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2900000035

第35章 胡适讲国学——儒与道(5)

荀子说:

验之所缘而以同异(而旧作无,今依上文改),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

同异多“缘天官”,如天官所见,高耸的是山,低下的是渊,便不可说“山渊平”。这便是墨子的:“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情欲寡”一条也是如此。请问:

人之情为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声,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曰,若是,则必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责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正论》)

这是用实际的事实来驳那些“用实以乱名”的邪说。

(三)惑于用名以乱实荀子举的例是“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这十个字前人都读两个三字句,一个四字句,以为“马非马也”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也”。孙冶让读“有牛马,非马也”六字为句,引以证《墨辩·经下》:“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说在兼”一条。《经说下》云:“‘牛马,牛也’,未可。则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马,牛也,未可。’亦不可。且牛不二,马不二,而牛马二。则牛不非牛,马不非马,而牛马非牛非马,无难。”我以为孙说很有理。但上文“非而谒楹”四个字终不可解。

荀子驳他道:

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

名约即是“约定俗成谓之宜”。荀子的意思只是要问大家的意见如何。如大家都说“牛马是马”,便可驳倒“牛马非马”的话了。

四、辩荀子也有论“辩”的话,但说的甚略。他是极不赞成“辩”的,所以说: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辩执恶用矣哉?

这就是孔子“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意思。他接着说:

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辩说也。

辩说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荀子论“辩”有几条界说很有价值。他说: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

又说:

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期,会也。会,合也。〔《说文》,累字如累世之累,是形容词〕)。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意也(王校,论当作谕。我以为不改也可)。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不异实名”,谓辩中所用名,须始终同义,不当前后涵义有广狭之区别。)

荀子说“辩”,颇没有什么精采。他说:

期命也者,辩说之用也。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同情)而喻,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辩则尽故。正道而辩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正道而辩奸,犹引绳以持曲直”,即是前文所说的,“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这种理论,全是演绎法。演绎法的通律是“以类度类”(《非相》),“以浅持博,以一持万”(《儒效》)。说得详细点是:

奇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疑怍:张法而度之,则然若合符节。(《儒效》)

杂议儒家

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

前年(1927)我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讲演《中国近三百年的四个思想家》,我举了四个人代表这三百年中“反理学”的趋势:(一)顾炎武,(二)颜元,(三)戴震,(四)吴敬恒。讲演全文曾在《贡献》杂志第一卷里发表过。本来我想把前三章放大重写,加上几个人,作为一部单行的册子。但一年多以来,这个志愿终不能实现。现在只好把这几篇讲稿收在《文存》里,改题为《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表示这三百年中不仅是这四个人,我不过举他们四人作为有代表性的例子罢了。

参看我的《费经虞与费密》(《文存》二集卷一,页七五——一三八)和《戴东原的哲学》(商务印书馆出版)。

十九,一,廿八

一引子

中国的近世哲学可分两个时期:

(A)理学时期——西历1050至1600。

(B)反理学时期——1600至今日。

理学是什么?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其中有先天太极等等,是道教的分子;又谈心说性,是佛教留下的问题;也信灾异感应,是汉朝儒教的遗迹。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又叫做“天理”观念,故名为道学,又名为理学。

程颢(大程子,明道先生,死于1085)最初提出“天理”的观念,要人认识那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的天理。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是体认天理,“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是纯粹的道家的自然哲学。

程颐(小程子,伊川先生,死于1107)的天资不如他的哥哥,但比他哥哥切实的多。他似乎受了禅宗注重理解的态度的影响,明白承认知识是行为的向导,“譬如行路,须要光照”。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案,规定了近世哲学的两条大路:

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知。

“敬”是中古宗教遗留下来的一点宗教态度。凡静坐,省察,无欲等等都属于“主敬”的一条路。“致知”是一条新开的路,即是“格物”,即是“穷理”:“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所以程子教人“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今日穷一理,明日又穷一理”。

后来的理学都跳不出这两条路子。有些天资高明的人便不喜欢那日积月累的工作,便都走上了那简易直截的捷径,都希望从内心的涵养得到最高的境界。宋代的陆象山(九渊,死于1192)与明代的王阳明(守仁,生1472,死1528)都属于这一派。

有些天资沉着的人便不喜欢那空虚的捷径,便耐心去做那积铢累寸的格物工夫,他们只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到那最后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境界。宋代的朱子(朱熹,生1130,死1200)便是这一派的最伟大的代表。

要明白这两派的争点,可看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阳明说: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朱子),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这个故事很可以指出“格物”一派的毛病。格物致知是不错的,但当时的学者没有工具,没有方法,如何能做格物的工夫?痴对着亭前的竹子,能格出竹子之理来吗?故程朱一派讲格物,实无下手之处;所以他们至多只能研究几本古书的传注,在烂纸堆里钻来钻去,跑不出来。反对他们的人都说他们“支离,破碎”。

