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100000008

第8章 徘徊乡村

2-1 要做就做最好

作者:王祥

日期:2002年3月5日

王伶俐,男,安徽省阜阳地区界首市某乡某村农民,初中文化程度,现年35岁。1987年初中毕业后,便从事于各种工作,头脑精明,成为其所在乡镇的农民致富的先进代表,可以称得上是反映农村基本问题和基本面貌的一个典型。于是我决定去拜访他。

见到王伶俐的时候,他正在和妻子一起挥舞着铁锹向卡车上装沙子,满脸的灰尘,汗水淋漓,在脸上划下一道道的曲线。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忙把我让进屋里,寒暄几句后,他点燃了一根烟,就打开了话匣子……

踏入社会

1987年我从某某中学毕业,由于成绩太差,连个中专都没有考上。我们家特别穷,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连一件值钱的家当都没有。考虑了很久以后,我没有再继续学习下去,决定找点活干,来为家里挣点钱,娶个媳妇。改革开放后的几年,农民手里都有了点钱,都想盖瓦房来代替原来的土房,所以对水泥瓦的需求很大。我们村有很多人都在加工水泥瓦去卖。于是我也开始学做加工水泥瓦的工作,投资了1000多元买来了黄沙、水泥、包装纸等原料以及一些简易的工具。干了一年多,赚了些钱后,家里人就张罗着给我找媳妇,农村人都是结婚早。我也没有什么主见,所以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结了婚,应该说是结婚早了点。婚后我与妻子两人一起加工水泥瓦,每年平均毛收入4000元左右。

创造辉煌

过了三四年,由于人们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开始流行盖平房。盖平房的农户渐渐多了起来,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水泥瓦,干这活也就挣不了几个钱了。那时候有几个温州人到俺村里来弹棉花,收入不错。因为当时我们这儿种的棉花特别多,人们逢结婚娶亲的喜事又大多送被子,所以需要弹棉花的人很多。于是我也想在街面上租间房子弹棉花,家里人也非常支持我,就简单投资了2000多元购买机器和租房。由于弹棉花这种工作很易做,所以也没用怎么学就会了。刚开始的两年为了拉拢顾客,价格定得很低,年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到了后几年,找我弹棉花的人多起来之后,我就把价钱要得高一些,又花了1000多元买了台榨油机榨棉籽,算是配套服务吧。这样一来一年能挣到1万多元。深谋远虑就这么过了几年之后,到了1996年,我寻思着老租别人的房子做生意不是长久之计,而在主要集市区买房子又特别贵,所以我就想在那里自己盖房子。但是又没有地皮,便以某某中学食堂的名义划来了一块地方(该中学位于主要集市区)。这中间也费了不少周折,首先得请中学领导吃一顿,当然我跟他们这些人平时关系也不错;然后又给我们乡的头头们送了些礼,当然饭菜也是少不了请的,就这样得了块临近主街道的地皮。然后就盖了房子,开了饭店,也算是自己的另一个家了(村里的宅基地还保留着),大部分的房间自己住,靠近街面的几间作为饭店专用。总的算起来当时大概投资了1万多元。饭店一方面卖给学生们饭,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上的人开放。当时主要是农村大队部的人用征收的名目繁多的提留款到饭店里吃喝。但过了一年多,因为税费改革,农村收的款项少了,生意也就不行了。开饭店最后应该算是赔了,而且还有很多的赊账,许多欠款到现在都没有收回来。不过好歹算在集市上了有了立足之地。1998年底到2000年,我们这里卖胶的人特别多,而且听说很赚钱,我就跟一些人一起走南闯北地去卖胶,但后来马上认识到这里面有假货的成分。所谓“好胶”,其实就是自己买一些小塑胶袋,再买点廉价的劣质胶,掺进面粉,挨个塑胶袋装。就拿这样的东西去到各地的中小学校去卖,因为学校有球类等东西需要补。渐渐觉得良心上有点过不去,有时候还害怕被人给识破了,所以也就没干多长时间,收入也不多,就是增长了些见识。

再创佳绩

2000年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些钱,利用自家房子在集市区的优势,投资了2万多元,做卖水泥、沙子和石子的生意。现在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又流行盖平房,所以对这些建筑原料的需求很大,而且我实行送货上门服务,只要打个电话过来,我立马给他送过去,所以生意还不错,一年能挣1万多块。不过就是特别累,进货、装车、送货,里里外外都是我跟媳妇两个人忙活。人手实在是太少,不过也没办法,孩子都还小,还要上学,而要是雇用别人,一方面自己不放心,怕管不好;另一方面这时候也找不到人,都出去打工了,更何况我也付不起城市里那么高的工资。钱上有时候也周转不开,好几次都是要去进下一批货,可这一批的货款人家还没给。不过不管多苦多累,我都坚信一句话,要做就做最好,只要去干,就一定要干好它。我没有像我们这里的大多数人那样出去打工,因为我觉得像我这样的知识水平,出去后只能干点力气活,吃苦还赚不了钱。当然,比在家里种地好些。我现在就想把自己的这点生意做好,也算是我自己的一个小事业吧!

回顾了这些曲折的生活经历,他说:“虽然经过这么多事,我一直都在耕种着家里的那三亩多地,不管怎样,全家的口粮还要从那儿出。不过说实话,光依靠种那点地再辛苦也赚不了几个钱,去了种地的化肥、农药的花费,生活上柴米油盐的开销,一年到头根本剩不了钱。如今的老百姓,出去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我觉得将来农村要发展,还是得回来才行呀!”说到这里,他陷入了沉思。这时候,外面有人叫他,要买沙子,他便急匆匆地走了出去……

附录1:家庭概况

王伶俐,男,现年35岁,安徽省界首市某乡某村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妻子34岁,没上过学,不识字;生有二女一子,两个女儿都在上初中,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全家五口人总共三亩多地。

附录2:当地概况

安徽省界首市某乡某村包括200多户人家,大约1000多人,前些年大多靠挖窑,做砖头、青瓦挣钱,但近几年他们村的人大多进城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妇幼老人,全村经济水平一般,还远未达到小康水平。

讨论题

1.现在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但是王伶俐所做的生意却缺少人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是王伶俐,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王伶俐为什么没有向当地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

3.王伶俐在集市区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什么?分析这一方式对于政府和他个人的利弊。

2-2 往事琐忆

作者:梅松

日期:2002年3月6日

案例中的女户主富珍,是土生土长的湖南常德人,今年43岁,小学文化,现居常德市皂果树村内。“自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家里人过得好”,这既是女户主最大的心愿,也是她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幸福,让孩子顺利地读书,家里经济情况直接决定着这一切。因此,家里经济情况的变化也就自然成为女户主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基本出发点。

1980年,富珍分配到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工作,干了三年。当时信用社的效益不错,每个月有80多元的工资,但到了后期,由于干部作风问题,加之管理不善,信用社效益严重下滑,需要裁员,所有在职员工都必须通过考核后方能留任。富珍没能通过这次考试,被调到一家乡镇企业工作,在那里先后作过出纳员、助理会计等职务,每月有近百元的工资,家里经济条件逐渐宽裕起来,于1985年新建了一栋平房,并添置了一些家具。从1983年到1991年底,富珍都一直在乡镇企业工作,总共干了近十年。

1991年底,富珍所在的乡镇企业经营不景气,被迫关闭。而此时,富珍家里新建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不仅用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还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借了不少钱,家中的经济出现了危机。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了一股“打工热”。于是,富珍的丈夫决定到长沙去打工。同时,农村的土地政策进一步鼓励私人承包,每亩地每年的承包费用有了较大幅度的下调。因此,富珍承包了村里两亩土地,种植蔬菜。当时由于流动人口多,蔬菜的需求量大,种菜的利润相当高,每个月能有好几百元的收入,加上丈夫在外打工每月有三四百元的收入,家里的经济情况出现了好转。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菜,使得菜价开始下滑。而且,种菜每月的收入是不稳定的,旺季时每月能挣五六百元,而淡季每月只有一两百元。为了弥补种菜收入的下降,1994年6月,富珍决定开始卖早点,生意相当不错,每天早上能卖100多元,而且卖早点成本又低,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净利润。可好景不长,到了1995年,常德市开始整顿市容,明文规定禁止在街边摆摊。富珍所摆的摊经常受到城管部门的检查,难以为继。如果租用门面,不仅租金高,而且税收也高,利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富珍不得不停止卖早点。丈夫1995年打工回来,继续到原来所在的常德建筑机械厂工作,但厂里效益未见起色,每月仅100多元的工资,而且经常被拖欠。

1996年,国家开始在该村进行征地。富珍所承包的两亩地由于靠近马路边而全部被征用。虽然得到了1万多元的补贴,但这意味着富珍今后无法继续种菜,如果另外找不到工作,将没有了收入来源。同时,富珍的孩子到一所乡镇中学上初中,每学期的学费要1000多元。由于是住读,每月另外还需300元的生活费。为了让孩子能够继续读书,富珍四处奔波,终于通过熟人在村办的一家皮件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有七八百元的工资,这样下来,勉强能供孩子上学。

但到了1998年,富珍所在的皮件厂由于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卖价低,加之管理方法不当,业绩出现了下滑。到了1999年初,出现了亏损,发不出工资。于是,富珍借常德市中医院招收临时工的机会,进了医院工作,每个月工资250元。

1999年9月,富珍的孩子升入高中,但没读多久,由于在打架时砍伤了人,而这人是当地黑社会中的成员,因此和黑社会结怨,上学时经常遭到黑社会的威胁,被迫放弃学业。为了让孩子今后能在社会上立足,她给孩子找了个师傅,让他跟着学修车,每个月要给师傅一笔钱。于是,丈夫再次外出打工,凭借熟人,在浙江嘉兴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1300元工资。富珍也在中医院当了几个月的临时工后,到常德市一家艺术学校的商店打工,每个月有450元收入。另外,家里靠房屋出租,每月能有300元左右的收入。家里的经济情况又有所好转,因此,到现在,富珍没有再变过工作。

2001年,富珍在原来老房子旁边修起了一栋四层的楼房,花了近10万元,其中绝大多数钱都是借的。当谈到今后的打算时,富珍说:“当务之急是把所欠的钱都还了,然后就是儿子的婚姻大事。儿子成家以后,我就可以松口气了。最近几年可能会很苦,但为了儿子,为了这个家,再苦都是值得的!”话语虽朴实,却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撼。富珍的眼神中,透露着一股执著,让人看到希望。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关注富珍一家的故事吧!

