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密令部将阿史那从礼率领同罗、突厥等部落约5000余骑众,在朔方诈降;同时,又采取利诱和威胁的手段,强迫河曲9蕃府和6胡州各部落计约50万部众一起叛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命令裨将韩游瓌和辛京杲,带领精兵火速返回朔方平定叛乱。大军压境,各蕃胡部落首领,乘势摆脱了叛乱头头的胁迫,重新归附于大唐。韩游瓌被记功而提升为邠宁(今陕西彬县)节度留后。建中四年(783年),凤翔(今陕西凤翔)、陇右(今青海乐都)节度使朱泚叛变,攻陷长安城,自称皇帝。唐德宗李适仓忙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在各路勤王大军尚未到来的危急关头,韩游瓌与庆州(今甘肃庆阳)刺史论惟明、行在都虞侯浑瑊等人决心冒死拒敌,就近护驾。他们指挥3000名老弱兵丁与叛军展开殊死血战,保卫了奉天孤城,挽救了危局,“赴难之功,游瓌首焉。”贞元元年(785年)二月,兼任朔方节度使的李怀光因忍受不了奸相卢杞的欺辱,一怒之下,转身从讨伐朱泚而变为帮助朱泚,反而协助叛军占据咸阳,大大助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当时李怀光自以为与韩游瓌同为朔方军出身的战友,也引诱韩游瓌一同叛唐。韩游瓌及时向皇上报告了此事,表明了永远忠于朝廷的态度,并进献良策,建议朝廷即时将朔方节度统辖下的邠宁、灵武、河中、振武、潼关、渭北等地的指挥大权实授给各地的守将张昕、宁景璇、吕鸣岳、杜从政、唐朝臣、窦觎等人,以表示皇上对他们的充分信任和重用。另外,朝廷又赐以重赏,诏令各位将领共同赴难勤王,从而大大的调动了各地官兵的战斗积极性,同时也动摇了李、朱叛军的军心。使得京畿地区的严重形势有所缓解,让德宗皇帝能够从奉天安全转移到汉中。护送走皇上以后,韩游瓌仍然返回邠州驻地召集旧部,受大将军李晟节制。四月,他奉命兼任邠宁节度使,与浑瑊、戴休颜等将领并肩战斗,共同镇守京西各要路。事平以后,在总结这场平乱的战斗时,韩游瓌“论功与瑊等第一”,迁升检校尚书左仆射,实封户四百。此后两三年之间,韩游瓌仍然率领部队与吐蕃军在泾、陇、庆、银、夏、麟、盐等州转战,屡建战功,各有赏赐。期间,虽然发生他的儿子韩钦绪在京城受到僧人蛊惑,图谋作乱事件,但并没有影响到朝廷对韩游瓌的信任,仍让他继续担任邠宁节度使。四年(788年),因身体有病,经自己申请,要求解除兵权回京担任右龙武将军荣誉虚职。十四年(798年)病故,谥“襄”。
浑瑊
浑瑊(736~799),唐朝少数民族将领。原名叫浑进。是铁勒族(也称丁零、高车、敕勒)浑部人。
隋末唐初,“九姓铁勒“逐渐摆脱了突厥人的控制,归顺唐朝。朝廷为了妥善安置铁勒诸部姓,在北边灵、夏等州境内建立6府、7州地方自治建制,其中皋兰、高丽、祁连、缘等州在今宁夏境内,而浑部就居牧在皋兰州(今宁夏中宁、中卫2县黄河两岸),州治鸣沙城(今中宁县鸣沙镇)。浑氏家族享受世袭皋兰都督的特权。从此,浑部族系的人民,都认定这个新家园就是他们共同的第二故乡。
浑瑊的父亲浑释之,曾任朔方军军官,积功上升到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封宁朔郡王。天宝五年(746年),浑瑊11岁起,就跟随父亲上前线参加战斗。由于他胆大艺高,特善骑射,当年就荣立“跳汤功”(特为少年兵所设,意为少年英雄)。后来又在与贺鲁部作战中,勇冠全军,再次荣获“折冲果毅”的称号(战斗英雄),并首次指挥一支队伍独立参战。“安史之乱”事变中,他曾率部归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指挥,在河北战场上与叛军作战。一次在攻打叛军首领史思明坚守的常山城(今河北唐县)时,他一箭射死守城叛将李立节,官军乘势一鼓攻占该城,浑瑊立头功,升为右骁卫将军。唐肃宗在灵州登基时,他又率部赶到行都,成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复京城长安的得力助手。在平定“安史之乱”的8年战斗中,他身经百战,军功卓著,升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实封二百户。
“安史之乱”平定后,参战的许多有功军人们,纷纷拥兵自重,渐渐形成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他们互相拼杀,时有叛逆事件发生。广德元年(763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因被专权宦官和奸臣逼迫,在朔方举起反旗,并联合吐蕃、回纥等军围攻灵州。浑瑊父亲浑释之当时担任朔方节度留后,镇守灵州,被叛军杀死。朝廷任命浑瑊担任朔方行营兵马使,在郭子仪指挥下与叛军作战。平叛之后,授予太子宾客,率部屯驻京畿奉天(今陕西乾县)。后来又在平定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周智光叛乱和对吐蕃军的战斗中,成为勋臣郭子仪指挥的各路大军中最有军事才干的大将。他担任邠州(今陕西彬县)刺史时,使吐蕃军不能东进一步,牢牢守护着京师的西大门。论功升任都知兵马使、兼领单于副都护(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振武军(与都护府同驻一地)、东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和绥(今陕西绥德)、银(今陕西横山境内)、麟(今陕西神木北)、胜(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黄河南岸)等4州节度副大使。