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96200000006

第6章 潇洒清流

这天上午,张之洞公事理毕,早早回到水宁寺中街的家中。刚进巷口,便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缓步细听,正是名曲《高山流水》,淙淙流韵,悠悠心曲,倾诉爱慕、信任和依恋之情。他知道,这是王夫人在弹琴。

王夫人叫王文娟,是户部主事王懿荣的妹妹。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

那年,张之洞卸去湖北学政,回京仍任翰林院编修,与潘祖荫、王懿荣、陈宝琛、吴大澄等人过从甚密。文人雅集,诗酒唱和,轮流做东,往来不断。这天,众人在王懿荣家中聚会,听到后院传来悦耳的琴声。张之洞禁不住问道:“懿荣兄,这是何人弹琴?”

王懿荣回答说:“这是舍妹在操琴。诸位若不嫌舍妹技艺浅陋,不妨叫舍妹为诸兄弹奏一曲。”

“好!好!”众人齐声称赞。

张之洞早就听说王懿荣有位才貌双全的妹妹,只是未曾见过面。王懿荣回内宅工夫不大,便从后门引来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只见她面似桃花,眉若青黛,双眸含情,闪若秋水,婀娜的身材撩人魂魄,身着白罗裙,上穿淡绿大襟绸衫,黑亮的秀发盘在头顶,用一支凤头银簪穿住,有如乌云中展翅飞翔的一只凤凰。

王懿荣介绍道:“这是舍妹文娟,喜为诗画琴棋,正可向各位兄长请教。”

王文娟落落大方,歉身施礼,口称:“有请各位兄长指教。”

然后,王懿荣将在座的友人潘祖荫、陈宝琛、吴大澄,逐一介绍给小妹。每人都礼貌地赞扬几句。轮到张之洞,他竟然一时语塞,连说“承教,承教”。

侍女将琴在桌上放好,文娟端坐琴前,嫣然一笑,颔首抚琴。一曲《平沙落雁》,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座中这几位学士,真正懂得宫商音律的,还就数张之洞一人。张之洞的生母朱碧筠虽在他4岁时就病逝,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挚爱音乐的种子。母亲遗留给他的古琴,他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余暇之时,他也常抚弄弹拨,抒发对慈母的深深怀念。

今天,文娟小姐的琴声,音色纯正,娴熟柔婉。张之洞听到了一位少女待字闺中的心声倾诉,有如盘旋飞翔的孤雁,有热切的期待,有彷徨的期盼。张之洞忍不住心生一惊:这正是自己心中渴慕的那种女子,可惜相识太晚。在一年前,张之洞新娶了聪明贤惠、知书达理的唐雅君小姐,她是湖北布政使唐树懿之女,但不及这位王小姐俏丽天然,楚楚动人。

张之洞意马心猿,猛然想起这位小姐乃是挚友的妹妹,不该想入非非,便敛回思绪,凝神赏曲。琴声又使他想起了久已逝去的慈母,忆起了那许多个在妈妈琴声中安然入睡的夜晚,遗憾母亲没有享受到儿子金榜题名、文声满朝的幸福和欢乐,情不自禁地留下了伤感的泪水。曲子终了,张之洞自觉失态,连忙掏出手帕拭泪。

潘祖荫不解地问:“香涛何至感伤落泪?”

在座客人都露出惊讶的神情。王文娟小姐两只晶莹水亮的眼睛,也疑惑地闪着光芒,似乎在惊讶自己的琴声何有这等魅力,竟使听者潸然泪下!

张之洞稳住情绪,说:“小姐弹奏得太好了。使我想起了慈母,她也擅长抚琴。只可惜,在我4岁时,便离我而去了。以至不禁落泪。惭愧,惭愧!搅扰了各位的雅兴。”

陈宝琛说道:“为人之道,以孝为先;为臣之道,以忠为本。香涛听琴而思母,不忘生养之恩,弥足敬佩!”

王懿荣、吴大澄、潘祖荫也连连称是。

王文娟小姐起身裣衽道:“小妹无知,惹得兄长伤心,请多原谅!”说罢,和丫鬟转身去了后院。

王懿荣很觉难为情,本是极其愉快的欢聚,不料竟使张之洞如此感伤。他安慰之洞几句,便吩咐摆上酒宴。

自此以后,张之洞心里一直忘不了王文娟小姐。次年年末,唐夫人病逝,又给他丢下一个一周半的儿子任颋。张之洞不胜悲痛,心伤尤甚,没有考虑继娶的事。紧接着是充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出闱后简放四川学政。这一去就是3年,直到张之洞由蜀回京,张家的女主之位仍然空虚。陈宝琛做媒说和,将王懿荣的妹妹王文娟嫁与张之洞。张之洞满心欢喜,王文娟也久慕张之洞才华,一拍即合,成就了这桩姻缘。

王文娟过门之后,同张之洞水乳交融,夫妻恩爱互敬,往往剪烛长谈,共吟诗篇,同弄清商,竟使张之洞一度产生归隐家居,共享天伦之乐的想法。然而,那只是幻想。婚后不久,张之洞又奉命官差,兰台走马,类若转蓬,忙得连生日都忘了过。王文娟嫁给之洞的第二年八月,为丈夫操办生日,家中竟无分文积蓄。王文娟无奈,只好典卖了出嫁时候娘家陪送的衣物、首饰,才置办了一桌酒席。张之洞十分感激,并对文娟的相濡以沫深感歉疚。这年年底,女儿仁准出生,家中无钱给夫人购买补品。张之洞没有别的办法表示他的爱怜,便每日多在夫人身边照料片刻,已尽他的疼爱之情。所以,今日公事速速理毕,便赶紧回到家中。

张之洞不想打断夫人的雅兴,便落座静听,那婉转流畅的琴声,把对丈夫的依恋恩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张之洞喟然长叹,感慨万端。

正在这时,仆人来报:“黄体芳大人来访。”

张之洞吩咐在书房待客,仆人应声而去。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浙江瑞安人,和张之洞是同榜进士,又一同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如今是詹事府左庶子,和张之洞过从甚密。张之洞把黄体芳让进书房,吩咐婢女上茶。

黄体芳待婢女退出,立刻说:“绳庵奏劾户部一事,你听说没有?”

