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100000010

第10章 回到乡村

4-1 抉择

作者:成九雁

日期:2002年3月8日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

——柳青

(一)

农村改革的车轮缓缓驶过1998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许多事情,高层的换届,朱基任总理,松花江、长江的洪水……

但在八百里伏牛山下的淅川这座古老的山城又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事。老街当街而长的大槐树下,几个中年媳妇在一边用针尖挠头发,一边纳鞋帮儿,只听一个说:“哎,知道不?化肥厂后面的河边地上,有两个疯疯癫癫的大学生,男女一对,养起什么奶牛……”

这或许是淅川县志里惟一可资记入的一件事。

转眼,五年过去了。长长的五年似乎可做成很多事情,街上的人们常常在无聊之余如此感叹。街道两旁已建成的和正在建的幢幢高楼俨然将山城装饰成了一个城市,而到处花花绿绿的招贴广告也使小县城弥漫了些都市气息。几乎每一堵当街的墙上都涂满了广告图画:租房子的、卖摩托车的……可最招人眼的要数白底蓝字的“天惠牛奶”广告——“天惠牛奶,滴滴真情”,50米一个,绝对地整齐划一。随便钻进一家饭馆一打听,老板娘可能很夸张地说道:“呦,天惠呀,你是说在化肥厂后面的牛奶场的两个大学生呀,人家生意可红火了,这我可知道,那当家的叫杨溥……”

不知是否是小县城太缺乏人物了,反正大街小巷忙碌的人们记住了杨溥这个名字。

(二)

就像其他大学生一样,杨溥在幽雅的郑大校园度过了四年美好的时光。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出去给人家刷碗洗盘子,到校办工厂打工,牵着来自焦作的女朋友的手在林荫道上来回闲溜——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和平静,直到大四那年到巩义、新郑搞实践调查。

本来,杨溥和几个同学的主要目的是痛快地玩一玩,看看山、看看水,可是在那些资源贫乏的地区,杨溥看到了似乎只存在故事中(他一直这样认为)的活生生的现实,一群穷苦的农民,利用本地的特殊地理状况,发展土特产,居然做得很成样子。太不可思议了!杨溥暗地里赞叹,触动了他长久以来想成就一番大事的梦想,严酷的现实曾经使杨溥几乎要收回在同学面前夸下的海口——“作成一家企业”。良好的投资项目,可行的资金来源,仅仅这两项就使杨溥对自己童话般的梦想无可奈何地一笑弃之。而在巩义、新郑的见闻改变了一切,青年人的热血又在杨溥的周身沸腾起来……

1994年,杨溥郑大毕业了,在郑州东方集团找到了一个经理秘书的工作,每天打打文件、倒倒水。心里想着,人嘛,不能一步登天,只能循序渐进。可是三四年过去了,秘书还是秘书,很低的工资根本遮盖不住生活的寒酸,和许多已是局长、企业家的老同学重逢更是让杨溥难堪不已。一次聚会后,一位喝醉酒的老朋友手指着杨溥说:你小子,这几年都在干啥?当个烂秘书都当这么长时间,明天,到我厂里去……杨溥连连点头称是,满脸是笑,出来后,他车子也没骑,一摇一摆地走到街边的人工河岸上,抓到了一棵垂柳,对住树干就是一拳,回家走到门口,只听见妻子大叫:杨溥,咋了,手上咋这么多血?后来杨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天,杨溥拣了2斤苹果,找到了大学里对自己特别好的马教授(马教授主要研究农村问题),那一天他和马教授聊了很多。晚上出来时走在“中原路”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车辆,杨溥反而异常地平静,他突然意识到:大城市确实能提供一个好的发展氛围,可并不是能给每一个大学生提供好的机会,而农村则不同了,那里由于缺少人才竞争,因而像我这样的“半”人才或许能真正有点用处。杨溥为自己这突如其来的哲理感悟几乎要跳起来了,一侧头,几个骑车的妇女很奇怪地瞅着他,可是双腿还是止不住跳跃开来。

以后,每次出差,杨溥又有了一项新的业务,到农村看看,看来看去都一个样,穷,死循环打不破。而到大城市老同学家里去,也总呆不了几分钟,便将老同学拉出去在大街上闲逛,老同学屡屡问杨溥:你啥都不买,有啥东西好看的?杨溥还是笑而不答。时间一长,中文系出身的杨溥居然也可以头头是道地分析经济问题,而且好像很深刻,杨溥对这一天赋颇为自得。杨溥觉得,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全新意义上的农民,就必须善于把握住当地农村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预测其发展方向;而粗略地可以认为:现在的城市就是农村的未来。最关键的,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在别人前面。

有一次,在一个上海的老同学家里,正喝牛奶时,老同学对杨溥开玩笑:回农村去,干脆养奶牛算了。正所谓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家后,杨溥仔细打算起这件事了。

的确,这几年家乡淅川县虽说发展很快,楼房盖高了,买车的也多了,人们注重吃法了,但是基本早、晚餐营养食品的自主供给(比如奶的供应)可以说还没有起步。很明显,与大城市(甚至小南阳市区)一比较,未来的趋势就是牛奶的普及。而在当时,淅川就只有一头奶牛,大部分牛奶是从外地拉过来的,其新鲜程度很不好,而且价格很高。杨溥相信机会来了。

热情归热情,这可是风险很大的事情,杨溥一再告诫自己不能感情用事。于是很认真地写了一份可行性报告(和郑大许多老教授讨论过),接着复印几份给家乡县委的万书记,上集镇(此系县都)的冀书记等几个一把手,看看他们的意思。在中国,做事不注意领导的看法意见,很难有结果。这也算是投石问路吧。出人意料的是,几个一把手对此大加赞赏,均表支持。杨溥甚至有些受宠若惊了。万书记还说,让他回去仔细讨论此事。杨溥赶快请了三天假,回到淅川县……

(三)

商讨很快有了结果,办奶牛厂是可行的,但在如何办上出了点问题。当初是说由杨溥老家的几个村合办,但达不成协议,合办不了;又决定由一个村办,还是决定不下来;再到生产小组,仍如此。最终的结论是:要想办成事情,必须分清谁投资多少,谁分多少。这在发达的市场体制下本是简单的事情,可是在农村,除了独家独户干之外,再也没别的什么办法了。大家以前没做过,自然不敢随便出钱,社员们(尽管公社制已被废除,人们还是习惯这样叫法)攒一些钱不容易,谁愿意干这种冒风险的事情?

由杨溥自己养奶牛,这是杨溥怎么也想不通,也想不到的。本来他只是想为家乡做一些事情,自己没有任何条件,怎么可能做呢?可是事情已发展到这步田地,杨溥必须认真考虑了,咋说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案!

走在郑州“文化路”上,杨溥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养奶牛意味着自己,一个大学生,要回到农村去。虽然这几年这样的例子报上很多,但是真正见到的少之又少,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杨溥将这些想法与老同学说了之后,一部分人支持,但绝大部分人十分吃惊,甚至杨溥自己有时也为这种奇怪的想法感到惊讶。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体验着那种令人舒畅的都市气息,谁会想再去那偏远的农村?从城市回到农村,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别的什么都不说,单单更为发达的经济条件所提供的诸多机会,农村是永远无法和城市相比的,回到农村,在某种意义上,便意味着在农村生活一辈子,埋没一辈子。但是,话又说回来,城市的诸多机会,并不会均等地分到每个人头上。回想起这几年的劳碌奔波,杨溥心里很不是滋味,工资低不消说,仰人鼻息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还有一点,已是大学毕业生的杨溥,骨子里还是摆脱不了一个亘古传延的念头:吃皇粮是最稳妥的。偷偷懒、挖挖墙脚之便不消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不用承担全部的责任和风险,可是养奶牛动辄几十万元的投资,自己如何赔得起?不过反过来想,这也自有其好处,自己可以独立自主,做自己的实业,这不是梦寐以求的目标吗?