附录1:家庭概况

梅富珍,女,43岁,小学文化,目前在一所艺术学校的商店打工。家里共三人。男户主姓张,今年45岁,初中文化,为人老实,目前在浙江嘉兴打工。孩子19岁,初中文化,目前没有工作。家庭月收入约2000元。

附录2:当地概况

皂果树村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部,在洞庭大道和桃源路的交界处,属城乡结合部。村内有原住居民2274人,外来的暂住人口约有4000人。村内共有9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500多亩,以种菜为主。目前,村里没有乡镇企业,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仅有一家。2001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为3700元,在常德市的众多村里,经济状况偏上。

讨论题

1.改革开放以来,富珍先后三次建房,每次建房不仅用光所有积蓄,还负债不少。像富珍这样的农民为什么热衷于建房?

2.富珍先后所在的几家乡镇企业最后都倒闭了。请你根据案例的线索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乡镇企业存在的通病是什么?

3.国家不断地征用农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农民的利益。如果你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你是否能想出一些既能让国家顺利地征地,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农民损失的办法?(国家对当地土地征用的详细情况见调查手记I-10“皂果树村调查报告”)

2-3 一勤天下无难事

作者:孙文凯

日期:2002年3月8日

提起孙民,村里每个男人即使口头不说,心里一定也很佩服,女人则更是赞誉有加。他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民,现年47岁,初中文化,25岁结婚,经历很是复杂。他为人正直,勤劳肯干,是村里男人的楷模。

青春献砖厂

他在年轻力壮之时,在附近砖瓦厂干了十几年。先是出窑(即把砖从窑里拉出来),后来运砖(即把砖从砖厂拉到各买家),都是体力活,一般人坚持不了多久,但他一干就是十几年。随着接触人渐多,在砖场地位逐渐上升,被提升做代班工作(即管理砖厂工人工作),此时每年都能挣几千元钱。

时值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市场活跃,只要有头脑、有胆识,一般来说都能挣到钱,生活条件都能变好。由于其本人自知文化水平不高,虽有经济头脑但又恐怕难以抵挡随之而来的风险,只能靠出苦力挣钱,因此并未从事经商等工作。此时,儿子、女儿都未上学,花不了多少钱,因此储存到一笔钱。

砖厂是村里集资办成的集体企业,村支书对砖厂各项运作操有生杀大权。随着本人在砖厂职位的升高,责任也相应加大。由于厂里没有过多的流动资金用于运转,因此要求每位管理人员每年筹集数千元贷款帮助厂里运作。后来厂长被逼携款潜逃,村干部工资无处发,村里欠下大量外债,厂子破产转包,全村人都想上告,但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了。孙民在此过程中受创巨大,从外面借来给厂子的万余元全部化为泡影,自己还失去了工作。

务农、打工

失去了砖厂的工作后,他又回家务农。当时粮食价格逐渐抬高,种十亩地一年能挣三四千元。这样种了两年地,也有了一定收成。但儿子上初中,女儿上小学,生活、学习费用都增多了,家里盖房子、买马车、购置各种电器都要花费大量的钱,因此觉得钱虽然挣得不少,但仍嫌不够花,要找其他挣钱途径。

在去农安的火车上,路经柴岗镇时,孙民经常能看到一些农民背着酸菜到长春去卖,每人背二三百斤。于是自己家也腌制大量酸菜,农闲时去长春卖。这项工作非常辛苦,凌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背着担子从家到火车站要走三四里路,再坐两个小时火车到长春,下了火车,又要背着担子各个饭店走,容易卖就价格高一些,否则价格低一些。妻子切菜,邻里有时也帮忙,忙到很晚后,次日凌晨又要很早起床。如此反复,每天也只能净挣二十几元钱。

干了一年以后,这时的他,已经是年过四十的人了,体力下降,再也挑不动挑了,于是这件工作也告一段落。

组长也是官

儿子上高中,女儿仍在小学,花费更多了。村里风气不好,赌博盛行,但他辛苦劳碌,自己却一点也不挥霍,更兼正道直行,得到全村人一定的敬重,也受到村书记的赏识,被任命为九组组长,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低价种了村里一块共有地,约10亩多,如此一家人种20多亩地,当时玉米价格不低,加上组长也有工资,虽然不发,但可抵消各种税费。因此三年下来,收入也算不错。这时,儿子考上大学,女儿也上了初中,开支更大,入不敷出。同时组长一职已解,他又回到了自家原来那10多亩地的时候,因此又要重新外出寻找工作。

如今还是打小工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他只能做些体力活。虽然此时已经年纪不轻,由于资本积累不足,他又不能干太大的事业。他有很多想法,但为了子女读书而不敢冒风险,只能再打打小工挣点小钱。于是随着妻舅到长春干苦力,干了一个月,挣了几百元钱,由于过于艰苦不得已又回来。回来后,花1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做起了收鸡鸭鹅的事,拔毛后卖到镇里,每年收入4000多元。此时,粮食价格越来越低,更兼天公不作美,连续干旱,从地里每年只能刨出1000多元。如此又过了两年,到现在,儿子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已经到了大学三年级,被迫申请了助学贷款。女儿在初三。有一些外债,包括每年的银行(信用社)贷款,但勉力可以维持。

讲到希望,就是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挣钱贴补家用,这样所有问题都能缓解或解决。

附录1:家庭概况

孙民家里有四口人,儿子、女儿均在上学,妻子务农,自己打工、务农,家里土地共12亩,收入在全村也算上等。

附录2:当地概况

见案例1-5《岿然不动,稳居上游》。

讨论题

1.勤劳的农民不能致富,原因何在?农民致富有很多限制因素,你能举出多少,哪个最重要?

为什么?

2.结合案例,村办企业最大问题何在?

2-4 不断探索致富捷径

作者:谈江峰

日期:2002年3月8日

谈黎青,1961年生,初中文化程度。论辈分讲,谈黎青是我爷爷辈的,实际上还算是一个年轻的农民。这次调研,之所以找他作调查对象,是因为我阿姨的推荐。因为他搞过的项目比较多,嘴巴也会讲一些。他1984年从部队退伍回乡,最初进入一国有药店任销售职员,当时的月工资只有微薄的122元。1995年,从药店辞职,开了3年出租车(在嘉兴城里),比较苦。1998年,开始搞中药材种植,这一方面是由于这是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投资项目,且家庭的承包地可以为初始阶段提供实验地;另一方面自己毕竟在药店任过职,对中药材有些了解。另外,他也进行过一段塑料经营。这两次生意都因人家欠了钱不给,支持不下去。2001年,转向特种养殖。

谈黎青的父亲当时在乡镇企业做销售,算是个见过市面和有点钱的人物,人称“谈老板”,在嘉兴有业务关系,这也是谈黎青在嘉兴开出租车的原因之一。由于工作的原因,1998年以前,谈黎青一般不住在家而在城里。虽然谈黎青自己称开出租车每年有2万~3万的收入,但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积蓄恐并不多(谈黎青有过两次婚姻变故。在1995至2001年期间,和原配离婚后又复婚再离婚,所生女孩现跟随母亲生活。现和另一女子结婚,生有女孩一个)。1998年,他回家种植人参,当时也算是一种新东西,即使在杭嘉湖平原,也很少听说种这个的。正当大伙拭目以待的时候,不幸的结局再次降临。在我们的交谈中,他把这次失败归于交易对手的不守信用,欠钱不还。在人参种植即将失败时,他在连襟那里帮助那边搞塑料经营,以后自己也想搞。结果拉回来几次货后就没消息了。他把这次失败也归于交易对手的不守信用,欠钱不还。但是更进一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资金不足,而且是和他的连襟抢做生意,刚入门经不起折腾。

