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0700000032

第32章 附记(2)

其实,这类体现了诗人“意深辞浅,思苦言甘”之旨的诗,历来便时有所见。谈起传统,或许有人会举出李商隐或别的古代诗人难懂的诗来抬扛,我只赔笑对他说:“你喜欢读或者写什么诗,我无意强求于你,但你总无法把中国古代明白透亮的诗也一律予以放逐了吧。你总不能把这类诗也视作“非诗”而弃去了吧!试读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代诗人周涛在《读<古诗源>二十三记》其“记十四”一节就用七百多字点评此诗,从沈德潜对此诗批语:“奇格”二字开始,大谈此诗简单而不粗俗之处,“诗心虽然单纯明朗,诗味却并不简单。非有返璞归真的艺术欣赏趣味,很难看见其中读奇格”之处。欲知其详,你可找来一读。

再如南朝梁代吴均,诗也写得简洁,当时很有些人欣赏并模仿他的风格写诗,时人称作吴均体。试抄两首你读读。“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三首选一)又:“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三千在。”(《懊侬歌》)。

“五四”以后,新诗中也有不少这等好诗——诗人把胸中波澜以直白出之,寓深沉含蓄于单纯之中。无论就继承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或“五四”以来新诗的优秀传统而言,都有先例可循。

附带使我想到:当二十世纪末叶,海内外有人大声疾呼,鼓吹中国青年人应该大写旧体诗词者有之;贬斥新诗已经奄奄一息,为“另有一个诗坛”(即另有一个写旧体诗词的诗坛而欢呼而雀跃者有之。依我之见老年人年轻人谁愿意写旧体诗或写新诗,或写新诗兼写旧体诗,或写旧体诗兼写新诗,本可各随其意,但如果在当今一片复古声中,随着唐装闪亮登场、红缨大帽马蹄袖充塞荧屏的时候,推波助澜,以为只有写旧体诗才是正道,以为写旧体诗才算继承优秀传统云云,那恐怕就有些“唬老百姓”的嫌疑了吧!

读到牛汉的《立交桥》一诗而不屑一顾者,不知对传统如何看法?“叶公好龙”只是传说,“好传统”而又不知“传统”为何物的叶公们,大致现实中还是存在的吧!

诗贵含蓄。直白与含蓄如果机械地看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实质上又是可以寓含蓄于轻淡之中的。所以你再仔细读读牛汉这首《立交桥》,相信你不需我再叨叨,自会领悟到诗人那种并不“轻”浮与“淡”薄,更谈不上肤浅了!

当然这不是牛汉诗中我最欣赏的诗,但我还是能从这首小诗里见到诗人的性格和诗人的人生哲学;这里反映了时代的足音和时代对他的要求。因为有人对它菲薄,引得我说了这么些本可以不说的话:因为这乃诗之常识了!

谈到牛汉的诗,他的语言是洗出来的“面筋”——具有韧性,耐咀嚼,耐品味,最重要的是守持一个“洁”字;有的诗简直到了通体透亮的程度。他的诗从不用僵死了的语言,他的诗里很难找到——(或者竟没有用过)成语。(我以此为例,并不意味着凡采用成语入诗,就都不是好诗。)这是他诗的语言特色,体现了他独有的风格。大致也有这个因素,所以绿原在为牛汉的诗集《温泉》作序时题目就叫《活的诗》。——“那哪是诗啊,分明是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充满夏日炽热生命的绿色的甲虫。”绿原这话说得多好啊!

说到绿原,也该谈谈他的诗,不过这次写的太长了,我将另信再谈,这次专谈你提的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请来信。

(2002年3月中旬复)

(绿原的“佚诗”)

上次回信答应你谈谈绿原。绿原赞誉牛汉的诗是“活的”,其实绿原他自己的诗不但是“活的”,而且随着岁月成长。嘿!这当然只是我的“感觉”。活物一样,他的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比如说有一首《自诉》就是这样。这首诗他自己没有正式发表过。也从未收进他自己的集子,可以称之为“佚诗”吧,但在朋友间传看过,知道的人不少。据谈他给胡风看过,胡先生提了一点意见,当时编《童话》这个集子时就没有收进去。诗只十行,全诗如下:

