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最佳顺序
实践证明,有序进食才能保证饮食中的营养充分被人体吸收。那么,究竟按怎样的顺序进食更合理和科学呢?重点在汤和水果的进食时间上。
喝汤(水)的最佳时间:餐前?餐后?
健康的喝汤方法是,饭前喝,饭后喝汤或饭中喝汤(如开水泡饭)不利于健康。俗语说:“饭前喝汤,胜似药方。”餐前饮用少量的汤,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润滑并保护口腔、食道肠胃,有利于溶解食物,促进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如果饭前不喝汤,吃饭时也不进汤水,吃饭时粗糙食物对胃的刺激大,极易伤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胃病。而饭后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的感觉,这时喝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吃饭时,有人习惯将干饭或硬馍泡汤吃。由于汤泡饭饱含水分,松软易吞,人们往往懒于咀嚼,直接将食物快速吞咽下去,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病的发作。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餐前喝
过多的汤,会稀释消化液,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胃的体积是固定的,大量的汤会占用胃部一定的体积,减少正餐的摄入量,降低摄入食物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因此,清淡的汤可以在饭前适量饮用一碗,否则应少量饮用。
下面介绍一下汤的种类及适用人群:1.清汤:以瓜菜为主煮成的,如白菜汤、丝瓜汤、冬瓜汤,材料可以选用时令蔬菜、冬瓜、丝瓜、黄瓜、冬菇、菜干、豆腐等,饮用这类汤一般无禁忌。
2.浓缩汤:以骨头和去皮肉为主,长时间炖出的浓汤,或以猪骨、鸡脚、连皮家禽、肥肉类煮成的饱和脂肪含量高的肥腻汤。这类汤由于含有大量嘌呤,痛风病人不宜喝。同时,这类汤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故胃肠功能虚弱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均不宜饮用。
3.其他汤:凡是加有果实类(如木瓜、苹果、蜜枣、红枣、莲子)、药材类(如党参、当归)、根茎类或干豆类的汤水,入口甜味或粉质感重的,喝得太多会升高血糖,因此只宜少量饮用。
水果的最佳食用时间:餐前?餐后?两餐之间?
餐前进食水果,可使正餐的进食量减小,从而影响蛋白质、淀粉、脂肪等的摄入。
饭后马上吃水果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为,当人吃了熟食后再进食水果,会使体内的白细胞显著增多,犹如对付病菌入侵一样处于“紧急战备”状态,久而久之,会使肌体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同时,消化慢的淀粉蛋白质会阻塞消化快的水果,致使所有的食物一起搅和在胃里,期间,水果在体内三十六七摄氏度高温下,会产生发酵反应甚至腐败,出现胀气、便秘等症状,给消化道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含鞣酸成分多的水果,如柿子、石榴、柠檬、葡萄、酸柚、杨梅,不宜与鱿鱼、龙虾、藻类等富含蛋白质及矿物质的海味同吃。同吃后水果中的鞣酸不仅会降低海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还容易和海味品中的钙、铁结合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所以营养专家建议,食用了海味后,应间隔2~3小时后再食用水果。
因此,我们推荐水果的最佳进食时间是两餐之间。一般可以在每天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是睡觉前2小时进食。正常人每日进食1~3次水果均可。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前提下,每日可在两餐间摄取一次低糖型或中等量糖的水果,如西瓜、猕猴桃、苹果、梨。
总而言之,我们推荐的正确的饮食进餐顺序应为:汤→蔬菜→饭→肉,水果在两餐之间进食。
吃饭的最佳姿势
通常,我们习惯坐着进食,当然也有人习惯蹲着或者站着吃饭,那么究竟哪种吃饭方式比较科学合理呢?最近有医学家指出:站立吃饭最科学,坐式次之,下蹲式最次。
这是因为:吃饭时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以帮助消化吸收,而蹲着吃饭,下肢的血液不能很快回流,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引起消化道溃疡。而且,蹲着吃饭使腹部受到挤压,吃进的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延长,影响肠胃蠕动和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人的食欲和胃的功能就会受到不应有的抑制,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还有一种不利健康的饮食方式是:边走边吃。从卫生的角度看,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尘土飞扬,食物很容易被微生物、烟尘污染,对人体健康不利。
从人体消化系统的角度来看,消化系统的活动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如果边走边吃东西,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就不能集中,一方面要注意过往的行人,另一方面还要指挥消化系统的活动。这样一来,胃肠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都会减弱或减少,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长期下去,就会损害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易患胃病。
