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 : (276)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释】
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祭“祖”。后称设宴饯别之所为“祖席”。香尘:地下落花甚多,尘土也有了香气,故称“香尘”。棹:同櫂,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此二句是说,“居人”与“行人”之间的思念之深,致使罗嘶不行、船旋不前。目断:极目远眺,直到尽头。寻思:思索,想。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的情词。晏殊词作中,有不少作品抒发和表达相爱男女的离愁别恨。此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不表达别后思念之苦,也不是陈述由离愁引发的人生感慨,而是写出饯别、相送、别后思念的痛苦情感和现实历程。
上阕从送别场景写到依依不舍的情景。“祖席”二句是点明在长亭唱着离别的歌声设宴告别。“香尘”句写宴后送别的情形。离别双方已越来越远,但还频频回首相望,依依不忍分离,所以“犹回面”。“居人”两句分别从两方面着笔,反复重叠咏叹不忍离开的难舍之情。从“行人”角度感受,居人不忍离去,马嘶映林,揪人心魄;从“居人”角度体验,“行人”去棹不行,在水里原地打转,因对居人牵肠挂肚。
下阕写别后相思。虽然双方不忍,不愿分别,但分别最终变成了事实。画阁高楼既为过去相聚之所,又是别后伤心之地。人去楼空,只有独自登楼远眺,遥寄相思。“只送”道出心中失落:目光所及,夕阳西下,除了一江东流水,并无心上人的影子。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对心上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怀想。
对于这首词的结构,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赞曰:“通体自送别至别后,以次描摹,历历如画。”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力方面,王世贞认为:“'斜阳只送平波远’淡语之有致者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157-1、启蒙再纯新体七/五律《参观三星堆有感诗(平韵1)》李再纯(外一首)
157-1、启蒙再纯新体七/五律《参观三星堆有感诗(平韵1)》李再纯(外一首)【启蒙/严守诗真谛;匡救/律绝四句型。1;2习练/锦联成典范;继承/传统续诗经。3;41起、平平/仄仄平平仄;2承、仄仄/平平仄仄平(韵)。1;23转、平仄/仄平平仄仄;4合、仄平/平仄仄平平(韵)。3;4赋启蒙再纯新体七/五律《参观三星堆有感诗(平韵1)》,杜甫五律《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读记
杜甫五律《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读记(小河西)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城暗更筹急,楼高雨雪微。稍通绡幕霁,远带玉绳稀。门鹊晨光起,墙乌宿处飞。寒江流甚细,有意待人归。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冬,时杜甫客居夔州西阁。(或与前首《西阁口号》作于同时。)元二十一曹长,名不详。立秋时杜甫曾写诗《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呈元。岑参五古《张仪楼》读记
岑参五古《张仪楼》读记(小河西)张仪楼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这首诗作于永泰二年(766)秋至大历二年(767)夏间,时岑参任职西川杜鸿渐幕。0000杜甫五排《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读记
杜甫五排《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读记(小河西)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原注:新除司议郎兼万州别驾,虽尚伏枕,已闻理装。名参汉望苑,职述景题舆。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黄牛平驾浪,画鹢上凌虚。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渚柳元幽僻,村花不扫除。宿阴繁素柰,过雨乱红蕖。寂寂夏先晚,泠泠风有余。杜甫五古《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读记
杜甫五古《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读记(小河西)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老夫转不乐,旅次兼百忧。蝮蛇暮偃蹇,空床难暗投。炎宵恶明烛,况乃怀旧丘。开襟仰内弟,执热露白头。束带负芒刺,接居成阻修。何当清霜飞,会子临江楼。载闻大易义,讽兴诗家流。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皇皇使臣体,信是德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