我骄傲

生活像风景

第一,行走在阳光的踪迹里

第二,高声说话

第三,写着诗

从空间走来

向时间走去

我死了

让人类底歌

抬起我的棺椁

诗写于一九四一年,那时他才十九岁吧。胡先生大致是对诗中将生活比作“风景”有些看法,认为显得轻飘了。要知道“当时”正是流血抗战时期,蒋管区的重庆生活环境极为严酷的,而胡先生一向是强调作家应该以积极的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所以对这首诗就不太满意。而读到这诗的朋友,都各有评价。曾卓读到这首诗后,很是喜欢,感到它有某种魅力。他写过一篇短文:《友情底路碑——赠L.Y》。发表于一九四二年新编的《现代文艺》上。结合当时他自己的一些年轻人常有的“不健康的思想”之类表示要“向自己斗争”,“要摒弃一些不好的癖习”,“我希望你不要走我的路,”等等。见到的多也是诗的年轻的弱点。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九八六年),也就是这首诗已经四十多岁了,曾卓再回过头来看看这首诗,上下一打量,它也长大成人了。他看出“生活像风景”这样的诗句,是作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一如他热爱大自然的风景。曾卓理解:所以,他接着表白,他行走走在阳光的踪迹里,要高声说话,要写着诗。最后一,他说“我死了/让人类底歌/抬起我的棺椁,”这表现一个少年的事业心,也表现了他是企图为人类工作,希望得到人类的承认和纪念。曾卓说:“他是不必让它埋没的。”我则以为,由于这首小诗自身的魅力,吸引见到过文的人忘记不掉它。在读到曾卓文之前,我就见到此诗两次被阿垅在他写的诗评中引用。

一九四三年阿垅写于重庆的《小诗片论》在这篇不长的诗论里提到,绿原的这首小诗《自诉》。他说:

这一首小诗,在某一条件说是好的。但那生活态度,却假使生活是风景,不是生活得不认真,五颜六色,就是诗人从生活游离出来,冷情地作一个生活底闲散的旁观者了。其实是,不应该这样拘束地读的。但是这诗太空泛,没有足够的——饱满的自己说明的能力,而且把它孤立起来,于是自然容易作成这样的结论。假使和别的诗对照,到足够彼此互相注释,我们底认识就将不同。

,速度极大,强度极大,多变多彩,气象万千,目不暇接,心往(旷)神怡,意识着这个情景而拥抱了它的时候的诗人底欢呼。所以,在生活并不是邻人,而实在是主人;在风景并不是唯美的欣赏,而应该是革命的把握。这,和“第一,走在阳光底踪迹里”,“向时间走去”,等句子有机地联系着读,并且特别要了解以人类底歌抬起棺椁的谈法,是可以懂得的事。不然,“我骄傲”些什么?——【注①】

解放了,在《诗是什么》的《关于境界》一章中,阿垅又特意提及这首诗。这次他是议论乐观主义的境界时,作例子举出来的。他说:

绿原底诗,往往是激烈而凄厉的,恋战的。那是在反动的蒋政权之下向这个政权斗争的激情和条件作规定的,他那风貌和感情底表现。但他底初期的一首小诗《自诉》,却是更为乐观主义的,从人民胜利以来,把它从新作考察的话就如同为我们底今天以到昨天作了预言似的:

(前面已引全诗,此处从略。)

人民斗争的伟大而豪迈的胜利感,和对于未来的光辉灿烂的信心,是战斗的乐观主义的境界底根据和条件。但没有斗争的内容,是不能够有乐观主义的坚实的精神面貌的。而没有斗争有内容,那种乐观主义,如果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就不过是虚伪的“乐观主义”了。

你说怪不怪,同样的小诗,不同的历史时期读它居然随时间而变得不同了。你看在黝黑的暗夜,他却感到“走在阳光的踪迹里,”不准发声的沉默里,他却要“大声说话”,还“写着诗”……

