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61700000043

第43章 我提供的服务

最好的目力是洞察力。

——马尔科姆·福布斯

1970年9月,东姑阿都·拉曼辞去首相职务,继任者是敦·阿都·拉萨·本·侯赛因(Tun Abdul Razak bin Hussein1922—1976)。如果说“拿督”基本上相当于马来西亚头衔中的“爵士”的话,那么非皇室称呼中最高级别的“敦”就是“超级爵士”。而这正是聪颖机智、精力旺盛、严厉冷酷、令人敬畏的敦·拉萨留给所有见过他的人的准确印象。就连思维缜密的李光耀也在他的《新加坡故事》中对敦·拉萨的思维称赞有加。

敦·拉萨中等个子,一对浓郁的眉毛,浅灰色的脸,是个典型的武吉士马来人形象。他的祖先可能是望加锡一个被废黜的王子,敦·拉萨的父亲在1930年被封为贵族,当上了彭亨苏丹的拿督沙赫班达(Shahbandar)。

因此,跟东姑一样,敦·拉萨的出身是马来贵族,虽然他的家族败落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只是略微夸张地把他描写成“赤脚学者”,零用钱只有“大约每星期4分钱”。他用政府的奖学金就读于瓜拉江沙的马来学院(Malay College),成了学生会的男生会长(Head Boy),担任学校的第11届足球队的副队长。事实上,在我开始认识敦·拉萨的时候,他的身体还显得像是个年轻的运动员。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宽前额,因为发际退后而显得愈加突出。他那双凌厉的眼睛像是两把尖刀,在他那副沉重的黑边眼镜后面更显锋利。一张能够在欢笑时咧得很开的大嘴因为很少笑而看上去更加严厉。

敦·阿都·拉萨(后左)和一个球童在寻找一只不见踪影的高尔夫球。我正站在水泥桥上,新加坡当年的副总理吴庆瑞(Goh Keng Swee)在一旁注视着。

我在本书第七章里,说过东姑退位后我仍然在他身边的事。有些人私下议论说,因为我继续跟一个陨落的偶像人物保持密切关系,在新的格局中就会没有我的位置。没有了跟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一起的晚宴、亲密会谈和打高尔夫球,我将成为一个方砌块,无法嵌入内部圈子。

也许我也对此有过恐惧感。不管怎么说,我一定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一:早晨跟担任副首相的敦·拉萨打18洞的高尔夫球,傍晚时分跟马来西亚国王丁加奴苏丹打9洞的高尔夫球,晚上7:30时跟任国内事务部(Home Affairs)部长的敦·伊士迈·阿都·拉曼博士会面——所有这些活动之后,一天结束,我再到东姑的住处吃晚饭、打扑克。(当我前往新加坡去建设香格里拉的时候,他们都很想念我!)

说到这里,我想小小地撒一下谎:我根本不在意自己会不会融入那个圈子里,而且我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想法,自己已经什么都不缺了。但是,本回忆录的读者也许会嗤之以鼻!事实上,人生乐趣对我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在我年轻的时候、在我成为年轻的商人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过这种念头。当然,我希望自己身处事件中心的那些日子不要突然结束,让我退到边缘。

这种日子没有结束。

敦·拉萨选择我为他固定的高尔夫球玩伴——在多数的周末打18洞。他在18差点指数附近徘徊。有一天下午,在槟榔,敦·拉萨打得非常出色,达到了规定击球次数12杆以上的成绩。除了我之外,当时还有其他人在一起打球,包括乔·林(Joe Lim)和邱崇英(Khoo Chong Eng)。换句话说,有证人在场,而敦·拉萨希望后代知道,他拥有一些运动员的敏捷身手。“振南,”他说,“你必须确保我的记分卡能进入国家档案馆。”他签了字,在场的其他人也签了字。那张记分卡直到今天可能还待在某个文件夹里,等待未来某个勤奋的历史学家去破译上面潦草的签名。