杨溥第一次感觉到了做不出抉择的痛苦,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实在受不了,起来吸烟,一盒烟吸完了,继续躺下滚来滚去。

后来县里传来消息说,可能获得30万元的扶贫款的支持,而且一把手们坚定地表示支持,同时杨溥的父母居然也被儿子说服了。岳父岳母说,没事儿,干吧,失败了,再回来。在安置好可能的退路后,杨溥横下心,决定闯一闯。很快,杨溥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淅川县。杨溥在自己新买的日记本上写道:

1997年12月8日。晴。星期二。新的生活开始了。人只要有信心去干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干成。我一定会走过任何风风雨雨。

(四)

杨溥以为,只要自己做好一切准备,马上就可以开业大吉了。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去县工商所办个营业执照就办了12天。

事情是这样的:本来作为私营企业,工资就是私下里厂主和工人商量的。可是工商所办事员说了,工资标准必须写入。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故意刁难。杨溥也不傻,心想:人家一把手万书记都同意了,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于是,跑到万书记办公室搬救兵过来,万书记亲自过来将办事员狠批一通:“咱们地方穷,回来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政府单位怎么能无故设门槛呢?”这一搬不打紧,事全坏了。万书记一走,办事员就说了:“我给你办执照,你找我们领导干啥?今天就是不给你办。”经过了这番折腾,杨溥终于弄懂“入世”第一公理:庙里的各路神仙,不论大小,一概不能不烧香。

至于贷款,经过出纳这一关,也还得拣几斤白糖,打通关节,这是细节,略去不提。总之,杨溥的奶牛还没买回来,便先经历了办企业的第一难。

最后好歹凑到了几十万元。起早贪黑,盖厂房,到内蒙买种奶牛,牛买回来了,奶还没挤几斤,接二连三便倒下了3头牛。一头牛就是一万多块,杨溥欲哭无泪,中文系毕业的他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壮的奶牛,怎么会突然倒下,赶快查资料,到农大求教专家。这问题终于解决了,送牛奶又出了问题,刚出的鲜奶还没送到客户家,在路上因为保温不好,迅速升温变质,购置相应设备,费用动不动就几千万元,想都不敢想。杨溥只好和几个工人(更确切说是几个亲戚)一道研究解决方法,总算闯过了这第二道难关。

或许最不能让杨薄忍受的便是第三道难关——舆论。至今提起来,杨溥还是心有余悸。当初回农村时,杨溥考虑了这一点,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完全低估了这一点。有一次,县卫生局的办事员因为没有捞到油水,破口大骂:两个神经病,搞啥牛奶厂?在初开始的一段时间,淅川县城小巷的妇女们开篇第一句便是:在化肥厂的后面有一对疯子大学生……杨溥的妻子陪着他拼命干一天,到头来落一头骂名。年轻的女大学生怎么也忍受不了这种特别的“关爱”,曾经几次提出离婚。而在这种所谓的创业过程中,所遭遇的诸多困难,或许更多的是由这种不理解的观念和舆论造成的。谁都认为,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职业,而农村注定不是他们的天地,杨溥这样做,定是上学上憨了。

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得真经,杨溥有时想,难道自己正在取经途中?

(五)

尽管在郑大,杨溥学的是中文,但除了文学外,他对企业管理还有特殊爱好,就像许多热血男儿一样,杨溥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不愿受制于人,自己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的激情。在大三时,杨溥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人生目标:

1.必须要有值得一生追求的目标。

2.要有持之以恒、愈挡愈奋的毅力。

3.要广交朋友,特别是有谋的朋友。

在大四时,杨溥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什么样的活没干过?后来去应聘经理秘书,似乎也是一种实践的延伸,杨溥本以为,自己早已品尝到人世的酸辣,在县城郊区(他的想法是:以县城市场为依托,逐步向发展较快的乡镇开拓。)一砖一瓦盖起这个奶牛厂后,他才知道,当初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啊!

从当初给县政府提出专业养殖奶牛的计划,到今天自己回到农村这块土地上自己养起奶牛,如果说最初的作为,仅仅是一大学生的热血之念,那种种回忆得起和回忆不起的惨痛的经历,则使他真正从一个空想家转变成了实业家。从最初的抉择到这四年的拼杀,他在劳碌之余也在想:是什么让自己得以坚持到现在?他时常假设,如果仍留在郑州,或许自己还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天天收发文件、让人厌烦透了的小秘书,那样的人生也太没有意思了。对比之下,这种满是白眼嘲讽的饲养奶牛的农场主的生活反倒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说的兴奋。从某种更深层的角度讲,一切都可以忍受,最不能让他忍受的是父辈们长久劳作,生活却丝毫不见改变,为什么没有人来改变他们的生活?那么多大学生口口声声说做贡献,有几个想回到这个天地?杨溥也常为自己有这种崇高的精神暗自好笑:我是在王婆卖瓜吗?人或许就是自私与伟大的混合体吧!

厂址离县城远,下雨、下雪,早早晚晚,在这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夫妻两个不知摔了多少跤。每天,挤奶、送奶、拉客户。很多的时候,他带着两套服装进城:一套是西服,托人从武汉买回来的,笔挺的西装穿在身上也很有老板味儿;一套工作服,专门送奶用,这是一套老式的迷彩服,还是他在大学军训时的遗留物,当初是一股汗味,现在是五味俱全,汗味、奶味,……每次在公厕里偷偷摸摸地换衣服时,他也曾后悔过,但是青年人的热血、长久以来的坚定信念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按捺住自己。杨溥一直认为:在最关键的时候,人的精神支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给诸多来访者的留言总是这样一句:一个人在世上,要有一个值得一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要一直坚持下去,那么他一定会成功!

(六)

现在,杨溥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偌大一个淅川县,没有别人能和自己竞争。33头奶牛,占地几十亩的场房设施,经过培训的工人,河南农大、南阳农大的教授做技术顾问和指导。这种高起点、高定位的做法,是诸多民营企业家想也不敢想的(因而他们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便也在料想之中)。2001年9月,在市里参加奶牛协会的交流会,在南阳市13县中,像杨溥这样(办奶牛厂)成功的还屈指可数。这或许是让他最自豪不过的事情了。多年的体验、反思,他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

在农村创业,资本,粗略地说也就是资金,是最重要的。当初,下决心后,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夫妻两个的积蓄一共才3万多元,什么也做不了。好说歹说,又在朋友处借了9万元,这还是杯水车薪。到银行申请贷款吧,这种大风险的行当,谁敢贷?没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企业自身也不会发展起来,可是这种相关产业,如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又因为资金问题而止步。而杨溥自己坚持认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为重要。由于县委的万书记等一把手的支持,30万元的扶贫款批下去了,在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也放松了。现在又由于各种方面的牵头,天惠牛奶厂和加拿大一个老家在淅川的华裔的300万元合资项目也在洽谈中。由于农村问题太多,系统全面解决,一时也难以实行。而领导拥有大权,反而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前提是,领导是有眼光的。

他认为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选准了项目。杨溥总在想,那么多人在搞实业,可是,成功的就那么少少的几个,为什么?除了各种其他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找错了发展方向。当初,自己在农村养奶牛,乍一看很好,但可行吗?杨溥从来没有让感觉或热情压倒理性。在有了基本框架后,他便赶紧找郑大的马、王二位教授商谈此事,后来仍不放心,自己又到其他地方看了多次,回淅川了多少次自己也数不清了,杨溥一直相信:做任何事情,必须准备得非常有把握才能去做。

(七)

不知是否是刚过了35岁生日之故,这几天,杨溥总感到心神不宁。30岁,而立之年,自己从郑州回淅川农村干起这一行当。如今,一眨眼,5年过去了,同学聚会,人家几乎都小有成就了,可自己,仍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奶牛厂厂长,成功与否,站在不同的角度,自有不同的结论。他的许多同学还是认为:杨溥,回头吧!