张之洞蹩眉一想,说:“略有耳闻,尚不周知,请漱兄详示。”

黄体芳便将详情说了一遍。

光绪以来,北方各省连年灾荒,数年间庄稼歉收,百姓流离,社会动荡。清廷下诏求言。一帮清流名士,恻民倒悬,指望朝廷开仓,广济灾民,正为不见动静而急切无奈,忽得诏旨求言,便兴奋忙碌起来,出现了言路活跃的局面。

上月,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司业宝廷、编修何金寿,连续递上几道奏疏。张佩纶的《请谨遵成宪遇灾修省折》,是二月初二递上去的,把一班枢臣的鼻子都气歪了。

张佩纶援引先朝故事、锋芒直指朝廷和一帮枢臣,奏言“诚祈、集议、恤民、省刑”四事。其“诚祈”一段说:朝廷祈雨,全在一个诚字;如不诚,虽祈而必不得雨,他说:圣祖仁皇帝时,天不落雨,康熙帝曾长跪三昼夜,到第四天果然油云发作,大雨如注。皇帝步行回宫,水满雨靴,衣尽漉湿。而现在呢,上年皇上祈雨,只是直隶下了一点,就令报谢;冬日祈雪,京师下了2寸雪,就撤坛了。所以,雪后就刮起了大风,把下的一点雪又都刮散了。这都是精诚不至所致。还说,康熙皇帝求雨求雪时,一天吃一顿饭,连盐酱都不放,愿皇太后、皇上用其法其心而祈雨。这不是给皇太后、皇上出难题吗?他在“集议”中说,天灾所以为上苍示儆,我群臣必有上干天和之处,必破从前会议之习,各抒己见,将不合时宜之政事,酌议更改。接着指出,当今北省灾情严重,而户部应赈不赈,坐视两省灾民靡有孑遗,悍然不顾,数百万垂尽之残黎,不死于荒,而死于部臣之术也……

张佩纶真是胆大包天!但他主要的矛头,对的是户部尚书董恂。

董恂早就看着清流学士不顺眼,对清流的议论,视为徒尚空言、不负责任、成事不足、败事多端。但朝廷明诏,鼓励直言,言官有责,放言无罪。他既无可奈何,又不敢同清流们公开为敌,只有每见清流的折子,总是嗤之以鼻,漫不经心。清流对董恂的偏执轻慢也反感已久,都称他为“董太师”,比之为汉代大奸臣董卓。自去年以来,清流们竞相疏言,所发议论,都是对着户部的。这回董恂坐不稳了,便具言反驳清流妄议。上头的批答谕旨,也对户部进行回护。

黄体芳看过上谕,心上很不满意,为张佩纶等人愤愤不平。今日来访张之洞,是约他写奏疏,再参董恂。

张之洞听完黄体芳的来意,又看了张佩纶的折子及上谕,遂说道:“是该写个奏折,不写难以平胸中之气。只是不才仅是教习庶吉士,尚不能具折言事。漱兄具名上疏,小弟代为捉刀,你说如何?”

黄体芳笑道:“我借的就是你这把刀么!”

张之洞说:“依愚弟思之,首要之义是‘斥奸邪’。孰为奸邪?今朝中之奸邪,如户部尚书董恂是矣。何谓奸邪?其职掌户部,天下户口财赋,是其专职。然灾荒如此,不闻该尚书进一言,画一策,已无卸于溺职之罪。况加之以贪鄙欺罔,有心病国乎?其在总理衙门,言语猥琐,举止卑谄,通国皆知。其他为众口诋訾之处,罄牍难书。”

黄体芳忍不住面露喜色,说:“好!好!就这样写。‘奸邪’一语,真是妙想!痛快,痛快!还要写上:今日时势艰难,若朝廷仍以国计民生付之此人,岂不可虑?伏望亟予罢斥,以清朝列。”他恨不得一下子把董恂扳倒。

张之洞觉得如此措辞固然解恨,但又为黄体芳担心;“漱兄,此言入疏是否过激?”

“过激就过激,不整治‘董太师’一下子,我等都受不了啦!”

张之洞未便坚持,答应日内写成。黄体芳蛮有信心地回去了。

奏折递上去,引起朝臣一片哗然,称快者有之,怨恨者有之,担心者也有之。很快,上谕批答下来说:黄体芳目董恂为奸邪,辄以传闻无据之词,信口诋斥,措辞殊属过当。交部议处。

这下倒好,没打着狐狸反惹来一身骚!

清流愤愤不平,纷纷疏言再谏,并四处活动,援救黄体芳。好在没白忙活,吏部议后上奏:“黄体芳以传闻无据之词,诋董恂为奸邪,应降二级留任。然奉旨应诏陈言,因公起见。著宽免处分。”

对吏部议而未处的结果,清流们当然视为胜利,饮酒庆贺,皆大欢喜。纠其实,不过解解恨而已。

部议下达不几天,是张之洞长子仁权娶妻的喜期,黄体芳前来贺喜。张之洞把酒笑道:“有负漱翁,实负漱翁!惭愧惭愧!”