打高尔夫球对于敦·拉萨来说非常重要。他跟许多在巨大压力下工作的人们一样,把高尔夫球当作在新鲜空气里实现的一种乐趣。高尔夫球比赛有两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是打球本身。开始的时候,敦·拉萨在18洞中让我两三杆。我进步后,开始让他2杆。有一次,我提出要多让几杆。他回答说:“振南,如果你多让我几杆,而我赢了,我就没有乐趣了。”第二,是一个聚精会神的时机。透过宏观大局来看内阁会议和政治聚会中的细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高尔夫球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别人偷听不到的非正式场合里思考、谈论敏感话题。

我为敦·拉萨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来回传达政治信息。我成了一个活动的耳目,一种人体电报线——不是什么令人兴奋的工作,但总得有人去做。我记得东姑给了敦·拉萨一封密封的信,其中的内容是不需要我知道的。至于敦·拉萨发出的信息,他可以指望我会如实转达,相信我会忠实地重复他的话,不会改变声调,也不会淡化着重点。正如他在我的一次铿锵发言之后所说的:“嘴巴不好,但心是好的。”

有时,敦·拉萨的私人信息很轻松(仅仅是问候东姑),而有时他的信息则措辞严厉、充满威胁,但总是有一个界限,是敦·拉萨在法制下的马来西亚从来不曾逾越的。在经过了1969年5月13日的骚乱事件后,他可能拥有了接近专制的权力,作为行动局长(Director of Operations),通过法令来进行统治——在《纽约时报》的一个标题中他被称做“马来西亚强硬派人物”(Malaysian Strongman)——但是他是最不愿意独裁的。他知道权力是如何走向腐败的,因而即便在他自己处于被监督的位置时,他也坚决支持权力的监督和平衡。

“如果你想服务于人民,”敦·拉萨在一次讲话中了一段被威廉·肖(William Shaw)引用到《敦·拉萨的一生和他的时代》(Tun Razak:His Life and Times)里的话:“权力过多不好。因为即便你本意不想用错权力,你还是可能在粗心大意中出错……你不能凡事都自我监督。你也许很真诚,可是你能确保以你的名义做事的所有官员都很真诚吗?现在的政府官僚体制中,首先你有议会和州议会(State Assemblies)来约束你;然后,你还有反对党,如果开始出错的话,他们就会公开谴责。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知道每过几年,你就不得不面对选民,他们会要你负责。”

鉴于敦·拉萨在学生时期的左翼倾向,他关于权力的担忧更加显著。在学生时期,跟他一生中所有阶段一样,的确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他不仅完成了在伦敦的法律学习(只用了李光耀所说的18个月“创记录时间”),而且他一头扎进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事件。他是英国马来学会(Malay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的秘书,东姑是会长。后来,他成立了马来亚论坛(Malayan Forum)——用他的话说,是一个辩论团体,旨在“把所有马来亚学生不分种族地集中在一起”。辩论常常十分激烈,而该论坛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名叫哈里·李(Harry Lee)的年轻华人,也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李光耀。敦·拉萨加入了英国劳工党(British Labour Party)和社会主义费边社(Fabian Society),聆听过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激进分子的讲课。

敦·拉萨通过我转达的许多信息都是给东姑的。尽管政治上关系紧张,但他们两人的个人关系一直很密切。正如我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那样,敦·拉萨请我支付东姑的一部分所得税——在后者不再担任首相职务以后。而且我至今都确信,他是悄悄支付东姑的豪华寿宴费用的几个人之一。无论如何,他们两人同时在英国学习法律,而且断断续续用了25年才拿到学位的东姑曾经明确表示是年轻的拉萨帮助他学习的。在1951年拿督翁惹化辞去全国巫人统一机构领导人职务而出现的危机时刻,东姑请敦·拉萨(当时只有29岁)担任该机构的新主席,因为他相信他的朋友更加胜任。但是敦·拉萨因为年龄缘故表示反对,而是反过来敦促东姑接任。

在东姑身处最高职位的那些年里,敦·拉萨受托处理最艰难的工作。1955年,他以教育部长的身份写出了有关教育问题的拉萨报告(Razak Report),后来又接管了农村发展署(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建立了一个部队风格的行动计划室系统,包括系列地图和,能够显示政府项目的进展,并且能让他和其他部长们评估成功和失败的责任。敦·拉萨相信国家应当大力介入经济发展,那是他当学生时学到的一堂课。从1957年到1970年,他一直是东姑的副首相,是他的忠实的、需要时强硬的得力助手。

