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100000009

第9章 走出乡村

3-1 四十年辛勤耕耘三步棋发家致富

作者:翟赢

日期:2002年3月13日

李希烈,男,现年70岁,初中文化程度,现与老伴、两个儿子及儿媳居住在河南省项城市市区。走进老汉的家,各式各样的新型家电,显示着这是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谈起这几年自己家里的变化,老汉向我们展示了部分以前的照片,同时又领我们到他以前的住处看了看。李老汉原来的家,在项城市某村,现在已经重新翻盖了房子,三层小楼,非常漂亮,只是现在已经没人在此常住,至于原来的家,只能从照片里找到三间矮小的屋子。

老汉把这些变化归功于他的“三步棋”。

第一步棋:出乡村

1966年,靠着一手种植棉花的技术绝活,30多岁的李希烈与项城县(现在的项城市)棉麻公司签订合同,成为棉麻公司合同制的棉花种植技术员,主要负责在项城县部分村子里指导农户种棉花以及防虫害。他在担任技术员的同时仍种着家中的6亩多土地。1977年,随着改革开放,李成为了棉麻公司的正式工作人员,走出了农村。

第二步棋:开商店

李在棉麻公司(项城县棉麻公司后因经营不善,被项城市烟草专卖局兼并)工作至1991年,后退休,由其次子接班成为烟草专卖局的正式职工,大儿子则与烟草专卖局签订合同,成为一名合同制工作人员。这时,李的大女儿、女婿在家里负责着那6亩责任田的农活。1991年,烟草专卖局的效益不好,儿子们的工资经常发不下来,李的退休工资也有拖欠的现象,而家里农田的收益也不好。这时,可以说,李家整个的生活比较拮据。

“穷则思变”,李希烈注意到了当时项城县刚改成县级市,判断市里必定会鼓励商业的发展,于是,1991年,他用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大约2万元,在县城也就是市区里,开了一家小商店,主营烟酒百货,果然,效益不错,这也给了李极大的信心。李当时并没有住在市区里,而是住在项城市丁集乡某村(家里的责任田就在那里),他发现村里的日用品的买卖很不方便,于是,有了开店经验的他,又在村子里相继开了两家乡村商店,并且规模越来越大,经营的效益也非常好。这时,李家的生活,较之以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第三步棋:搞运输

1991年初,在李家的小店正红红火火地开办之时,李希烈的大女婿转业归来。由于李的大女婿懂得驾驶技术,而项城当地砖窑比较多,于是,李家又用开店赚得的一部分钱投资买了一部小四轮翻斗车,专门在砖窑上拉土。这期间,李的大儿子跟着大女婿学会了驾驶。

由于李的亲家是当地一家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该企业的产品行销全国,而李家的大儿子和大女婿都懂得驾驶技术,于是,在1994年,李家全家开了家庭会议,最后决定,全家拿出大部分的积蓄,买了一辆解放牌大货车(当时价值是13万元),由大儿子和大女婿负责驾驶,业务就是运输当地该家国企的部分产品到全国各地该产品的销售网点。李的二儿媳在市某银行工作,为了买车,李家通过房屋抵押贷款,在银行贷了大约10万元。由于货源充足,这项业务进行得非常顺利,在买车半年之后,李家就还清了贷款,进入了盈利阶段。1997年和1999年,李家又分别购进了解放牌大货车和东风牌大货车各一辆,其中李的大儿子和大女婿各驾驶一辆,另一辆租给了别人。

这样,李家的运输业务是越跑越顺利,李希烈一家仍在考虑着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计划。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李老汉仍对自己的“三步棋”感到满意,但他同时也提到了这其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除了开店的艰辛,贷款买车时的勇气,李还特别指出了周围环境的影响。1994年,当李家添置第一辆大货车的时候,由于当时李希烈仍然住在乡下,当时的邻人们纷纷对李家的变化表示出了羡慕,同时部分人也由羡慕变成了嫉妒,集中的表现为曾经有过众人哄抢李家的恶性暴力事件。该事件最终由公安机关出面予以解决,但它也极大地伤害了李老汉的感情。于是,在事发后不久,李希烈一家搬离了那里,在项城市市区购置了两处房产,从此住在了市区。家中的土地由李的女儿负责照看。

毫无疑问,李希烈一家现在已经走进了小康的生活阶段。我们注意到,作为70岁的老人,李希烈的初中文化程度在同龄人当中,是比较高的学历,而他的儿子们的学历也都是大专,这在农村当中也比较少见。比较高的文化程度对于李发现机遇,有着较大的帮助。在谈到农民将来的出路问题,李希烈认为,提高种植业的效益,仍然是大部分农民的出路,怎样提高效益,不仅仅是要产量提高,更要能卖出个好价钱。现在主要的问题仍是种地没有好的收益,才迫使年轻人走出去。出外打工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不能彻底地解决农村的问题。农村的问题还是要和土地打交道。根本的方法是走合作化道路,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既方便了城市中购买的一方,又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农户收入。同时他提到,农民的文化教育也要受到重视,只有提高了人的素质,才可能使所谓的“科学种田”、“产业化经营”落到实处。

附录1:当地概况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幅员1083平方公里,辖10镇8乡,107万人。项城历史悠久,古称项子国,汉初置项县,南朝宋易名项城县。1993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项城人杰地灵,东汉学者应邵,《千字文》作者周兴嗣,近代诗词家伯驹,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祖籍均为项城。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著名古迹汉光武庙遗址,袁世凯旧居和行宫,白果树等极富旅游开发价值。

项城是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市,是豫东平原一颗璀灿的明珠。这里交通便利,漯阜铁路穿越市境,西接京广,东连京九、津浦线,106国道,311省道纵横全境。沙颖河航运直通淮河。完整的水陆交通网络使项城成为豫东南较大物资集散地和客货中转站。项城通讯设施先进,50000部程控电话与国内外并网直拨,无线寻呼、传真方便快捷,水电资源充足,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项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已形成了以味精、医药、皮革三大行业为支柱,以电力、机械、纺织、化工为骨干,众多行业相配套的工业体系和规模化、集团化、外向型发展格局,形成了味精城、皮革市、医药生产基地的雏型。尤其是莲花集团已拥有12万吨生产能力,有9个中外合资公司,18个分厂,资产总额4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与出口基地和世界单厂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集团。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乡镇企业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抽纺、轻纺、烟花爆竹、劳保用品、塑料加工、毛笔棕刷、建筑建材、机械加工等16个行业群体、六大生产区域。与此同时,项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一原绿化先进市、全国公民义务献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河南省治安模范市,河南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199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2.4亿元,分别是1993年的2.4倍和2.5倍。

(资料取自《中国河南·周口信息港》)

讨论题

1.分析李老汉的“三步棋”中每一步的决策条件和决策动机。文化素质和城市生活如何影响这些决策?当代农民走出乡村是否是真正的出路?

2.如何看待李老汉遭遇“哄抢”事件?

3-2 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经历

作者:程子建

日期:2002年3月14日

本案例的主人公叫周和平,39岁,高中文化,现在是武进市和平鞋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是武进市5000多名农民企业家中比较成功的一位。他从高中毕业就开始做学徒工,后来在一家模具厂承包业务,通过15年的辛勤积累,他办起了自己的鞋模厂,先是合股,后又转成独资。通过他的经历,可以具体地接触农民办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学徒时代

1979年,周和平高中毕业,由于当年刚恢复高考,录取比例较低,他未能考上大学。当时家庭生活很困难,父母和大哥务农,二哥参军,小妹还在读书。于是他跟随一位亲戚学做瓦工。虽然收入还可以,但他觉得大好青春时光就做做瓦匠实在不是长久之计。第二年他就到乡里的一家生产鞋模的乡镇企业(庙桥农机站武进模具厂)学做鞋模,当时的收入为每月12元。

承包积累时代

1981年,承包制逐渐推行开来,周和平当时也萌生了承包的想法。他与其他几个学徒工一合计,开始承包鞋模的销售业务,收入按年产值5%的比例提成。从1981-1996年,该厂的固定资产从5万~6万元一直增长到50万~60万元,处于稳定上升阶段。周和平的个人资本的积累也稳定增长。通过在全国各地跑业务,他也建立了比较好的业务网,为日后的自我开拓创造了条件。

合股风波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乡镇企业开始转制,转为私人所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和平也开始了他的个人创业。

1996年对于周和平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常漕公路13公里处以每亩4万元的价格永久买断了公路旁的3亩地,建起了自己的厂房,鞋模厂也实现转制,更名为和平鞋业有限公司,他有了自己的工厂。当时的固定资产是60万元。

由于个人资金有限,当时他与另一位农民合股,各占50%的股份。同年,除了制作鞋模外,他们又开始了TPR(一种工业原料)鞋底的生产,首批投入60万元。第一笔生意做得非常成功,不但完成了订单,而且年底收回了全部资金。于是1997年,他和合伙人一共投入300万元扩大生产。订单完成了,可到年底却只收回了170万元资金,资金的拖欠使鞋厂的生产陷入了困境。这时候,他与合伙人在鞋厂的经营管理上产生了矛盾,于是他向信用社借贷偿清了合伙人的股金,开始独立运作。

那一次风波对周和平的冲击相当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下子又回到了起点,从零开始。但是他觉得自己当初决定合股没有错,不合股,工厂就办不起来;而后来选择独资也没有错,不独资,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不过,他觉得后来独资的时候,采取另一种方式可能会更有利一些,即把工厂结束,大家各拿各的,分道扬镳,然后他再用已扩大了的资本,重新办厂。现在还存在一个后遗症,那笔拖欠的资金现在还没有收回,但如果收回,那笔钱怎么处理?

