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何以让人感念不已?
作者:李大奎
载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岳阳楼记》,仅有368字,却字字珠玑,明暗相衬,大气磅礴地表达了作者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浓浓的爱国爱民之心,从而深受鼓舞迸发挚诚的"同行"之念。
那,范仲淹是怎样跳出单纯的写物,以景言志升华到心忧天下这一大情怀的呢?不妨浅析浅析,以飨读者共勉。

一、创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创作的散文。因滕子京被贬到岳州任太守,重修了当地的地标建筑岳阳楼,想请范仲淹作序提升其知名度。
那时的范仲淹虽说因牵头实施"庆历新政"而被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打压贬到邓州,但威望仍很高。就在贬途中,他收到好友滕子京寄来的岳阳楼重修后的画作《洞庭晚秋图》,并请他写序留记,当即欣然答应,遂一气呵成写下这一千古文篇。
实际上范仲淹并没去过岳阳,完全是根据好友送来的画卷即兴创作。只因他与好友心意相通而互有灵犀,贬到岳州的腾子京将岳阳治理得"蔚为大观",也就有了请好友帮忙,以期争得朝廷的谅解与认可,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对好友的近况与愿景感同身受,当即以《洞庭晚秋图》为引,洋洋洒洒动静相谐地融叙事、抒情为一体,豪气满满地抒发了与好友相惜相携,一道"修身、治国、平天下",为矢志不渝的理想奋斗一生。

二、创作思路
果不其然,岳阳楼的确因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而天下闻名。成为千古名篇的《岳阳楼记》也因立意高远,创作思路明快而又简洁得到无数名家点赞。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不啰嗦不累赘,既在景与情的转换中无缝衔接,又自然提升了自己超脱的心境与意境,字里行间表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顽强意志和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开篇即惜墨如金,切入正题,点出创作时间及缘由。因"庆历四年春",好友腾子京将岳州打造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的岳阳楼矗立在晚秋的洞庭湖岸"气象万千",一派壮观的雄伟景象。
接着,范仲淹笔锋一转,迅速将好友腾子京重修的岳阳楼之美转换到"览物之情"上。
一句"若夫淫雨霏霏",一句"至若春和景明",便在不经意的起承转合中触发豁达的新意境。因前人对岳阳楼雄壮的景象已描写得很详尽,我辈观赏这样的美景只能是有别于"迁客骚人",境界自然与众不同了。
由此,范仲淹便连用气势不凡的若干排比句,如"连月不开,阴风怒号……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如"波澜不惊,上下天光……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引出自己登上岳阳楼是怎样"去国怀乡"却又"宠辱偕忘"悲喜交加的心境?
一方面因被贬担心人家的嘲笑,另一方面士大夫永不言败的精气神油然而生,在美景的吹拂下,在好友的相伴下,便在忘我的赏景与痛饮中开阔了胸襟,心情愉悦后,受到的屈辱,连同曾经的荣光,一并置之脑后,都不重要了。
于是,范仲淹在挥洒自如中将叙事与抒情统一到文章的"议论"重心上,一句"嗟夫"便转到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上,无论昨天"居庙堂之高",还是今天受贬"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的心永远不变,依旧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三、《岳阳楼记》照亮了前行之路
此外,范仲淹文末的结语同样令人感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既首尾呼应,又一往情深地表达了永不放弃理想的坚定信念。
通篇而言,只有六段文字,却在简约而又独特中既点赞了好友重修岳阳楼的功绩,又勉励战友一道置个人的升迁荣辱于度外,始终坚持正直忠诚的士大夫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做到立身行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自然提升了《岳阳楼记》的意蕴与博大,文中所体现出的"古仁人之心"及矢志不渝的行为准则,完全照亮了身处低谷的同仁前行之路。
所以,这篇短文磊落而又光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让人感念不已。清代的孝廉唐德宜就胜赞此文:"撇过岳阳之景,专写览物之情,引起忧乐二意,又从忧乐写出绝大本领……"
是为记。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与历史爱好者。
日俄战争:日本除了捞到一个列强的名号之外,其他基本一无所获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爆发的一次战争,本质上也是日本再一次赌国运的战争,虽然最终获胜了,但实际上除了捞到“列强”名号,其他获取的实际利益并不是很多。日俄战争历史研究室2023-07-29 10:40:48
0000为何清朝妃子要戴长指甲套?除了好看以外,更多的还为了方便皇帝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应该不难发现,清朝后宫的妃嫔们手上都戴着长长的指甲套,做工精致,十分华丽。像我们指甲稍微长一些,就会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十分不方便,为何清朝的妃嫔们却要戴着长指甲套?现代女性比较流行做美甲,主要是为了美观,但在清朝后宫中长长的指甲套不但是为了好看,它还起到了保护指甲的作用,所以它还有一个官方名字叫“护甲”。文史馆2023-07-28 17:55:56
0000绝处逢生:1935年,中央红军为何会选择陕北作为最终落脚点?
1935年10月19日下午,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而在一个月前,中央红军却遇到了长征以来最大的危机,不到一万人的疲惫之师现在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也不知道哪个方向才能走出一条生路。陕北会师历史研究室2023-08-07 17:54:56
0000一封假奏折恶心了乾隆,乾隆耗时2年全国追查,真相为何查不出?
1751年秋,云南总督硕色将一封急报快马加鞭送至乾隆手中,这份急报让乾隆帝大为震怒。急报中所提到的伪奏稿假托当朝廷臣孙嘉淦的名义,不仅敢公然指责朝廷,还列出了乾隆的“五不解十大过”。朝廷对此立马展开了为期两年的全国范围的追查,但最后却未能抓到“真凶”。一、孙嘉淦是谁?浩然文史2023-07-30 11:29:31
0000民间故事:短工夜归,被夫人拉进卧房,夫人:我是在救你
古时有个姓周的财主,他是外来户。周老爷为人和善,慷慨大方,在当地名声很好。俗话说得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外人看来,周老爷衣食无忧,美妾成群,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可周老爷却整天愁眉苦脸。年轻时,他过于劳累,以致于身体留下暗疾,年过四十还没有子嗣,多方求医无果。一天,夫人刘氏笑盈盈走过来开口道:“老爷,听说十里外有个火云观,观内的清平道人道法高深,他或许有办法。”小月文史2023-07-29 13:36:06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