综上所述,只有站立吃饭是科学的,因为站式吃饭有利于食物通畅、胃部血液的供应及消化腺体的分泌。
进食的最佳温度
食物过烫,会对口腔、消化道产生伤害;食物过冷,会对脾胃产生伤害。进食的最佳温度应该是暖食,即热不灼唇、冷不冰齿。
有人吃饭时喜欢喝很热的汤、吃很烫的饭,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吃出饭的“香味”。这是一种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对口腔、食管和胃都有害无益。
太烫的食物,容易烫伤舌头、口腔粘膜、食道等,对牙齿也可造成损害;除了会使口腔和舌黏膜烫伤外,有时还会造成食管黏膜烫伤。
经常吃烫饭、喝烫汤的人,易引起食道和胃的癌变。食道烫伤留下的瘢痕和炎症,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损伤的食管黏膜坏死,形成假膜,脱落后就成为溃疡。这种溃疡愈合后,能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狭窄,影响正常的进食,这是食管炎的一种。得这种病的人,常自觉胸骨后面疼痛和有灼热感,有时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还可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
人的口腔、食管和胃黏膜的耐受温度在50℃~60℃。为了避免对口腔、食管黏膜的损伤,减少食管炎、急性胃炎、食管癌的发生,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吃太烫的汤或饭。
而进食生冷,则会寒伤脾胃,使其运化失调,食满腹胀,甚至导致呕吐、腹泻、痢疾等疾病。
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进食
健康饮食,不仅要注意吸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有规律地进食也是必须的。有规律进食即饮食要定时定量。定时定量进食,不仅是人体生物钟的要求,也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吃饭的时间
能否健康地消化食物,关键在于进食的时间。一般来说,早餐和午餐的时间基本相差不大,比较容易出现不规律进食的是晚餐时间。
身体把食物转变成精力的时间比率,晚上比早上要缓慢许多,这表示晚上所燃烧的热量较少。这也是为什么在晚上吃下大量的食物,会比在早上吃大量的食物更容易导致发胖的原因。
如果晚餐吃得太晚,就很难得到高品质的睡眠,在早晨起床时则感到疲倦。同时,晚餐吃得太晚,消化系统就必须整夜工作,大脑因为必须送出信息给肠胃制造出消化必需的酵素和液体而无法得到休息。
此外,疲倦或压力太大的情况下不适合进食,因为这时消化系统通常无法好好运作,那食物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地消化了。
一日三餐要定量
古今中外的健身格言和长寿要诀,几乎都有节制饮食这一条。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饮食有节是人活百岁的要诀之一。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善养性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提倡养生以少食为佳,最好是“早饭清清一碗粥,夜饭少吃亦教足”。有规律进食有3忌:暴饮暴食、盲目忌食、零食过多。
1.忌暴饮暴食
有些人在过年过节或朋友相聚时,不能克制自己,喜欢暴食暴饮;有些人遇到喜欢吃的食物,无所顾忌地猛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则一口不尝。结果是饥饱不均,造成偏食,影响胃肠功能,日久就会得慢性消化道疾病。
明代的敖英曾指出“多食之人有五患”:一是大便增多,二是小便增多,三是干扰睡眠,四是身体困重,五是食难消化。久而久之,健康人也会变成病人。
暴饮暴食损伤胃肠,不但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诱发各种疾病。如急性胃扩张、胃下垂,甚至引起暴死。油腻食物还迫使胆汁和胰液大量分泌,有发生胆道疾病和胰腺炎的可能。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
此外,暴食暴饮还会使大脑早衰。最近,一些饮食卫生专家将饮食过饱的害处与大脑功能联系起来,指出食量过多可引起头脑迟钝。
总之,三餐太饥则伤肠,太饱则伤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不可因贪食而暴饮暴食,应以七八分饱为宜。
2.忌盲目忌食
一提到高糖、高盐和肥肉,许多人就不约而同地说道:“应对之忌口,因为它们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事实上,面食和糖果并无区别,它们都是碳水化合物,简单碳水化合物和复杂碳水化合物都能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被血液循环系统吸收。血液循环系统将葡萄糖携带入肝脏和大脑,或者消耗,或者贮存。
倘若你至爱的食物属于高脂、高盐或高糖类,吃的要诀是适量调节进食这类食物的分量和次数。万物皆有个度,只要掌握好这个度,你的健康便不会因为它们而受害。
拒绝食用含胆固醇的食物对人体健康也不利。事实上少量的胆固醇非但无害于人体,且有利于健康。胆固醇实际上也是一种营养。
3.忌零食过多
像大多数食物那样,零食当然也能提供给身体多种必要的营养物。例如,巧克力能提供3种宏观营养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及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E、钙、铁和镁在内的微观营养物。
