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47400000009

第9章 祭祀的仪式(3)

可见明清盛时,龙舟上都装扮台阁,主要是神话和戏文人物造型,扬州和苏州都提到龙舟上有“龙头太子”,《扬州画舫录》认为“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其实竞渡在江南,关于祭吊屈原的说法,已经很是淡化了。何契《江上观竞渡记》更详细描写了龙舟上的台阁:“舟首演玄坛神,傅黑面,骑虎者。束发金冠,披红战服,束金带,执戟,演吕温侯者。乌纱巾,黑袍,持剑,演锺馗者。一金甲胄,演大将状者。一龙袍玉带,演吴王夫差。采莲、划舟人皆演内官状者。一又演南极老人,乘鹿挥玉麈者。”故凡“传奇中荒诞不经故事,更番迭演”。即使在僻远的桂林,龙舟上也有台阁,《粤西丛载》卷十八引邝露《赤雅》说:“桂林竞渡,舟长十馀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铙歌合舞。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年为之,有司毫不敢诘。”“古今名将”错立舟上,两两相较,或也有“关公战秦琼”的故事,那更是与屈原无涉了。

《陶庵梦忆》说的“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战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扬州画舫录》说的“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则是台阁中特别惊险的一种。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晚霞》如此写道:“五月五日,吴越间有斗龙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馀,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堕。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啗其父母,预调训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当观者兴高采烈,满心欢喜的时候,想不到也有令人心酸的事儿。

2、角黍

先秦楚人,就有以楝实投享獬豸的仪式。獬豸是传说中的独角神兽,能分辨曲直,充当神判兽,又能决犹豫,定吉凶。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四称其“春夏处水泽,秋冬处松柏”,故春夏时就与蛟龙共处,楚人奉享以楝实,楝实既为獬豸所喜,又为蛟龙所惧。罗愿《尔雅翼》卷九就说:“宗懔引《风俗通》,以为獬豸食楝,原将以信其志也。然则凤凰、獬豸皆食楝,而蛟龙特畏之,是亦异矣。”因此“自今见祭,宜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所以俗并事之”。由楝实而为角黍,正有一脉相承之处。

关于角黍的起源,流传着不同的故事。

一说起源于祭祀伯夷、叔齐。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九引王肃《丧服要记》说:“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五谷乎?’哀公曰:‘五谷囊者,起伯夷、叔齐,让国不食周粟,而饿首阳之山,恐魂之饥,故作五谷囊。吾父食味舍哺而死,何以此为。’”顾名思义,五谷囊也是包裹类祭祀食品,但不用于水祭,丧家将它置于棺柩,称之为粮罂。

二说起源于祭祀周昭王及两侍女。王嘉《拾遗记》卷二说:“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揺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此二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及昭王沦于汉水,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立祀于江湄。数十年间,人于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至暮春上巳之日,褉集祠间。或以时鲜甘果,采兰杜包裹,以沉于水。或结五色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傍号曰招只之祠。”

三说起源于祭祀屈原。以吴均《续齐谐记》所记为最早,以后沿袭敷衍其说,北宋无名氏作《释常谈》说屈原“遂投汨罗而死,楚人以原五月五日死,以竹筒贮米,投水中祭之。后人有逢之于长沙,自称是三闾大夫,每蒙楚人简粽见祭,常为蛟龙所夺,但以五色丝缚之,蛟龙所畏,无能夺也”。

四说起源于屈原姊女媭所作,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引《异苑》说:“粽,屈原姊所作。”《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一说:“女媭,屈原姊也。楚人谓女曰媭,前汉有吕媭。袁山松云,屈原有贤姊,闻屈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姊归。故《离骚》有云:‘女媭之娟娟兮,申申其詈予。’”《离骚》原文是“女媭之婵媛兮”,王逸注曰:“女媭,屈原姊也;婵媛,犹牵引也。”女媭作粽的说法,乃由祭祀屈原附会而来。

五说起源于屈原妻所作,《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引《襄阳风俗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毎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如此说法,亦由祭祀屈原附会而来。

除伯夷、叔齐说之外,其他四个故事都发生在楚地。水祭周昭王及两侍女是在三月上巳,水祭屈原五月五日。前者“采兰杜包褁”或“五色纱囊盛食”,并用金铁之器沉之于水,“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后者或以竹为之,塞以楝叶,缠以彩丝,此数物为“蛟龙所惮”。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说:“今五月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按此盖楚俗,旧有此说,故祭眧王、屈原并用其法耳。区曲之言,或后人故神其说。”楚人的这一水祭仪式,当在周昭王之前,而角黍的历史自然也是久远的了。周邦彦《齐天乐·端午》词曰:“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赵翼《连日竞渡再赋》诗曰:“竞渡传从楚岁时,为投角黍吊湘累。”在前人眼里,角黍之制乃是楚风。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说:“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俎龟粘米,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可见迟在晋初,角黍已成为节令食品,其“阴阳包裹之象”,也符合五月夏至的“阴阳争,死生分”。

