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94600000011

第11章 重温胡适(1)

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罗泽南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胡适

为什么要读胡适?

S兄:

……你问我,为什么这两年屡屡推荐你读胡适:胡适的书,或者关于他的书?

模仿胡适的老师、历史学家布尔的口吻:“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年纪越大,越觉出胡适的重要性;而且不必和谁对比,他就是我们思想的维生素C。

许多人都喜欢拿胡适与鲁迅对比,抬高一者,贬斥另一者,譬如布尔之言,换作他们,可能会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胡适比鲁迅更重要。”我说过,鲁迅与胡适并不构成鱼与熊掌的二元关系,对我而言,他们都无比重要,如果说胡适是维生素C,鲁迅则是钙片,你愿意缺哪一个呢。他们都不可或缺。

据我的阅读经验,鲁迅如高山,胡适如平原。我从16岁开始读鲁迅,此后每重读一次,感悟便深一层,诚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过这座高山,只能仰止,无从超越:一来,鲁迅难以被超越,他是迈古超今、空前绝后的人物,鲁迅之前,并无鲁迅,鲁迅之后,再无鲁迅(窃以为鲁迅之为鲁迅,个体的因素要超过时代的因素,而非相反,如今颇有一些人强调,没有民国,就没有鲁迅,事实上,民国自始至终却只有一个鲁迅);二来,他不是我的路标,无须超越。

今年我在乡下,重读鲁迅杂文集,以其写作时间为序,愈读到晚年,愈发心痛。我以为在《三闲集》《二心集》之后,他的大多杂文,除了教人如何疑心、如何刻薄、如何骂战之外,意思实在不大,原本可以不写。早在1925年底,他编《华盖集》,便意识到“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尽管他“并不惧惮这些”,然而我们却深深为之惋惜。以鲁迅之雄才,“写这些无聊的东西”所耗费的精力与时光,若用来写作《故事新编》或《中国小说史略》之类,那该多好。

所以我从不建议你多读鲁迅,他生命晚期的作品,粗览即可,他既百无聊赖,你何必陪他空虚;更不建议你学鲁迅写作,他的杂文,陈义再高,都难改病态的本色。相比之下,胡适就健康多了(当然另有一个原因,鲁迅不可学而胡适可学,正如李白不可学而杜甫可学、苏轼不可学而辛弃疾可学)。

病态与健康之别,不仅取决于思想,更取决于思想的逻辑与风度。我们读胡适,他说出了什么道理,只是第二义,第一义在于他怎么说理。学习写文章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他写什么,第二重看他怎么写,第三重看他怎么不写(为什么这样写而非那样写)。读胡适,眼光要停留在第二重——他不是文章大家,第三重就不必琢磨了。

胡适说理,第一贵在晓畅、通达。其白开水般的文风,历来备受讥嘲,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读者越多越好,这就决定了他们行文尽量平白如话,最好连引车卖浆者,都爱读,能明了,想想看,为什么“我的朋友胡适之”名满天下,胡适之的朋友遍布三教九流呢,从其文章,可窥一斑。

他的文章,通俗到什么地步呢,如《差不多先生传》,立意并不低,却可以当作童话,给小朋友读。

而且,文字通达的背后,往往是道理的通达,你看一些学者,写文章艰深晦涩、缠杂不清,原因之一,即他们尚未把道理想清楚,从而造成了表达的滞碍。胡适的文字,老实说并不好,却因道理的通达,给人以干净、辽阔之感。

第二贵在逻辑、理性。去年谢泳先生编选的《独立评论文选》出版,我读罢,感慨万千,胡适能成为百年一人,绝非偶然。此书选文逾百篇,作者皆一时俊彦,包括胡适、任鸿隽、傅斯年、蒋廷黻、丁文江、陈之迈、张佛泉等,他们之间,不乏争论,如轰动一时的“民主与独裁之争”等,八十年后再回首,胡适完胜。他说民主、论宪政,至今犹不过时。能够支撑他在狂热而迷惘的乱世之中保持清醒的判断,支撑他的观念穿越百年风雨而依然挺拔、清澈,正基于逻辑和理性的力量。

第三贵在平和、宽容。读胡适的文章,你几乎难觅一丝火气、戾气、装腔作势、剑拔弩张,无论谈哲学、政治,还是生死、爱情,都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犾如晚饭之后邻家老人和你拉家常。甚至在其早年便是如此,这一度令我诧异,后来渐渐明白了,这不仅可以归结于他的思想,还需要上溯他的出身和家教。他一直感激母亲的九年教育,“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你若有心,可对比一下少年生活对鲁迅的影响。

