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12300000004

第4章 森林旅游文化总论(4)

在我国森林旅游业既是一种经济产业,也是一种文化产业,更是一种新型的生存方式。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是在生态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政府网2009年3月23日讯:据统计,2008年度我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2.74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87.37亿元。(http://www.forestry.gov.cn/distribution/2009/03/23/stly20090323360.html.)2009年3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出《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的通知》,反映了我们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同时,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要求现代人们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时,不断总结新的森林文化理论: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文化理论、生态道德理论等,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二、儒家旅游思想对森林旅游的影响

中国的森林旅游活动出现较早,但缺乏具体而系统的旅游理论支撑,早期的森林旅游理论散见于先秦诸子散文中及汉以后的文学著作与社会活动中。随着森林旅游活动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展开,人们的旅游观也随之不断地变化与发展,这是中国旅游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于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周礼是儒家旅游的前提,如“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礼·曾子问》)。旅游必须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节义以及修身养性、礼乐教化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理论。

(一)儒家的近游观

儒家重人伦,轻自然,反对读书人不顾家庭、不守孝道的滥游。所以在中国,人们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这可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中反映出来。圣人孔子是非常向往近游的,曾晰曾对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异常感叹地说自己的志向和曾晰是一样的。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而从宗族血缘关系来看,孝悌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儒家之所以提倡近游,应该给予如下认识:认为近游既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可以与父母家人享天伦之乐,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这种近游观的出现,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在生产力水平尚很低下的时代,劳动力很宝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二)儒家的远游观

儒家在主张近游的同时,并非无条件反对远游。儒家经典《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于为他而纷至沓来的客人的认同,也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肯定。儒家的“近游”与“远游”思想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依存。儒家鼓励读书人郊游以修身养性,陶冶性灵;同时提倡读书人游学,去锤炼意志,实现抱负。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儿子远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因为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父母在世之日,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孔子只是要求做儿子的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游览计划,把游览路线、时间、何时归来这类情况告诉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数。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在这里,儒家给所有的人规划了两种自我实现的途径:当孝子或当忠臣。前者的奋斗目标在于使家庭幸福,后者的奋斗目标是为国家致太平。由于儒家阳刚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身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因此,在儒家学说中,为父母做牺牲和为君国做牺牲,都属于仁人志士。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在中国旅游史上为什么近游理论较远游理论同样发达,探险旅游同怡情旅游一样受我国人民的重视。

(三)儒家的“比德说”

儒家对天下万物都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对万事万物都从道德角度来思考,这种思想落实到山水之上,就是对后世欣赏山水产生极大影响的“比德说”,这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比德说”是清人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首先提出的,源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君子比德”指的是自然物的性质特征与人的品格道德有相似之处,人对自然物的爱赏与赞美,归因于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能够比拟、象征人的某种美德;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某些属性特征“似有德者”。也就是将自然物的外观特征伦理化、人格化,从观念上将其纳入社会范畴,从而使自然之美与伦理之善联系起来。

孔子对于山水的审美,着力点在于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君子比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释:

1肯定了游观山水能给仁人君子以美的艺术享受,更主要的是道德熏陶。在儒家看来,山水并不是客观的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化、人格化、伦理化的山水。它具有与仁人君子相似的道德属性。

2“比德”说重人伦轻自然。它强调旅游观览是为了“克己复礼”,经世致用,即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了儒家自然审美观和功利主义旅游观的思想基础。

3根源于中国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天地结构是一体化的: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宇宙有金、木、水、火、土,人有心、肝、脾、肺、肾;自然有五岳,社会有五帝,五方神祇,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这种“天人合一”观念,把人的感情、意志、伦理透射在外部世界,使自然山水打上了人文精神的印记。

三、道家的“逍遥游”思想

道家与儒家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儒家强调自然应该人文化,认为自然只有在人化后才能获得价值。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认为自然状态是和谐而有规律的,并蕴含着内在美的状态,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反对人化。庄子的逍遥游既有哲学内蕴,又有浓厚的旅游文化意味。它既是人类在不自由的社会条件下要求精神解放的抽象概括,又是庄子本人思想性格的抽象体现和庄子旅游的行为纲领。在本质上体现着旅游与哲学的高度统一。

