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77100000028

第28章 “迷幻的女巫”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涌现出的大批诗人创作出许多震世之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精神开始走向崩溃。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正是顺应了这一独特群体的需求应运而生。它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外,既不是美国最老的医院,也不是全国最好的精神病医院,而是美国最具贵族气派的诗人精神病疗养机构同时,也是美国最具文学特色的机构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座精神病院不仅成为专治诗人精神病的地方,也成为培养和造就著名诗人的圣地。许多精神病诗人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些人则从此重获新生。美国的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曾在那儿疗养,他对这里的疯子诗人创造的杰作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的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已然成为美国的文学圣地。

美国现代最著名的自白派诗人罗伯特·洛威尔、西尔维亚·普拉斯、安妮·塞克斯顿都曾与麦克林结下不解之缘。他们都曾在紊乱的心理状态下写出了壮丽诗篇,都曾把自己当作未来的杀戮对象。三位诗人进住麦克林以后,不仅延缓了其自杀行为,而且也创作出了惊世绝作。西尔维亚·普拉斯住进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一住就是7年,病情虽未见好转,却写出不少惊世之作,普拉斯的《钟罩》推出后,一大批读者千里迢迢赶往麦克林后才发现作者原来是个“疯婆子”,其博学多才和脆弱的情感,让所有读者叹为观止。罗伯特·洛威尔8年中先后4次到过麦克林,曾在这里用诗篇阐释了“蓝色中的惊醒”,他的诗篇成为80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作。塞克斯顿与麦克林结缘稍晚于普拉斯和洛威尔,1968年塞克斯顿接受麦克林图书馆馆长的邀请,前往麦克林为疯子诗人举办诗作研习班。塞克斯顿曾是哈佛大学博学多才的诗学家,对诗歌有着虔诚的热望。在这里,她发现患者全是美国诗界的精华,他们的创作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程度。不久,塞克斯顿在激励鼓舞患者写诗创作的同时,发她自己的精神居然也不知不觉已面临崩溃!由此她成为麦克林的一员,开始不停地创作诗篇。在极度混乱的状况下,她将自己的精神狂热感受全部表现在自己的诗歌里。她在疗养院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塞克斯顿用惊人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紊乱,但最终她还是无法承受精神病痛苦的折磨。1974年10月4日,塞克斯顿把自己锁在汽车房里,毅然打开了汽车的发火装置,自杀而亡。美国诗坛上一颗放射异彩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而塞克斯顿自己却这样说道:“我走了,一个迷幻的女巫/黑夜的勇士,出没在漆黑的天空。”

塞克斯顿这个从麦克林走出的“迷幻的女巫”在她最辉煌的时刻沉没在黑夜里,虽然让人为之惋惜,但对于她来说却是必然的也是最好的归宿。因为她属于那种因疯而诗,而又因诗而疯的诗人。

塞克斯顿早年在洛威尔市的罗杰斯霍尔女子预科学校念书时就写过诗,而且有些诗出现在学校的年鉴中,只是因为母亲对她的诗说过一两句轻蔑的话,她便作罢。19岁那年,她与艾尔弗雷德·马勒·塞克斯顿二世(绰号“凯约”)私奔而后结婚,她的第一个孩子于1953年7月出生,翌年她却因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塞克斯顿于1955年8月又生下第二个女儿,但第二年再次因精神病而住院。当她从精神崩溃和自杀企图中刚刚恢复过来,她的精神病医生便劝她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些感受也许是别人没有的或不能表达的,对他们也许有一定的意义。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感受组织起来,能达到发现和接受自己的目的。这对于治疗某些精神病有一定的作用。于是塞克斯顿开始了她的诗歌创作,作为一种疗法——来解除自己从童年时代以来就有的那种内疚、恐惧和焦虑感,这样的诗看起来也许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历,但它却非常出色地翔实地再现了一种天赋和遭受折磨的情感的发育过程。她根据自己住院的经历以及她眼见自己的孩子被送给亲属抚养而遭受的极度痛苦,写出了第一本诗集《去精神病院中途返回》(1960),记录了她竭力摆脱疯狂的痛苦过程,她在诗中毫不隐讳自己是个“疯女人”,“我们是疯女人,围成圈儿/坐在精神病院的起居室里/对着傻笑的女人傻笑。”读了这样的诗句,不疯的人恐怕也有了一种疯的感觉。但诗人迫切希望自己能超脱疯狂,《催眠曲》(Lullaby)一诗记录了她作为一个“疯女人”服用安眠药后的感觉:

它浮着我出了我的躯壳/我那刺痛的肌肤恍惚若离/像一匹脱线的布/我能无视病榻/我是衣架上的一件布衣/让别人暗自伤悼吧/让每只迷途的蝴蝶/平安回家。老朽的棉花脑袋/请托起我,就像托起一只黄色的飞蛾/这会儿那只山羊在轻声/催眠。

