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25100000025

第25章 情系《西口在望》(2)

记得在山西台工作时,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很难有大型电视片的制作,更甭说有机会参与大型纪录片的解说工作了,即使有那么个把部我也只能参与工作版(即粗编送审版)的解说,最终还是请北京的“腕儿”来完成解说,为此自己也着实磨炼了一把。来央视工作这十多年,有幸参与不少大型纪录片的解说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了锤炼。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各级广电事业也在发展壮大。如中国黄河电视台2008年制作播出的15集大型电视文化纪录片《西口在望》充分说明其实力可观!曾经作为山西电视台一个组成部分的黄河台成立至今不到二十个年头,作为当事人,黄河台从最初的成立,我就在那里工作,那时全台上下无论对外宣传还是对内宣传,在节目的创意实施方面就有许多新的探索。后来调离山西,听说广电重组将山西广电总台和黄河台并列为两个独立单位。这样的平台空间,黄河台更是如虎添翼,节目形态焕然一新,在打造节目品牌过程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高度、拓展自身视野,将目光投向纪录片领域,由此提升文化品格、树立起走向国际电视舞台的勃勃雄心。

无疑,大型纪录片《西口在望》就是我们山西电视纪录片同仁共同铸就的一次出色的亮相!

承蒙家乡电视同仁的高抬与信任,有幸担任该片的解说。再次重温、解说家乡走西口的故事,一种难以名状的思绪悠然而生。虽然离开家乡十年有余,可我毕竟土生土长在山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没有家乡父老的滋补、熏染、陶冶,若想在理想的平台立足恐怕困难,所以虽在外工作,但是心却永系故乡!因此在录制该片解说过程中,内容与解说之间可以说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当然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在故乡时对走西口的历史耳熟能详,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如此才能在自己的情感把握和语调控制等方面与内容融会贯通、一气呵成、融为一体。

《西口在望》的总策划、总撰稿、出品人之一的张敬民是我所敬佩的才俊之一。八十年代初,我进入当时的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播音工作,敬民是记者,是彼此不在一个部门的同事。我清楚地记得,首先他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那个时代是没有电脑打印机的,播音员整天面对的均是满纸涂改增删得叫人眼花缭乱、云山雾罩的手写稿件,而他的稿件即使涂改得再乱却依然干净清晰、一目了然;再就是他的文字稿书写流畅、语流上口,这些对于我们播音员来说是福气。记不清八十年代的哪一年,他与同事马小林一起从太原启程徒步重走西口路,沿路写下十几万言长篇广播通讯,后又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西口大逃荒》一书,当时引起很大反响。后来他筹办的长城广播再次引起轰动,作为典型,国内广播界纷纷学习效仿……敬民是位事业上不甘寂寞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使中国的广播事业能踏出国门走向世界,他孤身一人独闯美国,历尽曲折坎坷。有渴望成功的喜悦,但是陪伴他更多的还是孤独和辛酸,历经风云诡谲,目标虽未实现,但是这次磨砺却使他开阔了视野,领略到国际最先进的广电事业发展的轨迹,因为一千种说教不如一种切身感受。于是,他枕戈待旦。为何在此多费笔墨,因为事出有因。敬民从美归来不久依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书名《美国孤旅》,他赠我一本,并希望我回太原亲自录制演播这部长篇。书我读了,也被他曲折传奇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了,我想,当时为我国广电事业走出去如此奋不顾身、呕心沥血的青年才俊能有几人?那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今天我们的广电走出去工程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是依然任重道远。当时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不可能抽出一周的时间离开北京,再加上那时的录音通信设备条件所限,没能应允。在理解我的同时他脸上不免流露出一丝遗憾,可是作为老友我心里也充满无奈和遗憾。

敬民由广播人转入电视人,成为广电兼抓的负责人,他施展才能的空间比以往更大了,对他的才干和节目理念我始终深信不疑!起初,作为《西口在望》的总策划、总撰稿和出品人之一,敬民电联我,欲请我为该片担任解说,不过提到经费紧张的问题,看我能否相助。他在电话那边不好意思嗫嚅的表情我仿佛看得见。我斩钉截铁回答,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莫说经费,就是一分钱都没有我也一定鼎力相助。同事情、朋友情、故乡情——才是最重要的。何况该片凝结着山西同仁那么多心血和汗水,才打造出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作品。作为故乡人我自豪,作为参与者我骄傲!那位曾经的“美国孤旅”如今不再孤独,他正引领着他的团队向前起跑、冲刺。可以说,这一次我们的合作相得益彰,在此值得举杯同庆!

