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85500000013

第13章 薛侃录(3)

先生说:“心不可以动静来区分体用。动静是暂时的。就本体而言,用在体;就作用而言,体在用。这称做‘体有一源’。倘若说静时可见心的本体,动时可见心的作用,倒也无事。”

【原文】

4.16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变。亦俱是。”

【译文】

问:“上智下愚,为什么不可改变?”

先生说:“不是不可改变,只是不肯改变。”

有人问子夏的学生请教交友的事。

先生说:“子夏说的是小孩的交友,子张说的是成人的交友,如果善于运用,也都对。”

【原文】

4.17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日‘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译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先儒说,学是效法先觉者的行为,这样说正确吗?”

先生说:“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如果去人欲、存天理,就自然会求正于先觉,考求于古训,就自然会下很多问辨、思索、存养、省察、克治的功夫。这些也不过是要除去己心的私欲,存养己心的天理罢了。至于说‘效先觉之所为’,那只是说了学中的一件事,也似乎专门向外求取了。‘时习’犹如‘坐如尸’,不是专门练习端坐,是在端坐时锻炼这颗心。‘立如斋’,不是专门练习站立,是在站立时锻炼这颗心。‘悦’是‘理义之说我心’的‘说’。人心原本就欢喜义理,好比眼睛本来喜欢美色,耳朵欢喜音乐一样。只因为私欲的蒙蔽和拖累,人心才有不悦。如果私欲一天天减少,那么,理义就能一天天滋润身心,人心又怎能不悦呢?”

【原文】

4.1吕国英说:“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工夫?”

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一’如树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源。体未立。用安从生?谓‘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此恐未尽。”

【译文】

国英问:“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虽然真切,大概还不理解‘一以贯之’的功夫。”

先生说:“一以贯之是孔子看到曾子没有掌握功夫要领才告诉他的。学者若真能在忠恕上下功夫,难道不是一贯吗?‘一’如同树的根,‘贯’如同树的枝叶。没有种根,哪有枝叶?体用一源,体未立存,用从哪来?朱熹先生说:‘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这句话大概还没有说完全。”

【故事】忠恕之道

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我的道一以贯之,你知道是什么吗?”孔子是在问他做人做事永远不变的原则。曾子就心领神会:“我明白。”等老师走出去后,曾子的同门师兄弟就问他,说老师说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呀?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曾子的意思是说孔子这一生始终坚持的、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两个字。

曾子不愧是孔子的高足,他非常了解老师的心意。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真谛在于“忠恕”。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即是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做到了全心全力、推己及人。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孔门所谓“忠”也包含“恕”的意思,因为在儒家的“推其所欲以及于人”的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推其所不欲而勿施于人”的思想。《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问怎么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夫子是说平日的言行举止端正庄严,从事工作严肃认真,忠实诚恳,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的。此处的“与人忠”就可以理解为“与人忠恕”。也就是说,真正的“忠”是包含着“恕”为基础的。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相同的,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要追求、得到的东西,要想到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自己不想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要考虑到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也是忠恕之道的体现。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一以贯之的一个原则,其意义深广久远,具有现代意义。它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相处的平等精神,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文】

4.19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功夫。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译文】

黄诚甫就《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一章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子贡认为多学而识,要在见闻上下功夫,颜回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孔子用这个问题来启发子贡。但是子贡的回答只停留在知识见闻上,因此孔子可惜他,并非赞扬他。”

“颜回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能够如此,也只有未发之中的人才可做到。”

【原文】

4.20“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译文】

“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心性。要使树木长高,必须开始时就裁去多余的枝。要使德性盛隆,必须在开始学习时就除去对外物的喜好。如喜爱诗文,精神就会逐渐倾注在诗文上。其他诸多爱好都是如此。”接着又说:“我在此处讲学,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功夫。各位所能相信的,只有立志。学者一心为善的志向,犹如树的种子,只要不忘记、不助长,一直栽培下去,自然会日夜生长,生机日益完备,枝叶日益茂盛。树刚长出来时,有了分枝,应该砍削删除,然后树干才能长大。初学时也是如此。所以,立志最可贵的是专一。”

【原文】

4.21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译文】

谈话时顺便论及先生的弟子,讲某人是在涵养上用功,讲某人在知识见闻上用功。先生说:“只在涵养上用功,每天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在知识见闻上用功,每在都觉得自己有余。日感不足之人,德行将会逐渐有余。日感有余之人,德行将会逐渐衰微。”

【原文】

4.22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

曰:“居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曰:“存养个甚?”

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

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

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

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

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

曰:“只是主一。”

曰:“如何是主一?”

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事上。”

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译文】

梁日孚问:“居敬与穷理是两码事,而先生为什么认为是一码事呢?”