但是杨溥有自己的想法。他坚信,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自己也磨炼过来了。进一步地壮大发展,自然有诸多的风险和不定,但是如果苟于安生,又觉得自己走到了大多数农民企业家的老路上去了。

既然做了,就要做大。杨溥的心依旧。

附录1:家庭概况

杨溥,1967年生于河南省淅川县厚坡乡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吃苦耐劳,学习成绩较好。1988年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在大学,他兴趣广泛,参加各种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毕业后,在郑州市东方集团获一秘书工作。由于不甘心平庸一生,又苦于在城市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1997年底,携妻子回到家乡淅川,创办了天慧牛奶厂到现在。

附录2:当地概况

淅川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与陕西、湖北交界,人口70多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同时又是三峡工程主要移民区。淅川县原为国家贫困县(属贫困市的贫困县),后因扶持几个大的民营企业(从2000年起效益有所下滑)和发展特色副业(辣椒,桑蚕,网箱养鱼),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市。

讨论题:

1.“要想办成事情,必须分清谁投资多少,谁分多少。而这在发达的市场体制下本是简单的事情,可是在农村,除了独家独户干之外,再也没别的什么办法了。”请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

2.为什么在南阳市13个县中,像杨溥这样(办奶牛厂)成功的还屈指可数?谈谈你的看法。

3.“领导说了算”帮助杨溥这个缺乏根基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成功。你如何看待其中的利弊?

4.农村的发展有赖于资本的注入。其中货币资本的注入虽说困难,但是更困难的是人力资本的注入。有诸多的障碍:人事制度、经济环境、思想观念……请问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难题?

5.通过自身的风险行为改变命运是否应该是每个农民的应有选择,或者说,是否需要更多的像杨溥这样的新型农民?谈谈你的认识。

4-2 花木场,能否寄托希望?

作者:冯俊新

日期:2002年3月9日

在经过了连续三年对花木场的大规模投入以后,在两个合资的妹夫的压力下,从新会市来到鹤山市桃源镇甘棠管理区开办花木场的简炬明要在2002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1996年底,在花木市场的高涨行情即将结束的时候,简炬明带着他和两个妹夫合伙的资金来到了人均荒山面积达到10亩的甘棠管理区。随后,在承租50年的700亩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花木种植事业。据他说,加上2000年受让的另一个花木场的150亩土地,现在他的花木场的规模是整个江门地区最大的。

纷繁的八十年代

1978年以前,简炬明是新会市棠下镇三和村的村长。改革开放刚开始,他就率先承包了当地的两个砖厂,一共承包了三年。1980年,他看到了饲料市场的机会,开始到珠海斗门做饲料生意,用他的话来说,当时的情形是“饲料一上岸就被拉光了,根本不愁销”。随后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他都和朋友合伙在中山等地做贸易,直到后来因为遇到了困难而导致合伙失败。这以后,他又成为了当时在江门车站搞私人运输的第一批人中的一个。

以上这段经历,被他概括成了两句话“钱挣到了但都没有剩下来”,“样样走在前面,但是都挣不到钱”。

休整但雄心未已

管理上的问题使得他的运输生意最终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受到挫折的他暂时回到了家里“耕塘”。五年的鱼塘承包期过去了,不甘寂寞的简炬明做起了五金批发。这时候,他遇上了花木市场的火爆,在搞苗木行业的亲属的劝告下,他决定搞一个花木场,此时,日历已经翻到了1996年。

一个大型的花木场耗资巨大,在资金上,他得到了两个妹夫的大力支持。在花木场启动的这几年里,他们三人一共投入了700万元(其中只有100万元是他本人投入的。两个妹夫逐年给了他共600万元,以后就不再进行投入了。现在这几年要求他首先解决花木场的生存问题,实现自负盈亏,有了盈利以后再说)。700万元的投入使他们建起了全江门地区最大的花木场。

地点选择上的思量

甘棠是桃源镇一个相对偏远的管区,为什么他要挑选这个地方呢?

简炬明把这归纳成了三个原因:治安好(民风淳朴)、政府重视(在最初的几年里免去农业特产税)和没有污染。而村里的干部们说,另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村里的水泥公路在1996年得以修通,加上本地的土地价格便宜,而且水库就在旁边,水源很有保障。土地价格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里的一亩山地每年的租金只是15元,而在花木种植发达的南海市,一亩平原地的年租金高达600元,巨大的价差足以弥补自然条件上的不足。

在甘棠的第一个花木场建立了以后,不少人在朋友的介绍下陆续从南海、佛山、广州等地来到了这里投资开发花木场,到去年,总开发面积已经达到了3000亩。这里成为了江门地区又一个重要的花木生产地。

面对市场的选择

在初期,受当时时兴的果园农庄的影响,简炬明曾经栽下了一些果树,但由于天气和技术的原因,果树的挂果十分困难,这使他很快就决定专注于花木的种植。

1997年以后,花木市场开始下滑。花木场里一些时花由于运输路途相对遥远和价格的下跌而开始被淘汰。所有的精力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集中到了绿化树苗的种植上。在摸索的过程中,简炬明和附近的花木场选定了苏铁这种主要在江浙地区很受欢迎的园林花木。几年的发展使得当地已经成为了苏铁在广东的两大生产基地之一。因为污染比较少,当地所产苏铁的外形和颜色都比较好,甘棠的苏铁渐渐在收购商那里形成了声誉,不少销售商慕名而来。现在,光是简炬明自身的花木场就栽种了超过60万株的苏铁。

低潮之中

尽管在销售上由于声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现在出售的苏铁都是在当初苏铁价格处于高峰期时购进树苗的,成本很高,而现在的苏铁销售价格早已是一落千丈,所以目前的苏铁销售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而随着自己的育苗场在去年开始使用,成本将有望降低,苗木场的盈利情况将会有所改善。

市场情况的低迷使得当地一些本钱不足的花木场坚持不下去。去年,随着旁边另一个花木场主的退出,简炬明受让了其150亩的山地,目前他自己经营的面积已经扩大到了850亩。

当初栽下的很多树种现在都已经卖不动了,花木场目前大量投资于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的苏铁,超过了70%的面积都栽上了苏铁。

处理与当地的关系

在陈述当地的有利条件时,简炬明强调了政府的支持和当地人的淳朴民风,而同时他也很重视与当地人的关系。他的花木场所聘用的50个工人全部都是当地的居民(尽管比起雇用外来工来说,这样会对生产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在全管理区常住劳动力只有300人的甘棠,他对当地经济所起的巨大作用可想而知;加上现在的很多苗木场主都是他介绍来的,所以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当地人都十分尊敬地称他为“简先生”。

花木场的承包期长达50年,在度过了开始这几年的“烧钱”阶段以后,简先生的路还很长很长。从贸易回到了农业这条路上,简先生将会走得多远呢?这个未知的答案在等待着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

