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433

郭子仪的政治自觉

奥卡姆剃历史奥卡姆剃历史2023-08-06 14:30:510

摘要

古往今来,在历史上轮番上演的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老把戏,“杯酒释兵权”就算是相当有温度的一种表演了,智者如范蠡、张良,最多也就是功成之后拂衣去,但这位郭老太师,生前功高震主,死后享尽哀荣,扒拉扒拉几千年历史,郭老太师这样的也没有几个。

(郭子仪像)

01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也就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一身而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范阳发难,兵锋直指洛阳、长安两京。

渔阳鼙(pi)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年七十,在位已四十三年。

这个岁数,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任谁,也没有激情了。

当年的李隆基,25岁的时候,就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手段,联手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给自己的老子李旦抢来了皇帝的位子,仅仅两年之后,老子就禅位儿子,李隆基登上大位。

很有他老爷爷李世民当年的风范啊。

李隆基雄心勃勃,环视身边,唯一的危险来自当年的队友、姑姑太平公主,于是断然诛杀之,彻底把牢了自己的最高统治权。

随后就是励精图治,姚崇、宋璟等一批贤相相佐,终于打造出了一张堪比“贞观之治”的盛世名片——开元盛世。

但时光总是具有无比杀伤力,当年勃发的天子在盛世光环中逐渐迷失,朝政尽付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后宫独宠玉环杨贵妃,国防任用安禄山等胡族将领,大唐在走过了一百三十余年之后,在这个垂垂老矣的盛世天子手中,已现颓势。

渔阳鼙鼓惊破的,不止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霓裳羽衣曲。

02

此时,一位年已58岁的老兵,正在老家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为母亲守孝。

58岁了,守两年孝,也是60岁的老人了,此生,就这样了吧。

从少年时参加武举以“异等”优异成绩而获左卫长上之职,尽管只是个连七品都算不上的、严格来说是从九品的不入流的小小武职,尽管自己是大唐市长的儿子,但还是背起行囊,踏上了守卫边防的漫漫路途。

三十多年,这个少年在河南折冲府当过兵,在陕西折冲府站过岗,去桂林平过叛,奔西域与戎狄交过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凭着自己的才干做到了北庭副都护、安西副都护、单于副都护的重要职位。

职位虽然重要,但都是副职,最多也就是副省级副部级,干活儿可以,实权没有。

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他辗转于边防各地,常年流连于副职岗位,直到52岁时,朝廷发生一起大事件,一身而兼任河西、河东、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因卷入朝政纷争,被李林甫设计害死。

能一身而兼任西北边防四镇最高指挥官,王忠嗣可谓是最闪耀的将星,当时还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悍将,我们这位在副职岗位上转圈圈的老同志的光芒,就是被这些名将的光辉遮蔽了。

但王忠嗣被害,西北边防势必重新洗牌,朝廷这才想起了这位老同志,升任他为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

品级上升了一格,但实际上还是个副职。

他依然勤勤恳恳地干好自己的活儿。

直到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他58岁了。

本想此生如此,但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

03

他就是大唐中兴名将、有再造大唐之誉、以异姓而封汾阳王的郭子仪、郭令公、郭汾阳。

郭子仪享寿八十八,死后被封太师 ,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古往今来,在历史上轮番上演的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老把戏,“杯酒释兵权”就算是相当有温度的一种表演了,智者如范蠡、张良,最多也就是功成之后拂衣去,但这位郭老太师,生前功高震主,死后享尽哀荣,扒拉扒拉几千年历史,郭老太师这样的也没有几个。

原因何在?

是他遇到了一个知心皇帝吗?

皇帝这个物种,心性都是一样的,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己的皇权,最忌惮的,永远是有能力威胁到皇权的那个人。

郭子仪面对的唐肃宗、唐代宗,也没少给他穿小鞋。

关键还是自己,要永远葆有政治自觉。

郭子仪的政治自觉,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不犹豫,永远以皇帝的立场为立场。

至于后世传说郭子仪甘心自污以证绝无二心,抱美女,喝花酒,拆门去墙把偌大的王府搞成公园,老百姓去参观都不用预约,如果是真的,也是在演戏,皇帝知道这是郭子仪在给自己演戏,郭子仪也知道皇帝知道自己是在演戏,但这些并不能决定什么。

能决定的,还是一个人的政治自觉。

04

郭子仪在老家守孝受到朝廷征召时,局势是这样的——

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两手一摊,咋办?守卫京城的只有八万兵马,还承平日久,打仗是怎么回事根本不知道;

之前曾屡屡断言安禄山要反的杨国忠,看到安禄山真反了,也就真傻眼了,啥准备没有啊,之前在玄宗面前说他反,是挑拨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人家真反了,他啥招也没有;

此时能依靠的,只有高仙芝、封常清,散布边地的府兵还来及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

安禄山却是一点不给唐玄宗喘息时机,一个月的时间,就从河北直驱洛阳,攻陷东京,自称大燕皇帝,高仙芝、封常清只好据守潼关,借天险以拒安禄山威胁长安。

郭子仪接到朝廷征召,让他代理朔方节度使,出兵向东,截断安禄山叛军后路。

机会和考验就这么突兀地摆在了年近六十的郭子仪面前。

此时他已辞掉全部职务,过的是退休老干部的生活。

应不应召?

