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2900000060

第60章 胡朴安讲国学——文字学ABC(3)

《说文解字》重文中,除古文、籀文、奇字而外,又有或体和俗体两种。自从大徐本所谓“或作某”的,小徐本有时写为“俗作某”,因此学者都以为或体是俗字;著者的意见,非但或体不是俗字,便是俗体也有相当的价值。或体和俗体两种,都是小篆的异文;汉时通行的文字,和六书条例不相违背的。许叔重著《说文解字》,本是解释文字的条例,以纠正当时的俗书;岂肯纪录俗体字,自乱条例。试看马头人为“長”,人持十为“斗”,一类的俗字,《说文解字》中便一个也找不出,并且在叙里面,特为提出来,斥为不合六书的条例;大概《说文解字》所录的俗体,都是当时所通用,信而有征,合于六书条例的。现在将张行孚、许印林二人的主张,记在下面:

(甲)张行孚的主张:“字之有正体,或体,犹之诗之有齐、鲁、韩,虽在同时,乃别有师承也。而王氏筠则谓《说文》之有或体也,亦谓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于其间也。正体之字,以或体为偏旁甚多,若以其或体而概废之,则正文之难通者,不既多乎?”

(乙)许印林的主张:不惟或体非俗体,即俗体亦犹之或体也。俗,世俗所行,犹《玉篇》言“今作某”耳;非对雅正言之,而斥其陋也。郑康成之注《周礼》也,曰:“‘卷’,俗读也,其通则曰‘袞’。”以今考之,“卷”之读不必俗于“袞”,而郑云俗者,谓记礼时世俗读“袞”为“卷”,故记作“卷”字;而“其通则曰‘袞”,者,谓通其义,通,犹解也;非谓“袞”通雅而“卷”俗鄙也。许君所谓俗,亦犹是矣。

照上面两个主张看来,可见或体并不是俗字;况且有许多或体字,是从正体省的;甚且即是正体初文。例如或体“康”,即是正体“穅”的省文;也可以说是正体“穅”的初文。或体,即是正体“渊”的省文,也可以说是正体“渊”的初文。不过或体也有应该要分别的,许印林说:“或体有数种,或广其义,或广其声;广其义者无可议,广其声则有今古之辨。”大概广其声的或体,不尽出于秦篆;也有汉人所附益的。例如“芰”杜林说作“茤”,用古音分部考证,“芰”从“支”声,“支”属支部;“茤”从“多”声,“多”属歌部;和周秦的音不合了。据此看来,俗体当是后人孳乳的文字;或体是通行已久的文字;都不背文字的条例,都有存在价值。

(第八章)隶书

据《说文解字》、《汉书·艺文志》的记述,隶书的兴起,是秦代专供给狱吏隶人用的;高文典册仍旧用篆书。到汉朝开始用隶书写经,隶书的用途渐广,变化也渐繁杂。但是隶书虽是变更篆体,究竟是从篆书蜕化的;况且汉人讲经,用字多用假借,依声托事的条例,并不曾淹没;隶书文字的条例,仍然可以找得出;自从唐人改为真书,经籍的文字,才大变了。我们研究隶书,应该根据碑碣;但是,碑碣有通与异的差别,现在分节叙述于下。

一隶变之通

嘉定钱庆曾著《隶通》,举出五个条例:

(甲)通——训话的通;例如“吏”通作“理”,和六书中假借相合。推而广之“灵”通作“零”;吴仲山碑“零雨有知”,“零”即“灵”之假借字。“莪”通作“仪”;衡才碑:“悼蓼仪之劬劳”,“仪”即“莪”之假借字。

(乙)变——形体的变;例如变作“薰”,有变而通行的;有变而不通行的。变而通行的;如变作“上”,变作“下”。变而不通行的,如变作,变作。

(丙)省——笔画的省;例如“菭”省作“苔”。他如“气”省为“乞”,见无极山碑;倘不知“乞”由“气”变,便无从寻求“乞”字的由来。——现在通行的真书,大半由隶变省的,例如“皇”省作“皇”,省作“书”。