但陆王一派也没有方法。陆象山说,心即是理,理不解自明。王阳明教人“致良知”。这都不是方法。所以这一派的人到后来也只是口头说“静”,说“敬”,说“良知”,都是空虚的玄谈。

五百多年(1050—1600)的理学,到后来只落得一边是支离破碎的迂儒,一边是模糊空虚的玄谈。到了十七世纪的初年,理学的流弊更明显了。五百年的谈玄说理,不能挽救政治的腐败,盗贼的横行,外族的侵略。于是有反理学的运动起来。

反理学的运动有两个方面:

(1)打倒(破坏)

打倒太极图等等迷信的理学,——黄宗炎、毛奇龄等。

打倒谈心说性等等玄谈,——费密、颜元等。

打倒一切武断的,不近人情的人生观,——颜元、戴震、袁枚等。

(2)建设

建设求知识学问的方法,——顾炎武、戴震、崔述等。

建设新哲学,——颜元、戴震等。

现在我想在这几天内,提出四个人来代表这反理学的时期。顾炎武代表这时代的开山大师。颜元、戴震代表十七八世纪的发展。最后的一位,吴稚晖先生,代表现代中国思想的新发展。

二顾炎武(亭林,生1613,死1682)

顾炎武三十二岁时,明朝就亡了。他的母亲是个贞女,受过明朝的旌表,故明亡之后,她就绝食三十日而死,遗命教她的嗣子不做新朝的官,故他终身做明朝的遗民。他深痛亡国之祸,决心要研究有实用的学术。他是苏州昆山人,国变后移居北方。住山东稍久,旅行西北各地。他旅行时,用二匹马,二头骡子,载书自随;遇山川险要,便寻老兵访问形势曲折;有新奇的发现,便在村店中打开书籍参考。他的著作有几十种,最重要的是:

《音学五书》,三十九卷。

《日知录》,三十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

顾氏很崇敬朱子;他在陕西时,曾捐钱助建朱子祠。但他很反对宋、明以来的理学。他有《与友人论学书》说:

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去之弥远也。

他的宗旨只有两条,一是实学,一是实行。他所谓“博学于文”,并不专指文学,乃是包括一切文物,——“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故他最研究国家典制,郡国利病,历史形势,山川险要,民生状况。他希望拿这些实学来代替那言心言性的空虚之学。

他又说:

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较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

他讲经学,也开一个新的局面。也反对那主观的解说,所以他提倡一种科学的研究法,教人从文字声音下手。他说: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答李子德书》)

“考文”便是校勘之学,“知音”便是音韵训话之学。清朝一代近三百年中的整治古书,全靠这几种工具的发达。在这些根本工具的发达史上,顾炎武是一个开山的大师。

我们举一条例来证明他治学的方法。《书经·洪范》有这二句:

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唐明皇说“颇”不协韵,当改作“陂”字。顾氏说“颇”字不误,因为古音读“义”如“我”,与“颇”字正协韵。他举了两条证据:

(1)《易·象传》:鼎耳革,失其义也。

覆公,信如何也。

(2)《礼记·表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

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这样用证据(Evidence)来考订古书,便是学术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便是科学的治学方法。科学的态度只是一句话:“拿证据来!”

这个方法不是顾炎武始创的,乃是人类常识逐渐发明的。“证”这个观念本是一个法律上的观念。法庭讯案,必须人证与物证。考证古书,研究科学,其实与法官断案同一方法。用证据法来研究古书,古来也偶然有人。但到了十七世纪初年,这种方法才大发达。在顾炎武之前,有个福州人陈第作了几部研究古音的书,——《毛诗古音考》等。陈第的书便是用证据作基础。他在自序里说他考定古音,列“本证”、“旁证”两种:

本证者,《诗》自相证也。

旁证者,采之他书也。

用《诗经》证《诗经》,为本证。用《易经》、《楚辞》等等来证《诗经》,便是旁证。

陈第的《毛诗古音考》作于十七世纪初年(1601—1606)。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作于十七世纪中叶以后(1650—1680)。顾氏完全采用陈第的方法,每考证一个古音,也列举“本证”、“旁证”两项,但搜罗更广,材料更富,证据更多。陈第考“服”字古音“逼”,共举出本证——十四,旁证——十。

顾氏作《诗本音》,于“服”字下举出本证——十七,旁证——十五。

顾氏作《唐韵正》,于“服”字下举出证据——一百六十二。

为了考究一个字的古音而去寻求一百六十二个证据,这种精神是古来不曾有过的;这种方法是打不倒的。用这种搜求证据的方法来比较那空虚想象的理学,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新时代了。

三颜元(习斋,生1635,死1704)