东姑在敦·拉萨当了首相之后还是一起打高尔夫球。他们笑谈东姑已经开始为《星报》撰写的常常是十分坦率的文章,包括东姑嘲弄使用“bumiputra”(马来语“大地之子”的意思)一词的文章。东姑相信,这个词对马来西亚人的划分是马来人和其他种族。

1975年8月的一天,敦·拉萨对我说:“振南,东姑可以是前首相,可以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秘书长,但他必须让《星报》降温,否则我就要关闭它。他会成为笑料的。所以请你告诉他控制一下。”我照办了,而他也照办了(稍许)。

我传达了数条信息,都是有关东姑在《星报》上的文章,其中大部分不很严厉。也许让东姑唯一一次真正皱眉的,是敦·拉萨不赞成他担任赛马博彩管理局主席、赚取当时十分可观的每月3000马来西亚元工资的时候。敦·拉萨让我告诉东姑,他不能在就任伊斯兰教会议总秘书处负责人的同时担任这个职务——其中涉及赌博。敦·拉萨的全名字面上的意思是“善行者的仆人”(上帝)(“the Servant of the Doer of Good”),他严格遵守所有伊斯兰教的戒律。

我还承担了一项任务:把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信息传达给已故拿督哈伦·本·哈吉·伊德里斯(Harun bin Haji Idris1925—2003)。他是1964—1976年间雪兰莪州邦务大臣(menteri besar),是全国巫人统一机构青年组织的负责人,同时还是最高委员会(Supreme Council)的成员。我和拿督哈伦已经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关系,到了后来那些年他抱怨我不经常去看他的程度。我回答说,我从来不去看东姑或者敦·拉萨,除非他们叫我。

“你叫我,我就来。”我说。

拿督回答说:“问题是我想见的人不来,我不想见的人在我身边有那么多。”

就在这个时候,我引用了这么一首马来诗:“如果针已断/就不要留在盒里/如果我说错了话/就不要放在心里。”从那以后,我们两人经常见面。不过,那是后话。

我的工作是要给拿督哈伦传达一个信息。我告诉他,首相希望他成为马来西亚驻联合国大使。这一邀请被拒绝了。“振南,”他说,“如果我接受了,我就没有权力了。”拿督哈伦后来被控告涉及腐败而受到审判,并被定了罪。

有一次,我跟敦·拉萨就一个即将被控告腐败的商人问题“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借用外交官们常用的措辞。我相当强硬地(而且取得了成功)认定那个人是清白的。我的这种非政治属性至今时不时地冒头,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压制它。在写给新加坡《海峡时报》(2000年5月25日)的一封信里,也就是在王翰明(新闻记者、君子、商人、出色的人)去世后不久,我讥讽地把针对他的一项指控当做特例。“政治?”我首先用了个问号。“年轻的时候,翰明跟所有伟大的新闻记者一样,是名十字军战士。关于他从事‘暗箱操作’的指控——这种指控源自于……他那如今已经歇业的《新加坡先驱报》(Singapore Herald)曾经用来对付政府而采取的强硬路线,在我看来并不显著。”

“真该死!”

除了传达信息之外,我还是个信息来源渠道。一天上午,在皇家雪兰莪高尔夫俱乐部打第一个洞的时候,敦·拉萨问起某个商人是否个人人品不可取。我知道他人品不错,可我能怎么回答呢?我们华人的家教让我们这么回答:“我过去见过他。现在,我不常见他。”

敦·拉萨沉默不语,但是看上去怒火中烧。到了第二个洞快结束时,他又问了一遍。我声称不了解那个人,因为我们两人根本就不经常见面。

“真该死!”敦·拉萨吼叫道。其实他用了一个马来词,在这里最好还是不重复。“我知道你知道。你就是不说。”