独资经营

从那次风波开始,他的企业一直是独资经营,现在他的企业仍以生产鞋模和鞋底为主。而他的固定资产也从办厂初期的60万元上升至现在的150万元;年产值也从当时几十万元上升至现在的300万元。周和平常常出差联系订单,他的鞋模已远销国内外。可以说现在企业的运营已进入了正轨,但是他又面临另一个难题。制鞋模虽然利润高,但是产值却低,而且受别人牵制,处于来单开工、无单停产的状态,所以他一直想开拓其他的领域。他想建一个鞋模、成鞋一体化的企业,打出自己的品牌,但是苦于找不到合作者。谈到这里,他指给我看街对面一座崭新的大楼,那也是一个农民办的企业,生产电子设备。那个农民发明了一个蜂鸣器之类的东西,后来一家德国公司给他投资生产这个产品,现在那个企业已经有好多分厂,资产达几亿元。讲到这里,可以看出周和平对此十分羡慕。值得一提的是,周和平自己也很喜欢设计,许多鞋模的底纹都是他自己设计的。

现在,周和平又面对一个新的决择:继续现在的企业,已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开拓其他领域,一缺乏足够的资金,二没有好的项目,而且风险很大。他也希望清华等大学能给他们这些农民企业家提供新产品信息,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附录1:家庭和企业概况

全家四口人:妻子初中毕业,做过裁缝,现在丈夫厂里帮助管理。儿子和女儿都住校,儿子在星晨实验小学,女儿在湖塘实验中学。家里还有三亩责任田,包给外地人种。

厂房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引进国内先进的生产鞋模、鞋底流水线。全厂40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0人。

附录2:当地概况

常州既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339万,其中市区280平方公里,人口85万;下辖武进、金坛、溧阳三个县级市和天宁、钟楼、郊区、戚墅堰四个行政区,以及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市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长江常州港万吨级码头可接靠外轮,并具备集装箱中转功能。民航常州站有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

早在1992年,常州就被列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是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社会发展综合示范城市之一;所辖三市也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5年以来,常州又连续两年被江苏省权威部门评为外商投资回报率最高地区,并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武进,已有2500多年历史,位于江苏南部,北枕长江“黄金水道”,南濒太湖、湖万顷碧波,距南京、上海分别为120公里和150公里。武进现辖30个乡镇,总人口121.7万,总面积为1583平方公里,市政府驻湖塘镇。

武进市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素称“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经济迅猛发展,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农副工商相协调,内外经贸相结合的经济格局。武进是“中国明星县(市)”、首批小康县(市)之一,在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名列前茅。

在联合国的支持与合作下,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将武进市新城建设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首批优先项目之一,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惟一的社区建设示范项目。目前,这一跨世纪工程已按规划启动实施。

武进市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均穿境而过,常州航空港坐落在武进境内,有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10多条航线。全市电话、传真已实现程控化,可随时直通世界各地。

讨论题

1.农民独资难以办起上规模的企业,而合伙的结果十有八九都是散伙,转为独资。农民合伙如何摆脱“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怪圈呢?独资是不是农民办企业惟一可行的形式呢?

2.农民合股究竟有没有好的形式,1:1的股份持有率是否恰当?如果股份持有率不是1:1,对决策会有什么影响?

3.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是当地农民办企业的主要形式,但技术含量都不是很高,现在这些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去年武进市就新增2000多家,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些企业未来将如何发展?这些企业都是私有制,会不会出现自由竞争阶段后的兼并和垄断呢?

3-3 农民纪桂生

作者:叶欣

日期:2002年3月15日

35年前,他从东八间房村徒步到鼓楼淘厕所,用100斤粪换五分钱为家中分忧;22年前,他只是一个拿着小学文凭的普通农民,靠给人做点木工活儿喂饱刚出生的孩子;12年前,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个体户,一砖一瓦盖起了自己的储运公司;4年前,他耗资数十万元赞助北京电视台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博远之夜,自此商界同仁都知道了纪桂生的存在;现在,他已有了大专文凭,兼任北京东昌利华建材储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博远妇婴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朝阳区四元建材市场总经理,并经营多家餐厅,拥有近7000万元资产,成了卓有成就的农民企业家。仅22年,纪桂生凭着他那股“敢干、肯干、干到底”的执著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高楼平地起

随着1978年三中全会的召开,无数个个体户诞生了,他们吮吸着改革开放的春雨茁壮成长,纪桂生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他和兄弟、亲友一起做起包清工(包工不包料)的行当,他们从小生意做起,四处拉活儿,经过三年的苦干,生意越做越大,已经开始包工包料。在这过程中,他渐渐发现,做建材来钱快、有发展,于是便做起了建材买卖。就在这时,问题出现了。纪桂生最早做的是水泥生意,水泥运来了,可没有合适的库房,水泥怕雨,他惟一可以用来存货的地方却是一片大坑,但若不把水泥运走,车站就要罚款,百般无奈下,纪桂生把水泥运了回来,立刻投资在大坑上垫土3米建厂房——这就是储运公司的原形。今天,纪桂生还骄傲地指着那片厂房说:“这是我自己一砖一瓦盖的。”

建材生意使纪桂生的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他却又开始为找不到运输的车皮而发愁。向来敢干的纪桂生因此着手开办起了自己的储运公司,正式搞起运输,并且还投资近400万元修建了500多米的专用内运铁路,成为全市第一个拥有自己铁路的民营企业家。当被问及付出这么大,有没有怕过入不敷出、血本无归时,纪桂生感慨良多地说:“钱赔了,我全当交学费,要说怕,我是怕政策(变)呀!”纪桂生说。他刚开始做水泥生意时,国家推行“双轨制”,凡事有指标,可这些指标都优惠给了市水泥公司等国营企业,他是个体户,拿不到指标,有苦难言。1991年以后,好不容易转了“单轨制”,国家物资局还是对他们这些个体户限制颇多,办什么事都要靠关系,他们的日子依然不好过。毫无疑问,个体户更适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而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政策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统购统销的制度严重束缚了个体户的生意,总体上讲,国家允许个体户存在,但同时限制个体户发展,纪桂生在这方面也吃了不少亏。虽然如此,纪桂生还是对国家的政策充满感激,至少是这些政策让他敢于放手去大干一场。

更上一层楼

经过商场上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纪桂生的眼界开阔了。1987年,他在一次厂内职工会议上说出了在当时看来很有远见的话:“以我现在的知识,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自此,纪桂生开始自学,在非常辛苦的情况下,他坚持生意、学习两不误,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大概有了文化就是不一样,1997年,当有人拿来含药纯棉婴儿衣物的研制成果要他出资时,他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认为在大力提倡事事从娃娃抓起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日益受宠的中国,这一定能为他的企业注入一股新生力量。事情开始并不顺利,一方面,卫生局、医务局因衣物含药,不能确保对婴儿的皮肤无任何刺激,不批准生产;另一方面,纪桂生原想将生产出的衣物向各个医院直销,但市场调查显示,在他之前已有人做这种生意六七年了。人家已形成一定规模,有市场基础,他初涉其中必然受到排挤,难以打开销路。但困难并没有吓倒纪桂生,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既然干了,就要干到底”的决心,执著的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干得比别人好,做到后来居上。于是,他脱离了原先向他提供药物婴儿服装配方的合作伙伴,成立了博远妇婴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力邀专家、教授重新设计制作了宽松、松软、吸水性强的纯棉婴儿衣物,并以“质”取胜,与北京多家医院签约。为了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提高公司的名声与信誉,他又出资百万元与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了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这样算来,博远的初期投资就高达400余万元。纪桂生说,他之所以肯冒如此之大的风险,正如他当年修铁路时一样,是抱着“干了就争取干好,决不后悔”的想法。事实证明他的付出得到了绝对的回报,博远1998年收入100余万元,1999年收入200余万元,2000年收入500余万元,2001年收入已过800万元,博远的产品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大都市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东北、河南、江西、海南甚至新疆、西藏也得到了认可。纪桂生今年的目标是让全国10%的新生儿用上博远的产品,初步计算,全国每年新生儿近1500万元,若目标实现,博远的年流水可达亿元以上,等于纪桂生名下所有企业去年的年利税。

