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98500000001

第1章 引言(1)

《心经》是一部流传非常广的佛教经典,也是佛经奥义的精华阐述。《心经》的“经”指路径,是觉悟自我之路,《心经》就是这条心灵回归之路。在这个物质世间,每个人都经受着诸多的痛苦、诸多的烦恼。佛说人生就是苦海,苦海无边,众生都在苦难中煎熬,却以苦为乐,痴迷难醒。虽然如此,还是有人看清了人生的真相,渴望出离苦海,离苦得乐,走上自我解脱之路。《心经》里面讲“能除一切苦”,“度一切苦厄”,就是这个离苦得乐的方法,是一个真正的解脱法门。这部《心经》一直流传了几千年,却难以被世人理解,只是平常读一读,背一背,或者用这部经典来做护身符上的文字,但谁又能体证到这部经典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心经》的奥义非常深,很难用头脑去理解,只能用心去感受。今天有这样一个缘起,我带着大家共同来学习这部经典,去感受这部经典的博大智慧!在佛教里,《心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典,里面有很多佛教用语,属于专业用语,可能不容易懂得,在经典的讲解过程中,我会给大家稍作解释的。这里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佛教?现在的佛教成为了一种宗教门派,属于宗教形态的产物,而真正的佛教并非如此。

佛教,顾名思义,就是指佛陀的教化,它只是一种教育,而非宗教。佛陀的一生都在教化世人,启迪世人,让众生觉悟,解脱烦恼,因此留下了很多教义。佛陀的弟子们传承了法脉,加上对佛的推崇,慢慢地才演变成宗教门派,就是现在所看到的佛教,这并不是佛陀的本意。今天心一文化所带给大家的,不是要让大家成为宗教信徒,而是要把佛陀真正的教导传播给大家,让大家能够获得一种觉悟的人生。心一文化只是传播祖宗的教化,希望能让大家明白,圣哲要教给世人的,并非是要成为教主,而是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释迦牟尼很年轻的时候就开悟了,开悟后传法四十九年,被称为觉悟的圣人、伟大的佛。佛是指什么呢?佛者觉矣,佛陀就是一个真正的觉者,一个觉悟了人生真相、宇宙真相的人。佛陀觉悟后,开始度化众生,为了使众生也破迷开悟,回归生命的源头。那么他到底觉悟了什么?当时,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一个王子,他通过观察世间的现象,感觉到生命的无常,时光如梭,人生苦短,众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经》里也讲到“苦、集、灭、道”,一切皆苦,生死轮转。

如何超脱?释迦牟尼想找寻方法,了脱生死,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他放下了自己的奢华人生,放下了王子的尊荣,放下了这种尊贵的生活,毅然决然地走上灵修之路,修行去了。他修行了十二年,修了三年“无想定”。无想定就是指没有思想,达到一种定境状态。通过三年修证,释迦牟尼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停止,但是这并不是至高无上的道。“知非即舍”——知道它不是,就把它舍掉了。接着又修了三年,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绝对没有思想,但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超越前面“无想定”的境界,也是“知非即舍”,又丢掉了。最后他又修了六年苦行,一天只吃一个坚果,那种艰辛可想而知,世间几人能做得到呢?但是释迦牟尼道心坚固,也承受住了这种苦行,多么伟大的佛陀啊!六年苦行过后,他还是没有得道,才亲证到,苦行亦不是道。然后他就从山上下来了,碰到了一个牧羊女,施舍给他一些食物,增加了他的体能,最后坐在菩提树下,发誓不悟此道,不离此坐,誓死求法!最终在菩提树下七天证道,开悟后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虚妄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来就有佛性,只因世人都有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内在的佛性。就像六祖慧能所说,众生迷时,佛即是众生;众生悟时,众生皆是佛。既然内在的本性是没有执著妄想的,现在我们也知道了自己的本性,就应该活在这种本性之中,人生就不会有痛苦烦恼。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烦恼和痛苦呢?大家都读过《心经》,有的人还会背诵,《心经》真能解决人生的一切问题吗?不是这样的。你们都知道,水可以解渴,但是看到一杯水跟喝到那一杯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看到并不能解决饥渴的问题,那个看到的只是头脑的部分,而真正喝到了,就是亲证了,才能最终解决口渴的问题。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证道的过程,但是我们并没有走过这个过程。当释迦牟尼走完了这条亲证之路,解脱了烦恼痛苦,成为一个觉者;而我们还没有走上这条路,烦恼痛苦依然存在,还是一个迷者。从农村里走出来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家乡。我们看到他成为了大学生,我们却不是大学生,因为我们没有上大学,怎能成为大学生呢?虽然我们具备成为大学生的资格,却没有学过那个大学生具体的课程,最终不可能成为大学生。释迦牟尼觉悟过后,告诉我们,众生皆可做佛,每个人自身都具备这个条件,都具足佛性。