胡适照

宽容之于胡适,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和灵魂。我平时爱讲平恕之道,这一“恕”字,可以胡适为例。1930年4月30日,他复信杨杏佛:“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此前还有一段,言及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与鲁迅兄弟谈《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应该这样改作,唐僧取了经回到通天河边,梦见黄风大王等等妖魔向他索命。唐僧醒来,叫三个徒弟驾云把经卷送回唐土去讫。他自己却念动真言,把当日想吃唐僧一块肉延寿三千年的一切冤魂都召请来。他自己动手,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他们吃。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极乐世界,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如此结束,最合佛教精神。”

放眼二十世纪,能说这番话且令人感到发自肺腑,唯胡适一人。

这些“贵在”,都是我们阅读胡适的缘由,也许你并不认同,没关系,只要你去读他,你终将发现,与他同行,将是多么幸运。如果说读鲁迅,可以发掘我们生命的深度,那么读胡适,则可以拓开我们生命的宽度。我将胡适比作平原,他的辽阔与坦荡,恐怕穷尽我们漫漫一生,都无法企及,然而我们不必越过他,我们只须追随他的足迹:读胡适,做公民。

2013年6月28日

怎样读胡适?

S兄:

……承蒙不弃,命我再谈谈怎样读胡适。胡适一生笔耕不辍,可谓“文名满天下,卷帙对平生”,其作品,中英文加起来,当在两千万字以上;别人写他的文字,更是无以计数。如果你要当“胡学家”,恐怕不能漏过其中任何一本;倘只想了解胡适这个人及其思想,那么,该读哪些书,如何阅读,正可说道一二。

对初学者而言,读胡适当从传记读起。其传记,包括自传和他传,我读过不下十种,有名家之作,亦有无名者之作,有学者的手笔,亦有文青的感怀,有胡适同时代人的见证,亦有仰慕他的后辈追索他的足迹。尽管乔治·奥威尔嘲讽道:“自传只有在其披露了某些丢脸之事时才可信。”论可信度,还是应该先读胡适的自传:一是《四十自述》,由书名可知,此书只写到四十岁,胡适的生命,随岁月浩荡,越到晚年越波澜壮阔、光华夺目,所以还得读第二本,唐德刚记录、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是口述史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读上三五遍,也许你会发现,唐德刚的注释,比胡适的口述还有看头呢。

他人为胡适立传,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如胡兰成批评林语堂《苏东坡传》,称“只觉真是人不能写比他自己高的对象”,林语堂缺乏苏东坡旷达的胸襟,难以领会苏与王安石这一对政敌之间的深挚友情,以至于“帮苏东坡本人憎恨王安石,比当事人更甚”,“把王安石写得那样无趣”。胡适这辈子,论精神高度、深度,或不及鲁迅等人;论宽度,不止民国,放眼百年,谁人能及?对此认知不足,描摹胡适,不免局促,将他的形象脸谱化、狭隘化,丰腴的精神瘦成了一条干枯的河流。

在我看来,写胡适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自由(胡适对自由精神的体悟和践履,百年一人而已),二是怀疑。这里单说后者。胡适主张“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为胡适立传,如何能忘记“在不疑处有疑”的原则,陷入对传主的迷信,导致胡适说过什么就是什么,江勇振将此戏称为“胡适说过就算主义”。其实胡适的文章,不乏错谬(如“容忍与自由”一文,胡适便记错了布尔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时间;“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为蒋总统祝寿”,他记错了第一次见蒋介石的时间;1945年,他致信王征,引用一句老话“为政不在多计画,在力行如何耳”,就我所见,吾国无此老话,申公的原话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不知这是胡适记错了呢,抑或故意杜撰,以契其说),甚至还有故意撒谎的地方。对此,不为尊者讳,直指其错误,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倘为胡适遮羞,反而玷污了他的光辉,胡适传便名不副实。

基于对怀疑精神的贯彻,胡适的传记,我最中意江勇振所撰《舍我其谁:胡适》(皇皇巨着,共计五部,迄今已经出版两部)——这不是最好的一部,而是最不坏的一部。江勇振写胡适,一直将胡适当作平等的对象,不溢其美,不讳其过,相形之下,有些作者,因采取了仰视的姿态,则无法望见胡适背后的暗影与伤痕,他们笔下的胡适只可能是片面、单向度的胡适。当然,江勇振的胡适传并不完美,一来,他虽秉笔直书,火气未免太大了(此即胡适所批判的“正义的火气”),对同行的鄙夷和奚落比比皆是,有时竟压倒了正题;二来,“舍我其谁”之名,更适用于陈独秀、梁漱溟等,我觉得不宜用来概括胡适的平生。