在自然审美观方面,道家特别强调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反对以人文创造去破坏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因此,“道法自然”,“天趣自然”是庄子旅游观的主旨。这种玄远淡泊,以人与自然的融通为最高境界的旅游思想,对后代影响极大。中国古代浪迹江湖、漫游四方的文人学士,以及那些官场失意后徜徉山林的士大夫们,几乎都受到了庄子这种思想的影响。

所谓“逍遥游”指的是不记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遨游。“逍遥游”也是道家崇尚自然,反对束缚,主张自由自在的旅游宗旨;即无己、无功、无名的非功利旅游思想。

第一,就其哲学内涵而言,它主要指一种无意志、非理智、超功利的,游于玄境的心灵自由活动和精神遨游,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之“游”,是对于一种精神现象的哲学抽象和理论概括。

第二,在旅游思想方面,“逍遥游”代表了道家的旅游思想理论,是指不计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自在的遨游。也就是在无拘无束的遨游、漫游中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并从中了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规律,即“道”、“自然皆道”。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形媚道”与“澄怀味象”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旅游意识充分觉醒的时期,这时期,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剧烈动荡,另一方面却是整个文化领域的异常活跃,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异端思想”源源而出,从哲学、艺术到人们的生活,都有着新的表现形式。而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更使这一时期的士人们为全身避祸而放情于山水之间。他们认为:人间的功名利禄、荣辱祸福、是非曲直,都蒙蔽了人的本性;而如果人们超脱尘世,适意自然,返璞归真,就能恢复本性,得到内心的宁静,享受真正的人生乐趣。大自然变成了魏晋人憩息的场所,游赏的对象,抒情的凭借,吟咏的题材。随传统儒家的失落,产生了强调理性思辨的玄学,玄学的审美意识非常重视自然形态美。这一时期的士人们“玄对山水”,主张从自然山水中去领悟“道”的意境。正是在这种对山水美的认识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重要转折期。

1以形媚道。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明确提出了“以形媚道”的重要的美学观点,并且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扩展到山水画中,并作了深刻的论述。这对我国的森林旅游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专论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为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的史书中,“乐山水”,“游山水”,“爱山水”,“好山水”之类的词语经常出现。山水画在古代一度是中国画的代称,所以古人有“画中最贵言山水”的说法。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这段话包括两重含义:第一是自然即道,说的是山水画对道的体现;其二则是山水以美的形式来表达,山水是一种美的载体。在宗炳那里,“道”其实是天道和人道的整合,是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2澄怀味象。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还“澄怀味象”这样重要的美学命题。“澄怀味象”体现了一种审美关系。在画论中,宗炳明确区分了“澄怀味象”的主体和客体:主体“贤者”可以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前提是主体必须具有超功利的审美情怀,而作为客体的“质有而趣灵”、“以形媚道”的山水则成为主体创作山水画的源泉。

阅读链接

中国森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一)野生动物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烙铁头蛇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野生植物资源

我国野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拥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居世界第3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繁多,约17000余种,如银杉、珙桐、银杏、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和药用野生动物1500多种,又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群及其近缘种,是世界上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还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之母。(http://www.forestry.gov.cn/distribution/2006/09/24/lygk200609242006.html)

(三)我国可供开发森林旅游的资源

1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protectedarea)等。截止到2007年8月为303个,国际上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第三类是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

2森林公园。据国家林业局政府网讯,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277处,总经营面积1629.83万公顷。其中,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709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经营面积1143.26万公顷。(http://www.forestry.gov.cn/distribution/2009/03/23/stly20090323359.html.)

3风景名胜区。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经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区已有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总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它们大都以山色为主体,以森林为依托,是开展森林旅游较理想的场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2/13/content_1313462.htm.)