爱盖房,也爱种地

现在,纪桂生的所有企业基本都盈利,共有员工600余人。他响应了邓小平的号召,成了先富起来的人,但也没忘要带动其他人富起来。他企业的600多名员工中有近200人是东八间房的村民,村里的公路是他出钱修的,而且自1999年起,他免费出任村里经济合作社社长,去年东八间房村私企年收入1.66亿元,超额完成任务600万元,占全村所有企业总收入的大半,这都离不开纪桂生的功劳。谈及他对中国农民未来出路的看法,纪桂生颇有见解,他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很重要,一户农民若有条件,最好有人务农,有人向外谋发展。现在政策好了,形势也好了,只要肯干,抓住机遇,中国农民一定有出路。

纪桂生是个心思很活的人,中国入世成功,又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机会。他想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条件,和外商合作开发、引进新的建材品种;他想把主力放在储运公司,发展这个私企很少涉足的行当;他想把博远的业务推广到儿童服饰,并打入市场;他还想让他现在这些家族式的企业成为股份制的上市公司。最近,他又多了一个愿望,就是要把私企做得漂漂亮亮,让人们知道个体户也有很优秀的,不能让一些阿谀奉承、破坏法纪的败类败坏个体户的名声。用纪桂生自己的话说,他一个45岁的农民,仅为了养家糊口,奔波二十几年,能有今天,他很满意,也很自豪。我想任何人都会觉得他有自豪的本钱,他的所作所为绝对堪称中国农民的表率。

对纪桂生的采访即将结束时,他说:“其实我这辈子最爱干的事儿一是种地,二是盖房。要不是国家规定我们这儿只能种树,我还会承包土地种玉米……”无论企业发展到什么样,无论赚了多少钱,纪桂生依然保持了一个农民的本色:朴实、勤劳、执著。

附录1:家庭概况

纪桂生,男,45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东八间房村,现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农民企业家,北京东昌利华建材储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博远妇婴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朝阳区四元建材市场总经理。有二女,大女儿大学毕业现在英国读书,小女儿就读于陈经伦中学。纪桂生现与妻子、母亲、三个弟弟一同生活,全家皆为农民户口。家有私用轿车10余辆,客车30余辆,资产近7000万元。附录2:当地概况东八间房村属朝阳区绿化隔离带,全村耕地都用于种树,村民早已脱离农业生产,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其村经济合作社,主抓村里一切经济工作,监管并扶植村里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参与本村的经济建设,类似一个村级工商所。

附录3:“北京博远”企业简介

北京市博远妇婴卫生用品厂位于北京东郊朝阳区将台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一家从事专业性生产纯棉织物妇婴卫生用品的新兴企业。该厂成立于1998年7月,设有七个职能部门及裁剪车间、缝制车间和一个设施完善的化验室;为保证产品百分之百达到卫生标准,生产过程实施了全封闭的管理,拥有一支技术娴熟、素质高的职工队伍;生产的妇婴卫生用品,以及护婴系列产品已通过国内同行业知名专家鉴定,属于国内领先产品。

该厂产品均采用纯棉织物为原材料,投放市场后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产品现已销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云南、黑龙江、吉林等省市。

该厂始终以“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宗旨。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该厂在1999年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使其质量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实现与国际管理水平接轨。

博远人本着“博爱仁和,健康人生”的信念,以顾客为中心,不断开拓进取,为广大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人类健康奉献自我。

工艺流程:选择合格分供方→原料采购→进货检验→裁剪→缝制→检验→包装→消毒→产成品入库→投放市场。

(摘自该厂印制的《北京市博远妇婴卫生用品厂(介绍材料)》)

讨论题

1.纪桂生走上从商之路,与许多20世纪80年代起家的个体户一样,是由于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他是因为有胆量、有拼劲,所以没被无情的改革浪潮所吞没,但这其中或许还有一些运气的因素,因为还有很多胆量、拼劲都不比他少的人是被潮流淘汰的。怎样评价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政策及其对个体户的影响?

2.中国的粮食资源并不丰富,现在愿意种田特别是种粮食的农民越来越少,而我国还在不停地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农田为绿化带、改革户籍制,这是否会使粮食产量更加减少?又是否会给几近饱和的城市带来更大压力?谈谈你的看法。

3-4 有机会还得自己当老板

作者:江红平

日期:2002年3月27日

梁衡是湖南省耒阳市永济镇人。这个地方大部分是黄土地,“晴天一把刀,雨天乱糟糟”。据说在很久以前,县太爷因为觉得这个地方土地稀少又非常贫瘠,水资源也缺少,每年总是需要外地的支援,于是把它取名为“永济”,意思是永远需要救济的地方。因此这个地方的人有外出谋生的风俗,凡是能走出去的人都被当地人所推崇。最近村里人谈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梁衡,这小子去广西不到5年,就盖起了一栋两间四层的房子,而且在人们连电脑是何物都不知道的时候,就买了电脑。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尝试学医

梁衡1988年高中毕业后,就在琢磨着今后该怎么办?当时打工的风气已经兴盛起来,但他想自己有高中文化,从长远打算掌握一门手艺比较好。刚好他四叔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于是他选择了学医。跟随他四叔行医属于学徒,没有工资的,而且至少要好几年才能出师,但医生在乡下人眼里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社会地位比较高,他也相当喜欢这项职业。

不久消息传来,二弟考上了大学,家庭经济状况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亲戚劝他去打工,他本想坚持学医,但面对父母由于操劳过度而日益憔悴的面容,终于放弃了。同年,经人介绍去广东打工。

闯荡广东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来到了广东,希望能进一个好的厂子,赚到足够的钱。但许多厂为了搞好同地方政府的关系,都优先考虑当地的劳动力,很少接受外地的民工。于是只好打一些临时工,如搬运,或者在建筑工地打零工。这段日子是他记忆最深刻的日子,他每天起来以后就是到处去寻找工作,不管什么工作都行。晚上则和十几个同乡挤在一个小工棚里。条件很艰苦,尤其是夏天,闷热的天气,蚊子在四周肆虐。他说自己之所以怕蚊子就是那个时候被叮的。第一次赚钱是他们十个人连夜把十几吨的水泥搬进仓库,忙活了一个晚上挣到了100元,但第二天大家都没有力气再爬起来。这样流浪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后来他听说一个老一辈的亲戚在某出版社工作,不过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他大着胆子给那位前辈写了一封信,不料竟有了回音,于是被介绍进了一家中外合资的塑料厂工作。

进入塑料厂对他来说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从在外面风餐露宿到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他感到知足了,也特别珍惜这次机会。进厂两个月后他被调到仓库当管理员。刚到仓库,他就发现仓库的管理很不科学,物资的存货和账面记载有很大出入,无人负责。为了管理好公司的上千种物资他绞尽脑汁。他利用工作之余去上夜大的会计学课程,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基础。通过与实践经验结合,编制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仓库管理记账方法。这些努力使得仓库的管理变化很大,他也因此被提拔到公司财务室工作。

1991年进入财务室工作是他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按他自己的话来说,由原来卖苦力变为坐办公室,由蓝领工人升为白领工人。而这都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通过财务室的磨炼,他基本掌握了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以后求职也基本是做会计工作。

从1991年到1996年,他先后在三个不同的公司做过事,都因为企业效益下滑而跳槽。这期间他结了婚,并生有一女。两三次的跳槽经历让他深深感到:打工完全是吃青春饭,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有机会还是得自己当老板。正好他弟弟大学毕业后在桂林一个印刷企业工作,邀请他一起到广西去。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和弟弟在桂林合伙开纸张店。

广西开店

开纸张店这个想法是经过仔细考虑才决定的。根据二弟梁华的调查,桂林虽然星级酒店林立,但印刷业务却非常落后,用来印刷的纸张也非常粗糙。大酒店的印刷业务都被厦门、广东那边的公司包揽。由于距离远,在设计、排版、印刷方面就全由对方说了算,少了商榷的余地。同时,桂林为旅游城市,工艺品出口比较多,在包装纸上非常讲究,需求量很大。另外,当地的书画爱好者很多,对高档纸张的需求也不少。在业务上,梁华因为经常在广东、广西之间穿梭,所以同纸张批发商以及各个印刷企业的关系都很熟。