诗人试图通过幻觉探索被压抑的情感的实质,提示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显然是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而这不正是一种疯狂的感觉吗?塞克斯顿因疯而诗,是幸哉?悲哉?她的第一本诗集发表后她成了一位公认的重要新诗人,她也感到一种复活,感到作品中凝聚着的她的自我的力量。之后她的职业活动日益频繁,但依然不断受到精神病医生的监护,于1962年和1973年又先后两次住进精神病院。

然而作为诗人,塞克斯顿却很快得到国际上的公认,1965年她被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1966年诗集《生或死》(Live or Die)获得普利策奖,1967年她荣获美国诗歌学会颁发的雪莱纪念奖,还获得过哈佛大学等颁发的荣誉奖。她的诗歌生涯如日中天,但她的精神世界却是混乱的,诗歌创作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对治疗她的精神病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她在诗歌中的疯狂的自白,把自己的一切暴露无疑,却在最后更加重了她本来承受着的足以将她压垮的痛苦和绝望的重负,使她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因诗而疯也就在所难免。

塞克斯顿的诗歌充满噩梦般痛苦的自白,在《生或死》这本诗集中她就用直率得可怕的口吻描写自杀、十字架、死亡、恐惧,意象残忍,令人毛骨悚然,与诗人生存的欲望形成鲜明的对比。《渴望死》(Wanting to Die)是诗集中最直言不讳歌颂自杀的诗篇,表达了诗人要以死来求得解脱的决心。诗中歇斯底里的情绪是用一种平静、冷漠但非常可怕的叙述传达出来的:“然而自杀有一种特殊的语言/像木匠,它关心的是用什么工具/它从来不问为什么建造。”显然,塞克斯顿最危险的敌人是她自己,她把自己引向最危险的边缘,渐渐脱离了对自己的爱和对生活的爱,她越来越迷恋死亡,甚至达到宗教般狂热的程度,这种迷恋导致她要毁灭自己的肉体。她对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杀竟然很愤怒和妒忌,感到自己被出卖和抛弃。因为她和普拉斯曾多次讨论过自杀,两人对自杀的见解有许多相似之处。普拉斯说“自杀是一门艺术”,塞克斯顿认为自杀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塞克斯顿觉得普拉斯通过自杀获得了不朽,抢先了她一步,拿走了属于她的东西。她在悼念普拉斯的《西尔维亚之死》(Sylvia's Death)这首诗中,直言不讳地向普拉斯问道:“偷——/你是怎样爬进/独自爬进/我渴望以久的死亡的?”向往死亡的塞克斯顿甚至好像尝到了死亡的味道,尽管不是什么好滋味:“我听说了你的死讯/味道真够呛,像盐。”许是对死亡的渴望,诗人在《失去大地》(To lose the Earth)中对死亡的经验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她觉得对于死亡你也许会感到恐惧,但随后等待你的将是美:“临近死亡了/尽管你想到会有痛苦/但不会有/只有那个吹笛人”和他美妙的笛声,那笛声比“你在雄伟的大厅里等候的音乐”更动听。

对于塞克斯顿而言,生的痛苦已远远超过死的恐惧,她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忍受精神病痛的折磨,因病而不得不长期服药的痛苦使她觉得自己已成了“这种状况的女王”,成了“一种化学/混合物”,她自嘲又不无悲哀地说,“我的药丸/供应/已经持续了许多年/我喜欢它们胜过喜欢我自己/它们不愿离去,像地狱一般倔犟/这是一种婚姻/这是一种战争/我在自己身上种下炸弹。”(《瘾君子》The Add it)塞克斯顿对自己和这个不能帮助她的世界感到绝望,因此她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走,逃离病痛的折磨,逃离精神病院,逃离世界这座大的“疯人院”,她悲痛欲绝地呼唤自己,“安妮,安妮/骑上你的毛驴逃吧,逃出这凄惨的医院。”(《骑上你的毛驴逃吧》Flee on Your Donkey)塞克斯顿不仅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她对自己不幸的婚姻也不堪忍受,诗人觉得自己的婚姻是一个陷阱,在《夫妻》(Man and wife)一诗中这样写道:

我们不是爱人。我们甚至互不相识/我们看上去很相配/但没有共同的语言……/一个士兵被迫和另一个士兵在一起/因为他们分担共同的污秽/共同的打击。

诗人曾在组诗《离婚篇》(The Divorce Papers)(诗集《第四十五号怜悯街》45 Mercy Street 1976)里以挽歌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对和自己共同生活了25年的丈夫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在其中《绝望》一诗中诗人绝望地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他是何人?/一条通向地狱的铁轨?/一件正在破裂的家具?/污水池里漫出的希望?/像唾液一般流进阴沟的爱?/口口声声说“永远,永远”/到后来却像卡车从你身上碾过的爱?