角黍的做法,古人是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呈尖角状,如棕榈叶心之形,故称为粽,称为角黍。近古以来多用糯米,包裹材料更有箬叶、练叶、荷叶、竹叶、竹箨、冬叶等,以箬叶裹者最多,也有用菰叶的,称为茭粽。角黍可裹成各种形状,最有名的,自然是南宋临安的店家,《西湖老人繁胜录》说:“角黍,天下惟有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卷三也说:“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这是店家的端午广告,就一般人家来说,裹粽的常见形状,有三角粽(也称菱角粽)一角粽(也称秤锤粽、锥粽或小脚粽)角条粽、菱粽、方粽,团粽、猪爪粽等式。唐宋时的百索粽、九子粽,应该是联束成串的小粽,百索取端午朱索之意,九子即多子也,这往往为儿童所喜欢。

另外,还有杨梅粽、益智粽、黄甘粽,则各有其典故。关于杨梅粽,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说:“东坡为翰苑,元佑三年供端午帖子有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苞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每疑‘粽里杨梅’之句,《玉台新咏》徐君蒨《共内人夜坐守岁》诗:‘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今人未见以杨梅为粽,徐公乃守岁诗,杨梅夏熟,岁暮安有此果,岂昔人以干实为之耶?东坡以角黍为午日之馔,故借言之耳。”其实欧阳修早有杨梅粽之咏了,其《端午帖子》曰:“彩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关于益智粽,陈景沂《全芳备祖集后集》卷三十记了两件事,一是“汉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曹操”;一是“卢循为广州刺史,遗刘裕益智粽,裕答以续命汤”,益智子为姜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李自珍《本草纲目》卷十四称其“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续命汤,则专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张机《金匮要略论注》卷五)这两个故事都以益智粽馈饷,后者更以续命汤酬答,含有嘲笑讽刺的意思。黄甘粽则记范云故事,《南史·范云传》记其“永明十年使魏,魏使李彪宣命,至云所,甚见称美。彪为设甘蔗、黄甘粽,随尽复益。彪笑谓曰:‘范散骑小复俭之,一尽不可复得。’”

筒粽乃用竹节盛米蒸熟而成,宗懔《荆楚岁时记》就说:“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说:“今市俗置米于新竹筒中,蒸食之,谓之装筒,其遗事亦曰筒粽。”又称为饭筒,苏轼《和黄鲁直食笋次韵》有曰:“尚可饷三闾,饭筒缠五采。”《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有曰:“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孙觌《次韵王子钦端午》也有“饭筒菰黍趁流年,葵扇桃笙尚宛然”之咏。它还被称为糍筒,陆游《初夏》诗曰:“白白糍筒美,青青米果新。衰迟重时节,薄少遍乡邻。”自注:“蜀人名粽为糍筒,吴中名粔籹为米果。”可见筒粽之制起源甚古,至宋代仍很流行。

袋粽则用布袋装米,扎成圆柱状,蒸熟后食用。近人柴萼《梵天庐丛录》卷三十六说:“吾乡缝巾为长袋,中实糯米,蒸而熟之,则成圆筒形,去巾分食,谓之袋头粽,尚是饭筒、糍筒之遗,而知者鲜矣。”柴萼是浙江慈溪人,可知袋粽是浙东的风俗。袋粽与祭祀伯夷、叔齐的五谷囊十分相似,很有可能是它的遗制。

此外还有“不落夹”,也写作“不落荚”,乃是以苇叶包糯米或桐叶摊卷白面蒸煮而成的食品,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卷七称其“皆以糯米、粳米、黑糖、蜜、红枣为之”。四月初八日用以供佛,朝廷亦以赐百官。刘若愚《明宫史》火集记道:“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三记道:“明大内英华殿供西番佛像,殿前菩提树二,孝定皇后手植也。《光禄寺志》云:‘英华殿,四月八日供大不落夹四百对,小不落夹三百对。’叔祖季木考功诗云:‘慈宁宫里佛龛崇,瑶水珠灯照碧空。四月虔供不落夹,内官催办小油红。’盖纪此事也。”王棠《燕在阁知新录》则说:“四月八日,用白面调蔬品摊桐叶上,合叶蒸食,名不落荚。”有的地方将“不落夹”作为端午的节物,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记道:“镇江医官张天民在湖广荣王府,端午赐食不落荚,云即今之粽子。”

