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自中晚唐始,已使菩萨从神坛走向了人间。开凿于北宋时期的宝顶山“养鸡女”,堪称佛教摩崖造像艺术风格转型期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位邻居般亲切的村嫂,在晨曦初露十分,仿佛刚从茅屋里的灶间走出来,身上还散发着淡淡的饭香味道。憨朴的圆脸上,经过灶火的烘烤,泛出的浅浅红晕正与天边的朝霞遥相辉映。朦胧的水雾,打湿了竹编的鸡笼,以及鸡笼外正在争食蚯蚓的那两只鸡的羽毛。被村嫂掀开的鸡笼的缝隙处,一只雏鸡正探出头来四处张望。仿佛一个新生婴儿,睁着惊恐的眼睛,打量着这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
这幅“养鸡女”本为《地狱变相》组图中的一龛造像。照理说,地狱是阴间的“执法部门”,充满了各种鬼哭狼嚎,造像本该凄惨、恐怖才对,却不想出现了这么一幅生活情趣浓郁的画面,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大藏经言:“佛告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入此地狱。”可见,在人间养鸡,供人杀生食肉者,是会受到地狱煎熬的。
但流行在民间的一则传说,却给了这龛看似离经叛道的造像,一个合理而温馨的解释。
话说北宋年间,在宝顶山古刹旁,住着一户农家,家有一女,善养鸡。其女凭借勤劳、聪慧,在街边开一小食店为生,远近乡邻常去光顾。忽一日,一名工匠领来一个骨瘦如柴、满脸蜡黄的小和尚,工匠曰:“小和尚乃我家表弟,久病不愈,庙内不准沾荤,请姑娘赐碗鸡汤喝。”姑娘当即应允。小和尚端起鸡汤一饮而尽。隔数日,姑娘关闭店铺,正要入睡,听得屋外有人敲门。忙开门一看,见那小和尚带着几个师兄前来开荤。之后,姑娘见和尚们喜欢喝自己熬的鸡汤,便时常备好饭食,等他们前来享用,可她却从此再没见到和尚们的身影了。
又一日正午,那名工匠再来姑娘食店用膳,无意中提及和尚们因喝鸡汤破戒,被主持惩罚,正在庙中闭门思过。姑娘心生怜悯,尤其担心小和尚那多病的身体。于是,每逢斋戒日,她便假扮香客,混进寺内为小和尚送汤,却不幸在一次送汤时被法师发现。法师要求姑娘赎罪,姑娘负隅顽抗,忧愤而亡。
后来,赵智凤在主持雕刻“地狱变相”时,感念姑娘美德,便把她凿成了如今的模样。
这位养鸡的村妇无疑是幸福的,她虽身处“地狱”,却开出了人性的花朵。在大乘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这“佛性”,当可理解成“善念”。对“养鸡女”来说,她的“善念”,就是送给小和尚的那碗“鸡汤”。
一个人不管你是喝酒,还是吃肉,只要心存“善念”,也就是在红尘中修行。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的道济和尚,一生嗜好酒肉,似痴若狂,大破佛门清规戒律。看似大逆不道,实则行善积德,扶危济困,终成一代高僧,为世人敬仰。他比之有些成天佛不离口,却满怀狡黠的假慈悲和尚来说,自有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因之,他所留下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两句名言,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一朵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