附录1:家庭概况

简炬明的妻子目前同在苗木场里打理,三个儿子有两个自己“搞工业”,另外一个则继承了他的五金批发生意。苗木场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他的两个做生意的妹夫(每人投入了300万元),另外他的一个弟弟也在旁边经营着一个规模较小的苗木场。苗木场共有800亩坡地和50亩水田,租金为水田每年200元/亩,坡地每年15元/亩,承包期为50年。苗木场已经分两期全部付清租金。

附录2:当地概况

广东省鹤山市:参见案例1-7“养鱼:从能手到大户”。

鹤山市桃源镇,主要的地形为低矮的丘陵,农业发展条件在全市来说处于中等水平。近几年依靠身处国道沿线的优势和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时机,外资企业发展较快,解决了不少当地人的工作问题,也吸引了不少外来工。在农业上利用荒坡地也引进了不少投资,是鹤山市近几年来农业发展较快的几个镇之一。

桃源镇甘棠管理区,人口997人,人均耕地0.7亩,但人均荒山面积近10亩,是桃源镇一个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管理区,基本上没有工业。目前规模比较大的农业经营除了苗木场以外还有一个当地人办的肉鸡孵化场。全村600多个劳动力只有300人常住村里,其他人在外打工。1996年,村里通往国道的道路实现了硬底化,凭借着低廉的地价和较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投资苗木场,目前共有外来投资各种果园和苗木场共13户,全村一万亩荒坡目前共利用了3000亩。目前,村里正在修筑第二条水泥公路,而今年内还将有两个新的果园开始动工。

苗木市场基本行情是:苗木价格在1995—1996年间达到高峰,种苗价格也同时达到高峰,近几年来一直下滑。

讨论题

1.这是一个工商业资本转向农业投资的例子,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个转向?

2.根据土地承包的情况,光是简炬明的苗木场就已经给村里一下子带来了100万元的收入。在和当地的一个村民交谈时,他居然问我是不是来调查腐败的。不管当地的真实情况如何,管理区一下子获得了这么多的收入,是很难不引起当地村民的关注和怀疑的。你认为有什么方法能有效改变这种资金收入不透明的情况?

4-3 这次,稳定下来了吗?

作者:冯俊新

日期:2002年3月9日

李国立,37岁,是鹤山市鹤城镇小官田管理区的农民。去年开始,他告别自己的传统农业耕作,和他的一个堂兄弟共同经营了一个鸵鸟场并替本地的一家鸵鸟公司(以下称为“地区鸵鸟公司”)养殖了60只鸵鸟。春节到来之前,他仍然不知道下一年度自己是否继续鸵鸟的养殖,因为鸵鸟公司还没有允诺给他足够的鸵鸟,而且去年应该结算的共10万块钱也还没有付清。如果在将要到来的这一年不养鸵鸟,他就要考虑自己要干什么来维持生活了。

顺德的面包师傅

1981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李国立就通过亲戚关系来到邻近的顺德市当起了一个面包学徒。村里其他几个人也选择了一样的道路。在这里,李国立很快就掌握了技术,一个人开起了自己的面包摊档。但创业的道路充满了崎岖,面包这个行业的日子由于1984年、1985年糖和面粉价格的上涨而变得艰难,到了第二年(1986年),本金不足的李国立只好放弃了自己的面包事业回到了乡下。

在家乡的奋斗

回到了人多地少的家乡,李国立又变回了一个传统的农民,在家里经营着自己的几亩土地,种着瓜菜和水稻,期间的几次瓜菜价格的大涨大跌使他再次见识了市场的力量。由于有着港、澳亲戚的定期汇款加上自己的勤劳肯干,他的生活还比较稳定。在经营传统农业的同时,和所有中国农村那些精明的农民一样,李国立也在寻找着一切可能的机会。

到了1991年,随着养猪业的高涨,猪苗成了当地的抢手货。贩卖猪苗因此成了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李国立和不少人一样开着自己的摩托四处寻找猪苗和比较价差。这样的生活一直到1995年以后随着猪苗贩卖竞争的加剧而结束。李国立只好再次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鸵鸟养殖

时间来到了2000年,“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广东地区很受推崇。这个时候,在一个在农委工作的堂兄弟的建议下,李国立与这位兄弟共同建立了鸵鸟场,和当时也开始转向搞“公司+农户”模式的地区鸵鸟公司签订了鸵鸟养殖的合同。堂兄弟两人一共投入了近8万元养殖了60只鸵鸟。由于鸵鸟养殖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鸵鸟比较粗生”),加上公司定期的技术和管理指导,鸵鸟的养殖取得了成功,第一年的收益不错。另外,由于鸵鸟个体的价格较高,风险很大,李国立还为自己场里的鸵鸟办理了保险,有效地降低了养殖风险。这可以说是在他的养殖中最能体现现代经济特点的一点了。

2001年,李国立继续了自己的鸵鸟养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鸵鸟公司在李国立的鸵鸟交付后至今还没有结清账款,而且鸵鸟公司也没有允诺下一年分配给鸵鸟场的鸵鸟种苗数量。春节前,李国立正在困惑之中,尽管他自己很希望在技术日渐成熟的时候继续鸵鸟养殖,但能否如愿仍不得知,而且他还担心着收购价格的下调。

江门鸵鸟公司是本地最早经营鸵鸟养殖的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鹤山建立了自己的大规模鸵鸟养殖基地。这几年,随着“公司+农户”的所谓温氏模式的推广,它也开始尝试把自己的养殖过程外包给农户自己进行。这样的方式将可以大大节约公司在场地和人工方面的支出。但是由于公司种苗供应能力的限制,养殖的人并不多,目前在全市像李国立这样的鸵鸟养殖户也不过三四户。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口量开始下降),公司面临着对养殖规模的调整,一些养殖户如李国立就不得不重新面临着选择。

由于鸵鸟养殖仍然前景未知,这个春节李国立只能在家里耐心地等待了。一直以来,他都在传统的农业耕作和外部市场提供的机会之间往返,但种种原因使得他无法延续自己的市场生涯。一个机会过去了以后他只能耐心等待下一个的到来。对于这个最新的市场机会,他还是只能等待。

附录1:家庭概况

主要劳动力为夫妻俩,家中还有老母亲和两个10岁左右的女儿。

附录2:当地概况

广东省鹤山市:参见案例1-7“养鱼:从能手到大户”。

鹤山市鹤城镇,境内主要是一些丘陵和小盆地,由于交通便利和荒坡较多,近几年来开展农业招商成果较好,目前共有113家“三高”(高质、高效、高产)农业大户落户镇内各村,重点发展优质水果、花卉、蔬菜、水产养殖等农业龙头基地。这些所谓的“农业大户”大多来自中国台湾和附近南海、顺德等发达地区。尽管外来投资很多,本地农业大多仍然处于传统农耕之中,也有一些人仿效外来者种上果树等,但普遍规模很小,不能形成很大的效益。

鹤城镇小官田管理区(行政村)吉村,处于一个小盆地中,人均耕地只有0.6亩,出去打工的人很多。村里的荒山被村里一个农户(案例主人的一个堂兄弟)全部承包下来,李国立的鸵鸟场就建在这些荒坡上。

附录3:“温氏”模式

广东省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肉鸡生产时,通过与农户建立委托生产关系,结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将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有效分开。这样公司和农户的各自优势得以发挥,形成合力,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取得了双赢效果。