(丁)本——本有其字,隶变后另有一字。例如“珙”本作“玒”;他如“禨”本作,《说文》无“禨”字;鬼部俗也,隶体之“禨”,即《说文》之。

(戊)当——当作此字,隶变后作一偏旁,其实是不应当的;例如“芙蓉”当作“夫容”。他如“蒺”当作“疾”,“蔍”当作“鹿”,所谓,“羽族安鸟,水虫着鱼”,便是这个意思。

二隶变之俗

隶变之俗,在文字学上,虽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但是,不明白俗体,正体便不能注意。隶变的俗体,大都是笔画的变更,例如“龙”写作,“虎”写作;这一类字,在现在有不通行的,有仍沿用的。关于隶变之俗,可分下列四例:

(甲)委巷妄造之俗:例如百念为“憂”,言反为“變”。他如武则天造字,“天”作,“地”作“埊”,“人”作。

(乙)浅人穿凿之俗:例如“出”为二山,“昌”为两日。

(丙)传写错误之俗:例如以“筮”为“巫”,以为“叟”。

(丁)臆说妄改之俗:例如秦代改“辠”为“罪”;王莽改“曡”为“疊”。

此外如“丣”和不同,“丐”和“丏”不同之类,也是研究隶变者所不可忽略的。

(第九章)文字废弃

一应当废弃的

文字是时代的产物;文字的作用,是记录事物,替代言语;时代是息息演进的,事物和言语,也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文字当然也要随着事物和言语的变化而增加废弃。社会上没有这件事物,没有这句言语,便不必有这文字;所以《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现在应当废弃的,有二分之一以上。这种废弃的原因,不外下述两种:

(甲)事物的变更:古人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很深,用祭祀来表示;所以《说文》里关于祭祀的专门名词极多;现在祭祀的仪式,许多已经废除了;因此关于祭祀的文字,应当废弃的,不下二分之一。

(乙)言语的变化:古人言语虽不很发达,而对于事物的专门名词却很多;后来言语进化,为言语的简便计,大都用一个形容词加在普通名词上,以替代专名。例如《说文》关于牛的专名,有十八字,黄色牛有黄色牛的专名(《说文》:黄牛虎文;黄牛黑唇。);白色牛有白色牛的专名(《说文》:白牛也。);现在都改称“黄牛”、“白牛”,事物没有变,而言语变了;于是关于牛的文字,应当废弃的,约有七分之四。

上举两例,可以说是文字废弃的标准。大概文字有死与活两种:活的文字,便是日常通用的;死的文字,只须供给专门学者的参考。活的文字,又可分为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两类:适用的,即是普通的文字;不适用的,例如《说文》、《尔雅》里关于草、木、虫、鱼、鸟、兽一类的文字,虽不是死的文字,然不是博物的,大都不适用。总之,文字在于应用,不必把脑筋当做字典。

二不应当废弃的

照上节所讲,《说文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应当废弃的,有二分之一以上;则不应当废弃的,当然也有二分之一以下。研究文字学的学者,对于这类不应当废弃的文字,应该分别治理一下,以便社会的应用。关于不应当废弃的文字,有下列两种:

(甲)现在没有废弃的:举示部、牛部的字为例:

“示”、“祜”、“礼”、“禧”、“禄”、“祯”、“祥”、“祉”、“福”,“祐”、“祺”、“祇”、“神”、“齋”、“祕”、“祭”、“祀”、“祖”、“祠”、“祝”、“祈”、“祷”、“禦”、“祳”、“社”、“祲”、“祸”、“祟”、、“禁”、“牛”、“牡”“特”、“牝”、“犊”、“荦”、“牟”、“牲”、“牵”、“牢”、“犕”(这字书中借“服”字用)、“犁”、“牴”、“犀”、“牣”、“物”、“牺”。

(乙)文字上不用,而言语上用的,例如:

“勚”(劳勚)、“傫”(懒)、“傮”(终)、(兑换)、“倗”(倍)、“伭”(恨)、“刺”(刀伤人)、“嚛”(大口食物)、“喌”(呼鸡声)、“咠”(小语)、(嘴)。