黄体芳慨然大笑:“何负之有?哈哈哈,文章是你写的,而气节却由我得到了。他董恂该是奸邪还是奸邪!大家各取所值,互无伤害吗!”

于是,一场风波在喜庆谈笑中过去了。

转眼一年过去,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春天。

京中大小臣工最为瞩目的,是定于三月二十六日为同治帝和嘉顺皇后行大葬典礼,梓宫在清东陵。

五年前,19岁的同治帝载淳,天花不治而龙驭上宾。同治没有儿子,由慈禧太后做主,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作为咸丰皇帝的继子继承皇位。为了咸丰帝的直系不断,慈禧还发布懿旨说,待载湉生了儿子,再作为同治帝载淳的继子继承皇位,按照清朝的继统“家法”,皇帝驾崩无子,必从晚一辈中择一贤者为皇帝的嗣子,以皇太子的身份即帝位。而载湉与同治帝载淳是同辈,慈禧这一有悖“家法”的做法,显然是要继续垂帘听政,大权独揽。一些不满慈禧太后的人,掀起了一场反对不给同治皇帝立嗣的风波,但很快即被平息下去。

立嗣的事已过去五年,不料在同治帝后大葬典礼之际,又骤起一场轩然大波。大葬典礼定在三月二十六日,两宫太后和光绪皇帝,定于二十一日启銮。先行动身送葬的百官中,有个籍隶甘肃的吏部稽勋司主事吴可读。这个吴可读却有一段故事可读:

同治初年,满人成禄官居乌鲁木齐提督,诬民为叛,虐杀无辜,虚报战功,被总司西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上疏严劾。吴可读得到家乡一封封控诉成禄罪行的来信,也义愤上疏,参劾成禄“有可斩者十,不可缓者五”。于是,成禄被革职拿问,议刑为斩立决。但成禄手眼通天,运动军机处替他说话,同治帝亦加以庇护,便把斩立决改为监斩候。这一“候”,便保住了成禄的脑袋。

吴可读愤怒至极,再次疏争,措词激烈:“请斩成禄以谢甘民,再斩臣以谢成禄。”同治看后,异常恼怒,认为如此顶撞,是欺他年幼,非要吴可读的脑袋不可。刑部谨遵圣命,办了吴可读的死罪。但死罪须全堂在奏稿上画行,全堂十三位堂官,有十二位画行,幸有大理寺少卿王家壁坚拒不画,才保住吴可读的脑袋,改为充军。

经此大难,吴可读声名大噪,有诗赞其“乾坤双泪眼,铁石一儒冠”。不久,同治驾崩,吴可读遇赦回京,授官吏部稽勋司主事。兹届同治大葬典礼,又勾起他的惓惓忠怀,认为不给同治立嗣,大碍宗社大计,会贻万世之忧,于是不计同治要他脑袋的旧怨,也不惮七旬衰迈,又要上疏奏言。

他素与张之洞、陈宝琛、张佩纶等清流友善,便把草折交他们传看,征求意见。张之洞等人深知慈禧对继统之事讳莫如深,便劝他说:“立言贵乎有用。你是被罪之臣,说得再有理,也不易为上面接纳;何况事关朝政,又关家法。不如看看再说。”吴可读听了劝告,便压下了奏折。

大葬之期将到,吴可读沉思数日,径直找到主管大臣,要求随扈行礼。主管认为他家境不好,图几个辛苦钱,当即同意随他行送葬,三月底,葬礼已毕,两宫太后、皇上、随扈王公和大臣百官相继回京,而独不见吴可读归来。大家都知吴可读有几分呆气,又爱玩山水庙陵,一定是游览燕山去了,也不放在心上。岂知闰三月初十前后,突然传来吴可读自杀的消息,随后也就送来了顺天府的咨呈。

原来,吴可读行完大葬之礼后,直奔蓟州东30里马神桥地方的三义庙。施舍所带纹银四十两,借宿庙中,又向庙中和尚借了文房四宝,先写奏折,再写遗书,然后于三月初五夜自缢。绳断未绝,便仰于床上吞用带来的毒药,终得一死。第二天和尚发现吴可读自尽,禀报州官。知州刘岐彦率领随从来至三义庙。经检验,尸身确为服毒自杀,怀里揣着密封的木匣,床头有写好的遗书。阅读遗书,知道匣内有遗折一疏,交吏部代奏两宫皇太后。遗折是什么内容,刘岐彦不便轻率拆起,只好报知顺天府。

经几番周折,吴可读的尸身经朝廷准许埋在惠陵附近,永远陪伴那位罢了他官的同治帝;而他的奏折,则转到慈禧太后手中。究竟什么大事值得吴可读以死相谏呢?慈禧怀着好奇而又不无紧张的心情,展读密折。只见那漂亮的工笔小楷,第一句话就是:“奏为以死泣请懿旨,预定大统之归,以毕今生忠爱事。”

这事久已不为臣工奏言了,吴可读以死重奏,能说出什么惊人的道理呢?因为是慈禧关心之事,所以看得就快,两千多字的蝇头小楷,慈禧一气读完,无非是规劝慈禧,予定大统之归。

“原来如此!”慈禧释然自语,“拼命上言,说的话竟未超过五年前的奏议。”