就粽子的味品而言,可分灰汁粽、白水粽、甜食粽、咸食粽四类。灰汁粽也称灰汤粽、碱水粽,乃是《风土记》的遗制,用少量碱水拌糯米后裹煮,粽中米粒均呈糊状而半透明,不甜不咸,以佐料伴食。白水粽,纯用糯火包裹,以沾蘸白糖而食者居多。甜食粽有赤豆、豆沙、红枣、枣泥、黄豆、蚕豆瓣、莲子诸品。咸食粽则有鲜肉、咸肉、火腿、咸蛋、虾米、鸡肉诸品。

粽子不但是端午的节物,而且在许多地方成为点心的大宗,一年四季都有,并随时令而变化品种,如湖州诸老大、嘉兴五芳斋的出品,就名闻遐迩。

唐鲁孙在《我家怎样过端午》里回忆:“北方有一部分人对于吃有时非常固执,就拿粽子来说吧,吃粽子一定是江米小枣,要不就是裹得紧、冰得透,清水江米白粽子,蘸二贡(白糖)或糖稀来吃。此外甜咸南北各式粽子,一律认为全是邪魔外道,绝不进口。我有一位相交四十多年的北平老乡,在台湾住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只认江米小枣,真是把他莫可奈何。粽子花色种类,以广式花式繁多,不但甜咸皆备,而且椰丝、莲蓉、蛋黄都从月饼转移到粽子上来了。另外广东有一种驼粽,包法特别,中间凸起来,馅子种类更多,一斤糯米规定包十八只粽子,驼粽之可大想而知。先乐初公旅粤多年,对于广式驼粽均有偏嗜,所以每逢端午,舍间总要几枚广式驼粽,给乐初公上供。先祖妣有一女佣,我们都叫她辛阿姊,她是昆明人,据说昆明金马牌坊下有一家专卖鸡粽的辛家小馆,就是她祖先留下来的。她对于包鸡粽自然颇有心得,先祖在世时文艺阁、梁星海都是舍下常客,两位不但好啖而且量宏,所以端午包几只鸡粽也成了惯例了。说实在的,其实粽子中以湖州粽子应列为上品,粽子式样像一只玲珑斧头,甜品中豆沙是洗沙,比北方带豆皮有豆沙,已经味高一筹。馅子不用网油网起来,而且糯米绝不夹生。咸品中鲜肉、咸肉、火腿,都是剔筋去腥,煮熟之后又渥得到家,所以濡而不腻、咸淡适中。舍下端午节所包湖式粽子不但上供自吃,而且还要分馈亲友。现在台北虽然湖州粽子到处有售,不用自己费事来包,可是严格批评起来,比自己家里包的粽子,色香味三者,似乎还有段距离呢!”

邓云乡在《端午小景》里说:“北京端午(也叫端五)节是大节,又是初夏风光最好的时候。清人《一岁货声》‘五月’有一条写道:‘供佛的哎桑葚来——大樱桃来,好蒲子,好艾子,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的——大粽子来,哎……神符。’(注:这种市声,音节抑扬,长短断续,很难标点。这一大串北京胡同里的五月端阳的叫卖声,既有音乐感又有节令感,直到今天,在我耳畔,似乎还馀音袅袅,绕梁不绝呢。端午节是古代的‘天中节’,南北各地都流行吃粽子,北京当然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不同,北京粽子只凉吃,不热吃;而江南粽子则多热吃,少凉吃。再者北京只包红枣粽子,从来不包肉粽、豆沙粽、豆瓣粽子的。这是与江南迥乎不相同的,所以《货声》中喊的是‘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的大粽子’。吃粽子重在‘凉凉的’,这在江南人或许无法理解,但对北地人却是别有风味的啊!这种风味就在于糯米凉糕。元人欧阳原功五月《渔家傲》词云:‘凉糕时节秋生榻。’可北京人吃凉的糯米食品是向有传统的。”