谈黎青正在进行的特种养殖与前几次的投资都不同,事先准备要充分得多。在开始首期项目黑豚养殖之前,他参阅了《中国特产报》、《市场信息报》、《科技信息报》等报纸,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相关报导,了解黑豚的有关特点及市场状况。另外,在养殖过程中,得到了市农林局和镇农科站提供的技术和销售支持,现在已经有省内外多家客户前来订货。第二个项目赛隆(也是一种特种养殖品种)也已经启动,前景光明。

按照他的性格,是不会老老实实去自养自销的,在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内,他的主要目标似乎就是要扩大养殖范围。实行的方法是自己从海宁市特种养殖场购买种黑豚(首期50对,每对160元),由农户养殖,他以80元每对确保收购出生的幼黑豚,自己再以每对160元转手,从中明赚80元。但这不是长远之计,因为自己的资金有限(自己的启动资金就是从妻子的娘家借来的,为此还耽误了那边盖房子的计划),光靠自己不能快速地扩大规模。他最终的目标是他只负责销售。但是即使按现在这样,推广工作还是做得不很理想,在自己的村民组里都只发展了一户。别的地方也不理想(随着培育的头批幼黑豚的售出,可能会对当地农户起积极影响,使得情况有所好转)。关键就是农户们对新的东西总是有所保留。他发出的信息前后也有矛盾,最开始时说种黑豚1000多元一对,后来说五六百元,在后来又说是320元,有段时间说只有80元,现在又说160元还有关于黑豚的价值也宣传得不够,而且让人迷惑。黑豚毛很容易掉,却要用来做毛皮,就是再不懂行的农户也会看出他提供的信息中的毛病。

现在谈黎青还在坚持着他的想法,努力向外推广特种养殖。虽然他不愿透露现在已经赚了多少钱,但是他对3年内收入100万元的目标一点也不隐讳。希望这次能有个很好的结果。

附录1:家庭概况

谈黎青,1961年生,初中文化程度。和前妻生有一女,随前妻生活。现和另一女子结婚,生有一个女孩。家庭经济状况中等。

附录2:当地概况

谈黎青所在村民小组为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两塘村5组,该村民小组内现有农户51户,其中从事皮衣制造业的有8户,从事皮衣加工的有14户,从事建筑相关的有11户,从事其他个体经营的有4户,养猪专业户1户,特种养殖2户,服务业(厨师、司机、教师和电工等)5户。

讨论题

1.在发展特种养殖业时,谈黎青为什么热衷于鼓动周围的农户一起行动?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2.农民致富需要信息和技术。如何向农户提供信息和技术,并使之在农户之间有效传递?

2-5 老汪一家的故事

作者:赵凌

日期:2002年3月8日

自1997年大女儿及大女婿开办了重庆市大渡口区某村第一家自选商场之后,农户老汪全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大女婿小陈瞄准了当时尚未兴旺起来的重庆远郊的餐饮业市场,充分利用了自家巧手妙厨的亲戚,紧接着又开了村里的第一家餐馆,并且将自家的田地用于为自家餐馆提供所需原材料的经济作物种植。这一多元化涉农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村民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受纯粹农业及土地局限的七八十年代

汪家世代是农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在毛主席像的旁边挂了熏猪蹄而受了批斗。同时家里的耕地被减少了,在粮食种植上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上种植的都是非经济作物,农业技术落后,收入低下,再加之两个儿子赋闲在家,生活拮据。于是老汪的妻子学做木匠活,补贴家用。通过这样的机会,使得他的大女儿汪丽认识并嫁给了做木匠出身的丈夫——小陈。陈是非农村人口,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过批斗,受教育程度很低。在这个时期,无论在务农还是经商上面,汪家的境况都是很不顺的。同时,该村地处重庆市大渡口区的远郊,在地理位置上也是很闭塞的。

改行带来的一点好兆头

大女婿小陈在与汪结婚后不久转行开始做香烟批发生意,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199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近百万元的家产。于是汪家的三儿子也开始和汪丽以及姐夫开始做起了烟草生意。本来一家人的日子已经逐渐有了改善,但是从1996年开始,重庆市烟草公司开始整顿香烟批发市场,并逐步取缔私人烟草交易点。小陈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本来已经颇具规模的烟草生意。于是,一家人本来有点起色的日子又随着大姐夫的“转型”而动摇了起来。在怎样利用已经积累下来的资本这一点上,小陈非常慎重,并没有急于将资金投向当时在重庆交易非常活跃的股票市场。多方详细了解后的决策处在转型期间的大女婿小陈对于投资的方向进行了多方询问了解。当时正值法国最具规模的零售业巨头家乐福进驻重庆市区,陈正是看到了这种开放式自选商场在重庆的潜在市场,所以才投资25万元开办了村里第一家自选商场,这在当时当地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额投资。由于眼光准确,自选商场在为村民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收到了很大的利润回报。很快从商场规模到进货渠道都走上了正轨。大女婿小陈主要负责自选商场的货源,进货方面不辞辛苦地到大多数厂家直接进货,不通过二道贩子,所以进价很低,致使销售价格也比较低,销量特别好。大女儿汪丽则主要负责商场的具体经营。她主管账目,自己家的几个兄妹及表亲在商场里面充当营业员,解决了家里面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自选商场店面经过三次整修与扩建,现在已达200平方米的规模。共有经营人员8人,商品共400余种,月营业额在5万元左右。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质量,陈正在准备购入可视化一维条码管理系统。

再次发现颇具潜力的市场

1997年底的时候,重庆市区的餐饮业市场发展非常火爆,每年每季都有新创的菜在重庆火爆流行,这就是所谓的“江湖菜”。但是对于地处远郊的该村来说餐饮业却根本没有任何有活力的迹象。就算是在过年团圆的时候,村民们还是习惯于在家里面自己做饭菜。由于各家各户主妇们的手艺有高有低,所以不一定家家户户在过年的时候都能够吃上可口的饭菜。而在市区,每逢过年团圆的时刻,各家饭店、酒楼都是爆满,很多家庭早就养成了团圆饭在饭店里吃的习惯,因此农村这方面的市场潜力很大。

小陈发现朗香(汪家次子之妻)在市区的大餐馆偷学回来的手艺非常好,做出的“江湖菜”非常地道,于是出资在村里开了第一家餐馆,餐馆的主厨就是朗香。同时,菜蔬和肉类多半来自于自家。汪家将全部的耕地都用于蔬菜的种植,并且用的是自家化粪池的农家肥料,喂养家禽、家畜也都是农家饲料。这样,除了有厨艺高超的主厨之外,原料也有了最优质的保证。开张之后,在村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仅经营家常小菜而没有推出海鲜之类高档菜系的情况下,开张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74万元。现阶段汪家有意扩展菜系的范围,但由于海鲜类产品的成本较高,而且没有物色到合适的粤菜厨师,餐馆扩展经营的计划尚未实行。

对子女教育的态度

在调查汪家各年家庭收入过程中,发现在1999年时有一笔数额较大的支出,追问之下,了解到是大女儿汪丽对长女陈英的教育支出。由于长女陈英在1997年的重庆市重点初中联合招生考试的时候没有能及时得到信息,所以未能参加重点初中招生考试,失去了在重点中学学习的机会。汪丽到重庆市重点中学南开中学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了解到没有参加联合招生考试的学生,想要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学习,需要缴纳2.5万元的学校设施捐助费。汪丽决定缴纳这笔捐助费,使大女儿获得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有趣的调查

笔者一共在村里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在汪家进行,共有10人参加。当问道:“如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那么多余钱将会用来干什么”时,汪家与大女儿汪丽同辈的共10人中,有8人的回答是:“智力投资,供子女上学。”有1人的回答是:“从事非农业的事业,比如给已经很红火的餐馆再开一间连锁店,或者增加海鲜产品。”还有1人的回答是:“增盖新房。”

第二次调查在村民中挑选了58人,都是汪家较为熟悉的乡邻。在相同的问题下,32人的选择是“供子女上学”,11人的选择是“对非农业产业进行投资”,7人的选择是“对农业进行投资”,4人的选择是“修建新房屋”,4人的选择是“外出旅游”。

两次调查的结果几乎相同。农民最看重的还是子女的教育。其次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致富。盖房的选择反而推后。也有人想法比较传统——发展农业。还有不传统的,例如提到“外出旅游”等比较超前的消费。这些想法体现了农村生活向城市靠拢的种种迹象。

关于未来

汪家的小日子算过得不错了,在自选商场、餐馆以及自留地上的经济作物种植上已算得上小有成功。汪家的成功经验使得经济上有余力的农户都纷纷效仿,现在该村的各项生活指标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单从汪家2001年18.2万元的年收入和村里几家大户所捐款修建的进村公路就可见一斑。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家走上富裕的道路,同时也会因为他们的富裕而带动更多人的富裕,公益建设也会搞得更好!