看完折子,西太后不免一喜一厌。所喜者是吴可读的“死谏”并没有揭破她的隐私和野心。吴可读把命豁出来了,这关键之处却没有言及,她当然窃喜。所厌者,书生耿迂,搭上老命只为“正定名分,予绝纷纭”这等“小事”,惹出这些麻烦,让她过不了安宁日子。因为吴可读以死谏言,会激动清议,必须慎重处置。她想到慈安太后,觉得此事应拉她做个挡箭牌。慈安善良敦厚,觉得吴可读惓忠可悯,应该给个恤典,至于怎样答复吴的折子,如何拟旨对外交代,却没了主意,只有依顺慈禧和恭王奕商量的办法,由奕拟出草稿,奉两宫太后核可,于闰三月十七日,颁发一道谕旨:

吏部奏:主事吴可读服毒自尽,遗有密折,代为呈递。折内所称,请明降懿旨,予定将来大统之归等语。前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降旨:“嗣后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此次吴可读所奏,前降旨时,即是此意。著王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将吴可读原折,会同妥议具奏。

吴可读“尸谏”,早已成了京城的头号新闻。爱论时政的清流派群情激越,商量着做一批轰轰烈烈的好文章。更何况,吴可读同张之洞、陈宝琛、张佩纶等人素相交游,友善投契。为吴可读呐喊,他们更是责无旁贷。谕旨明发后,舆论沸腾,百官关注“会同妥议”的结果,清流派更对旨中“即是此意”4字颇感兴趣,认为很有大加阐发的必要。于是各自奇思妙想,捉笔成疏,准备参加继嗣继统的辩论。

四月初一日,遵照两宫太后的旨意,礼亲王世铎在内阁大堂主持集议。除新君之父奕譞由于关碍此议告病未到外,其他王公大臣、百官群僚,该到的都到了,红顶绿翎,济济一堂。清流派的翰林院侍读黄体芳、张佩纶,国子监司业张之洞、宝廷,编修盛昱等,都相继入席,屏气待战。

会议开始后,世铎宣布宗旨,然后不等别人说话,就令人宣读他拟就的奏稿。大家听得明白,他引用了雍正七年的上谕:

“建储关系宗社民生,岂可易言。我朝圣圣相承,皆未有先正清宫而后践天位,乃开万世无疆之基业……”

雍正的上谕,立下了清朝不建储的家法。礼亲王的奏稿,以雍正的上谕为依据,驳斥吴可读的遗折所要预先拟定“大统之归”和建储是一回事,所以是违背大清朝的家法,应请毋庸置议。

照奏而定,那吴可读可就白死了。甚或降罪下来,还要殃及子孙。张之洞细细一想,礼亲王的奏稿却与上月十七日的懿旨,有两处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点,张之洞立刻抓住不放,抢先发言:“吴可读遗折所议‘大统之归’,有背我朝家法,这驳得明白。但是,上月谕旨所言‘即是此意’这句话,应作何解释?”

张之洞话并不多,却说到了点上,含而不露,一下子把几位在场的清流人士提醒了。

“香涛问的是!”黄体芳不甘落后,接过了话茬,“‘即是此意’,就是懿旨之意即遗折之意也。”

“懿旨之意即遗折之意。遗折有背我朝家法,那么,懿旨背而不背呢?”这话咄咄逼人、锋芒毕露,众人循声看去,是肃亲王的七世孙、编修盛昱问的,不仅出言犀利,人也根子硬。

问是问出来了,谁敢回答呢?大堂内一时鸦雀无声。

“即是此意”四个字,也是半个月来,大家议论、猜测的中心,是要解决“大统之归”的难点。谁知道慈禧之意到底是什么呢?

终于又有人说话了:“还有,懿旨是让臣工‘妥议具奏’,奏稿归结于‘毋庸置疑’,这不是针锋相对的驳了懿旨吗?”

这话真是一字千钧,把这个礼亲王问的脸色煞白。照这问话,给他扣上一顶“抗旨不遵”的帽子,是一点不冤枉的。发问之人是谁呢?宗室宝廷(1840~1890年),字少溪,号竹坡,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现任国子监司业,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八世孙,清流中的急先锋。

清流派的轮番扫射,使不善言词的礼亲王世铎瞪着眼睛、无言以对。倾向于他的一些大臣,见清流派个个满腹经纶,伶牙俐齿,自忖不是敌手,唯恐出言不慎被他们捉住不放,便谁也不敢说话,一时大堂内静若无人。张之洞、黄体芳、宝廷、盛昱等人互相看看,眼色会意,禁不住都有得意之色。

这时恭亲王奕出来打了圆场。他取出一张稿子说:“各位先别忙议,这里还有一折,看完了一起议。”

于是有人接过奏稿,大声宣读。这是潘祖荫、翁同龢、徐桐3人的联名合奏。3位同治帝师,会前拟好的折子,作为妥议的蓝稿,供大家讨论的,奏稿道:

窃思吴可读所陈预定大统,此窒碍不可行者。我朝家法,不建储贰,此万世当敬守者也。臣等恭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懿者,于皇子承嗣一节,所以为统绪计者至深切远。圣谕煌煌,原无待再三推阐,今吴可读既有此奏,而懿旨中复有“即是此意”之谕。特命廷臣集议具奏,若不将圣意明白宣示,恐天下臣庶转未能深喻慈衷。

臣等以为,诚宜申明列圣不建储之遗训,将来皇嗣繁昌,默定大计,以祖宗之法为法,即以祖宗之心为心。总之,绍膺大宝之元良,即为承继穆宗皇帝之圣子。揆诸前谕则合,准诸家法则符,使海内外咸晓然于圣意之所在,则治谋久远,亿万世无疆之体,实基于此。

这篇稿子什么都说出来了,但又什么都没说。毕竟这3位是皇帝的老师,文词高远,不落羁套。既肯定了吴可读遗折,又迎合了太后懿旨,哪边也得罪不着。

“好!‘绍膺大宝之元良,即为承继穆宗皇帝之圣子。’”张佩纶向来恃才傲物,爱发宏论,今天他还没有说话,这会儿也不甘寂寞,摇头晃脑,顾视左右说,“这不全解决了,就是说,将来谁继承大位,谁便是穆宗的嗣子。可以不用议,等着就是了!”

