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根据上级指示和权力意志进行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并指挥教学人员,往往忽视专家、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点。而且,在决策、计划之后,也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出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使得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支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2.教学计划内容高度统一
我国高校多年来一直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实行统一的办学模式、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甚至统一的考试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化的今天,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具有创见、讲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符合。
3.教学计划的执行具有强制性
行政型教学管理实行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这样便导致了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和要求的分析与把握,从而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的多,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服务的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这样不利于系部、师生教学改革的开展。
4.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在行政型教学管理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部分信息的一般来源,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为教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并不熟悉各学科的业务,不了解各学科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学生学业的考核,还是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评估,都无法在质量上真正把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再加上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分析过多而定量分析太少,以及评价结果的落实、反馈不到位等原因,使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此外,许多学校将对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化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更缺乏对教学计划的阶段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而且教学管理者成天忙于应付繁杂的行政事务,基本上没有时间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从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因此在教学质量检测、考核、评估的标准方面以及在教学活动的监控、指导、改革等方面也很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学术型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学术型教学管理是根据教学活动和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理论知识的权威性,依靠专家、学者对高校内部重大教学事务和学术工作进行决策管理的过程,它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学术型管理的模式是基于适当分权,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术组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态势。
(一)学术型教学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学术型教学管理是高校适应性思维范式的应用,它对当今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能够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制度创新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人才资源,建立一系列的学术管理组织。使学术管理的工作性质和范围更加明确,学术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得到确立。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及其成员在教学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建立起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运行机制。
2.能够适应现代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运用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我们的国情、校情,进行高校整合和创新是现代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整合意味着在进行决策时要具有相互依赖的意识,要具有把组织与更大的体系联结起来的共同使命感。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秩序,认识、发现并针对旧秩序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对系统的发展进行变革。当自我利益与共同利益相一致时,整合才会成功,组织才有长期的发展前景,学校才能提升自身的实力、水平和地位,扩大影响力。当管理者观察到旧秩序中的不协调现象之后,利用机会或将威胁转化为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不协调现象,才能使系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平衡的创新构想。
只有应用学术性教学管理模式才会使得这些整合与创新得到实现,从而满足现代高效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3.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随着管理方式的不断更新,管理决策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其中,管理决策中的“人本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广大师生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关心和依靠,才能产生学术研究的激情,才能有创新之举。
高校是科技发现和知识创新及传播的重要场所,需要更多的自由讨论和交流,需要不同学术倾向和众多门派的学术群体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而只有应用学术型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才能使众多师生在学术激情下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出敢于超越的创新人才。
(二)高等学校学术管理的模式转型
高等学校学术管理的模式转型主要是管理主体地位的转换。就是要将高等学校学术管理由以行政职能部门和行政人员为主导,学术职能机构和学术人员有限参与的一种范式转化为由以学术职能机构和学术人员为主导、行政职能部门和行政人员积极参与和实施决策的一种新范式。这种模式的转型的作用表现在:
1.使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更加符合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活动特点和办学规律,正确处理行政职能部门与学术职能机构、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关系。
2.使大学内部管理以学术职能机构和学术人员为“轴心”,发挥学术职能机构和学术人员的主导作用。
3.使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运作方式更加“贴近”高等学校学术性事业发展的特点,改变用行政运作方式代替学术运作方式的状况,从而创建新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游戏规则”,使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进入一个新的管理局面。
那么如何进行学术型管理模式的转型呢?
首先,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在我国高校教学决策机构上,现在仍然是按照等级制设置的。校领导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而二级学院的权力相对较小。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应作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规划和指导的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学院,允许学院在具体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其次,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应本着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管理体制,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师生参与管理,形成教学管三位一体。管理者应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机制,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高效和务实的发展。
第四,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课堂学时偏多、专业面太窄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