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管理人应当学习圣人,像圣人那样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失。这与前一章讲述的要按主题去理解和学习圣人的言论是相衔接的。老子不是要传达一般的哲学思想,也不是讲给一般人听,而是与管理人谈话,谈如何管理,如何使管理正确。
“原文”
知不知①,尚②矣;
不知知,病矣。
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注释”
①知不知。知,读为“智”。下同。《战国策·武灵王平昼间居》载:“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又《战国策·蔡泽见逐于赵》载:“子胥知,不能存吴。”这里,“知”均为智。参看八十一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再说,对于用兵对敌,智是非常重要的。《国语·越语》有“夫战,智为始”。
②尚。上的意思。
“译文”
智慧而自认为不智慧,这是了不起的;不聪明而自以为聪明,这是毛病。只有担心自己有这种弊病,才不会有这种弊病。圣人没有弊病,就是因为他们以有弊病为忧患,所以才不致产生管理上的失误。
“解说”
老子认为,要使管理正确、完善,就必须向圣人学习,像圣人那样经常反思过失。一个人完全没有过失是不可能的,但经常反思使自己不出大的失误是完全可能的。
老子在本章讲的“知”当“智”解。老子认为管理人总是要有智慧的,只是他反对巧智欺骗,不主张人民有乖巧智慧,也不主张去开发乖巧智慧,更不喜欢那种自以为智慧、自视高明的态度。他认为,作为管理人,智慧而不自以为智慧,这是难能可贵的;本来不智慧却自以为智慧的,这就是毛病。其实,智而总是自视高明和不智亦自以为智、自视高明,在老子心目中其实都是病。老子在本章讲的“病”字,一为毛病,一为担忧,一为错误或过失,共三种不同的含义。“不知知,病矣”是指不智而自以为智慧,这就是毛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说只有担忧这个毛病或者反思自己的毛病和过失,才不会出错误或失误。他认为圣人之所以不犯错误,就是因为经常担忧出错,所以不出错。“不病”即指不出错。
这里讲的圣人包括古代的圣君,老子认为他们将国家社会管理得那么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经常反思自己的缺点或过失。
反思,即躬身自省、自我反思、自我检查,以达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反省,这种美德后来传承下来至于今天。孔子说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就是说,君子总是忧虑自己无能,并不担忧别人不知道。因此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是说,能多躬身自责,别人就无怨恨。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故他要求学生很严,提出“侍于君子有三衍”,君子有“三戒”、“三畏”,并提出“君子有九思”。孔子就是这样要求学生多反思,当然,“三畏”是错误的。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他每天从三方面反思自己:替人办事时是否有未曾竭尽心力之处?与朋友交往时是否有未能诚实相待之时?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有尚未认真温习的部分?由于他天天反思,长处继续发扬,短处随时改正,故终成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之贤者。
学习会增长知识和能力,反思能提高道德素养和治愈缺点错误。也许有人说没有必要天天反思,但最好是每晚睡前反思,至少要经常定期反思。毛泽东曾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育我们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他说过,脸是要天天洗的,不洗会灰尘满面。个人要经常反思,组织、集体也要经常反思,要总结成绩,纠正错误。为此,毛泽东曾写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刘少奇则写了《论共产党的修养》一书。
“诗赞”
虽智不露智慧殊
不智装智大病出
反思过错学圣人
集思广益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