张佩纶的讥讽之意,是谁都可以听出来的,但是谁也没有搭腔。

会议至此,也就无法再开下去了。遵旨妥议,如今议而未妥,还要下次会议再议。

第二次会议是四月初十日。会前交上来的折子,有张之洞、黄体芳、宝廷和御史李端棻的四篇。

这次会议虽也有争执,而气氛为清流派控制,一致在“即是此意”上引申发论,试图将吴可读的奏疏与太后懿旨之间的距离拉近,作一较为明白的解释。然而,终因涉及继统建储之大嫌,愈说愈不清楚,反而又引出许多枝节来。

张之洞的《遵旨妥议折》,提出“不必虑者有三”,把过去讳言不提的醇亲王奕譞,直截了当地提到大庭广众中来,意思是说,今日与宋、明不同,今日臣工忠良,无赵普、黄王厷(拼字)那样的人出现;今日之帝父醇亲王忠厚,不会做宋太宗、明景宗那种只顾私亲,而不尊家法的事。他日有人进异言,醇亲王必能出言就正。

四篇奏疏,洋洋大观,该论的大致都论到了,清流派的文辞,大体也都相近。于是,集议毕竟议出了没有结果的结论。

第二天,将议妥者复奏。两宫召见军机,综合分析,拟定了懿旨,重申同治十三年的旨意,说当时没有将继统一节宣示,是别具深意;吴可读所请颁定大统之归,实与本朝家法不合;解决办法是,将来皇帝生子后,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并把吴可读原奏及王公大臣等会议折,徐桐、翁同龢、潘祖荫联衔折,张之洞、宝廷等人的私折,几次谕旨,一式两份,存毓庆宫,留待将来继统之时,宣布遵行。至于吴可读呢,也没有白死一场,念他以死谏言,孤忠可悯,著交部照五品官例议恤,给予表彰。

一场热热闹闹的继统之争的风波,就这样让慈禧太后以两面三刀的手段平息下来。“继统”没有争出结果,但清流派认为还是取得了胜利。清流的精神在于直言、敢言,吴可读不惜拼了身家性命,也要说出想说的话,正是清流表率。经他死谏一闹,清流的精神更加播扬出去,清流的声望为朝野所共知,清流们如鱼得水,在领旨后即兴致勃勃地为吴可读建祠堂、开祭典,哭声笑语,掺杂在一起,热闹非常。

这天风和日丽,天光晴好。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潘祖荫四人相约,同游香山。

五月的香山,百花竞放,姹紫嫣红,山野碧透,峰峦叠翠,鸟语和鸣,清泉潺潺。

他们把马车停于山下,只带两个仆人抬食盒随从,其他人等,皆在山下等候。沿北路而上,首见两泓池水,中架单孔石券桥,在阳光照耀下,微波闪烁,恰似一副眼镜,不用说,这就是眼镜湖了。拾级而上,来到一处富有江南情趣的小庭院。院中心有半圆形水池,泉水由石凿的龙口中源源注入池内。东南北三面,依墙筑有半圆形回廊,西面有三间背山面水、构制小巧的轩榭,上悬一副匾额,是嘉庆帝的御笔,三字题曰:见心斋。后面山石嶙峋,松柏交翠。张之洞凝神细赏,频频点头。张佩纶在一旁说道:“香涛有何感想?”

张之洞说:“想起一首诗来。”

潘祖荫说:“何不吟诵出来,让我们一同欣赏。”

张之洞吟道:

虚檐流水息尘襟,

静觉澄明妙悟深。

山鸟自啼花自落,

循环无已见天心。

“不错,不错,称得上是上乘佳作。”黄体芳赞到。

“香涛诗文妙手,佳章流传天下。倒是这首诗,与以往风格相迥。”张佩纶熟知张之洞的诗作,故发此评说。

张之洞笑道:“这哪里是我的诗作!”

张佩纶问:“谁的?”

“皇上的。”之洞说。

“哪位皇上?”黄体芳问。

“嘉庆皇上啊!‘见心斋’一名,即取之诗意而来。”张之洞解释说。

潘祖荫笑了:“我说听着耳熟呢,只是一时想不起在何书上读过,差点让香涛骗了。哈哈哈……”

大家一同笑了。

黄体芳问道:“各位仁兄,近期可有诗作?”

张之洞说:“惭愧惭愧,近时忙碌,没有写诗。”

潘祖荫说:“今日岂不正可登山赋诗?我们一路构思,到山顶即手录出来,诗魁者赏酒三盅。各位意下如何?”

张佩纶摇摇头道:“罢了,罢了。今日我有要事同各位相商,请各位帮忙运筹。留着心思,日后再作诗吧!”

潘祖荫笑道:“什么要事,搅得大家不得清闲?”