于是在1996年下半年,他拿出打工8年所积攒的1.6万元,同他弟弟0.6万元合资。又借了5万元开始创业。他们在一个豪华的路段以3000元/月的高价租了一个门面,并四处发广告推销自己的纸张。很快他们就发现,每个月收支相抵,还有亏损,压力很大。当时存货占了3万的资金,流动资金占了2万元,剩下的2万元资金,如果不盈利,肯定会在高额的租金下消耗殆尽,但为了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又不得不“熬码头”。1997年的春节是在沉闷中度过的,创业最初的挫折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中,回家拜年也是匆匆忙忙。

1997年开始,梁衡咬咬牙又从家乡借了2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并迅速把门面搬迁到一个每月只有800元租金的地方,由于业务关系已经建立,而且当地像他这样的店铺还是第一家,所以营业额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扩大业务范围,既卖纸张,也兼印刷。一般是他们接到某个酒店的单子,自己出纸张,派业务员(梁华)到广东一带去印刷,回来再交货。在这些措施的带动下,1997年的营业额迅速攀升,全年共接了70多万元的订单,利润额有百分之十几,并把欠款全部还清。初战告捷,胆子大了起来。1998年购入一台价值5万元的名片机,把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名片业务。

问及成功的经验,他笑着说,主要是财运好。不过,还有很多因素。第一,要善于发现赚钱的机会并敢于闯。现在的农村机会实在太少,没事情做的人太多,什么事只要赚钱就会一拥而上,但敢于像他这样到外地开店当老板的人还比较少。第二,要领先潮流。他们开店之初虽然经费紧张,但却在当地率先买了电脑和传真机等先进设备。与客户联系非常方便。第三,讲信用,以诚信为本。产品质量要让客户满意,货款和交货要及时,树立起信誉。这样的话,客户满意放心,而且有时候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方便。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接了一笔24万元的单子,为了做这笔生意需要18万元的流动资金,可他们没有这么多,后来与对方谈判,在彼此的信任下,对方预付了14万元的款子,资金紧缺的状况一下子得到了缓解。

2000年,他与弟弟分家。分了一半的财产回到家乡。对这件事他不愿多谈,只是觉得在经营方略上以及日常理财上与弟弟梁华有分歧,于是放弃了已经建立起来的事业回家盖房。不过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附录1:家庭概况

梁衡,湖南省耒阳市永济镇大河边村人,1988年高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做一些零散工作。1989年,经亲戚介绍在东莞塑胶厂工作。1991年,进入厂财务室工作。1993年—1995年先后在广东某出版社下属公司从化市某加油站做会计工作。1996年下半年,与其弟梁华一起去桂林创业,开了一家纸张店。2001年与梁华分家,回到家乡建房。现待业在家。

梁衡的父亲一代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状况非常差。为了养活他们三兄弟,他的父亲受过不少的苦难。改革开放以后,靠养殖淡水鱼类发家致富,建了房子。但在梁衡高中毕业的时候,两兄弟都在读高中,还是负担不起,所以他才去打工。

梁衡家现有三口人。生有一女。经济状况在农村中算是比较好的。

附录2:当地概况

永济镇隶属湖南省耒阳市。这个地方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形,土地以黄土地形为主,比较贫瘠。土地资源也非常紧张,平均每人不到3分地。惟一的好处是靠近欧阳海灌区,在灌溉上还可以得到保证。

永济镇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一般是一年两季,秋天收割以后,就播下油菜种子,也不用费多大的心思,第二年春天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间或有些农民养蜜蜂,采集花蜜,但总没有形成气候。由于靠近广东,镇里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亲戚在广东打工。基本上是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外面打工挣钱。

永济镇靠近107国道,而京广线又穿过衡阳,所以毗邻的衡南县的人都要通过它上107国道去衡阳乘火车。这是当地人收入的另外一个主要来源,许多人就是通过搞客运而致富的。

讨论题

1.梁衡在广西能够扎根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选择离开?

2.梁衡在广东打工6年不到,就觉得没有前途。你觉得打工对中国广大农民是不是长久之计?是否如他所说,都应该自己当老板?

3-5 做生意要做第一个

作者:江红平

日期:2002年3月27日

1987年正月,节日气氛还很浓厚,到处是喜气洋洋拜年的人们。冠市镇塑料厂厂长贺福元却眉头紧锁,一个人坐在家喝酒。妻子和两个子女都被他打发出去拜年去了,为的是一个人清净。过两天就要参加塑料厂新一轮的承包了,听说这一次还要提高上缴任务,而且镇领导也换了,承包政策据说也有所变化。下一步怎么办?

贺福元1968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已经18岁了,按照农村的观点已经是一个成年劳动力了。当时正是人民公社时期,于是他就进了生产队挣工分。1974年,当全国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冠市镇已经开始尝试四处推销乡镇渔场的鱼虾,派他到广东韶关去搞销售,在外闯荡了几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他先后在镇塑料厂、农机厂当过工人。1979年,冠市镇开始推广承包制,他和另一个人承包了镇里的农机厂。说是农机厂,其实也就三十几号人,有十台左右车床,主要生产家庭刀具、农用机械配件,还有车辆维修等。他在外跑业务,合伙人负责全厂的生产安排,承包人完成上缴任务后,剩下的利润可以按50%提成。

承包之初,他是有顾虑的。首先是以前没有过承包这种事物,不知道其中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完成每年5000元的上缴任务在当时还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况且当时的“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的提法还有一定的影响。不过他也知道,如果人人都相信承包会有赚头,那也不会轮到他了。这时镇里的领导给他打气,说实在完不成任务可以协商降低上缴任务。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任了。由于经验不足,另外两个人在厂里的财务管理上存在分歧:厂里的利润上不来,他怀疑是合伙人暗中使了什么手法,所以最后不欢而散。这次的承包失败了,没有完成上缴任务,1980年底就放弃了。

1981年,他决定一个人承包,这次承包的是塑料厂。塑料厂的规模和农机厂差不多,大概有三十几个工人,主要生产家用的塑料桶、水杯以及其他塑料用品。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他一个人主管生产、财务以及销售。在他的带领下,该厂产品适销对路,每年除了上缴5000元以外,厂里的工人每个月能够拿到60元~120元不等的工资,他自己每个月则高达150元(年底提成还不算)。而当时最吃香的乡镇干部每个月也不过40元~50元的工资。后来虽然上缴任务不断加重,他还是承包了塑料厂,一直做到1986年。这6年来,承包塑料厂的成功给了他巨大的成就感,也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他们家从农村搬到了镇上,花了2000元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价钱。

1986年的时候,中央提出了“经济翻番”的口号。本来的意思是要各地加快发展,促进经济产量上台阶。但当地政府领导不考虑各个承包单位的实际情况,把上缴任务一下子提到每年1万元。他还想干下去,毕竟塑料厂收入不错,而且社会地位也算是半个国家干部。他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有信心。

但有一件事却始终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里。他的好朋友——农机厂长因为没能完成上缴任务,家产被充公,看到昔日的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他的心冷了半截。好不容易奋斗才有今天的成就,如果因为工作没做好连累家人无家可归,这是他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踌躇的主要原因。

最终,他放弃了多年经营的事业,待业在家。可又不能长久不做事,两个子女还要读书,那下一步做什么呢?

经过观察,他发现镇里运输用的拖拉机大部分是从外地请来的,而且据他以前从农机站了解的信息,这一行业利润还可以,于是他买了一辆拖拉机搞运输。刚开始的时候,村里只有两部拖拉机,收入还不错。一年毛收入有6000元左右,扣除每年上缴的养路费800元,以及工商所、农机站、派出所的各种费用600元上下,再扣除车子保养,以及烧油的成本,一年纯收入总有3000多元。

1992年春节,贺在广东的亲戚要他去帮忙。这个亲戚是做不锈钢生意的,主要是做防盗门、防盗网、楼梯扶手以及不锈钢床柜等。并答应只要他学会了这门技术,工资可以达到800元/月(包吃包住),做学徒期间可以有300元/月。他踌躇了许久。毕竟已经41岁的人了,还能有以前的冲劲吗?现在收入与在外相比少是少点,不过俗话说:在家千日好,而且两个子女都正处于成长教育阶段。但转念一想,开拖拉机现在不错,但将来必然会越来越难。现在才过了两年,村里已经多了6部拖拉机。反过来想,40多岁的人了,这次如果再不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恐怕以后更难了。至于技术方面他是有信心的,原来在农机厂他烧焊的技术是一流的,而做不锈钢家具的技术是建立在这之上的。考虑清楚了以后,他决定去广东拼搏一番。