附录1:家庭概况

户主老汪,妻周良素,在家务农;长女汪丽及夫、长子及妻经营自选商场;次子及妻、三女及夫经营餐馆;次女及夫任职于重庆市某厂销售部。

长女汪丽及夫小陈为笔者父母的好友。陈为非农业人口,老汪一家为农业人口。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汪家除了老汪夫妇之外,其他的人均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汪家在村里的影响颇大,亦为乡民们传输了不少科学观念,例如:对子女教育的大量投资,自成体系的涉农产业多元发展模式。

汪家各孙子辈的情况:除了长外孙女陈英(14岁)以高价就读于重庆市南开中学外,其余均在就近的小学读书。但各位父母均表示,如果条件允许,都会将子女送到重点中学受教育。

1997年全家收入8万元;1998年11.2万元;1999年10.1万元;2000年13.5万元;2001年18.2万元。

附录2:当地概况

重庆市大渡口区某村以往为交通很不方便的远郊地区,主要地形为山地,耕地质量不高,生活环境亦较差,紧邻重庆市某大型重工业厂矿。随着重庆市政府的开发,高速公路已经路过了村口。1999年底村民自筹资金修建的进村公路彻底改变了该村闭塞的局面。

讨论题

1.汪家在城市远郊开办自选商场和餐馆的选择为什么会成功?

2.汪家的商场和餐馆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这在中国很普遍。你认为这种形式为什么如此盛行?利弊有哪些?

3.确保子女的教育质量,具体会对将来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2-6 敢打敢拼的致富人

作者:李惟愚

日期:2002年3月14日

安徽省明光市某村村民李峰,1965年生,现年37岁,一家4口人,曾任村大队书记。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一直思索致富的好方法。其做出的若干决策在其家庭致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试种杂交水稻

1983年,村里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未种杂交水稻之前,水稻亩产为300斤。于是,李峰便和其他三户勇于尝试的人一起率先种植杂交水稻。李峰一人便种了三亩。当年杂交水稻亩产便达1000斤~1100斤。由于当时水稻每斤价格在7毛~8毛,李峰净赚了1000多元。第二年,全村便都种植杂交水稻。到了1985年,李峰又带领大家进行了旱改水,把原来种小麦的地全改为了种水稻。李峰自家收入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飞跃。

种植经济作物

自1986年开始,李峰发现通过种植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不断上涨,同时,种的人也越来越多,价格有下跌的趋势,再种前途不大。于是李峰转而向经济作物方面发展。1986—1989年间,李峰种植了小烟。1986年仅李峰一户大规模种植小烟。当时李峰种了两亩,每亩投入成本100元。结果当年小烟亩产便达400余斤,市场价为4元/斤,于是李峰仅小烟一项就净赚3000多元。1987年全村便都轰轰烈烈地种起了小烟。这时李峰又注意到外贸对红瓜子的需求很大。于是到1989年,在小烟太多,价格出现滑坡时,李峰转战红瓜子市场。此时,他已打听清楚,外贸为收购红瓜子出口,已将价格提至5元/斤。于是李峰又种了4亩可产红瓜子的月瓜,年终净赚2000多元。这种状况持续到1991年。消息灵通的李峰又发现由于红瓜子太多,外贸已不再收购,红瓜子当年极可能掉价;而黑瓜子由于市场价是4元/斤,当时尚无人搞。李峰便又将资金转投黑瓜子。果真当年红瓜子价格掉至3.5元/斤,而李峰的4亩黑瓜子亩产达300斤,比红瓜子多100斤,他当年的纯收入为2500多元。李峰正志得意满之时却遭当头一棒,1992年,黑瓜子掉到了2.5元/斤,其他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等也都纷纷掉价。在农产品上,李峰发现实在已无钱可赚。

多种产业经营

李峰在1989年即已开始尝试多种产业经营。那年,李峰自己出资办了一个水泥预制厂,其主要经营业务是倒水泥砖。水泥砖的质量不如红砖,但成本较低。李峰看准了当时的机遇是农民们生活富裕了,纷纷出钱盖房,而当时的轮窑厂数量又不多,烧出的红砖供不应求。于是李峰的预制厂生意一时间也昌盛得很,所产水泥砖在农村的销路也非常广。1989年、1990年两年李峰共赚了8000多元。1990年以后,李峰发现乡里斥资兴办的轮窑厂数目越来越多,他手里的资金又尚不够创办一个轮窑厂,在预制厂生意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他关闭了预制厂。同时,他在1989年还买了一台喝沙机,其主要业务即从河里吸取沙子。这也是瞅着农民盖瓦房这个机遇而来的。在1989年—1992年期间,喝沙机也为他带来了15000元的收入。这时李峰又发现大型喝沙机的数目越来越多,他这样的中小型喝沙机成本太高,在竞争中基本已赚不到什么钱。于是,他在1992年卖掉了喝沙机。与此同时,他也进行了养殖业方面的尝试。据李峰说,养殖业是近几年来收入最稳定的一项产业。李峰在1989年便饲养鸡、鸭、猪等,至今仍然饲养着。他每年几乎不变地可从养殖业上获利1000多元。“可惜没有场地,资金也不够,否则办一个养殖场倒是很有前途。”李峰惋惜地说。

打工

从1992年开始,农业已无钱可赚,村里便发出了“农忙时搞农业,农闲时出去打工”的号召。李峰作为村里书记,眼看到1994年,村里人仍舍不得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愿出去打工,于是自己率先进了明光市的康厦水利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冬春两季在工地上打工,夏秋两季在家里忙农活。打工这一项每年又给他带来3000元的收入,是土地的纯收入和养殖业收入的总和。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人的头脑活络了,出去打工的人多了,村里每户人家的收入也都大大提高了。“打工也是一项很好的收入来源。”李峰说。

种无籽瓜

到了1998年,李峰才真正又一次在土地里发现了金娃娃。这时村里开始推广种无籽瓜,乡里还专门从上面派来了技术员,辅导农民进行种植。李峰开始也不大相信无籽瓜能有多高产量,于是只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种了两亩,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几乎每人都种了两亩瓜地。结果4月份时发现无籽瓜的苗太小,当时村里就有人气馁了,不想再继续种下去。李峰心里也不踏实,可是出于对上面、对党的信任,他还是鼓励大家再种下去。到了收获季节,李峰收了15000斤瓜,净收入2000余元。到了2001年,李峰又扩大规模,种了4亩,净收入达5000余元。“无籽瓜对于我们这儿的农民来说,可以算是一项长期的致富项目,因为只有我们这儿的土地最适合无籽瓜的种植。无论我们这儿有多少农民种无籽瓜,生产了多少,也不用担心掉价。因为大不了我们再向外省出口嘛!总之,近几年农民的生活算是有保障了。”

李峰笑着说:“现在的农村,信息、技术和上级的领导简直太重要了。”

退出村干部选举

1999年,村里搞民主选举改革。李峰没有参加民主选举。他说:“当时村里搞选举,几家大户出尽了洋相,简直是不择手段地拉选票,让正直的人看了寒心。”结果不出李峰所料,一些人仗着42个同宗兄弟分别当上了书记、村长和村里的会计,组成了村委班子的骨干成员。他们上任后,光吃喝每年就要花去2万元以上,还用公款替自己每人装了一个电话。不仅如此,他们还谎称上面有政策,要用公款报销电话费。每人每年报销的电话费就达5千~6千元。“还好农村实行了费改税,不然他们还指不定想出什么法儿来收钱呢!”李峰说,“明年又要选举,他们现在又开始拉选票了。这样下去,我们百姓的日子可没法过了。”

打算

关于今后,由于地理上的优势,李峰打算再种十年无籽瓜。在打工的同时,李峰也准备多买一些书看看,给自己的头脑充充电。“入世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我连一点概念都没有。我好歹得知道今后的地该怎么种,该种些什么才能赚到钱。”李峰如是说,“现在地是越来越难种了。种什么都赚不到钱。小地方干什么都难,做生意也得亏。我想,以后要是实在不行了,我就趁这几年还能干,到大城市打工去,真有本事就在那儿做一点生意,多挣些钱给孩子读书用,孩子可绝对不能再在农村受罪了。”李峰的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附录1:家庭概况

李峰,男,安徽省明光市某村村民。现年37岁,曾任村大队书记。一家四口人,一儿一女。家中共有四亩地。这里降雨量丰富,较适合于种植水稻,以及无籽瓜一类的植物。李峰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那时,便立下要在农村创一番事业的志向。与其他农民比较起来,李峰头脑较活泛,平常也注意致富信息一类的东西,再加上很喜欢看致富书籍,因此,始终是村里致富的领头人。

附录2:当地概况

某村位处明光市南部某镇,全村共32户、150人,人均6分地。在明光市周边农村中算是较富裕的一个。全村大部分人现在具有相同的生活模式,即农忙时在家忙农活,农闲时出去打工,真正完全到外地打工的到目前为止还一个没有。全村人的收入来源中,打工大约占30%,种植无籽瓜占50%,而养殖业占10%,其余10%为种植水稻或其他的收入来源。全村人生活都已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村里的学龄儿童,仅有2个女孩不在读书,所以,全村的文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村里人对于致富一类的信息也比较关心。这可能也是该村较其他村子发展快的一个原因吧。

讨论题

1.农村的耕地问题。调查时发现,该村已经有一些耕地开始抛荒,家中人口皆出外打工。这似乎是先进农村的毛病,落后农村人反而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由于种地人的素质低,造成种地人效率低、效率高人外出打工的局面。以后地由谁种?地该怎么种?

2.政治体制的改革问题。无可否认,在农村推行民主选举的思想是好的。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封建残余思想还很重的国家里,这样推行是不是有一点早了?盲目进行政治改革的后果是一系列农民经济问题的出现,造成农民越来越穷。改革还要不要改?我们该怎么改?

