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头的椽子先糟,做人太张扬,处处锋芒毕露难免会惹祸上身。二十几岁男人本来处世经验就不足,要保全自己,必须懂得低调谨慎、韬光养晦的道理。“防一点”就是要你收回自己的锋芒,学会低调谨慎,同时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做人的尺度。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将会少一些坎坷,多一分平坦。
防人之心不可无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指日可待,正打算出兵攻楚,向血气方刚的将军李信问道:“进攻楚国需多少兵力?”
“有20万就够了。”
秦王嬴政又问老将王翦同样的问题,王翦道:“楚是强敌,需有60万大军方有胜算。”
秦王嬴政认为王翦老迈,还是少壮的李信的话较为可靠,于是派李信率20万大军出击。王翦则因秦王未采纳己见,称病还乡了。事实正如王翦所料,秦国并非轻而易举取下楚国,李信因兵力不足,迅速败北。秦王嬴政得到消息后,立刻驱车往访王翦,并虚心赔礼道:“寡人不听将军之言,才有今日败战。寡人知将军身体欠安,但恳请将军为秦大业,勉力率军出征。”
“君王若坚要用我这老迈之身,请备60万大军,供臣讨楚。”
“万事依将军。”
即使对势如中天的秦国而言,调度60万大军也并非容易的事。秦王征集全国兵将,才勉强凑成此数。王翦率军出征之日,秦王亲送大军到灞水之滨。在途中,王翦恳请秦王赏赐上好田宅,以为大军彩头。
秦王笑道:“将军请安心出征,本王自不会亏待你。”
“不。过去臣事君王的将军,战胜从未立刻封侯,所以须趁君王信赖未衰之时,讨得能讨的赏赐。”
当大军抵函谷关时,王翦又遣使者返回京城,讨领土地为赏。以后,他又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停派遣使者返都讨赏。
有人看不过去,忠告王翦:“将军讨赏次数,似乎太过频繁。”
王翦道:“我这是为了我自身的安泰。试想君王为人冷酷,不轻易信用人,既将全国兵力60万交我率领,心中必定极度不安,怕我背叛,率大军转而攻秦。此时,若我不停讨赏,君王定会以为我是忠臣,只想自他处获得褒奖赏赐,在秦安享晚年。君王既安心,则我身亦安泰。”
官场险恶,帝王残暴,还是早留后路,防患于未然的好啊!
世事险恶,人心叵测。人生如战场,与人交往,难免会遇到出卖、中伤、陷阱等防不胜防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以己度人,以为别人也都是忠厚老实的,而要时时警惕提防,为自己悄悄穿上防弹衣。这也是我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
渔夫很早就起来去赶海,在黎明的微光中,他已经站在没膝的海水中,把捕捉到的海鲜熟练地扔进大篓子里并带回家。
就这样,在渔夫家里,一只牡蛎遇到了几条小鱼。它们被扔在地上,喘着粗气,脸色十分难看。
“哎,我真害怕,在这儿我们都得死,真没有办法呀!”牡蛎从来没有这样忧伤绝望过,它望着同伴们低声地说。
这时,一只老鼠恰好从这儿经过。牡蛎准备利用这从天而降的唯一机会:“老鼠,请您听着,您的心肠这么好,肯定能把我带到海边去吧?”
老鼠看了牡蛎一眼,心想,这个牡蛎又漂亮又肥大,一定有许多可口的、富有营养的精肉。
“马上就行动!”老鼠回答,他已经决定要吃掉牡蛎,“不过,为了把你带到海边,你得把壳张开一点。你的壳紧闭着,我怎么带你走呀!”