到广东以后,他三个月内就掌握了技术,最主要的是他有悟性,做的家具门窗既美观又符合客户要求的尺寸,很快就被提升为大师傅,工资也随着一路上涨,1994年工资就达到了2000元/月。当时的广东经济很活跃,而治安环境却比较差,所以防盗设备需求很大。用不锈钢做的床柜经久耐用,又比较美观,也深得当地居民的喜欢。他说,1994年会这门手艺的人还少,几乎天天要加班赶货。不过1996年以来,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这个行业的利润也一直下降。1994年至今,他的工资一直保持在2000元左右,没有变化。他的儿子在1998年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广东,现在继承了他的手艺,工资也快有1500元/月了。打工10年,他们两父子的积蓄已经达到十几万元。2001年在家乡花了11万元建了新居。

回顾走过的路,他颇有感触。从最先实践承包制到搞运输,以及后来转行到广东打工,他在几个不同的行业都做得相当不错,而且每次都是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可以赚钱的时候首先进入,赚了一笔。可是很快又不得不转行。在农村机会太少,而人口太多,大家都在瞄着别人,一旦发现可以赚钱就会闻风而动,竞争的人很快就多了起来。所以他的经验是做生意总要做头一个好,利润高。胆子要足够大,总会有机会的。

附录1:家庭概况

贺福元,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冠市镇南岳村人。1968年,17岁的贺福元初中毕业,回家务农。1974年,冠市镇渔场生意红火,派他去广东韶关搞销售。1979年,与人合伙承包冠市镇农机厂,两年后放弃。1981年,独自承包镇塑料厂,三年一届,一直到1987年。1988年,开始开拖拉机搞运输。1991年,卖了拖拉机。1992年春节,到广东打工,学习不锈钢家具焊接技术。现还在广东。

贺家现有四人,一子一女,都已经初中毕业,现都在外面打工。

附录2:当地概况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冠市镇南岳村靠近冠市镇,有3000多人。土地还不算紧张,平均每人有6分地。另外每户还可以承包山林,种植经济林,或者开荒种田。主要经济作物以水稻为主。该村虽然靠近冠市镇,但是交通闭塞,到1990年才有一条正式的马路通往冠市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冠市镇的工业还有一定的基础,镇办的农机厂和塑料厂,是乡镇企业中发展比较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两个企业。附近的农机配件及修理,日常塑料用品基本上都是由这两个厂提供。另外,镇办的企业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渔场,规模很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品就销售到了广东韶关一带。南岳村有不少的人在镇办企业上班。贺福元曾经就是其中一个。

讨论题

1.没有完成承包任务用家产来偿还,如果事先是约定的,会给企业家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影响又是什么?

2.主人公认为“做生意一定总要做头一个好。”做生意总是风险和收益并存,为什么主人公在几个行业中总能够成功?这是主人公的个人原因,还是和改革开放正处在起步阶段有关?

3-6 走出乡村(1)

作者:张丽瑛

日期:2002年3月27日

张晓华和张晓杰是姐弟俩。1997年,在同一年级读书的张晓华和张晓杰初中毕业。当时他们家生活比较困难,父母都是只会种地,养猪、牛的农民,无法同时支付姐弟俩在高中比较昂贵的生活费和学费。而张晓华的学习成绩比弟弟稍微差一点,于是,张晓华便辍学回家,从此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而张晓杰则继续读高中。刚刚初中毕业的张晓华既没技术又没文化,只能在邻村的一家小面包厂当工人。面包厂的工作并不是很辛苦,她每月可以拿到30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每天回家,不但节省了住宿费,而且还可以帮家里料理家务,农忙时还可以请假回家帮忙耕种收割。由于少了一个读书花钱的,多了一个挣钱的,家里的情况一天天好转起来,原来连煤气灶都没有的她家能用上煤气做饭了。

1998年,张晓杰读高二,张晓华则经人介绍到莱阳市肉禽加工厂工作。这里的工作比较辛苦,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在摄氏零度以下的室内工作。她做的是鸡肉加工,经常沾凉水,冬天手上经常起冻疮。但是她能吃苦,每月能挣800元~1000元,吃住也比较便宜,年终还有奖金。到2001年底,张晓华已经在这个厂工作三年半了,这在打工的行列中是比较少见的。当问及她为什么不考虑换个工作时,她的神色有点暗淡。她告诉笔者,当时弟弟正读高中,花费不低,而且将来如果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将更高;即使考不上大学,那也得准备钱为弟弟盖房娶妻,父母又不是能挣钱的人,她作为姐姐又怎能不尽力!在这里虽然苦点,但是工资待遇还不错,更何况她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手艺,所以也就没有换工作的想法了。

三年半的辛勤工作,不仅改善了家里的情况,供弟弟读完了高中,而且也使张晓华的人生发生了转变。2001年以前,张晓华还只是一个临时工,就是说她随时可能被辞退,更不用说什么福利保障了。然而她的勤奋努力、谦虚认真,得到了工厂领导的好评。在2001年9月,张晓华与莱阳市肉禽加工厂签订了合同,成为了该厂的一名正式职工,户口也随着迁入城市。讲到这里的时候,张晓华显得有点激动、有点兴奋,她说她是幸运的,有的工人在厂里呆了七八年也没能转成正式职工。如今张晓华又当上了车间的班长,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张晓杰在2000年的高考中落榜后无心复习再考,便也到莱阳市寻求发展。他舅舅在莱阳市开一家私人牙科门诊,所以他就跟随舅舅学习牙科技术,这在当地是很挣钱的一门技术。到现在为止,也已经学了一年多了,技术越来越精。听他讲,她姐姐户口现在在市里,将来会在市里成家,而他最近也会找关系把户口迁入莱阳市,将来也会在市里成家立业,开一家私人牙科门诊,生意应该会不错,他对他们家的现状还算满意。

现在,他们的父母仍在农村,除了种几亩普通作物之外,还种了一片果园,加上养的猪、牛,收入也还不错,而张晓华和张晓杰也都挣钱了,除了日常消费和农业投资外又没有什么大的支出,所以生活过得也算富足。

附录1:家庭概况

父亲张学玉,49岁,初中文化。母亲赵翠芬,48岁,小学文化。张晓华,女,21岁,初中文化。张晓杰,男,19岁,高中文化。

2001年,全家总毛收入大约15000元,纯收入约10000元。(对比:2000年山东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659.20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253.42元)。其中,纯农业(即传统的种植业)收入几乎为零,农副业(包括果园收入和牲畜养殖收入)约占一半,张晓华的打工收入也占近一半,张晓杰目前的收入仅够自己消费。

附录2:当地概况

山东省莱阳市谭格庄镇小后洼村,总户数68户,总人口245人,外出人员56人。总耕地面积813亩,总山地面积186亩。(对比:1998年山东省人均耕地仅1.46亩)2001年人均收入约为22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村经济结构基本相似,几乎各家均有一片果园,许多家庭都搞畜牧养殖或者是大棚蔬菜种植,一些年轻人有外出打工的,也有做小买卖的。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这个村庄户籍转出的大部分是两种类型的人:约有40%是通过打工、经商等途径并依靠一定的关系转出的,就像本案例中的张晓华和张晓杰;另有50%则是因为考取中专、大学随工作带出去的。另外的则情况不一,有为了孩子读书方便迁到镇上的(因为这个村庄离镇上约4公里,每天也只有一趟车通往市里,上初中高中的孩子每天天刚亮就得骑车去上学),也有岁数大的随儿女迁出的,等等。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该村迁出的人数不下七八十人,剩下的村民中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由于这个村庄的自然地理情况相对较差,最近几年总是嫁多娶少、生少亡多,于是本来就不大的村庄就更小了,也就有了这个在东部地区仍然人少地多的村庄。单从各户家庭来说,由于打工的人员居多,所以经济情况还说得过去,但是据村长称,由于年轻劳动力比例的下降,该村的经济发展一直很缓慢。虽然村支部不提倡村民们出去打工,希望他们在村里搞建设,但是村民们凡是能在外找到较好待遇的都不愿待在村里。村民的解释是村委根本就不想好好发展经济,从来就没有拿出过像样的计划。到底是谁的原因,笔者无从查起。

讨论题

1.姐姐张晓华为了让弟弟张晓杰上高中,选择了辍学打工,如何评价她的决策?

2.在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人少地多的村庄应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见附录2)。为什么村支部仍然愿意村民留在村里?村民们对此反应如何?你对于双方的反应如何评价?