张佩纶说:“到山上再说,免得这里人多,走漏了风声。”

众皆同意。于是拾级而上,游了昭庙,再观琉璃塔,好在他们以前曾来这里游过,不用细心观瞧,很快便登上香山主峰鬼见愁。由于山势险峻,他们虽在盛年,也个个气喘吁吁。山顶平地,宽敞洁净,各择所好,坐于石上,俯瞰四野,群山起伏,林木苍翠,涌泉溪流,千姿百态;亭台楼阁,依山构筑,高低错落,自然和谐。东望昆明湖,碧波如镜,粼粼闪烁,玉泉宝塔,照日呈奇。南望永定河,卢沟桥隐约可见,浸染着历史的沧桑。

喘息已定,潘祖荫问道:“绳庵,你有何事见教,请说无妨。”

张佩纶字幼樵,号绳庵。

张佩纶说:“好。正要同各位相商。只是腹中饥饿,我等摆上酒宴,边饮边谈,如何?”

“好,好!我也正饥肠辘辘。”张之洞说。

吩咐仆人,在一块巨石上摆上酒食,大家席地而坐,边取食边谈论起来。

张佩纶一杯酒下肚,开门见山地说:“伯寅兄,四川东乡一案,想来你已经听说了?”

潘祖荫说:“听到过一些,只是不得其详。上年朝廷下诏求直言,你不是已连上数折,要求重新审理东乡杀人案吗?”

“是啊。我在折中,请杀提督李有恒,以谢川民。可是拖了一年,前不久朝廷才派钦差恩承、童华前往复查。前日我听说,有了结果。”

“结果怎样?”潘祖荫关切地问。

张佩纶摇摇头,又将一杯酒灌进肚里。

张之洞气愤地说:“还能怎样?只是重复光绪三年的部议。”

“真是岂有此理!依我看,应该联络朝中直臣,再次上疏,呼吁重判。”黄体芳操一口江浙话,慢悠悠地说。

潘祖荫说:“东乡案情不得其详,何不说一说。”

张佩纶说:“此案详情,香涛最清楚,你为伯寅兄介绍吧!我还要多喝几杯。”

四川东乡案发生时,张之洞正在四川学政任上,听下属说之甚详。他端起一杯酒,说:“伯寅兄满饮此杯,我便说你听。”

潘祖荫本不善饮,见张之洞以酒相挟,便笑道:“真是愈加之酒,何患无辞!”说罢,竟一饮而尽。

张之洞自己也饮下一杯,说道:

“四川东乡一案,皆因暴征而起。咸丰而后,川省军饷无出,于地丁银外,又加津贴;津贴之外,再加捐输;捐输之外,再加杂税。什么‘马局、’‘三税局’,名目不一而足。所收之多,竟增至原来的十倍。征得少的县份,也五六倍于从前。”

“川省漕税之重,我也早有耳闻,信然不假。”潘祖荫点着头说。

张之洞接着说:“四川东乡县的征敛尤甚。粮赋交纳,必先交杂税。杂税交齐后,才可交正税。杂税不完,就拿不到串票。没有串票,官府即可治以抗粮之罪。而且,东乡县又于全省税收额外,每亩多收五百文,以为官府肥己之用。”

黄体芳插话说:“真是目无王法,为所欲为。”

接着张之洞详述东乡冤案的始末:农民为苛征所逼,生计欲绝,屡请官府减税,官府置之不理。光绪元年,东乡饥民聚集县衙,要求减征。县令孙定扬捏造说,刁民包围县府,谋图造反,报之绥定府,请兵镇压。绥定知府易荫芝不敢轻动,札令太平县知府祝士棻前往解劝,并宣示核减税额,跪地画押,民众方始散去。孙定扬却反诬易荫芝渎职纵匪,弹劾他坐视民变而不发兵。总督吴棠闻报。派总兵谢思友率兵往剿。谢去后查知并非叛逆,便抚慰乡民后,率兵还省。孙定扬更加张狂,又窜动京官弹劾易、祝、谢三人,并继续请兵镇压,这时吴棠病逝,护理川督文格派提督李有恒率兵至东乡县,血腥杀戮民众400人之多,老弱妇孺亦未幸免,造成震惊川省的东乡杀人巨案。

张佩纶听到此处,气愤地说:“可气!实在可气!御史吴镇、李廷箫,中书萧宗瑀都上疏奏劾。好不容易盼的圣旨下来,却杀掉了民众头领袁廷蛟等人。对杀人肇事的李有恒、孙定扬等元凶,只作出革职的轻处;护理川督文格,也仅仅是交部议处。此案便草草了结,‘毋庸再议’了。”

黄体芳说:“绳庵仗义执言,连连疏争,结果还是维持原判,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潘祖荫听3人说完,略略思忖,笑道:“这事好办。”

张佩纶说:“好,那就请伯寅兄出山吧!”

潘祖荫笑道:“此言差矣。我说这事好办,并非不才能办。而是我想出一人。他定能扭转局面面,伸张民意。”

“此人是谁?”张佩纶、张之洞、黄体芳都问道。

潘祖荫一笑,说:“何用远求,近在眼前也!”

“你说是……”张佩纶看看张之洞、黄体芳,“你是说,香涛!”

“除了香涛,还会有谁?”潘祖荫说。

“怎么?你们啃不动的骨头,塞到我嘴里?”张之洞笑着说。

“对,对。这事就交给香涛兄办吧!”黄体芳也附和说。

张佩纶从食篮中取出油光肥大的猪肘子,递给张之洞,又向潘祖荫、黄体芳示意,一齐端杯,说:“香涛兄,这可是块肥肉啊!你接着,我们三位代东乡屈死的冤魂敬你一杯。”

张之洞郑重地举起酒杯:“承蒙抬爱,为东乡冤魂昭雪的折子我写定了。”言罢一饮而尽,又满斟一杯捧到潘祖荫面前:“这杯共同享用如何?”