“哦,听你的!”牡蛎答应了。但是,他十分警惕地半张半开而没有全张开,因为,牡蛎也不是傻瓜。
老鼠立刻伸过嘴巴就咬。尽管他的行动迅速,但牡蛎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一步,一下子就夹住了老鼠的脑袋。
老鼠疼得吱吱叫。这叫声传到猫的耳朵里,猫立刻跑过来,捉住了老鼠。
在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太多的谎言,我们无法回避它们,只有去勇敢面对、仔细鉴别。
有人讲过一位富翁和他孙子之间的故事:
一天,一位老富翁在家中和小孙子一起玩儿,小孙子在屋里跑来跑去,玩得十分高兴。突然老富翁把小孙子抱到窗台上,并鼓励他,叫他从窗台纵身向下跳。小孙子第一次跳下时,他便接住了他,再跳,又接住了他。于是他又再次把小孙子抱上窗台,接着鼓励他向下跳,并做出伸手去接他的动作。小孙子有了上两次的经验,觉得这样很好玩,就毫不犹豫地跳了下来。但是在这次,老富翁没有去接孙子,而是突然收手,小孙子重重地摔在地板上,痛得失声大哭。
这时,一位客人刚好从此地经过,目睹了一切,十分惊讶,忙走上前向这位爷爷询问为何如此虐待自己的孙子。
老富翁笑着说:“我这样做是让他从小就知道,任何人的话都不可以轻信,也包括我——他的爷爷。”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心中先存几分戒心,那么世界上绝大多数骗局将都会被识破。
也许你和某人只是普通朋友,虽然也一起吃过饭,但还谈不上交情;也许你和某人曾是好友,但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络了,感情似乎已经淡了。如果这样的人突然和你联系起来,或者是对你热情起来,那么你就应该有所警觉了,因为这种行为表示他可能对你有所企图。而这时候,你就要冷静待之,保持距离,才不会被烫到。
即使你认为这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真的没有“危险”之后,你的态度仍要有所保留,因为这只是你的主观认定,并不一定正确。所以面对这突然升温的友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推不迎。“不推”是不立即回绝对方的“好意”,就算你已经看出对方的企图也不要立即回绝,否则很可能得罪一个人;但也不可迫不及待地迎上去,因为这会让你没有抽身的机会,抽了身又得罪对方,把自己变得很被动。不推不迎就好比男女谈恋爱,回应得太热烈,有时会让自己迷失;若突然斩断“情丝”,则会惹恼对方。
冷眼以观。“冷眼”是指不动情,因为一动情就会失去判断的准确性。此时不如冷静地观看他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并且做好防御,以免措手不及。一般来说,对方若对你有所企图,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图穷匕现”,显现他的真目的,他不会跟你长时间耗下去的。
礼尚往来。对这种友情,你要“投桃报李”,他请你吃饭,你送他礼物;他帮你忙,你也要有所回报。否则他若真的对你有所企图,你会“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好意思回绝,被他牢牢地控制住。想要临阵脱逃,恐怕没那么容易。
智者总是以低姿态示人
真正有修为的人,决不会拔高自己看轻他人,总是以一种低姿态示人。把“忍狂妄,忍狷介,耐清寂,耐不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坚定不渝地执行。
低调是智慧做人的一种方式,与人相处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就会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在交际中他就会放松警惕性。当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你,也就不会与你计较一时的长短是非。男人如果不懂得低调的智慧,反而过于猖狂跋扈,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三国人物中,能征善战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原来是袁术的部将。其于建安五年渡过长江经营江东地区,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奋勇征战,终于占据了江东的大片土地。这时,孙策听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犬牙交错,难分难解,便准备率军渡江北上,乘虚袭击曹操的老巢——许昌。
孙策准备率兵攻击许昌的消息传到曹操前敌大营之后,引起了曹军诸将上下一片混乱,给久战官渡不下的曹操出了一道难题。曹操毕竟是一代枭雄,也精于谋略,然而这一次却使他左右为难,决策难定。他考虑到:如果现在舍去袁绍,来日再兴师征讨,势必要耗费更大的精力,因此不能丢弃眼前这个歼灭袁绍的天赐良机;但是,如果继续屯兵官渡,而孙策果真渡江北上,许昌守备空虚,很可能失守,一旦其攻陷许昌,则根本动摇,这是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老谋深算的曹操也一时举棋不定,在大帐中踱步,进退两难。然而这一切,都被郭嘉看在眼里。郭嘉,字奉孝,是东汉末年曹操身边的著名谋士。他一直就有济世安民之志,能谋善断,大智大慧。起初,他投奔割据北方的袁绍,但他很快看出袁绍徒有虚名,只是一个优柔寡断、不善于用人而难以成就大业的庸主,于是便转离开当时在军事上还占有很大优势的袁绍,毅然转而投奔曹操。
郭嘉于汉献帝建安元年来到许昌,经荀彧引荐,见到了曹操。两人在一起举酒痛饮,纵论天下局势,曹操慧眼识人,对郭嘉的才情志向极为欣赏,赞叹说:“使我成就大业的人,必定是郭奉孝!”而郭嘉对这位乱世雄杰也深表叹服,说:“曹操是我郭嘉千里寻觅的入主!”曹操当即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一番英雄惺惺相惜之后,郭嘉尽心竭力地为曹操平定汉末群雄的大业出谋划策。郭嘉洞悉了曹操的心思,他站出来说道:“最近孙策削平了江东五郡,占了不小的地方,也诛杀了不少江东豪杰。他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暂时笼络住几个为他拼死效力的人。但是孙策为人狂傲,处世不慎,常常大意而没有必须的戒备之心,这是他致命的弱点。因此,目前他虽然拥有数十万之众,但由于这种性格的缺陷,他仍然像一个奔走在沙漠的迷途者。他在江东攻城略地,兼并群雄,肯定结下了不少仇家。所以,孙策不足为患,臣料定他必将死于小人之手。”
足智多谋的郭嘉从分析孙策的性格入手,明确地指出了孙策在为人处世中有猖狂之相。猖狂之态不忍,别人就会看你不顺眼,言谈过于狂妄,别人就会记恨在心,而这一切,正是孙策的致使弱点,所以郭嘉敢于断定孙策将有不测之祸而难以成就大业,因此他坚决主张曹操继续屯兵官渡,削平袁绍,对孙策的进犯之举暂不必放在心上。
郭嘉还对袁绍的弱点进行了分析,毅然断定曹军必胜。这些细微精到的分析,解除了曹操“后院起火”的心头之忧,鼓舞了曹操平定袁绍的意志。尔后,曹操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捷,巩固了他在北方的统治。而孙策的命运也正如郭嘉所料,他在率兵进攻之前,命丧于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