[附注]括弧里面,是现在口语小解释。

关于(乙)项所举十例,不过是大略举的。我们若根据各地的方言,再来搜求文字,所得定然很多。普通人每每说:“口里有这句话,书里决没有文字”,事实不是如此。

三因假借而废弃的

中国文字,用假借的很多;假借的方法,极其便利,但因此而使文字废弃的也不少。关于因假借而废弃的文字,有下列两例:

(甲)形废弃而义没有废弃的:例如,即快的,现在通用“慢”字,的形废弃了,而义没有废弃。,即腐的,现在通用“朽”,的形废弃了,而义没有废弃。这一类字极多,这里不能多举。

(乙)义废弃而形没有废弃的:上举因假借而致形废弃了义没有废弃的一例,普通人大概都知晓;这一条所举义废了而形没有废弃的例,人都不大注意。例如“之”本义是出,现在用为代名词、介词,“之”的本义便不通用了。又如“而”的本义是颊毛,现在用为语助词,“而”的本义,便废弃了。这一类字,《说文》也极多。

四虽废弃了,因偏旁所用,而不能废弃的

照前三节所述,文字的废弃,有应当废弃的;有不应当废弃的;有因假借的缘故,无意废弃的三种,但是根据文字学上的研究,还有一条例外,即是:这文字虽已废弃了,而因别字用为偏旁,使这字不能废弃。例如照(一)例讲: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的字。本应该废弃;但等字都用做偏旁,字便不能废弃了。照(二)例讲:,目不正,现在已废弃了;但“瞢”“蔑”等字,都用字做偏旁,字虽废抛而仍存在。照(三)例讲:,上下相付的意思,现在借用“摽”字,字已废弃了,但“受”“争”等字,都用做偏旁,字虽废弃而仍存在。此种例很多,大概可分两种:

(甲)用为形的:《说文》五百四十部首,其中未曾废抛的固然很多;废弃了的不少,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文字,都是从这五百四十部首孳乳而来,倘使所孳乳的字,不应废弃,则所从孳乳的部首,便也不应废弃了。例如“丨”上下贯通的意义,现在已废弃了;但“中”字从“丨”,“丨”便不能废弃了。“茻”,艸丛,现在借用“莽”字;但“莽”都从“茻”,“茻”字便不能废弃了。

(乙)用为声的:《说文》七千六百九十七个形声文字,都是由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声的字母孳乳出来的;孳乳的文字,倘不应当废弃,则所由孳乳的声的字母,便也不应废弃了。例如“竹盛”的字,现在已经废弃了;但“奉”字从为声,字便不能废弃了。夅服的“夅”字,现在已借为“降”,但“绛”字从“夅”得声,“夅”字便不能废弃了。

(第十章)文字增加

一自然的增加

人类文明,由简陋到精密;文字也由少而多。上古人民,智识单简,没有辨别事物的能力,看见一株树木,只知道是一棵树木,不能辨别它是松树还是柏树。看见一茎草,只知道是一茎草,不能辨别是葵还是藿。初造文字,关于木只有一个“木”字,关于艸只有一个“艸”字,从“木”的字四百多字,从“艸”的字四百多字,都是后来演加的。古人制造的物件很粗陋,名称不多,文字也很少;初造车子的时候,只有一个“车”字;初制衣服的时候,只有一个“衣”字。关于车的“轩”、“温”、“轺”、“轾”、“輣”、“軘”……等字,关于衣的“袞”、“褕”、“袧”、“袗”、“表”、“裹”……等字,也都是后来增加的。这种增加,是自然的趋势。大概文字时时有废弃,也时时有加增;废弃是图简便,增加是应需要,都是不可免的。现在将从汉朝以后字书上文字的数目,列表于下,我们便可很明白地看出中国文字增加的过程了。

书名时代字数递增数注

《苍颉篇》汉三三

《训纂篇》汉五三四二四(一)

