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4节外戚将星背后的悲剧家族
“明犯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属国兵,远征窃据康居的郅支单于,郅支竟被一战授首,陈汤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下了这一豪言壮语。
想当初,匈奴被大汉赶出了视野,落败西迁的北匈奴却把罗马搅了个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无论匈奴在西方是怎样的所向披靡,在汉家名将的照耀下却也黯然失色。汉朝名将如云,最著名的莫过于卫青和霍去病了。“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这是汉武帝时民间盛传的歌谣。卫氏家族一时富贵震天下,原为平阳家奴,却在短短十几年间步入王朝的上层,归根结底,皇后卫子夫只是一面虚幌,但也正是由于这层特别的关系,这两位名将才得以少年得志,纵横大漠。
然而,外戚将星的背后也有着不少落寞的身影,其中最为让人感叹的便是李氏一族,祖父、父亲、儿子一直在外戚将军的阴影下重复着类似的悲剧。
想当初,飞将军李广年轻时便以武勇得到文帝赏识,景帝时曾任平七国乱的先锋,武帝即位之初,和程不识并列当世两大名将。然而,这位被誉为“才气天下无双”,骁勇无比,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名将却一生都郁郁不得志,始终不得封侯。后来,因汉武帝、卫青等人一心欲令公孙敖立功封侯,命李广由小路协同包抄,不料,李广因迷路错失了合围任务。
李广不愿以三朝老将之尊,去面对主帅卫青所派的军法官的审问,于是,发出“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闽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意!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感叹,最后引刀自刭。
李广死时,其子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李广死后第二年,李广的弟弟李蔡因罪自杀。元狩四年,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夺下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取代父亲李广为郎中令。然而,李敢对于父亲的冤死一直耿耿于怀,找了个机会,打伤了卫青。虽然卫青没有声张,但还是被年轻气盛的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决定为舅舅出这口气。后来,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霍去病暗箭射杀。当时霍去病正被武帝宠,武帝辩说:“鹿触杀之。”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到了李敢之子李陵这里,遭遇更惨。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骑兵三万出酒泉伐匈奴,原本负责后勤的李陵主动请求以自己的五千人独当一面,以少击众,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因此,这次兵分三路,李广利是主力,李陵和另外一军是偏师。
李陵根据既定计划,率其部卒出居边塞以北千余里,行军三十日到达浚稽山南的龙勒水,和单于三万人遭遇,连战十余日,所杀伤已超过自己兵力的总数。匈奴连死伤的人也来不及搬走。单于惊恐不已,准备溃逃。李陵也因孤军深入,给养不济,苦等李广利救援,却毫无消息。此时,李陵部下一名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所辱,一怒投奔匈奴,将李陵虚实一一吐露。在单于的大举围攻下,李陵血战数日,矢尽援绝,被迫投降。
如果李陵像当年的祖父一样以身殉国,或许不会招来如此多的骂名,然而,李陵“留得青山在”的做法却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在狂怒的汉武帝面前,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了几句,被武帝反认为司马迁替李陵做说客,有意中伤和贬低李广利,遂处司马迁以腐刑,于是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然而,等汉武帝回过味来,才想明白李陵是无援致败,于是又遣使慰问逃回来的李陵部下。
一年之后,即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派李广利、路博德及游击将军韩说兵分三路进击匈奴,同时派常败将军公孙敖乘隙深入匈奴腹地,以图救出李陵。不过,在这里,刘彻又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欲救李陵,却派此三员或是李陵死敌、或是无能惧死之辈,那又如何能成功呢?果不其然,三军和匈奴未触即溃。公孙敖回报却说“捕得生口,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武帝震怒之下“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而实际上给匈奴当教练的,乃是曾为汉塞外都尉后降匈奴的李绪。很难说把李绪当成李陵,不是李广利、路博德、韩说三人为推诿败绩和嫉妒李陵而使的借刀杀人之计。
至此,家人的惨遇让李陵伤透了心,然而,即便这样,他也没有率领匈奴兵马,杀回中原,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了李绪,在为自己复仇的同时也为汉朝清除了一大隐患。
从祖父到孙辈,李氏家族和同时期汉武帝所器重的三位外戚将军之间矛盾纠结,每一次冲突激化都以李家的失败而告终。比较起李广的自杀、李敢的被杀,李陵的投降或许也可算是因祸得福了。
投降匈奴后,当时的匈奴单于封李陵为右校王,颇为器重,在得知李陵在汉地的妻子被诛杀后,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李陵。封侯为王,李陵算是超额完成了李氏家族几代人的夙愿,不过却是在敌人的赏识下。不过,李陵对匈奴的态度却是“非暴力不合作”,他带着匈奴公主住到偏远的地方,只有在遇到单于要决大事时,才在单于的传召中“入与决”。
在《汉书》中,除了《李陵传》外,在《匈奴传》中还有一些对李陵的提及,征和三年即公元前90年,在匈奴和汉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会战中,李陵被用人不疑的单于安排协助一匈奴大将军围攻汉军,而他和汉军会战的初战地点,正是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与匈奴最后一战的战地:浚稽山。
这一次,李陵又败了。史书中对于李陵作战的记述只有两次,两次都是告负。不过,第一次是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同多于自己数倍的敌军交战数十次,虽败犹荣;第二次,面对文官出身的汉朝将军商丘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李陵依旧大败而归,百分之九十九是战场上的故意放水。
对于李陵来说,家人的悲惨遭遇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不过,他一直秉承着一个原则:汉虽负陵,而陵不负汉。
汉武帝死后,李陵的好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派遣李陵的旧交任立政等任使者,前往匈奴,顺便说服李陵回归。当着匈奴陪同官员,任立政一语双关:“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其言下之意是:大赦了,你不会被追究了;咱们大汉朝新主圣明,又是哥们当政,谁还敢找你麻烦?
“请少卿回归故乡,毋忧富贵。”面对好友的一再劝说,李陵无奈地苦笑:“回归容易,只怕再次受辱,奈何!”历史证明,李陵这次的选择是明智的。曾掌握权柄、劝他回归的两位老友的下场都很惨:上官桀以谋反罪被处死,霍光以顾命大臣身份辅佐两任汉帝,权高名重,青史留名,却治家无方,死后全家被诛。个人尚且不保,李陵如果回归,恐怕也会成为新一轮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苏武牧羊于北海之时,曾与李陵把酒言欢。后来,在李陵的帮助下,苏武归汉,李陵曾在《答苏武书》中写道:“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莫耶!愿足下勿复望陵。”
曾经的屈辱不能一受再受,曾经的伤疤不能一揭再揭,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李陵已将现实看得十分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