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数民族的一首著名诗歌,我国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历史两科都将这首诗歌收入教材。但是关于这首诗歌出自哪个民族,两科教材的说法不一。
语文教材说:“这首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而历史教材却说:鲜卑族的《敕勒歌》优美和谐,广为流传。“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注释中又说“敕勒,北魏时北方的一个部落名称。”联系起来看,历史教材不仅肯定了这是一首鲜卑族的诗歌,同时还给人以敕勒是北魏时期鲜卑族的一个部落的概念。
《敕勒歌》究竟出自哪一民族呢?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载有沈建的《乐府广题》,其中对此诗歌有一段说明:“北齐神武(即高欢——笔者)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
为安抚军心,“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北齐书·神武纪下》也记有此事,但没有“其歌本鲜卑语”一句。这两段记载都没有肯定其为鲜卑族民歌。再有唱此歌的斛律金并非是鲜卑族人,而是敕勒族人。这一点王达津先生在其《〈敕勒歌〉小辨》(《光明日报》1983年4月12日)一文中已作考证,现仅就“鲜卑语”作一解释。自公元386年拓拔珪称魏王始,至公元546年,高欢围玉璧时,鲜卑贵族统治北方已达160年之久。各族军民在政治、经济乃至生活习俗上,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他们会讲统治民族的语言——鲜卑语也是不足为奇的。据当时《鲜卑语号令》一书的后序中记载:“后魏初定中原,军中号令皆以夷语。”《北齐书·高乾传》云:“高祖(即高欢)每申令三军常朝卑语。”这反映出从北魏到北齐,北方军中鲜卑语通用已久矣,故斛律金在军中用鲜卑语作歌是很自然的。所以尽管《乐府广题》有“其歌本鲜卑语”之句,我们也不能据此说它是鲜卑族民歌。
这首诗歌名为《敕勒歌》。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说:“古赤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照此,这首诗歌理应为敕勒族民歌。
在漠北草原生活的敕勒人性格豪迈,“好引声长歌”,如果部落中有喜丧事,全部落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平吉之人则歌舞作乐”。魏孝文帝在位时期曾有五部敕勒,聚合一起,众至数万,举行祭天仪式。他们“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这种载歌载舞的场面,北朝时期的其他民族在史籍中是没有记载的。
敕勒族在南北朝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政权。各部落分散居住,不相统属,所以常遭受邻近民族的侵袭掠夺。尤其是拓跋氏北魏王朝,从建国起就未曾中断过对敕勒族的侵掠。魏太武帝拓拔焘一次就在今贝加尔湖周围俘虏收降数十万敕勒人,掠走马、牛、羊百余万头。拓拔焘将这些敕勒人强徙安置在漠南滦河上游至阴山地区。尽管在鲜卑贵族的监视下生活,敕勒人仍然桀骜不驯。他们在阴山下莽莽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豪迈的气势唱出了这首浑朴苍莽,充满草原气息而又带一丝悲壮之意的牧歌。《敕勒歌》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他们在敕勒川草原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