宝历初,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间虽然不长,却过了两个端午,离任后,对苏州的粽子颇为怀念,《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苏州人认为,端午这天不吃粽子是“勿识头”的,故有俗语说:“勿吃端午粽,死仔呒人送。”故置办粽子是过端午的大事,或从店肆买来,或自家裹扎,亲友邻里间互相馈赠。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五记道:“吴门端五节,争以角黍为节物,巧制各种具备。又有枣子粽、火肉粽等新制,居人买以相馈贻,并以祀先。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曰健粽,云令人壮健也。”常熟的风习,《海虞风俗竹枝词》咏道:“今朝夏至莫相忘,麦粥熬成和白糖。酒入雄黄粽子裹,要尝滋味到端阳。”吴江盛泽的风习,则以茭白叶裹尖头小粽,称为茭秧,蚾叟《盛泽食品竹枝词》咏道:“记得端阳节又交,黄鱼白肉作家肴。分尝鱼泰相沿久,偏是茭秧细细包。”粽子不但端午才吃,也是平常点心,日间店肆食摊,大镬里热气腾腾,买者络绎不绝。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卖粽子的挑着骆驼担,沿着长街僻巷悠悠叫卖,引诱着未眠者的食欲。苏州所卖的粽子,不但有白水粽、赤豆粽、枣子粽,还有火腿粽,据抗战前印的《旅苏必读》记载,火腿粽每只仅需三十文,生意十分兴隆,后来为鲜肉粽所取代,虽不及火腿粽之味美,但入口香肥、咸中带鲜,尚有火腿粽的遗制。另外还有两种特别的粽子,一种是灰汤粽,糯而烂,可蘸着玫瑰酱吃,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另一种是水晶猪油豆沙粽,裹成长方形,在当时属于高档吃食。

火腿粽的做法,袁枚记在《随园食单》里,《扬州洪府粽子》一则说:“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肥者斩碎,散置米中。”而真正的火腿粽应该是“好火腿一大块”。

同类推荐
  • 函谷关

    函谷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兰州历史文化:文学文献

    兰州历史文化:文学文献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本书通过各个城市的历史概况、男人、女人、名人、商人、城市文化、风俗、性格特征等诸多方面描述了42座最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城市,并品读这些城市人的性格。
  •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绅士道”。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主义,为绅士道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包括尊重女士和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的标志性行为特征。而自身保持基本的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的待人之道,以及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的坚强精神,则构成了对绅士德性的根本要求。
热门推荐
  • 假戏真爱100天

    假戏真爱100天

    为了寻回多年失散的哥哥,她,不幸被告知是杀人凶手……为了替死去的未婚妻复仇,他,剪断了她所有的生路……他说,你害死了我心爱的人,我怎么可能让你那么容易死去?一场生死绝恋,一世恩爱情仇……她,该如何抉择?
  • 无敌口才

    无敌口才

    本书内容围绕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展开,包括二十五个训练和口才水平权威分析,并且每部分训练中都包含理论分析和技巧训练的方法。
  • 胎息精微论

    胎息精微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尊曲

    人尊曲

    仙佛无情,妖魔肆虐!天地无道,以人为尊。
  • 都市之无限未来

    都市之无限未来

    是意外还是机缘,是崛起还是涅槃重生。带着27世纪的未来战舰主脑,炫龙是这个曾经在星空中叱咤风云的少将。进入了这个繁华校园,周旋于军方黑道商界之中,一步步的踏上成为一方霸主的地位,开创着属于他的新纪元。
  • 武眸通天

    武眸通天

    莽莽世界,悠悠乾坤,强者为尊,弱者为食。剑道大陆,看一个家族废柴,如何在在强者林立的世界中弄潮!
  • 醉魂灵

    醉魂灵

    一句‘’与我何干”毁掉了她全部希望,亦将她的爱情埋葬。满眼的杀戮让她如坠深渊。多年后的邂逅,她问他:“这是你给我设的局?”他微微颔首:“可你不还是钻进去了?”她悲愤,抑郁:“不带这样的!”
  • 人类操控师

    人类操控师

    请注意:本作品含有大量暧昧、调侃术。想体会心痒痒感觉的赶快入坑。懂得自然懂。快上车,没时间解释了!
  • 实用口才经典训练教程

    实用口才经典训练教程

    本书内容包括:敢说才能说好;不学则不通,不练则嘴生;口才并非口快,说话需有针对性;会说话,说好话;高明处世,才见口才之用;口才忌讳认死理,说话可言虚理不虚等。
  • 灵术大陆

    灵术大陆

    神秘婴儿降生于神魔之渊,带着惊天身世的他必将称霸百族、向着皇者之路一步步走去。他天赋诡异,让世人望尘莫及。数年后,他弹一曲古筝天地变、山河碎,绘演着一部又一部令人向往的传奇。而这个故事,后世人称”琴魔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