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邮票种类
(1)伪造票。
一般指某种珍贵邮票的伪造品。这是一种完全仿制品,从纸张、印刷、齿孔、背胶、加盖全部都是假的。世界上许多珍贵邮票都曾出现过这类伪造品。要鉴别这类伪造票,必须有丰富的邮识,对珍贵邮票的存世枚数、现藏于何处何人之手都了如指掌。比如我国清代邮票中的珍品“红印花小字当一元”,现存世仅30余枚,其中四方连1个、旧票1枚,在何人之手均有详细记载,倘若再出现一枚,又充确凿证据证明其是真票,便可根据其加盖字形,加盖油墨等细微之处来断定其真伪。在邮票市场上,也曾出现过一些畅销票的伪造品。这类伪造品只要与真品加以对照,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另。
(2)变造票。
这类假票是把真正的邮票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珍罕之品,以获取暴利。这种变造的手段很多,如把真邮票的齿孔剪掉,使其成为无齿票。有时候,有些有齿孔的邮票比无齿票更贵,于是伪票制造者又会给无齿票或小本票无齿孔的两边打上齿孔。1981年,在北京的邮票市场上曾发现过《辛酉年》(鸡)小本票变造的四方连。即使放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也只能隐隐看到齿孔之间有一条细细的拼接痕迹。还有些伪票制造者用改变邮票的颜色来提高邮票的价值。制造假水印、假背胶、假扣盖、假对剖,都是伪票制造者的常用手段。
(3)臆造票所谓臆造票是指伪票制造者随心所欲凭空制造出来的假邮票。这类假票有的虚构国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个国家;有的国名地名虽真,但图案却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集邮研究》1984年第4期增刊登过一版钱万能臆造的“解放区邮票”。这些假邮票是他用木戳逐枚手工盖成的,有的还加了文字。1960年,曾有一种“古巴奥运会邮票”在国际邮票市场上出售。当时古巴政府通告国际邮联,证明古巴从未发行过这种邮票。原来这种“古巴邮票”是意大利米兰印制的。
邮票版式鉴别
(1)印版。
印版是印刷机的主要部件。经涂刷油墨,覆以纸张加压后,可将印版上的图文印到纸上。从表面看,印版似乎是印刷工艺的问题,但在集邮研究中,常需鉴别特定邮票的版别;在版式研究中,则根据印版来分版;在鉴定邮票真伪中,印版也有其特殊作用。所以,印版也已成为新中国邮票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邮票制版多由母模翻压成子模,再由子模拼合或复制成全版,构成印版。由于一个印刷全张上的所有邮票必须印得一样,这就使得邮票的印刷比其他印刷品的印刷难度大,对印版的要求也高。印版按材料可分为石版、木刻版、橡皮版、玻璃版及金属版等;按制版方法可分为雕刻版和照相版;按印刷工艺可分为凹版、平版和凸版等;按印刷步骤可分为一版单印与多版共印(前者多见于单色邮票,后者多见于彩色邮票)。凡发行时间较长,印量较大的邮票所用的同图印版因需要更换而且不止一块,因此在集邮研究中需进行分版研究。
(2)凸版。
凸版是一种最古老的印刷方法。版面上有凸起部分,即邮票图文高于邮票空白部分。印刷邮票时,油墨只涂在版面的凸起部分。
凸版还可细分为木刻版、活字版、电镀版、照相凸版和橡胶凸版。新中国邮票中的“普2”、“欠1”是锌质照相凸版(俗称锌版);“特53”、“特55”《中国民间舞蹈》(第2、3组)则是用凸版和胶版合印的邮票。凸版邮票图文的色块、线条都比较呆板,由于印刷压力大,使墨色陷入纸面,从邮票背面能稍微看出凹凸不平(尤其是在加印的情况下);如使用质量好的纸张,图案线条边缘会有油墨渗出或堆积,在放大镜下观看尤其明显。正因为有这些缺点,新中国近期邮票已经不再使用凸印版印制邮票。
(3)凹版。