作为众多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有幸参与者,我有理由坚信:《西口在望》没有结束,它是山西电视纪录片开始走向成熟、辉煌的坐标。它的问世为山西制作大型电视纪录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乡人有实力有能力更有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相信他们会在家乡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富矿”中,采掘出无尽的历史文化矿藏奉献观众。

当今纪录片的使命神圣而崇高,因为它是一部部现代《史记》。这里,愿我们用自己的真诚做一名历史与现实的忠实纪录者。以此共勉。

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与拓展——纪录片《西口在望》创作随想

宋献伟

“千里黄河归大海,走西口的人儿转回来”。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来越成为国人的梦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于是对于自身历史文化和民族人文精神的审视,就更加成为人们特别是文化人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意识,每到特定的历史关键点,就会自觉地放大,引领着人们的视线。2008年,一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年份,在举国承受了汶川大地震的悲怆和感受了奥运会的喜悦之后,又迎来引发当代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作为见证和纪录历史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特定的纪念日,而纪录片更是以其独特的电视本体特征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中国黄河电视台敏锐地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心放在了一段沉寂在中国中西部数百年的伟大传奇背景之上,将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代变迁与走西口几百年的历史变迁相结合,将媒体反映现实宣传成就的功能与纪录片纪录历史的功能相结合,将对当下的现实纪实与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思辨相结合,将媒体积极投身文化产业与纪录片深度开发市场相结合,将纪录片澄静的历史价值和使命与当前相对沸腾的文化思潮和现象相结合,推出了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西口在望”,而15集大型电视文化纪录片《西口在望》,则是其中最亮丽的一笔。

“走西口”在中国历史上是独具内陆和特定时代特色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山西地处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随着朝代更迭,边境政策时有不同,开边还是禁边,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不断考虑的重要问题。据记载,山西从元代就已经开始有走口外谋生的现象出现,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随着清政府“特许沿边贫民出口外种田”的政策出台,晋、陕、冀等地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向地广人稀的口外,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的移民潮开启了大幕,“走西口”的概念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走西口的逐步深入,一些头脑精明的山西小商贩抓住机遇,大力开拓边贸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就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的前身。于是民间就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敬益老,后有归化城”的说法,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声名显赫的晋商,最终成为走西口的受益者和获益者。在500年的走西口过程中,穷苦的中原农民与热情豁达的蒙族牧民和谐相处,共同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锻造了以开放、勤奋、诚信、坚韧、宽容、厚道、和谐、融合等为特点的走西口精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走西口可以说是内陆地区农民冲破恶劣环境束缚向西求得生存空间的集体开放行为,走西口的先民是自觉睁眼看外面世界的第一个山西群体。走西口是山西人以勤奋、敬业、谨慎、诚信成就晋商大业的启蒙之路,走西口是汉民族与蒙古民族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民族和亲典范,走西口是山西儿女用血泪书写和铸就的文化传奇,走西口所创造的河曲民歌和二人台艺术,是历史留给山西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精神遗产,走西口所体现出来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敢于抗争、勇往直前、诚信和谐的精神品质,是华夏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基因和精神财富。