3-7 走出乡村(2)

作者:张丽瑛

日期:2002年3月27日

现年47岁的张时均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了几年老师,然后又做了村里的会计,对于那个时代的农村人来说,是很不错的。后来两个女儿相继上学读书。1992年,张时均外出学习了维修针织机的技术。当时全镇大力发展针织企业,维修针织机的技术便很吃香。于是1993年张时均到了镇羊毛衫厂当维修工人,工资随工人的最高工资走,平均每月能拿到约五六百块钱,后来又涨到800元~1000元。张时均的妻子马秀云则在家维持农活,张时均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帮家里干农活,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然而,1996年,大女儿考入市重点高中预科班,提前一年进入高中学习。进入高中之后,一切食宿皆在学校,学费也比初中高出许多。而随着针织行业的发展,企业不断增多,竞争日益加剧,镇羊毛衫厂的效益越来越差,但仍可维持下去。虽然如此,他们仍然很支持女儿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将来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知识。更何况大女儿学习很好,所有人都认为能考上不错的大学,他们俩更是相信自己女儿的能力,于是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几年后供女儿上大学的费用。这样家里平日就很节俭,生活过得清清淡淡。

1998年,大女儿所在的学校升级为省重点高中,学费骤增;而小女儿刚刚升入初中,初中由于实施改革,各项费用也不断增加。此时,张时均所在的厂子彻底垮掉,张时均失业了。幸亏他还有点技术,可以到一些私营厂子工作,工资却不高。由于离家远,吃住都在厂里,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家里的农活就都落在马秀云一个人身上,已十分懂事的大女儿感到了父母的辛苦。

1999年,张时均又换了一家厂子,因为原来的厂子找到了一个工资要求更低的技术员。但新换的厂子也是此月有活、下月无活地间断生产,到1999年末就全部停产了。就在那年秋天,大女儿升入高三,各种各样的费用铺天盖地,当时整个家庭的收支基本上平衡,已存不下什么钱。

2000年,张时均终于决定放弃已经不再紧缺的技术,回到家里精心侍弄几年前栽种的那片果园。2000年秋天,大女儿不负众望考入某名牌大学,张时均夫妻俩高兴之余便急忙筹备大女儿上学所需要的近1万元学费和生活费。在农村,农民只有到了秋末才会有各种收入入账。不巧的是秋末出售苹果的时候价位大跌,损失惨重,上万斤苹果只卖了2000多块钱,连2001年的投资都不够。这一家背上了几千块的债务。

2001年,张时均将苹果套上了袋,生产无污染绿色食品。秋天苹果喜获丰收,而且套袋苹果价位高,仅苹果的收入就上万元,此外家中还投资养了猪、牛,收入还不错,不过还上债务,再除去两个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所剩已寥寥无几。

2002年,小女儿也将升入高中。小女儿虽然学习成绩不如大女儿,但相信也能考上大学。令他们头痛的是现在市另一所重点高中实行民办,入学要一次性额外交6000元,加上学费和生活费也得近万元。张时均称,如果情况好的话,2002年有可能又是收支平衡;如果情况不好的话,很可能又得背上债务。现在大女儿已经办理了助学贷款,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当问起他们是否后悔让两个女儿读这么多书,而自己如此辛苦时,他们只说了一句话:女儿幸福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附录1:家庭概况

父亲张时均,47岁,高中文化。母亲马秀云,46岁,初中文化。大女儿20岁,大学二年级。小女儿15岁,初中四年级,即将中考。另外,张时均仍有父母需赡养。

2001年,全家毛收入约为12000元,纯收入约8000元(对比:2000年山东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659.20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253.42元)。其中,纯农业(即传统的种植业)收入也基本为零,其余基本属于农副业收入,包括果园毛收入约为8000元,牲畜养殖毛收入约为3000元。另外,还有约1000元属于小买卖生意(如收花生米)的收入。

附录2:当地概况

见案例3-6《走出乡村(1)》。

讨论题:

通过本案例(并结合案例3-6),讨论普通农户在子女教育上决策的影响因素。

3-8 知识就是财富

作者:王祥

日期:2002年7月05日

在农村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多方设法致富失败后,汪朋启毅然决然于1995年放弃了自己的代课教师的职业,告别了付诸数十年心血的讲台,通过老同学的介绍只身到繁华的北京城来打工,经过一年的拼搏,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如今,汪朋启的复印室已经小有规模,不仅设备齐全、服务项目众多,而且职工已经达到了7人。

汪朋启于1984年毕业于安徽省重点高中阜阳一中,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毕业后通过表哥的介绍到一所乡级中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每月工资33.1元,这一直持续到1994年,此后工资才升为50元。汪朋启于1986年结婚。由于自己兄弟多,结婚后分到的家产很是微薄,仅有几袋粮食和一口缸,而住房也是与自己的弟弟同住三间土房。此时汪朋启生活特别艰苦,一年的收入只有些许的工资以及家里的两头猪,总共五六百块钱,除去各种税费就所剩无几了,以致粮食不够吃,更谈不上吃菜,只得四处举债。贫困的生活使得汪朋启不得不为生计而忙活,甚至趁放暑假时,到县城去当一个月的瓦工,挣一百来块钱。

1989年汪朋启看到周围的邻居都养母猪,而且当时卖小猪崽很挣钱,所以就和妻子一起动手用泥坯盖了个简陋的猪舍,买了个小母猪崽养了起来。养猪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只是例行地给母猪打一些预防针,每天清理猪舍,所以还算一帆风顺,没有出什么大差错。这样一年能卖两窝猪,除去赊欠的三四百块的饲料钱,每窝猪大约能赚300多元。1990年,汪朋启一家搬出原来的土房,新盖了两间砖房(花了4500元)。1991年,汪朋启的一位卖鸡崽的同学有心帮他致富,对他建议说,养鸡投资少、赚钱快,而且可以赊卖给他鸡崽,等小鸡长大卖钱之后再还鸡崽钱。于是汪朋启就赊了500只鸡崽,买了几本关于养鸡的技术书籍,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妻子一起学习。同时又四处借了四五百元钱,用来买饲料以补家里玉米、小麦之不足。然而天意弄人,一场鸡瘟使得鸡崽所剩无几,最终赔了总共2000多元,最糟糕的是再也没有人敢借钱给他,怕他还不起。汪朋启的生活到了最艰苦的时候!

在债主几次三番上门逼债,以及别人的冷眼下,汪朋启于1994年无奈地告别了自己深爱的学生,在学生们送别的鞭炮声中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走上了自己的打工之路。通过高中老同学的帮助,汪朋启得到了一个打杂的工作,虽然乏味却也轻松,每月工资400多元,为了寄钱回家还债,汪朋启每天只吃几块馒头充饥。一年后,由于家里劳力少,人手不够,母猪已经无法养下去了。家里的三亩多地托付给邻居代为管理,两个年幼的孩子让父母照顾,然后汪朋启的妻子也来到了北京,并在一个录像厅里找到了工作。面对没有技术、没有文凭的现实,汪朋启开始到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上夜校(共计花去5000多元),并于三年后拿到了大专的文凭。汪朋启也给妻子缴了200块钱学费,学习了一个月的电脑打字。

1997年下半年,看到几位朋友搞打字、复印很挣钱,汪朋启将自己几年来打工的积蓄,以及向同事借钱,在一所大学校内开了一家打印社,走上了创业之路。买了一台电脑和两台复印机,共计投资2万元,租赁了一间年租金1万元的房子,汪朋启和妻子两人开始苦心经营“实是打印社”。由于当时复印量在校园内还很少,所以虽然利润率很高,却挣钱很少,每年净利润一万余元。汪朋启的事业从此开始稳步地发展,每年净利润不断增加,到2000年实现净利润6万元,汪朋启在老家也盖起了四间砖瓦房(花去3万多元)。但是,整个工作的进展也并不是那么顺利。1997年至2000年间,由于有关方面的领导阻挠等各种人为因素,“实是复印室”曾多次搬迁,汪朋启甚至面临返乡的困境。但是最终汪朋启冲破各种阻力,根据市场需求,重新注册了公司,汪朋启任总经理兼财务主任。他通过负债(向朋友借款)又追加投资近15万元,添置了机器设备(复印机6台,电脑3台,切刀机2台,胶印机1台,制版、固版机、晒版机等系列装备各1台),及两台空调,同时租赁工作室3间,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年租金高达6万元,并雇用了5名老乡,使得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复印、胶印、打印、打字、制作名片以及刻录光盘等,年利润接近10万元。回首几年来的风雨拼搏,他感慨地说,在如今社会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农民的出路只能是多掌握技能,多掌握知识,要有一技之长,才能有立足之地。同时他也认为,如果我国的法制能够更加健全和规范,约束人为因素的干扰,农民的创业和工作环境将会更好,更有利于大城市的发展。而就自身而言,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不够,对计算机技术不太精通,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谈到将来,汪朋启说,他将会进一步扩大“实是复印室”的经营规模,增加相应的业务项目,实现复印室的网络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建立自己的复印连锁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自己的乡亲们能够到这里来打工,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附录1:家庭概况

汪朋启,男,农民,40岁,大专文化;其妻,38岁,初中文化;一子一女,均在初中学习。全家四口人,共计三亩五分地。

附录2:当地概况

汪朋启所在村归安徽省阜阳地区界首市管辖,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与山东交界。属于平原地区,气候温和,适合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人均八分多地。该村有120户人家,450余口人。早些年,农民主要靠饲养家禽、养牛等过活。现在致富形式多样化了,有贩鸡蛋、编席子、做家具等等。80%的男劳力都出外打工,户均年收入1000多元。

讨论题

1.作为一名乡级中学的教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汪朋启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生,远赴北京打工。为什么乡村教师收入如此之低?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怎样的弊端?