可是释迦牟尼是证果的佛,而我们还走在路上,我们需要去亲证自己的佛性,圆满自己,得道成佛。释迦牟尼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都有佛性。开篇为什么会谈到释迦牟尼佛呢?因为《心经》是佛教的经典,而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根本老师。我们先谈到释迦牟尼证道成佛的过程,才能了解释迦牟尼到底证到了什么?证悟八个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在《心经》里,一直空到底,是在谈空性呢?还是谈性空呢?真空妙有!这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告诉世人的真知。一切万物的存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万物的本性却是空的,就像面前的这台电脑,这个电脑从什么地方来呢?(有人答:从生产线上。)但在没有被生产之前,它是不存在的,然而现在它存在了,通过因缘和合的作用,它才开始存在;当因缘消散的时候,这个电脑又归于不展示了。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生活,只能待上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缘和合才展示出我们的躯体,然后再用躯体承载内在的佛性或灵性,才能在世间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当几十年过后,我们将面对死亡,离开人世,身体还是要归于尘土,缘聚缘散,最终还要归于原本的性空状态,即所谓的:“尘归尘,土归土。”虽然形成了这种缘起,但是它的本性是空的。举个例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玻璃杯,它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呢?按照今天的物质科学来分析,它是由分子和原子所组成,是内部粒子的高速转动而展示出来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是它的形象,但如果拿到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你可以看到的就只是能量。如果一直这样分析下去,就可以得到结论,外在缘的展示缘于内在空性的能量。今天的人都喜欢看电视,喜欢看电影。电视的每一个画面是怎么展示出来的呢?当我们看到电影里的人也是动态的,和现实中的人如此相似,电影里的画面是连贯性的,不间断的,但是电影里的人却不是活人,而是虚幻的展示。

当我们了解了其播放的原理,就会知道,它是很多图片在能量的推动下而展示出来的结果。如果我们把这个快速运转的能量去掉了,这些影片就变成一张张图片了,就不会展示出连贯性,就没有这种动态的人物影像了。影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在迅速播放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结果。其实,每一个当下都是虚幻的存在,都是不真的,这也是一种缘起。但是在我们的视觉感受里,我们却看到了影片的存在,这就是我们被假相作用的结果。如果这层力量被去掉了,我们看到的东西就是虚幻的,归其本性,这些缘起并不是真实存有的,只是被某种力量所推动,从而展示出来的。就如同粒子的高速运转而形成这样一个玻璃杯的形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形状,而粒子高速运转的状态,我们却看不到。如果我们站在粒子高速运转的这种视角上再去看它的话,那个玻璃杯就不存在了。这就是禅宗里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了。只是我们物质感官的觉知速度太慢,而它内部运转的速度又太快,就会产生这样的虚相,在头脑中才会产生这种概念,认为物质世界所展示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释迦牟尼证道后,体悟的真相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两点理解起来很难,因为我们没有体验,没有亲证。但是释迦牟尼的整个修道过程都是自己亲身体验的,这是他亲证过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我们今天得到这个结论太容易了,随便拿到一部经,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但是释迦牟尼最终获得这个结果,却非常艰难,历时十二个寒暑,尝尽苦难,才成就其人生。现在我们把那些结论拿过来,就感觉是自己的了,认为自己知道了,但是我们并没有亲自证到这个结论,并不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知道了这个结论,但我们真实的生活却没改变呀,烦恼没有消失,苦难依然继续,“知道”永远不等于“得道”。《心经》是谁讲的呢?观自在菩萨讲的,讲给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这部经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整部经典共计两百六十个字,但是它却把佛陀教化的精华部分都融合在里面了。能读懂这部经的人一定是一个明心之人,一定是一个找到心的人。你要是找不到心,怎么能读懂《心经》啊,能读却不一定能懂。现在世面上把《心经》变成护身符了,佛教里的人把《心经》印在小卡片上,感觉这个东西很有用。但是这些文字到底有什么用?它真的能护身吗?(有人答:信则灵,不信则不灵。)那个卡片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你相信了它,心信在前,有用在后;没有前面的心信,就没有后面的有用,归根到底还是心的作用,你能找到心吗?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人我国。
  • 清净