颜元,号习斋。他的父亲本是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人,后来卖给蠡县刘村的朱九祚做养子,故改姓朱。颜元四岁时(崇祯十一年,1638),满洲兵犯境,他的父亲正同朱家闹气,遂跟了满洲兵跑了,从此没有音信。他十二岁时,他的母亲也改嫁去了。颜元在朱家长大,在私塾读书。他少年时曾学神仙,学炼气,学八股时文,不务正业,喝酒游嬉。他十岁时,明朝就亡了,后来朱家也衰败,很贫了,颜元到二十岁时,才发愤务农养家。二十二岁,他因为家贫,学做医生,为糊口之计。他十九岁时曾中秀才,二十四岁,他开了一所私塾,训蒙度日,并为人治病。他那时完全是一个村学究,却有点狂气,喜看兵书,也学技击;后来他又读理学书,先读陆象山、王阳明的书,又读程子、朱子的书,自命要学圣贤,做诗有识得孔叟便是吾,更何乾坤不照皞!

他虽耕田工作,却常常学静坐。家中立一个“道统龛”,正位供着伏羲以下至周公、孔子,配位供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他三十岁时,有《柳下坐记》,说他的心得,最可表现他的村陋气象:

思古人(他自号思古人)引仆控,披棉褐,驮麦里左。仆。独坐柳下,仰目青天,和风泠然,白云聚散,朗吟程子“云淡风轻”之句,不觉心泰神怡,若天地与我外,更无一物事。微闭眸观之,浓叶蔽日,如绿罗裹宝珠,精光隐露。苍蝇绕飞,闻其声不见其形,如跻虞廷,听“九韶”奏也!胸中空焉洞焉,莫可状喻。

直到三十四岁时(1668),他忽然经过一次思想上的大革命。这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本姓。他的义祖母死了,他是“承重孙”,居丧时,一切代行他父亲的“子职”,实行朱子的《家礼》,三日不食,朝夕哭。葬后,他仍尽哀,寝苫枕块三个月,日夜不脱衰绖。后来遍体生疮,到了第五个月,竟病倒了。有一个老翁哀怜他,对他说明他不是朱家的孙子,何必这样哀恸?他跑去问他出嫁的母亲,证明了这件事,他方才减哀。然而他已扮演了五个月的苦戏了!

他在这几个月里,实地试验了朱子的《家礼》,深深感觉宋儒有些地方不近人情,又碰了这一个大激刺,使他不能不回想他十余年来做的理学工夫。他自己说,他最得力于这一年的居丧时期:

哀毁庐中,废业几年。忽知予不宜承重,哀稍杀。既不读书,又不接人,坐卧地炕,猛一冷眼,觉程、朱气质之说大不及孟子性善之旨。因徐按其学,原非孔子之旧。是以……《存性》、《存学》之说,为后二千年先儒救参杂之小失,为前二千年圣贤揭晦没之本原。(《存学编》三,2)

他三十五岁(1669)著《存性编》,又著《存学编》,后来随时有所增加,但他的思想的大旨都在这两书之中。

三十五岁至五十七岁为在乡里讲学时期。五十七岁(1691),他南游河南,数月后回家。这一次出游,使他反对理学的宗旨更坚决了。他说:

予未南游时,尚有将就程、朱,附之圣门支派之意。自一南游,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与程、朱判然两途,不愿作道统中乡愿矣!(《年谱》下,17)

他六十二岁时曾主教肥乡漳南书院,他定下书院规模,略如下图。不幸那一年漳水大涨,书院都没在水里。他叹曰,“天也”!遂辞归。他死时七十岁。

他的学派,人称为“颜氏学派”;又称为“颜、李学派”,因为他的弟子李塨(刚主,生1659,死1733)颇能继续颜元的学派,传授于南北;颜元的名誉不大;李塨与方苞、毛奇龄等往来,传授的弟子也有很出名的(如程廷祚),故颜、李并称。

颜元与李塨的著作有

《颜李遗书》,《畿辅丛书》本。

《颜李全书》,北京四存学会本。

中国的哲学家之中,颜元可算是真正从农民阶级里出来的。他的思想是从乱离里经验出来的,从生活里阅历过来的。他是个农夫,又是个医生,这两种职业都是注重实习的,故他的思想以“习”字为主脑。他自己改号习斋,可见他的宗旨所在。他说:

同类推荐
  • 程程访问

    程程访问

    好的访谈节目要靠主持人的功底。事前要做好功课,要同自己的同事仔细商讨,要尽可能了解对手的一切,要打算应对各种可能。即使有了最充分的准备,也常常会发现嘉宾的实际状态远不是那么回事。但程程有丰富的采访经验,更重要的是她的真诚,因为任何访谈都是人与人的沟通。而且,一个好的访谈节目,本来就不会因循他人的旧轨,应该作更具深度的发掘。
  • 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礼仪常识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礼仪常识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礼仪常识:社交、日常生活、办公事务、服务业、商务等。
  • 重庆往事