凹版的原理与凸版相反,版面上有凹陷部分,即邮票图文低于邮票的空白部分。在印刷邮票时,先用墨辊对全版涂上油墨,再用擦墨布或擦墨辊刮拭邮票空白部分的油墨,只留下图文部分的油墨,经覆纸,加压,版面低凹部分的油墨转移到纸面上,即成凹版邮票。按制版方法,凹版又分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凹版,俗称雕刻版。制版时先用钢板或铜板,精确地在它上面雕刻出与邮票大小一样的画面与文字,经淬火硬化成原模,再用原模作母模,以母模复制成印版(含多个子模)。用雕刻凹版印成的邮票图文由粗细、疏密、深浅不同的点和线构成,笔角细腻,清晰易辨,墨色深厚,点线突起,立体感很强。在放大镜下观察,线条略凸,很像浮雕;用手指轻轻抚摸线条处有凸起的手感。新中国早期邮票大部分都是雕刻凹版,如“特3”、“特5”、“特6”、“特7”、“特9”,近期票中的生肖票,特别是“T。46”《庚申年》,金猴毛发外凸,深受集邮者喜爱;照相凹版,又称影写版,是一种采用照相制成的凹版印版。
(4)混合版。
各种邮票印版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将各种印版的优点集合起来就产生了混合版。在新中国邮票中采用最多的是雕刻版与影写版套印。如“特57”《黄山风景》,采用的印版就是一个雕刻版,两个影写版。这种混合印版取两者之长,能使邮票的色调更丰富,线条更明朗。目前,我国已研制成能使这两部分连续操作的印刷机,套印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都逐渐提高。因此,近期新中国邮票的印刷越来越多地采用混合版。
邮票刷色鉴别邮票上所印的颜色称为刷色,每种邮票都有规定的刷色。按设计图稿和印刷方式分,刷色有单色、双色和多色之别。新中国早期邮票大多数是单色邮票,60年代以后,由于影写版的大量采用,多色邮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邮票的刷色是多样的。美国《斯科特邮票目录》所列刷色专用术语有79种;联邦德国《米歇尔邮票目录》的刷色译文对照表列有236项。如绿色,至少有绿、浅绿、深绿、翠绿、墨绿、草绿、灰绿、橄榄绿、蓝绿、棕绿等10种,每种又有明暗之分,因此很难单凭肉眼辨认。在国外,集邮者常借助于刷表辨别。新中国邮票印数,每套一般都是数百万枚,甚至上亿枚,往往不可能一次印成。当重新印刷时,很难调配出完全相同的颜色。另外,印刷机也需保养。印刷油墨也可能使用不同厂象生产的,这些都会影响邮票的刷色。邮票刷色的任何差异都是集邮者作为鉴别邮票的真伪区分版次和评定品相优劣的重要依据。
邮票版铭鉴别
亦称边铭。是指全张邮票纸上表示版模情况的文字、图案、符号。它们必须与整张邮票同时印出。狭义的版铭仅指厂铭;广义的版铭还包括梯尺、日期铭、工铭、版号、规矩线、裁版的各种文字、符号。版铭按形式可分为文字铭、数字铭和符号铭。版铭在邮票印制工艺上有其特殊作用,在集邮研究中则是研究区分邮票版次以及印刷全张的重要依据。
厂铭是表示印刷单位名称的文字铭。在全张上重复出现时,可用与它邻接的邮票票号标明它在全张上的位置。如“J。171”《国际扫盲年》邮票的厂铭在全张(10×15)的第11、31号票的左侧,20、40号票的右侧边纸上。新中国建国初期印制的邮票,多为不同厂家承印,厂铭较复杂,出现过“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市印刷一厂”、“大东书局”、“北京人民印刷厂”、“大业印刷公司”、“华东区税务管理局印刷厂”、“中国近代印刷公司”等厂铭。东北贴用普票有“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厂铭全长一为44.5毫米、一为47毫米)、“东北邮电总分局发行”、“邮电部东北邮电管理局发行”(厂铭全长一为51.5毫米,一为52毫米)、“东北邮电管理局发行”等6种。这个时期的新中国邮票,往往可以根据厂铭区分原版票与再版票的版次。
邮票纸质鉴别
邮票的纸质是指纸的种类和外观性状。纸的种类习惯分为道林纸、报纸和土纸。根据纸的颜色、厚薄、软硬、脆韧、透明度、光泽度、平滑度、有无水印及条纹等特征,又可分为白纸、黄纸、厚纸、薄纸、脆性纸、半透明纸、单面光纸、双面光纸、有水印纸、有条纹纸,网纹纸、无纹纸、(无地纸)等。因纸浆原料、生产工艺和具体操作条件不同,邮票纸质是可以分辨的。1985年北京邮票厂建成后,我国轻工业部曾指定生产专供印制邮票用的纸。邮票纸,包括平版邮票纸、雕刻凹版邮票纸和照相凹版邮票纸。除上海华丽铜版纸厂产邮票纸外,其他纸主要由保定造纸厂生产。所以,1985年以后的新中国邮票纸质是较稳定的。而1985年前,由宁无专用邮票纸,因此纸质变化较大。1988年前后,国内邮票纸供不应求,也一度出现过多来源用纸,也是纸质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故这两个时期是新中国邮票纸质研究的重要时期。邮票的纸质,往往是区分邮票版别、版次、鉴别邮票真伪的一个依据。
