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上一章讲自己似乎什么也没有,但有最可宝贵的东西——“道”,他讲自己似乎无家可归,但有一个最难得的好处所——“道”,他讲自己似乎愚昧无知,但找到了事物的根本——“道”。因此,他爱“道”,珍惜“道”,对“道”情有独钟。故本章讲述了有大德品格的人与“道”的关系,这种人能感知“道”的微妙。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显然,他认为有大德品格的管理人对“道”应有也能有如此感悟。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②。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③。
窈兮冥兮④,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⑤。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⑥。
“注释”
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王弼注:“空也。”任继愈《绎读》:“孔,大。”何新解:“大也。”从王弼注。孔德,即心胸虚空之德。“容”为貌。惟道是从,《国语·楚语》有“君子之行,欲其道也,故进退周旋,唯道是从”。唯,与惟相通。
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物”不是物质的物,而是口语常说的“东西”。恍、惚,不清楚。此句意即除了模糊不清,还是模糊不清。
③其中有物。物,指东西。此句即里头有个东西。
④窈兮冥兮。窈,楼正本作“杳”,音同意通。冥,模糊不清。
⑤以阅众甫。阅,检阅的意思。众甫,万物之始。此句意即以此检阅万物的初始。因此,马王堆甲、乙本作“以阅众父”。
⑥此。即“道”。
“译文”
心胸虚空的人,任何时候总是遵循于“道”的。“道”这个东西,唯有恍惚的样子。那样的恍啊惚啊,其中有现象;那样的恍啊惚啊,其中存在某个东西。深远啊,幽暗啊,其中有精气。这精气很真实,其中有信验的东西。自古至今,它的名称不能废除,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初始。我是怎么样知道万物初始之状的呢?就根据这一点。
“解说”
老子在本章全面地解释了“道”。在前面许多章虽然提到了“道”的概念,但没有作出解释。在一章里,提到“常道”和“非常道”。“道”有不同层级的“道”。“常道”,人们易于理解一些,而老子认为难于解释和言说的是“非常道”,即永恒之“道”。他最重视和最想说的也是这种永恒之“道”。本章就是解释这永恒之“道”,但很明显,他感到很难,他说得并不是很清楚。他说,“道”这个东西,是一种恍惚不定,属精神感觉方面的东西。又说,“道”这种恍惚不定的东西,似乎又有三个“有”。其中“有象”,其中又似“有物”,其中“有精”,而“精”中“有信”。这就是说,“道”这种恍惚不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有属于形象即存在于形象之中的,有属于物理实体方面即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有属于精气方面即一种气感即我们感觉方面的,而且感觉到非常真实。
这段解释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道”确实客观存在,只是不好言传罢了。“道”不仅存在,而且是在各种事物中普遍存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有大德品格的人因为感觉到了“道”的客观存在,因此永远遵从它,视之为宝,视之为至高无上的东西。也正因为感到了“道”的存在,悟到了“道”的内涵,故自我感觉气度非凡,高人一等。这个“道”,就是客观规律,特别是宇宙天体的规律。“道”的存在,运动规律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时就已经有了。
老子的这段精彩解释,完全是他自己的感悟。由于他认为永恒之“道”是不可言传的,他的解释也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他之所以对不可言传的东西还要作解释,就是想启发人们对“道”即客观规律进行感悟。后来庄子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在什么地方什么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问题只在于是否去感悟。感悟到了就属你自己的了,而且非常的“真”。陶渊明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是这个意思,即感悟到了事物的“真意”即规律的“真”,要说又不知用什么言语表述。这是古代长期的“言意之辨”的典型例子。老子这么写本章的目的在于希望管理人去感悟规律,用规律武装自己,以便按照规律办事,按规律管理国家社会。
非常奇怪而有趣的是,老子的这段解释与古人说的“混沌初开”和今人研究所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十分巧合。而“道”即规律就在其中。这些“大道”、“天道”规律就是那么真、那么实在。
有无相生的规律、对立统一的规律,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一瞬以至最初之前就存在了。我们这个宇宙本是没有的,大概在150亿年前,我们的宇宙及宇宙中的一切,包括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以及信念等是从一个密度无穷大的体积几乎为零的点(奇点)爆炸而创生出来的。宇宙学家说,这个体积为零的奇点的密度是无法估量的,而在大爆炸或创造时刻后的万分之一秒,宇宙的密度是1014克每立方厘米,即水密度的100万亿倍,温度是绝对零度之上一万亿度(1012K,基本为1012℃),宇宙是一个大火球。这个时刻单个粒子是不存在的,也是有生于无的。此一瞬之前,也是有无相对立而存在的,其中并没有绝对的无,我们这个宇宙是从其他宇宙中分离出来的。宇宙学家认为,宇宙犹如煮水时产生的气泡,此起彼伏,此大彼小,此涨彼灭。有无不断相生,无变为有,有变为无。而此大爆炸一瞬之间也是如此。顺便说一句,也许还有一些尚未知晓的规律,也存在于此瞬间前后。但是,有无相生相依存和对立统一规律确实存在。
我们的宇宙是从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创造出来的,不仅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支持,而且令人吃惊的是,也得到了量子物理学的证实。在单个粒子不能独立存在的情况下,基本粒子又是怎样产生从而形成原子、电子以至我们宇宙世界的一切的呢?