潘祖荫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奉旨编书,要在秋前恭进慈览,顾不上同你分享啦”。

之洞又说:“漱翁有无此意?”

黄体芳说:“我被绳庵缠住了,就请绳庵陪你吧!”

“怎么、绳庵拉你干什么?”之洞不解地问。

黄体芳笑道:“绳庵又嗅到了一块大肥肉。”

“快说说,又有什么打算?”潘祖荫说。

黄体芳低声说:“参奏工部尚书贺寿慈勾结奸商李忠铭,侵官匿税。借势招权、煽惑官场等情。你等着,有热闹看呢!”

“噢——”潘祖荫恍然大悟,端起酒杯,连声说,“好,好。我们同饮此杯,等着看好戏吧!”

事情就这么定,张之洞接过了张佩纶折冲遇挫的川省东乡案,进入新的角色。

第二天是五月十一日,张之洞闭门谢客,埋头书案起草奏折。两任学政期间,他有机会接触了下层的读书人,目睹了民间疾苦和官府害民的事实,久蓄的义愤涌上笔端,挥毫先写《重案未协折》,下笔即气势不凡。

“伏思此案之查办由于滥杀,滥杀由于诬叛请剿,诬叛请剿由于聚众闹粮,聚众闹粮由于违例征敛。”接着把四川东乡县横征暴敛情况细细写明:孙定扬于所有正税、津贴、杂税之外,又比其他地区多收五百文一节。明白具奏,事实清楚,情感激愤,“自同治八年以后,局中有巨万之征收,无一纸之清账,乡民愤激清算遂发兵以剿之。且举元数无于之老弱妇孺而屠戮之,此不得不为四川百姓痛哭流涕而诉之天地父终者也。”

杀人案的原因写清楚了,肇事者理应受到怎样的处置,张之洞又有理有据、明明白白地写道:

“顺治元年谕:‘官吏蒙混倍征者杀无赦’……今孙定扬,横征暴敛,妄招外兵残民以逞,民不叛而诬叛,城不围而捏围,兵已临而不乘机抚定,将预剿而无一语阻拦,流毒半年,杀人如草……臣愚以为:不诛孙定扬,不惟无以谢东乡千百之冤魂,无以服袁廷蛟,并无以服李有恒。”

一气写完,张之洞再读一遍,觉得很满意。不仅事实清楚,理据充足,文采洋溢,气势如江河,汪洋恣肆,感人至深;而且弥补了张佩纶等人几次参奏的不足。张佩纶等人严参此案,请杀李有恒等率兵之员,这是对的,但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张之洞的奏言,请重判孙定扬,因为是他横征暴敛,才引起人民的不满行动;又是他诬民为叛,请兵滥杀,才造成了重大杀人案。这就抓住了案情的根本。相比之下,张之洞确实识高一筹!

张之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认为此折一上,将会推倒前判,从而重判孙定扬,但李有恒也是罪不可绾,不可放过。他又接着伏案疾书,写成《陈明重案初起,办理各员情形片》。这样便于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两折写成,张之洞心中义愤难平,觉得不把民间疾苦奏与上闻,无以泄胸中怒火,便又写成《附陈蜀民困苦情形》一折,不仅要求严惩贪官,而且为民请命,轻赋薄征,抚恤民生。

三折写成,张之洞虽感疲劳,而心畅意快,又细心誊抄清楚,备明日上奏。

张之洞的三疏,经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鸿藻的有意安排,一齐送到御前。慈禧太后对自己所点探花直声敢言,本已熟记在怀,及见所上三疏,言之凿凿,情切意笃,便着意处理,当天便发出上谕:

国子监司业张之洞奏《重案定拟未协》请旨核议,并声明文武员牟各折片。据称:四川东乡县一案,皆由前署东乡县孙定扬违例苛敛,以致聚众闹粮,又蓄意诬民为逆,具禀请剿。实为此案首案。尚书恩承等审核拟复奏,不引‘诬告叛逆本例’,而牵合‘告重事不实之条’,实未得其关键等语。著刑部并入全案一并核议具奏。

谕旨给这桩案子定下了基调,一些受过贿赂、意存回护罪犯的人,再不敢轻举妄动,案子开始重新审理。

正在张之洞耐心等待之时,潘祖荫又来传递消息:“朝廷调山东巡抚文格来京觐见,授之于库仑大臣。”

张之洞怒火攻心。文格是四川东乡案的重要指使者,当时他护理四川总督,曾命令武牟剿杀东乡民众,怎么能让他成为漏网之鱼呢?他毫不犹豫,立刻挥笔,写《大员关涉重案,请令听议折》。潘祖荫对张之洞的决心和果敢行为敬佩不已,连连称赞。

文格兴冲冲地从山东前来北京,本是满心得意,不料正好赶上张之洞的参奏得到批准,把他开去库仑大臣之缺,下部议处。

由于张之洞的拼力疏争,刑部重审四川东乡案。于光绪五年六月十七日(1879年7月23日),明发上谕,改定原判。上谕认定,东乡民众闹粮仇斗,并非叛逆,众寨民并非叛党。孙定扬、李有恒妄杀寨民,由革职罪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当时的护理总督文格,当事者、现任两江总督李宗羲,受命饬查的现任川督宁宝桢,皆交刑部分别议处。受命复审案情的恩承、童华也因议罪失当受到了申饬。并在当天的另一个上谕里,因恩承、童华二人失察家丁勒索情事,而被革职留任。其他有关此案的数十名文武官员,都酌情重定了罪名。