2.汪朋启来北京后,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培训,并为此投入了一定数额的资金,而且还拿出钱来给妻子学打字,这些决策对其后来的创业过程起了怎样的作用?

3.汪朋启在北京创业成功,进而雇用了所在村的村民来为其工作。汪朋启是给农民带来了福利,还是剥削了他们以便于自己致富?结合近年来农村出现的“包工头”现象,对此加以评论。

3-9 因地制宜致富易

作者:王祥

日期:2002年7月16日

曲折婉转的河沟,连绵不绝的芦苇荡,可以想象,当秋天来临时,那铺天盖地的苇絮该是何等的壮观,不啻于一个小小的“白洋淀”。这样一个诗一般的地方就是三河尖。李进老人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李进老人今年58岁,沧桑岁月已经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过去那些不平常的经历和艰难的致富之途更为他染上了满头华发。

编席子

像许许多多中国的传统农民一样,李进一家主要靠辛勤耕种土地,发展农作物来维持生活。但是,往往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年底时却收入有限。“穷则思变”,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三河尖周围的沟沟岔岔每年都能收割大量的芦苇。而大量的芦苇都拿来烧饭总是可惜,心灵手巧的李进便想到拿苇子编成席子来卖,总是有钱赚的。于是从1983年开始,李进一家在每年的冬天、春天农闲的时候,就编席子来卖钱。由于编席子要求的劳动时间长,而且必须手脚伶俐,所以主要是由妇女来做。每年大约需要投资200多元来买一些原料及相应的器械,有时候自家种植的芦苇不够用时,还需要到附近县市去买。每年卖席子的收入为1000余元。

建筑队

对于农民来说,经历了繁忙的夏季农作物管理和秋季的粮食收获,最闲的时候就是冬天和春天了。编席子的活一个大男人来做总显得大材小用。1985年,改革开放后各家都有了些积蓄,所以盖新房的特别多。李进就找了几个平时要好的朋友,加入了村上的建筑队,四处给人盖新房。由于李进的技术有限,没有受过专门的建筑培训,只能干些和泥、运砖之类的粗活、重活。虽然很脏、很累,但工资给的还算合理,每年能收入1000多元。

苹果园

到1990年的时候,村里原来的苹果园开始分配到户,每家分到了十来棵苹果树,由于建筑队的活实在太辛苦,李进就退出了建筑队,开始专心经营自家的十来棵苹果树。村里由经过县里统一培训的技术员做指导,自己只需要做一些体力活,如一年要进行好几次的化肥(如农钾肥)“追肥”,在苹果结果期间要不厌其烦地为果树喷农药,基本上要保证每四天一次。每年农药、化肥等各方面的花费大概要500多元,而每年由苹果带来的收入大约有1000余元。但是,自1998年以后,由于种苹果树的家庭增多,而且化肥、农药的价格上涨,导致每年的投资成本上升,此时苹果的价格却又便宜了很多,所以就不再种了。

编苇箔

编席子常常需要坐在地上几个小时不起来,经常累得腰酸腿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席子的需要量开始锐减。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1994年以后三尖村的农民都开始改编苇箔(一种比较高级的凉席),这种活男劳力也能做,跟编席子的大致流程差不多,只是没那么辛苦。主要原料还是靠自家种苇子,不足的部分统一从外边购买运输回来。可是这时对苇箔的质量要求却提高了,因为编成的苇箔一般都不是在当地销售,主要由一些企业设在龙固镇的收购点购买,然后集中发往青岛的外贸公司,再出口远销日本。每年大概需要投资1000余元,年末时的收入可以达到3000多元。

零售店

在近年来打工潮的冲击下,看到村里人不断出外打工,李进也闲不住了。听人说在北京挣钱容易,于是1997年李进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并在儿子的帮助下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北京一所大学内的学生社区开了一家零售店,出售钢笔、本子、光盘、生日礼品等学生生活、学习用品。平时李进只需要看管店铺,具体的进货之类的事情都由儿子来做。店面不大,租金每年却需要5万元,加上日常的进货每年需投资10万余元,不过每年的利润也很可观,每年净利润收入可达5万多元。

土地的问题

1983年的时候,李进家人均一亩三分地,如今人均也还有一亩地左右。李进虽然每年为致富奔波,却从没有荒废过自家的田地,每年都获得大丰收。产的粮食吃不了,就拿出去卖。每年卖小麦1000多斤,每斤4角5分;玉米每年卖800多斤,每斤6角;大米800斤,每斤5角。李进说,虽然我们村也有几户把自己的土地给别人种,可是我从来不这么想。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家的田地,虽然从中得到的收入没有从事其他行业丰厚,可是从内心深处舍不得。我们农民,对这块土地有感情呀。

谈到以后的打算,李进沉思了很久。最后他说,他还是打算回自己的老家,在外面谋生活总不是长久之计。年纪也大了,他就琢磨着回去后如何改进编苇箔的技术,让家乡的苇箔质量更进一步,可以保质、保量地出口,让更多的外商来买他们的苇箔,让家乡更富裕。

附录1:家庭概况

李进,男,58岁,初中文化程度;其妻,54岁,小学文化程度;一个儿子,30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发展,做生意。家里还有一位老奶奶。全家四口人,平均每人约一亩地。

附录2:当地概况

李进的老家江苏省徐州沛县龙固镇三河尖村,位于江苏省最北部,处于江苏与山东交界处,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村里人长期在冬春两季编席子、编苇箔出口挣钱,全村每家有苹果园,并有经过培训的技术员作指导。人均土地由20世纪80年代的一亩三分地减至现今的一亩地左右。现有人口900余人,过去主要靠打席子、养鹌鹑和养鱼等致富。目前主要的致富形式是外出打工、编苇箔、搞远程汽车运输等。每户年均收入1500多元。

讨论题

1.李进从事的每一种职业的收入如何?为什么会存在相互之间的收入差异?

2.李进换过多种职业,这在一般农民中并不少见。为什么农民的职业难以稳定呢?

3-10 恒心复印室

作者:王祥

日期:2002年7月27日

拥有4万余元的资产、实现年利润6万余元、手下还有2名员工的恒心复印室的小老板陈成,在10年前却是个高考落榜生,整天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在北京干了整整8年建筑的打工仔……正是靠着他的恒心,克服重重困难,自学成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蔬菜种植

1991年,陈成从达川县一所重点高中毕业,却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只得回家待业。但是陈成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利用田地靠近县城的地理优势,在同村人种菜的启发下,也开始了蔬菜种植。由于达州处于山区,田地都是梯田,所以每人只分到两分地四分田(后者包括二分包产田和二分自留田)。陈成还规划出了自家的一亩地,用来种植蔬菜。冬天种大白菜、葱、姜、蒜之类,夏天就种青椒、茄子、西红柿以及各种瓜。为了促进蔬菜的生长,陈成第一个使用了小薄膜覆盖技术;为了实现绿色蔬菜,肥料多施农家肥,很少用农药化肥,所以成本投入只需300多元,这样一年下来可得净利润1000余元。而为了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农家肥,陈成在家里又大量养猪,每年都要喂七八头,主要喂一些农产品,如红薯、玉米,大多还是喂一些烂菜,菜叶之类,这样平均一头猪可以收入四五百元。

外出打工

1993年,陈成看到村里的同龄人纷纷出外打工,也不愿意老是呆在这个偏僻小城,所以就跟着几个朋友来到北京打工,由于没有很高的文凭,也没有特别熟练的技术,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建筑队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是这份工作很脏、很累,而且工资也不怎么高,开始是每天6.5元,在那儿干了两三年以后才涨到每天15元,所以一年下来能剩下1000余元就很不错了。但是为了多挣钱养家,陈成坚持了下来,并且一直坚持到1998年。

继续学习

1998年,陈成结了婚。高兴之余,却发现自己面临着更大的家庭经济负担,光凭建筑队的那点钱不够养家糊口。同时,陈成也不愿就这样在建筑队混日子,总想闯出点名堂。于是通过一位亲戚的介绍到北京某大学校内的一家打印所学习计算机的文字处理、编辑等,同时也在那儿帮工。通过勤奋自学以及朋友的指导,一个月之后,陈成已经基本掌握了所需的计算机技术。但是他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开始着手尝试打印所的各项业务,经过不断的熟悉和磨炼,两年后,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打印所的所有业务。