近年来,走西口的这段独特历史随着晋商热和全社会倡导的诚信热兴起,逐渐成为文学艺术作品而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山西文学艺术界创作的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电视剧《乔家大院》、京剧《走西口》、电视剧《走西口》,以及原生态民歌《走西口》的走红等,使走西口题材的创作,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景观,影视作品所带动的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对走西口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其实,真正将走西口上升到文化高度,提出“西口文化”这个概念的是在20多年前的1985年出版的一本叫做《西口大逃荒》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时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张敬民和马小林,当时他俩怀揣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与探求之心,从山西北部朔州出发,徒步1000多公里,一路北上,沿途在朔州、山阴、河曲、保德、偏关,以及陕西、内蒙等地深入采访,历时82天,最终完成了一次现代人徒步西口路的探索,撰写出几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西口沿线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绵延数百年的走西口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出版了《西口大逃荒——记者徒步“走西口”纪实》一书,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后来成为山西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中国黄河电视台常务副台长的张敬民,发现了走西口现象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也使他在20多年的媒体实践中,始终没有放弃对走西口文化意义的研究,并在提出“西口文化”概念的20多年后,将西口文化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这本书中,张敬民和马小林对走西口的文化现象,作了富有前瞻和预见性的判断,认为“走西口”已经不是单纯的移民行为,它实际上体现了华夏民族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厚德载物、宽容和谐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融合其实是文化的融合。

黄河从内蒙古高原一路漫步而下,在晋商峡谷转而掉头向南,呼啸而下,从而成就了万里黄河上最为壮观的景致,这个拐弯的地方,就是晋陕蒙交界地。位于这里的河曲、保德、偏关等地,由于土地贫瘠,历史上就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由此成为走西口的发源地。晋西北与走西口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走西口历史更是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确定“走西口”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点选题时,黄河电视台领导始终认为,要站在历史发展的厚度,站在时代进步的高度,站在地域文化的深度上,来更加深入地关注30年的变化,关注作为大背景的“走西口”的历史给改革开放30年的具体影响。事实上,在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下,“走西口”的历史反而越加清晰,越加深刻。这段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有新的内涵延伸,有新的内容产生。当代社会正把“走西口”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演化为赋予新含义的时代精神,并以此来创造着新的美好传奇。

“回望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张敬民提出的这3句话12个字,由此成了纪录片《西口在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终宗旨,也由此成了纪录片《西口在望》的现实意义和终极价值。

在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纪录片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项目出现,尽管这样内容可能更纯粹、文化思考可能更干净,但却显得特别孤立和突兀。作为一个经济和资源并不十分雄厚的电视台,操纵这样的题材,必须兼顾媒体反映时代的社会责任功能和记录历史的文化品格乃至思想力量的功能。在张敬民常务副台长的亲自“操刀”和局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黄河电视台充分整合固有广播、电视两种媒体兼备、内宣外宣并重的资源优势,发挥媒体关注社会、践行责任的作用,推出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西口在望,该活动包含了11项具体内容,有新闻报道、文化访谈、图片征集、画家采风、民歌搜集、丛书出版、纪录片拍摄等,特别是在纪录片的拍摄上,富有创新地实现了四个结合,使媒体语境下电视文化纪录片的作用充分彰显,功能得以拓展。

第一,将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变迁与走西口几百年的历史变迁相结合,找到两者之间一脉相承的精神渊源。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让中国重新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大潮中蕴涵的创新精神、变革精神、开拓精神和走西口先民体现的开拓、融合、冒险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精神层面的一致和连通,在《走西口》纪录片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在片中,观众既可以感受到走西口先民留宝、留柱,冒着被官府杀头的危险和荒漠风沙的袭击,来到内蒙古包头逃荒求生的胆略,也能够体味到现代的西口后人韩志光“走出去就是好,只要敢走,就会有出路”的气魄。既可以感受到当年晋剧表演艺术家“水上漂”在女儿去世的当天,忍悲含痛、信守对当地戏迷的承诺、毅然登台演唱的悲壮,也可以体味到普通山西人说一不二、以义致利的精神操守;既可以感受到当年保德走西口农民因地制宜发明了农业气象专用图葫芦图的聪颖和智慧,也能够体会到几十年将自己家的积蓄用来填沟造地的岳保生的执著;既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巴氏宗庙让走西口汉族先民租用土地的博大和宽容,也能够感受到呼和浩特晋剧团乔惠民潜心打造草原晋剧的变革和适应……西口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就是这样古今映照,新老传承,在整个纪录片中,历史和现实都惊人地体现出一种传承的历史脉络,一种宏大的精神视野。

同类推荐
  • 文化创意策划学

    文化创意策划学

    本书对文化创意策划的基本原理、思维方式、运作程序及技术路径等,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阐述。
  • 回族史话