温氏集团将他们的这种经营模式称之为“公司+农户”。据温氏集团副总裁黄松德介绍,他们的做法是:鸡的饲养环节交由农户完成,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及销售一条龙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实力较弱的农户投入养鸡场地、设备,负责日常的饲养,承担一定的生产风险,但不承担技术的和市场的风险。而有着技术、管理及资金优势的温氏集团,则集中精力在品种繁育、饲料改良、防疫药品开发方面加大投入,承担技术风险和整体的经营风险,但省去了大量鸡场建设投入和日常饲养费用。这种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分离,使双方的优势都得到了发挥,减轻了负担。

在这种模式下,农户实际成了公司的养鸡车间,他们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的基础。因此,公司特别注重农户的利益。遇到疫情时,如农户遭受损失,公司视具体情况给予足额补贴或适当补助。收购时,如遇行情下跌,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即使市场价格跌至成本以下,公司也确保农户能有一定利润,一般情况下都能使每只鸡的净收入不低于1.3元。这些做法,使农户与公司结成了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肉鸡行情好时,即使有人出更高的价格,农户也照样把鸡卖给公司。

黄松德说,公司之所以有能力这么做,是因为有较长的产业链条,抗风险能力强。公司有自己的鸡苗繁育厂、饲料厂、药厂和销售网络,并与高校合作建立了技术保障和开发部门,可盈利的环节多,在市场变化时,回旋的余地较大。例如,市场肉鸡价格下跌时,公司就可从鸡苗、饲料等销售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作补贴。

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先由农户提出申请,公司对其审核后,建档登记,一般每只鸡向农户收取3元~5元(目前每只鸡的生产成本为9元)的定金。公司办培训班,教授整套饲养技术,提供鸡苗和相应数量的饲料、防疫药品,并记录存档。农户按公司统一要求饲养,定期改变饲料投放量,定期采取防疫措施。公司设有地区服务部,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保障;饲养农户集中的乡、村,聘任有经验的农户作联络员,确保不出现大疫情,成活率理想。公司的管理网络负责通知农户,将达到上市日龄的合格成鸡交公司统一收购。农户在肉鸡上市当天或第二天即可到公司结算,由电脑打出整个养鸡过程的清单及农户应得的利润。

温氏集团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从最初提出实行到目前成熟定型,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受到农民欢迎和当地政府的好评。去年,他们上市肉鸡1.03亿只,受益农户1万多户,农户每只鸡的收入有1.6元。今年预计上市肉鸡数量将增至1.4亿只,受益农户达到1.2万户,每只鸡的收入也将增至1.7元,户年均收入可达1.8万多元。如今的温氏集团已由当初8000元起家的勒竹鸡场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并且是国内最大的三黄鸡、竹丝鸡饲养集团,在广东、广西、福建等7个省区设立了10多家一体化公司,主业拓展到养猪等。

有关人士指出,温氏集团以这种“公司+农户”模式,通过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管理等的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营,谋取综合经济效益,符合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对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尽快实现产业化经营有积极意义。他们把产业链条拉长,形成规模化的集团优势,增强抗御市场波动能力的做法有别于一般的委托生产方式,有更强的生命力,值得推广借鉴。

(摘自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www。cte。gov。cn文章《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可借鉴》。2000.11.23)

讨论题

1.案例中的主人公屡次尝试到外部市场闯荡,每次却又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始终无法走出农村呢?

2.在案例中,主人公的鸵鸟养殖采取了保险这一现代金融的方法来降低风险,你觉得现代金融工具在你所经历的中国农业中起过作用吗?举例说明。

3.你觉得“公司+农户”的模式有哪些优点?在具体推广中(如本案例的“鸵鸟养殖”)它会遇到什么问题?

4-4 房往高处修,人往高处走

作者:王文博

日期:2002年3月14日

走进主人家门,扑面而来的是挡不住的现代化气息:门两边高大挺拔的芭蕉,正面一台34寸大彩电,组合沙发错落有致,两个套间里还各有千秋。装修就更不用说了,装修队队长的家装能错得了吗?案例主人付全——一个20年前从家乡闯进北京搞装修,5年前又从北京闯回家乡的农民——自豪地向我展示他家新盖起来的二层小楼。

单身闯北京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1982年,政府收购农民土地盖房出售,付全家十几亩地不得不卖出,剩下二亩因不在规划盖房范围内,仍留作种田用。经济收入的减少使付全不得不另谋生路。那时家里只有夫妻两人,凭着自己年轻力壮,他决定将妻子留在家里照看那二亩地,自己背着行李去北京寻出路。因为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很快就在一个包工队落脚了。“想想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苦,整天没黑没白地干活,不卖力气,包工头让你走你就得走。”付全回忆起来不无感慨地说。凭着踏踏实实的干劲,付全得到包工头的赏识,买材料、运货都由他负责。生活条件和报酬有了提高。“人干事就得实实在在。”付全总结说。

单飞

他不是一个能忍受总受别人支配的人。两年后,儿子出生了,家里又多了一个消费者。他看到作包工头比工人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就总想自己组一个队。说之容易做之难。他一个外地人,来京才两年,想包工程,却没有关系。前两年靠负责买材料结识了一些货主,但那远远不够。一天,他进材料时听说家居装修正兴起,顿时萌发了一个念头。于是离开包工队,回到了家乡。这时候村里许多人家都被迫再次出卖土地供政府盖房,他家的二亩田也卖得只剩下三分。村里的青壮劳动力无用武之地。他挨家询问有没有青年愿意和他一起到北京搞装修。村里人对城市的变化了解不多,相信跟他能赚钱的人也就不多。最后只召集到6个没有地种的小伙子,他带领他们开始了新的经历。

起初付全靠原来的货主介绍给人家装修,活很少,赚回来的钱只勉强够过日子。后来因为他带的队干活实在,质量又好,和装修的人家处得融洽,渐渐有了点小名气。谁家房子想改动改动也找他。事无巨细,他都认真按房主的意思办,小钱大钱一起赚,不久就有了万元积蓄。和他一起出来的年轻人也尝到了甜头。

四年后,也就是1988年,他家盖起了新楼房,那是村里最早的楼房,也是当时村里最好的房子。

此后,他的装修队从7人发展到30多人,可以同时给五六家装修。在北京,平均装一家净赚1000多元。他的队在亚运村装修时,一下就赚了十几万元。“他没别的优点,就是干事实在。房主愿意自己买料,我们就用他们的料好好装;让我们买料装修一起干,我们肯定不多花他们一分钱,还要保证质量。”妻子自豪地说。他没给装修队做过广告,他服务过的房主就替他宣传了。

闯回家乡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家装市场逐渐兴起,钱袋子越来越鼓的老百姓宁愿多花点钱找家装市场装修,毕竟比托人装修有保障。私人装修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的队里就有两个人离队单干,竞争非常厉害。付全将装修价格一压再压,仍然不见发展。此时家乡人民也富裕起来了。付全看到家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不顾队里人反对,毅然将装修队带回了家乡。在家种地、看孩子的妻子主动要求和他一起干,他们办起了夫妻装修队。

果然,政府多年来卖出去盖房的土地上耸起一幢幢高楼,有装修要求的家庭越来越多。付全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开拓家乡市场。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他的队承诺装后服务,如果被装房屋出现破损,他立刻给予解决,不收服务费。不是他的队装的房子有问题找到他,他也认真修缮,只收材料钱,为的是扬名,不过通常房主会多给一些报酬。这样,他在家乡闯出了名气,验证了他的话:“只要你对得起别人,别人就对得起你。”

为了节省开支,两年前他解散了装修队。有活就找他们干,没活则让队里人另寻赚钱之路。这样,不管有没有工程,队里人都能赚到钱。在他的带领下,富裕起来的村民都盖起了新楼房,有的比他家的房子还要好,他看了只有高兴。去年,付全家又添新房,家具、家电焕然一新。