但是,零食也能使人肥胖。所有的食物都能成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关键是看是否适量。如果过量食用某种零食,则会造成某种营养过剩。
食不厌杂:多元化的饮食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所需要的营养是均衡的,而不是单一的,要保证人体健康需要多种物质的供给。除母乳外,没有一种天然食品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元化地摄取食物,以满足肌体生理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饮食贵在多元化。
在古代,我国医学家就已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博食思想,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食不厌杂”。
古人认为,多元化进食的正确办法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注意粮豆混食、米面混食,适当辅以包括肥肉在内的多种动物性食品。
“食不厌杂”也是同样原理,它建议人们尽可能多吃几种食物,由杂而广,从而使肌体囊括更多的物质,提高营养保证率。当然,这里所说的“杂”,主要指的是食物的种类要多,多种食品搭配食用,在营养成分上和生理功能上往往能起纠偏补缺的作用,从而使肌体永葆健康。
一般来讲,我们平常所吃的食物应该包括五谷类(如米、米粉、面、燕麦)、鲜果和蔬菜、适量低脂肪的奶类产品、鱼类、瘦肉、家禽、糖及盐类等等,各种食物营养含量不同,有的维生素较多,有的矿物质较多,有的热性,有的寒性,有的精细,有的多渣。只有多元化地摄取,才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也只有多元化的饮食才是人体健康的首要保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很多食物不宜进食过多(如糖类、盐类),但也绝对不可不食,否则身体就会有“不满”,长期缺乏甚至会引发各种疾病。
以偏食者为例,偏食的人往往喜欢吃某一类食物,而对不喜欢吃的食物嗤之以鼻,这样很容易导致身体中某种营养的缺乏。比如不爱吃荤菜的人,体内就容易缺乏蛋白质;而偏爱吃荤菜,又会导致热量过剩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缺乏。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及其他食物。虽然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二者不可相互替代。摄取其他食物时,道理也是一样。
膳食宜广博丰富,不能偏食、挑食,应荤素结合,粗细搭配,唯有如此,才能维持体内营养平衡,得以延年益寿。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膳食指南中提出了八项原则,其中“食物要多样”被列为首位。由此可见,广泛地摄取多种多样的食品,才是科学的养生之道。
细嚼慢咽:最重要是消化
当今时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各个方面都讲求速度,甚至吃饭也不例外,狼吞虎咽、快速进食,成为很多人的进食方式。但是吃饭的速度也是影响自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狼吞虎咽不仅加重了胃的负担,容易发生胃炎和胃溃疡;而且,由于食物咀嚼不细,必然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全,从而造成各种营养素的损失。
吃饭过快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身体超重。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从开始吃饭到饱了的信号传给大脑,大约需要20分钟,如果仅用5~6分钟就吃完一餐,那么大脑根本就没有机会发出提示信号。结果是,你吃得过多,身体里储存了过多的食物和热量,最终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各种疾病的诱因。
有专家指出,吃饭的时候应该细嚼慢咽,使大脑有足够的时间意识到你正在吃饭,从而自动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的状态。
在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人们普遍认识到了“慢餐”的好处,不少专家还为此而发布宣言,积极推行“慢餐”进食;健康专家与营养学专家也一致努力倡导新的饮食观念:要想长寿,就要细嚼慢咽。
这些专家甚至列举了“快餐综合症”的种种表现,从而激发人们摈弃口味千篇一律的快餐,回归丰富的传统美食习惯和美食文化,并启发人们懂得“吃得越慢,活得越久”的道理。“一口饭嚼30次,一顿饭吃30分钟”,良好的慢食习惯可以达到减肥、美容、防癌、健脑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细嚼慢咽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同时,干嚼有健脑功能,可增加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起到防止大脑老化和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足够的唾液能很好地与食物混合在一起,可以帮助肠胃消化营养。科学家指出,口腔唾液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唾液中含有一些酶、维生素、激素、无机盐和蛋白质,尤其是酶具有抗癌作用。有医学专家通过实验表明,如果每口饭能嚼12次,就能基本上消除食物中所存在的致癌物质。
其实,咀嚼的速度要根据食物的种类而定。吃香蕉总比吃苹果快,吃肉比吃蔬菜慢,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原则:一口食物要保证咀嚼12次以上,一定要把食物嚼烂再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