一时间,张之洞为民辩诬,洗雪沉冤的事迹,成为朝野上下谈论的佳话。一个六品的小官,经单枪匹马,推翻了周折几年、涉及层面既深且广的东乡案原判、复判,使几十名涉案督抚及提督大员,砍头的砍头,革职的革职,议处的议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清流派的健将,张之洞的声望大大提高了。

然而,这年三月王夫人病逝,撇下不满周岁的女儿仁准。中年丧妻,孤儿无依,本已困窘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张之洞时时靠友人的接济或典当度日。他感伤不幸,悲掉爱妻,作《咏叹》三首:

其一

重我风期谅我刚,

即论私我亦堂堂。

高车蜀吏归来日,

尚籍王家斗面香。

其二

妄言处处触危机,

侍从忧时自计非。

解识篝镫悲愤意,

终羞揽袂道牛衣。

其三

门弟崔卢又盛年,

馌耕负戴总欢然。

天生此子宜栖隐,

偏夺高柔室内贤。

他安贫乐道,依然乐观旷达,与友人诗酒唱和,悠然风雅。与他并称“清流四谏”的张佩纶、黄体芳、宝廷,以及其他清流健将陈宝琛、邓承修、吴大澄等人,也皆一帮穷朋友。正唯其穷,而节清志刚,直言敢谏,上下搏击。慈禧太后则借清流控驭人心,用以操纵言路,钳制王公大臣。

同类推荐
  • 光新之路

    光新之路

    本书是自传性质的回忆录。该书以纪实的笔法,记述了主人公雷光新从一个来自甘肃农村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再由一名军人逐步成长为一位优秀企业家的艰难历程,充分体现出主人公作为一名军人的坚强意志和作风,体现出浓浓的乡情、亲情和战友情,对于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和一般群众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6位文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6位文学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六位文学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马云的人生江湖

    马云的人生江湖

    王宇编著的《马云的人生江湖》一书,是以传记的方式,并以马云的经典语录点题,内容范围涉及创业、管理、经营、营销、融资、团队等诸多方面,结合他本人的人生成长历程以及商业史上的经典成功案例,针对马云的性格、品质以及在创业中的形式和作风,从多个方面展开描写,是解读马云最全面的精品读物。本书从马云的出世开始写起,对马云幼年的成长、青年求学、教书生涯、下海经商、打造网络帝国……以全面、新颖的多个视角解读了马云的一生和他的创业历程以及管理精髓,对所有与他成功有关的一切历程进行全面的解析。其中更有大量的事例案例让读者更真实、更全面地去了解马云这个传奇英雄,力图能够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马云人生史!
  • 华盛顿大传

    华盛顿大传

    美国文学奠基人,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以自己真实的笔触,历经数年创作出了《华盛顿传》。这本书的内容详尽、文笔朴实,全面而又清晰地将美国国父的一生向世人娓娓道来。除此之外,它还贯注着作者伴随美国76年的人生体验,所以它不只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伟大而又光荣的“美国建国史”。
热门推荐
  • 往事百语(一)

    往事百语(一)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浮生一梦为种田

    浮生一梦为种田

    暂时没有简介。。。。。。。。。。。。。。。。。。
  • 绝顶秀才

    绝顶秀才

    进京赶考的失利的秀才,心灰意冷之下只能落草为寇!但却彻底的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似乎这才是他能大展拳脚的地方。不与民斗,与官斗。不与人斗,与天斗。一代枭雄的疯狂之路!
  • 恶魔BOOS求放过!

    恶魔BOOS求放过!

    一段爱情故事即将开始,叶灵儿会面临着什么,请大家拭目以待,谢谢
  • 傲天狂龙

    傲天狂龙

    我华夏的守护神五爪金龙,在守护华夏的重任中,被光明主神联合黑暗主神暗算,从生在异大陆。来看看我们的守护神如何在异世大陆风起云涌,与各大主神争夺信仰、、、、、、、
  • 爱妃是只小妖精夫君亲亲

    爱妃是只小妖精夫君亲亲

    一个是单纯可爱的集团千金,一个是冷漠无情的妖界尊主,他们之间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当命运的齿轮被纂改,他们的相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好友的背叛,恶毒女配的陷害,男主的欺骗,使女主的单纯不复存在,冷漠无情成了她的代言。缘尽,情灭。他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 独爱汝:一世殇

    独爱汝:一世殇

    本书是一本悬疑、惊险。侦探型小说。以各个花语为导,发生了一系列的悬疑故事。《独爱汝,一世殇》由奈小殇、奈小熙、奈小初。三人合作而成、喜欢留下,不喜则走
  • 花颜落

    花颜落

    她,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她,拥有绝美的花颜。她,共和国之辉的缔造者。花颜会凋零,花香却永远芬芳。
  • EXO之寒光流失的记忆

    EXO之寒光流失的记忆

    曾经说好过的诺言现在是否还算是。曾经说好过的不分离现在是否还在。曾经对方的面容是否还记得,说过永远在一起,可最后还不是分开了。六年后,以冷酷的她开始了寻找青梅竹马的他,可最后却在一个亚洲人气男子组合遇见了他。可他却不再认识她了,直到她公布了自己的身份后他才记起曾经和他一起许下诺言的她,可那时候已经晚了,为了追回她,他拼上了自己的身命就为了她。。。。。。
  • 现实点亮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现实点亮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本书以现实为专题讲解实现梦想需要具有的心态、品质和实际行动,并以一个个真切感人的生动故事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