如今,他的队里有不到30个人,同时给六家装修,他和妻子就在这六家里来回跑。偶尔也会在北京揽一些活,有钱就赚。“现在我们村和别的村好多人都学我们搞装修,我们给人家干每户只赚五六百块钱,还保证质量,为的就是能争过他们。”妻子这几句话体现了当代农民的竞争意识。

谈到将来,付全笑了笑:“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儿。”这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对未来的最大期望。

附录1:家庭概况

主人公现年47岁,小学文化,十几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作木匠;妻子40多岁,和丈夫一起管理装修队。现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北京某大学计算机系读大一,女儿上初中二年级。家里现在只有三分地,单靠种地收入已经不能维持日常生活。

附录2:当地概况

主人公家乡涿州市(古时的涿鹿)原为涿县,后改为县级市——涿州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属保定地区,距北京约60公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发展。主人所在的村已被街道、企业住宅楼分割成小块,村里大部分农户的土地被政府买走盖房,一些农民靠其他途径(如做生意)致富,另一些仍继续耕种,村里人家贫富差距较大。近期政府强迫农户搬迁,誊地盖房,连市里惟一的体育场也被卖掉作盖商品房用。为当好北京卫星城市,涿州市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五年内新建了三条商业街并开通市内公共汽车,方便交通,人力车、出租车随处可见。

讨论题:

付全的装修队能够取得成功,与付全的若干重要决策和经营策略有关。指出这些决策和策略。

4-5 李社长的生意经

作者:张艳

日期:2002年3月27日

李华,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某村农民,在该地颇有名望。他是新时期最典型不过的一个农民。他有20年丰富的经历,在作任何决策前,都有对市场和社会的全面分析,甚至还有一些环保观念。他的计划十分宏伟,濒临重庆也有巨大的机会,前景如何,还要看他的努力。

外出闯荡

20年前,正值改革开放,当地青年劳力六成以上外出打工。李华与自己的亲兄弟一合计,也走出了家门。以中国传统观念,总是跟自己家里人一起做事才放心,但正是这层关系,也使得在利益分配上引起了很多矛盾。这个兄弟集团的发起方是他的弟弟,因而在即得利益上也主要流向了他的弟弟,但他也赚了不少(具体数字他不愿透露)。在那个年代,能有胆量走出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人并不多。在这些年间,他们白手起家,以罕见的魄力,涉足了建筑、房屋装修、企业管理和投资金融等诸多行业,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吃了很多苦,尝尽了城里人的白眼。这一期间,劳力需求很旺,正是打工的黄金时期,因而收入不菲。但他不愿使用“打工”这个字眼,只用“做生意”来形容。这一时期,他走的多,见的多,城里人高速的生活节奏,分秒必争的生活态度,一切以合同为准的高效率,都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也令他对家乡的情况进行了思考。

重庆为丘陵地区,土地多为岩石风化的红土,十分贫瘠,即使农民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其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得的粮食也难于糊口。而事实情况是,这样的土地根本不值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因此农民大部分时间均处于闲暇状态。“打麻将”在当地极为盛行。在那里,大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小至几岁的孩子,都乐此不疲。他看了很多外地农村的情况,农民增收都是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的最大优势:大棚、种果树、种蔬菜……这些都深深印入了他的头脑,为他日后返乡大干一番埋下了伏笔。经过几年外出大干,1986年,他家盖起了两层洋房,全部面积300多平方米,此房在当地当时颇为显眼。

第一个尝螃蟹的人是勇士,李华是敢于走出家门的勇士,更是一个立志于建设家乡的勇士。

返乡

2000年,在他43岁时,儿子上初中住了校,女儿上了大学,家里只剩其妻子一个人,活也忙不济。经济发展放缓,外面的生意也不好做,家乡的情愫始终牵引着他,如此种种,他决定返乡发展自己的事业。一回乡,便被选为该社社长。

此社共有200人,社长主要负责当地农业生产上的“体制改革”,既将单纯的粮食生产转变为多种经营,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便为他这个见多识广的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他向镇上提了个报告,认为应该把农业生产从生产粮食转变到经济作物上来。重庆盛产柑橘,而柑橘在当地却十分贱,因而他认为应主要发展蔬菜和养殖业,发展大棚蔬菜供应重庆市区,目前该计划已经在该社“上轨”。该镇政府也决定发展一个奶牛基地,重庆市很缺少鲜牛奶,因此这一由镇政府提出的项目前景看好。此外,他也向政府提交了一个报告想要发展40亩蚕桑基地。本地久有养蚕传统,只是未成规摸,因而也未能发挥聚集效应。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得以批准,2002年4月份即将上马,由他本人亲自负责。预计该社农民今年此单项纯收入为人均200元。

关于40亩土地的占用问题,他自信地说:“现在政府也正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借此东风应该没有问题。”不过,以农民传统观念,土地种粮食算是理所应当,但种树、种草却是歪门邪道,因此在圈地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此处的土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拿李华来说,他家四口人,却只有不到2亩地。尽管这里尽是山,却找不到一点蛮荒的感觉,土地利用相当充分。重庆被划为了直辖市,无疑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在发展的同时,如果不注意合理规划,盲目开发,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而李华的发展计划却丝毫没有与自然为敌的意思,这也许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在谈话过程中,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比我能干的人多得是”。也许这就是当代农民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吧。他多次提到加入WTO后外国农业对中国的影响,发展蚕桑,便是他看好在外国市场上中国丝绸久盛不衰的行情而做出的决策。

发展个体家庭事业

返乡后,尽管他接管了社长一职,但他的时间大部分仍是花在自己的小家庭上。在2000年,他一回家,就买了300只雉鸡准备发展养鸡业。但经过一年的时间,发现养鸡成活率不高,且又损耗大量的粮食,便放弃了这个念头。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鱼嘴镇猪肉供不应求,而四川本地又有养猪的传统,于是他决定养猪。他胸有成竹地说:“不错,在四川猪肉是供大于求,但在鱼嘴,却是仔猪欠缺,我养的猪都是瘦肉型的,前景肯定不错。”目前,他家里已有3头母猪,4头仔猪,猪圈业已落成,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此外,他还经营一小卖部,主营化肥五杂,在农村,化肥生意是很赚钱的。

总的说来,目前他的家庭收入中,养殖业占六成,小卖部占三成到四成。他家的地主要用于种植猪草,为猪提供青饲料,因此也转化到养殖业上。但现在,他的猪场还处于投入阶段,预计三五年后便会有可观的收入。但具体一年的纯收入他不愿透露。大部分的村人都把时间花在打麻将上,但他的时间却安排得满满的,七成花在家庭上,其余用在社里。

附录1:家庭概况

李华,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某村农民。该村共有18个社,此人为社长之一。李社长今年45岁,家有四口人,妻在家务农,女儿在重庆市工业大学就读,儿子为初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在周围农民中应属上等。

附录2:当地概况

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某村位于重庆市区的东面,曾是一个落后偏僻的小山村,随着重庆的发展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该地青壮劳力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妇女、老人在家种庄稼。李华所在的社共有土地100亩,全社200人,土地分配平均,无明显的集中现象。农业劳作为全手工方式。所产粮食自家吃用外基本无剩余。目前正在修建的渝怀铁路正经过该村,拟建的重庆二环路将从该村东面经过,还有已建成多年的高速公路。该地交通便利,濒临直辖市,发展前景看好。

讨论题

1.评价李华作为社长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的三项决策。

2.该村共有100亩地,却分散到200人的手里,且基本上全部采用手工劳动,这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何影响?如何解决?