    重庆往事

    重庆,是一处很特别的地方。重庆城,是一座极其特别的城市。重庆人,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群体。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深入重庆历史与现实的角角落落;以个性感悟又略带伤感的记忆,捕捉重庆那些美丽且具价值的人文画面;以现代时尚的旅游视角,描绘勾勒出重庆一幅幅立体多面的绚丽图景。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热门推荐
  • 海鹰突击

    海鹰突击

    这是一个年轻人成长的故事。地方优秀青年雷啸天,参军入伍后,凭着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完成了从民到兵的转变,最终成为一代兵王,以光辉的历程兑现了他在新兵连对战友们许下的承诺:——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中国海军将不会再给其他任何国家的军队,提供建立功勋的机会!
  • 千年劫:樱花之约

    千年劫:樱花之约

    一场千年的劫难,两个被迫对立的恋人。为了天下众生,舍弃了最爱之人,千年的轮回开启,是延续的悲剧,还是奇迹的诞生?①“滚开!”“月……我错了,我发誓!我绝对绝对没有看她一眼!”“谁信你!”“月……”这……这这……这是他们那个冷血的少主?我们……一定是在做梦……来道雷劈醒我们吧!②“樱花开了,你是不是该信守承诺了?”“什么?”“嫁我……可好?”
  • 我的明星男友之EXO

    我的明星男友之EXO

    他们是出道仅两年就红遍亚洲的超人气偶像天团EXO,她们是继他们之后SM公司的新宠儿TFGirls【和TFBoys无关】,他们会怎祥一一遇见命中注定的她呢?对不起,伤害了我最不想伤害的人,没关系,我只要能远远的看着你开心就好,我喜欢你,你喜欢他,没关系,我可以等,你喜欢他,我喜欢你,我们互不干涉!
  • 都市异武纪元

    都市异武纪元

    无忧少年,却逃不开宿命的安排,神秘身世暗藏玄机,惊天阴谋蓄势待发。仇恨,背叛,情殇…少年毅然担负起使命,倾城红颜相伴,绝世佳人共度,结义生死兄弟,踏上拯救世界之路!
  • 花都小天师

    花都小天师

    灵域!天师门张小天因意外偷看百花门牡丹仙子沐浴而被追杀,不被慎卷入空间裂缝。当他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花花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发现自己的神算、相术、望气既然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从此花花都市中多了一位一眼断生死,一言解祸福的正真小天师。嘿嘿!小子,你可别惹我,小心小爷让你出门就被车撞。我操!你有钱,你很叼是吧!小心小爷让你明天就破产。我可告诉你,小爷不但能让你趋凶避吉、化险为夷也能让你弄巧成拙、乐极生悲。
  • 被放逐和被救赎的

    被放逐和被救赎的

    夏蕤和安婕是高中时期的伪恋人,夏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体质孱弱但生性桀骜,不爱学习苦追安婕,不果。期间发生的事让夏蕤离开了安婕。两年后夏蕤出人意料考入安婕所在大学。但安婕已有男友罗严。罗严是荣兴集团董事长与情人所生,作为放逐者,长年低调隐藏身份生活,不期在父亲请求下卷入和原配家族的荣兴集团争夺战,在步步惊心重重险境中,依然牵挂着安婕。陈彦飞,乔丽丽,赵元慎,林玉,罗宁,罗动,罗小天……他们都有各自的难言之隐,又都有各自的执着追求,难说谁对谁错,只有谁辜负了谁,谁错过了谁,谁被放逐,谁又被救赎,被放逐和被救赎的……
  •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力量的来源

    力量的来源

    本书讲述了异界大陆寒月中一个落魄家族的秘密,一个落魄家族后裔,他经历了平凡的生活,命运令他向着高层强大的阶层进发,从家族传承中得到了一枚戒指,这枚戒指使主角看到了自己前生的事情,才造就了之后的现代科技帝国,纠缠不清的关系,藕断丝连的感情,以及真正存在的高科技和研发中的科技让转生后的主角从一个穷小子到世界首富的逆袭……
  • 保健与防病常识

    保健与防病常识

    《保健与防病常识》首先是面向我国广大保健对象,旨在介绍健康保健与防病治病的基本常识;同时面向广大一线医疗保健工作者,旨在提供进行健康宣教的参考教材及一线急症处理救治指南。
  • 古剑奇谭之龙渊殊途

    古剑奇谭之龙渊殊途

    上古始祖剑重现天地,弑神诛天。蓬莱一战,屠苏魂魄未散,误入地界龙渊,见得昔日故人,再次携手踏上征途,恩爱情仇再次展开。千秋万世的故事在时间深处已具雏形,若合若离的魂魄,亦是天命与重生刹那间的相击碰撞。(改编于古剑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