还有一本书,严格来讲,不是传记,却可纳入传记之列,即唐德刚《胡适杂忆》。唐德刚虽是胡适的弟子辈,写起胡适,却从不屈身,那一口一个“胡老师”,更像是调侃。这是立传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平等。平视胡适,因而能体味胡适生命深处的种种矛盾与苦衷,如其“懦弱的本性”、对雷震的内疚等;平视胡适,才能发出这样的持平之论:“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而且,不像其他传记作者的一本正经,唐德刚的口语化写作,使胡适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简直把胡适写活了”。这正是胡适最喜欢的写法,如其所云:“用力写出的文章,要使别人觉得‘就站在我身旁在亲口慢慢地跟我讲一样’,这样的清楚明白就行。”胡适桃李满天下,论文风,大抵只有唐德刚继承了他的衣钵。

接下来说年谱。年谱可谓编年体的传记,相比传记,更直观,更朴实。不过今人对这一体例似乎有些隔膜。有一回我在微博推荐胡适的年谱,竟有人问:年谱是什么,年画吗?

胡适曾为章学诚与齐白石修年谱(《章实斋先生年谱》、《齐白石年谱》)。他本人的年谱,恕我孤陋,只见过三种。最着名的那部,自然是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此书费时十余年,共计十卷,三百万言,巨细无遗,“是中国年谱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工程”。既曰“工程”,注定难以普及,而适用于专业研究,或者将十卷本捆起来,作为凶器,当头一棒,轻者脑震荡,重者一命呜呼。

附带说一点,《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出版之际,曾请余英时作序,余先生擅作长序,下笔四万言,名“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后来他为《胡适日记全集》作序,长达八万言,名“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这些序言,汇成一书,即《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由于这封信主要谈入门读物,研究胡适的书,暂且搁置,否则余先生此书,堪为必读之首。

说起长序,想起了唐德刚的《胡适杂忆》。我将此书纳入传记之列,这本是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的序言。“在动手翻译这本小书之前,我曾遵刘绍唐先生之嘱,先写一篇《导言》或《序文》。谁知一写就阴差阳错,糊里糊涂地写了十余万言;结果,自成一部小书,取名《胡适杂忆》,反要请周策纵、夏志清两先生来为我作序了。”

大陆出过两本胡适年谱,一是曹伯言、季维龙版,二是耿云志版,皆出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早已湮没成尘,几乎无迹可寻。2012年,耿云志修订的《胡适年谱》重出江湖,我们终于不必再依赖电子书。不过,耿版虽经修订,还是不如曹、季版翔实。好在年谱的要义在于线,而非面,翔实与否,不是考量的第一标尺。况且市面之上,你只能买到耿云志版《胡适年谱(修订本)》,别无选择。

胡颂平编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发现最后四年篇幅过重,几占全谱三分之一,遂抽出部分内容,编成《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说起来,没有哪个人比他更适合写作此书。从1937年起,胡颂平一直追随其浙江同乡朱家骅,达20年之久。1957年秋,朱家骅辞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职,翌年,胡适接任,作为胡适担任中国公学校长时期的学生,胡颂平义不容辞,留守中研院,成为了胡适的秘书和助手,再续师生缘。胡适生命最后四载,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助理,是学生,还是保姆,是儿子(他少胡适13岁,隔了半代人)。他对胡适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在学术,更在生活。在我看来,《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最有意思的细节,恰恰在于生活点滴。论胡适的学术与政治思想,可参其文集、书信、日记;追寻他晚年的生活史,这本谈话录是最可信赖的文本,也许没有之一。

譬如这样的细节。1960年12月30日早晨,胡适喉部有些发炎,胡颂平怀疑,昨晚喝的酒有问题,胡适说:“不要怪人,连医生也不敢随便说的话,怎么好怪人家的酒不好。”胡适的风度,有口皆碑,什么叫风度,这就是。

1961年12月2日,胡适与胡颂平谈起蒜的气味:“李石曾,他是北方人,爱吃大蒜,身旁还带有大蒜。那天他来看我,我和我的太太都在家里。我和他在谈天,一会儿,我的太太来说:‘适之,你不是有约会吗?’我们仍旧谈下去。一会儿,我的太太又来说:‘你的约会时间快到了。’这分明是送客,我们谈了一点多钟,李石曾才走。我的太太说:‘他的大蒜气味这么重,你怎么忍得住?’我一点也不觉得。客人走后,太太赶快把门窗打开,烧起香来。”由此可见胡适与江冬秀的性情差异。这么好玩的轶事,倘胡颂平不记,谁人知道?

