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柔性何享健 第二章用资本助推美的5
鱼我喜欢,熊掌我也要
2007年上半年,美的电器连续翻番的股价和30~40倍的市盈率(国际家电业的平均市盈率在18倍左右)让何享健和美的高管们喜忧参半。
一方面,这其中有投资者对美的内在价值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何享健、方洪波并不希望美的电器成为一些机构恶炒的牺牲品。关键在于两个问题:美的能否持续提升经营利润率?美的如何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因为利润增长与品牌是保证实现1200亿市值的根本。
几年前,方洪波曾问过何享健:“规模跟赢利、利润到底怎么平衡,应该更侧重哪个?”
何享健几乎一秒钟也没有停顿地回答道:“我既要规模,也要利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何享健肯定知道,但他依然抛出如此经典的回答。
过了一段时间,方洪波再次对何享健说:“我现在压力很大。现在不仅讲赢利,还要讲利润的增长率,才能给你高的市盈率。你靠我们现有这些东西,有什么赢利模式你能支撑?白色家电的利润率要求达到5%,惠而浦、伊莱克斯的净利润才2%。美的何德何能,能够保证你比伊莱克斯、惠而浦做得好?你压成本,就要牺牲你的品质、牺牲你的可靠性、牺牲你的一切,来获得2008年的赢利。2007年的正常经营我觉得没有问题。那2008年、2009年和以后呢?”
这一次,何享健没有给出答案,他让方洪波自己去找。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方洪波犯难了。如何才能完成何享健提出的“既要规模,也要利润”的使命呢?
当美的在经营数据指标上达到世界500强要求的时候,它的股权安排、战略部署、组织架构体系、用人制度、激励机制,是不是也进入了500强的时代?美的能否从一个中国家电行业的不老松变为世界级的家电巨头?这些问题,都需要美的人回答。
何享健说:“美的要努力把产业做好,把企业做好,把产品做好。下一步我们要从做产品到做企业,从做企业到做资本。2006年下半年我就讲了这个观点,我们的企业不光要讲效益、讲赢利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市值,讲市值管理。”
其实,市值管理是最近几年国内上市公司引入的新概念。业内专家施光耀解释说:“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和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 ”
2006年,随着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利益更为一致,相应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时代的到来。
2007年6月,《新财富》刊载《何享健操盘美的白电市值王》一文指出:如果以1993年美的电器上市的首日以收盘价19.85元买入该股股票,并一直持有到2005年底,则该股的复权收盘价为36.48元,市值在12年间仅仅增长45.6%。但是,如果该投资者从2006年初以收盘价买入并持有到2007年4月30日,则市值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增长768%,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涨幅仅为231%。
回过头来看,短时间股价大幅度上扬的理由有三个:MBO及全流通之后,体制被理顺;2000年前后美的空调业务开始发力,并且没有如同其他企业一样进入黑色家电和手机领域,但是此后股市整体较为低迷;国际投行对美的价值的重估。
美的股市的大好形势引来媒体前来查找成功的原因。在家电行业,以前有一个认识,认为黑色家电,各地区差异比较小,所以基本被日本家电占据,但是白色家电,基于生活差异,因此仍然由各地区当地企业占据,从市场现实看,确实遵循这一逻辑。国产品牌虽然在传统的CRT电视获得压倒性市场份额,但是在平板时代又显得极不适应。手机产业,对家电企业来说,即便可以获得一些收益,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至于PC业务,作为一个成熟产业,家电业的进入理由不充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白色家电的需求不但稳定,并且持续增长。由于生产规模庞大,美的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一个“中国制造”的机会。
基于这一理由,就不难得出国际投资机构一段时间对美的的兴趣,尤其是高盛入股的方案。可惜,这一方案在2007年8月遭到证监会发审委否决,原因主要是变化因素太多,定向增发审批时间过长,股价前后差异太大。
不过,国际投资机构对美的的看好是明显的,打开美的股份的股东资料,截至2007年12月31日,10大股东中有一半为外资机构,第二大股东,摩根斯坦利国际有限公司4.29%;第六大股东,也就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43%;第七大股东则是耶鲁大学1.26%。
众多外资的注入无疑是利好消息。在众人欢呼的境况下,何享健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强调市值管理,注重约束和防范,紧握控制权。2007年2月,招商证券研究报告《公司共赢基础下的成长盛宴股》就曾指出:股改前何氏家族对美的电器股权比例略多于30%,股改增持完成后,控股比例达到50%。
开放是美的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美的当然欢迎国际资本巨头的进入,有了科技和资本这左膀右臂,美的如虎添翼。只是,无论虎翼还是龙身,都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来把握方向。进入市值管理时代,何享健会牢牢地绷住控制权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