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赤辞
拓跋赤辞(生卒年月不详),唐朝党项羌拓跋部首领。党项羌是古羌族人的后裔,大约在公元6世纪晚期、北朝末年崭露头角。他们原来游牧于四川、甘肃、青海和藏东交界地区。当时羌族人的经济社会生活,还处于奴隶制和游牧经济的阶级。“每姓别为部落”,小姓拥有部众1000骑左右,大姓部众在5000骑左右,互不统属,各行其事。“织牦牛尾及羖羊历毛以为屋。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后来,内部逐渐形成为八大姓氏部落,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隋唐时期,党项各部开始大批归附,唐廷在河曲地区特别设立16个州对他们进行安置,陆续归附的人口达30多万。但是,当时拓跋部大首领拓跋赤辞仍然坚持臣属于吐谷浑,并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贞观八年(634年),唐朝大将李靖攻讨吐谷浑,赤辞仍然出兵帮助伏允抗唐,战败后才不得不归附于唐朝。朝廷在其地分置懿、嵯、麟、可等32个羁縻州,以拓跋赤辞任西戎州都督,赐姓李,令他接受松州(今四川松潘)都督府节制。
龙朔间,拓跋部因为忍受不了吐蕃部的残酷统治,纷纷内迁。开始时被安置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曾任命大首领拓跋守寂(有人认为他是拓跋赤辞的孙子)为右监门都督,封西平公,负责管理部落诸姓。“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党项参加平叛有功,守寂被赏加容州(今广西北流)刺史、领天柱军(今贵州天柱)使。宝应二年(763年),在仆固怀恩反唐时,曾勾连吐蕃、回纥、吐谷浑和党项等部内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向朝廷建议,将党项部迁往银州(今陕北米脂一带)以北、夏州以东重新安置;同时将吐谷浑迁往夏州以西,目的在于阻断他们与吐蕃的联系,用以削弱西北强敌吐蕃的势力。以后留居在庆州的党项余部称为东山部、或西路党项;迁居银夏新区的党项主体称平夏部。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655),唐初大将。突厥族,是东突厥处罗可汗次子。这个部落原先游牧于腾格里沙漠到灵州西北(今宁夏中卫、中宁境内)一带。
阿史那社尔智勇双全,11岁就在本部落非常有名,担任拓设,在部落内独立建牙帐,管理一方。他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领铁勒、回纥、仆骨、同罗多部人马。父亲死后,由他继承汗位,深受部族爱戴。贞观元年(627年),铁勒、薛延陀等部纷纷背叛突厥,就在突厥内乱危亡之际,阿史那社尔统一东西突厥大部,拥众10余万,自号“都布可汗”。
贞观十年(636年),阿史那社尔率领部族归附唐朝,被授为左骁卫大将军,并把高祖李渊的大女儿、衡阳公主下嫁给他为妻子,封为附马都尉。他的部落被安置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地区)境内。十四年(640年),授交河道(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境内)行军总管,参加唐军征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境内)的军事行动,因为有战功,升任检校北门左屯营,封毕国公。十九年(645年),护驾从征辽东,再次升兼鸿胪卿。二十一年(647年),授昆丘道行军大总管,与契芯何力、郭孝恪、杨弘礼、李海岸等五虎将西征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境内),直捣王城,又穷追600里至大拨换城,大战40日,终于擒获其国王白诃黎布失毕,迫使西域70余城统统归顺于唐。期间还劝说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县境)、安国(今布哈拉境)等国与唐朝友好。在这一战役中,“五虎平西”威名远扬,功劳最大,被改封为右卫大将军。后来又升任镇军大将军、辅国大将军,担任并州都督。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病故。阿史那社尔对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敬重,在太宗病故时,他曾要请“身殉”,以表忠心,未被批准。他死后,朝廷让他享受陪葬于太宗昭陵的特殊荣誉。他的坟墓被修筑成葱山(古山脉葱嶺,在西域)的形状,用以纪念他在征西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谥“元”。
诺曷鉢弘化公主
