目标上古大妖狴犴,请小心。”……“叮,获得浅信徒1535876人,虔诚信徒355252人,狂信徒23516人,信仰之力2696656546点”宿主成就真神伟业,请干掉鸿钧,奖励为天庭一座。
  • 极品手链

    极品手链

    赵宇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意外得到一副神秘手链,解开迷离身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纵横都市,赌石赌博,随心所欲。背景权柄滔天,手链无所不能。
  • 零的开始

    零的开始

    V5成员安哲,少黎,明磊,伯爵,丁涵因为x-vio获得了超能力,影视剧演员张雪迎和安哲之间擦出了火花......之后V5经历了超能力突变,超能力消失等困难,最终和L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