3.在2002年该村的村长选举上出现了贿选现象,而村民却无人反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农村民主监督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建立健全这一制度,使它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6 风雨二十年

作者:黄贻凡

日期:2002年7月10日

郭义木,年过六旬,是福建闽清小园头村的农民,初中文化水平。说起自己20年来的生活,老人滔滔不绝。凭着勇于尝试的态度,20年来他不断改变自己的谋生方式,在他身上,让人看到当代农民不再像以往一样安于现状。他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走向富裕。

改革以前,像所有农民一样,郭义木在生产队中靠赚工分谋生,那时候他凭自己出色的劳动技术,拿队里最高的10工分,但每个工分也只不过折合人民币8分钱,每月几十元的收入勉强能使家人度日。

1982年,村里进行土地改革,开始个人承包土地。初期承包制还未完善,郭义木承包了村里的水田20亩,包期一年。这一年,郭义木全家喜获丰收,种了两季水稻,收获粮食1万多公斤。与往年相比,家里的收入提高了很多,家里添置了一台彩电,郭义木被村里评为劳动模范。

1983年,郭义木本可继续承包田地,但他已不满足于只靠种田为生,他毅然承包了村里的碾米厂,承包的田地由原来的20亩减少为8亩。当年全县粮食又获丰收,碾米厂日夜开工,他的尝试获得了成功。那一年,他的收入超千元,在村里,人们都称赞他脑子灵活。由于他的成功,第二年很多人想承包碾米厂,而他却把眼光瞄向了村里刚刚兴办的冷饮厂。此时人们收入逐渐提高,冷饮厂销路不错。虽然生产的工艺简单,产品远远无法和当今的各种高档冷饮相比,但在当时,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首次完全脱离农业的尝试也获得了成功,他的收入翻了一番。这无疑给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不少信心,他开始计划离开这片土地,到省城福州去。

要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像他这样年近50岁的人并不能像当时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到外面出卖劳力。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法子继续承包冷饮厂,又无法下定决心到省城去,1985年,他又和田地打上了交道。不同的是,他不再只种水稻,开始种一些经济作物,并开始养猪。这样又过了两年。这两年,虽然劳动艰辛,但收入还是比往年稍有上升。同时,他的儿子也先期到福州打工去了,他年岁渐大,家里没有劳力,再继续种田不太可能。于是在1987年,他终于来到福州。

在福州,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木工技术在福州外贸酒家当起了维修工。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木工技术在这里会使自己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家乡的时候。离开了农田,他仿佛摆脱了束缚,在另一片天地里大显身手。他的技术赢得了别人的称赞,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1997年退休回乡时,他的月工资已经达到了1000余元。尽管老板不断挽留,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坚持离去。

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老人重新过起了恬静的田园生活,但他也没有闲下。原来,在福州时,他就已经用平时的积蓄投资,与别人一起投资承包了一片荒山,种起了橄榄。现在回乡,正好担负起看护这片橄榄林的责任。说起自己这片橄榄林,老人显得很高兴。100多亩土地,2000多株橄榄树载着他新的希望。老人说,当年找几个人凑了钱,还由政府补贴了1万多元,这才把橄榄树种起来。说怕,也真怕,毕竟投资的时间太长了,到时候橄榄能否仍旧畅销是个问题,但总比让山荒着好一些。自从他承包山地,又有不少人跟着也种起了橄榄。问起老人担心不担心由于种橄榄的人太多,以后影响橄榄的价格时,他显得很有自信,对自己到时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很有信心。确实,对于20年来不断开拓自己人生新路的郭义木老人来说,他的经历已经足够他应付一切困难。人老心不老,或许来年,他又会做出一些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大吃一惊的事情来。

附录1:家庭概况

年过六旬,现在和妻子一起生活,儿子在福州居住。儿子投资办厂效益不佳是郭义木老人目前心里惟一担忧的事情。现在凭借自己的积蓄,二老可以安享天年,但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他们还辛辛苦苦经营着自己那片橄榄林。由于橄榄林还没有长成,二人的年收入现在只有老人的退休金,每年2000多元。但他们自己平时也种些菜,在消费水平不高的农村,也能自给自足。

附录2:当地概况

小园头村是福建省会福州的蔬菜基地之一,村内有人口2000余人。由于交通较为发达,村里兴办了很多企业。村里现在的种植业以蔬菜为主,水稻种植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开始修建,公路由村里横穿而过,对村里的一部分房屋进行拆迁,村里也以此为契机,兴修新村。而更为发达的交通条件也使小园头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所在的白樟镇是闽清县最富裕的乡镇之一,人均收入5000余元,该村收入水平也大体相当。

讨论题:

1.你认为郭义木没有继续承包碾米厂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2.农村中的“跟风”(模仿已有的成功者进行同样的经济活动)现象有何原因?

4-7 山村建筑家

作者:黄贻凡

日期:2002年7月20日

张文其,男,47岁,福建省闽清县池园镇人。文化程度高中,人称山村建筑家。提到他,大家第一个提起的就是其所办的富村陶瓷有限公司。池园素以产高岭土(瓷土)闻名,镇里的陶瓷工业风风火火,与陶瓷生产有关的公司没有上百也有五十,但办得最好的无疑正是这家富村陶瓷有限公司。由农民到企业家,他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像所有出生在农村的人一样,他的第一份职业是种田。高中刚刚毕业,他就回到了乡村,开始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土地承包制,池园镇由于人多地少,不少人都离开土地,另谋出路。而镇上也开始兴办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像所有青年一样,他也开始寻找自己新的谋生方式。高中的知识水平,使他做事情更有计划,他选择了自己一向感兴趣的建筑业,由此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万事开头难。1977年,他进入一小建筑队,跟人学艺。在这里,干的都是高强度的体力活,但年轻人的闯劲使他坚持了下来。虽然吃了不少苦,但经过三年的磨炼,使他这个过去的门外汉对建筑的方方面面熟悉起来。他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建筑技术工人。但他不满足于此,在这三年中,他深切感受到没有知识文化,更直接地说,缺少一张文凭所带来的种种不利。于是,他不仅工作,还开始准备建筑方面的考试。他急切希望改变自己单单出卖体力劳动的处境,他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建筑工人,还是一个工程师。

1981年,他终于达成了第一个愿望,考取了施工员证,并进入县的建筑公司工作。他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升到了2000多元。此后,他又考取了“助理工程师”,成为公司里的骨干力量。在县建筑公司中,他一干就是十年,他也由一名工人,成为了公司的技术经理。这时候,他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上万元,在当时已属于中高收入阶层。

也就是在事业发展一帆风顺的同时,张文其突然做出了一个当时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1990年,池园镇办陶厂,邀请他回去进行管理。在当时,县公司的工作还被人看作是铁饭碗,而新办的陶厂只不过是一家乡镇企业,而且给出的工资与张文其在建筑公司的差不多,张文其应聘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很早他就想进入建材市场试试身手了,凭借自己在建筑圈子里十几年的经验,他很有把握。确实,由于对市场需求估计准确,生产产品对路,陶厂业绩十分不错。而他的收入也大大提高,这一次“跳槽”,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新转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私人办企业成为社会热点,张文其用积蓄,又和别人合资开办了一家炭化硅制品产,依然和建材有关。虽然身兼两职,但依靠早年在建筑业积累的经验和已经交到的不少朋友,两个厂子的业绩都还不错。此后,他看准瓷砖生产的热潮,也办过纸箱厂(生产包装瓷砖的纸箱)、化工制釉厂。这个阶段,他积累了不少资金。