宇宙大爆炸后的万分之一秒,宇宙最初为一个只有辐射的大火球,火球的大量光子在高速运动,它们带有极大的能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能量不断地转化为质量,转化为粒子对。按照对立统一的规律,粒子有其对应的反粒子,如质子与反质子、中子与反中子,粒子对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不仅有与无、粒子与反粒子说明了对立统一的规律,而且,亮物质与暗物质同时存在也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我们对暗物质的具体情况还一无所知,但其辐射已说明其确实存在。今天,宇宙学家对暗物质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这个最初的宇宙大火球中,能量与质量互相转化、交换。随着温度下降,在大爆炸后百分之一秒的时候温度降到开氏1000亿度(1011K)之前,质子和中子从辐射中产生出来又迅即与自己的反粒子相撞湮灭而转变为能量(辐射),而此时,辐射不再产生质子和中子了,已产生的质子和中子则发生着新的变化。刚开始两者数量相等,而随后,因中子不稳定,每一个中子会自发地放出一个电子而使自己变为质子。质量互变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当温度降到300亿度(3×1010K),即大爆炸后的十分之一秒,质子和中子的比变成了62:38.随后,即大爆炸后的1.1秒时温度只有100亿度,质子和中子的比成了76:24.到了13.8秒后,温度只有30亿度,质子与中子的比为83:17.3分零2秒时,质子和中子比为86:14.到了3分钟时,质子与中子就开始结合形成稳定的核,先是氚,随后形成氦。核子虽然与其他粒子碰撞,但由于温度已低,粒子不易被撞碎。当质子与中子的比为87:13时,中子立刻被禁锢在氦-4核里。每一个氦-4核子都是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的结合,并且是稳定的,这是大爆炸后3分46秒时完成的。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各种各样的原子而后分子而后万物出现。这些都是宇宙学家研究的结果,其中,英国的史蒂芬·霍金贡献尤其巨大。
在上述瞬间的大量变化中,其实还有更微妙(精微)的变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的夸克理论使人们将三种基本粒子——电子、质子、中子——各内部结构的谜团逐步地揭开。
原来所有已知粒子分为两族,一族由夸克组成,叫做强子,另一族叫做轻子。轻子是名副其实的基本粒子[英]约翰·格里宾,大宇宙百科全书,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24.,最典型的是电子。电子与电子中微子相伴生。当电子参与放射衰变时只有中微子卷入,而且会复制,从而产生三代轻子。除电子本身外,产生的比电子重207倍的叫μ介子,还有更重的叫J粒子。后两代都有自己的中微子。这样轻子族就有六种(三对)粒子。不过后两代会迅速衰变转化成电子和中微子。强子族或夸克族也会瞬即复制两次形成三代。夸克有六种,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通过强力维持在一起的就是质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通过强力维持在一起的就是中子。复制的第二代是“奇”夸克和“粲”夸克的结合,第三代则是“底”夸克和“顶”夸克的结合。第二代夸克会瞬息即逝。夸克虽然在实验里能够找到,但并不能分离出来。宇宙学家说:我们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能用两种夸克(上和下)和两种轻子(电子和电子中微子)加以说明。至于每样东西的行为,仍然可以用1932年就已经知道的电子、中子和质子再加上电子中微子,以及四种基本力,相当准确地予以近似说明[英]约翰·格里宾,大宇宙百科全书,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25.。四种基本力是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强力。这是发生在基本粒子之间的由弱到强排序的四种基本力[英]约翰·格里宾,大宇宙百科全书,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45.。至于暗物质则比亮物质多得多。由以上可以看出,不仅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有无相生、质量互变等规律是存在和正确的,而且还有合二为一的规律以及突变渐变、事物多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老子在《道德经》里写的事物多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等均在宇宙的变化中存在。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与物、与象同在,只可感悟,不可触摸。他说“道”的名,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他认为应从“道”即规律中推测万事万物。人们怎么了解和预测万事万物呢?就是要运用“道”即宇宙之规律。
老子在本章如此解释“道”并肯定其作用,目的是希望管理人去感悟“道”、掌握事物的规律,以便了解和推测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管理国家社会。
“诗赞”
非常道,难能道
却能为人感觉到
宇宙规律太奇妙
存物与形,存时与空永不老
不是实物却关万物
精微可信,最玄法宝
借此法宝察世界
明暗关系都知道
借此法宝治天下
民富国强,万事万物多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