《续训纂》汉六一八八四

《说文解字》汉九三五三三一七五

《声类》魏一一五二二一六七

《广雅》魏一八一五六六三

《玉篇》梁二二七二六四五七六

《广韵》唐二六一九四三三六八

《韵海镜源》二六九一一七一七

《类篇》宋三一三一九四四九

《集韵》宋五三五二五(二)

《字汇》宋三三一七九一八六

《正字通》明三三四四二六一

《康熙字典》清四七三五三五九五

[注一]自《苍颉》以下十四篇。

[注二]隶变的重文太多,不能作为递增。

二偏旁的增加

鸟属的字,用“鸟”做偏旁:鱼属的字,用“鱼”做偏旁;文字的增加,这一类也很多。徐鼎臣说:“《尔雅》所载艸、木、鱼、虫、鸟、兽之名,肆意增益,不可观矣!”王贯山说:“菜名‘东风’,鸟名‘巧妇’;今作‘菄风’‘’,岂复可解!”这种见解,用现在的眼光来批评,未免太拘泥;文字既是事物的符号,则属于鸟、兽、虫、鱼的专名,当然应该加鸟、兽、虫、鱼的符号,以为区别,何必拘泥沿用古字?所以偏旁的增加,也是自然的趋势。下面略举数例:

“芙蓉”是“夫容”的增加字。

“崑”是“昆仑”的增加字。

“貓”是“苗”的增加字。

“駥”是“戎”的增加字。

“蟋”是“悉”的增加字。

“螳”是“堂”的增加字。

这种增加的文字极多,即在《说文》本书里,也可找出不少。例如:

“貯”即是“宁”的增加字。

即是“陖”的增加字。

即是“亟”的增加字。

“派”即是的增加字。

偏旁的增加,于文字的六书条件,本极适合;比较《说文》里“告”字已经从“牛”,又从“牛”作“牿”,“益”字已经从“水”,又从“水”作“溢”,便要合理的多。至于所增加的文字,是否在现在还是适用,则应该分别讨论。

此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方言的增加:例如福建的“冇”等字,广东的“閄”字,广西的字,陕西的“坔”等字,一部分社会很通行,究竟应该不应该保存,应待讨论。至于隶变的增加,如《集韵》、《康熙字典》上的古文,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

中编六书条例

(第一章)六书通论

一六书的次第

关于六书的次第,有下列八种不同的主张:

(甲):(一)象形、(二)会意、(三)转注、(四)处事、(五)假借、(六)谐声——郑康成的主张。

(乙):(一)象形、(二)象事、(三)象意、(四)象声、(五)转注、(六)假借——班固、徐锴、周伯琦的主张。

(丙):(一)指事、(二)象形、(三)形声、(四)会意、(五)转注、(六)假借——许叔重、卫恒的主张。

(丁):(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转注、(五)谐声、(六)假借——郑樵的主张。

(戊):(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谐声、(五)假借、(六)转注——吴元满、张有、赵古则的主张。

(己):(一)象形、(二)会意、(三)指事、(四)转注、(五)谐声、(六)假借——杨桓的主张。

(庚):(一)象形、(二)会意、(三)指事、(四)谐声、(五)转注、(六)假借——王应电的主张。

(辛):(一)指事、(二)象形、(三)会意、(四)转注、(五)谐声、(六)假借——戴侗的主张。

这八种主张,我们用历史进化的眼光来判断,应该以(乙)项班固的主张为标准。上篇曾说过,“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是独体的“文”;会意、形声是合体的“字”。文字的次序,文先字后,可见象形、指事和会意,形声决不能颠倒的。至于转注、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更不能在造字之先了。

六书又可分虚实,象形实,指事虚;因物有实形,事没有实形。会意实,形声虚;因会意会合两文三文,便成了意义,而形声却没有意义可以体会。转注实,假借虚;转注各有专意,有独立的字义,而假借却要有上下文做根据,不能指出一个单独的文字,断它是不是假借。古人思想的演进,必是由实而虚,所以变乱班固底次序的,都是不明了虚实的意义,和古人思想演进的原则。

