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公元592~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后人通称为苏定方。汉族,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始平(今陕西兴平以南)。历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将、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之职,封邢国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户。他从一员普通战将,靠战功累迁为禁军高级将领,并以其先后灭三国、擒三主的非凡战绩和正直的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员得力干将。
朝廷乡勇,少年悍将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苏定方的父亲苏邕率领乡里数千人为本郡讨伐叛贼。苏定方年仅15岁,便随父作战,冲锋陷阵,战斗中总是一马当先。苏邕死后,郡守令其接替父亲,统率部众。苏定方“破贼首张金称于郡南,手斩金称,又破杨公卿于郡西,追奔20余里,杀获甚众”,从此贼军不敢侵犯境内,家乡百姓均十分信赖他。不久,隋朝统治土崩瓦解,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各路英雄纷纷逐鹿中原,于是苏定方投奔了窦建德大军,窦建德的大将高雅贤很喜欢定方,收其为养子。嗣后,他又随从高雅贤为刘黑闼大军攻城略地,屡建战功。
阴山之战,奇袭颉利牙帐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苏定方被唐廷重新启用,任匡道府折冲都尉。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随从李靖大军出征东突厥,两军大战于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二月,苏定方亲率二百骑兵为前锋,手持弓弩,乘雾行进,在距敌约一里路时,忽然大雾消散,发现了颉利可汗的牙帐。苏定方趁其无备,“驰掩杀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狼狈散走,余众俯伏”。李靖大军随后赶到,东突厥溃不成军,唐军斩首1万余级,俘男女10余万,获杂畜数10万,杀隋义成公主,擒其子叠罗施。颉利率领残兵1万余人打算逃离碛口,被屯于道口的李部堵截,其部落大酋长也纷纷率众来降,李部队获5万余俘虏。此役唐军大获全胜,彻底击败东突厥,史称“阴山之战”。颉利可汗败走后,投奔位于灵州西北的苏尼失,被唐将张宝相率众俘获。
唐灭东突厥的战斗中,苏定方作为李靖前军先锋,直捣颉利可汗牙帐的苏定方因战功授左武候中郎将,后再迁任左卫中郎将。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进攻新罗,攻占其北境30余城。新罗向大唐求援,苏定方随同程名振攻打高句丽,得胜归朝,拜为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讨西突厥,终获全胜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苏定方随从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即程咬金)征讨西突厥,被任命为前军总管。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九月,大军行至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儿子咥运率2万精骑前来抵御。两军展开恶战,总管苏海政激战连场未能取胜,西突厥别部鼠尼施等又率领2万多骑兵前来增援,形势相当危急。当时苏定方所部正在歇马,与大总管营帐相距10余里,中间只隔着一座小岭,看到远处尘土飞扬,知道敌人大军已至,苏定方率500骑驰往击之,贼众大溃,追奔20里,杀500余人,获马000匹,死马及所弃甲仗,绵亘山野,不可胜计。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朝廷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再次征讨西突厥,任雅相、回纥婆润等人为副将,又派已归附大唐的步真及弥射为安抚大使,自南道招抚西突厥旧部。苏定方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北,大破西突厥处木昆部,俟斤懒独禄率领1万帐兵众投降。苏定方加以安抚,从中调发了000骑兵,共同进军至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闻讯,率领10万兵马前来应战。苏定方率回纥及汉兵1万余人同敌展开战斗。“贼轻定方兵少,四面围之”,苏定方令步兵环踞南面高地,长矛向外,亲率精锐骑兵列阵于北原。西突厥军向唐军步兵发起3次冲锋,均未能打破唐军环形大阵的铜墙铁壁,士气渐泄,兵阵已乱。定方乘势击之,贼遂大溃,追奔30里,杀人马数万,并杀其大酋都搭达干等200人。
第二天继续进军,胡禄屋等五弩失毕举众来降,阿史那贺鲁独自与处木昆屈律啜率数百骑向西逃去。刚好赶上天降大雪,“平地二尺”,军吏请求让士卒稍事休息,苏定方说:“敌军依恃大雪,以为我军不能前进,必休息士马,现在踏雪急追,掩其不备,定获大胜。如果放脱贺鲁,让他远逃而去,就不能擒获他了!”于是整顿军队,“昼夜兼行”。进至双河,和弥射、步真会合,“军饱气张”,长驱200里,距贺鲁牙帐只有100百里时,下令结阵而行,大军抵达金牙山。此时贺鲁正准备打猎,苏定方乘其无备,令士兵发动进攻,“破其牙下数万人”。贺鲁率其残部继续逃亡,唐军穷追不舍,“定方追贺鲁至碎叶水,尽夺其众”。沙钵罗可汗仅率其子咥运、婿阎啜等10余骑连夜逃往石国西北之苏咄城。苏定方派遣副将萧嗣业一路追击至石国,沙钵罗可汗被石国城主伊涅达干诱捕,送交萧嗣业。至此西突厥灭亡,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大唐帝国统辖的疆域“西尽波斯”。苏定方因功升迁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另封其儿子苏庆节为武邑县公。
