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对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有的甚至还专门为他们建立了特区——留学生创业园。可是请千万不要忘了,过分迷信优惠待遇吸引“海龟”,还要谨防“招来女婿气走儿子。”
政策优惠难逃形式主义之嫌
作为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特区”,我国第一个留学生创业园是1994年在南京率先创办的“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
到目前为止,全国陆续诞生了1300多家留学生创业园,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延伸到了少数县级城市。
作为专门的孵化机构,能够提供局部良好小气候的创业园,对留学生回国创业自然是很有吸引力的。事实上,许多园区内已经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留学生企业和机构,例如亚信、UT斯达康、华大基因等。但是,包括留学生在内的不少人对这样的“特区”政策感到反感和质疑。
一直做留学生工作的中国科学院赵汐潮处长评价道:“国内什么东西都喜欢炒作。前几年炒院士,现在又开始炒园区,每个省都建留学生创业园区,难逃形式主义之嫌。”
国家人事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季家萍介绍说,某地曾经发过一纸文件,要求下面区县在某期限之内都必须建园。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任何好政策,一旦念歪了经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不符合市场经济应有的公平原则,弄不好就会“招来女婿气走儿子。”
因为不管是“女婿”也好“儿子”也好,他们更关心的是“老人”能否“一碗水端平”,有一颗公道的平常心。
为什么要实行厚此薄彼
事实上,要做到“一碗水端平”非常不容易。
首先是启动经费。在深圳,每年都要拿出3000万元支持留学生创业,资助分为8万、10万、12万三个档次。在广州,“我们对留学生也有特殊政策,只要创业就给启动经费10万元,已经给了三四十家企业。”分管留学生工作的广州市副市长林元和这样解释说。
回过头来想一想,同样是创业,国内大学生创业、失业工人创业、女性创业有这样的优惠政策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要人为地搞这样的厚此薄彼呢?
其次是提供一定的创业场地,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享受减免租金的优惠政策。在北京国际孵化园,只要是入园企业就可以免除60平方米的租金;在广州,一旦入园可以提供免交租金的办公和研发场地2年。
最后也是最大的优惠政策,当然是税收。
根据广州市高新技术区负责人刘悦伦博士介绍,创业园基本上将17%的增值税(地方留成占25%)、公司所得税(地方留成占40%)的地方留成部分在3~5年内返回给了留学生企业。
这位留洋博士诚恳地说:“这实际上是开小灶。对政府来说,‘成本’并不大,几万、几十万。如果是为了让留学生走得更好,短期内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是可以的,但是从长远来说优惠政策肯定要取消,因为WTO规则不允许这样。留学生企业如果只是靠开小灶就经不起风雨。”
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一位副主任的讲话,代表了一部分国内创业者的想法:“政府安置留学人员,出台的一些政策和资金不能失去在市场经济下的公平、公正原则。现在社会要讲公平,我在国内熬了这么多年,他花了国家不少钱,出去了,现在回来你又高看一眼,又是免费办公室又是钱。我在国内创业为什么不给钱?”
中关村硅谷联络处主任说,“不管是哪种资源,政策、房屋、资金、孵化器,都应该择优扶持,而不是根据是否留学这个‘出身’搞‘出身论’。过分强调对留学生的优惠政策会出现人才的‘双轨制’现象。同是高技术企业,为什么不一样?”
“偏心”之下许多人奉行“曲线救国”
一份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百人计划”规定,每3年资助经费200万元。
应该说这个资助强度不小,吸引力也同样不小。但是由于只是针对海外留学生而言,使得一些国内科技人员不得不走“曲线救国”道路——先想办法出国呆上一年多时间“镀镀金”,然后再回国应聘。
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副局长提出这样的担心:“人才光靠引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随着留学人员回国高峰的逐渐到来,一些优惠和倾斜政策要逐步进行调整。否则将来会出现新的问题,会出现国内人才如何稳定的问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不能怪对策者“脑筋动得太足”,而只能怪你自己政策有偏心、有漏洞。
还有比优惠政策更重要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不用优惠政策吸引人、靠什么呢?其实这个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用优惠政策来留人,远远比不上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来得实在而长远。
根据中国国情,适当提高归国人员的待遇是可以的,但是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
比待遇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创业环境、简单的人事关系、完善的法制建设、高效透明而公正的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