苏区与解放区邮票鉴别
(1)纸质。
解放区邮票都是印在纸上,因此对鉴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同的纸质,有它不同的特点。纸质与地区关系甚大,各地过去多为手工造纸,所用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均有不同。由于解放区大多处在偏远地区,物质技术条件很差,邮票用纸是采用手工制作的,有时甚至发黄;最好的纸,也不过是报纸或道林纸。由于解放区邮票的纸质较次,要得到完整的旧票,只有保留实寄封,而洗下来的多有损坏。
(2)邮戳。
也有它的时代风格和地区特点。例如,东北区和旅大区所用的邮戳有一些与苏联邮戳形式相似甚至还有俄文字样,因为这些地方是苏联红军解放的,由于他们管理过邮政机构,在邮戳上也受一定的影响。冀东区、冀中区、晋察冀边区等地邮政组织建立较早,大都有自己的邮戳,而西南区、中南区等地邮政组织是接收的中华邮政机构,因此邮戳形式与解放前没有变化。邮戳能够帮助确定邮票使用的时间和地点。例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一种荷花图邮票,从邮票上无法知道它是哪一个革命根据地发行的,但是实寄封亡盖有一个“闽浙赣管理局”字样的邮戳,由此可初步断定它是属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3)印刷。
邮票的图案是凭借印刷呈现于纸张上面的。邮票从出现到现在都是这样,目前已成为一种最高级的印刷品。邮票的印刷方法有多种,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设备较差,多采用石印、油印等简单的印刷方法,直到解放军进入大城市后才采用胶版、凹版等方法。
(4)齿孔。
齿孔是邮票独具的特征,对鉴定邮票有重要意义。在解放区邮票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邮票中大部分为无齿,这是由于那时各地没有打孔设备。解放战争时期的邮票已逐步向有齿方面发展,但多数是手工的土法打孔,齿孔不规则,度数不一致,例如华东区的“南京上海解放纪念”邮票,“山东二二七建邮纪念”邮票,“淮海战役胜利纪念”邮票等,齿孔都是杂乱无章,不但各枚齿度不同,就是同一枚邮票的四边也有的均不一样。
(5)目录。
目录是集邮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之一。专门的解放区邮票目录,近年来出版的、较为完善的是1980年香港杨乃强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鉴》(英文版),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的邮票,共收录约2000枚邮票及一些变体票,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在划分邮票时期及从属关系上有许多处与当时历史情况不相符合,例如陕南区邮票不应列在西北解放区邮票内,而应列入华中解放区邮票范围里。细目编写的层次有更多应当改动。
(6)版式。
版式对一般集邮者来说不重要,但对于进行研究或鉴定邮票来说是一项重要材料。版式不同,印刷、发行年代可能也不同。对版式有了详尽的了解以后,可以帮助确定发行数量,每套邮票的枚数等。例如华中一分区邮电管理局发行的油印邮票,通过研究它的全张版式,就能够知道,不仅只有五种面值的区别,其中有两种面值数字,又有三种不同形式,配起套来,每一个全张35枚中,只有一个全套,若按面值区分则可有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