都曼反叛,亲征降唐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冬,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思结阙俟斤都曼先镇诸胡,率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国又再度反叛,并攻破了于阗国。高宗诏令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再度西征。唐军到达叶叶水(今锡尔河),而敌军则在马保川筑营据守。苏定方选精卒1万人、马000匹驰掩袭之,一日一夜行300里,到天明时,唐军距城西只有10里。“都曼大惊,率兵拒战于城门之外”,由于完全没做好作战准备,敌军大败,退守马保城,唐军直逼城门之下。入夜后,后续部队亦陆续赶到,把城池四面包围起来,并伐木制造攻城器械,遍布城下。都曼无计可施,于是双手反绑,出城投降。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敌虏被押回东都洛阳乾阳殿,“定方操都曼特勒献之”。有关官员请依法论处。苏定方磕头请求说:“臣先前已经晓谕陛下旨意,答应免他死罪,希望饶他性命。”高宗说:“朕为卿保全信义。”便赦免了都曼。至此,“葱岭以西悉定”。苏定方被以功加食邢州钜鹿真邑500户,迁任左武卫大将军。
都曼降唐后,唐朝对原属西突厥势力范围内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诸国再次进行大规模建制行政区划。次年六月,唐朝以吐火罗、厌哒、罽宾、波斯、诃达罗支、解苏、骨咄施、帆延、石汗那、护时犍、怛没、乌拉喝、多勒建、俱蜜、护蜜多、久越得犍等16国分置都督府8,州76,县110,军府126,均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并在吐火罗国立碑记述此事。至此唐朝的西部疆域臻于极致,为历代之最。
平灭百济,城主皆降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前往太原,任命苏定方为神丘道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余人征讨百济国(朝鲜半岛西南部国家),新罗国王金春秋被任命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配合唐朝大军作战。唐军自成山乘船渡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鲜半岛南部锦江口)。百济军沿江布防,苏定方率部由东岸登陆,据山布阵,与百济军交战,唐军“扬帆盖海,相续而至”。百济战败,死者数千人,余众皆溃。唐军大部队乘潮上岸,兵力更盛。战船首尾相连而进,擂鼓呐喊,苏定方率步、骑兵夹江并进,直逼真都城。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大破之,杀万余人”,乘胜攻进外城。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向北境逃去,苏定方包围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百济王,率民固守。义慈的孙子文思对泰说:“王与太子临危出奔,叔叔岂能擅自为王?如果国王率师返回,我父子二人怎保性命?”于是文思率其左右从城上缘索而下,众人纷纷跟随,泰无法制止。苏定方趁势命士卒登上城楼,插上唐朝旗帜。城中人心惶恐,扶余泰处境窘迫,开门请降,“于是义慈、隆及诸城主皆降”。
百济平定后,“国分为五部”,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带方州”。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完全纳入唐朝版图。刘仁愿受命率领万名唐军并联合新罗王子金仁泰所率的000新罗军,共同守卫百济都城。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一月,百济国王义慈及太子隆、泰等58人被苏定方献俘于东都洛阳则天门。至此“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赏赐珍宝,不可胜计”,唐廷“赐天下大酺三日”,并加授苏定方之子苏庆节为尚辇奉御。
“点评”
由于唐初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突厥贵族为扩充实力,经常派军队南下掠夺人口和牲畜。唐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报复,苏定方正是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得极有生色的人物之一。虽然唐对外发动的每次战争都造成少数民族人员的大量伤亡,但从历史的观点上看,适度的征伐确实对国家的统一起到了保障作用,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速或巩固盛世的形成,这也就是当时唐朝对外所采取的征讨与安抚并重,软硬兼施的政策。唐朝立国289年,其疆域至高宗朝达到了巅峰,东征西讨、战斗一生的邢国公可谓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