再用文字的本身来证明:

(甲)象形在指事之先的证据例如:“刃”是指事,必先有象形的“刀”字,才有指事的“刃”字。有人说,造字最先必是“一”字,而“一”字是指事,似乎指事不应该在象形之后。不知“一”字是否应属于指事,实是疑问;《说文》上所谓“道立于一”的解释,决不是上古时代的思想。“一”是计数的符号,决不应在名物字之先,是没有疑惑的。

(乙)会意在形声之先的证据例如:“惭”是形声,必先有会意的“斩”字,而后才有形声的“惭”字。虽然也有许多指事、会意的字,用形声来组合,但都是展转孳乳的字,不足据为证明。

根据上面几项理由,得到的结论是:六书的次第,应该以班固的主张为标准。

二六书是造字的基本,用字的方法

王筠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二者为纬,用字之法也。”古人造字,先有事物,次有命名,再次才有文字。凡一切物汇,有形可象的,都用象形的方法;没有形体可象,而属于虚事的,便用指事,例如,“丄丅”(上下),一见可识。有不属于物、事,而属于意的,便用会意的方法;会合几个文,而成一个字的意义,例如:会合人言而成“信”字。会意虽比较象形、指事使用便利,可是仍然有穷尽;因此而有形声的方法,用一个形,配一个声,可以应用无穷。形声的字体配合,有下举六个方法:

(甲)左形右声例如:“江”“河”

(乙)右形左声例如:“鸠”“鸽”

(丙)上形下声例如:“草”“藻”

(丁)下形上声例如:“黿”“鼈”

(戊)外形内声例如:“圃”“国”

(己)内形外声例如:“闻”“问”

上举象形、指事、会意、谐声,是造字的基本方法。

转注、假借,是取造成的文字来应用。转注的作用,在汇通不同形而同义的文字,例如:考即是老,老即是考,不过是各地底方言不同,其实意义是同的。假借的作用,在救济文字的穷尽,使一个文字,可以做几个文字用,例如“字”是乳,假借为抚字。假借大概可分为两类:

(甲)本无其字而假借的。

(乙)本有其字而假借的。

上举转注、假借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三六书为识字的简易方法

近来学者,往往说,中国文字繁难,有碍文化的进步。说这话的,虽不能说他绝对没有理由,但至少可以说,他是没有明白中国文字的条例;中国文字虽有几万,但能有下举三种预备,便不难认识,分述于下:

同类推荐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 中国的风俗

    中国的风俗

    风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中国风俗是这个迷人世界的一朵奇范,它是中国文引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立产,它以其独具特色的风姿、风貌和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一个色彩斑润的世界。
  •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性感:一种文化解释

    性感:一种文化解释

    本书内容包括:性感,何为性感?:性感是一种欲望的表达、头发乱了、什么是男人的性感?不平等的性感、和老公一起看美女、财物与祸水:男性中心社会里的女性。无处不在的性感——商业与风化;无处不在的性感——出版中的性;无处不在的性感——色情文艺;无处不在的性感——性感的药物;性爱与革命;让我们享受健康、坦荡、明快的性。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热门推荐
  • 冷漠公主遇见冷酷王子

    冷漠公主遇见冷酷王子

    一次梦里莫心雪知道了,一个叫左尘希的小男孩给了她一个承诺,他会实现这个承诺吗?经历了一次爱与恨,莫心雪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莫心雪又回来了,用另一个身份回来了,回来结束自己躲避的。
  • 都市之平民贵公子

    都市之平民贵公子

    徐双,一个好吃懒做的死宅青年,整个大学生涯全部耗费在暗无天日的码字事业当中,直到毕业都没能写出一本签约作品——下一本一定能火,这是他对自己的激励,更是赖以在父母和女友面前解释自己门门课都只是勉强混个及格的借口。只是,面对这样的借口,父母可以用温和的鼓励压抑失望与忧虑,女友可以用温柔的陪伴掩饰不安与疲惫,但招聘官却只会给出形式各异的否定。你学的是电商,大学四年唯一的成就就是写了三本没有任何收益的网络小说?对不起,天狗不需要你,前面右转起跑线网,你去那边碰碰运气吧。别浪费我的时间了,你还是自己在家开个网店卖自己写的小说吧。没出版?自己买台打印机呗,哈哈!想要做个普通人,怎么就那么难呢?
  • 只坚守对你一个人的爱情