诺曷鉢(?~688),唐代吐谷浑王。吐谷浑的族源属于鲜卑东胡系统。原先是游牧在辽东徒河流域(今辽东锦州地区)一带鲜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西迁到甘肃、青海之间,与羌人杂居。到了孙叶延时代(329年~351年),改用祖父的名字吐谷浑为族名。唐初分为东西2部,西部以鄯善(今新疆东部)为中心,臣附吐蕃;东部以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境内)为中心,臣附唐朝。部落首领慕容顺被唐朝册封为西平郡王。后在部落内乱之中,慕容顺被杀死,王汗大位由儿子燕王诺曷鉢继承。因为诺曷鉢继位时年幼,无力控制部落,引起各部首领继续争权夺利,内部秩序十分混乱。唐太宗在关键时刻派军援助诺曷鉢,封他为河源郡王,授他“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称号。贞观十四年(640年),诺曷鉢亲自到唐朝京城长安觐见唐太宗时,又娶了唐宗室弘化公主做妻子,并授封“附马都尉”。龙朔三年(663年),吐蕃攻破吐谷浑部,诺曷鉢不得不弃国率部投归唐朝,先后被安置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地区)和凉鄯一带,吐谷浑国从此不复存在。咸亨三年(672年),为了回避吐蕃继续侵压,诺曷鉢再次率部迁往灵州境内。朝廷在灵州特设安乐州(今宁夏中宁、同心、盐池3县部分地区),进行妥善安置,任命诺曷鉢担任刺史,让他自治管理安乐州事务。安乐州的寓意为“欲其安而且乐也”。唐肃宗时期,吐蕃势力东进,开始攻扰灵州。唐廷再次把这支吐谷浑部族向内迁移,重新设置长乐州“今宁夏同心韦州”进行安置。仍以诺曷鉢为刺史。
垂拱四年(688年),诺曷鉢病逝,儿子慕容忠继位。慕容氏代代与唐朝友好、通婚。后仍因吐蕃所迫,继续东迁,散布于今晋、陕2省广大地区。至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月,末代吐谷浑王慕容復病故,封绝。吐谷浑族渐渐融合于周围其他各民族之中。
弘化公主(623~698),唐朝宗室女。贞观十四年(640年),封为公主,嫁于吐谷浑王诺曷鉢为妻。后因诺曷鉢部受到吐蕃部攻扰,诺曷鉢王带上公主不断向内地迁徙,从河西一直迁到灵州地区。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执政时期,曾赐姓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圣历元年(698年)病故。
1974年,宁夏博物馆在同心县下马镇赵家庙地方发掘唐墓1座,清理出1方墓志。据墓志铭记载,该墓主人为鲜卑族吐谷浑部慕容威夫妇。考证于史书,慕容威是诺曷鉢后人,曾任长乐州游击副使,乾元元年(758年)葬于长乐州南塬。此为吐谷浑慕容族于唐代长期封据今宁夏同心县境内的唯一物证。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唐朝少数民族将领。铁勒族人。仆骨歌滥拔延头领的孙子。该部原游牧于阿尔泰山脉地区,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九生大首领率部众归顺唐朝,唐廷在灵州和夏州地区(今陕西至宁夏盐池和同心一带)分设瀚海、燕然、幽陵和金微等羁縻州安置各部落。仆固怀恩的祖父拔延、父亲乙李啜拔和自己都是世袭右武卫大将军,领金微都督(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部落在行政和军事方面分别隶属于灵州和朔方军节度使管辖与指挥,但享受着充分的自治权利。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先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河北参加平叛战斗,是郭部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屡立大功。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继承帝位(唐肃宗),他又跟随郭子仪回师行都勤王,在保卫新皇帝的战斗中,他率部敢打敢拼,视死如归。一次在与同罗军作战中,儿子仆固玢兵败被俘,又乘机逃回,他不徇私情,严明军纪,竟将儿子在阵前斩首示众。“将士慑骇,无不一当百”,个个奋不顾身,拼死决斗,终将同罗入侵军打败,保证了行都的安全。为了聚集反攻兵力,他又奉命出使回纥,不惜将自己的女儿远嫁给回纥王毗伽阙可汗的王子为妻,才求来回纥铁骑援军5000人马。在恢复“两京”各大战役的大小战斗中,他是兵部尚书、副元帅郭子仪麾下的“五虎将”(指王升、陈迥光、浑释之、李国贞和怀恩)之一,亲率本部兵马和回纥铁骑军从灵武一直打到潼关,所向披靡,威震中外。“以收两京有殊功,诏加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封丰国公”。接着又先后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指挥下,率领朔方行营将士参加肃清安庆绪叛军的战斗。在5个多月的艰苦战斗中,“常为先锋,坚敌大阵,必经其战,勇冠三军”,“功冠诸将”,因功再升朔方行营节度使,进封大宁郡王。