想想自己几十年军旅羁绊,虽无波澜壮阔的战功,但也为国防事业贡献了了最好年华,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今内朝腐败,边镇躁动,安禄山势如破竹,还有必要蹚这趟混水吗?

这其实不成问题,深埋于郭子仪骨肉中的政治自觉在他的血液中奔涌。

老郭披甲上阵,率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大将出单于府,大破山西石玉县静边军,坑杀七千骑兵,斩叛将周万顷。

牛刀小试,老郭的人生从此开了挂。

05

郭子仪乘胜追击,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今大同)、马邑(今朔县)、东陉关(代县),也就是打通了东向河北的通道,可以直抄安禄山的后院了。

老郭漂亮地完成了朝廷给他的任务,焦头烂额的唐玄宗听到这难得的好消息,很快加封老郭御史大夫。

老郭顺势推荐部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让他带领一万朔方军东出井陉关赴河北。当时的河北24郡仅剩3郡,常山太守颜杲卿被俘,其子被杀,颜杲卿的堂弟颜真卿领导仅剩的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苦苦支应,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在得知自己侄子被叛军杀害后的悲愤之书。

李光弼轻松收复常山,叛军留守范阳的史思明带两万五千骑兵直扑常山,两军对垒四十余天,谁也没占着便宜,但史思明截断了常山粮道,李光弼陷入困境,急忙给郭子仪写信求援。

老郭把朔方镇交给自己的副手杜鸿渐,带兵赶至常山,与李光弼内外夹击,大破史思明,蒿城和赵郡也顺利平定。

安禄山当然不会坐视后院起火,退路被断,从范阳征发一万郡兵,从洛阳抽调两万大军驰援史思明。

在郭子仪的淡定指挥下,嘉山一战彻底清零了史思明:斩首四万、生擒五千,缴获战马五千匹。

河北形势一片大好,接下来,老郭就准备直捣叛军老巢范阳,釜底抽薪若成,这场叛乱也就指日可平。

06

但考验郭子仪政治自觉的时刻又来了。

高仙芝、封常清据守潼关,坚壁不出,与安禄山对峙,作为大将,这种战术当然是对的,只要利用天险拖住安禄山,就能为其他战场赢得时间。

但唐玄宗听信谗言,指责二将拖延不战,竟然杀了两员名将,又起用抱病的哥舒翰,逼他出关作战,结果潼关被破,长安陷落,玄宗西逃,这才有了马嵬坡兵变,杨玉环香消玉殒,李隆基远遁四川,而太子李亨北上朔方,父子分道扬镳,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朔方主力此时正在河北鏖战,只有郭子仪的副手杜鸿渐。

李亨传令郭子仪回师共商克复两京大计。

已看到胜利曙光的郭子仪,再迎来了考验时刻。

从军事上讲,一鼓作气荡平范阳,剿了叛军老巢,当是首选。

但军事是军事,军事总归要服从政治。

眼下的政治状况是,玄宗已成太上皇,新君在自己的地盘上即位,重新开基创业,自己却在外征战不顾及新君安危,新君会怎么想?

李亨此时虽已称帝,但也只是在灵武搭了个草台班子,文武官员不到30人,所部皆是老弱之兵,别说调度全国,就是自己的安全也无法保证。

这时命郭子仪班师,就是试探老郭到底忠诚于谁啊。

李亨之所以不愿入蜀,是因为那是杨国忠经营之地,他长期与杨国忠不合,入蜀必有性命之忧;而李隆基对李亨自立为帝,虽迫于形势不便反对,但也心有芥蒂;此时战乱未平,各路将领观望,局势复杂。

郭子仪一枝独秀,带着朔方军眼看就要掀了安禄山的老巢,此时郭子仪已具左右大局的能力。

战争可以慢慢打,但摸清谁是自己的人,这才是皇帝的职业要求。

郭子仪当然知道这一点,知道这才是最大的政治。

郭子仪的政治自觉,再次让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老郭果断放弃得之不易的战果,撤出河北,和李光弼带领五万大军奔赴肃宗的行在灵武。