从1958年12月起,胡颂平开始秘密记录胡适的日常言行:“每晚从南港下班回家,想想白天适之先生的言谈,最感兴趣,若不设法保存,将会随同时光流失,岂不可惜。”大约一年后(1959年12月30日),胡适方才知情,不过他并未阻扰胡颂平为他所做的“起居注”。基于此,这本谈话录愈发可信。毛子水为此书作序,将其与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歌德谈话录》并论,我以为并不过分。不妨断言,读胡适,你可以不读《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却一定要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同类推荐
  • 彭阳情韵:彭阳文史资料选编

    彭阳情韵:彭阳文史资料选编

    彭阳县年轻而历史悠久。古称朝那,境内周山簇拥,红河、茹河横穿东西,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族人民,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昌盛作出了杰出贡献。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投文视楚”,魏晋时期皇甫谧“悬壶济世”,使彭阳闻名遐迩。进入近现代以来,富有革命传统的彭阳人民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振兴英勇奋斗,谱写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的华章。《彭阳情韵——彭阳文史资料选编》力求体裁灵活,秉笔直书,以哲学的思想、真实的史料、文学的语言,注重从个性特点印证历史,以“鲜活的历史经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行业,全景式展示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彭阳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 龙魂转世

    龙魂转世

    他,不得以而进入轮回转世,却成为灾难象征。他,只想孤身自守隐居山林,却因她踏入异空。他,穿越来到群英并起时代,却引发系列战乱。他,不是霸据一方实力诸侯,却左右三国时局。您,要想知道他的深切根源……
  • 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本书运用图文并茂和穿插知识花絮的形式向读者客观展示了西夏历史。
  • 乱世报魂

    乱世报魂

    生逢乱世,一个是军阀姨太,一个是报社总编。一场清末民初,抗日救国的变革乱世。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恨纠葛和国仇家恨。堪称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 全球通史3:中古时代

    全球通史3:中古时代

    本书介绍了中古时代的人类历史故事,内容包括:帝国余晖、国王执政官、第二罗马、阿拉伯帝国、新时代的足音、东方文明、孤单的文明。
热门推荐
  • 复仇女王顾熙儿

    复仇女王顾熙儿

    五年感情毁于一旦,一个柔弱的女子历经生死只为向他报仇,各种机缘巧合下完全蜕变成人人闻风丧胆的女王,但天眷好人,终也获得爱情
  • 穿越至千万年

    穿越至千万年

    “我现在是在哪里?”萧昕潼在一场车祸中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古代,还居然变成了一位被众人拥戴的法师?!她想回去却要等到下一次机会的灵魂互换,只可惜下一次的机会却在7年后?在这7年中萧昕潼究竟会在这里发生什么呢......
  • 仙帝归来女主小心

    仙帝归来女主小心

    曾经的她不懂情为何物,现在的她强势归来慢慢修仙路上却还要面对以前的小三(女主)对此伊凤天发誓,你欠我的不止一条命那么简单,我会把我拥有的一一拿回来。。。
  • 遇上恶魔公主:宝贝,别逃跑

    遇上恶魔公主:宝贝,别逃跑

    她注定要降临,她注定要掌控这个世界的,她注定是冷血的!
  • 无上龙脉

    无上龙脉

    萧阳从修炼中醒来,脸上挂着浓浓的笑意。天地万物此刻看得清楚明了了许多,感受到体内那充沛的力量,萧阳忍不住仰天长啸。“这么多年来,我萧阳今日终于可以再次修炼了。”“我萧阳,不是废物。”我只是不想做一个弱者!
  • wait

    wait

    我曾以为浪漫是能奋不顾身地爱你。后来,我才知道,浪漫是放手让你自由的飞,然后默默的把你留在心底。
  • 纵剑行刀逍遥客

    纵剑行刀逍遥客

    英雄如流的时代,少年横空出世,谛一页只属于强者的传奇故事。
  • 九重灵至尊

    九重灵至尊

    21世纪宅男莫风穿越异世界大陆,穿越在一个同名废物少爷身上。在这里强者为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九颗珠子吐出各种功法丹药神兵。看废物成为绝世强者纵横天下。
  • 退鬼符

    退鬼符

    云篆符箓?这个我会;风水堪虞?我也在行;梅花易数?我最精通;纳甲筮法?信手拈来;八字命理?这个……唉,你别走,这个我哥们很在行啊!从《周易参同契》到《皇极经世》;从《道藏》到《大藏经》;贯通儒释道,为你揭开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谜。
  • 青年人必备的成功资本

    青年人必备的成功资本

    本书开创了青年人必备的13种成功资本,包括:训练抵抗挫折的本领、学做利用时间的本领、掌握推销自己的要诀、成为一个出色的口才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