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作时间的缩短,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而休闲作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成为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的领域。专家估算,到2015年前后,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美国1990年发表的一项国家抽样调查表明,41%的被调查者认为,休闲比工作重要,36%的人认为工作比休闲重要,23%的人则认为工作和休闲同样重要。休闲正逐渐代替工作而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当代中国社会也正向休闲时代迈进,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中人们平均每天用于生理活动(包括吃饭、睡眠、个人卫生等活动)的时间约为640分钟,工作时间约为280分钟,闲暇时间约为320分钟,家务劳动时间为198分钟(根据1998年对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城市调查数据),工作与闲暇时间已基本相同,说明我国城市居民已进入“有闲阶段”。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休闲的期望越来越高,休闲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被誉为“休闲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凡勃伦在他1899年发表的名著《有闲阶级论》中所提出的:“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闲暇
(一)闲暇概念界定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理解闲暇:
1.从时间(time)角度来看,闲暇通常指生活中的这样一些时候——在这样一些时候,我们拥有相对多的自由,可以做想要做的事。这时闲暇又被称为闲暇时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称之为手边儿的时间(availabletime)。革命导师马克思最早对“闲暇”进行科学考察,他把个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并指出:“这种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闲,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这里“自由时间”就是广义上的闲暇时间,即一个人一生所有的空闲时间。从狭义角度来讲,闲暇时间一般是指人们除参加或完成了社会规定的劳动和一定的家务劳动之外,完全属于个体自由支配的用于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时间。它是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闲暇时间通常包括:8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星期日及节假日、各种假期(寒暑假、带薪休假)以及退休后的时间。可见,从时间角度看,闲暇属于时间的范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
2.从活动(activity)角度来看,闲暇被定义为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自主活动,如法国休闲学者杜马泽德(J·Dumuzedier)认为:所谓闲暇就是当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是“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可以是自娱,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
3.从心态(stateofmind)或生存方式(stateofexistence)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absenceoftheNecessityofbeingoccupied)”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认为是“冥想的状态(amoodofcontemplation)”。所以,闲暇常被用作形容词,表达人们从容、宁静、忘却时光流逝的状态。美国闲暇学专家约翰·凯利则认为:“闲暇从本质上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状态’,这种状态更多地是指一种取向。”
4.从一般语义学角度来看,闲暇是指人的空闲时间。《现代汉语词典》中,“闲暇”一词的释义即为“闲空”,而“闲空”的释义是“没有事的时候”。由此可见,闲暇标示了一段特殊的时间过程,即人们没有工作和事情要做、可以悠然消闲的时间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闲暇”定义为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后,剩下的为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闲暇,其英文“leisure”主要来源于拉丁文中的“hcere”,和“休闲”为同一词,其意义为“从工作处获得自由”,亦即从日常例行性事务中暂时脱离,使身体与精神两方面完全地休息、恢复和重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把它理解为四层含义:空闲、从活动中获得自由、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以及休闲状态。
从以上分析,我们把闲暇的涵义进行如下界定:闲暇是一个社会概念,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即完全按个人意愿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闲暇的真正意义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时间,一个可以得到自由的时间。
(二)闲暇的特性
根据对闲暇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闲暇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1.自由性
自由性是闲暇的基本特性。是解除了生活、工作、学习的各种顾虑、压力后,能自由、随意地活动,是一种无忧无虑的悠然、恬适、心无羁绊的自在状态。但这绝不意味着放纵和无拘无束,也绝不能无视个人在闲暇生活中,于己于人于社会所应负有的责任。在闲暇时间里,人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最自由的表现和满足。
2.个人性
所谓闲暇的个人性,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集体性而言的。作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的时间过程,闲暇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私人性的特点,也就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荫山庄司在分析杜马泽德的闲暇定义时所说的,闲暇具有“个人自觉地积极地花费的主体时间”的意义。在闲暇时间里,个人不但是自己闲暇活动的参与者、其价值的承受者和消费者,而且也是其设计者及其结果的评判者。因此,在闲暇时间里,个体相对地脱离了集体和社会,成了不受约束的“自由人”,并因此而最充分自觉地体验与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3.情感性
人在闲暇生活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脱下理性的厚靴,步入一片自由的情感的绿洲。在情感的世界里,精神是自由的、放松的,而被情感所唤醒的理性又可能具有一种新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智慧。因此,闲暇生活对人的精神的健全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闲暇的价值作用