首次创业

2000年的世纪之末,陈成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和在学校里认识的一位朋友一起合伙投资创办了一家复印所。共投资4万多元,购置复印机2台,计算机2台,打印机1台,以及其他设备。同时租了两间房子,年租金1.2万元,这些资金由两个合伙人平均负担。陈成为了筹集够自己的这一份钱,只好把老家的多年积蓄都拿出来,同时还向其他朋友借了一笔钱。由于复印所刚刚起步,而且两个合伙人之间的协调还不够,所以业务不算太多,年利润只有3万多元。

独立创业

2001年6月,陈成实在忍受不了合伙所带来的账目不清、利润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困扰,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单干。他认为这样一来,虽然自己所承担的风险会很大,但是这样可以顺利地执行自己的决策,而且收入也会更高。他买下了合伙人的所有投资,又从老家雇了两名职工,同时又添置了一台打印机和一台复印机,以及扫描仪等系列装备。但是不久后就遇到了麻烦,有人向工商税务所打电话说陈成的复印所偷税、漏税,并且各项手续不齐备。面对工商所三番五次地前来盘查,陈成没有气馁,而是很配合地细细理了一下复印所的账目,并且在工商所的指导下办了所缺的手续。事后,陈成将复印所更名为“恒心复印室”。在他坚持不懈的奋斗下,现在的恒心复印室已经实现年利润6万元。

谈到将来,陈成一脸的兴奋,他说等几年后自己有了足够的资金,会开许多的分店,遍布首都各个大学校园,或者到时候转入到其他行业,实行多种经营。当问到他以后会不会回到老家发展时,他说由于老家农产品的价钱都很低,而且没有什么有实用价值的矿产资源,所以以后在外面发展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他还提到他会继续学习各种计算机技术及经营管理的知识,在这方面他觉得自己的高中文化帮了自己很大的忙,使得自己可以很轻松地花一些时间来自学。

附录1:家庭概况

陈成,男,现年29岁,高中文化程度;其妻,31岁,小学文化程度;还有2个孩子,都还小,大的才3岁。全家4口人,现在只有3个人的地,人均两分地四分田。

附录2:当地概况

陈成所在村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城郊,这里气候温和,雨水丰顺,田地都是梯田。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红薯、玉米等,由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人们大多种蔬菜到城里去卖,成为了达州市的蔬菜供应基地。该村现有30多户,150多人。80%的农户养猪、种菜,50%的男劳力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600多元。

讨论题:

1.陈成为了实现绿色蔬菜的种植,需要提供足够多的农家肥,为此,他又养殖了七八头肥猪,这样又可以充分利用烂菜、菜叶等。试分析比较绿色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利弊。

2.陈成所具有的高中文化水平,在其创业致富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3.根据陈成由合资到独资开办复印室的经历,分析合伙制这一产权形式的利弊。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巴黎圣母院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巴黎圣母院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法理学

    法理学

    孙笑侠主编的这本书教材以培养法律职业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类法治人才为目标,兼顾了法理学理论体系和专题问题意识的协调,兼顾了法学基本原理与法治实践活动的结合。本书把法理学整体上划分为了本体、技术、价值和运行四部分,经精心筛选确定了十六个专题,即法的概念、法的要素、法律行为、法律权利、法的渊源与效力、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与正义、法与自由、法与道德、法治环境、法治原理、法律程序、司法原理、法律职业。精炼而简明,便于在教育实践中教和学。
  • 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本书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的作文类型:叙事、写人、摹景、状物、读(观)后感、想像文、应用文、看图作文、提供材料作文。
  • 智慧背囊——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

    智慧背囊——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

    如果生活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故事便是汪洋里飘荡的小舟;岁月是一座望不透顶的高山,感动便是高山上绿荫的草木。最优美华丽的文字,最温馨动人的故事,最睿智的人生哲理,最经典的“智慧背囊”。阅读“智慧背囊”,是一种快乐。打开快乐与智慧的大门,亲吻那带着新鲜露珠,透着淡淡清香的玫瑰吧!拥抱那闪着壑智火花、充满青春气息的人生大树吧!
  • 飞鸟集·新月集(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飞鸟集·新月集(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飞鸟集》与《新月集》是文学巨匠泰戈尔最具美感和欣赏性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和散文集之一。白太和黑夜、海洋和河流、自由和背叛、哲学和宗教,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读者在读完后探寻真理和智慧,是他诸多文集中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对陶冶他们的情操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书为《飞鸟集》与《新月集》的合订本,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郑振铎翻译,附录中收录了泰戈尔生平、泰戈尔访华记及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热门推荐
  • 模拟战争系统

    模拟战争系统

    战争学院,是一个使用叫做“模拟战争系统”的军事学院,这个学院在世界各地都有校区。“模拟战争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模拟战争的系统。这是一个在五十年前研发出一个利用超高科技制作出来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可以制作出虚拟的战斗场地,让人们进行模拟战斗,军种包括:空军、海军、陆军,甚至是???,在系统中可以使用虚拟的武器进行战斗。
  • 寻仙说

    寻仙说

    何为仙?仙在何处?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仙?看尘世间一飘零孤儿的另类寻仙路!
  • 莫名其妙的西游

    莫名其妙的西游

    “嘿,族长你个死变态!还看,还有那边的两个火箭队,你们够了。”站在门口的少年捂脸假如你路遇河神,你想丢些什么?发色决定战斗力?老实交代,你们和七龙珠什么关系!浩瀚宇宙中,无边的飞船尽数全灭,只是因为某人一言。总有一天我会和我的伙伴们站在世界之巅高声宣布:“我不会轻易狗带!”“什么,女主是唐僧……”
  • 锦书录

    锦书录

    一本书,两行泪,三个人,千朵花,万种情殊。
  • 黎明之前,我在这里等你

    黎明之前,我在这里等你

    虽然,最终我们还是没有在一起,我仍旧保留着对妳的初衷,妳的身影在我记忆里残存,妳的姿态在我心内歌舞升平,爱慕着妳是我做过最矫情的事。我不是使人憧憬的白马王子,却喜欢着妳的温文尔雅,这是我任性的情愫。抱着对妳的念想,我会走完这个没有妳的人生。黎明之前的世界,或许里面写的是青春,却包含着不一样的友情,真挚的亲情,以及可歌可泣的纯真爱情。见证这个社会被埋没的人性,这并不虚伪,它是客观现实的一个故事,离开现实喧喧嚷嚷的生活,用着一颗不骄不躁的心聆听它的存在。
  • 娇宠悍妻,霍少请节制

    娇宠悍妻,霍少请节制

    前世,她瞎了眼竟是没看出他是披着羊皮的狼,为了能够迎娶豪门千金,竟是害她惨死片场。重生醒来,她是岳家二小姐,明明是原配所生,却顶着私生女的名头,为保清白而跳水自杀。一场商业联姻让她和霍家那个有着窝囊废之称的花花公子霍老四绑在了一起,岳沐沐要求很简单:踩死渣男,踢死贱女,只要这个窝囊废不挡她路就好。只是为什么这个看起来面团似的很好糊弄的老公竟有些深不可测?看霍岳夫妻档强强联手,活跃无敌在全世界面前虐渣、虐贱、虐死单身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兰灵梦雨

    兰灵梦雨

    仙是什么?魔是什么?仙魔亦是什么,南有仙道绝世独立,一具年轻少年的躯体,一个只存在轮回中的故事。无限轮回,是挑战亦可,是梦幻也罢。我只想是我,也想世间留下我的传说!
  • The Secret Places of the Heart

    The Secret Places of the Hear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邪神的异界生活日记

    邪神的异界生活日记

    提问:如果穿越了,请问如何生活的幸福快乐?第一点:需要拥有一个非常强悍的外挂才行。第二点:不要老想着征服世界,那样会很累人的,当然,如果执意要去做的话,也必须谨慎行事才行,千万别像某些抽风的反派似得,大叫着我要征服世界,那样会很惨的。第三点:如果想要悠闲地生活,就不要惹太多的麻烦,除非是闲的蛋疼了,想要找点刺激。当然,如果一开始外挂就已经是突破天际的话,就请无视上面的那些废话吧。PS:这其实就是一对外挂开过头的怪物兄妹意外的来到异世界,并在这里平凡生活的故事而已啦(真的吗?)
  • 山登绝顶我为仙

    山登绝顶我为仙

    节奏有些慢,现在正在重新架构情节,大修一遍,一个月之内恢复更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