4植物园。植物园是按照植物分类的生态原理配置植物和建立展区,从而构成大小不同的植物群落和多层次的植物景观。目前世界各国的植物园已达到1700余个,每年有1亿多人次参观游览;我国现有植物园116个,年接待游览者超过1000万人次。

5国有林场。国有林场是国家培育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单位,又称林场。林场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同时它还是治理国土、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后备用材资源的主要力量,对于改变森林分布、改造自然面貌、满足林产品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现有国有林场4568个,在4568个林场中,有专门的风景林场44个,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有600多处,展示出优越的森林旅游前景。

同类推荐
  • 低碳阴谋

    低碳阴谋

    最近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被视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项事关“人类未来”的会议却演变成了一场吵架大会。针对碳排放问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斗,且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低碳阴谋》主要从“碳关税”和“碳减排”两个方面入手,挖掘出了隐藏在两者背后巨大的阴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借力环保问题企图扼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让发展中国家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此次金融危机买单,继续牵制和盘剥发展中国家,以维持两极世界的格局。
  • 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经济

    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经济

    在美国两轮量化宽松和中国4万亿的刺激下,人们普遍预期世界经济将如期复苏。但正如米塞斯所说:“信用扩张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于2011年年中再次橫扫全球。引发这次恐慌的是再度出现的类似于2008年秋季的违约危机,只不过上次麻烦的制造者是那些金鬲机构,而这一次则是政府债务。更为麻烦和棘手的是,世界逐渐“老”去,创造财富的人将越来越少,但需要赡养的人口却越来越多。当前的债务问题只能曰益恶化,世界经济被债务挟持……
  •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中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区域发展梯度现象有力地显示出,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与作用。在整个国家层面的改革和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条件下,在政府提出了诸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具体的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看待区域开放、制度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三个层面之间的链条联系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本书记录了我国房地产业30年来的成长与发展,揭示出在城市化进程浪潮中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诸多新课题,为我国的城市管理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教程

    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教程

    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立的部门法。经济法是国家对社会的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经济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热门推荐
  • 剑影幻天

    剑影幻天

    一万年前。保护世界的结界突然破碎。灾难在土地上肆虐。古人类即将灭绝。但是他们中极少数的人掌握了新的力量。他们重获新生,变得强大起来。新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古人类的身心。他们进化成不同的种---人族、不死族、魔族、火族、水族等。然而各族获得力量的源泉则被他们成为--圣迹。
  • TFBOYS之甜蜜果味

    TFBOYS之甜蜜果味

    一次家里迎风宴的邂逅,让本不该相交的五条平行线交织在了一起,后面又因为一次世故认识了一个家世平凡的女孩,六人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背后又会有怎样的阴谋?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 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

    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

    生活中,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社会都是有钱才能成就事业,至于我们这些没有钱的人,总是过得那么痛苦和无奈!想做一番自己的事业,却总找不到合适的方向,也缺乏最基本的资金……
  • 永恒的莫比乌斯之环

    永恒的莫比乌斯之环

    李阳,男,祖籍0065宇宙银河系乡下地区地球,种族人类(大概),工作单位:多元宇宙灾难应对中心、xxx-0001圆环之域·莫比乌斯之环总裁。“我的身份看起来真是牛啊!”“嘿,别做梦了,赶紧把这个月的房租交了!”
  • 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

    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

    20年我把女儿从小带大,事情的点点滴滴全是回忆。
  • 我们才是:奇葩

    我们才是:奇葩

    难到不是这样的吗?这个家伙哪里冒出来的!
  •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共三十六个计策,向人们系统地介绍了战争中的谋略,以及在各种处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智慧。每一计由解语、按语、注释、译文、赏析等栏目组成。
  • 真经法则

    真经法则

    “什么唬人玩意儿!如果真的有神,就别故弄玄虚,丫全滚到我面前来,让我瞧瞧都长得到底是人模还是狗样!”这句话是贡尼说的,后来他自己也成了神,便再也不承认自己曾说过这句话了。
  • 看病就医指南

    看病就医指南

    作者站在普通就医者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怎样选择医院、怎样叙述病情和病史、如何与医生沟通并理解医疗过程及行为、如何正确配合医学检查、怎样留取检验标本,以及正确理解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健康体检、婚前体检的意义等内容。
  • 神炼行

    神炼行

    卵胎湿化,众生营营;成住坏空,劫运不爽。茫茫天道,谁是主宰?方杰横空出世,经世间磨砺,魔界、冥界、仙界历练,化我为一切而先厚德,化一切为我而后卓立,大化大生,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承运之子,谱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