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315

大清两百多年统治,满文为啥没有普及反而走向消亡? | 循迹晓讲

紫网2023-10-14 08:55:420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众所周知,“天下无敌”的大明王朝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掀翻的,而李自成又是被入关的满清八旗打出紫禁城的。别看在中原统治者的眼中,满族是一群生活在白山黑水的“蛮夷”,说起来,入主中原的满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是满文。

◇ 乾清宫匾额

现在去故宫,去看乾清宫太和殿这些地方都会有满文的名字,而满清皇室书写诏书的时候除了汉语版本,也必须得有满文版本。理论上讲,有清一代,满文是清皇室的第一文字,但到了晚清时期,会满文的满族人已经非常少了,而现如今清朝灭亡也才一百多年,满文一度濒临消亡,那为什么这个一度显赫无比的文字会走向没落,乃至于几乎消亡?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满文的创立要追溯到努尔哈赤那会儿,当时的女真部落有语言,但没有文字,要写点什么只能用汉文字或者蒙古文字书写,非常不便,于是努尔哈赤召集学者借鉴蒙古字母创立了满洲字母,并以军事命令的方式让手下学习,由此诞生了满文。

◇ 满文与对应汉文

自此,女真的语言和文字得到统一,政令下达效率更高。这一套文字体系的创立,为女真,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崛起,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满清入关之前,一切的政令发布诏书书写都是满文,而满清入关之后,一度也想坚持继续用满文发布政令,但发现难度太大,一则满清人口相比于要统治的汉地人口太少了,写满文,讲满语,汉人也听不懂,这非常不利于全国的统治。

另一方面,满清入关之后面对满汉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汉人此起彼伏的抗争,到后来不得不尊重汉文化,甚至皇帝也必须学习写汉字,说汉语。在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者也不再坚持必须只用满文发布命令,而是满汉兼备地发号施令。这也算是满清为统治全国做出的必要妥协。

◇ 满文朱批奏折

即使如此,满清皇帝依然认为满文满语比汉文汉语重要,在当时满语被称为“国语”或者“清语”,而满文被称为“清文”,所谓“国语骑射”乃是清朝早期的基本国策,所以满文被皇帝异常重视。比如康熙皇帝亲自参与了编纂了多部满文字典,乾隆皇帝更是规定满族大臣奏事只能用满文,不可用汉字,而乾隆一朝满族官吏的升迁考核,排名第一位的是看满文的熟练程度,就算此人办事老练妥帖,不会满文的话也不可能在官场高升一步,由此可见清皇室为保护和发扬满文,是做了大量努力的。

这些努力也不能说没效果,至少满文还在延续下去,而它当中的一些说法,也因为各种缘故流传至今,比如清宫戏里的“皇阿玛”,那个“阿玛”,就是父亲的意思,再比如有一种小吃叫“萨其马”,那也是满文当中形容糖方块牛奶的词语。

即使如此,满文在大部分满族子弟当中还是被迅速遗忘。造成这个原因的,除了满族人口少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满语已经跟不上生活的需求了。毕竟满族早年起于渔猎,他们创造的满文中有大量的词表示各种野生动物,比如说狗和马,不同的毛色年龄用途都有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有几十种之多,而野猪的表达有十一种,鹿有二十九种表达,这样的文字用来记录和指导打猎,乃至初期关外的战争都没问题,但是入了关,拿这文字去处理钱粮赋税,那就差点意思了。

◇ 《清文启蒙》书影

◇ 历代《清实录》都是由满蒙汉三种语言纂修

早年间满文为了表示这些概念,不得不大量音译汉字,到入了关,有现成的汉字可用,那还为啥还要用满文呢?乾隆年间入关已经百年,各地甚至京师的满族子弟,有相当多的人都已经不会用这文字了。

乾隆皇帝注意到这一点,非常痛心疾首,用他自己的话说,“八旗子弟习汉语,入汉俗,渐忘我满洲风俗”。为了扭转满文满语的颓势,乾隆皇帝下令全面普查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的满文满语情况,如果发现不合格的,那就特聘老师在家学习,要是学了以后还不合格,就要交给宗人府发落处理。

不过,即便有如此严格的政策,但满洲子弟的满文水平还是无可救药地退步着。

到嘉庆皇帝继位之后,满文在关内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死的文字,满清皇室出于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缘故,还是会要求皇子贝勒们学满文,但在各地驻防的八旗子弟早就把满文忘的一干二净,毕竟谁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区分十一种野猪和二十九种鹿,而汉文的戏剧小说,诗词歌赋,乃至于公文案牍,那才是日常生活的重心,平常光应付这些就目不暇接,谁还有功夫去弄满文呢?所以满文如此命运也就不奇怪了。

◇ 《尼布楚条约》满文影印件

这样的衰落也反映在大清的正式文件之中,嘉庆之前,皇帝们的书面命令一般都是满汉两种文字,而嘉庆之后,皇帝的赦令也就只有汉字版本了。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条约文字除了中英文之外还有满文版本,而到了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文字就只剩下了中文和日文,满文版本已经不见踪影。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紫禁城内还有些满文师傅,但那些文字却基本变成了摆设。

此时满文保存最好的地方却反而是关外东北一带,由于清政府长期禁止汉人迁居东北,所以这里的乡野之间,还是有些满族人说着祖先的语言,用着祖先的文字。但到了清朝后期,汉族人大量前往东北,大大冲淡了满文的使用氛围,满文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变得岌岌可危。

◇ 满汉姓氏对照表

等到时间进入20世纪之后,大清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而革命党人明确地提出了“驱逐鞑虏,光复中华”的口号,凡是满人的一切,都被广大汉人所仇视,这一切的最终结果就是辛亥革命和清帝溥仪退位。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就算还有些满族人知道满文怎么写,也不敢公开声张,有相当多的人改了满族姓氏,默默地假装自己是个汉人,至于满文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到底会不会满文,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据他自己说自己在宫里的确有满文师傅教他,但他啥都不会,就会一句“伊力”,那意思是站起来吧,到后来有人请他校对满文历史档案,溥仪也说自己满文一窍不通。但是,他自己学英文的时候,却用满文流利地给英文注音,显然不可能一点也不会,这样的争议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普遍思潮,满文和满族人一时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彻底忘记的好。

◇ 溥仪

就这样,大清灭亡之后短短几十年,满文基本上彻底完蛋了,虽然后来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满文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工作,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文字给进行了分类,满文满语的归类是“极度危险”,再往前一步就是灭亡了。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陆续有报道出东北地区还有一些很偏远的小村落,这里有几个老人还能说满语写满文,一经报道就会有志愿者过来抢救性记录,这固然是一种传承,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满文的衰落到了这样的境地。所以说,语言文字的兴衰,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靠人为强制去给一个已经没什么生命力的语言续命,那只能是事与愿违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