以低调的心态做人处世,是非常重要的。你以低姿态出现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合作。实际上越是表面谦虚的人,越是非常聪明的人,越是工作认真的人。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时,你就已经获得了成功。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观点,尤其自己干得不错时,更认为别人的观点不如自己的高明。有时还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样很不好。实际上,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别人也一样,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对。你批评他,他会极力维护自己的观念,而驳斥你的观点。这样争来争去,争得面红耳赤,只会大伤和气。所以,要认真听取并分析别人的观点,为什么他会有那种观点,是不是也有一定道理?批评别人的观点,无异于否认他这个人。因此,最好是容忍别人的观点,即便不赞成,也要保持沉默。等到他的观点在实践中确实证明行不通了,他就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会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你谦虚时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就会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默契,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
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只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作为二十几岁的男人,要想圆融做人,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
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从内心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知不觉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为人处世时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就是在无形之中对对方的自尊和自信进行挑战与轻视,对方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这也正如希腊一位叫希尔泰的学者所说的:“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傲慢总是在成功即将破灭之时,及时出现。傲慢一现,灾祸必至,谋事必败。”所以说,检点个人的言行也很重要。
那么做人应该怎样检点自己的言行呢?似乎没有一个严格的定论。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做人要谦逊,不能自作聪明,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总多一点智慧。巴甫洛夫说:“绝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谦逊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去贬低自己、妄自菲薄,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充实自我。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里,那些成功的人都是饱满的谷穗——谦虚而充实,他们都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
19世纪60年代,法朗士和一批法国热爱文学的青年,准备创办一个文学刊物,法朗士决定写信给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请求他写一封回信作为该刊的序言。雨果几天后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回了信,青年们急切地打开一看,里面写着:“年轻人,我是过去,你们是未来。我是一片树叶,你们是森林。我是一支蜡烛,你们是万道霞光。我只是一道小溪,你们是汪洋大海……”看了雨果的回信,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伟大的文学家雨果写的。后经雨果女友朱丽叶特证实确是出自雨果亲笔之手,然而,法朗士担心此信会影响雨果的名誉就没有放在刊物上予以发表。
其实,这封信恰恰是雨果谦虚品质的体现,它不仅无损诗人的名誉,反而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家伟大和高尚的品质。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85年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有一次,杰斐逊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伟大的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地回答说。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因为在临战指挥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卓越功勋,战后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景仰。
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一口拒绝了。他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在我的铜像上拉粪,那是多么地有煞风景啊。所以我看还是免了吧!”
正如高尔基所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逊镶边,就会更灿烂夺目。”雨果、杰斐逊、丘吉尔堪称谦逊的典范,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出,谦逊并非自我否定,它是自我肯定,表明我们为人的正直与修养。
这里讲一个著名的懂得“低头”的故事:
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进门时目不斜视,他的头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惨相”,笑笑说:“很痛是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