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既倍感荣幸,又深知责任重大。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呢?我在教语文课时,一开始,我就以崭新的教学法,即民主和谐的乐学教学法上课,半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放下架子,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上这个班的第一课时,我乐呵呵地走进教室,一阵”起立——敬礼“后,同学们坐得是端端正正,一个个怯生生的。为了打破僵局,我便开始了自我介绍:”同学们,认识我吗?不认识!是吗?我姓杜,名聪,乃杜聪是也!“(板书:杜聪)这时几位胆大的开始悄悄地笑了。
我又继续介绍:”我头发虽白了,可才四十多岁;文化水平仅大专毕业。从今天开始,我就教你们的语文课,不知大家喜不喜欢我?“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僵局就这样打破了。
紧接着,我挑战性地问了一句:”哪个能向杜老师一样也介绍介绍自己?“这时一个女同学举起了手,我向她示意后,她站起来说:”我姓刘,名姗杉,乃刘姗杉是也!我的特长是唱歌,在班上担任文娱委员。“我问:”同学们,她说得好不好?“大家说:”好!“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随后又有几位同学起来向我作了介绍。我一一表扬了他们。这时好多人举起了手,我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以后慢慢认识吧!下面我开始教大家怎样读书好吗?“大家都说:”好!“于是我首先就教大家怎样总览语文课本,看全书有多少个单元,要新学哪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便教他们看目录。大家一上子来了劲,教室里响起了”哗哗“的翻书声。
不一会儿,好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我一一抽他们起来说,无论他们说得对否,我都用赞许的目光向他示意,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在同学们一阵激烈发言后,我做了总结,充分肯定大家说得对的地方,指出了没说到的。这样,全班都不紧张了。
接着,我又教大家怎样了解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怎样预习一篇课文。就这样,一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上完了,临下课时,我只布置了一个作业,那就是预习第一课。有的同学问:”老师,写不写生字?“我说:”你看办吧!“。一下课,同学们就围了上来,亲热地问这问那。我好高兴,因为他们已接纳我了,喜欢上我了。
质疑解难,让其自主求索
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溶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的角度定位不应是一个好”演员“,而应是一个好”导演“。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呢?我在教学设计上打破老师早就设计好固定的教学模式圈让学生钻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根据他们在本课中想知道什么,想学些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灵活地按照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适时解决重、难点,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满足欲望,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教第一课《小站》时,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同学们举手了,有的说:”’栅栏‘是什么?“有的问:”第一自然段明明写小站上的三五个人影眨眼就消失了,为什么第二自然段又说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上的241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都看清了?“有的问:”火车开得那么快,为什么蜜蜂’嗡嗡嗡‘的声音都听得见?“有的问:”为什么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我在同学们的提问中选了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是”第一自然段明明写小站上的三五个人影眨眼就消失了,为什么第二自然段又说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上的241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都看清了?“让同学们知道观察事物,由于观察点不同,看到的事物也就不同。
二是”为什么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我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点拨道:”这喷泉是小站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杏树是小站工作人员亲手栽的。在这四周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景色的小站上,人们能看到这活泼的喷泉和灿烂的杏花,心情必然为之一振,感受到温暖的春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一片深情。“通过这样的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我只在学生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加以点拨;方法欠妥时给予指导;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学有成效时给予鼓励;让学生自主求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使整个课堂其乐融融,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培养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因为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可以几天几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急切地希望发现所要探索的的东西,因此,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中常常用一些课时让同学们自已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用以激发培养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后,我让同学们收集歇后语,开展了”歇后语大赛“活动。活动中,好几个同学一口气背了几十条歇后语。问他们为什么能背这么多,原来大部分同学都收集了几十条歇后语,有的还找来了厚厚的《歇后语大全》在读背。
这以后,我们班先后开展了”成语大赛“、”个人技能竞赛“、”小制作比赛“、”课文剧比赛“、”口头作文竞赛“、”小实验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激发培养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同学们听、说、读、写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班的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很浓。
以上实践,仅是我民主和谐的乐学教学法的实践探索,虽谈不上什么成功的经验,但同学们在《我敬佩的一个人》中是这样肯定的:”我敬佩杜老师那种教书的方法,让我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我想长大后也做一名像杜老师这样的老师。“2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与科学
语文教学的民主化论述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要在互助合作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采用”阅读——串讲——背诵“的教学模式,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带有极大的封闭性,而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以单一的”灌输——接受“方式,凸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宰性,极端的抹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以谈话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影响很大,乃至今天仍可以看到许多语文课堂教师的”满堂问“,学生的思维被硬牵到各种问题的思索中,弄得疲惫不堪,兴趣全无。呈现今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状况。
这也引起了全体语文教学工作者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优秀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如叶圣陶、余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政西等等,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卓越贡献和不朽的业绩尤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后学者的方向,他们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后学老师。
笔者有幸阅读到他们的教学论著,深受感染,掩卷沉思,却发觉他们那眩目的成功光环下有着一个共同的东西:语文教学的民主与科学。
作为一个语文教学的探索者和爱好者,我乐于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并以此抛砖引玉。