唐德宗继位(780年),宦官把持朝政,郭子仪与众部将都被解除兵权,浑瑊改授左金吾卫大将军闲居京城。建中间,先后爆发河北地区“4镇之乱”和朱滔的叛乱。特别是时任泾原镇节度使的朱泚,乘大军忙于开赴河北平乱,京畿一时空虚之机,率部一举攻占京城长安,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唐德宗李适出走奉天(今陕西乾县),浑瑊当时已没有兵权,只好带上自家的子弟和府中家丁等人,日夜护卫在德宗身边。他自己每天都要亲自登城,指挥官兵,冒矢守城,几次身中流矢而不下火线。一月之后,在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勤王大军的援救下,奉天解围。但是,不久李怀光又被宦官和奸臣逼反,浑瑊再次护从德宗安全转移到汉中。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浑瑊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德军(原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后迁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节度使、奉天行营副元帅身份,协助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收复京师长安,平息了这次事变。论功,他仅次李晟名列第二,被朝野一致誉为“中兴之臣”。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军、攻占盐(今宁夏、陕西交界处)、夏(今陕西横山北白城子)2州后,谎称愿与朝廷举行和平谈判(会盟)。德宗命令浑瑊为谈判全权代表(会盟主监使)。经过两方商定,于五月十五日在平凉州城进行正式谈判。但这却是吐蕃设下的陷井,想利用这次“诈盟”,来擒拿他们在战场上的克星浑瑊将军。而浑瑊并非等闲之辈,他一进入平凉城,就敏锐的发现情况不正常,便当机立断孤身夺马,单骑杀出重围,而幸免于难。德宗皇帝对他的疏失并没有过于追究,仍然命令他镇守奉天,立功赎罪。从此,他与奉天城也就成为吐蕃军入犯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堡垒。贞元九年(793年),德宗皇帝命令浑瑊、杜希全等将领,率部修复被吐蕃摧毁的盐州城。他2人带领官兵6000余人,仅用20天时间,就圆满的完成筑城任务,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扬。大诗人白居易还专门为此创作了《城盐州》名诗一首,传诵至今。浑瑊的最后官职是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贞元十五年(799年)病故,享年64岁。诏赐太师,谥“忠武”。史家赞扬浑瑊“忠勤谨慎,功高不伐”,“虽居远地,如在帝前”,“位极将相,无忘谦抑,物论方之金日磾”(金日磾系原匈奴休屠王太子,归顺西汉,忠于朝廷,揭发叛臣,封秺侯,是古代少数民族归顺官员的榜样)。浑瑊有5个儿子,都担任高官。
史宪诚
史宪诚(?~829),唐朝少数民族将领、藩镇。奚族(中国古民族,唐朝以后渐渐融合于契丹;另一种说法,认为奚族是中亚昭武九姓中史姓的后裔)。这支部族原来居牧在建康(今甘肃高台)一带,后来被安置在灵州境内。他们定居下来以后,就以灵州为自己的家乡。
史宪诚的祖父史道德,官至怀泽郡王,父亲史周洛,起初在地方割据势力魏博镇节度使田季安属下任军校,也官至北海郡王。元和七年(812年),田季安死,儿子年幼,部下广大官兵们推举田弘正继任节度使,田上任后,马上取消潘镇割据,率部归顺朝廷,还奉命讨伐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叛乱。在这次平叛战斗中,史宪诚带领4000精兵,充当田军先锋,立战功最多,被破格提升为御史中丞。长庆元年(821年),北方幽州(今北京地区)、魏博、成德(今河北正定地区)诸镇军阀再叛朝廷,田弘正被杀,儿子田布虽然继任节度使,但无力控制局面。史宪诚便乘机策动哗变,胁迫田布重新脱离朝廷,恢复割据,田布不同意而被迫自杀,河北地区重陷割据状态。史宪诚乘机以中军兵马使的要职,窃得节度使大权。他“外诧王命,而阴结幽镇,依以自固”,与叛将朱克融、王廷湊、李等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后来李被杀,朝廷派大员进行宣慰。史宪诚又立刻表示改过归顺,并自责道:“宪诚蕃人,犹狗也。唯能识主,虽被棒打,终不忍离。”其狡谲和人品可见一般。朝廷对他非但不加治罪,反而加升左仆射职,进检校司空,以示羁縻。大和三年(828年),沧景(河北沧州地区)节度使李全略死,儿子李同捷据镇叛唐。史与李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先是暗中资助李军军饷,后见大势所趋,又出兵讨伐李军。事平,加升检校司徒兼侍中,改任河中(今山西永济地区)节度使,加封千乘郡公。史宪诚一生反复无常,对部属少情寡意,终于触犯了众怒,激起兵变,于大和三年(829年)元月二十六日夜,被部下的哗变官兵杀死。朝廷追赠太尉。儿子史孝章和胞弟史宪忠都官至节度使。
1982年,固原地区文物考古部门在固原县南郊乡发掘唐墓1座,清理出土墓志1合,据墓志铭载,墓主人就是史宪诚的祖父史道德。为奚族史姓家族世居宁夏提供了物证。
皇甫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