先生说:“天地间唯有一件事,怎么会有两件事?至于说到事物的千差区别,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件?您不妨先说一下何谓居敬?何谓穷理?”

梁日孚说:“居敬是存养功夫,穷理是穷尽事物之理。”

先生问:“存养什么?”

梁日孚说:“存养己心中的天理。”

先生说:“这样也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了。”

先生又说:“暂且谈一下怎样穷尽事物之理。”

梁日孚说:“例如,侍奉父母就要穷尽孝的理,事君就要穷尽忠的理。”

先生说:“忠和孝的理,是在国君、父母身上,还是在自己心上?如果在自己心上,也就是要穷尽此心的理了。先谈下什么是敬?”

梁日孚说:“敬,就是主一。”

先生问:“怎样才算是主一?”

梁日孚说:“例如,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做事就一心在做事上。”

先生说:“这样一来,饮酒就一心在饮酒上,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这是追逐外物,怎么能称为居敬功夫呢?”

【原文】

4.23日孚请问。

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数。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须言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工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工夫都无下落。”

【译文】

梁日孚向先生请教有关问题。

先生说:“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在天理上。如果只懂得主一,不明白它就是理,那么,有事时就是追逐外物,无事时就是凭空臆想。只有不管有事无事都一心在天理上下功夫,此居敬也就是穷理。就穷理的专一而言,即为居敬;居敬的精密而言,即为穷理。并非居敬后,又有一个心去穷理,穷理时,又有一个心去居敬。名称虽然不同,功夫只有一个。正如《易经》中讲‘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无事时的义,义即有事时的敬。敬义结合仍是一回事。孔子说‘修己以敬’,义就不用说了。孟子说‘集义’,敬也不必说了。体会了这些横说直说,功夫总是一样。如果局限于文句,不了解根本,只会支离决裂,功夫就没有着落处。”

【原文】

4.24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必。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工夫。”

【译文】

梁日孚问:“为什么说穷理就是心性呢?”

先生说:“心的体是性,性即是理。穷尽仁的理,是使仁成为至仁;穷尽义的理,是使义成为至义,仁与义只是我的性,因此,穷理就是尽性。孟子所说的‘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就是穷理的功夫。”

【故事】仁义之至的刘备

刘备(161年一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为三国蜀汉开国皇帝。汉末,刘备在当平原县令时,有一人与他有恩怨,派刺客刺杀刘备。刘备不知内情,仍善待刺客,刺客被他的仁厚所感化,不忍杀害他,还将实情告诉了他。对于此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感慨地说:“其得人心如此。”可见刘备的仁德,确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刘备不仅仁德宽厚,还非常重义气。他在镇压黄巾起义时结识关羽、张飞二人,三人亲如兄弟。后来,三弟张飞因喝酒误事,丢掉了徐州,让刘备的妻小也身陷城内。张飞要拔剑自刎,以死谢罪。刘备夺下剑扔到地上,安慰张飞:“我们三个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现在虽然丢了城池家人,城池本来就不是我的,家眷以后也可以设法挽救,兄弟怎么能因一时之误就轻生呢?”刘备长期流离失所,好不容易有一个根据地,又被张飞大意丢失了,但刘备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指责的话。可见刘备真是宽厚仁义,视兄弟情比海深哪!

同类推荐
  • 下奶书

    下奶书

    《下奶书》由作者亲手执笔,写下了关于母乳喂养的各个细节。全方位系统地对母乳及母乳喂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以及介绍,并针对如何下奶,从饮食、日常生活、锻炼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是一本围绕下奶非常详尽且简单的指导书。
  • 就这几招让孩子胜出

    就这几招让孩子胜出

    您是初为人父母的80后年轻家长,还是家有青春期叛逆儿童的苦恼父母?成功的教育是一种唤醒艺术,也是一种帮助孩子脱颖而出的力量。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竞争会有一些不合适,我们的一些家长也在刻意消除日益激烈的竞争对孩子的影响,但我们也终要明白,孩子总有一天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 好苗子·特长生

    好苗子·特长生

    本书依据当代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依据培养少年英才的规律,从大量的成功家教经验中,总结概括出开发孩子最佳才能与各种特殊专长的方法与途径,以重潜能、强素质、创特色、育新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成为“合格加特长”的、社会最需要的未来人才。本书就孩子的学科特长、能力特长、艺术特长、智力特长等各个领域,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各种具体的开发方法和实用技巧,以便让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展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在快乐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在激发创造力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不过,我们也不用着急。因为任何一位妈妈,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妈妈,都可以成为一位称职的家长。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我们做妈妈的要努力,努力学点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常识。
  • “穷”养的男孩有出息