1997年,经过几年的准备,他投资开办了自己的瓷砖厂,总算实现了自己的宿愿。虽然池园镇此时已有了大大小小数十家瓷砖厂,但他看到了晚进入该行业的优势,那就是设备。早期办起的瓷厂,一半都是土窑,产出率极低,而且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而他引进的半自动化设备,产量高、质量好、品种多,竞争上有绝对的优势。再加上早年形成的与客户良好的关系,他的瓷砖厂一鸣惊人,一举成为镇上产销量最好的瓷砖厂之一。出产的瓷砖已不仅仅限于国内,更打开了国外市场。人们称他为“山村建筑家”,因为他所生产的瓷砖确实美观,是人们装饰家居的首选。他的年收入也已经是百万元左右,成为镇上先富起来的代表之一。

附录1:家庭概况

47岁的张文其家里有四口人,两个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同在厦门工作。由于没有后顾之忧,当初投资办厂时他没有留一分积蓄。妻子现在帮助他经营瓷砖厂,负责出纳工作。

附录2:当地概况

福建省闽清县的陶瓷业已有多年历史,主要是由于陶瓷资源蕴藏量大、品位高、矿点集中。动力资源更是优于其他地方,水口电站就在闽清县内,厂区使用大电网供电,供应充沛稳定,而且农村小水电也十分发达。闽清的四大镇——白中、池园、白樟和坂东就是依靠陶瓷业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由于开采过度,瓷土资源有消耗殆尽的危险,因此也加强了管理的力度,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淘汰了一批旧瓷厂。

附录3:富村瓷厂概况

案例主人公经营的富村瓷厂,地处池园镇丽山村,靠近瓷土矿而建。其占地33000平方米,其中主车间系现代钢构建筑,跨度大,层高充足,按陶瓷业特点建设,备有单跨32米、长度180米的原料库,不仅原料备用充分,也便于现代运输机械操作。关键设备系引进意大利隆克米公司制造的3000吨全自动压机二台,这在闽清属首家,在省内也是屈指可数的,4台园盘式淋轴器和6台全自动同步带印花机也是意大利引进的最新型号。原双层窑现改为157米长单层辊道窑。抛光机、磨边机等也是国内最近的产品。瓷厂年生产200万平方米的瓷砖,去年产值1500万元,是一家合股企业。

讨论题

1.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土地承包制,使得人多地少的池园镇的许多农民离开了土地。和以前相比,土地承包制使得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什么反而有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分析其原因,并讨论土地承包制带来的劳动力流动的后果。

2.1997 年张文其投资办瓷砖厂时,当地已经有大大小小数十家了。他晚进入的优势何在?为什么已有的企业难以整合并与之对抗?

3.农村收入相差悬殊,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

同类推荐
  • 提高思考记忆能力

    提高思考记忆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天职。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使未来的建设者们具备全面的素质;不但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人文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人才。一个民族的全体国民要想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就必须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突破口。本选题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助读本。
  • 应用文写作教程(修订本)

    应用文写作教程(修订本)

    本书以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以“实用、适用”为特点。全书以应用文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例文规范实用,训练循序渐进。而且《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应用文写作教程(修订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学生可深入地了解各类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常识,逐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 北大高效学习法

    北大高效学习法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华罗庚的亲身体会,也是他从一个初中生而成为一个大数学家的真实写照。懒惰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只能一辈子与平庸相依为伴。许许多多考上名牌大学的才子,都与“勤”字分不开的,对那些懒惰的人来说,“勤”一个字好辛苦。人有知识水平的不等,能力高低不同,但上天给每一个成功者的机会是同等的。这就靠你自己去把握,通过不断努力去争取,这一点我感触很深。
  • 嬉水之灾

    嬉水之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应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保护;同时,青少年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一些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对于防范自然灾害来说,居安思危才能处变不惊,防患未然才能游刃有余。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树立防范意识,知道防范的方法,逐步培养自我防范的能力。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常见的自然宙室的防范常识,存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同学们如何面对突然的灾难,保持冷静、勇敢,及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 电子商务安全与实训

    电子商务安全与实训

    本书是基于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原理出发,突出“安全管理”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从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防范、安全技术、安全认证体系等方面讨论安全管理问题。
热门推荐
  • 苍天不死

    苍天不死

    天道残缺,人心泯灭。在这弱肉强食,无比黑暗的时代。就让我,踏着漫天血骨,来普度众生!就让我,来修补这残缺天道,代天道,而封神!为了世间生灵,我愿永守天道之轮,还众生一个清平世界!天道之守护神--方龙!
  • 创始大帝

    创始大帝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位青年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发生奇遇,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世之路!
  • 话起阴阳

    话起阴阳

    十里大道,枯槁荻草,黑雾笼罩,腥风热尘扑打在朱色城楼上,沙沙作响。袅袅熏香、桧扇轻摇,贵族们极尽所能行风雅之道。但红梅挂衣、光鲜织锦却掩不住森森枯骨的悲叹,鬼神、妖魔、怨魂,存在于世上,驻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春秋战国,群雄盘踞,九州纷乱,就在这时出现了一批阴阳学者。他们观星宿、相人面、测方位、知灾祸,断天命,以筮奉于朝堂,为一国之安定戍守一方。祭祀用的青玉剑为何是越王剑的造型?杀手组织与为何会出现在这深山之中?秦岭古墓,荒古遗村,仙道传说,古楼祭台,山底地宫,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惊天的秘密,真相到底如何?秦岭篇,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 我自倾心君且随意

    我自倾心君且随意

    “悔吗?”“无悔。”自古情郎美人,命运多舛,自是他们无悔此生。自此,天下太平。
  • 时空流犯

    时空流犯

    历史从来不会出错,既是你不出现,总会有人会。“很荣幸,撒克先生!这是您第十次企图谋杀我。”说话的是个名叫杜恩的年轻小伙儿,长相中庸,完全看不出任何的闪光点的那种。他一脸平静。“呸!叛徒!”撒克凶神般的眼神,愤怒不止。“很好!从住所的爆炸到监狱门口的暗杀。我真是太受你们欢迎了。”“东方小子!甘愿被异族奴役,早晚要你命!”
  • 遮天之幻戒

    遮天之幻戒

    看书名就知道是遮天同人小说,不种马、少度YY。希望大大们喜欢
  • 方寸一界

    方寸一界

    生于一界内,心出一界外。对禁锢之外的世界的向往,或许可以铸就最大的奇迹吧。
  • 嘿亲爱的你

    嘿亲爱的你

    默默喜欢一个人的滋味到底是怎样的?从前的她不懂,等她懂了,那人早已离开。有人问起她:“你现在懂了?”她笑笑,“懂了。”“怎么样?”“痛彻心扉。”他曾经说过:“这世上,最大的勇气莫过于等待一场看不见未来的爱情。”
  • 雕弓录

    雕弓录

    千年边角声,为心中腾腾热血,为女子眼中一抹温柔,还是那天地万物为刍狗的不平之气?尽弃之,只为一弯新月伴我长眠!
  • 打动人心的68个沟通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打动人心的68个沟通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沟通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沟通的目的是共赢,沟通的前提是心态,沟通的技巧是倾听。如何创造活跃的沟通气氛,而后直入对方的内心?如何凝聚谈话的焦点,吸引听者全部的注意力?如何强化谈话内容,清晰表达,消除沟通障碍?本书通过68个打动人心的沟通技巧,让你的沟通能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