3.地里种上能发财的无籽瓜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我们也发现,现在农民地里种的粮食几乎只够自家享用。因为种粮食实在是赚不到钱。那么,农民的粮食到底还要不要种?应该怎么种?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文化的农民无法摆脱一窝蜂上、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局面。这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极不稳定。怎么才能摆脱这一局面呢?

2-7 屡败屡战的农民代表

作者:李惟愚

日期:2002年3月14日

安徽省明光市某村村民赵团,1960年生,现年42岁。赵团的事迹虽然普通,却很能反映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

初涉生意场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人心思动,赵团的心也不大安分。当时稻子的价格是4毛5一斤,在赵团看来,水稻倒是一笔好生意。他的初步计划就是从本村和周边的农村收购水稻,然后拿到明光的市场上去卖。在当时的情形下,也确实可以大赚一笔。于是,赵团从亲戚家借,又加上他自己平时积蓄的总共三四千块钱准备在水稻生意上大干一场。结果,在赵团买进了将近6000斤稻子之后,家里为准备婚事急需用钱,而赵团手里的稻子还没变现,一时间根本无法筹齐。赵团又想去贷款,结果忙得焦头烂额都没能成功。同时,赵团的亲戚看到这种情况,生怕赵团还不起自己的钱,于是又都落井下石赶来要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赵团赶紧把手里的稻子贱卖清仓。就这样,赵团初次涉足生意场就以失败而告终。这对年轻气盛的赵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再涉水杉生意

1985年,乡里派人下来推广水杉木,赵团眼看村里大多数人家大兴土木盖房子,认为水杉木生意有利可图,于是就把田地全种上了水杉木。水杉木在农村的主要用途是做大梁用,当时销路十分广,销售前景非常不错。只是树木成材太慢,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就在水杉木即将成材之际,发了一场大洪水,赵团所种的水杉木全被淹死。乡里发下来的一部分赔偿款据村里人说又被村干部私下里给分了。这样,赵团第二次又是血本无归。赵团有一些灰心了。

三涉蚕桑生意

1988年,乡里又派人下来推广养蚕种桑,造茧卖钱。赵经过分析,认为本地的土壤比较适合种桑树,于是再次经营起了蚕桑生意。这件事赵团至今仍耿耿于怀:“村里的那些官们把那一点儿钱全用在吃喝上,也不顾村民们的死活。村里到目前连一个技术员也没有。我种的几颗桑树不知什么原因,叶子全都发黄、发蔫,我求爷爷、告奶奶的也没有一个干部下来管事儿。施了多少种农药都无济于事,最后全死了。”就这样,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又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赵团的蚕桑生意又一次落了空。

拼死拼活只为挣两个钱

1989年,赵团家境实在困难,为了养家糊口,赵团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到明光市区内跑起了拉人的生意。那段时间是赵团迄今过得最苦的日子,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据赵团说,他每天早上都是三四点就起床,赶往明光街,6点钟他才汗流浃背地赶到。连一口早饭也顾不上吃,赵团就赶着去拉人。一般一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有时候夜里工作得太晚了,也就顾不上回家了,在明光街头露宿一夜,第二天早起接着工作。那时,他连一顿安稳饭都吃不上,经常是坐在车上吃几个馒头,就着水龙头喝几口凉水就算了事。想起那段日子,赵团感慨:“那时候拼死拼活不就是为了挣两个钱嘛,咱们穷地方的农民要养家糊口真是不容易!不过有了那一段的生活,以后再怎么苦我也不觉着了。怎么说呢,那段苦日子对我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吧。”

下定决心只种小麦水稻

1990年,水稻价格在一段时间内骤降,一下跌到2毛~3毛一斤。赵团的生产积极性被大大损伤。于是他在田里种上了豆类、玉米等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期望能多赚一点钱。可是他没想到,不久以后,水稻价格又升了上来。收获时,他种的豆类、小麦虽然赚了600多块钱,可是别人种的杂交水稻收入更多。他觉得这是土地对他不安分守己的一种惩罚。这时,他开始下决心,以后全部在地里种上水稻,小麦、不再种其他作物。

关于费改税

“费改税政策是近几年来党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政策中给我们农民福利最大的一项政策。”赵团如是说。“费改税实施前我每年都要交150元~160元,谁也不知道交了那么多钱,村干部都拿它干嘛去了。可是费改税之后,我们家每个人每年平均只用交70元钱不到。这样我们家4口人总共大概每年就可以节省300多元钱。这对我们农民来说可不是一比小数目。所以我说这一项政策是断了村干部的致富路,兴了我们农民的发财路。”赵团乐呵呵地说。眼角仿佛都充满了笑意。这是我和他聊了这么长时间以来,见他笑得最开心的一次。

丢工作

在1986—1995年期间,赵团本来在乡镇企业还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惜企业倒闭,他只能出来打工。赵团说起来又痛惜又愤恨:“多好的一个厂子,养活了全村那么多号人。可就是那些官,活活把它给败了。”赵团咬牙切齿,“上面看我们厂子效益好,三天两头派人下来检查。一检查就要吃要喝,服侍得稍微怠慢了一点都不行。就这样还经常向我们厂子收乱七八糟的税。村里干部没事儿就往里加人。今天是小姨子,明天是大舅妈的,恨不得把他祖宗十八代都加进来。你说,多好的厂子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呀。1995年厂子就倒闭了。”

逃出来打工

问到赵团现在在明光市康厦水利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打工问题时,赵团一脸苦笑。原来村干部不仅不支持他们出来打工,反而阻止他们出来打工。“他们说什么土地是祖宗留下来的,不老老实实在这土地上耕作就是对祖宗的不恭敬,就是不孝顺。村里人还真被他唬住了。特别又是我们这些落后村里的人,出去又听说城里人爱欺负人,怕到时候他们不给工资,过年时又不让回家。再说了,大家也都觉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挺好的,就都不想出来了。”而赵团自己出来也是经过了百般的磨难。赵团觉得自己一直穷下去也不是办法。“穷则思变”,于是想出来试试。村干部先是去劝说,后来发展到恐吓,说什么要出去村里就没你立足的地。“我当时都觉得我像刘胡兰昂首赴难的样子,现在还是觉得外面比乡里赚钱。”

打算

“现在我再也不敢种其他什么东西了,第一没技术,第二没资金。”赵团说。本来,1999年赵团还想承包一个大的螃蟹池养螃蟹,可是这需要大笔资金,赵团苦于手头一点钱也没有,于是一株摇钱树又被外地来的人给抱走了。赵团今后就打算能多打打工,多赚一点钱,钱凑齐了就去做生意,再多赚一点钱就去养螃蟹。“农村太穷了,想致富又遇不上一个好的村干部简直就不可能。”赵团感慨。

附录1:家庭概况

赵团,男,村民,现年42岁。一家四口人,一儿一女。儿子目前也在打工,女儿在家读书。

附录2:当地概况

某村位处明光市东部某镇,在女山湖的边上。全村28户,共120口人。人均7分地。其有一个螃蟹池,较适合于养螃蟹。按说,靠近水边,应该靠水吃水,可是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村的水产业是女山湖边上几个农村里最为落后的一个。全村只有两户人家在搞水产业,还年年亏损,据称明年也不准备干了。而村里曾经有一个效益很好的轮窑厂,也因管理不佳而倒闭。村民至今仍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再加上村里不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农副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全村人的收入90%来自打工。地里所种东西基本只够自家享用。有的宁愿让它在那里抛荒。依村民的话说:“多种多亏,少种少亏,不种不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知道种什么赚钱,和无法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全村竟无一个适龄儿童在读书,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地方。

讨论题

1.虽然某村没有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可是我们可以看见,该村的劳动力利用是很不彻底的。由于技术上的落后造成了大量劳动力的浪费。怎么改变他们技术落后的局面?如何能够最有效率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呢?

2.乡镇企业问题。由于干部滥用职权,使得一些很有特色、很有潜力的乡镇企业破产,这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一大批乡镇企业不必再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3.农村的信息不畅问题。致富信息对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可是一大批农民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不够、信息滞后而得不到发展,得不到发展又没钱送子女受教育,这样造成恶性循环。怎么才能摆脱这一恶性循环?

4.中央的政策问题。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见了中央的政策对农民的影响有多大。中央制定政策的时候怎么才能最切实地保证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呢?怎么才能让农民得到实惠,而不是超前或落后于农村经济的现状呢?