    回族史话

    本书介绍了回族的历史文化和杰出人物,以及回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 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和中国人

    本书集合英国汉学家翟理思的3种著作《中国和中国人》、《中国的文明》、《中国札记》合辑而成,其内容不但包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法律、教育、宗教、哲学,也包括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方方面面:占卜、赌博、和尚、文字、迷信、礼节、娱乐、新年、鸦片、风水、打油诗、妇女的地位、不同时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整洁健身(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整洁健身(中)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浩浩五千年,哪怕是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都弥足珍贵,因为他们的存在就代表了历史的诉说。西安碑林及城墙由来已久,碑林所展现的建筑风格及碑上的篆刻文字讲述了哪段历史?城墙与护城河、吊桥、箭楼、角楼等又有何关系?碑林与城墙的现状又如何?在本书中读者都可以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霸个魔君玩亲亲

    霸个魔君玩亲亲

    被“魔咒之书”选中的女人,唯一的解救方法竟然是——魔王的七夜恩宠,欢爱过后,她以为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色男,谁知道,竟被强迫为妃,哭,可以拒绝么?他是魔界之王,他的女人只能是她,永世的诅咒,只会换来更强大的力量,究竟谁?才是王者。
  • 守护甜心:樱漾蕊落

    守护甜心:樱漾蕊落

    当七月的风再次吹过的时候,他和她已经不在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上,失去了曾经萦绕村民耳旁多次的歌声。天空依旧是蓝蓝的,却失去了往日的那片光辉。歌声依旧是悠扬的,却早已销声匿迹。命运齿轮的转动,决定了他和她。继续回想当初,那是多么快乐而自由的日子啊。回首遥望当年,那是多么幸福而甜蜜啊。只不过,我们并不想说那么多的话,闭嘴就足够了。
  • 异世落日巅峰

    异世落日巅峰

    羿辰被追杀时竟莫名其妙地穿越到异世,在无意中发现自己沉寂许久的血脉竟意外重新开启。血脉之力在逐渐苏醒,羿辰也在不断变强。在实力渐渐变强时,一扇蕴藏惊天秘密的大门也在向他打开。到底让自己穿越来到异世的那股神秘力量来自哪里,爷爷交给自己的玉佩里面又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个阴谋,而自己正是这个阴谋中至关重要的棋子。面对威胁,到底是做棋子做到底,还是大义灭亲,击破阴谋,羿辰又该如何抉择。
  • 异能王都

    异能王都

    异能觉醒后的吴灵,在加入王都这个组织后,在慢慢的成长的他,慢慢发现了当年组织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最后,吴灵又会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 武帝重生

    武帝重生

    野兽武帝,异界重生。一位现代的形意拳宗师,重生在一名修为被人废除、又被女人抛弃的懦弱少年身上。于是,修炼形意十二形,凝聚十二系魔法于丹田,模仿太阳系创造宇宙丹田,天赋横扫一切超级天才!强者的灵魂,枭雄的本质,无论重生在谁身上,都不会改变!从禽兽狠辣、嗜血疯狂的野兽宗师,逐渐蜕变为侠骨柔肠、浩然正气的一代帝王,只因要打破这天地桎梏、人伦命运,追求那万象红尘、本心天道!
  • 从时光旁路过

    从时光旁路过

    他和她,一起走过了三年,就是那对爱的懵懂和羞涩,三年一晃而过,留下的只有但但回忆和一丝丝挥不去的遗憾,此后便有了那样的不舍与心酸。。。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本书作者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宗教最终产生的过程。
  • 强势归来,谁奈吾何

    强势归来,谁奈吾何

    他强势归来!曾经害过他的人都等着吧!这一次后宫、小弟、法宝、权力...他都有了。
  • 前世萌狐妖

    前世萌狐妖

    续缘池边捡到的小狐妖涂山露露,续缘池边失踪的涂山二当家涂山莲莲,续缘池边被发现的东方阴日尸体,一切都似乎毫无关联,但却如此巧合……
  • 时光机读档

    时光机读档

    很明显的这个自己投入了期望的文字扑街了,一次不好的体验也认清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