绿原感觉多,朋友间素有所闻,据说胡风曾提到过。他说:在一般诗人,病在感觉不够;而绿原,难在感觉太多。又说,但感觉多并不是坏事;感觉多而使人是破碎感者,那是组织这些感觉的能力薄弱之故。绿原有能力捕捉到众多的感觉完整地交给读者。我年轻时到胡先生家去,总是渴望读到绿原新作。我印象中,在那里每次读到绿原那像用铁笔一笔不苟地刻在纸上的诗句,常感受他那奇思妙想的愉快,佩服他想像空间的宽广,在我心里总会暗暗发出感叹“啊”!总感到有一种东西在冲击我,什么东西说不清;我享受这种冲击。从而情绪世界有一种新的觉醒。曾在电视上见到一段相声讽刺新诗:演员作出怪相,手舞之、足蹈之,随之每句所谓“诗句”之后“啊”!“啊”!不断。这说明形之于外的许多的“啊”!只能是一种笑料,是让人厌烦的。俗云:“话说三遍狗也嫌”——单调的,非必要的,不表现任何抒情内容的感叹,都是一种无感情,伪感情。

回到这首小诗来。它丰富而又是单纯。它的丰富在于十九岁的少年把“生活”视作“风景”,似乎远离于那个现实的世界,神驰于另一个世界,他那理想中的国度。我以为那“从空间走来,向时间走去,”这内容包含人的一生。(这个“人”不仅包括写诗的人也包括读诗的人。)从这个现实的空间,向遥远的时间走去。时间对于个体的人是有限的:人总有一死。但“我死了”呢,人类将为我而歌,——因为“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了,我“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骄傲!”这有多丰富!这是庄严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出自于诗人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心。也许正由于他年轻,他的感情是清澈的,他才袒露了他的单纯。给予读者太多朴素而庄严的东西,因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它。我感觉到的是诗和人同时成长。

你说怪不怪,它出现的新意你能感受到吗?(2002年5月)

(有关诗的朗诵)

你见到过巴乌斯托夫斯基(就是《金蔷薇》的作者)谈到他反感于朗诵者的那种“伪朗诵”(这个词是我的杜撰)的一段话吗?他的原话是:

我很害怕这种(指“导演的”——引者)朗诵,也同样害怕夫演员的怕朗诵——那种表演式的朗诵,或慷慨激昂,或抑扬顿挫,或热泪盈眶,或高声大叫,或声音发抖。

可是这次我却估计错了。维里霍夫、

你读到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的《中外朗诵诗精选》一书,对我提起“诗是不是可以朗诵”的话题来,使我忽然想到上面这段话来。虽然那里讲的是朗诵剧本,但我看对朗诵诗也未尝不可以从它得到点启示。从你的问题的提法,想来你是对诗朗诵持有怀疑态度的了!

是的,这是一个问题。诗人绿原他的《微型诗学》第26节有这样的看法:

散文可以朗诵,可以迎合读者的思维轨迹而很快被接受,才能让读者慢慢透过文字的陌生感,去摸索作者或有的那点影影绰绰的诗意。因此,严格地说,“朗诵诗”,其存在的根据是可怀疑的。【注③】

这里绿原说“除了或许必要的鼓动作用”的诗而外,诗是不可朗诵的。——当然前面有“严格地说”的限制词。我对此的理解是:诗可朗诵,也不可朗诵;并且认为诗的能不能朗诵,跟人也有关系。在我和高嵩议论这个问题时,他也说:“能朗诵的诗,遇上不能朗诵的人,诗倒霉;能朗诵的人,遇到不能朗诵的诗,人倒霉。”什么都不能一概而论。

先从不可朗诵的诗谈起。有的诗你读也读不透它究竟说的啥,朗诵起来就更叫人如入五里雾中,摸不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听众何从接受呢?而现在报刊上这类诗还不少哩。

仅举鲁迅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讽刺徐志摩的神秘主义的论调和译诗而戏拟的一段文字为例。当时徐志摩宣扬这种论调,他说:“诗的真妙处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他刺戟着也不是你的皮肤(那本来就太粗太厚!)却是你自己一样不可捉摸的魂灵”。你现在读一读鲁迅先生这段戏拟,看能够在“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体味出“诗的真妙处”吗?