2-8 一个农村人的创业道路

作者:张丽瑛

日期:2002年3月27日

尹国堂,男,58岁,山东省招远市毕郭镇人,初中文化。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所走过的路同时也代表了农民创业的道路。1970年,他参军入伍,复员后回家娶妻生子。也许是在军营中铸就了他的坚强意志,使得他的创业道路虽然艰辛,却也平坦。

1980年,刚脱离了人民公社的他,开始了他的创业道路。他先是在镇上开了一家专营炸油饼、油条、卖豆浆的小饭馆,在生意比较清淡的时候,还经常奔走于各种大大小小的集市之间。虽然是小本生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不错了,几年下来倒也积蓄了一点资本。1984年,他用开饭馆积下来的资本开始收购猪皮,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无论严寒酷暑,尹国堂每天蹬着脚踏车走街串户,到每一个屠户家中,经过讨价还价收购猪皮,每次都是200多斤。收购猪皮是一项投资较大、风险也较大的买卖,刚开始只能靠借钱维持生意。但收购猪皮也是一项收益较好的生意,随着收购范围的扩大,生意越做越好,5年间,他共积蓄了近2万元。

如果从那以后,他继续做猪皮生意的话,也许现在过得也不错,但是尹国堂不满足于这样的小打小闹。他看准了市场,认为在那个不是很开放的小县城搞运输业是更好的投资方向,但是搞运输业成本非常高,光是学开车就得几千块钱,即使买一辆旧的卡车也得几万块。尹国堂借遍了所有的亲戚,于1989年拿到了驾驶执照,然后又买了一辆旧的8吨位运货卡车,跑起了长途运输。从此,他开始了更艰辛的道路。跑长途运输有时成月不在家,而且大部分都是晚上行车,辛苦先不说,危险也时时存在。

尹国堂没少吃苦,但这毕竟是一件很赚钱的事情,每跑一次长途就可以赚到几千块钱,相当于原来近半年的收入。两年下来,他就赚回了当初的投入。1992年,他又用新挣的资本,加上借来的一部分钱购置了一辆新的10吨位卡车。此时儿子已长大,没有考上像样的学校,便同父亲一起跑长途运输。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2001年,卡车将要报废,尹国堂便将卡车卖出,之后又在镇上做起了收购花生的生意。

尹国堂这几年的生活是幸福的。1994年,他盖起了一幢上下共12间的二层小楼,花费近20万元,成为最早富起来的一批农民。1999年,又新购置了一块位于繁华地段的地皮,盖了另一幢上下6间的二层楼,花费也10多万元。另外还有存款10多万元,这在招远农村是数得着的富户。当问及他们是否还想购买卡车跑运输时,父子俩发生了争执,尹国堂不想再买,想把收购花生的生意进一步扩大,搞一个花生加工,出售花生油和熟花生等成品;而儿子则想再买一辆新车,到底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附录1:家庭概况

尹国堂,男,58岁,山东省招远市毕郭镇人,初中文化。妻子刘雪芬,56岁,小学文化。儿子尹成林,33岁,高中文化,已娶妻并有一子。女儿尹成珍,28岁,初中文化,已结婚并有一子。家中经济条件富裕。

附录2:当地概况

山东省招远市毕郭镇河西村(镇政府所在地),总户数为236户,总人口752人,总耕地面积900亩左右,总山地面积100亩左右。镇上约有1/4的家庭主要从事副业,包括经营各种店铺、收购等。

讨论题:

1.比较尹国堂前后所选择的几桩生意(卖早餐、收购猪皮、长途运输和收购花生)的收益和成本。

2.请您站在尹国堂和他儿子的不同角度上对当前是否应该买车做出决策。

2-9 扬长避短求致富

作者:王祥

日期:2002年7月27日

王前,男,现年37岁,是安徽省界首市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就是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是所在乡村里第一批走出去谋生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而且年仅20岁就创建了所在镇的第一个木材加工厂……他有着一番不寻常的经历。

学习技术

王前小时候家里很穷,而且兄弟很多,五个孩子中他排行第四。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所以好不容易读完小学以后,他就只能整天为家里放牛。1985年的时候,王前的大哥、二哥结婚后都独立出去,家里少了挣钱的人,就更穷了。为了给家里挣点钱,同时也学点技术,王前做了邻居家老木匠的学徒,跟着师傅四处给别人做家具。到了1986年的时候,王前已经能够独立地做一些家具,而且还分到了四五百元。

首次打工

1986年6月,王前已经基本学会了师傅的技术,打算出外闯闯。在邻村亲戚的建议下,王前跟同村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每人带着一辆架车和一把铁锹,一起坐货车来到了河南新县给一家电厂挖土垫地基。住的是厂房,吃的是大锅饭。最艰苦的是土质太硬,用铁锹都很难挖起来。干了一个礼拜,浑身伤痕累累,实在忍受不了只好打道回府。由于不舍得自己新买的架子车,所以坐不成火车,几个人只好拉着架子车步行回老家。

创办工厂

吃够了打工的苦头,王前只好寻求在本地发展。当时的农民都是盖砖瓦房,需要把原木打成木板,所以王前决定抓住机会,利用自己的技术,创办本镇第一个木材加工厂,加工各种厚度的木板,同时利用自己的技术,加工家具卖。考虑到自己资金有限,王前说服了师傅与自己合作。两人到当地信用社贷了3000元,然后利用分期付款买了一台5000元的机器,第一次付款1500元。并且从镇政府处批到了位于集市的一块地皮,用剩下的1500元盖了三间砖房。这样木材加工厂就于1986年11月份开始营业了。由于是镇里仅有的一家,占有垄断地位,经营利润很高,到第二年就已经把贷款和所欠的购买机器费用全部还清。1987年又有两个亲戚要求入伙,这样就有四个人合伙经营木材加工厂。每年的利润大家均分,这样平均每个人每年能分得三四千元。

遭遇挫折

到了1998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流行盖平房,不再需要木板,这使得加工厂的业务减少。而当时脱粒机还很少,农民们每年打麦子时都要用到木锨。于是在王前的建议下,四人共同出资,以加工厂的名义投入1.6万元,从阜南进了1.1万张木锨来卖。每张木锨以进货时两倍的价格出售,在1999年总共卖出了3000多张。但是好景不长,到2000年的时候,每年收麦时大量的脱粒机投入使用,使得木锨再无用武之地,直接造成大量的木锨囤积,卖不出去(直到现在,王前家里还有2000多张木锨)。最后只得由四人共同承担加工厂的损失8000多元。

再次打工

面对加工厂业务量逐渐下降、利润逐渐减少、投资决策失误的现实,王前对加工厂的前途有点心灰意冷。在保留了自己的股份后,王前将加工厂托付给师傅经营管理,自己每年只要200块钱。由于家里收入减少,王前虽然对外出打工心存顾虑,还是于2001年经亲戚介绍到浙江黄岩干起了自己的本行木工建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月工资900元,除去每月的生活费,只剩下三四百元。由于嫌工作累,王前就在二哥的介绍下于2002年又到北京一家复印室打工,做一些传送资料的杂活,每月工资300元。

家庭养殖

由于农业收入低,王前将很多资金投资在家庭养殖上。从1997年以来,王前家里养了一头母猪,一头母牛,还有许多鹅。每年春天,以3元每对的价格购买30只~40只鹅,在长大卖出之前要喂它们草、麦皮,以及将近400斤的玉米。共需投资约180元,卖出后可以收入七八百元。一只母猪,每年能生两窝小猪,除去投入的红薯面、饲料等约600元,每窝猪崽可得利润二三百元。每年还能卖一头小牛犊,收入1000多元。这样依靠家庭养殖每年可收入2000多元。

开菜园

2001年的时候,看到有邻居开菜园,王前让妻子也开了一亩多地的菜园子。春天种植西瓜,秋天种植大白菜。并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促使西瓜早点成熟。由于所在地区气候温和,大白菜一季只需浇灌两次。西瓜种子、薄膜、化肥等需投资200多元,西瓜卖出后能收入1000余元。而大白菜除去50多元的种子、浇灌费用后净利润300余元。开菜园平均一年纯收入1000余元。

费改税

从2000年,安徽作为实行“费改税”第一个试点后,每人所负担的税负从以前的150多元,减少到每人71.8元,减少一半还要多。每年的农产品收入为五六百元,除去化肥、农药之类的投资以后,在费改税前大多还不够本钱,实行费改税后每亩能剩下二三百元的收入。

谈到将来,王前打算先在北京打几年工,挣够一定的资金,然后回老家开菜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且采用大棚技术,实现蔬菜能够四季供应,并且质量合格。同时招聘专门的技术人员,将木材加工厂扩建成家具城,专门加工出售各种家具。他说,作为农民,要提高收入就得改变原来的种植作物和种植方式,同时还要重视副业的经营。

附录1:家庭概况

王前,男,37岁,小学文化程度;其妻,36岁,小学文化;一子一女,均在读初中。全家四口人,共计三亩六分地。

附录2:当地概况

王前所在村归安徽省界首市代桥镇管辖,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与山东交界处,属于平原地区,气候温和,适合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也适合各种蔬菜种植,人均九分多地。该村有110户人家,400人左右。过去主要靠养家禽、喂牛、喂猪等致富。现在致富的形式多样化,除了养家禽、家畜外,还有做家具、开菜园等。此外,一半以上的男劳力外出打工。每户年均收入2000元左右。

讨论题

1.王前创办的木材加工厂的成败主要有哪些决定性的因素?并讨论乡镇企业所普遍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王前认为,作为农民,要提高收入就得改变原来的种植作物和种植方式,同时还要重视副业的经营。评论这一看法。

2-10 岁月沧桑

作者:袁韦

日期:2002年8月23日

朱得明已经是47岁的中年人了,但是身形极其瘦弱,“我这个人啊,命不好,吃了很多苦,虽然也富过,但大起大落却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要是机会好的话,我就不会这么苦了。唉!”朱得明的言语里透出一种很浓的沧桑感。