我笑了,然后他也笑了。

敦·拉萨非常节俭、勤奋。在一次打高尔夫球的时候,他突然问能不能到我家去看看。当时我家在嘉炳路。他想看看我的游泳池,问我花了多少钱。我告诉他大约2.9万马来西亚元。他说他收到一个报价,大小基本相同的游泳池要7.5万马来西亚元。第二天早上8点,公共工程局(Public Works Department)的两名官员把我叫醒,想知道我的游泳池供应商的名字。我的游泳池是传统的加利福尼亚型号,没有建筑和工程饰边。

有时晚上,我会到敦·拉萨的家里聊天、放松一下。1973年的一个晚上,可能是在胡申翁已经当上了副首相以后,我问敦·拉萨他的内阁里有多少商人。

“马哈迪博士是少有的好商人之一,”他盯着我的眼睛回答说。

那是我第一次同时窥探敦·拉萨和(我当时考虑得很正确)他的副首相的心思。事实上,当胡申翁于1976年1月接任首相职务的时候,他任命马哈蒂尔博士为他的副首相和接班人。

本回忆录没有多少有马哈迪的故事,因为我只能重复别人已经发表的内容:他接受了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忠告,没有让马来西亚的经济崩溃;在他的主持下,经济增长率在大约10年期间里超过了年8%。就像他们说的,这就够了。

可是,还有需要说的。敦·马哈蒂尔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了,并将重点放在了私有经济上,率领我们的国家走出了敦·拉萨钟爱的社会民主模式。事实上,敦·马哈蒂尔提出的政策,是要把马来农民和村民纳入城市经济,而不是继续强调农村发展。

以我的观察,敦·马哈蒂尔最大的成就,是一个在马来西亚工作的外国人无意之中暗示给我的。这个人提到,特别是马来人,马来西亚人在称呼他和其他白皮肤外国人的时候,总体上不再使用“tuan”这个意思为“主人”的马来词。这种巨大的心理变化(一种民族感情和素养的解放)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人关注。这是最确定无疑的不可逆转的变革信号,这也是另外一个促使我在上一章里把敦·马哈蒂尔描写为“坚定地将我们国家从古老的封闭中解脱出来的人”的原因。

在敦·拉萨担任首相的那些年里,我的服务工作之一是建设马来西亚的第一个低成本住宅项目——位于吉隆坡郊区蕉赖的甘榜共管公寓。每个单元的价格是5000马来西亚元,由此向他证明用这些钱是可以建设像样的住宅的。我还在二级国家协商住宅商会任职,协助一个来自住宅与新村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的专家队伍,寻找为低收入贫困人口解决住宅的办法。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胡申翁当上首相后跟我的一次交谈。我们谈到了低成本住宅这个话题,我相当传统地表示这是个“头疼的问题”。

“低成本住宅不是个头疼的问题,”胡申决然反驳道,“而是个偏头疼的问题。”

我提供的另一个服务,或者更加精确地说,我几乎已经提供的服务,是我针对敦·拉萨提出的问题而给予的答案。“我们用什么办法,”他问道,“才能比新加坡更加具有优势?”

“你看,”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允许在马来西亚开设瑞士银行账户呢?”读者要注意,很重要的是我的回答是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的,而不是一种建议。在当时(也就是我还在给盘谷银行当买办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敦·拉萨对这个想法非常激动,虽然他的确向我提出过有关银行系统如何运作的许多问题。

没过多久,在当时的联邦法院院长敦·穆罕默德·苏菲安(Tun Mohamed Suffian)家里举办的一次晚宴上,财政部长陈修信堵住了我。“振南,”他情绪激动地说,“你不应该建议那些事。这种想法行不通。”

我回答说:“你看,我并没有提出这个建议。我被问到用什么办法才能走到新加坡的前面,我给出了一个答案。”

在新加坡采用了瑞士系统后,我和敦·拉萨在Le Coq d’Or一起吃晚饭。那是安邦路上一栋豪华大厦里一间令人难忘的老餐馆,提供经典的英国殖民地肉排和肉丁,上面浇着浓浓的肉汁和奶油酱,配得上来此就餐的许多人。

当我问马来西亚是否也会建立这种系统时,敦·拉萨轻快地回答说:“振南,请不要提这个具体话题。”