正因为对自己婚姻的绝望使得她渴望一种婚姻之外的真正爱情。1966年塞克斯顿曾在弗吉尼亚州斯威特·布赖尔学院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在那里她结识了年轻的教授和诗人菲立普·莱格勒,他非常爱慕她,他们的通信持续了许多年。她鼓励他的工作,他赞美她的作品,他们彼此的信充满了亲近感,非常热烈和友好的情谊。痴迷地追求塞克斯顿的菲立普不断地要求跨越两人之间的感情界线,塞克斯顿却总是试图温柔地拒绝,她给他的信里写道:“我们两人是同一个类型,充盈的内涵狂野地滋长,充满爱地狂野滋长,就像癌症的扩散一样。”“我闯入了你的生活。我多么高兴我这么做了。我将永远不会真正地退出来。让我留在那里,朋友,朋友,永远是朋友。”当然狂野地滋长着爱的塞克斯顿不会满足这样的精神恋爱,因为她毕竟算得上是一个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不顾人们的耻笑,公开地大胆地描写妇女的个人生活,涉足一般女作家不敢问津的领域。在她看来,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从性解放开始。她的《爱情集》(Love Poems,1969)就是一篇性解放的宣言书,体现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因此她在一些诗中往往直言不讳地赞美具有真正爱情的婚外恋,《我们》(Us)一诗就毫不掩饰地描绘了她同情人幽会的情景:

我裹着黑色/和白色的皮衣/你为我脱去/把我放在金色的灯光下/为我加冕……/我们在我们的身体之中(那间将埋葬我们的小屋)/你在我的身体之中(那间比我们的寿命要长的小屋)/我先用毛巾/把你的脚擦干/因为我是你的奴隶/然后你叫我公主/公主!/啊,接着/我赤裸着金色的身体站起来/我推翻了赞美诗/我打倒了衣服/你取下了马勒/你松开了缰绳/我解开了扣子……/我们收获着/我们收获着。

当然诗人也知道婚外恋不可能给她带来完整的长久的幸福,她在《给我将回到妻子身边的情人》(for My Lover, Returning to His Wife)一诗中痛苦地表白自己所扮演的第三者是短暂的,而自己情人的妻子是长久的,她对情人说,“我把你的心送还”,“她是你自己和你的梦的总结/像攀登纪念碑那样攀登她,一步一步的/她坚固结实/而我,我是水彩/我会给冲走。”对婚外恋的追求并没有能缓解塞克斯顿精神上的重创,而进一步加剧了她精神的危机,1973年底,塞克斯顿终于离弃了丈夫,她渴望在45岁开始一种多样化的爱情生活,然而她很快就失望了,一度甚至在一个提供约会服务的计算机站注册登记过,却毫无收获。于是塞克斯顿最后的岁月实际在精神上、肉体上都逐渐地进行着残酷的自杀了。在她身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死亡笔记》(The Death Notebooks,1974)中我们已看不到诗人在美学和诗意里能找到什么慰籍了,诗人吐露的是一串不连贯的愤怒和烦躁的叫喊,是渴望在死亡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幻想,她的去意已绝,这股力量膨胀到她足以将死亡当成一个矫弱的婴儿,她在《死亡宝贝》(Death Baby)中这样写道:

死亡/你躺在我的怀里像一个小天使/如面团一般沉/你奶色的翅膀一动不动,像塑料制成/头发柔似音乐,泛着竖琴的色彩/眼睛是玻璃的,脆如水晶/我每次摇你时/都担心你会破碎。

诗人对死亡已毫不恐惧,反而觉得很亲近,在这里她将死亡的意象同天使、音乐、水晶揉合起来,表现了她对死亡的珍爱和柔情,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是平静的,因为生死的界限消失了。这是她梦寐以求的。

塞克斯顿一生有三次试图自杀,但均未成功,而1974年10月4日下午三点三十分,她却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这个诗坛的“女巫”虽然走了,但我们却会在她创造的诗歌王国里看到她的身影,我们会记住这个她自诩“喜欢完全不是女人的女人”,“喜欢被人误解的女人”,“不喜欢羞耻而死的女人。”塞克斯顿的迷失,对诗坛而言是一个悲剧,而对她未必不是最好的结局。

诗人的“内部故事”所表现出自由选择死亡的内心动力虽然各异,却都不乏生死的智慧。贪生怕死、好死不如赖活,是生命弱质和生存被动的表现。只有强者和智者才敢于笑傲死亡,面对死亡的挑战,显示人类精神的高贵与神圣。而苟活苟死,及时行乐,是现代人类群体的心理流向和人格流品。从人性的尊贵和生死智慧的高层面来讲,诗人“诗意生存”的信念使他们面对生死抉择时,选择主动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较之那些从不思虑生死,渴望庸俗堕落的灵魂,自然显得超尘脱俗。