闲暇充实人生。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有关于闲暇的精辟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主张把敬德修业与闲暇游乐结合起来。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专门论及闲暇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认为闲暇是一个人获得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他主张充分利用闲暇并明确指出:“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他还认为,“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我们一切生活的第一原则是为了求闲暇,工作与闲暇都是需要的,但闲暇优于工作,并且它就是工作的目的”。闲暇在给人带来愉悦和快乐的同时,更能体现人生存的价值所在,更能反映出人本真的生活意义。1970年欧洲娱乐委员会通过的《消遣宪章》高度肯定了现代人闲暇活动的价值,其中提到“消遣和娱乐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消遣都是重要的”。闲暇可以缓解压力、提升智力、产生灵感、净化心灵、升华生活、体悟生命、感受幸福。鲁迅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闲暇时间,直接就是延长人的生命,使人获得一个充实丰富的人生。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闲暇促个体发展。有人说:当今世界有两大财富:一是金钱,二是闲暇。闲暇作为一种财富,其价值体现在它对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上。闲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发展有赖于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天,闲暇时间已经成为一个人不可缺少的财富,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和高质量的闲暇生活是人真正富有、幸福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闲暇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人们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只有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个人才能“获得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者满足他的活动的各种要求”,才能获得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闲暇是创造的摇篮。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哲学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此三者缺一不可,没有了闲暇,就没有了学习知识的可能。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也指出科学产生、发展、创新的三个条件:首先是提供“闲暇”,其次是学术“自由”,最后是“惊异”。只有在闲暇与自由的环境中,人才能自由地去浏览、考查、思考、再思考,以求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获得新的自由。阿基米德在洗浴时产生了发现杠杆支点原理的灵感。牛顿在伦敦发生瘟疫期间,被迫回乡下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闲暇促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的发达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物质财富的丰裕和闲暇时间的充足。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充足的闲暇时间和高质量的闲暇生活,则能够促进个人身心和谐,进而促进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社会发展与进步,使整个社会生活变得有序、和谐。
二、休闲
(一)休闲概念界定
休闲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中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的内涵进行了理解和定义。
1.从语义学角度考察,中文的“休闲”一词由“休”和“闲”两个字组成。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休”是由“人”与“木”合成的象形字,为人依木之形,其含义是“人倚着树木”即休息、休憩、休养等,意味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游息也。”“闲”的繁体字“閒”是由“门”与“月”合成的意象,“閒”字从门,从月,指月光从门缝照进来——表示门有间隙,用来意味或象征空间上的缝隙即“间隙”,并进而引申为时间上的缝隙即此时定是闲暇之时,“闲”就是娴静、适意、安闲、闲逸的意思,指心绪的平和与安宁。所以,“休闲”两字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之时,对自然的崇尚,更是对精神生活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向往与追求。
西方的“休闲”一词leisure来自拉丁文“licere”,意思是“tobepermitted”,即“被允许”,指的是人们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或自由活动,其原意是“被允许”或“自由”,其衍生含义即人在休闲之中才得以免去辛苦的劳动与种种的操心,而被允许以自由自在的心情去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活动。美国的《里特莱辞典》中,leisure一词被解释为“离开正规业务,在自由的时间里进行的娱乐和活动。”意味着“安逸”(freedomfromoccupation)、“闲暇不做事”(freeunoccupied)。另外,英文中的另一词Recreation,也被译为休闲,Recreation是一个合成词:Re作为前辍是“不断、反复”的意思,creation的意思是“创造”,意为再创造和复原。它喻示休闲活动并非为一般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身心的健康,重新创造生活,丰富人生的一种活动。
综观中西方文字中“休闲”的含义,“休闲”自有其“休息”与“闲暇”之意涵,其中包括了“闲暇的自由时间”,同时也指从事足以“令人恢复精神或体力的休闲活动”。因此,休闲可以理解为:在不进行正常工作的空闲时间里,尽可能欢乐地休息。
2.从时间角度考察,人们的生活时间大体上可以分为生活必需时间、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三大部分。从时间角度看,休闲是从劳动和其他义务活动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时间(freetime),一般是指从一天24小时的绝对限制中扣除生活必需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剩余的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休闲”既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又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休闲”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帕克(Parker)认为,休闲是满足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的剩余时间(residualtime)。美国理论界对休闲的定义就是采用时间的角度,认为休闲表示一种特殊的时间——个体可以得到自由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人们自由地、独特地、完美地表现真正的自我。因此,从时间意义上看,休闲是指“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即当工作、生活事务、睡眠和其他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可以自由使用或自由支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