后来证明,敦·拉萨不仅仅希望了解我的看法、消息和见解。在他担任首相期间,有一次听说我因为遭到勒索者的恐吓正住在伦敦,便立刻给我打电话,要我回国,同时派出一个名叫奥斯曼(Osman)的武装保镖保护我的安全。

敦·拉萨的生活丰富多彩。他出身于一个有(贵族)名无实的贫困家庭,从就读于瓜拉江沙安全的殖民地马来学院,到参加极不安全的伦敦经济学院的讲课。他的政治观点也波动颇大,从促进东南亚和平、自由、中立区(Zone of Peace,Freedom and Neutrality for Southeast Asia),到鼓励马来人通过联邦土地发展局(该机构为种植橡胶树和棕榈树的马来定居者提供土地)发展企业家精神。

我不知道历史学家最终将如何容忍敦·拉萨的问题,但我很清楚,他最得意的就是他的FELDA和绿色图书计划(Green Book Plan)。正如马新社网站(Bernama。com)最近的一则新闻所描写的那样,绿色图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农村人民的收入水平,以减小通货膨胀的压力”。总而言之,是为了帮助穷人。

大约1970年,44岁

到了1975年年底,敦·拉萨开始看上去“憔悴而消瘦”——用东姑阿卜杜·拉曼的话说。在一次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双手显得青筋暴露,还有红色斑点。他显然病了,但我并不知道他正在跟白血病作斗争。这一病魔于1976年1月14日夺去了他53岁的生命。

在《星报》上,东姑写出了显而易见的事实:“拉萨热爱工作,总是事事亲力亲为,而现在,这个可怜人已无暇顾及这些了。”但他还进行了更深的阐述,也许是无意识的;他接着写道:“敦·拉萨……总是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用俗话说,就是一个在‘工作上吃苦耐劳的人’。可是,大自然造就的人只能强壮到这个程度,不能过度,如果他超越了自己的身体极限,就会严重地伤害到自己。发生在他身上的就是这种情况。”

我相信,敦·拉萨至死都是个爱国者,为了他热爱的国家鞠躬尽瘁。

同类推荐
  •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谈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爱隋、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黑格尔、雪莱、罗素等大师一致推崇的传世美文。
  • 中国文学原型论

    中国文学原型论

    为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原型理论的专著。作者所提出的中国文学有抒情和叙事两种原型体系等一系列学术观点,至今仍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作者在新的历史视域和理论高度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修改。
  • 生命里的世外桃源

    生命里的世外桃源

    本书是一本抒情的散文和随笔作品集,共7部分,分别是:淡泊,岁月静好;心灵独舞;阳光,温暖时光;榕树,亲情相融;沉思,感悟生命;奏响,生命强;素美,馨香几缕。《人生漫品:生命里的世外桃源》抒发了这样一种情绪,或许我不是喜欢寂寞,而是喜欢在寂寞中等待,等待一场花开,等待一场雨来,等待一弯新月,等待一缕花魂,其实世外桃源不在陶渊明的文字里,而是在淡泊的生命里。
  • 从此以后

    从此以后

    在江油的蒋雪峰注定该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不是那种拿着诗歌当工具使用的人,他的安静、他的寂寞、他对诗歌的敬畏练就了自己身心的干净。他有一句诗“李白的战士最听酒的话”流传很广,而恰恰是这一貌似调侃的句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真诗人的内心,那些尘世,那些绳营狗苟,那些花花肠子对于诗人来讲是不屑的。
  •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

    《十一五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是一本文学评论写作的入门教材,全书分理论篇、实践篇、欣赏篇三部分。理论篇介绍了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理论;实践篇精选了全国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评论写作部分的试题材料六篇进行解析,配以范文和学生的优秀考场文章;欣赏篇精选了111篇中外文学评论名篇,并配以导读。通过《十一五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的学习,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方法,开阔学术眼界,提升文学素养,并通过具体的实践练习提高文学评论写作能力。
热门推荐
  • 我爱你,直到时光尽头