同类推荐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古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古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笔者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是:首次系统考察《文心雕龙》问世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差不多与王元化先生同时提出刘勰出身非士族说;结合古代士大夫人生模式,探讨刘勰悲剧及其文化意义;系统论述刘勰的“军国”情结,及其历史、社会渊源;揭示《文心雕龙》由宇宙本体论向人格本体论过渡的时代意义;借鉴系统论方法原则,从思想体系、方法体系、结构体系及其整体功能角度,探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时代审美图景”概念;最早论证《文心雕龙》自身的研究方法,指出《文心雕龙》研究方法,主要源自《墨经》和玄学。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是中国第一部从文化哲学视角系统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学术性专著。该书立足于全球化下的文明冲突与对话和现代化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大背景,在伦理学、文化学、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把宏观的定性研究与微观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回族文化的伦理现象作系统的研究。该书安排了文化是非线性的、选择的、多元的、内在的四个理论预设,作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理论前提。
热门推荐
  • 单挑无敌

    单挑无敌

    “嗯?你想试试,来吧。小爷从小单挑无敌,包括你这丑陋无比的破坏神!”一位人族少年,自东部走出,面对强大的破坏神,无畏的宣战!这是一段关于神与英雄的记载。
  • 禅门锻炼说

    禅门锻炼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凤栖九霄

    凤栖九霄

    后宫的女人,她们像是四季的花,七分明艳三分阴暗,却只能没有尽头的开放......在这个皇城里,除了斗,只有斗。六年暗无天日的生活,重获自由后发觉昔日爱人已是君临天下,身为亡国公主,她不得不在后宫祸水中挣扎。为了九霄皇城,为了守住江山,她宁可抛却自尊去做他的宠妃。
  • 误惹总裁:吃定呆萌小娇妻

    误惹总裁:吃定呆萌小娇妻

    他是华夏彩钻级别的王老五,传说既有洁癖又冷酷无情;她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女,首富竟然成了她的监护人;怕打雷的她抱着枕头找他,他既无辜又委屈,“你说了你不喜欢我的!”她无限娇柔,“我害怕打雷。”某日她拿着一MP3,怒气冲冲的窜到他面前,质问,“这些是什么?”他旁边一小包子淡定的说,“妈妈真笨,那里面是吓你的雷声啊……”然后小包子跳下沙发,把MP3和音响相连,不仅有轰隆隆的雷声,还有她说过的一些赖不掉的承诺……
  • 守护甜心之风铃泪

    守护甜心之风铃泪

    【新手写作,不好勿喷,如有雷同,纯属借鉴】风铃的音悦,你是否听晓?是欢快的,或是凄凉的。
  • 元素集合之旅

    元素集合之旅

    魔法学院紧急危机!潜藏的元素石被盗!为留下最后的希望,魔法师华使出最后的力量将元素石变成了碎片,散落在天涯海角。偶然被选中的“元素小分队”就这样开始了一段寻找碎片的旅途。途中有甜蜜,有苦涩;有泪水,有欢笑……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使他们真正地长大了……
  • 黑羽之无限深渊

    黑羽之无限深渊

    一个软弱的少年背后去是一个那么强大的人物,在无尽的世界中他无一幸福永久,等待他的只有孤独的守望。2015—2018.热血奋斗三年,一定要为大家创造出一个传奇。一名少年意外被骗进魔法世界,在魔法世界里他得到了什么?让他从此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为何在他强大的一面,却失去了他最爱的人。强大的背后到底隐瞒了什么,对于林飞变态的能力让人无力反击。面对失去爱人,林飞将如何面对人生。在强大的能力面前林飞如何生长。进入无尽的深渊林飞到底该做什么?杀戮,保护,统治,毁灭。2015—2018天明回归带给你不一样的世界观。
  • 像李开复一样思考人生

    像李开复一样思考人生

    本书阐述了一种李开复认为可以导向成功的思维方式,还收录了一些李开复在给学生的回信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
  • 浅绘

    浅绘

    商人之女夏浅绘与天下第一琴师楚御相爱,却在皇权压迫之下被迫与心爱之人分离。一道圣旨让她成为当朝太子妃,却在新婚当日遭到羞辱,太子对她冷眼相待。浅绘偶然得知楚御是当今失踪的三皇子,她才隐隐感觉自己的这桩婚姻是一场阴谋,而她是被无辜卷入的棋子。在这乱世之中,这对苦命鸳鸯能否终成眷属?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二政治优秀课例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二政治优秀课例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