    “穷”养的男孩有出息

    “穷”养,就是用传统粗放式教育手段塑造男孩的韧性、责任感和坚强意志。男孩将来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理应从小穷着养。经过磨砺的男孩,才能远离骄娇二气,具备男子汉的品质,长大之后有所作为。“穷”养的男孩,步入社会后更容易适应环境、承受逆境,具备独立支配金钱的能力。望子成龙不能等,现在就应当“穷”养男孩,为儿子将来有出息打下基础。今天对男孩“狠心”,明天才能对男孩“放心”。
热门推荐
  • 啸傲水浒风

    啸傲水浒风

    一次异变,水泊梁山好汉的眼界投向了远方;六路潜发的冲击使北宋的命运发生了改变;第一部风起水泊,梁山添华盛;第二部东京攻略,中原有新星;……勇敢的思考和革新的行动,是人类进步的根本保障。古今亦然。============================全书共六部。第三部合纵连横正酣……
  • 冷酷邪神:废材小姐太嚣张

    冷酷邪神:废材小姐太嚣张

    死后穿越,竟是无父无母的废材,改变体质,从此,与同伴共闯天下。他,万年玄冰,只为他春回大地,她,万人之上,只与他相伴永生。他说:不是无情,亦非薄性,只是没遇见让自己心动的人。她说:若非死别,绝不生离。除非有一天,你撵我走。
  • 女神养成计划

    女神养成计划

    普通少女桂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体内多了一个“超级无敌全能神王系统”。于是她习得绝世武功,赚到无数金钱,打败高帅富,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做梦咧!这个坑爹的系统只是一个碎片,而跟它一样的碎片,这世上还不知道有多少,而最终能够成为神王的人,只有一个!等着桂圆的,不但有修行和帅哥,更有无尽的争夺与杀戳!
  • 爱财俏王妃

    爱财俏王妃

    他是大名鼎鼎的王爷,居然被人传有龙阳之癖,怎么可能?绝对的人身攻击,不过身边的小厨师确实挺招人喜欢的,虽然长得矮了点,丑了点,单薄了点,但是还真合了本王爷的口味。所以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是没错,可是这个干巴巴的小厨师脱了怎么就变成了个女人?
  • 孤军抗战

    孤军抗战

    一支为生存而抗战的孤军,一支为三晋人民抗战的孤军。
  • 许是蔷薇遇倾城

    许是蔷薇遇倾城

    许是蔷薇遇倾城,时光不老恰新知。许蔷薇喜欢苏子倾时,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他有了心上人,她只能默默地陪着他。苏子倾喜欢许蔷薇时,天时地利人和,她还喜欢他,只是少了当初的勇气。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却忽略了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比如,他不知道他越来越爱她。在经历了各种纠葛后,她毅然选择了离开。五年后,她带着一个跟他七分像的小豆丁,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这是我儿子。”“不是。”“是。”“老婆,你就原谅我吧。”“你是谁?”“做了不就知道是谁了吗?”“啊,苏子倾你这个臭不要脸的死男人,你儿子还在这儿呢。”“没事儿,臭儿子快出去。老婆,我们再生一个女儿吧。”“不要,疼死了!”“要要要!”
  • 晚夏糯

    晚夏糯

    蓝尹家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也是最为神秘的家族。蓝尹家族的权利庞大,控制着各国的经济权利。蓝尹晨曦——蓝尹家族目前唯一的女孩。从小就被家族保护的很严。是真正的象牙塔里的公主。从小就被保护的很好的她,希望能有朝一日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但是,朋友的背叛,敌人的陷害,以及喜欢的人的怀疑,让这个单纯的女孩才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丑陋。不愿在相信外人。
  • 流云年间的逆天

    流云年间的逆天

    一名现代十全十美的美少女竟穿越成不受宠的女子,她下定决心要在古代也十全十美,爱情来袭,风起云涌,之后会发生什么?女主怎样逆袭?君冷阎?呵,只是我的夫君,他霸气?谁说的,他泄气!他帅气?切!对他无语还差不多!我,岳丽(黎芸霜),将一统天下!什么高手!都是废物!
  • 血都市

    血都市

    很早就想写一部发生在现代的武侠小说,可是一直没时间动笔,现在终于有了时间,我会努力写得好看一些。说实话这部小说并不属于武侠,也不属于修仙,具体是什么类型呢?我说不好,我不想把自己固定在某种模式上面。这里没有穿越,没有YY,没有种马,具体有什么?嘿,你自己看吧。
  • 永无止境

    永无止境

    这是一篇又一篇的短篇小说组成。写尽无数个故事,或者在这样的故事里,有你,有我,也有他/她。在这样的故事里,寻找着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