宝应元年(762年),叛军余党史朝义又勾诱回纥军内犯,番汉叛军号称10万直逼关中,朝野惊恐万分。这时正是代宗皇帝李豫新登大位和回纥新汗王登里刚刚上台之际。登里的可敦(铁勒、回纥等部可汗妻子的称呼,即汉廷所称的皇后),就是当年怀恩为了借兵而嫁过去的亲生女儿。回纥可汗夫妇要求与岳父和祖母会见。敌我两军对阵,怀恩当然不敢答应女儿和女婿的要求,坚定的拒绝了。而代宗皇帝却赐他“铁券”(免死证)和“手诏”,特批同意他们翁婿在太原相会。在怀恩的劝说下,登里汗王命令回纥军调转马头,改帮助叛军为讨伐叛军。朝廷也任命怀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统一指挥河东、朔方军节度行营及镇西、回纥兵马讨敌。怀恩命令儿子、右厢兵马使仆固瑒为前锋部队,专打硬仗,穷追叛军不止。二年(763年)三月,河南、河北各路叛军基本肃清,残余叛军走投无路,头目史朝义终于在平州(今河北卢龙)石城县(今河北唐山)渔泉栅自杀,中原等地的动乱被平定。怀恩升任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后又加太保。儿子仆固瑒也升任检校兵部尚书、朔方行营节度使。仆氏可谓权倾一时,炙手可热。
战后,朝廷命令仆固怀恩护送回纥可汗和番军各回本部落,当行军到山西时,因与地方官府和驻军发生误会而导致小有冲突。于是宦官骆奉先和太原守将辛云京等人,不仅为难过境回纥汗王,还诬陷、诋毁怀恩,一口咬定他要勾结回纥谋反。怀恩上表自辩,痛述仆氏为朝廷“身先士卒,兄弟死于阵,百姓没于军,九族之内,十不一在,而存者创痍满身”,“二女远嫁,为国和亲”,“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阖门忠烈”,天地共鉴;就是现在自己所指挥的朔方将士,也是“功效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岂唯是臣不忠?”“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毁黩。弓藏鸟尽,兔死犬烹,臣昔谓非,今方知实。”然而,怀恩部下多为番汉悍将死士,面对如此迫害,早已义愤填膺,不堪忍受。特别是怀恩的儿子,更是血气方刚,首先按耐不住,便不一做二不休,率先发难,攻打榆次,但兵败被杀。这时部队将士分裂,内部大乱,处于完全失控的状况。仆固怀恩大为震惊,也没有了主张,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率领少数亲随,连母亲都未来得及带上,就脱离了部队,逃亡灵武。他对于造成这种严重的局面,既忿恨,又是有口难辩,最后只好在灵州纠集旧部,真正举起了叛旗。当年秋季,怀恩勾引吐蕃内犯。永泰元年(765年),再诱诸蕃20万大军直指师京,就在京城一夕数惊的万分危急时刻,仆固怀恩引军行至鸣沙(今宁夏中宁县黄河南)时,又突然发急病。他立即返回灵武,于九月九日病亡。部属们按照民族习俗,将他的尸体在灵武火化安葬,余部被郭子仪收抚。吐蕃、回纥各军因群龙无首而败逃,各自返回原地,一场危机终告结束。事后代宗叹息说道:“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
康日知
康日知(?~785),唐朝少数民族将领。康植的孙子。祖籍西域康国(即萨末建、飒彳未建,今撒马尔罕)。后内迁定居灵州,便以灵州为籍贯。祖父康植在开元九年(721年),曾跟随朔方大总管王睃,在参加征讨突厥康待宾部,收复鲁、丽、含、塞、依、契6胡州的历次战斗中,立有战功,受到玄宗皇帝的召见,提升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康日知青年从军,在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部下做一名军官,官至赵州(今河北赵县境内)刺史。建中二年(781年),李宝臣死,儿子李惟岳自请继承节度使,朝廷不批准,于是他就勾结淄青(今山东东平境内)李正已和魏博(今河北大名)田悦等地方割据势力联合叛变。康日知坚守赵州,不与叛军同流合污,拒不听从李惟岳的将令,与别驾李濯和部将们“渫血为盟”,决心继续效忠朝廷。于是李惟岳就命令兵马使王武俊等率部攻打赵州,康日知站在城头上大声劝告王武俊道:田悦攻打邢台,死伤惨重,没有得手。我赵州要比邢台城更为坚固,你来攻城也是徒劳的。并质问王武俊:“使者赍诏喻中丞,中丞奈何负天子,从小儿跳梁哉?”王武俊听了康日知一番忠告的话以后,感到大为震惧和后悔,也就立即悬崖勒马,反戈杀死李惟岳,向朝廷献城反正。次年(782年),康日知因在靖难中又立新功,再升任深赵(今河北深县)观察使,赐实封户二百。四年(783年),王武俊贼心不死,出尔反尔,又勾结幽州(今北京地区)的朱滔,魏博的田悦,共同再举叛旗,自立为王。又一次派遣部将张钟葵攻打康日知镇守的赵州城,被康日知击败。兴元元年(784年),康日知升任奉诚军(今陕西大荔)节度使。还没有到新任,又改任镇守晋绛(今山西临汾),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和会稽郡王。贞元初(785年)病故。赠太子太师。儿子康志睦,孙子康承训,重孙康传业4代人都官至节度使高位,而且善始善终,是唐代塞上的名门旺族。
韩游瓌
韩游瓌(?~798),唐朝将领。灵州灵武人。青年时在家乡灵州参军,因作战勇敢,得到一步步的提拔,成长为名将郭子仪麾下的一名年轻有为的小将。