这是756年8月的事儿。

郭子仪撤军,史思明卷土重来,河北全境再入安史之手。

焦虑的李亨看到郭子仪赶来报到,眉开眼笑,刹那间就挺直了腰肝子,一口气就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朔方节度使。

此时远在成都的太上皇李隆基派来了宰相房绾,说是要帮着新皇帝出出主意,把把舵。

李亨心知肚明,这还是要牵制自己。

这个房绾大概是要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证明新皇离了老皇还是不行,来了就请战,放下大话要讨伐叛军。

李亨哼哼一乐,行,你去吧。心说就凭你,这是送死呢,死去吧。

结果可想而知,房绾一介书生,纸上谈兵而已,果然大败,唐军损失大半,不过房绾逃了回来,只能到李亨面前请罪。

李亨也没拿他怎么样,毕竟是老爹派来的,再说眼下看来,只能指望着朔方军,指望着郭子仪了,但房绾兵败,郭子仪的重要性又骤然上升,这他妈的不会又培养出个安禄山来吧?

心里的小九九噼里叭啦算着,没办法,只能用郭子仪,但房绾也得留着,好歹也得有个文与武之间的制衡吧。

此时敌将阿史那从礼率同罗、仆骨五千骑兵,引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数万兵力已经逼近行在。

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兵进击,斩获数万,牛羊不可胜数,终于平定河曲,稳固了大后方。

07

然而,李亨的安全感并没有提升多少。

李隆基可不止李亨一个儿子,虽说李亨是太子,也已自立即位,但还有一个李璘,手握重兵,占据江陵,自己几次传诏,人家根本不理这茬,这李璘是憋着又要弄出个划江而治来啊。

况且李隆基太上皇还在成都看着呢。

李亨的白衣卿相李泌谋划了战略安排,建议将叛军困守在两京,然后分兵直扑叛军老巢范阳。

李亨想来想去,否决了这一战略。

因为形势要求他速胜,能证明自己是合法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收复两京,而李泌的战略,时间太长,等不及。

郭子仪自然是支持李泌的,因为这正是他之前走过的路啊。

但李亨否决了李泌,郭子仪便知道了李亨的小九九,他的政治自觉告诉他,在这种重大战略安排面前,只能跟着皇帝走。

郭子仪披甲上阵,首先带兵打通了潼关到陕州的要道,但在夺取永丰仓时,郭子仪的儿子郭旰战死,白发人在战场上送走了黑发人,老郭也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757年1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李亨决定趁此大举进攻,克复长安。

李亨下了血本,不仅把陇右、河西、安西等勤王军全部收拢,还乞请回纥大军助阵,为此开出了高价:一是让自己的儿子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二是允许回纥收复两京后可任意抢掠,金银财宝、美女壮男随便往回带!

李亨郑重地对郭子仪说:“事之济否,在此行也!”

这儿事成与不成,就交给你了!

老郭深感泰山压顶,他知道此战要么胜,全了李亨的心愿,要么就是自己死。

“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李亨话说得很好,但在安排指挥班子时,还是让郭子仪做了中军副帅,而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

郭子仪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的政治自觉让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兢兢业业地干活。

李俶、郭子仪率蕃、汉兵十五万前去收复长安,驻兵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北澧水之东,历史上著名的香积寺之战打响了。

过程略而不述,总之老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攻克潼关、华阴、弘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光复长安、洛阳两京。

李亨赌赢了,激动地流着泪对郭子仪说出了那句话:“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也就是后世评价郭子仪“再造大唐”的由来。

这等功勋,李亨这个老板,该怎么面对郭子仪呢?

早在郭子仪出军之前,李亨对这个问题就忧心忡忡,问李泌,老郭的官儿已经到了宰相了,他要是再拿下两京,这天大的功劳,该怎么封赏?

如今这事儿还真让郭子仪办成了,咋办?

李亨做了如下表示,加封郭子仪司徒、代国公,加食邑一千户,余官如故。

李亨也可算是诚意满满了,虽说给的是荣誉称号,但总不能让郭子仪顶了自己了吧?

郭子仪当然知道这一点,他更夹紧了尾巴做人,照样是皇帝指哪咱就打哪。

为彻底平乱,李亨让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联合剿安庆绪余部,但吊诡的是,并没有安排总司令统一指挥,反而派了个叫鱼朝恩的太监当宣慰使,负责监军。

这摆明了是对郭子仪的不放心。

郭子仪还是一声不吭,带队就上战场了。

在接连取得几个胜利之后,老郭因天气原因,打了个仅有的败仗。

其实也算不得败仗,只是与叛军头领史思明形成了相持局面,没有一鼓作气完成剿匪大业而已。

但这给了李亨一个借口,将郭子仪召还京师,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帅代领朔方节度使。