复员回家当教师

1980年,朱得明从原武汉军区空军复员,回到老家桃源县枫树乡。此时的他对以后的生活还没有很多的担忧,因为他的一个亲戚在枫树乡当党委书记,他曾经向朱得明许诺会让他当上一个地方干部。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亲戚以人事关系没有办法处理为由而食言了。毫无准备的朱得明顿时措手无策。他到处找寻以前的朋友,最后一位儿时的伙伴介绍他到枫树乡桐岭大队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利用特长“打游击战”

可是当教师的收入实在是太低了,每月20元。当时的朱得明又坠入了爱河,可是女方家长嫌他穷。于是,朱得明不得不想法子另谋生路。朱得明从小喜爱书法,在部队里一直没有忘记练习,长进不少,还接触了画像和雕刻。朱得明狠了狠心,于1981年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开始用他的特长赚钱。每到春节的时候,他就挨家挨户地拉写对联的生意,大概一个春节下来可以赚两三百元。村里年轻人结婚的时候大多会添置家具,他就在木板上雕刻类似“百年好和”的字样和“龙凤呈祥”的图案,这种小木板安置在家具上很是好看。朱得明就带着自己雕刻的木板到新婚家庭去出售,2元一个,生意还不错。平时,朱得明背着他那装有笔、纸和橡皮的绿色军用斜背包,挨家挨户地问有没有人想画像,以此赚钱。由于朱得明字写得很好,画也画得不错,雕刻也很令人满意,于是他开始在桃源县有了点名气,也越干越有劲。

落脚陬市

1983年,朱得明认为像这样“打游击”地做生意太苦了,长期发展下去也不行。就在桃源县陬市镇租了个临时的门面,专门从事写字、雕刻和画画。由于有以前“打游击”积累下来的“群众基础”,平均每月可以赚40元到50元钱。

朱得明回忆说:当时正好赶上“取消公社”的政策,于是那些乡、村都得改公章。我就揽到了很多刻公章的生意。我爱人打毛坯,我刻公章,1.6元一个,天天都很忙。那段时间,刻了大概有6000多个公章。其实,那段时间,朱得明不仅仅赚了不少钱,他的技术也在实践中提高了不少。一般人刻章的时候要先在纸上写好字,在按照字的反面刻在章上。但是朱得明后来熟练到了可以直接在公章上刻“反字”的程度。在参加雕刻行业的考试时,朱得明是全县第二。

1984年,朱得明在陬市镇成立了“墨林美术雕刻社”,开始制造招牌、广告牌,生意很好,近两年接了800多块招牌,赚了10000多元。朱得明干出了点名堂,再加上他性格随和,广交朋友,工商局于1985年底成立了个广告公司,聘请朱得明去当经理。朱得明答应了,可是做了两年,朱得明辞去了经理的职务,原因是:很多领导到广告公司去做一些匾之类的搬回家,却不付钱,朱得明当然不好找他们要,就当是“送了人情”;可是由于是工商局名下的公司,朱得明还必须每年交一定的钱给工商局,这样下来,广告公司“生意”很好却亏了本,于是朱得明就干脆辞掉了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墨林美术雕刻社”。

因无资金失掉深圳创业机会

就这样到了1989年,雕刻社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朱得明旁边的人又开始纷纷到深圳“创业”。朱得明心痒了,便关掉了雕刻社,到深圳找机会。机会是找到了些,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朱得明赚的几万元钱几乎全部用来修了一幢三层楼的房子,又有了一个女儿,朱得明没有办法卖掉房子,也没有钱投到深圳。于是,朱得明放弃了机会,回到了陬市。

做配件生意成为百万富翁

1991年朱得明回到陬市后就开始调查市场,最后他决定作配件生意。朱得明只身一人到洛阳、黑河和哈尔滨找货源,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再用火车发货回来,然后在湖南高价卖出。他的妻子也曾经带着6万元的现金到河北保定进货。朱得明夫妻俩没有白辛苦,他们有了30多万元的年均收入,5年下来,朱得明有了100多万元的积蓄。

橡胶厂亏损80万血汗钱

从此,朱得明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基业,和以前那个穷酸的年轻人不一样了,自己应该趁着自己的“好势头”多干一点事业。1996年,朱得明成立了“陬市橡胶厂”。建厂之初,政府口头答应借款100万元给朱得明,银行也愿意借给他200万元,朱得明便将自己100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在了橡胶厂里。在厂里生产产品的时候,朱得明四处找销路,终于产品生产出来了,销路也联系好了,但是由于是赊销,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朱得明去找政府和银行兑现那承诺过的300万元钱,但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要来钱。朱得明知道自己又一次遇到了“食言”,他夜夜睡不着,也吃不下饭,面对着这两年亏损的80万元心血钱,朱得明苍老了许多,他无法面对那80万元的“瞬间消失”。他说:“当时,我恨不得带着老婆孩子去跳楼!”幸亏有妻子的支持,朱得明挺了下来。1998年他关掉橡胶厂,重新做起配件生意。

一切从零开始

这时的朱得明已经过了40岁,再也不可能像当初一样只身一人到处找货源。他只是做起了代销的生意。但是朱得明还是不忘抓住一切机会赚钱。在粮食收割的季节,朱得明就用车到田地里收粮食,集中到一起运到粮食局去卖,一天可以赚800元钱,可以连干两个多月。

朱得明:“我们这些人哪,是能吃苦,能抓住政策赚钱,但是有了钱以后就得意忘形,做生意也马虎大意起来。自己也没有什么做大生意的本事,就这样,赚到手的钱又飞了。唉!”

附录1:家庭概况

朱得明,男,47岁,湖南省桃源县枫树乡人,现住陬市镇。一家四口。女儿现在当兵,儿子正在读初中。家有三层小洋楼。

附录2:当地概况

湖南省桃源县陬市镇,西去三十五公里,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桃花源,距离常德市10公里。这里企业很多,有陬市糖果糕点厂、陬市橡胶厂、陬市植物油茶厂、陬市服装厂等。该市的农业也很发达,主要种植板栗、粮食作物和苹果等。

讨论题

1.在朱得明的经历中,遭受了三次由于政府官员“食言”带给他的损失(他的亲戚、工商局、政府和银行)。分别分析三次“食言”的前因后果。政府失信造成的损害与普通的企业相比有何不同?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2.朱得明对自己的经验总结是:“我们这些人哪,是能吃苦,能抓住政策赚钱,但是有了钱以后就得意忘形,做生意也马虎大意起来。自己也没有什么做大生意的本事,就这样,赚到手的钱又飞了。”认真评价他这段话的含义,指出造成他这样经历的制度环境。

2-11 打工者

作者:何梦杰

日期:2002年8月20日

何缙云,1952年出生,书念到初一。从十几岁开始打工到现在,在山西打过工,走过上海,去过江西,他打工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到现在,仍然到处奔波。见到他时,他已经在家呆了几个月。打工是越来越难了!

何缙云13岁就开始打工,过早地接触社会使得他的性格格外地坚强。一开始他主要做些杂活,其实那时他还小,无法学习那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和农村里很多初涉打工场的孩子一样,他就这样混到了18岁,即1970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何厝村,兴起了一股学木工的热潮。当时做木工的非常赚钱,至今仍然留在本行以及改行的木工师傅加起来数量可观,可见当时这股热潮对年轻人的诱惑有多大。做木工的一般是一个人单干,带几个徒弟;也有几个人合作的。不用很多的固定资产,比较适合于有技术而缺乏资金的人。工作地点一般都在家里,工作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何缙云也是这样开始了他的第一份打工职业。

1971年—1973年,何缙云学了两年多的技术。这段时间,非常辛苦,师傅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工作量通常都不小。有的师傅不好,教一点技术就要徒弟付出很大代价,就要徒弟为师傅白做很多活儿。做徒弟的为了学到技术,只能忍气吞声。还好,何缙云碰到的师傅还不是很吝啬,比较愿意多教徒弟。尽管如此,他还是学得很认真、很刻苦,加上师傅的精心教导,长进很快。“我的技术还是比较全面的,多亏了当学徒期间的锻炼。”说到这里,他觉得当时的付出是值得的。

何厝村的木工一般都在家乡发展。但1973年,羽翼丰满的他,选择了出去。他在山西一直做到了1980年。当问到为什么要出去时,他说,在家乡做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客源会比较充足,不像在一个陌生地谁也不熟,发展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在家乡做可以照顾家里,万一家里出了什么事,处理比较方便,自己的生活费也比较便宜。但是,他看到家乡的木工师傅越来越多,心中有竞争愈激烈、饭碗愈难端的预感。干脆就背起行囊,出去闯荡。