……慈悲而残忍的金苍蝇,展开馥郁的安琪儿的黄翘,唵,颉利,弥缚谛弥谛,从荆芥萝卜玎琤淜洋的彤海里起来。Br-rrrtatatatahital无终始的金刚石天堂的袅鬼茱萸,蘸着半分之一的北斗的蓝血,将翠绿的忏悔写在腐烂的鹦哥伯伯的狗肺上!你不懂么?咄!吁,我将死矣!婀娜涟漪的天狼的香而秽恶的光明的利镞,射中了塌鼻阿牛的妖艳光滑蓬松而冰冷的禿头,一匹黯黮欢愉的瘦螳螂飞去了。哈,我不死矣!无终……

(见《鲁迅全集》第7卷,53~54页。《集外集·“音乐”?》)

鲁迅先生一九二四年的戏拟,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了,但今天出版的书刊上也不时见到这类读不懂的诗(或者新潮词汇充塞而什么也不说明的“诗评”)。

这类文字目视耳听均无法理解,又怎能听到什么“音乐”呢?

那么有没有好诗呢?我以为是有的——这就如绿原在我前引的文中提出的“只能默读或低吟,才好让读者慢慢透过文字的陌生感,去摸索作者或有的那点影影绰绰的诗意”的那类诗。

确实有的诗朗诵的效果不好,但默读低吟慢慢欣赏却真正可以领会到、感受到那种诗的美妙意境和韵味。这类诗一经在大庭广众中朗诵出来,诗味顿失。即使朗诵着果真具备朗诵者的“精神气质”和良好的朗诵才能,也可弥补一些诗意的损失,终究还是要失败的。最后只能像现在的歌星、电视主持人、相声演员那样,向听众索取哄堂的掌声,作精神上的安慰了。

别说是诗,这样一种细腻地抒发感情的,富有韵律和着意渲染意境的抒情诗,就是那种以口语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剧本,也有一种只供阅读而不适合搬上舞台演出的品种。英文里有一个习语Closetdrama(或Closetplay)即指只供阅读而不适合演出的剧本。可以称之为“案头剧”吧!

至于那种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鲜活、节奏感强的好诗,只要由具有与他所选的诗有相合的精神气质的朗诵者朗诵,我相信是会取得好效果的。相反,如果朗诵者所选的诗佶屈聱牙,且不富有韵律性(我这里的“韵律性”是指整首诗的内在“韵律”,而非仅指“韵脚”),那么它肯定不可能“迎合读者的思维轨迹而很快被接受。”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绿原还写过一首:《听低地德语女诗人朗诵》的诗,全诗只有八句:

像弓桥下面的溪弦铮纵

只是我一句也听不懂

像夏夜乱坠的星雨丁冬

可惜我一句也听不懂

像清晨玫瑰呼吸细润

尽管我一句也听不懂

像林间小鸟的绿梦蓬茸

正好我一句也听不懂

我和高嵩都很喜欢这首小诗。我相信那位用低地德语朗诵的女诗人的真情实感,借声音之美,照亮了她所朗诵的诗,以诗句的音乐性打动了这位懂德语,但听不太懂德语地方方言的中国诗人的心,否则人们就不会读到这首美妙的小诗了。因为绿原是一位从不轻佻地接近诗的人。只有真正撼动了他的东西,才能让他留下他的诗的足迹。正如高嵩所云,这首诗的“整体意念是读听不懂正好!喜潜语是:也许诗的语义在某些地方会擦伤朗诵者美丽的声音。”

这首诗你不妨试试这样读它。先把它们每段的第一句放在一起,就会是很美的四句体句组,再把它们每段的第二句加在一起,又是一个隽永的句组。分别品味过之后,再恢复原貌去反复吟诵,反复地体会那里面的味道,便慢慢地被挤压了出来。你会感到这诗多么美啊!

同类推荐
  • 站在山谷与你对话

    站在山谷与你对话

    悠扬的排箫仿佛在云空中吹响,引得一群群雪白的鸽子飞向远方。圣巴巴拉广场上,一个孩子正目送天边的鸟影渐渐消失,然后,他低下头来,寻找那一枚意念中的金币。瑞恰神父曾经说过:“只有在广场上拾到那枚金币的人,上帝才肯重新铸造他的灵魂。”一时间,大家都去广场上寻觅,然而,他们最终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这孩子是镇上的孤儿,托身在教堂的阴影里,每天除了敲钟,就去圣巴巴拉广场上游荡,他的执著最终成为了镇上的笑谈。
  • 日暮乡关