郭子仪的兵权,就这样被剥夺,但他不哭不闹不叫冤,在长安深居简出。

08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兵败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宝应元年(762年)二月,朔方诸军都统李国贞、河东节度使邓景山相继被杀,大有与叛军合流之势。

李亨又怕了,看来离了郭仪还真不行,只能厚着脸皮重新起用,任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驻守绛州。

郭子仪到达治地后,以雷霆手段诛杀为首作乱的王元振等几十人,各地将领尽皆恐惧,不再敢作乱。

762年4月,李亨驾崩,其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

可惜这个唐代宗一点也不吸取他老爹的教训,上位后想的依然是谁对自己的皇位威胁最大,当然是郭子仪了,竟然把又夺了老郭的兵权,充任肃宗山陵使,让他去给肃宗修皇陵去了。

老郭这次没忍住,但终归还是有政治自觉,知道换了新君,人家对自己不了解,所以也没做啥过激的事儿,只是把肃宗所赐的诏书一千余件全部呈给代宗,那意思您自己看吧,我是个啥样的人。

代宗倒是看了,也表示对郭子仪很信任,但依然让当在工地上当好这个监理。

此时史朝义仍占据洛阳,直到763年正月,在李光弼的努力下,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长达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

老郭在工地上仰天长叹,这真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啊。

大唐上下还没高兴几天,盘踞青藏高原的吐蕃大军如猛虎下山,侵入大震关,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兵锋再指长安。

这回轮到李豫傻眼了。

此时李光弼任河南府副元帅,蜗居徐州,因受大太监鱼朝恩、程元振猜忌而不愿起兵求援;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也因受李豫打压而伤透了心,根本不顾老板的死活;

各地藩镇也普遍作壁上观。

李豫学着他爷爷、老爹的样子开始逃跑,然后又征召郭子仪。

郭子仪又一次扛起长枪,策马直奔咸阳。

这就是政治自觉,李光弼、仆固怀恩虽说都是老郭带出来的大将,但在政治自觉这一点上,他们根本就没学到位,所以他们最后的下场很凄惨。

这时郭子仪已经六十六岁了,但他依然扛起了重任,长话短说,郭子仪再一次挽大唐于既倒,收复长安,吐蕃军队占领京师的时间总共只有十五日。

郭子仪上书唐代宗,禀告收复长安的详情,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长安留守。

自从唐代宗狼狈东逃,百官都归罪于程元振,对其多次弹劾。程元振非常害怕,劝说代宗定都洛阳,代宗应允。郭子仪闻知后,上表劝谏,并提出应对之策。代宗阅完奏表后对侍臣说:“郭子仪真是国家忠臣,我决定返回长安。”代宗回到长安,慰劳郭子仪道:“我任用你太晚,才到这个地步。”赐郭子仪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

你以为老郭这就功能名就,可以安享太平生活了吗?可不是,老天爷还要继续考验郭子仪的政治自觉。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仆固怀恩反叛,放纵士兵劫掠并、汾属县,后又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入侵,没人能制服得了他。

这才有了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传奇,其后几年,郭子仪一直与吐藩军周旋,直到779年五月,代宗驾崩,德宗继位,郭子仪这才被德宗调回朝廷,进位太尉,仍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所领其他使职、副元帅等职务都被罢免。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仪病重,六月辛丑日(7月9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09

宋人徐钧在《史咏诗集》中,对郭子仪的一生这样概括的: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中节弥坚。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

郭子仪之能得享五福,从根本上说,是他的政治自觉所带来的。

对比李光弼、来绩、仆固怀恩等人,可以看得更清。

在平叛安史之乱过程中,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在吐蕃军队入寇,代宗让他勤王,“光弼与程元振不协”,十分害怕朝廷对他不利,坐等观望没有出兵,又惧鱼朝恩加害,不敢入朝觐见,瞻前顾后。在关系大唐王朝危急存亡的时刻,正是毫无政治自觉,举止失措,最后造成李光弼“愧耻成疾”而死。

来瑱也是平叛安史之乱中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他作战勇猛无敌,性格火爆刚烈,肃宗时,“诏瑱还,……因讽众留己”;“初,仲昇被围,……瑱顾望不即救”。正如代宗的诏书所说“或频征不至,或移镇迟留”,最后落了个官爵消除,流放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赐死路中的下场。

仆固怀恩的境遇让人唏嘘,对唐朝的再兴立下了汉马功劳。“怀恩以寇难已来,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再收两京,皆导引回纥,摧灭强敌”,他最后造反是因为“实畏中官谗口,又惧陛下损伤,岂唯是臣不忠,只为回邪在侧”,但最后兵败而死。

他们都没有像郭子仪那样的政治自觉,不能做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系于皇帝一身。

没有完全的忠诚,哪能得完全的善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