语文教学的民主性
魏书生曾经说过”民主就像是搭在师生心灵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连接心灵的这座桥梁就越坚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有着各自独立性的活动主体,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建立在彼此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
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主体的学生更具有独立的思想,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渴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而,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更充分发扬民主。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要谈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弄明白”个性“的概念。学生的个性既有一般年龄特征的共性,又有个别的差异性。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所有的心理活动,是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力。
个性心理特征指每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它在个性中是比较稳定的成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得进行。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强调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正确的引导。
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就是要尊重学生得人格,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而且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有自己的个性、追求。
在教学活动中,要予以真诚的关怀、鼓励,用心灵体贴心灵,用尊严去赢得尊严。彻底抛弃封建传统教学中唯教师是从的专制色彩。宁鸿彬老师的”三个允许“、”三个欢迎“也正是尊重学生的典型体现。李兆德在评价魏书生教学民主曾谈到”其身不凌驾学生之上而融于学生之中,其心不孤高自傲而走进学生心灵之中,与学生心心相通。所施不欲教师独霸课堂,而把学生推在主人的地位,这便是教学民主的地位“。
(2)尊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了不少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主观创造力。
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都会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巩固、完善、创新,并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教师应当尊重他们每一次课堂思想的交流,并且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鼓励和表彰。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的主体,而是能动的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填鸭式“和”牵牛式“等越俎代庖的教学模式都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抹杀和漠视。在谈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时强调学生要参与教学决策、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制定教学设计方案,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师生共同遵守有关教学要求,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建议、监督和评价的权利。魏书生的教学艺术更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一切都和学生展开”商量“是魏老师致胜的法宝。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都和学生商量,取决于学生。有一次,魏老师从外讲学归来,按计划应当上《陋室铭》一课,但学生都说这一课早就自学透了,翻译背诵都完成,再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于是魏老师便放弃教学这一课。宁鸿彬老师的”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也都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充分发扬民主。
(4)发扬民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教育民主的真正体现。我们所教的学生中,不管有多少在这样或那样的语文大赛中获得金牌银牌,但是如果多数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没有半点民主气息,也决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不能无视学生的基础差异而搞”一刀切“,或置多数学生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而不顾,却要”精心“培养几个”尖子生“、”上线生“,走着八十年代”精英教育“的老路,这显然不符和时代的要求。发扬语文教学的民主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教学的科学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科学的旗帜下做了不少违背语文教学科学的事:追求语文知识体系如数理化一般的逻辑框架,无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而力图进行客观的理性分析,”标准化考试“使教师及学生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进行猜谜似的”模拟训练“……对语文教育的”科学“,也有这样的”论“,那样的”观“,还有”性“、”法“、”式“等等说法。
其实,”真理总是朴素的“,叶圣陶的一句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老简洁的一句是高屋建瓴似的真理总结,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就是要解决学生的两个问题。
(1)要解决学生要学什么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说”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查尔斯·赫梅尔也曾说道”从学校获得的大量的知识不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了,因而这些知识已不足以终生受用“。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日益增快,旧有的知识以远远不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而不得不继续学习,然而学生往往对庞杂的信息却不知道如何选择。
比如学生学一篇课文时,面对课文所包含的众多的知识点,学生常常显得盲目而不知道要做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或仅作走马观花似的浏览,或看电视似的直解画面而不做思考,这都是现代学生的通病,我认为钱梦龙老师在探索这方面以走出坚实的一步。钱老师的课堂常常是学生自己便能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而化为自己所有的能力。他对一篇课文设计为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也就是使学生自己解决知道要学什么的问题。
(2)要解决学生自己知道怎么学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生学法的指导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它是语文教学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教师对学法指导的方式是具体多样的,并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模式,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必须符合语文自身的学科规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而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各执一端,只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只知教书,不知育人。在这一点上反不及传统教育的”文道合一“。魏书生曾谈到”我们应当教育这些普通孩子一点做人之道,以使他们将来能在困难的环境中使自己能够灵活自处,教给他们一点抵御腐朽观念的能力,教给他们回击白眼、讥讽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②必须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认知规律为条件,不可做任何”拔苗助长“式的引导,或无关痛痒的”隔靴搔痒“,那都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学法的指导还要与”学习类型“相适应。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双边活动过程,要在互助合作中积累、巩固、探索、创新,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民主,科学的从事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