    清净

    在当今社会,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问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让内心世界保持清净。《清净》通过大量的禅宗故事,从慈悲心、平常心、随缘、舍得、放下、活在当下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尘世中忙碌的人们在禅的智慧中修清净心。只有内心清净,才不至被各种境遇所牵引,才能远离烦恼,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清净》由孟阳编写。
  •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得失莫叹,随遇而安;忍辱为上,慈悲为怀;佛家的智慧与幽默;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
  •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净空法师是现代净宗大德,七年来,亦恒以《金刚经》为功课,持诵不辍,得大受用,并现身说法,愿意对同修“以七年持《金刚经》的经验保证!”。这里,特别摘录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中的部分精髓内容,供同修持诵《金刚经》参考。诵《金刚经》,既得智慧,又修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好处多多!
热门推荐
  • 极品狂妃惹邪王

    极品狂妃惹邪王

    初次相见她清冷的身影挑起了他的兴趣他不屑道:“女人,我接受你的挑战!”下次相见却是在皇家花会上她大放异彩初露锋芒迎来美男们竞相追逐他一把把美人拥在怀中挑衅般的扬眉邪魅的说:“她是我的女人。”众人皆叹:“还是邪王爷有眼光。”仰天大笑出门去从此无不知此人!
  • 极品高手霸气狂:嚣张狂少

    极品高手霸气狂:嚣张狂少

    两年前,这片地界传下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规矩,“抢劫越货,不能杀人劫色。”莫名其妙的的规矩,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谁传下来的,一开始不少人都嗤之以鼻,三不管的地界,谁的拳头大就是谁牛,不能杀人劫色,哼哼,一个窝里的老鼠,谁管得了谁啊。杀人劫色的事情依然继续着,可就在一日之后,城西的老槐树上,赤裸裸的刮起了十余具尸体,每个人脖子上都插着一只筷子,一根普普通通的筷子。一根普普通通的筷子,俨然成了这片地界的死神通缉令。
  • 我用新婚忘记你

    我用新婚忘记你

    夏莱莱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是一个受人非议的私生子。瑟瑟缩缩活到二十岁,年老色衰的妈妈却突然鱼跃龙门嫁入豪门。所有人都以为她的人生即将飞黄腾达,她却遇到了一个毒药一样的男人。那男人领她初尝禁果,当她后知后觉时早已身处地狱。婚礼现场,夏莱莱说:“我要忘记你,狠狠的忘记你。”男人含笑问:“用婚姻吗?”夏莱莱反手泼了他一杯红酒潇洒的奔向属于自己的新郎。当夏莱莱以为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可实际上这场婚姻只是报复的开端。结婚才五年昔日专情的丈夫转眼出轨,慈祥的婆婆突变刻薄,手上的公司频频出事好友的背叛朝她汹涌而来。正当她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时,身后一双冰冷的手扼住她脖子,笑问她:“我为你准备的新婚生活还适应吗?”
  • 星斗传奇

    星斗传奇

    中华古神话中的星辰之力,异世中的流传,因果循环一个中国的军人,有着龙的传人的自豪,为了回家,为了回答自己的祖国,为了在他乡好好的活着,他毅然走上了,战斗的道路
  • 真心话的冒险

    真心话的冒险

    男主在玩真心话大冒险时赢了,对方却给了他一把时空钥匙,穿越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展开了实事救世的大业。
  • 远方的白雪王子

    远方的白雪王子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如何选择,同样也是个问题。
  • 青少年社会交往的15种礼仪

    青少年社会交往的15种礼仪

    仪表,即人的外表,包括容貌、举止、姿态、风度等。在政务、商务、事务及社交场合,一个人的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他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他的审美趣味。穿着得体,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相反,穿着不当,举止不雅,往往会降低了你的身份,损害你的形象。由此可见,仪表是一门艺术,它既要讲究协调、色彩,也要注意场合、身份。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 弑天圣主

    弑天圣主

    太古时分,星辰碎裂,诸天万界,各成一方。数万年后,少年自边缘小界而来,定要弑天而上,统率星河,终成万界圣主。
  • 帝葬世界

    帝葬世界

    那几颗古种,再次临近地球,域外文明的碰撞,让林帆踏上了一段梦幻、传奇的征程。一个光怪陆离的仙侠世界,至尊凋,神灵殇,成仙无门,大道无情催人老,末法时代再次席卷九天十地。哈?你们认识我?人家只是个地地道道,根红苗正的地球人啊!而千万年后,你们又在何方?抱歉,这不是挂,这是人生。林帆大笑:“不瞒大家说,在座的天骄都是矮矬穷!”QQ群:310136453(群里没人,进来与作者直接交流~( ̄0 ̄)/)
  • 我的青春少年时

    我的青春少年时

    这是一本校园时期的书,讲述的是一个“校霸”与“校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