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公元601~685年),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唐朝大臣、著名军事将领、海军统帅。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征战百济而屡立战功。咸亨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知政事,负责编修国史。武则天临朝后,进封郡公。
恭谨好学,任瑰识才
刘仁轨出身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的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平民之家,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并且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里,刘仁轨自幼便过着清贫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刘仁轨却能够“恭谨好学”。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乱使刘仁轨无法正常谋生,但刘并没有将这些宝贵的时间浪费,而是依旧专心学习,“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将曾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草稿后,便提笔改了几个字,使所奏表章焕然一新。任瑰见到表章后,惊异不已,立即将刘仁轨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不久,又转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尉。
杖杀鲁宁,连升三级
刘仁轨履职陈仓尉之后,很长时间都默默无闻,直到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才因为一件事情为人所知。当时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自恃品秩高,豪纵无礼,无人能止。刘仁轨对其好言相劝,令其不可再犯。可鲁宁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刘仁轨遂将其投入狱中。鲁宁在狱中不思悔改,对刘仁轨横加谩骂。刘仁轨一怒之下将鲁宁乱杖打死。岐州(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官员见状,急忙上报朝廷。唐太宗李世民闻知此事,大怒不已,但还是有点不明白,于是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面对唐太宗,刘仁轨毫无畏惧,神色自若,时魏徵在唐太宗身旁,见刘仁轨处事刚正,便对唐太宗说:“隋末,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唐太宗闻后,转怒为喜,遂提升刘仁轨为栎阳县丞。
随后,唐太宗要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狩猎,刘仁轨上书进言。唐太宗被刘仁轨的奏书所感动,并降玺书表彰,升任新安令,后累迁给事中。
坚守百济,伺机出击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三月,苏定方归国以后,道琛与扶余福信引众围攻百济府城,刘仁愿遣使告急。唐高宗诏令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领兵以救援刘仁愿。刘仁轨第一次带兵出征,非常高兴,于是选吉日而行,发誓:“拟削平辽海,颁示国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
刘仁轨治军非常严明,率唐军转战而前,所向无敌。道琛率百济军在熊津江(即今韩国锦江)口立两道栅栏,抗拒唐军。刘仁轨率部与新罗兵四面夹击,大败百济军,士卒争入栅内,由于便桥狭窄,落水及被唐军所歼达万余人。道琛连失两栅,遂解除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兵买马,其势愈壮,对唐军构成威胁。刘仁轨见所率唐军兵少,便与刘仁愿合兵一处,养兵蓄锐。
这时,高宗又诏新罗出兵,援助刘仁轨。新罗王遂遣将军金钦率兵向百济府进发。行经古泗(今韩国泗川),遭受福信部阻击,金钦只得由葛岭道退回,由此不敢复出。不久,福信杀死道琛,兼并其众,专制政柄。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唐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久攻平壤不克,又值大雪,遂解围归国。唐高宗也认为不宜再战,但刘仁轨客观、细致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决定坚守百济,伺机出击。众将觉得刘仁轨说得有理,皆相从。时扶余丰与福信等也认为唐军孤城无援,即将撤退。从此未加防备。刘仁轨、刘仁愿探知百济防卫松弛,遂七月趁其松懈,率部突袭,相继攻克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歼敌及俘获甚众,分兵守之。福信等退守真岘城,凭借该城临江高险,又当冲要,严兵守卫。随后不久,刘仁轨伺其稍懈,率新罗兵夜至城下,驱众从四面攀草登城,天亮时占据真岘城,终于打通了从新罗运粮的道路。刘仁愿遣使归国报捷,同时请求派兵增援。此时,唐高宗已得知倭国出兵增援百济,遂命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发淄、青、莱(治掖县,今属山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四州兵000人开赴熊津。
白江口海战,展军事才能
唐军依据刘仁轨战略方案,分为二路:刘仁愿、孙仁师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前进;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江入白江而下,和陆军会合,同趋周留城(在今韩国扶安)。初八,孙仁师等在白江打败百济残余部队及倭兵,攻克周留城。由于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率水军万余渡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刘仁轨率水军率先到达白江口。二十七日,倭国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口,两军遭遇。
由于唐朝水军先到达白江口,加上战船精良,刘仁轨遂采取疲敌之策,先抢占有利位置,列战船于白江严阵以待。倭军到后,率先发起进攻,结果不利而退。而唐军仍坚阵而守。经过激战,唐军四战四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焚毁倭军战船400多艘;击毙倭将朴市田来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其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诸城全部归顺,百济再次得以平定,只有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降。
白江口海战,刘仁轨指挥有方,在兵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先采取守势,而后因势利导,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并辐以并火,最后取得了中日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使唐军很快占领了百济全境,形成对高句丽的夹击态势。同时也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以备唐军。
此前,百济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等各率所部归降。刘仁轨好言安慰他们,然后让其各自率军攻打任存城,并准备派唐军相助,发给黑齿常之等粮食和武器,分兵相随,遂克任存城,迟受信抛弃家属,投奔高句丽。至此,百济皆平。唐高宗闻后非常高兴,给刘仁轨晋升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为带方州刺史,并为他在长安建第,厚赏家属。
治理百济,实现誓言
此时,唐高宗召刘仁愿、孙仁师回朝,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百济经过多年的战乱,“合境凋残,僵尸相属”(《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为此,刘仁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安定民心,恢复社会秩序:掩埋骸骨;登记户口,任命官长,治理村落;修路架桥,修补堤堰,恢复陂塘,督促百姓种田养蚕;赈济百姓,赡养孤老。很快便医治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使百姓安居乐业起来。然后刘仁轨又屯田积粮,训练士卒,做好攻打高句丽的准备。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月初六,刘仁轨上书唐高宗陈述了唐军现在招募兵役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唐高宗见到奏章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刘仁愿率兵渡海,接替刘仁轨及所部回国。随后,刘仁轨再次上表陈述自己的理由,肯请留下继续镇守百济,并请求任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招抚其众。这些都得到了唐高宗的认可。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要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此时,百济也已稳定下来,刘仁轨遂于八月三十日率新罗、百济、耽罗、倭国四国使者归国,实现了当年出征时发过的誓言。唐高宗见刘仁轨率四国使者而归,非常高兴,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后又兼检校太子左中护。
“点评”
刘仁轨虽身为文官,但能为国家建功立业,非常难能可贵。白江口海战的胜利,也使刘仁轨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为数不多海军名将。在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指挥和作战才能。不但智勇双全,而且有较高的政治才能,虽然孤立百济,却能使当地百姓“大悦”,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