    我爱你,直到时光尽头

    曼彻斯特,十三岁的苏念安遇见十七岁的顾西洛。苏念安对这个经常惹事的男孩照顾有加,冷漠的他感动了。不料,两人却因意外而分开。马德里,长大后的他们再度相遇,她却因遭遇重大车祸而忘记了一切,包括他。大家都喜欢顾西洛,只有苏念安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他不在乎她的冷漠,把她带回家用心呵护,期望唤醒记忆中的女孩。可家族仇恨让他们一次次黯然退出对方的世界,但两人的爱情却在分离的煎熬中,渐渐升温。那一段被搁浅的回忆,要怎样,才能重新拾回……
  • 时光怎么会老,我们怎么会散

    时光怎么会老,我们怎么会散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都搁置在了圣恩中学,而这段青春也成就了他们的成长。他们的青春不一定是想象中的轰轰烈烈,更不会是平平淡淡,但一定是最美好的记忆。
  • 重生邪恶小姐

    重生邪恶小姐

    她是职业杀手也是豪门千金,却因为任性而死亡。重生后,她就像没有心一样,做事心狠手辣,她誓言要复仇。她入了他的眼。他说:做我女朋友。她莞尔一笑:好啊。他没想到他这么答应了,可是这确实一场无尽的阴谋。【two】他们站在悬崖上,他问:为什么。她大笑:因为这是你欠我的。她把他推了下去。可他却没有死..........
  • 冒牌俏佳人:误闯君心

    冒牌俏佳人:误闯君心

    只因一纸千万合约,她猝不及防地闯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的有名无实妻,成为了他的冒牌俏妈咪。期限将至,他还来不及抽身,却早已失了心。索性假戏真做,反正这辈子,他需要个妻子,他也需要个妈咪,不是吗?待到两情相悦时,他消失了20年的初恋不期而至。她黯然神伤,独自离去。而他却发现了20年前的惊天秘密。原来,他苦苦寻找的初恋一直是她,原来她一直在他的身边。初见场景,小正太被她发现,不屑一顾地扭回了头,一副欠扁的面瘫表情晃到了楼下,他先是咕嘟咕嘟地喝了几口水,这才抽空又看了她两眼,扭头问唐浩宇,“保姆?”唐浩宇也学他惜字如金,淡定地开口,“叫妈。”小正太扭头,“大妈。”
  • 重生之红尘路

    重生之红尘路

    一个绝世高手在任务时与敌人同归于尽,却机缘巧合下得到宇宙本源的认可附体重生的生活。。。一样的重生,不一样的故事世人都说道难寻只因缺失自在心红尘之路三千丈助我道心逍遥行前面几章是为了铺垫,所以繁琐了点,后面很精彩本人是新手,但保证完本。。。不足之处望多多包涵
  • 风萧萧兮顾影寒

    风萧萧兮顾影寒

    顾影爱恋的不是任何一个人,她爱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虚伪假面,所有的欢乐,在夜间连最后的影子都抓不到,她该怎么做,是放弃现在的看似辉煌,还是走上前直视内心.............
  • 简·爱

    简·爱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 天珠变

    天珠变

    人有本命珠,觉醒后或为意珠、或为体珠,如手串分别在左右手腕处盘旋。天珠如人类之双胞胎,当意、体双珠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即为天珠。修炼体珠者是为体珠师,修炼意珠者是为意珠师,而修炼天珠者自然即是天珠师。天珠师最高为十二双珠,因此,它的修炼过程也被称之为:天珠十二变。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位修炼着天珠变的弓箭手。
  • 通仙之塔

    通仙之塔

    一位野心勃勃的大帝,一座通往仙界的高塔,当末日的号角吹响,灭世的浩劫来临,高塔依旧耸立,大帝与帝国却早已覆灭…………帝国覆灭,群雄割据,猩红的鲜血染红了宫殿,当大帝的转世觉醒了记忆,一片腥风血雨即将掀起…………
  • 神秘现象

    神秘现象

    这个世界在以我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变化着,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变化过程里,诞生了多少神秘现象,难以估算。如:木乃伊的制作、法老的诅咒之谜、稀奇古怪的电台节目、古希腊古文明之谜、韦后为什么要杀夫等。这些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和神秘力量,还无法全面了解。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正是这些如此繁多的难以解释的现象,才让我们不断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