    日暮乡关

    江潇在城市霓虹灯杂乱无章的闪烁中和泛起泡沫的酒杯里发现自己再也走不出思想与情感的围城,这就是已成为他精神属性和生命构成的“乡村结”。于是,人们如梦初醒地发现乡村和江潇之间已形成一种相互命名的关系,《日暮乡关》实际上是江潇对自己的灵魂与生存方式的一次彻底的坦白和庄严的命名。在《日暮乡关》这本散文集的整体阅读结论形成后,我们就不得不进行这样的追问——乡村赋予了江潇怎样的性质和生存态度?
  • 发现你的优势

    发现你的优势

    世界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如果你想成为富人,就要像富人一样去思考和行动。本书通过一些经典案例,为你揭开富人的秘密,让你了解富人的财富是怎样创造的。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何在?希望本书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广大读者打开财富之门。
  • 新罗马帝国梦

    新罗马帝国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中,既有沙尘漫卷,万炮齐鸣的陆战,又有波涛汹涌、巨舰沉浮的海战,还有万里搏击、狂轰乱炸的空战。战争双方无时无刻不处于兵锋相对、殊死较超之中。可谓谋用其尽,兵用其极,演绎出一场又一场波谲云诡的战争风云。
  • 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

    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数十篇优秀散文作品,文思动人,耐人寻味。作者在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中,用文字与心灵进行了一场深刻对话:关于生与死,关于起与落,关于贫与富,关于高贵与卑微,关于显赫与平凡,关于快乐与痛苦。没有情绪的浮夸,只有情感的沉淀。这些质朴的语言给予迷茫的心灵一剂良药,于生活的俯仰之间,道出了人生的景致和意义。
热门推荐
  • 清朝秘史

    清朝秘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少年有点贱

    青春少年有点贱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校园爱情,充满了爱和承诺,浪漫和痛苦,相遇和离开。一群人的校园恋歌,诙谐逗逼,真情流露。这是一段每个人的青春悲歌。
  • 九妖传之战无止境

    九妖传之战无止境

    异世界的战斗,永无止境,围绕着一颗舍利子而展开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女生莫名地成为了神女,却也卷入了一场无止境的争斗中,为了打破僵局,她踏上了征途。
  • 血夜:绯红之灾

    血夜:绯红之灾

    当正义和邪恶的天平出现了偏差当正义已经不能在约束人们就是执行黑暗法则的时候...
  • 老婆大人是军嫂

    老婆大人是军嫂

    “茶峒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红蜡烛,莫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船,比起渡船来全大的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拿起摇椅上的老式毛毯子,轻轻的给已经睡着了的奶奶盖上,蹑手蹑脚的起了身,正准备开溜。。。。。。。
  • 方圆之界

    方圆之界

    一位弱冠少年,稚气未脱,却肩负起难以承担的拯救使命,彷徨至黑暗尽头,打破灭亲的枷锁,鸿任难压少年肩,且看他如何于亲情中艰难抉择,于方圆大陆之上独占鳌头...........
  • 落世神尊:腹黑魔妃控魔君

    落世神尊:腹黑魔妃控魔君

    一朝穿越,她由天才杀手转世为废材小姐,没爹疼没娘爱,人生就像一根菜,不过没关系,她有邪魅君王就够了。他宠她溺她,不惜将天下给她,于是乎某女一脸鄙视的看着他,之后潇洒的走了,只留下某男暗自忧桑……
  • 黑帮策划总监

    黑帮策划总监

    经历过无数次求职失败的硕士生肖文渊,在一次应聘时,误入一家本地黑帮所经营的公司,肖文渊被黑帮老大的虚假蓝图所蒙骗,不慎加入黑帮,成为了这家黑帮公司的策划总监。经历了黑帮中的勾心斗角和追击逃亡之后,肖文渊才幡然醒悟,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那些误入歧途的黑帮成员,改变成了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之人。
  • 重生康熙年

    重生康熙年

    父女先后重生到康熙年间,由此带了不一样的大清朝!当钮祜禄氏不在是纯良小白而是超级腹黑女时,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四四呢?
  • 错过的咖啡店主

    错过的咖啡店主

    一个咖啡店主,因为一个人的闯入,本来平凡的生活却变得不平凡。有些事,是注定的,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是它到来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