    只坚守对你一个人的爱情

    初入职场的苏瑾萱,爱上了已婚男上司于亮,苏瑾萱得知于亮有妻子以后,一直以正牌女友自居的苏瑾萱瞬间转变成了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却发现自己爱的太深已经无法回头,内心挣扎、纠葛之后,决定,既然情瑟起,何以笙箫默。好景不长,苏瑾萱的委曲求全,最后换来的依旧是痛到骨髓的伤害。伤心欲绝的苏瑾萱决定去国外疗伤,却反而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学长纪宏从大学到现在一直默默的守在在苏瑾萱身边,陪着她走过人生一个又一个到坎。面对纪宏的痴情,苏瑾萱决定试着接受纪宏的情感。回到国内两位情敌面面相对,难免擦枪走火,意外的让苏瑾萱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于亮联合纪宏编织的一个谎言,最终苏瑾萱的感情将何去何从。。。
  • 极品祸水王妃

    极品祸水王妃

    穿越?阴谋?千年之迷?她,一个现代的小孤女,先从高楼掉下来,后是赤身裸体躺在雪地里,接着跳出个变态“皇弟”,不仅戏弄她,更把她献给她亲生的父皇,绑了送上她五哥的软榻,而这一切,只为了……有趣?还有仇恨!跟他有仇的可是龙氏一族!真当她是花瓶,逆来顺受,不会反击?!
  • 总裁冷爱:百万老婆,哪里逃

    总裁冷爱:百万老婆,哪里逃

    五年前,她从他的生活中骤然消失,再次归来,她脱胎换骨,变成一副陌生的容颜!而他,一如以往,爱上了她……这一切,是冥冥之中的阴谋,抑或是命运的安排!她背负着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成为仇人利用的棋子,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埋伏在他身边!生死之劫,他宁愿掉进敌人设计完美的迷迭香中,只因她华丽转身背后的一抹“白云”!背叛与救赎,爱情与仇恨,生与死命悬一线间,到底隐匿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
  • 一杯蓝山只为一人

    一杯蓝山只为一人

    在街角的相遇,只为等一人。是否我们的爱情只是活在回忆中,我不知道,我只想为你亲手递上我的温暖来抚慰你的伤口。
  • 七界传说外传

    七界传说外传

    彭蒙山脉,连绵起伏,重岩叠翠,秀丽清雅。群山高峻而玲珑,壮观而不失柔美。两条江河蜿蜒奔流,贴着山麓而过,滋养得山色佳美,而佳美的山色更染得水色清如碧玉。仙女山中,万木苍翠之下,有一个开口朝东的山洞。一切故事皆从此开始。
  • tfboys之我要和你在一起

    tfboys之我要和你在一起

    夏沫和她的同学羽悠,紫林与tf的奇妙爱恋,希望大家支持
  • 冷魅王爷的神女王妃

    冷魅王爷的神女王妃

    她,是23世纪最恐怖的杀手之王,一朝沦废柴郡主,是巧合,还是必然?他,冷酷腹黑,却唯独对她百依百顺,却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本文女强,男女主身心干净,开始的时候会有几朵白莲花,不过活不过10章。女主冷酷无情,不小白,不玛丽苏。潇潇/清音还是个六年级的学生,平时比较忙,更新会比较慢,希望各位书友多多包涵。不弃文,但本潇各种不靠谱,拖延症晚期+懒癌晚期,求大家理解【卖萌ing】此坑已废,准备重写,只有公告
  • 噬灵异兽录

    噬灵异兽录

    夜晚,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我不是神,不能主宰世界。但我能吃掉任何看到、听到亦或是闻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