可以说,在外面他还是混得不错的,凭着自己的技术和苦干的精神,收入比较稳定,每月能够赚四五十元。在访谈当中,他露出了对自己在山西的成就不太满意的神情。我顺势问他在山西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遗憾。他说,其实在那里他工作很努力,生活很俭朴,但毕竟是在外面,各种生活上的花费非常大,影响了收入水平。要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在山西的八年塑造了他闯荡世界的性格特征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改革开放之后,当地的木工亦发展迅速,在山西也越来越难混了。虽然家庭对木制家具的需求膨胀促使木工行业迅猛发展,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上有一个家需要照顾,三个小孩需要父爱的关怀,于是他选择了回家。从1980年到1992年,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段时间,村里的木工行业发展得也很快,木工数量更多,竞争更加激烈。但他有着娴熟的技术,有着在外多年的经验,有着比别人更远的眼光。在很多人无法做下去而改行的情况下,他坚持了十几年。从开始一个月赚三十多元到后来的一两百元,对于他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不但要照料家里的妻儿,还有三亩地需要耕作。说到这里,他喝了些茶,我注意到他的右手缺了食指和中指,是做木工期间被机器切断的。这只残缺的手代表了他20年与木工的不解之缘。

1993年,改革已有十几年,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不局限于吃饱穿暖了。很多人戴起了金银首饰,打金打银行业悄然兴起。这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在外闯了多年的他有着灵敏的嗅觉,毅然改行。但他不是选择打金、打银,而是选择卖金模。金模是任何打金打银者都需要的,而且需求量很大。在那时,打金、打银者赚钱,卖金模的同样赚钱。

卖金模是个典型的需要卖者到处奔波的行业。卖者需要带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金模,在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到打金店去叫卖,非常艰辛。而且,因为在外面需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车费花得厉害,如果不省吃俭用,往往会亏本。何缙云正是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俭朴的作风,到处奔波。他去过南平,去过江西,去过上海,祖国大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收入一直不错。开始两年,因为不熟悉业务,他和人合卖,每年赚近4000块钱。1995年,儿媳得重病,动了手术,他在家里没有出去。1996年他开始单干,一年赚了1.5万元,这是个不小的数目。1997年开始,竞争变得激烈,很多人涉入这一行业。这一行有个特点,那就是,如果你到的打金店已经买了别人卖的金模,那么你到了这个打金店就是徒劳的,费了体力、时间,还费了车费等。因此,你如果想做好,就要比别人先行一步,或者你有一些固定客户,这就要求卖金模的有充足的体力和灵活的“战术”。干这一行的年轻人居多,这对于已经四十几岁的他,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令人惊奇的是,从1997年一直到2001年,他一直保持着一年一万元以上的利润,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年轻小伙子。

然而,现在的他,毕竟老了,形势也大为不同。2002年,他迈入五十岁,体力上已经有个极限了。打金、打银的竞争激烈,很多原来的顾客都不做了,金模也难卖出去了,价格下降得厉害。而且,现在关系客户越来越重要,没有关系客户,几乎无法生存。而他的致命弱点,就是当初闯的地方太多,覆盖面很广,但没有很多的老客户。

谈到前景时,他认为很黯淡。今年他已经呆在家里很久了,没有什么生意。他说他随时准备退休。开店无资本,出去闯荡已无力,“无奈啊!”瘦弱黝黑的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不过,他说,有客源他还是要继续下去的,他也正在考虑再找一条出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附录1:家庭概况

何缙云,何厝村人,1952年出生,初一毕业。其妻,在家务农,耕作三亩地,也是1952年生,初一毕业。两个女儿已经嫁出去,儿子也已经自立。家庭经济状况还可以,主人公在村里是一个出门闯荡的典型人物。

附录2:当地概况

见案例1-31《坚持就是胜利》。

讨论题

本文主人公从年轻时开始打工,走遍大江南北,但却没有能够真正地富有。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分析其中的原因。

同类推荐
  • 中外数学故事

    中外数学故事

    知识是无尽的,尤其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是高度积累、日新月异。课堂学习是首要的,但青少年又应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我们选择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六个学科,以故事的形式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书中内容既与课本紧密结合,又注意知识的深化、应用和拓展。故事生动有趣,奇妙多样,对提高青少年学习水平和开发青少年潜能有很大的帮助。《中外数学故事》精选了中外数学家对数学这一学科中的重大发展或疑难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开发我们的数学思维,也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数学家们的研究精神和人格魅力。
  • 汽车维修基础

    汽车维修基础

    以汽车维修工艺及技术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教学,分别讲述了汽车维修技术基础、汽车维修钳工基础知识、汽车维修常用工具及设备、汽车维修测量技术、汽车检测设备、汽车维修管理等内容。
  • 穿越沧桑的经典爱情美文

    穿越沧桑的经典爱情美文

    《穿越沧桑的经典爱情美文》共分为五部分,由中外知名作家向我们阐释了爱是什么、爱的态度、初恋、思念、婚姻等永恒的话题,关于爱情的真谛,希望我们能从《穿越沧桑的经典爱情美文》中找到!内容有爱是什么——原来爱情是这样、爱的态度——爱情不风流等。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小红帽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小红帽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人生的体味(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

    人生的体味(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

    蒋捷听雨,听出了人世沧桑,世事变迁,让人唏嘘感叹。人生的体味最是悠长,短短几十年间,身世飘零,离合悲欢,几经辗转。历来写人生体味的作品都最能打动人,时代虽然在变,但人的命运却逃不开沧桑变化。人生的体味在文学中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热门推荐
  • 异界英雄

    异界英雄

    海军陆战队中尉,蒙古族,巴特尔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并离奇地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和地球上一样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弱肉强食,巴特尔最後能否成为强者生存下去?几个小时後,巴特尔爬出石洞。回头一望,把巴特尔吓了一跳,自己爬出来的地方,赫然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石头,象鸡蛋,放大上千倍的鸡蛋,会不会是龙蛋?差点晕过去,自己是从龙蛋里出来的,MD,那我还不成了龙子了。
  • 午门囧事

    午门囧事

    宝马算什么?美男靠边站!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在知识女性,怎能忍受没有电脑、没有巧克力、没有冲水马桶的落后生活?无论如何也得给我穿回来……
  • 元灵神盘

    元灵神盘

    烽烟起,人间乱。众生呼唤,末世悲凉谁来挽?剑光闪,天地动。傲骨铮铮,血染长空百世战!天才辈出,万年盛世到来,百舸争流的时代降临。被命运选中的叶枫,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 九天玄女传..more

    九天玄女传..more

    《九天玄女传》又名《武陵梦》,《三生三世》......不求VIP,不慕出版,也不奢望读者,自我欣赏而已.我就不相信这个时代竟全是消遣性的小说,这就不相信这个时代竟会如此极端,这就不相信这个时代只有遗弃,不会继承.......我就不相信....唉,懒得说了.这个时代,让人都快要不相信自已了.....也许吧,也许当今时代,小说比不上泡面,心灵会被抛进垃圾筒.-----武陵鱼的牢骚
  • 修魂记

    修魂记

    现代青年穿越到异世附身在小乞丐身上,幸运的是他来了异世就被好心人收养了,为了报答恩人也保住自己,踏上了修真之路!这是一个实力为尊的世界!意外觉醒的武魂,注定了他的不凡人生!
  • 圣斗士星矢星之神话

    圣斗士星矢星之神话

    这是发生于很久以前的某个年代,雅典娜与哈迪斯之间的圣战的故事。
  • 重生灵帝

    重生灵帝

    街道上人来人往,小贩们的吆喝声不断传入耳中,如果不够仔细你不会发现在一间已经废弃的酒馆门口,有两个少年席地而坐,在他们面前铺着一卷灰色的布袋,平整的布袋上方便是一株株绿色的药草。
  • 无中生有(爱情兵法书系列)

    无中生有(爱情兵法书系列)

    [花雨授权]原以为向他告白就可以摆脱,但是一切好像都脱序了,他的“女朋友”帮她追求他,而这个永远温雅的男生,竟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情。原来是她的不真心,这无中生有的情事,竟让他慌了心,动了情,怎么办?
  • EXO变成爱

    EXO变成爱

    【英译:TurnintoloveEXO】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宁愿我们从未遇见,如果…可惜没有如果,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黑暗、苦痛和孤独,但不论有多少磨难,最后总会归于平静,只要你坚信,你就一定可以跳出漩涡,得到答案,也许这个答案并不如愿,就像,世界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而是他们,先放开了紧握世界的双手。人呐,总是喜欢犯贱,就算到了黄河,也不会死心的,所以,不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不要在无望的岁月中寻找希望,更不要,在幻想中寻找那不存在的平衡。
  • 灵祭的妖精王爷:玉狐传说

    灵祭的妖精王爷:玉狐传说

    在人类所辖的范围内,有通往其他五界的道路,而能将它打开的除了各界王族,就只有人界灵祭——玉狐。她是六界唯一一个掌握金木水火土,风雷幻光暗十系灵祭。她,掌握永恒之力,被人恭敬地称为玉狐大人,虽然才十六岁,却将整个人界保护的很好。她可以任意操控五界王族为己用,可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只能一辈子待在人界,一旦踏上其他界面,便会失去永恒之力,且只能在活一个月!这样的她,却在一场魔灵大战后陷入沉睡,没人知道她在哪里,一切由此开始……她惊骇的睁大眼:“妖刖焚,你要干什么?!”他戏谑邪笑:“你说呢?小玉狐~~~”她气急败坏:“你TM给老娘滚粗!”他覆上红唇:“小玉狐,你说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